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文艺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广角、海外专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009
总被引量:21591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10.0613
立即指数:0.0636
期刊他引率:0.9725
平均引文率:20.1182
  • 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的现实困难

    作者:吴俊 刊期:2016年第06期

    "文学史的终结"是指传统的以经典作品为核心构建的文学逻辑的断裂或终止。这种"文学史的终结"归因于当下的新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即数字化媒体所形成或主导的文化场域。新媒体形成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场域,它标志着文化权力构成及其所属的结构性重组或重建。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学史在不同层面上终结了。首先是传统的经典作品的价值地...

  • 非虚构写作与想象乡土中国的方法——以《妇女闲聊录》、《中国在梁庄》为例

    作者:张莉 刊期:2016年第06期

    本文以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为例,讨论目前非虚构写作想象乡土中国的不同方法。《中国在梁庄》的问题是如何克制情感和尽可能尊重写作对象,《妇女闲聊录》的问题则是如何在与写作对象平等交流的同时,不放弃作家主体性。通过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写作传统进行梳理,本文对近年非虚构乡土写作中的乡愁化、问题式写作潮流...

  •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与价值隐忧——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谈起

    作者:孙桂荣 刊期:2016年第06期

    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笔下的新闻体非虚构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坛的非虚构写作略有不同。非虚构概念的兴起在中国既有独创性,也有一定悖论性。文学新闻化在给新世纪文坛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需要厘定纪实性文体的写作尺度与叙事边界、新闻价值与美学价值、事件性与文学性等一系列问题。非虚构写作以文学笔法...

  • 非虚构与信息时代的文化逻辑

    作者:王轻鸿 刊期:2016年第06期

    非虚构的提出,目的是为陷入困境的纯文学寻求出路,然而不少人将这个看似不言自明的术语当作不虚构、无虚构的代名词,致使其价值意义迷失。其实,非虚构话语是在信息时代诞生的,与虚构所处的印刷时代文化语境不同;信息时代的整体性思维破除了虚构与现实的二元对立,成为非虚构的逻辑起点;非虚构不是把现实作为一种先验的存在,而是将其与包括虚构在...

  • 论汉译佛典文学对中古汉语文学的影响

    作者:普慧 刊期:2016年第06期

    汉语文学进入中古时代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出现汉译佛典文学影响下的新文学。这个新文学在思想信仰、意趣想象、题材体裁、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与原有的文学相比,形成相当大的异趣。文学思想对宇宙、社会、人事的新的思考、反省,把文学创作提升至一个崭新的高度;新的审美意象的运用,为文学注入深邃的意蕴和内涵;审美想象的拓展,为文学构筑起多层...

  • 六朝释子创作艳情诗的佛学观照

    作者:许云和 刊期:2016年第06期

    佛教"沙门不得吟咏歌曲、弄舞调戏及论倡优"的戒律,并不是绝对禁止僧人创作歌咏,它针对的只是僧人以染污心讽吟相调,对于僧人以清净心而制为歌咏,非但不禁止,而且还加以鼓励和倡导。从汤惠休、释宝月、释法云、释惠偘等人的创作来看,六朝释子的艳情诗创作恰恰是在佛教所划定的这种权限下进行的,即从清净心出发,效菩萨见机权巧,以相说法,警世无...

  • 唐代僧人碑志书写与儒释互动

    作者:徐俪成 刊期:2016年第06期

    唐代以后,僧人碑志日趋增多。传统碑志文结构中对志主世系、子嗣、葬仪等情况的书写要求,在写作僧人碑志时与僧人身份发生龃龉。唐代文人撰写僧人碑志时,通过字句替换、典故移用等方法,努力在不损害碑志文体结构的前提下撰写符合僧人身份的碑志,这一过程也是儒、释文化互动的过程。特别是唐代文人在使用僧人法脉传袭代替世系书写时,既采取了传统...

