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力资源部财务

人力资源部财务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16 04:10:25

人力资源部财务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1篇

关键词:军队财务;财力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

整合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信息资源就是要将管理延伸至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的各个部门以及任务环节,将各个部门、单位、个人科研任务流程与财力资源配置管理流程“无缝”内嵌于信息系统之中,把相关数据,特别是大量的事件数据、绩效数据甚至是外部数据全面纳入收集和处理范围,并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处理。

一、实现财务部门、事业部门、上下级单位之间财力资源数据共享

新的信息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财务部门可以适时通过系统监督事业部门以及下级单位财力资源管理,事业部门作为财力资源使用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实时登记财力资源增减变动情况,并可以将情况提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经财务部门审核确认,只有当,事业部门以及下级单位符合审定的财力资源配置管理规定时,才允许单位财力资源实现划拨、使用,受领财力的确认由财务部门掌握实施。当财务部门在网上确认之后,事业部门以及下级单位入账,这样就实现了财务部门和财力资源使用部门同时记录,保持数据一致,从而实现财务部门、事业部门和上下级单位财力资源情况自动保持一致。

二、构建公用数据信息库

依托军队财务信息化网络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就是以网络为纽带,全面整合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将军队各单位(部门)、个人的信息集成起来,构建一个公用信息数据库,用于储存系统需要交换的数据资料。关键是联通两条数据链,即联通财力资源主管部门即财务部门与财力资源受托管理部门(事业部门、下级单位),从最大限度上实现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各个事业部门根据事业任务完成情况,同时提交记录,既可以一事一提交,也可以批量提交。财务部门根据事业任务完成情况,确定事业部门和下级单位的财力资源需求和使用情况。

三、构建任务绩效数据库

通过军队建设发展规划,识别各单位(部门)的建设发展任务,界定其属性和特征。当军队各单位(部门)执行建设任务时,要对任务进行性质、类别、内容等信息进行记录,以及任务之间的串行和并行、选择与分支,根据各个任务对应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结合建设规划,沿着业务流程,采集和存储各类绩效信息,包括各个事业任务的完成和财力耗费情况,任务的完成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并与数据库实现连接共享。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2篇

关键词:医院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我国社会迎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医院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适时进行信息化改革,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1.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其信息化改革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推广应用到各个行业中,促进了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但是就医院而言,其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财务管理的内容较为单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深刻,没有将信息化管理引入到医院的财务管理中以达到强化管理的意识。同时医院其他部门的部分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不够重视,认为这知识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中去,导致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推行过程中医院各部门不能有效的协调沟通,把信息化财务管理具体改革内容落到实处,而是流于表面,使信息化财务管理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2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任何一个管理制度的改革应用都离不开对参与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之能够拥有与改革后管理相匹配的素质要求。但是,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全局改革的需求,不注重对各种财务数据的规范化收集、处理、利用的整体规划,使得医院的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没有去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医院之前的财务管理大多依赖于人工操作,且工作内容较为单一,所以在招收财务人员的时候对其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不高。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能的要求较高,目前医院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之不太匹配,容易导致医院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出现脱节或者漏洞等。另一方面,部分医院不重视医院的财务管理,没有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技术人才,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先进的理念以及技术,使得原本素质不高的财务管理团队在进行信息化财务管理改革建设更加困难。

1.3预算管理没有落实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日益复杂。每个部门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物资、使用公共用品,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使得医院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为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制定的预算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各部门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财务预算进行日常运营管理,使得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利的基础条件,无法顺利开展实施。同时,医院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内容也没有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符合现代化标准,使得预算评估不够科学,导致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改革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1.4缺乏全局性的管理系统

医院拥有较为庞大的管理体系,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标准存在差异,难以统一。全面实施内控制度能够对整体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规范。但是部分医院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以及实施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医院缺乏对各种考核制度的合理构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实施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财务部是每个单位连接各部门的纽带,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全局性的调控各个部门的发展,提高单位的综合实力。当前,医院对财务管理的考核制度的建立完善不够重视,使得医院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够科学、明确,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工作热情,医护人员缺乏提升自我素质的动力,导致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得不到提升发展,影响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2.1财务系统的运用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当中,各行各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医院要想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以最好的状态提供更优秀的医疗服务。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医院提升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医院资源管理系统下,财务管理被分为工资核算、出入库登记、自动对账等多个部分,能够提高财务部与其他部门的往来工作效率,还能确保各部门的工作数据能够通过该系统进行实时的传递与共享,保证各部门信息的对称性,避免以往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错漏的情况出现。例如药物的出入库登记,在没有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药品的出入库登记数据只在药物管理人员处才能查询,费时费力,还容易发生错误,工作效率较低。在应用了医院资源管理系统之后,只要查询人员的权限足够,就能够实时查询到医院任意一种药物的库存,出入库记录以及经手人等信息,方便进行统筹规划以及内部控制管理。

