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杂志简介:《文艺争鸣》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31/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百论、新世纪文学研究、当代阅读、当代视野、当代文学论坛、视像、视点等

主管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3-9538
国内刊号:22-1031/I
全年订价:¥ 580.8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6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6309
总被引量:15428
H指数:35
引用半衰期:10.0916
立即指数:0.0331
期刊他引率:0.9443
平均引文率:12.5957
  • 当代文学:去经典化还是再经典化

    作者:刘悦笛 刊期:2017年第03期

    当代文学,经典何处寻?经典作家哪儿去了? 这不仅是困扰当代文学界的难题,且是至今未解的谜题。同时,它也始终是当代文学所未竟的目标:每段文学史总要留下那么几部经典吧!总会留下那么几位经典作家吧!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如今的经典,或者更准确地说,可能成为经典的候选作品,似乎越来越少了。与之相应,文学品质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无论是文学...

  • 历史书写的化约问题与恢复复杂性、丰富性的可能性——读洪子诚先生《材料与注释》

    作者:钱理群 刊期:2017年第03期

    我读洪子诚先生这本书,特别能引起共鸣。他在自序里,讲自己“最初的想法”就让我眼睛一亮—— “尝试以材料编排为主要方式的文学史叙述的可能性,尽可能让材料本身说话,围绕某一时间、问题,提取不同人,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情境下的叙述,让他们形成参照、对话关系,以展现‘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 真相与良知——洪子诚《材料与注释》引起的思考

    作者:杨联芬; 邢洋 刊期:2017年第03期

    文学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它首先和永远要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呈现真实?陈徒手曾经阅读和抄录了几十万字档案材料,通过对其中一些个案的细致研究和“编织”,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处境与思想改造运动。洪子诚的《材料与注释》的叙述方式,形式上与陈徒手完全不同:一方面,作者似乎完全舍弃了“叙事”,直接用原始材料充当“正文”;另...

  • 材料与注释中的“难题”

    作者:贺桂梅 刊期:2017年第03期

    洪子诚先生的《材料与注释》在著述体例上是新颖的。全书主部内容是一组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材料,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注释与编排,尝试提出的是一种新的“文学史叙述”。文学史叙述向来以研究者对材料的筛选、判断、阐释、组织和叙事为主,其中材料的地位往往是隐而不显的,但这本书却“尽可能让材料本身说话”,极大地凸显了史料的重要位置。

  • 围城档案——由《材料与注释》探讨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作者:旷新年 刊期:2017年第03期

    洪子诚老师的著作大巧若拙,我们不断从他的著述中获得知识上的刺激和方法上的启示,其沉静、节制、细密、干净的风格,鲜明地区别于经常情热到接近昏迷的当代评论。他将当代文学评论转变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使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了真正的学术研究品格。有人曾说,洪子诚老师的研究方法接近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但洪子诚老师并不是读了福柯的书以后,从福...

  • 文学史的“救赎”——读洪子诚先生《材料与注释》

    作者:孙民乐 刊期:2017年第03期

    《材料与注释》一书的阅读效应始终伴随着本文的写作,我的思路也在众多批评和议论的声音中漂移、变化,越是想端详细节,就越有一种迷花倚石、无所皈依的感觉。我由此也更深地体会到洪子诚先生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学术品格的难能与可贵:不趋时、不旁顾,在一个屡屡被人宣告为没有学术含量的领域里沉潜数十年的“定力”;凝视历史、解剖自己,重建自我精...

  • 带引号的“当代”:兼谈文学史家的有为与无为

    作者:钱文亮 刊期:2017年第03期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洪子诚是第一个将当代文学这个概念打上引号并对其生成过程以及其所内含的意识形态因素进行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清理和考察的学者。这种频繁使用引号的特点一直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主要述史方式,从而被李杨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转换的标志”,“更能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知识范型的转换”。

  • “材料”如何说话?——也谈洪子诚《材料与注释》

    作者:何吉贤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一、 当代文学史的著述名家中,洪子诚先生是有自觉文体意识的一位。他的论文、论著是可以当作“文章”捧读的。这在当代文学史研究界乃至批判界,仍是一种罕见的质地。这当然与写作者的个性和“文学养成”——我不相信当代批评家有几人能写得出《我的阅读史》这样的作品——有关,更重要地,对于他来说,“一种靠拢、推崇节制、简洁。嫌厌滥情、夸张...

  • 重返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洪子诚《材料与注释》的启示

    作者:李云雷 刊期:2017年第03期

    洪子诚教授最近出版的《材料与方法》,是他在《我的阅读史》之后的最新著作。此书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且在于他为当代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与空间,让我们可以深入当代文学的内部肌理,看到更深层次的“真实”,在当前的文学常识与逻辑之外重构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 《材料与注释·自序》的几点补充

    作者:洪子诚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一、 “自序”中说,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是,尝试以材料编排为主要方式的文学史叙述的可能性,尽可能让材料本身说话……”。其实,“最初”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要为手头留存,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材料寻找一个出路。最早写的是1962年大连会议的一篇,完稿在2011年春天这一篇在材料处理上和后来的几篇不同。

  • 正统与划时代:革命文学运动背景下的文学革命历史叙事

    作者:葛飞 刊期:2017年第03期

    书写历史总要划分并命名时代,分期可以说是历史叙事的元话语,具体的史实必须附着于某种分期图式才能获得意义和位置。“划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运动的必具之动作,一旦有相当多的作者、读者被运动起来,发动者事先提出的分期图式仿佛就成了“时代”必然,其间的意识形态到后来又内化到我们的研究框架之中。

  • 从样板戏“英雄”看《讲话》与“赵树理方向”及《逼上梁山》的关系

    作者:吴娱玉 刊期:2017年第03期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先后做了两次演讲,这在思想史上被简称为《讲话》。此后,无论在根据地还是共和国,《讲话》所表征的文艺思想一直是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终极依据。所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若想弄清这一时段的流变,就须对《讲话》与文艺境况的关系做深入探究。这就是说,纵观中国文学百年,最具“中国特色”的时段,或许正是从1942年《讲...

  • 批判与继承:战国策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作者:李金凤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一、赞扬与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化的起点,自它诞生起,就一直成为众说纷纭的焦点与场域。每一种思潮的兴起,似乎都将“五四”作为靶子,重塑新思潮的合理与权威。左翼文学思潮就以“五四”及其为代表的作家作为打倒的对象,呐喊着一个“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

  • 重探柳亚子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论争

    作者:石任之 刊期:2017年第03期

    1917年的南社内部唐宋诗之争因为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物的介入而趋于复杂,作为论争中心人物的柳亚子,其诗歌宗尚明显带着政治倾向。新文化运动对文体变革的急切,已经容纳不了传统文学内部的革新。胡适对传统文学决绝式的告别,彻底抽身出来,建设新正统,无疑是文学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

  •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境界

    作者:王岳川 刊期:2017年第03期

    1984年我在北大哲学系进修访学,经常去宗白华先生家里拜望并聆听教诲。在未名湖后湖他昏暗的家中,他对我说:“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是‘开窗’让欧风美雨进入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那么20世纪80年代就应该‘开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