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题开题发言稿

课题开题发言稿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3 04:44:10

课题开题发言稿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1篇

全国根基教育基地揭牌暨根基教育课题开题报告会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加潍坊外国语学校全国根基教育基地揭牌和根基教育开题会,并作为家长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家长朋友,向悉心哺育和关心我们孩子成长的辛勤的园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是老师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老师将爱无私地奉献给这些雏鹰,使他们展翅飞翔。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生的品格教育。作为家长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说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注重品格教育。

孩子的优秀品格应该从小培养,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悟道理,学习品德,做到往下扎根,向上结果。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也很必要,外国语学校的根基教育就非常有特点,整个校园不管是教室课堂的布置,还是学校的大环境,到处都有根基品格教育的影子,同时外国语学校小学特有的寄宿制集体生活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十分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的精心教育,同时也感受到身上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家长一定全力以赴参与到学生的品格教育中来,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其次,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很重要。我们要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根基品格养成的氛围,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品格的榜样;还要和孩子建立起爱的关系,通过爱的桥梁把自己的优秀品格传递给孩子。

各位家长,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也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让我们共同携手,齐心协力为孩子的成长导航。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2篇

回顾这十年,语文课程与教学在“课标实验稿”的指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表现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对全体教师不啻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大洗礼,不仅革新了教师固有的理念体系和话语系统,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二是表征为课堂教学的进步。课堂正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逐步呈现出以人为本、民主和谐、自主合作探究的态势。三是体现为师资队伍的群体性成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关注和大规模、多角度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一批新生代名师正悄然崛起。

上述变化与发展不仅让我们亲身体验到课程改革的成果与收获,更让我们对这场教育变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方向和总体思路增强了认同,坚定了信心。然而,和十年前相比,当今世界,其社会经济文化的格局都有了太大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形势。仔细研读“课标修订稿”便不难看出: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其实是一个“变易与不变”、“守成与超越”的过程。

那么,“课标修订稿”相对于“实验稿”,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与发展呢?下面试从“坚持”和“调整”两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课标修订稿”对课改基本理念的坚持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次修订,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是什么”历来莫衷一是,有说“语言文字”,有说“语言文学”,有说“语言文化”。而“课标修订稿”的界说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但并不是记得成千上万的字词,就算学好了语文,还需要掌握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历来讨论最多最热烈的莫过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之说是对语文课程中一度以“政治性”“思想性”取代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状况的拨乱反正。而后来大力倡导“人文性”,其背景则跟语文教育过度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危机有关。“课标修订稿”保留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表述,并把“实验稿”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上移到“修订稿”的“导语”部分。“课标修订稿”对这一课程性质的确认与完善再次清楚地表明:“工具性”“人文性”两者是统一的,语文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又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之中。这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2.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标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有四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修订稿”继续保留了原有的四个标题及基本精神,也对一部分内容和语言表述作了修改和调整。其基本精神是:第一,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第二,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第三,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借鉴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第四,坚持“课标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实践模式,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点的倾向;第五,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意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第六,坚持语文课程的创新之道,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3.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地位。“课标修订稿”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基础性”、“奠基作用”在“课标修订稿”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最为显著的就是对于写字教学的重视。

“课标修订稿”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要求习作教学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这些文字,无不体现了“课标修订稿”对小学语文基础性的坚持和回归!

二、“课标修订稿”对一些概念与思想的调整

这次修订,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的“价值追求”和实施改革的“行动方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第二,进一步明确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一目标,突出了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要素,增强了操作性。

此外,“课标修订稿”还对一些概念和内容有所调整或增删,力求对课程改革精神的表达更加准确贴切,并对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比如――

“课标修订稿”把“实验稿”“基本理念”中关于“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观点的陈述移到了“教学建议”中去。这一调整既体现了对该观点的坚持,也兼顾了课改十年在这个问题上的实践进展。

“课标修订稿”将原“基本理念”第四条第一段的结尾“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为“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含义是,当语文课程建设的成果落到学生身上,就应当体现出综合的效益,并彰显出取得这种效益的过程和方式,修改后,突出了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素养―养成”。

针对阅读教学理性分析有余,感性认知不足,课标重申“阅读能力的综合性”,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

