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作

艺术工作杂志 省级期刊

Art Work

杂志简介:《艺术工作》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59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稿、创作与评论、艺术史研究、设计平台、教学研究、外国美术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国际刊号:2096-076X
国内刊号:21-1598/J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8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2177
总被引量:2190
H指数:9
立即指数:0.0055
期刊他引率:1
  • 自己(局部)

    作者:李红军 刊期:2008年第01期

  • 卷首语

    刊期:2008年第01期

  • 后现代主义:思想与艺术(3)在“不可表达”与”姑且表达”之间创新不止

    作者:高宣扬 刊期:2008年第01期

    1.美的不确定性及其悖论 美,对人来说,既是最令人向往,又是神奇莫测。只有人,才感受到美的奇妙性和诱惑性,同时又体验到它潜在的烦恼性,预感到它将人引导到充满欢乐和痛苦的矛盾之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虽然人人似乎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但每当需要人指出和表达美的时候,人们却无所适从,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美的基本性质。因此,...

  • 艺术与触觉

    作者:管斐斐 刊期:2008年第01期

    “触觉”是艺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西方许多著名的学者诸如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李格尔[Alois Riegl,1858—1905]和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1865-1959]等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触觉理论进行研究,他们均充分肯定和注重触觉在艺术中的独特作用。

  • 徐悲鸿人物画中的侠义精神

    作者:华天雪 刊期:2008年第01期

    在徐悲鸿的人物画作品中,虽然也有少数现实题材的表现,但主要是古代题材并充满着古典和浪漫想象的作品,即他的人物画所营造的,主要是一个与现实距离非常遥远、活跃在画家心目中的古代人物世界,这个“世界”以写实为外在形式,以侠义精神为内在灵魂。

  • 关于唐志契生平与里籍的研究

    作者:张东芳 刊期:2008年第01期

    唐志契作为明代绘画理论家,他的生平是值得考究的。关于唐志契的生卒年代问题,家乡归属问题、字号问题,一些书籍、资料记载有所不同。

  • 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

    作者:梁玖 刊期:2008年第01期

    当下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了国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从国际教育惯例看,当一个社会的大学入学适龄人数的毛入学率超过15%的时候,大学本科教育就变成了大众化普通教育了。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适龄上大学本科的毛入学率早巳超过了15%。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不是早先的精英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了。那么,作为大学的研究...

  • 当代艺术的三个案例

    作者:高名潞 刊期:2008年第01期

    高名潞对何崇岳的访谈: 高:你是专业从事摄影的? 何:嗯,是传统摄影,现在转向当代,拍一些纪实性的作品。 高:但是说到社会性这个问题,它和纪实的、摆拍的也有关系。当然我要问的是关于纪实的方法和效果本身,你再客观,纪实也还是有个自己的拍摄角度,所以这些角度本身就是你的社会态度。

  • “形迹”: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展览

    作者:金山 刊期:2008年第01期

    这次展览的初衷是想从行动和空间设计的角度,与想法接近的艺术家朋友,共同完成一个理想主义的,带有文化针对性内容的选题。我看中的行动设计是可以在空间的纬度上发展出的一种动态的、生长的、互动的、开放式的行为,是基于某一理念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一个展地空间,就是提供了一个话语展开的语境,艺术家好像进入语境中的语素,...

  • 形迹一种理想主义的文化诉求

    作者:杜曦云 刊期:2008年第01期

    2007年11月8日至20日,由金山策划的“形迹”展作为2007年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在宋庄“凹凸空间”展出。此展的初衷,被策展人金山视为其“理想主义叙事”系列展的首次登场。“理想主义叙事”话语的提出,无疑是针对当下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

  • “软力量:亚洲态度”

    刊期:2008年第01期

    当代艺术的语境是完全从西方语境中源发而来的,是以欧美为主导的当代史化产物。它的发端是和西方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有文脉关系的,当这样的一种新的文化艺术样式在全世界扩展和影响时,而我们在自身文化的根性中找不到相应的价值标准来加以评判,因此容易产生文化的失语状态。

  • 屏蔽的喧嚣:读刘仁杰的画中的“进”与“藏”

    作者:曹星原 刊期:2008年第01期

    面对刘仁杰作于2003年的《岛》,我长时间地陷入了沉思:他那极其理性的、写实的人物描绘却表现了非理性的内涵和非逻辑性的图像内容。作品中那看似荒谬的漂浮在地毯上部的女人体的背影和她所面对的男性手中的帆船模型,带着我的思绪走向历史和文化的深层。

  • 一种新的学院主义——谈刘仁杰的绘画

    作者:王易罡 刊期:2008年第01期

    有关具象绘画,既是老话题又是新问题。具象绘画已死?!自从照相机发明以后时至今日,它已经被多次判定了死亡,但事实上它仍然顽强地生存在艺术的各个不同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具象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着较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当代艺术结构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体制内,另一部分是在体制外的,而今天这一区别在强大的经济话语...

  • 所做所想——刘仁杰访谈

    作者:百柯 刊期:2008年第01期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大画家还是小画家,放弃已经形成的个人风格,去重建一个祈的表现方式,是一件既辛苦又冒险的事情。实际上,大多数画家一生都是在一种基本的表现题材与手法上逐步发展、完善的。例子便不必举,我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或者说意志促使你不断地转变观念,不断地变化艺术表现手段?

  • 没有彼岸的过渡——韦红燕作品解读

    作者:徐恩存 刊期:2008年第01期

    一、“回到艺术自身”的选择 在世纪之交的绘画脉络里,尤其是近20年来的中国画坛,现代精神与现代意义影响深远。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剧烈振荡,一批领风气之先者,在创作中逐渐偏离感怀伤时、对景吟咏的传统与陈旧气息,转而思辨主体心性、研究形式风格、唤醒内心的感觉、遐想精神空间的自由图景,使之更符合“艺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