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文艺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广角、海外专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全年订价:¥ 55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009
总被引量:21591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10.0613
立即指数:0.0636
期刊他引率:0.9725
平均引文率:20.1182
  •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邓小平文艺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孙家正 刊期:2004年第05期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国情,结合文艺战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而形成的。邓小平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方向、特征、地位、职能、作用以及党的文

  • 在“邓小平文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王文章 刊期:2004年第05期

    今天,大家冒着酷暑来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邓小平文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讨会,我谨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向大家表示真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 “邓小平文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讨会纪要

    作者:艺研 刊期:2004年第05期

    2004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百年诞辰。为了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文艺理论,8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承办的“邓小平文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召开。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展开了热烈...

  • 刘梦溪研究员主讲:《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刊期:2004年第05期

    2004年6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第三期高层学术论坛,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梦溪做了题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的专题学术讲座。

  • 匆忙与耽溺——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

    作者:尤西林 刊期:2004年第05期

    匆忙快速浏览与耽溺痴迷于这种浏览,是现代阅读时间悖论性结构,也是现代文化时尚化、肤浅化、快餐化、图像化的深层结构。这一结构植根于进步主义的现代性历史观与竞争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代性分裂为对立而互补的工作心态与娱乐心态,与之对应的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代表着现代文化在厌倦与骛奇之间的恶性循环,并成为现代意义危机的症候。...

  • 翻译的文化政治

    作者:陈永国 刊期:2004年第05期

    从跨文化交际和差异政治的角度看,翻译本身就蕴涵着各种差异:语言的、理解的、阐释的、表达的,而就翻译实践而言,最重要的当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但从西方解释学的角度看,尤其是从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观点看,这些差异的背后起作用的是某种意识形态因素,是导致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的多元决定,其...

  •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作者:张海明 刊期:2004年第05期

    朴素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对朴素之哲学思想渊源及具体表现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归纳,并对有关朴素的某些误解作了澄清,指出朴素既是一种事物的本然状态,同时也可以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巧,两种朴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关于“以悲为美”问题的误解及其澄清——兼与张锡坤等先生商榷

    作者:徐国荣 刊期:2004年第05期

    “悲美”与“悲怨”是文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概念,学界对此却常常发生常识性的误解。“悲美”,即“以悲为美”,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客观审美现象,指文学艺术的接受者对文艺形式中蕴涵的悲哀所进行的审美追求与欣赏;悲怨,即对某种行为和事件的悲愤与怨情。前者是一种审美心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审悲快感;后者则是一种创作心理,是主体在现实生活...

  • “先王乐教”与中国早期美育的发展

    作者:祁海文 刊期:2004年第05期

    “先王乐教”是中国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的典型形态。这一美育传统始终与原始的巫术、宗教发展紧密结合,并随礼、乐关系的转换而不断发展。周公“制礼作乐’’则标志着这一传统的重大转折。至商代,虽礼、乐明显分化,但仍旧处于原始自然宗教阶段。“先王乐教’’仍然以宗教为主,还没有发展成自觉的美育观念。

  • 错位与“失语”——经学语境与汉大赋的话语方式

    作者:刘松来 刊期:2004年第05期

    汉大赋作为汉代的代表文体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而这种文体令人难以卒读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学语境造成汉大赋的错位与“失语”无疑是决定性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汉大赋错位与“失语”的种种表现,力图以此揭示出经学语境中文学扭曲的话语方式。

  • 古代文论中的体类与体派

    作者:詹福瑞 刊期:2004年第05期

    古人论文谈体,有体类和体派二义,体派的认识与体类相关。体派又有时之体和人之体的区别。时之体和人之体多是自然形成的,但也有的是有意识追求的结果。

  • 鲁迅小说的“魏晋情结”:从“魏晋参照”到“魏晋感受”

    作者:陈方竞 刊期:2004年第05期

    鲁迅与魏晋时代深刻的精神联系,体现在《呐喊》、《彷徨》创作中具有的“魏晋情结”,即从“魏晋参照”到“魏晋感受”。《呐喊》的意蕴表现为“魏晋参照”下的启蒙,但鲁迅对启蒙的怀疑与绝望,“魏晋感受”已然萌生,这融入并贯穿了《彷徨》,涵盖了小说《伤逝》、《在酒楼上》,尤其是《孤独者》,从中凸显的是鲁迅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如置...

  • 人性主题的畸形呈现——张资平小说主题论之一

    作者:张福贵 刊期:2004年第05期

    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作为一个连贯的思想整体,探讨其主题的价值形态应该是现代文学史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多属于亲缘社会人,他们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制约,不能按照自己本能的欲望做出自由的选择。描写男女双方生活在亲缘社会中的痛苦历程以及普遍的“逃离意识”,表明了作者对这一亲缘社会所确立的道德伦理体...

  • 论昆曲审美思想的变迁

    作者:刘祯 刊期:2004年第05期

    明初朱元璋对《琵琶记》的肯定,是对戏曲身份地位某种程度的一种认可。昆曲的出现,是文人戏曲形成的标志。昆曲的审美思想受到明初“教化剧”创作的深刻影响,随着明中叶昆曲的兴盛,“雅正”思想开始确立,有鲜明的士大夫化、政治化、伦理化倾向;以明末清初阮大铖、李渔的创作为转折,昆曲审美出现“寓道德于诙谑”的趋向,将文人教化职能与...

  • 李玉悲剧创作的美学特征

    作者:邹华 刊期:2004年第05期

    李玉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著名剧作家,他的悲剧创作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突出地反映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转向近代的历史趋势。在李玉现存的剧作中,本文主要选择了早期的《人兽关》、《一捧雪》和后期的《清忠谱》、《千忠戮》各两种,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探讨。早期剧作可以使我们看到李玉最基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倾向,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