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

课题学习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7 15:42:44

课题学习教案

课题学习教案第1篇

一、填空题

1.

一共要拿12个苹果,选出下图中最合适的两盘。

我拿第(

)盘和第(

)盘。

2.

看图按要求写四个组算式:

3.

看图列算式。

-

=

(枝)

4.

填表。

原有

18个

15支

14把

卖出

7个

6支

5把

还剩

(1)   个

(2)   支

(3)   把

5.

【填算符】在          里填上>、

14+0

11+2

11-2

15-9

4+1

6.

填一填:

比11少2的数是      ,比9多1的数是      。

7.

用3、11、8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

=

8+

=

-3=

-8=

8.

解决问题。

-

=

(个)

吃了      个。

9.

小明有14支彩色笔,小刚借走了5支,小明还有   (1)

支。

10.

看图列式计算。

-

=

11.

妈妈买了12个苹果,小华吃了4个苹果,还剩      个苹果。

二、计算题

12.

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10-7=

12-4=

11-6=

14-8=

2+9=

13-9=

13-5=

14-9=

6-6=

5+6=

7+8=

10+4=

15-8=

4+9=

11-2=

6+9=

9+5=

16-8=

7+7=

9+9=

13.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11

+3=16

-9=5 12-=4

5+6-9=

8+8-7=

14-6-2=

三、解答题

14.

看图写算式:

=(朵)

=(只)

=(只)

他们还剩下几朵?

15.

看图列式计算

16.

鸡有12只,鸭有9只,鹅有7只。

(1)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只)

(2)公鸡有5只,母鸡有几只?=(只)

17.

看图列式。

(1)

-=(个)

(2)

+=

-=

+=

-=

18.

课题学习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主题探究

互动课堂

设疑定纲

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到的现象

炭的燃烧

硫的燃烧

磷的燃烧

铁的燃烧

2、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3、火灾来袭时该如何逃生?

解疑探究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探究主题一

燃烧的条件

【阅读】课本128-129页,完成下列空白: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

2、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连好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改进实验:(如图,教师演示)

实验现象:试管1

试管2

水底白磷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改进实验的优点:

探究主题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4、合作探究:(灭火)

【阅读】课本130页,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将燃烧的蜡烛熄灭

灭火方法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

1.

2.

3.

4.

实验结论:

;②

;③

探究主题三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阅读】课本131页,完成下列空白:

灭火器

适用范围

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

探究主题四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阅读】课本132-133页,完成下列空白:

5、可燃物在

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

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6、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与氧气的

;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

自我展示

1、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

实验现象: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3、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A移去可燃物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扑灭

B隔绝氧气

③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常见的灭火器有哪些,分别使用哪些范围?

5、什么是爆炸,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吗?

6、怎样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

全能训练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

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

3、将燃着的火柴头部朝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处二氧化碳浓度大

C.火柴梗处接触氧气少

D.火柴梗的着火点较

4、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右图所示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

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了。对这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表明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火焰不会很快熄灭

C.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吸热使烛焰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阻碍了气体对流,导致烛焰缺氧

5、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6、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据燃烧的条件填空: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评价小结

1.

知识总结: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中一个即可)

(3)急剧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内易引发爆炸,爆炸既包含物理变化也包含化学变化。

2.

畅谈体会:

(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课题学习教案第3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就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课堂效率,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而这些优化最终都要通过优化的教学案这个载体来落实。

近年来,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对通过“教学案一体化”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以及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有一定的体会。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下,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为课堂教学辅助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考点示例、巩固训练和学后反思等环节,解决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一体化”是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好载体

1.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

教案: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主要从教师角度考虑,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学案: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案一体化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侧重于内容上的一体,即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这一主体而进行设计,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落实得更扎实、有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2.教学案一体化的优点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一体化教学案有导学的功能,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解决了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实现先学后教;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体化教学案有笔记的功能,节省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上,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把知识充分“消化吸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一体化教学案使教师真正起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发挥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作用。