针对教师在“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问题上的思想困惑和实践误区,课标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创意的阅读,是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两者并非对立或取代的关系。

针对教学中教师架空教材、无度超越文本,课标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增加了“教科书编者”作为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体之一,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解、把握的基础之上实现合理的开发与创造。

针对朗读教学中“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的偏向,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还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更多具体要求,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

……

以上只是对“课标修订稿”一些初读的体会,对于“课程标准”中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求真向善的追求,儿童本位的取向,以及其他修订内容,读者还可以参阅后文同行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3篇

大家好!紧张的期中考试已落下了帷幕,优异的成绩见证了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也见证了老师们辛勤的工作。我们为你们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有所收获而感到欣慰。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轻抚着大地时,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课堂上,同学们总是瞪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细心聆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很多同学更是放弃了看电视、玩耍的时间,用于复习功课;然而奋斗的路上你们并不孤单。为了提高你们的学习成绩,老师们也常常披星戴月、挑灯夜战。有些老师的孩子虽然还年幼,可是轮到早读课也同样早早地到了班级;有些老师为了备课,批改作业习题常常夜深人静时还在绞尽脑汁;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不影响白天正常的教学工作,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来批改试卷、批改作文。同学们,有时我们也觉得自己太苦太累了,可是每当看到你们取得优异的成绩,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你们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再多辛苦也无怨无悔!

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们都愿意付出自己的汗水,可能有些同学要问了:“我在复习的时候也很认真也很努力呀,可是我的成绩为什么总上不去,总是忽上忽下呢?”

如果你能够有这样想法,就是很大的进步,说明你已经知道开始反思了,这就值得表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可以看看那些优秀的同学,他们又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这样良好的成绩呢?通过观察,老师发现:这些同学的学习习惯非常的好!

你看,每次上课,他们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认认真真地倾听。通过倾听,他们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其实这一次次的倾听,不就为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吗?

你听,他们在自习课上做作业时是那样的专心致志,甚至老师在他身旁轻轻走过,都没有发觉。遇到不会的题目,他们紧锁眉头独立思考,决不轻易去询问周围的同学、查看书本。

每到老师讲评同学们的家庭作业时,被表扬到的同学常常又是他们。翻开这些同学的任何一样作业本:字迹端正、正确率高。无论是抄写词语还是作文练习,无论是平时的还是周末的作业,每一道题目、每一样作业,每一次都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用心!

仔细观察他们,认真回想自己。原来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同学们,学习如细水长流,不是靠几天的突击就能有好的成绩。以后该怎么做,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你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已。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作准备。

期中总结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同学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范文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总结大会发言稿

期中考试总结大会发言稿

期中考试总结会上的讲话

教导主任期中考试总结会上的发言稿

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发言稿

期中考试总结表彰会讲话稿

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稿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4篇

1问题的提出

作业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本文的校本作业特指课后作业。

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在深入学习“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2009年起,厦门市莲花中学开始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探索。旨在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讲学稿是本校化学教与学的纸质载体,校本作业是化学讲学稿的有效组成部分。整个课堂围绕讲学稿内容开展,课堂45 min内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将课下的时间还给学生。课上完成不了的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则以家庭作业的形式留在课后完成,即莲花中学的校本作业。

2基于讲学稿模式的校本作业总体介绍

我校的讲学稿是教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是学生的笔记本也是学生的作业本。校本作业指的是讲学稿第2部分的练习巩固和第3部分的拓展提高。本文以人教版9年级上《分子和原子》为例,简要介绍化学讲学稿的设计模式。

2.1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对课堂有整体的把握。

2.2探索导航

化学讲学稿没有设置预习环节,新知识都通过这个环节达成。这是讲学稿的主体部分,又分成多个活动单元。例如,活动1:体验分子、原子的存在和分子、原子的性质;活动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有关概念;活动3:归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区别。利用每个活动单元,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探索导航中的迁移应用、基础训练、练习巩固等3个环节是对学生习得的反馈而设计。迁移应用放置在活动1后,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后能够马上检测学习情况且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消化。基础训练是课堂作业即课堂测试环节,设置了两个检测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堂堂清”。练习巩固是学生的课后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会抽取其中的几题在课堂测试环节完成,作为学生自测第二轮。课后作业的时间控制在5~7 min。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争取在课上完成,实在完成不了的再布置为课后作业。

