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文艺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广角、海外专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009
总被引量:21591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10.0613
立即指数:0.0636
期刊他引率:0.9725
平均引文率:20.1182
  • 贾平凹序跋、文谈中的商州

    作者:程光炜 刊期:2016年第10期

    本文以1982年贾平凹创作受挫为引子,跟着作家一起跋山涉水重走商州路。“商州初录”是他对山川地貌历史地理的客观记载,“商州再录”以俯瞰视角来呈现他对世俗人情、道德风尚和宗教的再认识,意在描绘一幅完整的“还乡图”。作者认为,这幅图所呈现的贾平凹20世纪80年代创作,其源头可以接续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正是贾平凹对沈从文的学习和超越,成...

  • 中原漂泊与寻找人民中国的调子——李季论

    作者:李丹梦 刊期:2016年第10期

    本文探讨李季走向新诗大众化、民族化道路的“根源”。李季幼年丧母,家庭不幸,这给李季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使之成为一个实质上的弃儿。在李季摸索新诗“人民调子”的过程中,涌动着弃儿寻父、“回家”的意志与自我救赎的挣扎。在他对地方民歌的借鉴运用、对诗歌叙事的执著以及他的行政作风里,时有中原乡音、根性的变相展露,其中的核心问题...

  • “往来交通”的文学功能及美学意蕴——新时期以来文学语境中的交通工具

    作者:李彦姝 刊期:2016年第10期

    交通工具常以寻常或不寻常的角色进入文学语境,作品人物依其往来交通,乃至生产和生活。它也是作家进行空间想象的重要手段,动静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功能及美学意蕴。新时期以来文学语境中的交通工具,既发挥既往的功能,也因时代的特殊性而增添了新的价值:成为作家设置悬念、构筑意境、推进情节的道具;充当一系列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幽深的邂逅...

  • 不够暧昧——从《妈阁是座城》看严歌苓创作新质

    作者:刘艳 刊期:2016年第10期

    长篇小说《妈阁是座城》在严歌苓的创作历程中,具有颇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意义,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错时的故事序列和叙述,产生无比暧昧的精神气质,制造悬念迭生的叙事效果,故事在悬念与惊奇构成的复合体网络里往前推进。小说在叙事节奏、叙事视点等很多方面表现出新质。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在结构、叙事以及由之关涉的对人的情感...

  • “正宗”的气象和蕴含——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的理论品位

    作者:蒋寅 刊期:2016年第10期

    沈德潜诗学虽然一向被贴上“格调派”标签,但他实际上很少使用“格调”一词,其诗学与其说是一种格调理论,还不如说体现格调派的观念,而且是经过改造的新格调观念,其中吸收“神韵”概念以提升其理论品位,以折中的思维方法避免明代格调派的极端主张和狭隘倾向,以襟抱、学识充实主体蕴含,突出伦理性要求,总结前辈研精诗律的真知灼见以弥补...

  • 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向——从晚清民初中国文学史著中的《诗经》书写出发

    作者:吴寒 刊期:2016年第10期

    “五四”时期的文学史书写,从“以六经为典范”转变到“以《诗经》为典范”,转变的背后,是“体用合一”的传统文学观念被言情达志的诗学观念所取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先贤通过改造传统“诗言志”论,为现代社会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其改造主要体现在:第一,反对“感物而动”,强调人作为有主观意志的独立个体,不应随波逐流;第二,反对...

  • 八股文文体形成考辨

    作者:刘尊举 刊期:2016年第10期

    八股文脱胎于宋、元经义,逐步消除论体古文、辞赋与骈文的影响,演变为一种更加纯粹的解经文体。“去古文化”是八股文脱离宋、元经义的第一步:消除论体文特征,强化解经功能,“大讲”成为文章的绝对重心.叙述方式的“程式化”是八股文建构自身文体特征的过程,“扇体”和“股体”的逐步完善标志着八股文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文休。其中,“...

