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文艺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广角、海外专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009
总被引量:21591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10.0613
立即指数:0.0636
期刊他引率:0.9725
平均引文率:20.1182
  • 摇摆的叙事学:人物还是语言?

    作者:南帆 刊期:2014年第10期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之后,舆论逐渐将人物性格的刻画视为叙事文学的使命。但是,西方文学批评史资料显示,批评家对文学之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兴趣并不大。一种观点认为,人物性格可以脱离文学的上下文单独存留于读者的记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人物性格只能存活于文本。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强调现实主义文学之中的典型性格,这是人物跨出文本与历史...

  • “长篇崇拜”与文体关系

    作者:黄发有 刊期:2014年第10期

    在新时期文学的生态环境中,不同文体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潜在的等级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地位日益提升,并逐渐发展成一元独尊的文体崇拜。长篇小说的过度生产日益突出,量增质减是其总体的发展趋势。长篇小说的泡沫化现象,也给文体发展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规模崇拜、观念超载、形式粗疏。文学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必须保护...

  • 女性主义文学解体之后:问题、处境与发展

    作者:李蓉 刊期:2014年第10期

    20世纪80、90年代的女性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也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二元对立的思维、对主体性的极致追求是构成其封闭性的重要原因,这直接导致了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高潮后的解体。在当下以国内男性文学和国外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高度的背景下,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亟需“去性别”和“去主义”,这不是否定和抛弃之前对...

  • 新移民小说“历史化”的诸种方法

    作者:申霞艳 刊期:2014年第10期

    近几年,新移民小说在国内引人瞩目,部分作品被知名导演改编成影视作品,进入大众的视野。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张翎的《阵痛》、《金山》、《唐山大地震》,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道路》、《白求恩的孩子们》等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但均具历史深度。本文将结合文本分析新移民小说如何想象历史、“历史...

  •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

    作者:刘毓庆 刊期:2014年第10期

    中国神话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人类征服自然力的提升,并不能使神话消失。相反,科学的发展,会给神话以新的神秘性内容。就中国神话的历史而言,它有过三次创作高潮和功能、内涵的大变迁。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五帝三王时期,此期神话主在讲述历史,实是历史的神...

  • 汉鼓吹曲《战城南》新释——以考古发现材料为证

    作者:曾智安 刊期:2014年第10期

    汉乐府名篇《战城南》曲辞多有难解之处。本文从其中的关键难句“梁筑室,何以南?梁何北”入手,大量利用考古发现材料,指出其内容主要与汉代人对阴间世界的想象及其所信奉的生死有别、阴阳异路等观念有关,着力于表现“野死”者渡过冥河后无法重返人世的悲痛,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表现人间战场之景。进而指出,汉鼓吹曲《战城南》主要用于朝廷赏赐...

  • 从“钧天九奏”到“乐本心术”:《文心雕龙》与中国音乐学的早期发展脉络

    作者:吴中胜 刊期:2014年第10期

    对于中国音乐早期发展脉络,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篇》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文本。刘勰认为,上古时期,音乐已大量运用于沟通天地神灵的仪式之中,这是“为天而乐”。把音乐的起源与上天之神联系起来,是中国音乐观念的早期共识,富于诗性特征。在中国古代,盲人审乐既是人文传统,也是礼乐制度。盲人乐师虽然看不到世界,却能通过音乐感悟天地万物、沟通神...

  • 汉学“典范大转移”与“新汉学”的来龙去脉——陈珏教授访谈录

    作者:兰平 刊期:2014年第10期

    一、缘起兰平近年来“新汉学”在中文世界和西文世界引起很多人关注。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汉学大会”和2013年上半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中国学论坛”,都有数以百计的海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热议有关“新汉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新汉学”在两岸的推动者之一,您在这两次会议上曾多次对媒体发表意见,引起公众的关注。

  • 倾听:视觉文化之后

    作者:肖建华 刊期:2014年第10期

    视觉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它以感性的张扬对西方理性主义文化进行造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视觉文化过分执著于视觉中心主义,产生如消费文化霸权、缺乏精神性维度等一系列缺陷。基于此,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和诠释学转向对“倾听”的关注,建构一种“倾听理论”或“倾听美学”。相比于视觉文化,从表现形态来说,它更具精神维度;从结果...

  • 数字界面:虚拟现实与虚拟化的现实

    作者:秦兰珺 刊期:2014年第10期

    从工具和艺术的角度看,数字界面在对传统界面沿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艺术和技术的融合,并逐渐呈现出在艺术和工具间的暧昧性。首先,数字艺术界面演变为作为行动对象的艺术界面,数字工具界面演变为作为审美对象的工具界面,艺术界面和工具界面的特征彼此渗透。其次,数字界面同时可以充当“作为行动对象的数字艺术界面”、“再现行动环境的数字工具...

  • 影像现代性与技术——诸众的兴起

    作者:张念 刊期:2014年第10期

    流俗的现代性,通常站在主体的位置上,审判技术之于人的异化。随着摄影术的到来,机器之眼所看见的一切,似乎与人肉之眼发生冲突。在这样的冲突中,现代性获得它精确的形象轮廓。本雅明正是从技术事实出发,辩证地理解历史—政治与技术的关系,聆听技术那无言的现代启示:图像思维背后所关涉的现代意识,在意识与技术互嵌的关系中,如何告别物质性生产...

  • 如何用苹果讲故事:对现代艺术中的人性的再认识

    作者:沈语冰 刊期:2014年第10期

    现代主义艺术史与美学倾向于排斥作品中的叙事性、文学性、象征性或表现性等人性内容。以塞尚的作品为例,他的静画物曾被普遍解读为单纯形式(线条与色彩)的安排,没有图像学意义上的主题内容。迈耶·夏皮罗坚持己见,论证了塞尚的“苹果”中所包含的人格与情感基础,进而对静物画的人性内涵重新做出了界定。

  • 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与前卫意识

    作者:王志亮 刊期:2014年第10期

    在当代艺术中谈论当代性,其目的即是尝试规定一个“小写”的当代艺术,以区别于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阿瑟·丹托认为“当代”是现代主义叙事终结之后的后历史时期,尼古拉斯·博瑞奥德将“当代”规定为“另类现代”,而泰瑞·史密斯所认为的“当代”和“当代性”则是艺术和社会之间的二律背反结构。但是,他们均忽视了当代艺术与前卫意识的关系。前卫意识...

  • “资金支持”到“政策转型”——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执行力的挫折与重构

    作者:段运冬 刊期:2014年第10期

    一场关于国家对艺术赞助的争论,形成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之争”,引发了“极优艺术”的伦理学立场、当代艺术的美学标准、艺术的表达自由、国家介入艺术的终极目的、国家艺术政策的演变等重要话题,它不仅改变了美国的艺术生态,还如蝴蝶效应,波及到全球的艺术生产。以中国学者的问题立场、文化视角对其考察,是一个在全球文化生产机制下,...

  • “编年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学术评价——兼答杨洪承教授

    作者:付祥喜 刊期:2014年第10期

    我的《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史写作编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出版以来,引发了一些同行的关注和讨论。其中,杨洪承教授新近发表的长篇书评《“新编年体”在史料整理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徘徊——评付祥喜〈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史写作编年研究〉》(载《文艺研究》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