二、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

教学案一体化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学案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效益的高低,因此要科学、精心地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研透考试大纲,体现新课标要求、考纲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高于教材,善于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体现出学法、教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既重视教的过程,又重视学的过程,将可以解决的基础知识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而将课堂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能力上。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对新课来说,主要偏重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兼顾高考的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合理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栏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教材)的自学,参照教学案,采用填充的形式将自学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梳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是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环节,是建立“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多向交流教学活动的体现,内容包括概念解析、问题讨论、实验演示、规律总结、学法指导等,要通过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来实现。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适合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考点示例】学生要学好物理,须跨过基础知识与知识应用两个台阶。对于前者,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对于后者,要通过例题教学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例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课堂例题教学,优化课堂例题教学,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升。设计例题要考虑到:题目不宜太难,以便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题目既能运用常规的、最基本的公式解决,又能充分发挥一题多解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不拘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题目要有利于本节或本章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对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巩固训练】物理习题有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作用;有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有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作用。学习物理离不开物理习题的讲练,要使物理习题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就需要正确认识习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好习题讲练的时间、数量和难度,并不断改革物理习题的内容与形式,以使物理习题的讲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课堂反馈5题,选自课本习题和精选课外习题,这些题目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就会由小到大,中档题为主,便于学生当堂巩固。课外练习3题,主要是综合能力题,与高考题难度相当。高考复习课的习题8题,则主要偏重于能力的训练和高考的模拟。

【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学后反思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学生反思:让学生记录通过课堂学习后的一些自我思考,也可提出学习疑问。总结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通过积极独立的思考,使知识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知识学习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反思: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反思能及时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总结、判别,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06.

课题学习教案第4篇

学案导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内容包括:课前教师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后填写学案,教师批阅学案;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课后学生完成学习反思和拓展训练,教师批阅学案。

二、学案的编制

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法的载体。学案的编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学案的组成。地理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课前预习、知识梳理、重点突破、图表解读、典型例题、课后延伸等几部分组成,可根据教学需要有所增减。

2.学案的编制原则。课时化原则。学案大多以课时为单位,按考点依次编号,插入页码。对于教师而言,课时化编制学案,便于分工合作和集体备课;便于控制教学容量,学进度;便于布置作业、批阅学案。对于学生而言,预习课时化学案,可以知道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授课内容等;订正课时化学案,可以按课时达到考点要求;完成课时化学案,可以将学案按照页码整理成册。如“地球上的水”一章可编制成“自然界的水循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个课时。

问题化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不能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要有针对性,将考查要点、能力要求巧妙地融入问题之中;要有梯度性,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有综合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要源于教材,引导学生找寻答案;“重点突破”中的问题要高于教材,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在“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中出现“苏州高新区阳山温泉的开发”,问题设计包括:温泉利用了什么自然资源?为什么在阳山该种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请简单评价阳山温泉的开发条件,并回答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活化原则。结合实例和案例,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生活现象、热点问题编入学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案中设置“近年来苏州东山碧螺春茶叶开始采摘日期的变化”、“高新区2001年到2011年树山梨花盛开的日期比较”等案例。

三、学案导学法的实施

1.课前导学。学案编制、复印后,按课时次序于课前一到两天下发,学生预习教材后填写学案,教师批阅学案。通过课前导学,一方面,学生明确了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了相应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批阅学案,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情,了解高频错题,重点准备突破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探究。在课前导学的基础上,课堂探究的基本思路是:核对学案,订正错题――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完成例题,提升能力。在课堂探究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重点突破的过程,重视学法的指导和规律的总结。例题要尽可能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好腾出时间来完成课后延伸和下一课时的课前预习。

3.课后延伸。课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反思,有效巩固课堂探究成果。某一课时的课后时间也是下一课时的课前时间,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习反思和拓展训练,还要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所以课后训练题不宜多,贵在精选。实施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主线,将课堂延伸到课前与课后,循序渐进,环环紧扣,将每一课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案导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编制、批阅任务较重。实施学案导学法,教师不仅要编制高质量的学案,还要批阅学生课前的预习学案和课后的训练学案,任务很重。加上很多学校地理教师较少,每人执教的班级较多,往往不能做到对学案全批全改,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可组织全体地理教师利用假期提前编制下一个学期的学案,或者由各年级备课组分担相应的任务,共享成果。

课题学习教案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案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41-01

1.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案"习题化"。 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试题,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的练习作业,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习题集",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拓展练习是必需的,但是,它不同于同步练习。在学案设计中,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问题的探究,同时,更要重视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感悟、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1.2 .学案"教材化"。 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把学案变成"教材",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完全是讲解学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学案"。语文课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是学国语言文字的典范。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语文学案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生本、生生、师生多重对话。语文学案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放下书本,拿起学案,这是本末倒置。不要把语文学案"教材化",语文学案只是语文学习的素材之一,一种语文课堂学习资源,一个凭借,只是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或操作流程。