2.3拓展提高

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课堂上学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问题设计上除了有一定的层次外,笔者还设计了拓展提高环节。基础训练内容比较简单,完成比较迅速的同学有时候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拓展提高这时就派上了用场;练习巩固对一些学生而言没有难度,想拓展思维,拓展提高可以帮忙。

讲学稿各部分的使用先后、练习题及题量的把握,根据班级情况,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方式和方法不同,但大家秉持的原则却相同——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

3校本作业的设计原则

校本作业是根据学校师生教与学的实际而编制的,体现的是莲花中学初三化学的教学需要和教师的教学理念。

3.1坚持“少而精”

校本作业的设计与使用出发点是为了减负和增效,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就不是真的减负;课堂容量小、练习不到位就没有好成绩,就不是真正的高效。为了减轻学生的无益而过重的负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校本作业的设计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少”是针对作业内容的数量而言,“精”是针对作业内容的质量而言。

想救学生出题海,教师必须入题海。教师要做到博览群书,获取真正有用的素材,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精选有代表性的类型题让学生做,精讲精练。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使用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原创题,让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作业。校本作业题量不很大但却题题都跟当堂课教学密切相关,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又不至于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3.2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标志性口号,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化学就在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帮助学生发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身影,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一原则实施的关键是要寻找适当的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最新科技成果间的联系,还可以利用书本中没有涉及的化学事实,将被“修改”过的知识条干放回到它原本鲜活的绿叶丛中,唤起学生的知识情境认同。赋予化学习题以学生已知的生活、生产背景,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给予枯燥的、常规的、教条式化学问题以崭新的面孔,让知识和问题“看起来也不那么讨厌”,相反还有一种新异的惊奇,使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的做题心境。校本作业让试题变鲜活,变缥缈的书本化学知识为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生活需要,变教师和作业逼迫的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

3.3合理设计作业

化学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基础训练是课堂作业,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及时进行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练习巩固是课后作业,旨在课后巩固知识、检测自己的掌握情况。最后设计了拓展提高部分,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拓展提升的平台。课后作业需要学生课下完成,时间控制在5~7 min。今年的讲学稿在基础训练活动之后增加了“学完本课我有我的看法和认识哦,现在就记录一下!”,希望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让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纸面上的沟通等。

3.4彰显学科特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进行实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积累了第一手感性材料,感受了鲜活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获得提升。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设计与科学探究相关的作业,包括家庭小实验、小课题研究作业等,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化学探究的艰辛,体会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4校本作业的编制过程

4.1加强集体备课备好材料

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做到“六备”、“五清”、“五吃透”,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指导、备教具、备作业;知识底数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及知识体系,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吃透教学内容的脉络和布局。

4.2以备课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流程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据此,为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探索导航部分的设计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

如在课题《分子和原子》中:活动1主要通过生活事例的图片或视频展示、分子运动的实验探究、课堂小实验等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完成讲学稿上预留的填空。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思考,从做笔记中解脱出来,留空尽可能少。通过活动1归纳出粒子的特征。

迁移应用在活动1之后,用于当堂检测学生的习得。迁移应用共设计了4个小题,既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又可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本节课的第2个活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重新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从中获得分子、原子的概念。通过讲学稿上的图片对比,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质疑讨论,获得新知。

活动3对分子和原子相关知识的梳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学法渗透,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

4.3精心设计校本作业及时进行教学反馈评价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在升学考试制度没有根本变革的前提下,不讲升学率学校难以生存,不减负担学生难以生存。教学中的质与效如何体现?作业是纸质的检测平台。讲学稿中的迁移应用、基础训练、练习巩固、拓展提高都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时间有限,课堂上的学生练习题主要是对本节课相关知识点习得情况的检测。校本作业的题目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进行选择应用,例如,本课校本作业笔者会选择第7题“游戏:看谁连的快”,在轻松的游戏中考察学生对于分子、原子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第8题“请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语言表述;第9题“在一个透明密封的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红棕色溴蒸气”,考察学生读图能力、相关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间的转化、语言表达能力等。第1题至第6题为选择题,笔者会将这部分作业留在作业讲评之后,进行相关知识的再检测。拓展提高题选用了课本分子运动现象的改进实验,让能力好的学生选择性使用,提高实验技能。

