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文艺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广角、海外专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009
总被引量:21591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10.0613
立即指数:0.0636
期刊他引率:0.9725
平均引文率:20.1182
  • 论苏轼的“无还”之道

    作者:朱良志 刊期:2017年第11期

    "无还"是苏轼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是在佛经《楞严经》影响下产生的。苏轼以"无还"为中心建立的理论,从"性"上言,要变外在"道"的追求为内在妙明本心的发现;从"见"上言,由渺然归程的寻觅转向对当下直接生命体验的重视;从"变"上言,要超越生成变坏的表相而直呈随处充满的生命真实;从"物"上言,化"留意"于物的物我相互奴役为齐...

  •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美学问题

    作者:易冬冬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礼乐为标识。中国传统的乐包括诗、乐、舞,因符合现代艺术观念而成为美学和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礼乐文化中的礼虽然被社会学、民俗学等现代学科广泛研究,却一直没能真正引起美学和艺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关注。以美学和艺术来接引中国传统礼文化,在于将礼看作一种以行礼之人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具有演剧性质的典礼艺术。其作为...

  • “Sharawadgi”词源考证与浪漫主义东方起源探微

    作者:张旭春 刊期:2017年第11期

    英国坦普尔爵士在1685年所写的《论伊壁鸠鲁的花园;或关于造园的艺术》一文中首次提到中国造园艺术中的"Sharawadgi"美学原则。进入20世纪,中外学者分别考证了该词的中文和日文渊源。本文在全面检阅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之上,认为"Sharawadgi"一词可能是中文的"洒落"与"位置"的合成。本文同时也指出,对该词的词源学考证不应该流于为考证而考...

  • 走出学院:一种反省与自觉——论广州时期鲁迅的思想轨迹及其意义

    作者:张洁宇 刊期:2017年第11期

    广州时期是鲁迅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一个时期,此时的鲁迅虽然在写作上相对"低产",却在思想上产生重要变化。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的经历使他更为深入地观察和反思学院知识分子的使命与立场问题,同时也以新的角度思考在"大革命时代"和半殖民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鲁迅最终以离开广州、走出学院,拒绝当教授、学者,不作书斋里的专...

  • 鲁迅与现代革命文学关系的历史结构考释

    作者:杨洪承 刊期:2017年第11期

    鲁迅与现代革命文学的联系,虽然已有很多研究者予以关注并产生大量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没能呈现出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因此,研究者需要从三个方面重新梳理和认识鲁迅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历史结构:首先,有必要分析鲁迅个人的生活经历与革命文学的既定叙述,以确立历史的内外部结构和多线条发展的关系;其次,近现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剧...

  • “文学革命论”与陈独秀的旧诗创作实践

    作者:朱兴和 刊期:2017年第11期

    陈独秀的旧诗创作实践与其"文学革命论"看似矛盾,但其实未必存在真正的价值冲突。对读《文学革命论》和20世纪30年代陈独秀在狱中关于诗歌的谈话,可以发现陈独秀对旧诗的存废问题采取悬置的审慎态度,这就为旧诗留下暧昧的生存空间。"文学革命论"的实质不在于形式与语言的变革,而在于创作主体的精神新生。陈独秀本人创作的旧诗在自我与社会、...

  • 激进与保守在“哲学门”相遇

    作者:沈卫威 刊期:2017年第11期

    激进与保守之"结",既是中国学术之"结",也是中国人的思想之"结"。二者如影随行,相互依存。为创造新文化打下哲学基础的王国维,在想做诗人、哲人的歧路上,遇到坚守本土文化的罗振玉,转向传统的"朴学"研究,最终以诗词了情,哲思绝命。胡适的哲学史课,把北大国学程度最深而且具有领导力量的傅斯年、顾颉刚从旧派教授的阵营中争取过来。随后,...

