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Arts Criticism

杂志简介:《艺术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90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稿、特别策划·百年红色经典与文艺高峰、回望、艺界时评_舞台印象、艺界时评_影像阅读、观察与思考、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672-6243
国内刊号:11-4907/J
全年订价:¥ 484.00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54
总发文量:4808
总被引量:6329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5.4167
立即指数:0.024
期刊他引率:0.9964
平均引文率:2.2973
  • 中国的城市没格调——中国建筑设计界丢失了什么?

    作者:薛健 刊期:2006年第07期

    一谈到中国建筑设计的出路,常有一些衔头很大的名家学者煞有介事地为众人指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创新”。听了这话,常让人犯晕,这话说了等于白说。连小学生都知道发展要创新,问题是如何创新,怎样创新。那么当前中国设计界不能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建筑设计界的真实现状如何?出路何在?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出路又...

  • 徘徊在世界边缘的中国建筑师

    作者:众仁 刊期:2006年第07期

    三大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和央视大楼)矗立在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中国人眼中,正是这些建筑让经济发展知识贫乏的中国人从内心里微微燃烧着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却又愚昧着我们。中国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在这种现实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历史戏剧性地戏耍了一下我们,古老的建筑在梁思成含满泪水的双眼中顷刻间化为废墟,美观的现代化的建筑...

  • 城市岂止没格调——访著名建筑艺术家张祖刚、孙成仁

    作者:李薇薇 刊期:2006年第07期

    战争的摧毁、政治的扭曲和金钱的欲望,使得我们的城市在文化上不伦不类,城市的人文风貌日渐模糊,在经济巨大的进步中.我们城市的人文传统却在同时瓦解。面对似是而非的现代城市.一个疑问不时浮上我们的心头:我们的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格调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祖刚先生.和...

  • 我们急需补上的一课——看现代美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作者:吴晓刚 刊期:2006年第07期

    我们建筑师或景观师,对外都标榜为艺术设计者,其作品也往往贴上艺术的标签。但是,目睹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的景观设计浪潮和迅速涌现的大量设计作品,我却不得不怀疑起来,我们的景观设计还能否称得上是艺术?我们的居住环境中还有没有艺术?

  • 夜的格调——对我国城市景观照明的思考

    作者:杨赟; 郝洛西 刊期:2006年第07期

    当人类历经了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后,惯性思维的定势似乎总要把夜晚与黑暗、静谧等感觉联系在一起。可如果你怀着如此的见地漫步在夜幕笼罩下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街头,看到的却是穿梭的人影在光色的摇曳中变长、变短、变红、变绿,比白天还让人缭乱的建筑、绿化、喷泉更不遗余力地想颠覆你脑海中对夜晚的认知...

  • 那年徽州行

    作者:李振翔 刊期:2006年第07期

    学建筑的当然听说过西造和宏村。

  • 在丽水

    作者:海寒 刊期:2006年第07期

    租船沿江而下,真是个好主意,想起印象派画家在塞纳河上的画船,这就不只是画画了,而是艺术化的生活了……

  • 枫林镇

    作者:丁海涵 刊期:2006年第07期

    车上,我一直执拗地询问枫林镇的来历,顾名思义,是不是曾经种满枫树?这问题的回响是长长的沉默。老乡们的目光在晃荡的车子里集中,捕捉那张画了一半花花绿绿的画,心里可能比划着与上次来画画的外乡人画技的优劣。汽车几个回旋,已经靠近这叫枫林的古镇,路边几座倾颓的门台,精致雕刻的檐头上,衷草长成朋克的乱发,随风飘摇,提示着春寒料...

  • 中国需要感伤惟美主义——由维多利亚时代绘画想到《盲女》在人心中的永恒

    作者:张志伟 刊期:2006年第07期

    《盲女》(The Blind Girl)是英国拉斐尔前派大师米莱斯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有很多的知音,一位作家说过,“我就是因为这幅画而对曾经火烧圆明园的英国有了另一面的认识。”

  • 一个为艺术而生的“超人”——罗铮:生命的显象

    作者:梁和平 刊期:2006年第07期

    罗铮:一个绝对纯粹、自然、丰富、鲜活且赋有创造力并具震撼力的绘画天才。14年间,他画了近六百幅油画。这些画的质与量,早已有资格进入人类经典艺术之殿堂。是的,从罗铮的外表体貌及行为特征上来看,社会习惯地愿意将他界定成什么“残障画家”、“智愚天才”等。由此,他也曾一度成为社会及媒体所特别关注的新闻话题。但与罗铮相识的30年来...

  • 改编剧,路在何方?

    作者:欧阳琴书 刊期:2006年第07期

    近一两年来,继“红色经典”改编成为风尚之后,更多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开始通过电视剧的翻拍形式再度唤起人们心中昔日的美好回忆,《阿诗玛新传》、《阮玲玉》、《小城故事》、《京华烟云》……,当然还有经我改编的《搭错车》以及即将上映的《新上海滩》。携着原作品的光环,这些改编剧还未被宣传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老片重拍”、“翻...

  • 彼岸的看见

    作者:鲍昆 刊期:2006年第07期

    金秋之际,《彼岸·看见——台湾经典摄影大展》将会随着20位跨越半个世纪的台湾摄影家的作品来大陆进行巡礼。这是台湾摄影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的、以集体的面目在海峡对岸的亮相,是台湾摄影家们在两岸关系充满希望之时的晨曦之旅。

  • 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

    作者:王楠 刊期:2006年第07期

    冯小刚导演,是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商业电影不可不说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广受争议的导演。90年代,面对长期萎靡的中国电影市场,面对仅能靠海外电影节的奖项获得观众认同的少数中国艺术电影导演,更是面对进口大片势不可挡的市场侵占,冯小刚导演用他的影片做了事实上的抗争,争得了小壁江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棵“救命稻草”。

  • 冯小刚——平庸圆熟中见杀机

    作者:李翼 刊期:2006年第07期

    中国电影特殊的制作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导演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做全盘的考虑。伺候最多数的百姓观众,拍出来的电影要雅俗共赏。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既要主题积极向上,又要不失世俗趣味。这样高难度的多项全能比赛,可不是那么容易出成绩的。而且事实上,即使你有相当的功力,也不一定能得到上场的机会。于是,能在各方面都点到为止。...

  • 话剧《白鹿原》与小说《白鹿原》无关

    作者:费一鸣; 刘斌 刊期:2006年第07期

    感谢林兆华先生将九只羊和一头牛赶上了人艺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掌声响了起来,我也很感动,那些远离故乡的情景,那些童年的印象重新出现在我眼前。但是,越到后来,我越发问自己,这就是林兆华先生二度创作的《白鹿原》吗?那个小说中寥廓苍茫、大爱大恨、波谲云诡的白鹿原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