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广角

艺术广角杂志 省级期刊

Art Panorama

杂志简介:《艺术广角》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4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90年代文学再评价”专题、悬疑题材网剧研究、影视艺术研究、艺术理论、文艺评论、诗歌艺术研究、书评、优秀论著推介

主管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2-6258
国内刊号:21-1047/J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被引量:1906
H指数:10
期刊他引率:1
  • 文艺评论中的“大众点评”

    作者:包磊 刊期:2016年第04期

    大约在十年前,很多人在打算看演出之时可能还会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先关注一下内行人的意见,这意见往往就是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评论,如果说好,不免惦记着“搞”一张票,“搞”不到就得去买。如果人家说不好,一般就打消了念头,毕竟看演出耗时间,也费银子。后来,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日益强大,又有了各种“博客”和“朋友圈”,便不必再等待“专业人士”...

  • 新媒体凝视着我们——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三大变化

    作者:黄鸣奋 刊期:2016年第04期

    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如今是“人在做,机在看。”使用几乎任何一种标配的数码设备写作,不论是以拇指点按着手机,还是以几个指头飞快地在平板电脑上左右移动,或者是十个指头都在联网台式机的键盘上跳动,我们都凝视着屏幕,屏幕也凝视着我们,更准确地说,是它旁边的摄像头感知着我们,设备内部的日志关注着我们,它们的存贮器记录着我们,它们的...

  • 新媒体与文学批评的声音

    作者:刘巍; 张叶叶 刊期:2016年第04期

    “新媒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上至政府工作报告,下至网友之间的交流,该词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日常用语。移动数据盛行以来,文学批评日益彰显自由、提倡创新。媒介技术的图—文—声融合、媒介信息的迅即多维度辐射、批评方式的开放动态等特征改组和分化了原有的文学批评行为和组织机构,使其遵循的文学经典规定性、评判标准和话语秩序遭...

  • 多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忧与思

    作者:欧阳文风; 都鹏飞 刊期:2016年第04期

    可以看到,媒介革命冲击下的文学艺术生态正在转型与裂变,以新媒体文艺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异军突起,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与传统文艺进行着对话。多媒体时代的新语境也给文艺评论带来机遇和挑战,虽然信息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大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数字传媒更掀起包括文艺接受在内的整个文艺活动的狂欢热潮。

  • 近期中西电影叙述方式的异同

    作者:曾耀农 刊期:2016年第04期

    詹姆逊认为,赋予后现代主义文化以某种历史的原则性,暗含着承认在我们有时称其为消费社会与孕育它的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之间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结构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代即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以美国加州柏克利学生抗议活动为开端,到法国“五月风暴”和意大利“热秋”游行达到高潮,影响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 《变形记》:叙事的魅力

    作者:柳冬妩 刊期:2016年第04期

    从整体上看,西方文学中充斥着大量从动植物的变形中产生的变异形象,它们在奥维德的《变形记》(公元前1世纪)和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公元2世纪)中都得到了详细的描写。卡夫卡的《变形记》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小说的经典,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人变虫的故事,而在于它怎样讲述了一个人变虫的故事,在于它对传统叙事方式进行了颠覆和消解。

  • 新时期戏曲叙事的人文立场与美学品格

    作者:穆海亮 刊期:2016年第04期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维这个看似简单平实的说法,无疑是抓住了戏曲本质的。讲故事自始至终都是戏曲的基本任务,歌舞则是达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手段。即使是以展示演员精湛技艺为主的折子戏演出,也须建立在受众对故事背景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只有故事本身足够精彩动人,戏曲所承载的塑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传达深刻新颖的思想意识的更...

  • 从“补缺式”定位到“互文性”书写——网络剧的Web2.0叙事分析

    作者:牛鸿英 刊期:2016年第04期

    目前,移动网络技术升级发展,服务费用不断降低,影视剧投资竞争难度与风险加大,影视版权政策持续收紧,这些外在条件令网络视频的生产与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4年开始,“网络剧”这个依赖于网络平台并日益向多屏渗透的大众文化现象迅猛生长,从叙事、生产、观看行为、营利方式等方面改变了传统电视剧的僵化模式和垄断格局。

  • 历史、自恋与资本:当代国产电影“青春叙事”及主体想象

    作者:刘春 刊期:2016年第04期

    自2011年影片《失恋33天》上映以来,面向都市青年观众的国产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小时代》、《非常完美》、《后会无期》、《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我的早更女友》等不断涌现,国产“青春片”这一原本并不成熟的电影类型在艺术和思想方面不断探索。

  • 青春文学:叙“幻”成“诗”

    作者:乔世华 刊期:2016年第04期

    一项调查显示,现在中国的电影观众平均年龄在21.5岁左右,这意味着青年准青年是当下电影的主体观众。似乎没人调查过中国的文学读者的年龄,但诸多事实可以说明其与电影观众的情形也大体相仿:郭敬明旗下五本青春文学杂志发行量抵得上全国现有传统文学期刊的全部发行量;50后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搞新书会时,还需要80后郭敬明来为自己站台。

  • 许巍:“寂静”里的自我解脱

    作者:王翔 刊期:2016年第04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巍以小众摇滚歌手的形象出道,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新世纪逐渐获得了大众的青睐。他的歌唱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年到2002年的三张专辑:1997年的《在别处》、2000年的《那一年》、2002年的《时光·漫步》;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到2012年的三张专辑:2004年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以及2008年的《爱如少年》,最新的《...

  • 东方式的女性,东方式的自由

    作者:李静 刊期:2016年第04期

    现代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想,是五四时期从西方输入的,它的基础是标举独立、平等、自我与个性的现代西方自由观。经过百余年,这种女性观早已成为且至今仍是女性观的主流。而当下的知识界,诸如身体话语、符号女性主义等后现代女性观也纷纷涌入,以更激进的姿态呼唤着比权利平等、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更深层的女性自由。如今,我们可能已经习惯性地认同了...

  • 作为一种治疗方式的艺术——读《艺术的疗效》

    作者:陈海燕 刊期:2016年第04期

    何为艺术?艺术何为?这些都是研习艺术的人比较熟悉的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大都认为艺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功能。比如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情感功能等,都是学界概括出的、且比较被大众广泛认知的几大艺术功能。但到了新世纪,关于艺术功能的思考似乎越来越少看到了。

  •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对于当代动画创作的意义

    作者:王伟生 刊期:2016年第04期

    中国动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凭借许多经典作品,在世界动画界赢得了“中国学派”的荣誉。但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动漫由盛而衰。关于中国动画作品如何走出瓶颈、快速发展的问题,各家见解不同。本文试图借助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思想,为当代动画的创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

  • 绵延不已的生命线

    作者:刘恩波 刊期:2016年第04期

    一 坐在盛京大剧院观众席里看契诃夫的风俗喜剧《蠢货》和《求婚》,觉得刹那之间时光倒流了,自己仿佛跟随剧中人一同回返到19世纪末期的俄罗斯乡村,见证了那些狂热而虚伪的人们可笑的嘴脸。那是“契诃夫式”的经典作品,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不靠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和观众,而以善于揭示隐藏在表面事件下的人物性格的滑稽和喜剧性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