  • 索源今古明纲领,细较西中辨异同——王文生教授访谈录

    作者:石了英 刊期:2017年第11期

    王文生,1931年7月22日生于湖南衡阳,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并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任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80年代中期,应邀赴国外讲学并留美任教,历任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鲁斯学者和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

  • 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三种声音景观的文化政治

    作者:周志强 刊期:2017年第11期

    现代声音技术以其独特而有效的编码逻辑,显示对自我意义的侵犯、渗透、改造和创生的能力。摇滚乐之物化噪音、流行音乐之人机共声与梵音音乐之去声音化,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声音文化政治的编码方式与生产机制,也显示声音技术逐渐"摆脱"其场所和空间的限定,将人的身份、气息和光晕凝聚为一个可以被不断叠加、编排和合成的自我幻觉之路。由此,声音...

  • 从VCD到DVD:当代中国数字音像文化的源起

    作者:徐敏 刊期:2017年第11期

    在1994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历一场从VCD到DVD的消费热潮。它先由中国民营企业通过购买海外新兴数字影像技术而发起,后又由民营、国营及合资企业共同参与,通过与传统模拟电视的技术与文化迭代,开创出当代中国数字音像文化的独特起源。在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建构起一个庞大的数字媒介设备制造产业,海外影像源源不断地涌入,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介入形式...

  • 中国独立音乐的话语流变与场景重构

    作者:曲舒文 刊期:2017年第11期

    独立音乐源自摇滚乐,而中国独立音乐已在此基础上渐次迭代出新的风景,这就需要跳出英美的独立摇滚模式,立足于中国内地独立音乐的语义网络和历史发展,历时系统地梳理它的话语流变和场景构成。英美独立音乐批评范式受限于英美语境以及主流与独立的二元对立分析框架,无法触及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独立音乐生长的现实情境。2000年后互联网音乐空间的发...

  • 傅抱石抗战客蜀时期六朝题材故实画内蕴发覆

    作者:张鹏 刊期:2017年第11期

    本文将傅抱石视为一个深蕴着丰富人格和思想的艺术家个体,以其抗战客蜀时期为时空截面,以其艺术创作中至为重要但此前探讨不甚充分的六朝题材故实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或源自学术理性、或发乎心有相契的绘画作品的研究,深味并追复其人真貌。同时,又将其作为一个超越单纯画家身份的学者和文人,将这些作品置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学术史脉络和...

  • 民国时期北京“正统派”画风与黄宾虹晚年绘画新变

    作者:李明 刊期:2017年第11期

    本文关注黄宾虹在北京十年间所见之传统绘画,通过文献钩沉和风格分析,认为正是民国时期北京流行的"正统派"画风推动黄宾虹提出了"道咸画学中兴"这一画史论断,同时,也对其晚年绘画的新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早年着意规避"四王"到"画要走正宗的路子",黄宾虹对"正统派"态度转变的关键在于从他"四王"绘画中体悟出"渍墨"之法,并用"渍...

  • 论20世纪30、40年代“无名艺术史”的研究范式与价值取向

    作者:刘渟 刊期:2017年第11期

    民国以来,中国艺术史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研究内容与方法的重构,与"经典书画史"相对应的"无名艺术史"是其中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学界一般将其分散在民国美术史、艺术考古学或中国艺术史学百年进程中进行个案或专题研究,但在研究范式与价值取向上存在扁平化、单一化的倾向。本文试图将"无名艺术史"作为一种史学转型期的独立形态,从...

  • 是关联性思维还是聚合性思维?——就《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与郝大维、安乐哲辩难

    作者:邹元江 刊期:2017年第11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美学界大量引入西方的学术著作,一时间,以西释中成为中国学术的主要方式,以至于不断有学者担忧,离开了西方学术话语,中国的学者似乎就会有"失语"的尴尬。与此同时,西方的汉学界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国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瓦格纳(德国)、葛瑞汉(英国)、谢和耐(法国)、宇文所安(美国)等在内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