1.3 学案"问题化"。 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式,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当然我们认为问题是导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在学案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学中一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提,由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在学案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主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导学价值。

2. 解决语文学案教学问题的策略

2.1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首先要弄清学生的起点和课堂的终极目标之间的距离 。高效课堂具有四个要素: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即这节课让学生重点学什么?用多少时间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为此,在备课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起点,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终极目标,并思考如何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起点到达终点。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两则》为例,我们要先分析学生实际。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新闻的知识,而本课则要求学生了解新闻的结构、要素、语言特点等知识,所以,在学案的设计中就必须先降低高度,从学生熟悉的报纸新闻入手,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最后归纳整理出新闻的相关知并引导学生去体会新闻的语言和感受战争的主题这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教师要明确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才谈得上高效课堂的实现。

2.2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好课前和课后的时间。 学案的设计不只包括课堂的时间,更要充分利用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强化练习,因此学案的设计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展示、重点探究、课堂检测(或课后强化练习)等环节。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和教材特点,课前预习可包括相关资料的搜集与阅读、生字词的自学、课文的初步感知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课堂教学作准备。课堂交流展示是对预习的展示和补充,将课文学习中一些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讯息充分教给学生,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重点探究这一块中主要落实本课的学习重难点,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或讨论、辩论等和老师点拨总结等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检测一般包括基础知识和本节课的主要能力的强化训练与检测,根据实际课调整到课后进行。

2.3 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表演和辩论会等比较灵活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胆地说、尽情地表演、热烈地讨论。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较积极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以展现自我、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机会,比如学习《变色龙》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本内容编成剧本,在课下熟读剧本,分配角色,在课上表演出来,以新鲜的活动吸引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不仅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不能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独挑大梁,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沉默孤立,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做好均衡的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学到知识。

3.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偏差,教师要针对出现比较集中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精练的讲解后,要重视课后的练习,将掌握薄弱的环节,反复多次练习,有目的地安排当堂训练,将知识巩固起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导学案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课题学习教案第6篇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的人,水平不同,发展能力不同,悟性不同,知识的生成结果也不同,我们的教学、训练、练习都应该有针对性,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落实。

(1)“教案、学案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自学,促进学生由先学,再到会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2)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我们自己的学生,面向活的学生,面向在成长的学生,通过“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既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其全面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得法。

(3)既能提高学生又能提高教师,使教、学双方都能获益。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

(4)“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紧紧围绕落实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计。

二、“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栏目设置

(1)教学目标栏:本栏目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

(2)预习自我探究检测栏:本内容选取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公式、基本图形、基本方法,设计成小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互帮互学,课前完成预习自我检测。

(3)典型例题精析栏: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课堂精析精讲,归纳规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目标达成检测栏:选取适当数量的题目作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馈,通过学生达成率的检测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情况。

(5)知识札记栏:安排在例题旁,作为学生课堂笔记,记录新课学习过程、例题讲授过程中的知识、方法、规律、题型及一些自我思考。

除此之外,还设有课后反馈栏、探究与拓展栏、知识方法自我归纳栏和学习质疑与反思栏。

三、“教案、学案一体化”备课的操作程序

(1)教师编写教、学案:备课组长按照学校教学的统一要求,安排好教学进度表和各位教师的编写内容。

(2)教、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分发给学生,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自我检测,阅读并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例题。

(3)课堂教学时先由教师引入,通过学生个人阐述或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就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完成的情况作讲解。

(4)根据学生自学检测的反馈,教师对本节新课内容及典型例题进行针对性的精讲、总结、提出注意事项。

(5)例题同步练习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完成,教师结合训练情况,对存在问题加以突破。

(6)课堂留出时间完成目标达成检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7)课后整理例题、复习知识后完成知识方法自我归纳,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简约化。

(8)完成课后反馈和探究与拓展,教学案中设计了基础训练题、能力训练题,要求学生一定要按书面表达的要求严肃认真地完成。

(9)教师批改后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订正,再小组讨论归纳错误点记录在学习质疑与反思栏中。

