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杂志简介:《文艺争鸣》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31/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百论、新世纪文学研究、当代阅读、当代视野、当代文学论坛、视像、视点等

主管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3-9538
国内刊号:22-1031/I
全年订价:¥ 580.8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6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6309
总被引量:15428
H指数:35
引用半衰期:10.0916
立即指数:0.0331
期刊他引率:0.9443
平均引文率:12.5957
  • 感性分享与审美的民主化

    作者:陈晓明 刊期:2016年第12期

    法国哲学雅克·朗西埃在《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艾玛·包法利》(原载美国芝加哥大学《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杂志2008年冬季刊)一文中指出,福楼拜不得不杀死艾玛,其缘由在于保持住纯文学的意义,也就是在文学的观念上分离出文学的意义与现实的意义,二者不能混淆。

  • 当代文学六十年:韦君宜之路与《思痛录》

    作者:原帅 刊期:2016年第12期

    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古典文学化”。

  • 思想者的“苏醒”——从《顾准文集》到《读书》

    作者:王小惠 刊期:2016年第12期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思想界整体性迷惘,意识到“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顾准即时“苏醒”,他关于“革命胜利之后”的思考,震动90年代知识分子的灵魂,促使他们以新的眼光去审视“革命”,并结合当下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改革而进行探索。

  • 陶渊明与传统中国的家园世界——兼论古典诗文中“白云”意象的转喻意义

    作者:邵宁宁 刊期:2016年第12期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人其作,不仅直接开辟了中国田园文学的传统,而且深刻影响了传统家园意识的构成。因而在现代中国,有关陶渊明的认识,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文学问题。

  • 实践叙事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者:张均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一 该以怎样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无疑是言人人殊的问题。就近30年而言,“纯文学”毋宁是一种经由“重写文学史”思潮而被广泛接受(尤其青年研究者)并逐渐体制化的“主导概念”。不过,尽管这一概念可在上世纪初的王国维、鲁迅那里找到支持,且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产生过冲决“极左政治”的“解放”功能,但由它衍生出来的研究方法恐怕客...

  • 含混的“诗意”:小说写作的一种美学倾向

    作者:韩松刚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一 “诗意”一词简单来说是与诗歌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但在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中,它的应用范围却极为广泛,似乎各个门类都可以和“诗意”发生关系。1999年,导演吕乐拍了一部电影——《小说》,讲述的是一批当代作家(包括阿城、王朔、棉棉、赵玫、陈村、马原、徐星、方方、余华、林白等)开了一次讨论会,会议的主题即“什么是诗意”。

  • “坚守”抑或“妥协”——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价值取向与身份认知

    作者:韩晓芹 刊期:2016年第12期

    知识分子阶层的处境与命运向来是一个社会精神状况最为敏感的晴雨表,由一定的人文境况来窥探社会与时代的精神脉动,是此类题材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从鲁迅小说中觉醒了却无路可走、身心处于悬浮状态的知识分子,到茅盾、叶圣陶、路翎等人笔下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寻与追求,丁玲、周立波等人笔下自我改造的知识分子,张贤亮、王蒙等人笔下在苦难中寻...

  • 左翼乡土小说政治伦理视域下的革命书写

    作者:田丰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中国儒家倡扬和崇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理念,将伦理和政治高度融合在一起,由此使得“伦理被视为政治,政治也被视为伦理”,形成了伦理治国的管理体制和统治秩序。左翼乡土小说由于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浓郁的政治色彩,因而也极其重视从政治伦理视域来书写革命。

  • 口语文学·书写文学·网络文学

    作者:杜书瀛 刊期:2016年第12期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常识,几乎用不着去论证。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语言已经有不同形态:口传语言、书写语言(文字)、网络语言。文学取哪种形态呢?何时以何种形态存在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任凭什么权威,说了都不算数,只有听凭历史老人的安排和裁决。

  • 从“批评主义”到“批评的文化”——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思考与选择

    作者:殷国明 刊期:2016年第12期

    就“批评时代”之界说来说,韦勒克等人是从西方特有的历史文化路径进入“批评的时代”的,不仅显露出西方学理化、知识化和学科化的特有逻辑和思路,带有明显的学院派痕迹,而且所依据的文学资源和理论学说,也多来自西方。就此来说,韦勒克的“批评的时代”,基本还拘泥于文学史,是从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演化中引申出来的,其对于“批评何为”的追寻和论...

  • 再论中国美学史的发端问题——兼与洪永稳、顾祖钊先生商榷

    作者:易冬冬 刊期:2016年第12期

    2016年9月,《文艺争鸣》发表了洪永稳、顾祖钊的《对张法主编本〈中国美学史〉的几点意见》一文。该文对张法教授主编的高教版《中国美学史》提出的意见很多,几乎涉及每一章节,但要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关于中国美学史写作的逻辑起点问题,或者说中国美学的发生问题。

  • 审美与经济的价值同构成因探析

    作者:杨建生 刊期:2016年第12期

    传统美学一直以来都认为经济价值是纯功利的,而审美价值是无功利的。但现实生活中,蕴含在产品中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人们更愿意接纳能够同时满足两种价值需求的产品。一项成功的科技发明实现市场化后,往往很容易带动起巨量的经济价值滚动量;同时,一部成功的影视剧投放到市场化经济实践体系内,居然也屡屡...

  • 《乡村茶馆》与翟永明的生存建筑学

    作者:段从学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一、“女性诗歌”的得与失 提到翟永明,一般人本能反应就是“女性诗歌”。紧接下来,是“女性意识”“黑夜”“女人”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派生词语。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读者和理论界首先是沾沾自喜于,进而是满足于来回摆弄这寥寥可数的几个“词根”——或曰“关键词”——来谈论她的诗歌,甚至相关的艺术随笔创作。

  • 分析美学在当代中国的研究者与传播者——刘悦笛访谈录

    作者:吴飞 刊期:2016年第12期

    今日中国学刊,注释越来越规范,但八股气日浓。说不好听,除了编辑与作者,以及个别刚好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其他人一概不读。传统中国谈文论艺,很少正襟危坐,大都采用劄记、序跋、书评、随感、对话等体裁。晚清以降,受西方学术影响,我们方才开始撰写三五万字的长篇论文。对此趋势,我们是认可的。

  • 原型的嬗变与新生:“故事新编”中的“青蛇”形象

    作者:白杨; 杜未未 刊期:2016年第12期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故事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改编为戏曲、小说、话剧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学界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白蛇传”传说的整体发展与“白蛇”形象的嬗变方面,青蛇形象研究则相对薄弱。然而青蛇形象在“白蛇传”神话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人物缺失、到部分主情节缺席,在“白蛇传”故事定型期形成了天真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