校本作业有布置,教师必批改,根据作业反馈出来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在作业中发现讲学稿设计在质、量等方面的缺陷,及时修改,为下届教学做准备;在作业中发现学生知识缺漏,采用印制新练习或课堂上重点讲评等方式改善学习情况;在作业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5问题及反思

虽然本校基于讲学稿导学模式下的校本作业方案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是在校本作业的设计上仍有不完善之处。

校本作业的表现形式不够丰富,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教师们正逐步探索增加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增加一些社科性的小文章、一些知识链接等。

校本作业内容仍需不断地精简。减少讲学稿的内容就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追求“精选”,量少了可是要达到更好的效果。精选练习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5篇

我认为要让讲学稿真正走进课堂,并且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讲学稿,让讲学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指挥棒

讲学稿不同于教案,讲学稿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可行的导学案。导学案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要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二、检查督促学生的预习情况,绝不能让预习成为形式

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预习时间,每次我们都在上新课的前一天下午就把讲学稿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前进入预习过程中,这样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预习。虽然为学生保证了预习时间,但我们在检查学生的讲学稿时常发现学生使用讲学稿时存在问题较多。学生预习时,不读讲学稿上的学习目标,不读重难点;有的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不问青红皂白看也不看就直接翻开教科书找书本中的定理、定义、例题等,只要是书上有的就抄写在导学案上。这样做只是完成了讲学稿中的题目,没起到预习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检查学生的作业,不再看他做得怎么样,而是更加注重课堂提问,就要检查他说的怎么样,能够将问题说得头头是道,那才算他完成了作业。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将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

既然讲学稿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就让学生自己去处理问题,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大胆发言,教师只做肯定和表扬,当离题太远时做适当的引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学生也对学习有了较透彻的理解。

四,教师不仅要反思,也要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6篇

走进香港的校园,惊异地发现,学生的书包很小、很轻。上课了,学生们的桌面上只有小小的文具袋——没有教材、没有笔记本!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发下了一张a4纸,学生们立刻做起来了——这,就是香港的课堂教学工作纸。

笔者和同事分别走访了香港五所学校,并在互联网上大量搜索,了解到“工作纸”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港澳地区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并进一步发现香港教学工作纸和起源于江苏溧水东庐中学的理科讲学稿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为地域、背景不同而各有各的精彩。本文谨对香港科学教学工作纸和龙岗科学讲学稿作较深入的对比研究。

一、对比分析

1.编写依据的异同

《香港教育改革大纲》提倡教师依据《生活科学(中一至中三)课程纲要》内容,选择使用多元化教材或者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一般不用固定教材。由于《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建议活动等编写得非常周全细致,再加上香港教师普遍高学历、高素质的背景,使得香港教师具备博采众家之长的自行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他们的教学工作纸编写也就是围绕着《课程纲要》这个核心进行的,呈现出个性盎然、五彩缤纷的特点。

龙岗科学讲学稿依据深圳市统一使用的浙江版科学教材,同时紧紧围绕《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及《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编写,所以表现出编写的讲学稿一般都是紧扣中考考点对教材进行处理,明确具体,符合深圳科学综合课起步初期的实际情况——教师由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是这种单一的教材必然导致讲学稿的编写很少能够拓展发散,局限性较明显。

2.编写人员以及流程的异同

香港由于教师个人素质较高,并且因为对于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所以一般来说工作纸都是独立编写(也有专门机构编写供大家使用),在学校同事中较少有共同完成一份工作纸的情况。在调查中了解到,香港的学校也会要求教师们进行集体备课,比如说圣芳济书院、路德会吕明才中学、赛马会官立中学等。不过,也有很多学校因为老师们普遍课时量大(人均每周课时超过30节),老师们在校的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稀少,所以一般而言集体备课仅仅局限于对《课程纲要》的研讨、上课的主要内容等,在细节方面一般就不再深入研究。

