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杂志简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17/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沉积与环境、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古海洋与年代地质、油气与矿产、第四纪地质、技术方法、其他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国际刊号:0256-1492
国内刊号:37-1117/P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09
复合影响因子:1.02
总发文量:1684
总被引量:19118
H指数:50
引用半衰期:7.9286
立即指数:0.0339
期刊他引率:0.876
平均引文率:21.9153
  • 海底“三极”与地表“三极”:动力学关联

    作者:李三忠; 索艳慧; 王光增; 姜兆霞; 赵彦彦; 刘一鸣; 李玺瑶; 郭玲莉; 刘博; 于胜尧; 刘永江; 张国伟 刊期:2019年第05期

    地球地表环境3个极端分别为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被誉为地表“三极”。本文提出深地动力系统的“三极”,分别为Tuzo、Jason和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这“三极”主体发育于海底之下的深部地幔,因此称为海底“三极”。地表“三极”和海底“三极”统称地圈“六极”,是全球变化(变暖或变冷)、深时地球、深地动力、地球系统、宜居地球等地球科学前沿研...

  • 冲绳海槽海底冷泉-热液系统相互作用

    作者:吴能友; 孙治雷; 卢建国; 蔡峰; 曹红; 耿威; 罗敏; 张喜林; 李清; 尚鲁宁; 王利波; 张现荣; 徐翠玲; 翟滨; 李鑫; 龚建明; 胡钰; 林根妹 刊期:2019年第05期

    热液和冷泉活动是现代深海环境中两个重要的极端系统,它们均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转移和交换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既有显著差异,但也存在很多相似点。一系列调查研究表明,在某些特殊构造单元,热液和冷泉活动可能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在构造地质、生物生态和元素循环上存在某种相互作用或耦合关系。冲绳海槽作为西太平洋一个典型...

  • 板块俯冲和岩浆过程中碳循环及深部碳储库

    作者:张国良; 战明君 刊期:2019年第05期

    地球内部可能存储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地球的整个地质演化历史都伴随着碳循环。岩浆过程是重要的CO2释放途径,引起地表碳的增加。板块俯冲起动之后,俯冲带成为地表碳重返地球内部的基本途径。板块俯冲和岩浆过程构成了地表过程和地球内部之间的碳循环,在地质历史时期影响着地表的碳总量,对于宜居地球环境和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 大洋溶解铁的物质来源及其同位素示踪

    作者:陈天宇; 蔡平河; 李伟强; 杨涛; 凌洪飞; 季峻峰 刊期:2019年第05期

    铁(Fe)作为海洋初级生产所必需的微量和限制性营养元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碳循环,理解溶解Fe的物质来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早期研究多强调风尘输入是维持大洋Fe循环的主要机制。近年来,随着海水Fe分析数据的积累,尤其是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计划(GEOTRACES)的开展,陆架沉积物和...

  • 俯冲带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启示

    作者:徐敏; 狄会哲; 周志远; 李海勇; 林间 刊期:2019年第05期

    俯冲带系统是研究地球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俯冲板片所携带的水进入俯冲带系统,显著影响俯冲板片上地幔蛇纹石化程度、岛弧岩浆活动以及俯冲带地震机制等构造动力学过程。沿着环太平洋俯冲带,由主动源地震探测得到的板片含水量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相关地震观测,同时由被动源地震探测到的上地幔低速异常区域都与俯冲板片断层发育...

  • 新生代气候变冷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靳华龙; 万世明 刊期:2019年第05期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呈整体变冷趋势,南北两极先后发育冰盖,地球由温室气候变为冰室气候,但是其变冷机制仍不明确。大气CO2浓度降低和大洋环流模式改变均被认为与新生代气候变冷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两者的作用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由此存在各种假说,如BLAG假说、高原隆升-风化假说、构造隆升-碳埋藏假说、火山铁肥效应和岛弧隆...

  • 卡罗琳海板块实验:初始俯冲、初始扩张与流固耦合

    作者:李春峰; 李刚; 厉子龙; 刘文潇; 章露露; 陆哲哲; 陈雪刚; 姚泽伟 刊期:2019年第05期

    西太平洋具有全球最活跃的板块构造与海陆相互作用过程,西太平洋的卡罗琳(Caroline)海盆形成于特提斯海与太平洋之间,处于印尼海道的咽喉区域,海盆范围正好对应了西太平洋暖池的大部分海域。其内部地形复杂,具有特征的隆起和残留洋中脊,而周围具有年轻活跃的俯冲带和洋中脊,并且与菲律宾海、太平洋、Ontong-Java大火成岩省、众多深海沟等相互作...

