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杂志简介:《文艺争鸣》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31/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百论、新世纪文学研究、当代阅读、当代视野、当代文学论坛、视像、视点等

主管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3-9538
国内刊号:22-1031/I
全年订价:¥ 580.8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6
复合影响因子:0.49
总发文量:6309
总被引量:15428
H指数:35
引用半衰期:10.0916
立即指数:0.0331
期刊他引率:0.9443
平均引文率:12.5957
  • 非物质遗产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

    作者:高小康 刊期:2007年第03期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较复杂的文明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文化传统,即所谓“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他所说的大传统指的是社会上层、精英或主流文化传统,而小传统则是指存在于乡民中的文化传统。大传统主要依赖于典籍记忆,尤其是文学经典所...

  • 网络文学的概念观察

    作者:蓝爱国 刊期:2007年第03期

    为阐述的清晰起见,我们大体可以根据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不同态度,把界定活动分成“认同取向”、“质疑取向”和“技术取向”三个类型。

  • 论网络艺术与青春文化的双向互动

    作者:江冰; 王蔓霞 刊期:2007年第03期

    毋庸置疑,网络如今已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情感的互动和传递也因此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被赋予了更多新鲜、刺激、幻象和奇异的色彩。事实上,网络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有形与无形,精神与物质,文化与情感,这些都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网络的受宠,使得它以一种高科技的姿态傲视其他传播媒介,...

  • 解构思潮的历史语境及文学形态

    作者:阎真; 唐恬 刊期:2007年第03期

    如果要对“”后二十多年来的大众心理过程和意识形态过程作一个最简略的描述,那么只有“解构”一词才具有这种统摄性力量。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解放思想”的口号由主流文化来倡导时,谁又会想到,按照既定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我们会迎来一个虚无主义呢?

  •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

    作者:罗如春 刊期:2007年第03期

    自世纪初年陶东风教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以来,特别是近两年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瞩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论争异常激烈。至今论争已告一段落,本文无意对这次论争作全面的梳理评述,只是就这次论争中呈现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自己的粗浅理解,以就教于学者方家。

  • 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在当代中国

    作者:杨冬 刊期:2007年第03期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的百年历程》(载《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一文中,笔者以乔治·圣茨伯利的《欧洲批评和文学趣味史》、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的《文学批评简史》、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为重点评述对象,回顾了近百年来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艰难历程与辉煌实绩。如果说追溯这段学术史是为了有所借鉴的话...

  • 中国新诗形式建构及其主要理论问题

    作者:陈学祖 刊期:2007年第03期

    毋庸置疑,中国新诗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新诗以一种迥异于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见证了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它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承担着思想启蒙的使命;在历次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成为宣传的工具和鼓舞士气的号角;在...

  •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

    作者:陈思和 刊期:2007年第03期

    关于这个题目,我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北大作过一次讲座。当时我正在主持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想探讨几个文学史的理论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五四”文学运动的先锋性问题。上次我来讲的时候,我的思考还很不成熟,是诚心向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请教的,同学们在会上的提问对我深有启发,回去后就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了,发表在《复旦学报》今年...

  • 丰赡的文学之河与研究缺位——两组不对称的比较

    作者:栾梅健 刊期:2007年第03期

    伴随着自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型而出现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征程,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过,由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热点的转换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对于这百余年来许多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评价也是潮涨潮落、纷纭变幻。我们认为:在和平发展、多元开放的今天,如果我们能以一种更为阔大、兼容的心态,重新梳理与检...

  • 关于“反思百年文学史研究”的讨论

    作者:潘盛(; 整理) 刊期:2007年第03期

    一、从“重写文学史”到“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张未民(《文艺争鸣》主编):借这次来复旦研讨小说《兄弟》的机会,想跟复旦的朋友搞个座谈。其实这个题目在昨天的讨论会上已涉及到了,就是:批评的转型。比如当前的文学批评对文学已有诸多的不适应了,余华的《兄弟》在评论界引起的不同反应就可能是一个现象。当然余华有余华的问题,但是批评...

  • 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

    作者:王兆胜 刊期:2007年第03期

    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鲁迅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以文学创作的实绩、偏激但深刻的思维方式、坚硬如铁的精神,成为中国人的脊梁和“民族魂”。其他作家基本上都是围绕鲁迅这一轴心被认识、理解和评判的。如果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大势和文化革命的大局看,这无疑是正确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尤其站在人生智慧和人类文化命运的...

  • 另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性——编读札记

    作者:张未民 刊期:2007年第03期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学史的沉思”这个栏目,顾名思义,是对“文学史”的“沉思”,同时,也是在“文学史”前的“沉思”。对“文学史”进行“沉思”,是文学史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我们不光要力图实现一种相对“客观”和“真实”的史学,而且要从历史中探寻规律性的东西,诸如“审美”、“进步”、“道义”和“权力”等,见出历史的理性(...

  • 40年代后期文学的历史定位问题

    作者:邵宁宁 刊期:2007年第03期

    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叙述中,40年代后期是颇有点模糊的。目前通行的各种文学史著述都将其与从1937年开始的这一段历史捆绑在一起,统称“40年代”或“第三个十年”,而有一个时期,它还曾和1942年“讲话”发表后的一段历史时间,共同构成一个单元,或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的名义独立为一个单元。而不论其与另一些时期合为一个单...

  • 论“五四”作家的哀悯情感

    作者:倪婷婷 刊期:2007年第03期

    “五四”大多数作家都信奉一种人道主义理念,在这种以“普遍”和“真挚”为衡量尺度的思想原则下,他们理解的新文学的使命不仅是“表现个人对于环境的情绪感觉”,同时也是“扩大或深邃人们的同情与慰藉”。或许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以悲天悯人而执笔者,皆世界上可敬之文豪的赞语不一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新文学的尝试者一开始也未必个个...

  • 对“启蒙者”的反思和除魅——鲁迅《伤逝》新论

    作者:刘俊 刊期:2007年第03期

    肇始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核心主旨在于思想启蒙。对于什么是启蒙,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何谓启蒙》一文中这样写道:‘启蒙系指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蒙昧系指如果未有他人导引,自身就无法运用其理解力。如果此一蒙昧不是缘于理解力的缺乏,而是缘于缺乏别人导引即无能运使其理解力的勇气,那么此一蒙昧就是自身造就的。……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