(10)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完成教、学案的有关内容。教师批改

时,要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

四、“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应达到的目标

(一)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1)“教案、学案一体化”应具备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提纲、课堂笔记本、课后作业本、订错本等多重作用。

(2)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避免课堂、课后大量抄题,阅读、审题更加便捷。

(3)课堂学习应更具针对性,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将面临的困难、难点,在课堂上听课更加有的放矢。

(4)学习主动性应更强,使学生之间形成预习的竞赛风气,讲义发给学生后应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努力完成预习练习,并相互交流。

(5)知识应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教、学案配套练习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熟悉题型、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应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6)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例题整理,知识自我归纳,记录学习质疑与反思、错误点等,形成会学的良好习惯。

(二)从教师的角度思考

(1)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性应更强,应该非常明确每节课所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考如何解决;可使教学更实在、更踏实,不会随心所欲。

(2)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更高效率,使用教学案后避免了抄题过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学效率应明显提高。

(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量地让学生阐述、让学生练习,教师适时讲评、适时点拨、适时总结,达到学生自主地学,教师针对性地讲。

(4)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解决。

(5)教师在编写过程中应精选题目,科学编排,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五、“教案、学案一体化”备课和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教、学案一体化”是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流程为主线进行设计,所以既要有教案的完整环节,

又要突出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提示。

(2)栏目的设定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从学生学习流程的角度,给予点拨或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进一步思考。

(3)教师要注意思考“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合理使用。由于各班学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教案、学案”时,教师必须二次备课。

(4)老师要每天检查,及时督促学生及时装订,妥善保管,作为复习依据。

课题学习教案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有效运用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众多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和积极探索,用导学案引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好导学案,巧妙运用呢?

一、编写优质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因此,科学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关键之一。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设置、应用反馈、学习反思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课本。因此,编前必须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文本作者表述的内容、思想感情和教材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导学案的编写还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二、科学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的知识点并写上标注,梳理基础知识脉络,并将生疏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检测”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导学案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导学

课堂一般分四个部分:基础知识记忆及检测、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当堂检测。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记忆预习过的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结束进行“记忆检测”和“知识链接”。基础知识完成后,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展示,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最后完成“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3.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样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4.单元总结

为防止粗心的学生丢失,教师每一次讲评完学生订正好后要求学生将导学案上交,教师集中保管,当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将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各章节的复习资料。

课题学习教案第8篇

一、编制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而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并非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方向盘”和“指南针”。

第三,探究性原则。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要从问题入手,通过让学生设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对文本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本着“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的原则来进行。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就能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高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学生在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 “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第四,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

第五,实用性原则。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需求出发,便于学生使用和教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第六,规范性原则。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二、编制导学案的基本规范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课堂展示的效果。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概括地讲,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编写程序、统一基本环节、统一课时容量、统一审批程序。

第一,统一编写程序。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提交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第二,统一基本环节。一般导学案需要包括:①学习目标,②重难点预测,③知识链接,④学法指导,⑤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⑥整理学案,⑦达标测评,⑧自主反思。

第三,统一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容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第四,统一审批程序。编制人带修改后的正式导学案,先交备课组长审批,备课组长要从导学案的内容到形式认真把关,确定没问题后签字;后送包科领导,包科领导要按照导学案的格式、内容要求最后审定。

三、导学案使用的有效性

1.对学生的要求

第一,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导学案对照课本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自主学习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双色笔做好标记,并做好预习笔记,预习时要实事求是,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第二,使用导学案时要坚持先自学,再用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上,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交流质疑,个别重难点由教师总结点拨。

第三,课堂上注意用好双色笔。养成使用双色笔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内容或使用导学案整理纠错记录的习惯,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用双色笔写出自主反思。

第四,检查的作业为导学案、预习笔记和纠错本。也可以将预习笔记、纠错内容设计融入导学案中一并检查。

第五,不能过于依赖导学案而忽略了课本。导学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而设置的学习方案,是“路线图” “指南针”,是课本学习的辅助,而不能替代课本。

2.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交流,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第二,课堂上教师应本着“以学定教,教者亦学”的原则灵活使用好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课本要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答案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图画内容等放手让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描述,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第三,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自主反思情况形成“错题集”,供今后教学参考。

第四,定期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 “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第五,导学案中达标检测部分,要力求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以此培养学生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双检验。

第六,达标测评,对当堂知识采取不同形式检测,落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