2.2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

成本管理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其在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以及整体实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医院的各项收入、成本数据会实时的录入系统中,使得医院管理人员能够对整个医院各项成本开支进行统一核算、具体分析,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以及补救机制等,根据医院的战略目标合理的调配资源及资金,提高医院成本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控制风险。

2.3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在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进程中,医院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医院必须要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深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实现财务管理一体化。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也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资料全部录入电脑,进行统一的登记管理。在资源系统中,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查看到每一个医生、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科室、职务、擅长技能、专业能力、工作经历、职称评定、奖惩情况、工资待遇、日常报销等内容,帮助医院对其进行综合的评定分析,挖掘出每一个人的潜力,减少重复老劳动力,有效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减少医院的人力支出成本。

2.4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

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对医院的物流资源进行了统一的管理,规范了医院各种物资的采购、入库、使用等物流程序,使得医院财务部与医院物资管理部门的信息对称,提高了物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加强医院的内部物流控制管理力度,利用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优势,有效进行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对物流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群众提供更优良的医疗服务。

2.5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医院的成本、物流、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并把该制度落实到医院的日常经营服务当中去,才能真正的提高医院资金的利用率,降低医院成本支出。同时,医院财务资金的流动主要集中在预算支出与报销费用支出两方面,与医院的运营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监控下,系统会根据设置好的预算定额对日常支出进行统计、比较,在预算即将超限是及时给予预警提示。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预算资金的具体金额、使用情况以及预算剩余金额进行查询了解,方便财务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医院的资金预算使用情况,对出现异常的预算支出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处理。另一方面,系统内各部门详尽的预算管理统计信息也为医院预算绩效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资金预算管理安排,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与浪费,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2.6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大型医疗器械、医院就诊大楼、住院部、职工宿舍、救护车辆、办公车辆等。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中中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了统一管理,以条形码的形式将医院的各种设备进行登记,将其的购进(建设)时间、话费金额、折旧情况、维修情况、使用部门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为固定资产的清查、维修、定损、损伤定责、定期折旧提供重要依据,降低固定资产的折旧损失率以及盘亏损失率。同时,资源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的登记还能够自动提示折旧金额以及时间,便于财务工作中会计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综上所述,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医院财务管理当中,将医院各方面资源进行统一登记处理,建立人力、物流、固定资产、预算、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了财务管理的管控力度与范围,使医院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得到了很好的财务管理效果,提升了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武敏,徐孝仕.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8):78-79.

[2]朱丽岩.简析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6,25(25):146-147.

[3]戴永秀.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5,14(33):172-174.

[4]张斌.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用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实践探究[J].母婴世界,2016,9(7):22-22,25.

[5]李维玉.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经济师,2016,20(11):108-109.

[6]杨晶.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2015,11(20):287-287.

[7]曹丽敏.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08-108,109.

[8]刘彤,韩琦.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资源管理系统的运用探讨[J].财经界,2015,12(36):287.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3篇

关键词:财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军队财务信息资源是由军队各级财务部门或者为财务部门采集、加工、使用、处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级财务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如各种报表、会议文件、方案等)、由财务部门建设或授权建设和管理的信息资源(如有关财务软件、数据库等)。

一、军队财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一)实现军队财务科学决策的基本保证

控制经费预算、提高保障效益,是财务部门要面对的永久课题。在军费规模和有形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解决好这一命题,只能向管理要效益,搞好计划调配和统筹协调,实现经费需求与军费规模的有机结合,而实现这一结合的“黏合剂”只能是信息。通过拨出维持性经费、建设性经费、专项资金、固定资产基金和生活费决算等,可以了解经费保障程度、工程建设进度、固定资产增减情况、人员实力等财务信息,为军费总盘子分配、项目经费管理、物资采购和工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只有大力加强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有可能确保经费投向投量合理,把有限的经费管理好、使用好,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为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保障“打得赢”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

