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杂志简介:《科学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05/G3,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科学学理论与方法、专稿:数字时代的创新生态、专稿:科技自立自强笔谈、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3-2053
国内刊号:11-1805/G3
全年订价:¥ 532.0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经济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3.44
复合影响因子:2.5
总发文量:2879
总被引量:60738
H指数:84
引用半衰期:3.6387
立即指数:0.1156
期刊他引率:0.9144
平均引文率:17.9422
  • 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思想再认识

    作者:马来平 刊期:2006年第05期

    认为贝尔纳科学社会学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有二:(1)力主科学的可计划性,并系统阐述了计划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等;(2)对科学的社会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上述两个方面,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也存在明显缺陷,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某些误读,其中,对经济需要与科学发展关系上的机械理解即是典型的一例。

  • 丁肇中的科学实验思想述略

    作者:陈坤明; 梁国钊 刊期:2006年第05期

    丁肇中是当今世界级“实验物理大师”。关于科学实验,他有着独特、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一个科学实验主体必须具备对科学实验浓厚执著的兴趣,及对自己所从事研究的自信心和为完成科学实验任务所具有的刻苦精神等品质;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检验标准,它又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实验选题要高屋建瓴,选择最重要的课题;实验中要对意外现...

  • 另类的科学与另类的发展——印度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的科学观与发展观

    作者:付云东 刊期:2006年第05期

    介绍和分析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的科学观与发展观,以期为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与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

  • 从CUDOS到PLACE——论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变

    作者:谭文华 刊期:2006年第05期

    概述学院科学和后学院科学的涵义与“规范”或日“运作规则”,论述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的历史和主要特征,认为从CUDOS到PLACE的“规范”或日“运作规则”的变化是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的主要标志。

  • 论科学技术效应悖论

    作者:俞国方; 毛荐其 刊期:2006年第05期

    科学技术应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巨大效应,但这种效应又具有悖论特征。科学技术效应悖论是“科学-技术-社会”(STS)这一复杂系统运动的表现形式,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本源内因,对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科技效应悖论,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积极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

  • 学科交叉方法探析

    作者:金薇吟 刊期:2006年第05期

    学科交叉方法对于学科交叉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学科交叉的实践经验,从科学学、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开掘、提升,将其概括为观同察异、话语移植、互补共融、连锁辐射、辐集聚焦、横断综析、形上升华等七种方法,并进行了深入论析。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论文影响力研究

    作者:段志光; 卢祖洵; 王爱珍; 卢敏 刊期:2006年第05期

    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等三个方面,通过对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影响力的测度,发现世界顶级生物医学科学家的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可能由25—45岁移至31—55岁。同时,分析科学家个人研究水平与其影响力和科学家个人科学能力与其国家科技整体实力的关...

  •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作者:陈广仁 刊期:2006年第05期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

  • 跃迁模型:制定新兴技术战略的一种理论方法

    作者:魏平; 高建 刊期:2006年第05期

    借鉴破坏性创新理论,提出企业应对新兴技术的跃迁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认为,企业在制定技术战略时,应先使技术满足消费者预期的基本功能,把战略重点放在以降低成本尽快获得较大规模市场份额上,然后争取或强化技术领先地位。

  • 英国的信息自由法与政府信息共享

    作者:王正兴; 刘闯 刊期:2006年第05期

    2000年通过并在2005年1月1日实施的英国“信息自由法”,赋予了公民依法知道某种政府信息是否存在,并获得这些信息的权利;同时给政府机构增加了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并处理个人信息请求的义务。这不仅促进了英国政府新文化的形成,而且促进了英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信息自由法”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配套的法律与政策措施。

  • 中国省域R&D溢出的空间模式研究

    作者:苏方林 刊期:2006年第05期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省域R&D溢出的空间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省域R&D知识生产存在空间依赖性,R&D知识溢出是有界的。空间滞后模型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来自邻近地区的专利每增加1%,本地区专利产出平均增加约0.22%。同时,通过研究分析来自邻近地区的研究与发展的努力对当地知识生产的影响,发现创新活动是随着距...

  •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引进与R&D投入

    作者:金雪军; 欧朝敏; 李杨 刊期:2006年第05期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借助CES生产函数,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数据,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引进和R&D投入虽然大大增加了我国技术知识存量,但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引进和R&D投入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表现出重引进,轻研发。我国急需要加大R&D投入,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 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作者:王子龙; 谭清美; 许箫迪 刊期:2006年第05期

    利用产业空间集聚卢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1994—2003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高技术...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问题

    作者:李春景; 杜祖基; 曾国屏 刊期:2006年第05期

    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出发,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创新系统与境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经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香港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的剖析,探讨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新路径。

  • 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作者:王奋; 杨波 刊期:2006年第05期

    基于Korelli对影响人口迁移或流动因素的分析与整合研究方法,以北京地区为对象,通过问卷方式针对科技人力资源这一具有显著特征差异的人口群体,探讨影响其区域集聚的各层次因素以及影响程度,进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把握科技人力资源集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