  • 当代汉语书写:在克隆外,在0与1的编码外——诗人学者任洪渊访谈录

    作者:李正荣 刊期:2016年第10期

    任洪渊,诗人,学者,1937年生于四川邛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届毕业,20世纪80、9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主要著作有《大陆当代诗选·任洪渊诗选》(台湾,1988)、诗与诗学合集《女娲的语言》(1993)、汉语文化诗学导论《墨写的黄河》(1998)、汉语文化哲学《汉语红移》(2010)、诗集《任洪渊的诗》(2016)等。受本刊委托,...

  • 从国剧到京剧——对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脉络的一种考察

    作者:王文君; 苗怀明 刊期:2016年第10期

    “国剧”一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剧运动中提出,起初是指一种理想形态的戏剧、一种不同于话剧和戏曲的新型戏剧。随着时代的推移,对该词的理解与使用不断发生变化。进入30、40年代,京剧的不断繁盛及影响的扩大,“国剧”逐渐变为对中国戏曲的代称,不再涵盖话剧,并逐渐指向京剧。由于立场、观念不同,学界围绕“国剧”有较为深入的讨论。1949...

  • 近三十年昆剧创作的观念与形态

    作者:丁盛 刊期:2016年第10期

    当代昆剧创作的核心问题是古老的昆剧如何与当代社会对接,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三种不同的创作观念——整旧如旧、新旧结合、实验探索,同时呈现为三种不同艺术形态——传统形态、现代形态与后现代形态。从历时角度看,昆剧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形态按照先后顺序出现。传统形态的昆剧,传承至今已有...

  • 《野猪林》的演变:经典的形成及其意义

    作者:吴新苗 刊期:2016年第10期

    李少春自编自演的《野猪林》经历初版、51版、59版、四团版、电影版等诸多版本演变,在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不断完善。李少春从真实体验人物内心出发,运用各流派技巧和借鉴其他艺术手法,成功塑造出迥异于以往武生行当的林冲舞台形象,使这一形象更加丰富化、立体化。该剧成为“十七年”时期经典京剧艺术作品之一。其体现的求新、求变观念...

  • “碑学”、“帖学”:晚清以来书法史叙述的新理路

    作者:孙学峰 刊期:2016年第10期

    针对晚清书法创作的现状,康有为以“碑学”、“帖学”重新阐释书法史的发展历程,使原本一元的书法史承传梳理嬗变为两条并行不悖的脉络。这一叙述理路以“盖书,形学”与“变者,天也”为立论支撑,认为取法“古学”形成了“衰时馆阁书”的“帖学”形态,需要通过“今学”兴起“碑学”的流派。由于将北碑等新的取法纳入到书法史的叙述之中,晚清之后...

  • 被压抑的艺术话语:考据学背景下的清金石学

    作者:潘静如 刊期:2016年第10期

    传统金石学肇自宋代而极盛于清代,嘉庆以后,从“附庸”而蔚为“大国”。清代学者对金石学有极为严格的界定,基本上以文字考释与文本考据为中心。这是一种考据学话语。医而,有清一代的学者常把艺术鉴赏和艺术史研究排除在金石学领域之外。清中后期,金石学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学者的注意力也开始从“有字之物”渐渐转向“无字之物”,亦即超越...

  • 况周颐“重、拙、大”与晚清碑学

    作者:杜庆英 刊期:2016年第10期

    况周颐论词以“重、拙、大”为核心,学界对这一批评概念的研究基本限于词学领域。若将视阈扩展至整个文艺史便会发现其与书法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晚清碑学的兴盛与“重、拙、大”概念在文艺批评领域的经典化密切相关,“重、拙、大”不仅为词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碑版书法的最高审美理想。从书学到词学批评,“重、拙、大”的内涵基本上包含...

  • 建构艺术史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卷——评豪泽尔《艺术社会史》

    作者:刘向娟 刊期:2016年第10期

    20世纪早期,艺术史研究经过几代学者不断开拓,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史学理论,也逐渐显露出学科的弊端。艺术史学科的关注对象逐渐精英化、狭隘化,研究者也局限于少数大学的科系。与此同时,社会学研究开始对人文学科产生影响,艺术史研究发生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