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北大期刊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杂志简介:《文艺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05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理论前沿、思潮过眼、阐释与评说、世说新语、艺海风云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3-5672
国内刊号:23-1059/I
全年订价:¥ 177.6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6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2921
总被引量:3883
H指数:19
立即指数:0.0056
期刊他引率:1
  • 文明重心的东移与本土传统的复兴——新时期文学理论30年回顾

    作者:代迅 刊期:2008年第02期

    欧洲的衰落与东方的崛起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文明的重心逐渐从西欧经过北美,越过太平洋,向东方地区移动。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日趋显豁,并对中国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 存在的冲突与文学的价值

    作者:梁中杰 刊期:2008年第02期

    文学的价值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自有文学以来,已经有无数理论家提出过种种观点,似乎不该再加以言说,但实际上这种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且,就在本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话题:“文学死了吗?”①这就是说,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的确还须作一些更深层面上的思考,

  • 从“扶杖而行”到“自我去势”兼谈电影“原创”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作者:马潇 刊期:2008年第02期

    到2007年,所谓的“大片”已逾十年。但大投资、大制作、全明星阵容拍摄的“雄片巨制”却与观众的期待渐行渐远。随着《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张艺谋)的“隆重”登场,大片可以拯救中国电影的神话也随之彻底破灭。很显然,此类以“获奖”“救市”为目标的“大片时代”已经结束。

  • 作家身份转变与文学转型

    作者:戚学英 刊期:2008年第02期

    如果说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转型是中国文学的西方化过程,那么,建国初期实现的第二次转型则与之相反,它走的是一条“非西方化”的道路。对于建国初期文学来说,冷战不只是外在的背景,而且是内在的结构。这种内在结构所体现的是二元对立式的价值观冲突:或者资产阶级的,或者无产阶级的,没有中间道路,没有中间地带。

  • 打工文学:期待思想与审美的双重飞跃——王十月小说创作论

    作者:周思明 刊期:2008年第02期

    一 “穷人”和“富人”概念的复活,使我们重新发现了“阶级”。“阶级”这个概念,如今已鲜有人提及,人们甚至以为“阶级”早已从共和国的地平线上消失,这个曾经如梦随影般的在我们的头脑中和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存活了很长时间的关键词,似乎已被现代化和市场经济驱逐出去乃至寿终正寝。岂料却在21世纪的新语境中再度现身。

  • 论林贤治的散文观及其批评实践

    作者:丁晓原 刊期:2008年第02期

    一 林贤治并不是一个主流的散文理论家或批评家。他首先是以一个有分量的研究鲁迅和现代知识分子史的学者形象,出现在学术界的。《人间鲁迅》、《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与精神事件》等著述,使他成为一个棱角分明的具有思想者品格的学者。其于散文理论批评,是以一种另类者的姿势进入的。

  • 林贤治的偏至与批判激情

    作者:司马晓雯 刊期:2008年第02期

    一 来自广东阳江的林贤治,创作有诗集《骆驼与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死》、《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午夜的幽光》,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 外来者的经历与目光:命运、变迁与公正的建构和表达——电影《三峡好人》的本质解析

    作者:张伟兵 刊期:2008年第02期

    2006年,电影《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并在全国陆续上演。贾樟柯这个从山西汾阳小县城走出来的青年导演始才真正被人们所注目,成为电影界又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例。正如一位评论者写到:“一座‘金狮’包含了贾樟柯十年创作的艰辛,也是对他努力与坚持的回报”。

  • 来自荆棘人生的刺痛——关于孙书林的小说创作

    作者:张学昕 于倩 刊期:2008年第02期

    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写作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或者一种惯性的表达,它更像是一种生命方式,是作家在精神向度上对于人类生存价值的直接叩问与体察,这种生命方式本身是一个孤独、漫长、细腻甚至有些煎熬的过程,是生命与写作的互相渗透、互相糅合直至沁入对方肌理的过程,写与不写之间是生命给予作家的某种指令在起作用。

  • 桃花源:抵达存在的路径——论格非小说的精神内核

    作者:陈斯拉 刊期:2008年第02期

    和大多数先锋作家一样,格非是带着对历史的奇异体验与独特言说进人读者的视野的。从早期的《追忆乌攸先生》到成名作《迷舟》,从备受争议的《青黄》到发表先锋派文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敌人》,格非自由地游走于写作的交叉小径,把小说还原成了一种叙事的艺术。他的小说,语言绚丽优雅,叙事复杂多义,形式如同迷宫,

  • 呐喊——为了生命的尊严

    作者:王晓春 朱凤英 刊期:2008年第02期

    知道张雅文女士,是通过她的44集电视连续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认识她,是因为那部沸沸扬扬的《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剧本版权之争;而真正了解她,是这部自传《生命的呐喊》。

  • 艺术品牌与文化担当——简论作为地域文化品牌的北大荒版画

    作者:袁耕 刊期:2008年第02期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艺术是一种民族精神最简约、最深刻的文化表述,那么北大荒版画则是北大荒精神最形象、最传神的艺术阐释。虽然北大荒垦区有规模的开发建设早在1947年即已开始,但是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叶,对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北大荒”仍然是一片辽远而广袤的僻壤、一个苍凉而神秘的传说。

  • 浅论中国画表现方法的抽象性

    作者:王江鹏 刊期:2008年第02期

    何为“抽象”呢?“沃林格(德国艺术家)指出‘抽象’的形式……与写实性的形象移情之不同在于‘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不是知性的象征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对于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

  • 访张道兴——刘曦林与张道兴在2004年夏天的一次对话

    刊期:2008年第02期

    刘曦林:张先生,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喜欢刨根问底。我认为艺术家是要有天才条件的,如果说一个艺术家需要才情、功夫、学养加长寿的话,起码是这几个因素的合力。这天才,我认为有一部分是从家里来的,从遗传基因里来。我想问您,您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是农村长大的?城里长大的?遗传基因、文人艺术、民间艺术或是别的艺术对...

  • 艺术的本质在于发现和创造

    作者:王冰 刊期:2008年第02期

    也许是一种天分,我自幼便迷恋绘画,那时对绘画的种类及笔法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只是临摹一些连环画、样板戏中的人物,进入中学后才步入绘画的正规学习,并在袁飞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开始学习素描、色彩,也就是从那时起,绘画一直伴随我的左右,使我乐此不疲,非常痴迷!1992年在哈尔滨教育学院毕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