龙岗科学讲学稿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专科主备初稿,集体研讨二稿,个人再备三稿,课后反思四稿”,意思是由同一备课组中的专科老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四个学科内容)提前一周进行主备,每周会有一到两次的半天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以及备课组的老师会详细审查讲学稿的初稿,并提出大家的改进意见;主备在大家的意见基础上进行修改定稿,印刷出来的二稿发给每个老师,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在二稿上进行补充或者注明自己的教学流程以及相关活动采取的措施,这就是第三次的个人备课;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讲学稿之后,每位老师在“讲学稿”的讲学体会栏里填写自己的教学反思,记录成功与教训,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复习课提供教学依据,也为下一年的集体备课提供建设性意见。这样的主备——集体备——个人备——反思改进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使得每份讲学稿的设计既有专业性又具有针对性,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

3.编写类型以及模块的异同

香港科学工作纸种类较多,例如有些学校以“ws”开头的是学生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以“bc”开头的代表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以“pc”开头的是评估用工作纸。由于有很多类型,所以每份单一的工作纸内容相对简单,一般只需一张a4纸即可完成。比如说,有一份关于《人的眼球》的学习工作纸,呈现的只有一幅眼球的图,学生要在图的旁边填写各个部分的名称,并且在下方的表格中填写各部分的构造以及功用。没有多余的语言,直接明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迅速完成相关知识的练习,也便于教师促进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是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另外还有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类似于实验、探究课的实验活动步骤、结论的填写;评估用工作纸即为一份有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的课堂检测题。很多学校为了区别各种类型的工作纸,会用不同颜色的a4纸制作,方便师生在课堂上快捷使用,也利于学生日后归纳整理各种工作纸。

龙岗科学讲学稿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在编写时,往往集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即时反馈练习、验收学习效果以及课后反思等关键环节汇集在一份讲学稿中。比如说学习《人的眼球》,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就确定了学习目标、预习范围、自主预习·学讲互动、学到了什么——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牛刀小试等六个模块。一般而言,讲学稿低年段用a4纸正反面印刷,高年段用a3纸正反面印刷,并且教学中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以便跟进和个别辅导:

4.使用方法的异同

香港工作纸根据类型不同,使用的时候方法也不同。例如有学校不仅通过个人的力量来解决工作纸上的疑难问题,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培桥学校,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互助学习。同时为了促进孩子们进发出更优异的思想火花,他们还设计了在课堂上进行转组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起研讨问题,这时体现的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龙岗科学讲学稿通过教学中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质疑思辨→巩固验收”五个环节来达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以一节《变阻器》为例,新课伊始,教师则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家中收集的有关变阻器的各种实物,有可调台灯、可调电吹风、可调录音机等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就是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学生不仅根据老师设计的讲学稿,读懂了教材中文本的东西,同时也在老师的指引下,注重观察生活,学以致用。接着,老师开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交流昨天下发的讲学稿,当进行到讲学稿的一个思考题:从一条直导线到滑动变阻器,科学家经历了哪些思考和探索?学生们顿时更加活跃了:

生1:如果是将导线直接接入电路中,那么导线就要像教室那么长了!

转贴于

生2:可以缠绕在一个棍子上,而且要用绝缘体。

生3: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缠绕的话,你不怕横向导电吗?

生1:我们可以在导体上包一层绝缘皮。

生3:如果是这样一个个包住的话,每一个都那么肥,你不怕不方便吗?

生1:我们可以改进为在导体上涂一层绝缘漆。

生4:那你全部涂了绝缘漆,不是不能导电了?

生1: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可以刮一条滑片经过的路径。

生4:你可以指给我们看看吗?

生1拿起一个滑动变阻器,指出那条划线,并解释着……

在这里是“生生互动,教师主持导戏,从有形中来到无形中去”的课堂,讲学稿设计了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质疑、思辨;在这里应试没有放弃,学生素质——交流、倾听、质疑、思辨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教师只是在适时的时候进行点拨提升,充分体现了讲学稿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特点。最后,教师通过课堂小测进行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验收,以促进和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思考与启迪

1.坚定信念

“2006年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简称pisa)确认我们早已知悉的一些情况,香港十五岁学生的数学及科学能力均位居世界最前列,科学能力跃升至第二位(二三年名列第三位),数学能力则再度名列前茅,排名第三(与另外三个国家,地区同列前位)。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到,香港的科学教学有着其成功、独到之处,其中的课堂工作纸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给了在摸索阶段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内地理科讲学稿很大的鼓舞,我们应该坚信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2.扬长避短

