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杂志简介:《海洋与湖沼》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49/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化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化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刊物内容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形式有论文、研究简报、高新技术、高水平综述、学术争鸣等。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国际刊号:0029-814X
国内刊号:37-1149/P
全年订价:¥ 825.6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化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
复合影响因子:0.8
总发文量:1989
总被引量:28470
H指数:65
引用半衰期:7.0667
立即指数:0.0574
期刊他引率:0.9386
平均引文率:22.5656
  • 前言

    作者:俞志明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下,我国近海的赤潮问题呈现出致灾危害加剧、致灾藻种增多的变化趋势。例如2012年,福建近海暴发有毒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造成大量皱纹盘鲍死亡,经济损失超20亿元;2016年,秦皇岛近海发生因有毒赤潮引起的中毒事件,导致消费者死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广西近海暴发球形棕囊藻赤潮,堵塞滨海核电冷...

  • 国内外赤潮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作者:俞志明; 陈楠生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以最近10多年的赤潮典型事件、研究进展为主要依据,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赤潮发生的新特点。分别从组学技术、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赤潮生物学、赤潮监测与预测预报、赤潮应急处置等几方面,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还回顾了我国赤潮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结合科技部2017年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近海致灾赤潮形成机理、监测预...

  • 我国近海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藻华发生概况、危害及其生态学机制

    作者:吕颂辉; 岑竞仪; 王建艳; 欧林坚 刊期:2019年第03期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隶属于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凯伦藻科(Kareniaceae)。该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是海洋中的主要有毒有害赤潮藻,也是我国第二大灾害性赤潮肇事种。米氏凯伦藻可产生半乳糖脂、溶血毒素、鱼毒素和部分细胞毒素,当其大规模暴发时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并危及海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该藻为广温广盐种,光照...

  • 海洋有害藻华研究进展

    作者:林森杰; 姬南京; 罗昊 刊期:2019年第03期

    浮游植物不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也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某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会过度增殖富集形成有害藻华(因造成水色变为红、绿、褐、金等颜色,所以俗称为赤潮、绿潮、褐潮、金潮等),结果严重影响当地经济、海洋生态系统、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甚至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加剧,有害藻华(H...

  • 中国近海藻毒素及有毒微藻产毒原因种调查研究进展

    作者:梁玉波; 李冬梅; 姚敬元; 金薇; 宫长宝; 刘仁沿 刊期:2019年第03期

    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基本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南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21世纪初,北黄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近几年,渤海和福建近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藻有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等。采用小鼠生物法检测我国近海腹泻性贝类毒素超标率32%左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

  • 东海海域典型赤潮水体反射光谱模拟研究

    作者:何烁; 楼琇林; 史爱琴; 厉冬玲; 王隽; 张华国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是我国东海海域的典型赤潮藻种,其在水体中通常呈垂直非均匀分布,并存在季节性和日内的垂直迁移现象。本文通过量化垂直迁移过程中东海原甲藻的分布状态,利用Hydrolight软件数值模拟各状态下的水体反射光谱,研究其光谱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叶绿素浓度高斯垂向模型表征东海原甲藻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结合...

  • 北部湾东北部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分析

    作者:曹振轶; 鲍敏; 管卫兵; 陈琪 刊期:2019年第03期

    基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北部湾海域棕囊藻调查9个航次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等水文数据,通过K-mean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海域水团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过程。根据温盐资料将研究海域的海水类型分为低温高盐的陆架底层水团、陆架表层混合水团和低盐沿岸水团。通过20°10′N断面上多期次的温盐分布特征揭示了北部湾整体上逆时针环流在北部湾东侧陆...

  • 北部湾东北部潮锋的观测与分析

    作者:王谦; 管卫兵; 曹振轶; 陈琪 刊期:2019年第03期

    近海潮锋的分布与温度、盐度乃至海洋生产力的分布都存在紧密联系。基于北部湾东北部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2016-2017年北部湾东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分布,并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正压与斜压模式,计算Simpson-Hunter(S-H)参数,阐述了潮锋出现位置及其与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部湾东北部潮锋发生的主要区域...

  • 2012年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前后年份春季福建沿海温盐及环流结构对比

    作者:杨昀; 黄海龙; 曾银东; 管卫兵; 李雪丁; 郭民权 刊期:2019年第03期

    近岸海域营养物质普遍充足,因此水文气象过程往往成为赤潮暴发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基于福建海洋预报台提供的模式数据,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3-5月福建近岸的温度、盐度、环流和上升流结构,阐述了2012年春季福建近岸米氏凯伦藻赤潮暴发的特殊水文结构特征,并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方法探讨了此次赤潮暴发的...

  • 基于赤潮控制要素识别的近海富营养化压力指数研究

    作者:林国红; ; 王修林 刊期:2019年第03期

    鉴于赤潮发生影响要素之间一般性逻辑关系模糊不清,且缺乏表征关键控制要素之间量化关系的解析式,造成当前赤潮预测预警与防控间关系不紧密甚至相脱节。为将二者密切连接,本文利用胶州湾1982-2015年的调查数据,在解析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关键控制要素基础上,建立了应用于赤潮预测预警的复合富营养化压力指数(compound eutrophication index,CEI),...

  • 北部湾典型海域关键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

    作者:袁涌铨; 吕旭宁; 吴在兴; 贺成; 宋秀贤; 曹西华; 俞志明 刊期:2019年第03期

  • 北部湾海域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季节变化及其与棕囊藻赤潮的关系初探

    作者:赵越; 于仁成; 张清春; 孔凡洲; 亢振军; 曹振轶; 耿慧霞; 郭伟; 周名江 刊期:2019年第03期

    近年来,北部湾海域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对近海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及其与其他浮游植物类群的关系,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北部湾海域开展了9个航次的调查,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微型真核藻类、微微型真核藻类、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p.)和聚球藻(Synechococ...

  • 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胡晓坤; 张清春; 陈振帆; 孔凡洲; 王锦秀; 于仁成 刊期:2019年第03期

    南海北部湾海域近年来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赤潮,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亟待探明赤潮成因。球形棕囊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的有害藻华微藻,具有明显的种下遗传分化。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赤潮藻种来源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针对分离于北部湾海域赤潮发生期间的4株棕囊藻,以核糖体28S大亚基rRNA基因(28S rDNA)D1-D2...

  • 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

    作者:王锦秀; 孔凡洲; 陈振帆; 张清春; 于仁成; 周名江 刊期:2019年第03期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我国南方沿海近年来主要的赤潮原因种之一,由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棕囊藻通常以囊状群体形式形成赤潮,很难获取其丰度数据,以往研究中多以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Hex-fuco)或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作为其特征色素,利用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计算其生物...

  • 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作者:胡章喜; 邓蕴彦; 唐赢中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首次对分离于我国广西北部湾的一株棕囊藻(Phaeocystis)纯培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藻的游动单细胞和囊体细胞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确证了该纯培养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