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

海洋世界杂志 部级期刊

Ocean World

杂志简介:《海洋世界》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61/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蓝镜头、蓝色新事、就是要给你下定义、游泳派、底栖派、深海猎奇、踏古海洋、适应生活、地球雕刻馆、重点推介、生态海洋·全媒体专栏、神...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学会
国际刊号:1001-5043
国内刊号:11-1261/P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75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2719
总被引量:559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1
  • 可持续渔业的挑战与未来

    作者:杨松颖 刊期:2019年第11期

    渔业可是全球的一盘大生意!渔类产品是目前全球交易量最庞大的食品商品之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依赖鱼类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渔业支持了价值达3620亿美元的产业,包括捕捞业、养殖业、海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是全球约8.2亿人的收入来源。换句话说,地球上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是依赖渔业来维持生计。渔业支持着全球的生计、粮食安全...

  • 一条鱼背后的故事

    作者:周宇晶 刊期:2019年第11期

    老话说,靠海吃海,但随着交通的极大便利和低温保存技术的成熟,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距离藩篱已经被打破,即使是内陆的居民也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到海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吃鱼最多的国家,鱼肉消费量几乎与猪肉量相同。最近大家都在热议猪肉涨价,可你知道吗?鱼肉也要涨价了。

  • 大黄鱼之殇

    作者:浪里小海豚 刊期:2019年第11期

    9月中下旬,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海域,两艘底拖网渔船先后捕捞了3万千克和0.5万千克的大黄鱼,一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已经接近30年没有一次性捕捞起如此多的大黄鱼了。可是在惊喜之余,人们更多地恐怕还是担心:可能稍有恢复的大黄鱼群体又遭遇了“一网打尽”。

  • “三无”渔船危害 大千方百计取缔它

    作者:严寅央 刊期:2019年第11期

    我国是渔业大国,有600多万传统渔民,拥有50多万艘机动生产渔船。这些渔船绝大多数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经过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造、渔船检验机构质量抬头、渔港监督单位依法登记,持有渔业捕捞许可证书、渔业船舶检验证书和渔业船登记证书依法从事生产的。

  • 什么?!又有两种物种被吃灭绝了?

    作者:杜伟伦; 黄桂玲 刊期:2019年第11期

    相信大家对生活在长江一带的“微笑天使”江豚并不陌生吧。它们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也是长江目前仅存的水生哺乳类动物。它们的生存正受到航运业、水体污染、水工建设、非法渔业以及过度捕捞等影响。

  • 养殖承载力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长波(文/图); 苏家齐(文/图) 刊期:2019年第11期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

  • 杜绝海洋渔用塑料污染,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禹(文/图); 张勋(文/图); 王鲁民(文/图); 王永进(文/图); 齐广瑞(文/图) 刊期:2019年第11期

    渔业捕捞是一个古老的作业方式,从人类最初狩猎就已经开始,《易•系辞下》就有伏羲发明渔网的记载:“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在工业革命以前,渔网主要以动物的皮革及植物的纤维为主要材料,容易腐烂,使用时间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渔网的主要材料已被合成纤维所替代,如聚乙烯、尼龙、聚丙烯等高强度纤维。相比以往的天然...

  • 海洋--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气候变化解决的关键角色

    作者:李彬彬(文/图) 刊期:2019年第11期

    候变化与海洋息息相关。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可以吸收93%由于温室气体增加聚焦的热能,吸收30%的碳排放。气候变化正在给海洋系统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导致海温升高、海洋酸化、珊瑚白化死亡、海洋生物量分布变化,渔业进而受到影响;水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例如台风、风暴潮等发生频率增加,威胁着长期依赖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国家及人口。

  •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渔业

    作者:孙栋 刊期:2019年第11期

    英国著名生态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Robert May教授曾经问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问地球人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什么?据他猜想,这问题一定是“地球上有哪些生命形式?一共有多少物种?”但很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我们人类自己也无法完全给出一个确凿的答案。

  • 中国古代海洋渔具的智慧

    作者:盛文强 刊期:2019年第11期

    海洋渔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我们的先民试着走向海滨,在潮间带及浅水区域进行采集和捕捉,使用的木棍击鱼,设置木石栅栏围鱼,皆可看作是海洋渔具最早的雏形。《竹书纪年》提到夏朝的君主姒芒“东狩于海,得大鱼”,虽未详载捕鱼的工具,但得到大鱼似应是乘船入海,并有了相当成熟的工具。这可看作是海洋渔业有文字记载之始。

  • 守望“隐形”渔业的未来

    作者:李劲松(文/图); 陈明智(文/图); 黄晓健(文/图) 刊期:2019年第11期

    海南岛上200多个小渔村,在变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如何以敬畏之心善待资源环境,怎样让渔俗仪典不流于观瞻,从渔艺、渔获到人与资源及地域发展的依存共生,我们时刻面临关乎边界与责任的思考……

  • 大马哈鱼的自述--来自中国的优质三文鱼原种

    作者:李欣(文/图) 刊期:2019年第11期

    大家好,我叫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我在中国的学名是大麻哈鱼,在北美叫Chum Salmon,在日本叫鲑(サヶ),在俄罗斯叫Kera,不仅是正牌三文鱼,还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太平洋鲑鱼。

  • 海洋自然保护地建设视角下的养殖作业管理

    作者:梅宏; 王旭征 刊期:2019年第11期

    海洋自然保护地,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等类型,保护对象涵盖了珊瑚礁、红树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中华白海豚、斑海豹、海龟等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

  • 渔村里的海上摇滚--返乡青年们的生态探索

    作者:马晓娴 刊期:2019年第11期

    巴基斯坦的一条几乎没有游人的山沟里,是印度河的一个源头。你能看到喀喇昆仑的冰川在你眼前变成湖泊、汇成小河;你能听见印度河形成的声音,美得不像真的。你想把照片发到网上,想写游记告诉所有人这里有多美,但你害怕人们蜂拥而至带给高山生态太大的压力,破坏了原来的美。

  • 一口鲜美,也可以是一次保护

    作者:于鑫; 常雪羽 刊期:2019年第11期

    夏末秋初,小龙虾依旧鲜美,老饕们仍要抓住鲜美季节的尾巴,再多享受两盘小龙虾。“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到了秋天寒露前后的蛤仔最为肥美鲜香,以它们为食材的菜品层出不穷,煮食、凉拌、爆炒、做馅、烧烤味道均佳。其中包括产自中国名字却充满异域风情的“菲律宾蛤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