  • 《溪山琴况》“清”况新论——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尚“清”的审美倾向

    作者:宋静 刊期:2016年第06期

    明末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琴学文献。琴学有《溪山琴况》,犹诗学有《二十四诗品》。在《溪山琴况》的二十四况中,"清"是其理想的审美范畴,而非一般所认为的"和"。二十四况的前二况,"和"是操琴的基本要求,"静"是操琴的特殊要求。"清"况以下方为琴音的审美范畴。而在徐上瀛提出的审美范畴中,"清"是其筋脉...

  • 存在、写作与创造——勒克莱齐奥访谈录

    作者:许钧; 施雪莹 刊期:2016年第06期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现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南京大学高等研究院杰出驻院学者、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勒克莱齐奥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四十余部作品。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沙漠》、《奥尼恰》、《流浪的星星》、《乌拉尼亚》和《饥饿间奏曲》等。1994年,勒...

  • 中国社会主义喜剧脉络中的滑稽戏实践

    作者:朱羽 刊期:2016年第06期

    考察20世纪50—60年代的滑稽戏实践及其批评,可以发现滑稽戏改造的难度表现为:许多旧有的招笑方式无法与新的政教文化达成一致,然而哂笑缺陷、从"黄色"中收获快感等,又是极难改造的"第二天性"。主题化的要求如果完全改写传统的招笑手段,就会造成"滑稽戏不滑稽"。新中国两类"新滑稽"的代表作——《三毛学生意》和《样样管》——具体揭示...

  • 书写与差异:“先锋戏剧”概念在当代中国的接受

    作者:高子文 刊期:2016年第06期

    "先锋戏剧"概念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是一个不断实验和改写的过程。作为一个产生于西方语境的术语,"先锋戏剧"被中国戏剧界广泛地用来指称20世纪后半期的"新时期"的探索性和实验性戏剧。某种意义上,这一书写遮蔽了中、西不同戏剧生态之间的差异。中、西"先锋戏剧"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叛对象,中国式"先锋戏剧"缺乏西方式"先锋戏剧"所包含的...

  • 从存在主义批评到“非美学”批评——阿兰·巴迪欧的电影批评谱系

    作者:艾士薇 刊期:2016年第06期

    阿兰·巴迪欧近六十年的电影批评生涯起步于存在主义批评,一变为政治批评,再变为症候式批评,最终形成了独具学术个性的"非美学"电影批评新形态。巴迪欧四个时期的四种电影批评模式与其界定的四种美学方案密切相关:存在主义批评属于"浪漫式美学方案",主张电影应关注人类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理;政治批评属于"教诲式美学方案",主张关注电影的社...

  • 集体记忆与“二战”的历史书写——从电影《五月的四天》看民族国家文化立场问题

    作者:陈阳 刊期:2016年第06期

    电影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承载着相应的意义内涵,尤其是那些关乎重大历史事件的电影作品,总能提供异常丰富的阐释空间。电影并非历史,它的艺术虚构特征和调动大众情感的诉求,都妨碍着它历史叙述的完整性。但是,电影一旦触摸历史,历史观的问题总会悄然而至。俄、德、乌合拍影片《五月的四天》探讨当今世界"二战"题材电影的流变问题。"二战"...

  • 译介的路径与意义的转换——论赵兽翻译《超现实主义宣言》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作者:陈庆 刊期:2016年第06期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中华独立美术协会成员赵兽翻译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译者身份、源文本和译本。通过史料勘探和话语分析,指出《超现实主义宣言》的中译本所依据的源文本是法文本,而不是以往学界所以为的日语译本。本文从现代派艺术宣言的翻译个案研究出发,提出赵兽译本的"中国式超现实主义"糅...

  • 现代图像语境与司徒乔创作中图文结合的探索

    作者:艾姝 刊期:2016年第06期

    司徒乔的新疆写生和五省灾区写生作品中的图文结合,是将文字的题写扩展到国画以外媒介的典型例子。郭沫若的"漫画说"和艾中信的"国画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司徒乔此种尝试所受到的影响,但20世纪上半叶复杂的现代图像语境还包括文学、出版印刷、综合媒体(如电影)等影响因素。司徒乔整合多元视觉因子,将同为简练形式的速写图像和札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