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 北大期刊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杂志简介:《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4-1027/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教学探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评价、高教和职成教教学研究、教师发展、职业成人教育、教育决策与管理、教学研究、教育基本理...

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4-633X
国内刊号:14-1027/G4
全年订价:¥ 220.8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39
复合影响因子:1.47
总发文量:4377
总被引量:26599
H指数:67
引用半衰期:4.4595
立即指数:0.0432
期刊他引率:0.9769
平均引文率:7.5027
  • 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

    作者:柳海民; 王晋 刊期:2006年第11期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启蒙教育学阶段、救亡教育学阶段、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和非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从共时态的角度来看,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追问一直响彻20世纪;教育学基本理论何以存在的探求一直在代代教育学者群中构成追问。因此,如何使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因子”在引介西方教育思想的背景下得到激活是20世纪中国教育...

  •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作者:李政涛 刊期:2006年第11期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

  • 教育科研的历史考察(下)

    作者:曾天山 刊期:2006年第11期

    教育科研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教育科研的发展史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另一条是工作体系,二者交织,相互作用,日益重要,逐步从民间推动发展为社会事业、国家行为,进而发展为国际合作。同时呈现出教育科研的社会化、国家化、国际化、本土化等特征。我国的教育科研具有雄厚的实力。

  • 从“人”到“公民”的转化——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作者:李刚 刊期:2006年第11期

    自然教育向我们展现了“人”到“公民”的转化。它既注重天性的自由发展,又向往公民教育的城邦善德,两者在《爱弥儿》中表现出了紧张与消解。这使我们看到卢梭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忧虑,同样也给现代教育许多深刻的启示。

  •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异化的超越

    作者:梁清 刊期:2006年第11期

    我国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虽满足了特定国情下对人才培养效率的特殊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均衡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公共性和公平性等本质特性,构成了对义务教育的异化。从根本上讲,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根本原因,在社会发展总体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生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

  • 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体的义务教育体制构建设想——一种基于效率与公平视角的经济学研究

    作者:钱林晓 刊期:2006年第11期

    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体的义务教育体制具有效率和公平的优势。其效率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解决了义务教育子系统间的外部性和适应人口结构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其公平优势主要体现在,与传统的小学初中二级分立的义务教育体制相比,可以有效地减少行政干预、分散教育决策权,为义务教育领域实现公平的自由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 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上)

    刊期:2006年第11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初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现基本“普九”的宏伟目标中,山西省一直处于中西部地区领先的位置。与此同时,山西省初中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初中教育中大量存在的质量、水平不高等现象困扰着山西省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从而也为...

  • 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

    作者:崔允漷; 俞英 刊期:2006年第11期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为课程改革立法;建立课程问责制度,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增加经费投入,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完善评价系统和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提高课程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等。

  • 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作者:余文森 刊期:2006年第11期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 文化视野中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肖正德 刊期:2006年第11期

    农村文化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定生态环境,它具有自然性、封闭性、边缘性和落后性的特点,它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制约了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文化建设,从而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文化困境。重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走出文化困境的基本对策。

  • 教师文化初探

    作者:车丽娜 刊期:2006年第11期

    教师文化是由教师独特的知识体系、个人信仰、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系统等构成的复合整体。教师文化是支配教师行为方式的深层精神因素,因此,教师文化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师文化研究中应该避免“外部锻造”式的角色界定和灌输式的文化建设路径。

  • 外语互动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探析

    作者:李广凤 刊期:2006年第11期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中合作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作为主要的互动主体,在这种合作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外语互动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师作为中介者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作为中介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作为中介者设计互动任务;教师作为中介者创设互动环...

  • 消费社会中的学校德育价值引导

    作者:班建武 刊期:2006年第11期

    消费社会消费的目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占有,其结果是人的异化。这种消费,颠覆了传统的幸福观、劳动观、审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年轻一代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将正确的幸福观、审美观以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消费教育之中,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价值引导的重任。

  • 道家文化对中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作者:许晓川 刊期:2006年第11期

    道家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从教育理想上看,道家主张人性“复归”,培养“质朴”、“无私”、“柔弱”的自然人,否定了人的进化、私欲和刚强;从教育内容上看,道家主张“绝圣弃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否定教育的积极作用;从教育管理上看,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管理思想,否定刚健有为和组织之间...

  • 道德品质中利他与利己关系分析

    作者:孔维民 刊期:2006年第11期

    “利他”与“利己”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甚至主张“利他”与“利己”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从全球环境来看,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注意人际环境中的互助与合作,努力达成“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和而不同”的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他与利己的和谐才最可以符合人的利益而且是最容易达成的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