  • 九州-帕劳海脊南段的深部结构探测及对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的可能启示

    作者:丁巍伟; 李家彪 刊期:2019年第05期

    板块俯冲起始机制是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关键和新方向,九州-帕劳海脊是研究俯冲带起始机制的典型地区。在回顾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九州-帕劳海脊及邻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的指示进行了概述。计划通过在九州-帕劳海脊南段及邻区开展海底地震仪为主的深地震探测,获得研究区高分辨率的岩石圈固体-流体结构,以...

  •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成因机制——古地磁学约束

    作者:姜兆霞; 李三忠; 刘青松; 张建利; 章钰桢 刊期:2019年第05期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位于北太平洋中部,是一条自西北至东南延伸的海底火山链,并在47Ma存在一个方向弯折。厘定这一特征的成因机制和运动学过程,是西太平洋海区软流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以及跨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科学问题,对于解译东亚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夏威夷-皇帝海山链47Ma弯折的机制有两种争论: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

  •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俯冲体系动力过程:板块起始俯冲的制约

    作者:宫伟; 姜效典; 邢军辉; 李德勇; 徐冲 刊期:2019年第05期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PN-SL)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汇聚边界、新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晚白垩世以来,逐渐演化形成复杂的沟-弧-盆-台、俯冲时序完整的俯冲构造体系。受多期次、多类型板块俯冲起始作用的制约,PN-SL俯冲体系深部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板块俯冲深度由>500km减小至不足100km,板块俯冲角度则由>70°减小至30°。俯冲体系...

  • 苏拉威西俯冲带结构与俯冲起始机制的三维地震观测

    作者:吕川川; 郝天珧; Rawlinson; Nicholas; 赵亮; 徐亚; 刘丽华 刊期:2019年第05期

    苏拉威西海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位于北婆罗洲及苏禄岛弧下的苏拉威西海板块停止俯冲后,其俯冲板块的另一侧开始向苏拉威西岛俯冲,形成了诸如俯冲转换边缘、对向俯冲系统等独特的地质现象。针对这种同一板块一侧俯冲停止后在板块另一侧发育新俯冲的过程,科学界提出了众多的板块初始俯冲机制模式,如前陆盆地碰撞后发育新俯冲、大陆/岛弧边缘重力...

  • 雅浦沟-弧体系构造演化过程

    作者:张臻; 李三忠 刊期:2019年第05期

    雅浦沟-弧体系具有十分独特的地质特征,雅浦岛弧以变质岩为主,岛弧岩浆作用较为缺乏,同时雅浦沟-弧距离异常短,增生楔缺失。在总结雅浦沟-弧系统及其邻区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构造特征等证据的基础上,探讨了雅浦沟-弧系统的构造演化过程。雅浦岛上的变质基底具有相对较高的K2O含量、高Ti含量以及较低的87Sr/86Sr比值,表明雅浦岛上的变质基底...

  • 南海南部造山运动及其与古南海俯冲的成因联系

    作者:赵帅; 李学杰; 姚永坚; 解习农; 肖苏芸; 何西; 邓雨恬; 石梦临; 周末 刊期:2019年第05期

    古南海的展布范围以及俯冲消亡过程等一直是地质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这不仅与南海扩张诱因密切相关,而且对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南海南部造山运动以及古南海俯冲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述。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构造活动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运动从早白垩纪到晚白垩纪,古太平洋的洋壳俯冲到婆罗洲...

  • 板块俯冲变形过程二维离散元模拟——对东海陆架盆地成因启示

    作者:王一丹; 于福生; 刘志娜; 王于恒; 王逸群 刊期:2019年第05期

    俯冲变形作用是板块汇聚过程中存在的构造地质现象,是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板块俯冲变形的研究尚不完善,俯冲角度变化对变形过程造成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中国东海大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机制与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利用构造地质领域中新兴的离散元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

  •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晚期增生过程的数值模拟:以那丹哈达为例

    作者:陶建丽; 楼达; 戴黎明; 李三忠; 董昊; 马芳芳; 兰浩圆; 李法坤; 王亮亮; 刘泽 刊期:2019年第05期

    许多现存造山带中均发现了洋岛玄武岩(OIB)和地幔柱型蛇绿岩记录,因此洋底高原增生是大陆生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对控制洋底高原增生过程的机制仍不清楚。采用热-机械-岩石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洋底高原的陆缘增生过程,结果显示洋底高原向大陆边缘增生具有3个控制因素:(1)减薄的大陆边缘;(2)海洋岩石圈中的“薄弱”层;(3)年轻的洋底高原。模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