(1)学习借鉴香港教学工作纸编写时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我们在编写内地理科讲学稿时,不应拘泥于现有版本的教材,可以适当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以及理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情况下,适当补充、拓展、提高,以弥补已选用的教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2)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工作纸的多种类型,根据新授课、复习课、概念课、探究课等课型的不同,将内地理科讲学稿设置出相应的更为贴切、适用的模块;

(3)发扬内地理科讲学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优势。通过讲学稿,首先一改教师传统的口头布置预习作业时目标不明确、家长督促无抓手、教师检查没依据的弊端,使得预习工作显性化,学生预习有了扶手,家长有了监督对象,老师有了检查载体。其次,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的互助学习,“兵教兵”的方式,帮助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个人问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质疑思辨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通过转组方式共存的特点,在讲学稿的设计、编写、使用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不仅关注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精英学生的成长问题。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7篇

创设情境,激感,营造智慧的氛围

爱自然、爱生活、积极向上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体会自然、感悟自然。因此,在课前知识回顾和准备中,教师用电子白板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视频,诵读何其芳笔下的秋,学生思维被一下吸引过来,一起思考和探讨秋的感觉,深刻体会秋的主题。该部分设计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阅读一段关于秋天的美文,回顾体验计算机加工文本信息,让学生真正走进自然的意境,感悟自然,对秋天进行解读。如果授课时节正好在秋季可以让学生推开窗户甚至走出教室,在花草树木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进入学习氛围后,教师开始新课的导入,即情境创设,教师播放演示文稿“秋韵.wps”。学生通过观看播放的优秀作品,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动手创作的愿望;通过感受秋的作品,能体验演示文稿的魅力,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这种创作的情境和视频与诗歌结合起来,能营造智慧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烘托主题。

以学定教,师生互动,开启智慧的课堂

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教学内容。因为学生在之前阶段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在教学时先课前调研,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信息加工中曾经选择的工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运用情况。然后在本节课中教师以自身的智慧来引导学生进行规划设计,并让其学会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此时师生互动是最重要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现并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秋韵.wps”完整的演示文稿页面组成,演示文稿所包含的元素。学生相互讨论演示文稿的组成,如标题、正文页等,分析演示文稿包含的元素,如文字、图片等。此时和学生互动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和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让学生观察体会优秀文稿,由学生分析讨论演示文稿的风格特点:秋的丰富多彩和明朗,贴近诗歌的主题。学生通过对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分析,知道制作演示文稿必须先进行整体设计。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体会设计包括认真阅读内容,反复体会意境,思考结构设计,版面要和风格、内容相匹配,色彩搭配和图片的选择都非常重要。爱自然的情感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情感也得以升华。

电子学案,自主探究,插上智慧的翅膀

利用电子学案对学生进行导学、导思、导练。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深浅、学习方法多样、学习深度合适,并体现出来。利用电子学案给学生清晰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体会何其芳笔下秋的意境,秋天恬静的农家生活。

学生除了体会意境,还要学会通过电子学案分析、了解整个主题的组成、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制作演示文稿做好准备。教师通过电子学案把学生的角色置换成导演,这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和创作过程。学生围绕主题,思考结构;理清要点,提炼标题;整理内容,加工素材;确定风格,选用模板;充实内容,美化画面;预览效果,存储输出。利用电子学案的引导,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有了“拐杖”,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按图索骥,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表达主题、升华主题,为课堂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预设课堂,过程评价,引领智慧的方向

以学定教,并非无学习目标的引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引导预设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小组合作预设、课堂进程预设、课堂语言预设等。本案例利用教学平台技术让学情得以及时反馈,过程性评价成为一种技术新手段。教师根据学情,在预设的课堂中引领学生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预设小组合作、预设语言、预设进程,根据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对小组进行分工。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进一步明确了主题,让技术在烘托主题的学习中成为必需之选。同时预设进程让课堂教学程序环环相扣。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展开讨论,形成各个小组的文字陈述性材料。这样可以养成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避免盲目下手或无法下手。同时对同一个主题加工、规划设计表达,学生可以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发现他人表达的优点,实现小组合作中的共赢。这样学生能对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有总体上的科学认识,能了解演示文稿设计的一般流程,掌握个性化演示文稿的设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引领智慧的方向。

