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文艺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广角、海外专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009
总被引量:21591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10.0613
立即指数:0.0636
期刊他引率:0.9725
平均引文率:20.1182
  •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问题

    作者:贺绍俊 刊期:2005年第02期

    “知识分子”这个词,常常出现于不同的语境,其意义差别甚大。如今,知识分子定格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和情感色彩到底如何?我们不妨从文学人手来作一次探析。

  • 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孟繁华 刊期:2005年第02期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他们不再是优越的启蒙者或明道救世的智者。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中,情感背叛、愤然出走、灵肉之死等,成为最常见的结局。这当然不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知识分子的必然道路,但为什么在新世纪的开端,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大都成了新的悲剧主角。为什么这些形...

  • 谁是知识分子?——对作家身份及其功能变化的初步考察

    作者:昌切 刊期:2005年第02期

    本文从余英时给出的知识分子必备的要义之一即道义承担出发,以鲁迅、赵树理、张承志、卫慧和韩东为对象,追问谁是知识分子并在追问中考察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变化.本文认为,赵树理是不同于鲁迅的官员型作家,张承志、卫慧和韩东是不同于赵树理的自由作家,相对于文化市场,张、卫、韩又各从其类,张像斗士,卫像商人,韩像艺术家,各有其功能和代表性.

  • 写作的姿态

    作者:孙郁 刊期:2005年第02期

    本文认为,文学写作有一个对抗流行色的传统,它体现在作家写作的姿态上.以普通人的视角进入创作,要比说教者可亲.自恋式的独白没有真实的人生,重要的是也能残酷地审视自我.文人写作的迷津之处,往往是以虚妄为真谛,向世俗低头.真正的知识阶层拿起笔时,是不顾利害的.他们直面人间的一切,自由地往来于明暗之间.

  • “启蒙的终结”与作家的批评立场

    作者:樊星 刊期:2005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启蒙的终结"、"知识分子的失语症"、"狂欢"的议论在文学理论界十分流行.然而,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作家继续坚持着知识分子批判流俗、保卫文化遗产的立场,证明启蒙思想没有过时,知识分子并没有都"失语".本文通过对这部分作家思想与文学成就的回顾,重提知识分子的使命感,重提有使命感的作家在批判流俗与保卫文化方面任重道远...

  • 蒋孔阳审美关系说的现代解读

    作者:朱立元 刊期:2005年第02期

    本文对蒋孔阳的审美关系说进行了现代解读,认为蒋孔阳把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把一切美学问题都放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加以考察的思想,是对当代各派美学中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实在(体)化思维方式的超越和对现成论思想的突破,其中包含了生成论思想的可贵因素,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重建中国文学史理论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王媛 刊期:2005年第02期

  • 蒋孔阳的艺术论及其跨文化美学意义

    作者:郑元者; 徐迎新 刊期:2005年第02期

    本文立足于艺术人类学和当代人类学美学的学科视野,认为蒋孔阳的艺术论是其整个自由人生论美学的逻辑前提和潜在的思想基础,这在显性层面上出于他对美学学科化的应对策略和学理考虑,在隐性层面上源于他的艺术本真主义的思想.他对中西艺术和中西美学的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探寻,是其美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责任伦理和理性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有着...

  • 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新发展

    作者:张玉能 刊期:2005年第02期

  •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

    作者:乐黛云; 王向远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科学.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的深刻差异在于它一开始就奠基于中国文化传统,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致力于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补"和"互动".中国比较文学是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它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为实现跨文化沟通,维护多元文化,建...

  • 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

    作者:詹杭伦 刊期:2005年第02期

    刘若愚是美籍华裔比较诗学研究家,他平生出版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著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文艺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研读刘氏专著及其论文的基础上,对其建构的比较诗学体系作了整合性的描述.

  •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艾略特的“无个性文学”

    作者:王文生 刊期:2005年第02期

    20世纪初,王国维引西方哲学来观察分析中国文学历史和现象,第一次提出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及其有关的"以物观物"、"以我观物"和"优美"、"壮美"等等概念,给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带来了一种外来的推动力.它既产生了正面的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实践和文艺思想的种种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 论中国人原初美意识的起源——兼与陈良运先生商榷

    作者:倪祥保 刊期:2005年第02期

    本文认为中国人的原初美意识既不源于日本学者所谓的"食美学",也不源于陈良运先生所确认的明显带有男性视角的"性美学",而是源于人类在自身形成进程中一般以视觉为主的原始审美活动.这个观点,可以从人类最初出现审美活动的历史情景中得到很好的说明,能够在对汉字"美"较为正确的形义分析中找到有力的论据,还可以在古今中外很多美学家的有关论述中...

  • 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王安忆、张旭东对话(下)

    作者:陈婧祾; 王安忆; 张旭东 刊期:2005年第02期

    小文学"与"大文学" 王安忆:还有一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系.我老是觉得民主社会里没有艺术.我不是反民主.要是从人权讲,当然是民主好.其实雨果是不喜欢民主的.

  • “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

    作者:尹吉男 刊期:2005年第02期

    本文讨论了"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的主要过程,通过已有的历史文本的条件、品评标准的地域转变、董其昌与"董源"的特殊际遇与趣味和画史主线的确立过程等四个环节展开了全新的学术讨论.作者观照的重点是中国山水画的知识概念被主流化的过程,而明代后期正处在这样的时期.明代后期由所谓"董源"的作品和历史文献所建构的主流知识概念又成为我们现在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