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杂志简介:《民俗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1002-4360
国内刊号:37-1178/K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1
复合影响因子:0.86
总发文量:1310
总被引量:8938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7692
立即指数:0.1382
期刊他引率:0.8621
平均引文率:23.5366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

    作者:张举文 刊期:2018年第01期

    随着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稳步提高,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经历了从困惑到自觉,再到自信的转变。无疑,当前的"非遗"运动成为此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文化内在的自愈机制: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以核心信仰和价值观为根本,以共存求共生,以杂糅而包容,以同化异,融异生新。这样的自愈机制也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 劳作模式: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新视角

    作者:李向振 刊期:2018年第01期

    社会转型时期,村落生活发生剧烈变迁,传统民俗事象也呈现出式微态势,在此情况下,如何转变研究路径以应对新情况,成为当代民俗学进行理论探讨时不可回避的学术问题。劳作模式是民俗学家刘铁梁在田野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提出的探索性概念。劳作模式强调村民的身体经验和生活实感,注重村落生活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因此,在分析村落认同、社会...

  • 身体性与祛身化:一种关于共同体衰变机制的分析

    作者:黄剑 刊期:2018年第01期

    共同体成员经常性的面对面互动是以身体在场为前提的,因此身体性是共同体属性的一个重要层面;共同体生活的形成和呈现需以身体感知为基础,共同体的属性和规则也反映在了身体的意义和活动中。当代社会的共同体出现了衰变的趋势,其中一个明显的征候就是祛身化。物品对社会生活的嵌入导致了身体间的隔离以及身体感知的钝化,而抽象系统的扩张则加剧...

  • 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

    作者:黄永林; 孙佳 刊期:2018年第01期

    传统节日习俗与人的需求、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习俗正经受着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等力量的强烈冲击,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发生变化是必然的,或不适应时展而被淘汰走向消亡,或能顺应时展趋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延续发展。这些均符合民俗文化传承变...

  • “迷信”与非遗之间:关于江南的民间信仰与农村妇女的一些思考

    作者:佐藤仁史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农村随之出现了民俗文化的"复兴"现象,给基层的老百姓带来了相关的活动空间。在江南农村,以庙会为首的各种宗教仪式及其密不可分的各种曲艺也陆续复兴。对民俗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成为极大的转折点,结果促使许多民俗活动获得了合法地位。然而,不得不加以注目的是:政府和专业人员所认定的民俗文化——换言之...

  • 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以“传统节庆文化论坛”相关讨论为核心

    作者:朱振华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与节日志有关的节日叙事,关联着中国文化根底与当代精神建构的核心价值。在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语境中,节日研究尽管已有较为丰赡的学术积累,呈现出多学科参与、多向度探索的可喜态势,但真正具有大局观、集成性、前瞻性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范式却乏善足陈。近期举办的"传统节庆文化论坛",在立足本土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围绕《中国节日...

  • 谁是正统:中国古代耕织图政治象征意义探析

    作者:王加华 刊期:2018年第01期

    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中国古代曾创作了一系列呈体系化的耕织图像。耕织图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目的与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体现王朝的"正统性",而这在南宋、蒙元、清三个朝代又体现得最为明显。之所以如此,与南宋以后"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的正统观有着直接关系。耕织图与正统性的关联,深刻体现出中...

  • 商周族氏铭文中的鼗鼓形态与鼗族

    作者:高晋南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一般认为鼗鼓(即近人俗称的"拨浪鼓")的图像始见于汉代画像石,其实商代青铜器族氏铭文中已经出现鼗鼓的形象。族氏铭文"庚()"字即是鼗鼓之象形,这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拨浪鼓图像,比汉代画像石早一千年左右。商周时期的鼗鼓是大型礼仪活动中的重要乐器,故鼗鼓图形被执掌鼗鼓演奏及相关礼仪活动的乐师家族视为本族的象征。商代以鼗鼓图形...

  • 试论汉代的民间借贷习俗与官方秩序——兼论汉代民间借贷中的“契约精神”

    作者:李一鸣 刊期:2018年第01期

    汉代民间存在比较发达的借贷行为,主要可分为民间的互助型借贷和商业借贷两类。在具体的做法上,汉代的民间借贷有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两种方式,其中商业借贷以抵押借贷为主。借贷过程中要签订契约,由此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出一定的规范契约格式。这些民间借贷的习俗被官方秩序认可并吸纳后,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反馈民间。这个过程中,既有对民间习俗...

  • 唐宋转型中宋儒的二重性——以家族祭礼为中心

    作者:胡长海 刊期:2018年第01期

    唐宋转型时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汉学与宋学、儒学与佛老、贵族礼制与礼制平民化的矛盾都鲜明地凸显出来。转型时期旧理论的消亡与新理论建立是缓慢的过程,导致了旧制度与新理论的并存与冲突,以及宋儒对待新旧思想的个体与群体的分裂。在家族祭礼中,这些矛盾体现为宋儒尊崇经典与阐发义理;延续传统与顺应时俗;遵循礼制与僭越等...

  • 新见元延祐“泰山石敢当”碑铭考

    作者:周郢 刊期:2018年第01期

    泰山石敢当博物馆新近征集到一方泰山石敢当碑石,系年为"元延祐五年岁次戊午",经考此碑实为现存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碑。这一发现,不仅可证实"泰山石敢当"风俗出现时间在宋元之际,同时也可据以推知其发祥地应在泰山附近。

  • 五十步笑百步:历史与传说的关系——以长辛店地名传说为例

    作者:施爱东 刊期:2018年第01期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形成了相互竞争的传说,正是基于更可靠的史料、更有效的逻辑,"历史"具有了高于一般"传说"的话语权威。人类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不断地否定和淘汰,否定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权威和级差。而在那些文字缺失的地方,历史望洋兴叹之处,却是传说的英雄用武之地。民间传说"历史文学化"的处理方式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文学历...

  • 从传说到传奇——《古岳渎经》与唐代运河淮泗段的地域文化考论

    作者:滕汉洋 刊期:2018年第01期

    李公佐的传奇《古岳渎经》虽然在故事母题和叙事模式上对前代志怪有所借鉴,但其中的无支祁形象却是在唐代淮泗地区淮涡水神传说的基础上塑造的,中唐时期是无支祁传说的历史起点。唐代楚泗地区重神好祀的传统与地处淮河下游水患频繁的地理环境,为淮涡水神无支祁传说的滋生提供了文化土壤。同时,无支祁传说的滋生与流布,与淮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和...

  • 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次要人物的箭垛效应研究

    作者:王伟杰 刊期:2018年第01期

    胡适先生在研究"箭垛式人物"时,指出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迁,从而使"李宸妃""三侠""五鼠"等次要人物喧宾夺主,成为"李宸妃的传说"与"五鼠闹东京的神话"中的主要人物,并在传说中发生了人物形象的堆积效应。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也出现了三种次要人物的不同的堆积效应,并分别在不同层面反衬着阿鲁的核心人物形象,这与阿鲁自身的...

  • 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

    作者:周大鸣 刊期:2018年第01期

    饮酒始终贯穿在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对酒是如何融入当地人的社会文化这一问题,以三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田野调查个案进行了考察与分析。酒的分类突出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饮酒是当地过渡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同时也是一种彰显权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