总结学习,交流展示,共享智慧的成果

课题开题发言稿第8篇

关键词:“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出”;基础英语;演讲艺术;相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80-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而这项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是开口说话的能力,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针对上述需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演讲艺术课。但孤立地讲授这门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由于语料的输入有限,学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就要与强调语料输入的课程相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即精读课)主要以阅读(语料输入)为主,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基础英语课程本身也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弊端(孙,2009),需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和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这两门课程相融合的实践活动。本文除描述实践过程外,还记录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尝试探究解决方案。

二、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Krashen(1982)在“可理解输入假说”中指出: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可理解的,有趣或相关的,不按照语法顺序进行的。此外他还认为输入应当是“i+1”的形式,即语言输入要略高于语言能力。但这一理论还不够完善。长期致力于研究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的语言学家Swain(1985)又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该理论强调语言输出对第二语言习得者同样重要。他们必须使用所学的语言才能达到流利的水平。

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将“可理解输入过程”与“可理解输出过程”相融合,连接两门分别以“输入”和“输出”为主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语言资源,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三、可行性研究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中,基础英语作为主干课程,以阅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优势为课时充足,输入的“语料”比较丰富。基本满足Krashen“可理解输入假说”中的大部分条件。但其弊端是基础英语课堂上受诸多因素限制,很难做到有效的输出即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统的口语操练方法往往是教师采取问答的方式,模式单一,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受课本限制较大,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因此,根据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还应当给学生创造有效的输出环境,帮助他们有意识的关注新的语言信息,纠正错误,激发输出的积极性,因而得到充分训练(马,2010)。

英语演讲艺术课程可以完成上述任务。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演讲训练,可借助基础英语课程丰富的输入资源,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将基础英语课程与英语演讲艺术课程相融合,可以平衡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

四、具体实施办法

笔者首先选择沈阳建筑大学英语本科专业11级新生为受验对象。大一上学期,在该班开设基础英语课程(每周6学时,授课16周,共96学时)。在该课堂上,首先进行四个阶段的语音训练,为期一个月。四个阶段分别为:单个音标发音矫正训练,语音语调训练,绕口令和美文诵读训练。在学生语音语调基本达标后,要求他们每周在第一次的基础英语课堂上进行两人对话训练。话题选自前一周的基础英语课本内容,要求尽量使用学过的词组句型,时间要求为每组3分钟。一个月后,在不间断对话训练的同时,进入介绍性演讲阶段。首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演讲方法,规定演讲时间(每人3分钟),演讲题目(自我介绍),提出演讲要求(突出个人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学生讲解具体范例,提供范文,播放并分析相关演讲视频。随后依次上交演讲提纲,第一稿,第二稿。在定稿后的一周内进行演讲练习,教师进行指导。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演讲,并将演讲过程录制下来,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逐个点评。

大一下学期在该班同时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和英语演讲艺术两门课程。其中基础英语课程为每周6学时,授课16周,共96学时;英语演讲艺术课程为每周2学时,授课16周,共32学时。在基础英语课堂上继续开展丰富的口语训练活动。如每次课安排1名学生进行1分钟新闻报道等。在英语演讲艺术课上系统地讲述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按部就班地安排演讲活动。三种演讲中的介绍性演讲已在上学期完成,因此下学期的主要演讲活动为说明性演讲和说服性演讲。下学期的基础英语课本中有关于“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话题。因此,教师指定两次演讲活动均以这一话题为主题,副标题自拟。说明性演讲中,学生选择了如何进行废物利用,濒危动物的生活习性,水资源的循环,怎样合理地购置衣物等话题。而说服性演讲中,学生又相应的选择了废品处理及塑料袋使用的相关政策的讨论;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紧迫性;过多购买衣服及过度消费背后隐藏的对环境的危害等问题。两次演讲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依次安排提纲、一稿、二稿撰写,定稿,准备演讲等任务,并提前下发评分标准。最后录制演讲过程,并逐一点评。

(上接第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