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文艺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广角、海外专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009
总被引量:21591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10.0613
立即指数:0.0636
期刊他引率:0.9725
平均引文率:20.1182
  • 论“晚期风格”的艺术

    作者:丁宁 刊期:2016年第07期

    "晚期风格"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时甚至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角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瓦萨里开始,不少艺术史学者就对一些艺术家与其作品晚期风格的联系有兴趣盎然的描述,展开过各种各样的探究与讨论,因而体现出截然有异的态度或标尺。通常,悲观论者往往不看好艺术家晚年的创作,而乐观论者有时倒有可能让人关注晚期风格中的诸多微...

  • 分析的电影形上学——阿瑟·丹托的电影哲学及其意义

    作者:黎萌 刊期:2016年第07期

    本文对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电影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和评论。丹托的电影哲学率先在形而上学层次上探讨电影作品的存在论问题,阐述机械复制等特征为电影作品的存在论身份带来的哲学内涵。丹托对电影影像的本质性特征、再现、纪录与虚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刻画出电影不同于戏剧和绘画等艺术的区别性特征。借助其标志性的"先验演绎"方法,丹托深...

  • 公共艺术品的特质及其诠释

    作者:安德里亚·巴尔蒂尼 刊期:2016年第07期

    本文通过探讨诺埃尔·卡罗尔的"适度实意论",旨在揭示公共艺术品的特质及其诠释问题。适度实意论主张,艺术家的意图关涉艺术品显著属性的确定及其可能的解释的制约。本文作者则认为,适度实意论并不适用于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公共领域接受的特定艺术,因此在公共艺术品及其主要接受语境之间有某种建设性的联系。这种语境的变化将会通过艺术性的...

  • “中国知网的搬运工”如何运作——拙文《心象说:演员如何创造角色》的奇特旅行

    作者:邹红 刊期:2016年第07期

    拙文《心象说:演员如何创造角色》的奇特旅行为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四个真实的案例。自20世纪90年代末公开发表并成书出版后,该文多次以非引用的方式成为他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章的作者或为知名教授,或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或为硕士学位的申请人。这些文章的"搬运"方式或取文意,或录文字,"搬运"手法或拼接组装,或变换字句,而不...

  • 在“会己”与“异我”之间——论孙犁对《史记》的阅读与会解

    作者:李建军 刊期:2016年第07期

    本文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从"会己"和"异我"两个角度,描述了孙犁的阅读从盲从到自觉、从跟风趋时到本乎内心的变化过程,考查了孙犁阅读《史记》的历史,揭示了他对这部巨著的深刻理解和想当然的误读。仔细分析孙犁对《史记》的阅读,既有助于了解他精神轨迹的延展和文学观念的变化,也有助于考察他晚年抑郁不平的复杂心态,并进一步认识作家的趣味...

  • 在时代巨变的临界期——“人文精神”讨论与张承志

    作者:李晨 刊期:2016年第07期

    始于1993年的"人文精神"讨论是一次处于时代巨变临界期的思想事件,张承志在这场讨论中被树立为信仰的旗帜,但颇有意味的是,作家本人并未撰文参与或表示迎合。以这种微妙的关系为切入点,本文拟重新梳理"人文精神"讨论的思想架构、反思其内在不足,经由回顾张承志在同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辨析双方的差异,并将思考的线索进一步延伸至20世纪60至80...

  • 家庭叙事的意义——以《画皮》的影视改编为例

    作者:陈千里 刊期:2016年第07期

    《画皮》作为《聊斋志异》里的名篇一再被搬上银幕,其中作为重要叙事元素的"家庭"在改编过程中随时代背景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从佛经寓言到清代小说,再到当代电影,《画皮》中家庭叙事的演化凸显出文艺作品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联。本文从这个角度重点比较两部影响最大的电影文本,分析叙事角度从教化到取悦的变化;对个体世俗欲望由批判至肯定的...

  • 美,中西哲学在深处相遇——张世英教授访谈录

    作者:孙焘 刊期:2016年第07期

    张世英,1921年生,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

  • 论《牡丹亭》的创新精神

    作者:黄天骥 刊期:2016年第07期

    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同于一般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它不强调正、反面人物的冲突,而着重表现人物形象的潜意识和内心矛盾,表现典型人物和所处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的矛盾。它不仅写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而且延展到对人性的追求,引导观众进入哲理的思考。与元、明戏曲舞台上男主人公大多被写成窝囊废不同,它塑造了有情有义、敢作敢为的岭南才子柳...

  • 中国“剧场”概念流变考

    作者:车文明; 孟伟 刊期:2016年第07期

    "剧场"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含义,大致有游戏场所、演出场所、剧情、场面、表演等。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古典学术的现代化进程,受日本近代学术界影响,"剧场"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囊括所有戏剧演出场所的现代性学术概念,通常是指观众观赏演出的场所,由演出舞台与观众席构成,并沿用至今。"剧场"一词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明治维新后被...

  • “徽班进京”考辨

    作者:解玉峰 刊期:2016年第07期

    "徽班",顾名思义,似应是省属安徽(安庆、徽州)的戏班,但事实是其戏班人员籍贯多来自江浙。徽班之得名当因徽籍盐商。徽班"花部"、"雅部"多种声腔共存,而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前北京的戏班早已如此。"西皮—二黄"的结合早在"徽班"进京前的扬州即已发生,无需等到去北京才实现"徽"、"汉"合流。"京班"(及"京剧")的历史源...

  • 终被悬置的问题:“油画民族化”的历史沉浮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冯民生 刊期:2016年第07期

    "油画民族化"作为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的核心命题,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诉求。从20世纪40年代的"民族形式"大讨论,到50年代"油画民族化"被明确提出并成为艺术家的实践方向,这段历史造就了众多优秀作品,也存在着单一化倾向。从70年代后期起,它再次成为美术界的重要话题,但一段时期后又悄然退隐。进入21世纪,年轻一代艺术...

  • 多元描述:口述史视野中的“长安画派”——兼议口述史方法及其问题

    作者:刘艳卿; 屈健 刊期:2016年第07期

    "长安画派"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兴起的一个极具个性和代表性的绘画流派,其曲折的发展历程和多舛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了深沉的思考和诸多未解开的谜团。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逝中,其亲历者和见证者逐渐在记忆深处沉淀出各自立场和视域的"长安画派"。通过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口述中的多元描述和重新建构,结合现有实物和文献资料的佐证考察",长安画派...

  • 作为美术史叙事话语的“西北”——西北艺术与战时美术史叙事

    作者:彭肜; 王永涛 刊期:2016年第07期

    抗日战争时期,众多艺术家、文物学者先后前往西北旅行考察,他们在发现艺术史迹的同时,更在其中找寻精神意义和对新艺术创作的启发。美术史叙事中的"西北",通过这些西行者的话语转述与艺术创造,被移入了大量具有独特时代语义的内涵。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雄健有力的"汉唐精神",教化功能和通俗化特征,以及对"中国文艺复兴"的价值期许,被视为"...

  • 海外中国戏剧研究之眩惑——吕立亭《人物、角色与心灵:〈牡丹亭〉与〈桃花扇〉中的身份认同》批判

    作者:曹南山 刊期:2016年第07期

    海外中国戏剧研究作为中国戏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受到国人重视,译介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在显著提升。海外中国戏剧研究学者凭借其对西方理论的熟稔和对最新学术成果的运用,在中国征服了众多读者,其影响力不可小觑。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海外中国戏剧研究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论意义,但如果盲目迷信这种范式,势必会造成学术研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