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杂志简介:《文艺争鸣》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31/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百论、新世纪文学研究、当代阅读、当代视野、当代文学论坛、视像、视点等

主管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3-9538
国内刊号:22-1031/I
全年订价:¥ 580.8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6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6309
总被引量:15428
H指数:35
引用半衰期:10.0916
立即指数:0.0331
期刊他引率:0.9443
平均引文率:12.5957
  • 性别差异了吗?——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随想

    作者:贺绍俊 刊期:2017年第12期

    女性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内,还是很年轻的一支。它的正式起步是否要从1980年代初算起,标志之一就是西方的女性主义开始介绍到中国内地,而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女性意识才刚刚萌动。但短短的30余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文学就发展为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女性文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我的判断是,

  • “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专辑——汪曾祺文学风俗画中市井风情的初始场景

    作者:季红真 刊期:2017年第12期

    汪曾祺上学以后,逐渐就能够独自走出老宅。他有了很大闲逛的自由,眼界也因此开阔,世界一下开阔、丰富、热闹了许多。他结识了不少新的人物,也熟悉了更多的生活场景,成为他的世界最初的市井记忆。这些原始的市井风情,储存在他脑海的深处,在由时间与情感的发酵之后喷薄而出,以丰富的形与色铺展出朴素动人的风俗画。

  • 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

    作者:王尧 刊期:2017年第12期

    汪曾祺先生辞世二十年以后,其创作和文人生活几乎成为一种"传说"。这足以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化论述后,汪曾祺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相对于同时代作家而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对汪曾祺的评价几乎没有太大的分歧。这种"原则"上的一致,并不意味着没有如何阐释汪曾祺的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创新论述汪曾祺的思路和方法仍然有...

  • 汪曾祺写沪语

    作者:郜元宝 刊期:2017年第12期

    一"汪迷"们都知道汪曾祺重视语言。他说,"一个作家应该从语言中得到快乐"(1),"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2)。

  • 别梦依稀——汪曾祺致高邮亲属三封信解读

    作者:陆建华 刊期:2017年第12期

    最近有机会见到新发现的汪曾祺30多年前给故乡高邮亲属的书信三封,这三封信的受信者是汪曾祺同父异母的弟弟汪海珊、大妹汪丽纹和她的丈夫金家渝。三封信写信的时间,一封写于1983年9月16日,两封写于1985年,分别为1月26日和3月4日。三封信虽然都是至亲之间谈情叙事的家书,自不免有嘘寒问暖的平常琐事,其信却一如汪曾祺的为文风格,亲切温馨,

  • 汪曾祺与传统

    作者:王干 刊期:2017年第12期

    汪曾祺的魅力为何经久不衰?他的魅力肯定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时期文学曾经风行过多少大红大紫的作家,但很快烟消云散,汪曾祺生前文学地位不高,连北京市作协副主席都不是,但他去世20年后,作品依然被人提及。当年比他地位高比他红的作家的作品很少有人提及,而汪曾祺的作品却如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 “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做郇厨”——“美食家”汪曾祺论

    作者:翟业军 刊期:2017年第12期

    汪曾祺好吃,胃口好到让人"生气",庞杂到"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要买一点尝一尝"(2)。汪曾祺还好做吃的,他说,"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3),做菜是他重要的"文章杂事"。就是到了"大去"前夕,因为食道静脉曲张,不能吃硬的东西,他还庆幸中国有"世界第一"的豆腐,自信能捣鼓出一桌豆腐席来,"不怕"!(4)...

  • 吾乡固多才俊之士,而声名不出于里巷——从《徙》等小说看汪曾祺笔下的高邮文人

    作者:杨早 刊期:2017年第12期

    在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里,作者借季匋民之口发了一句感慨:"吾乡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于里巷,悲哉!悲哉!"(1)有研究者统计,汪曾祺写高邮的小说有46篇之多,而这些小说中,写到的行业五花八门,"都是一些中、下阶层的普罗大众",包括"和尚、尼姑、炕鸡的、赶鸭的、车匠、锡匠、瓦匠、棺材匠、银匠、画匠、小贩(卖卤味...

  • “旧上海”与“新时期”——在“小生产者”视角下重读汪曾祺

    作者:张千可 刊期:2017年第12期

    一、作为小生产者的作者1946年,26岁的西南联大中文系肄业生汪曾祺来到上海。经过一段穷困潦倒、颓废消沉的失业状态之后,经沈从文和李健吾介绍,汪曾祺在福煦路一所中学谋得一份国文教员的职位。后来,在小说《星期天》中,汪曾祺回顾自己早年的文学生涯:在教学楼对面的铁皮木棚里批改学生的作文,

  • 当代文学六十年

    作者:程光炜 刊期:2017年第12期

    主持人:程光炜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

  • 小说与现实双重映照中的插队生活——再读王安忆的《广阔天地的一角》

    作者:程旸 刊期:2017年第12期

    一、知青作家的定位王安忆因《广阔天地的一角》等"雯雯系列"的自传体知青小说,被认定为"知青作家":"80年代女作家的另一部分,是所谓‘知青’的一群。她们大多出生于50年代前期,经历过‘’的‘上山下乡’运动。"王安忆"80年代初的作品主要是‘雯雯系列’小说,写一个名叫雯雯的女孩子的痛苦和希望,以单纯、热情的少女眼光来看世界,

  • 一种写实的小说创作策略——重读王安忆“写作的四个注意点”

    作者:胡红英 刊期:2017年第12期

    王安忆从否定角度表达的"写作的四个注意点",一经提出便深受学界的重视,常有文章引述以解说对王安忆小说的认识。因其从否定角度表达,而王安忆所做出的说明亦有某种程度的含糊,学界对之的理解至今较少共识。而同篇文章所交代的提出四点的思想背景,也少得到重视。细读该文,再联系以之为序文的书中收入的其他探讨小说理论的文章,实可发现,

  • 图森小说中的异国情调和自我书写

    作者:赵佳; 许钧 刊期:2017年第12期

    当代法国作家图森说过,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带有自传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把他所有的作品串联起来看作作者对自己所描绘的一幅自画像。《自画像(在国外)》是图森唯一一部明确冠以自传之名的作品,本文将以这部介于自传和虚构之间的作品为例,解析图森的自我书写策略。这部书汇集了图森在国外的旅行见闻,尤其是在亚洲国家的见闻。

  • 当生活沦为一个“苍凉的手势”——莫迪亚诺小说的时间书写

    作者:史烨婷 刊期:2017年第12期

    莫迪亚诺获得诺奖是因为他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1)。他的每一部小说看似是一再地自我重复,就如侯麦的电影,永远耐心地谈着爱情,分析着爱情关系之种种。莫迪亚诺专注的艺术则永远事关记忆、消失、寻觅——都是时间同人类开的残酷玩笑,

  • 当代法国文学批评中的诗学途径

    作者:曹丹红 刊期:2017年第12期

    近年来,中国文学与文论研究界的某一怪象已引起不少研究者注意:一方面,文论研究从未像今天这样热门,各类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研究者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切感受到"文艺理论的缺席和失语"(1),在看似理论与方法泛滥的当今学界,文艺批评实践却仍存在"力量不够,深度和高度不够,缺乏规律性的认识、本质化的把握。(2)这样的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