(二)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的迫切需要

财务信息资源,综合了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类型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集中反映了军事经济工作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是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全面、实时了解部队预算执行、经费管理、基本建设等财务工作情况,并进行横向综合比较,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事业经费超支、基建工程超预算、家底经费倒挂等现象,防止权钱交易、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保证财务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促进部队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杜绝经济违法违纪,遏制经费浪费,避免经费损失。

(三)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从我军现阶段经费使用情况来看,一方面,军事斗争准备各项保障任务繁重,经费需求直线上升,而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信息不对称,宏观调控力度较弱,造成财力资源浪费,经费保障效益较低,经费不足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信息,为经费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最大限度地聚合保障力量,形成经费保障拳头,解决影响部队建设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制约部队战斗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减少经费分配使用的盲目性,克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

二、军队财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我军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正在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财务信息资源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还不能完全满足财务工作需求,以观念为主的问题阻碍了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是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问题,许多单位领导对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不够重视,认为财务、会计只是简单的账务处理过程,而忽视了财务信息在降低财务决策过程中的非科学和不确定性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不敢共享问题。由于当前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财务部门掌握着单位的人员实力和家底经费,一般单位对有关财务信息都是讳莫如深,更不要谈开发和利用了。据调查,全军各级财务部门的办公电脑基本上是单机运行或本部门内部网络互连,横向或纵向没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共享。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安全知识的匮乏。观念并不是凭空而来,它以知识为支撑,其形成过程,先要经历认识和理解。由于缺乏对信息安全知识的基本了解,为确保信息安全万无一失,只好采取最简单、最立竿见影的方式,然而,这一方式明显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极为不利。最后是不愿共享的问题。不愿共享的根源,既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有的单位担心自己的财务信息“暴露”后,等于是家底公开了,害怕自己在经费的使用方面“不方便”,更担心自己第2年的经费会减少;有的不愿意公开财务信息;有的认为财务信息只需管理者和决策者了解掌握,其他人没有必要知道等等。

三、军队财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一)编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明确军队财务信息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构成、分类、信息内容、信息来源、获取途径、共享机制、开发要求等。由于军队财务信息分散于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因此需针对地域和层次的不同,围绕军队财务信息资源“有哪些、是什么、怎么来、怎么用”来研究制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通过建立军队财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统一信息模型,统一信息资源内容,统一信息资源技术体制,明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明确各级财务部门的信息资源维护管理职责。

(二)搞好军队财务信息资源环境建设,为开发利用财务信息资源奠定基础

一是构建标准体系。制定财务信息标准规范,建立信息、维护、管理标准机制,围绕统一财务信息分类与编码和财务元数据,在改造、整合现有的财务数据基础上,重点建设军队财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二是依托军队或后勤数据系统中心,在总后勤部、大单位联(后)勤部、联勤分部军队财务信息资源中心,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集中统管,完善现有的通信与信息网络,建立数据规范化管理、主题化存储、网络化传输的基本环境和技术支撑。三是研究地方财务信息资源动员和共享机制。军队经费保障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对国家、地方的依赖性很大,地方财务信息对军队财务保障政策的制定影响很大,因此要研究建立国家和地方财务信息资源动员和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的财务信息资源,确保军队财务信息资源与国家地方财务信息资源的有机衔接。

(三)建立军队财务信息资源统管机制,确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序发展

一是明确军队财务信息资源各级财务部门归口管理及职责。按照军队财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围绕财务信息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维护等重要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协调与之相关的政治、军需、审计等部门,明确各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并明确其职责。二是制定军队财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法规制度。重点研究财务信息资源的采集保鲜、维护管理、共享交换、公开、安全保密的法规制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授权共享、深入利用的思路,明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各方的责、权、利,为军队财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四、军队财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保密措施

(一)加强信息安全教育

这不仅是信息得到安全保障的关键和保证,同时也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减少人为阻碍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必须下大力气对全体人员进行有关信息安全和保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切实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素质。将标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与相应安全管理工具、技术方法结合在一起,将安全操作规程与信息系统使用方法共同推广是提高全员安全观念与安全业务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对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统一规划,按实际需求制定规范与标准

随着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过去随着应用项目逐个制定安全规范的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大范围信息共享应用的需要。在全军财务系统范围内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必须制定一套整体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规范,协调与财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的各个部门,从财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制度、技术原则的各个方面共同进行统一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建立切实可行的标准与制度,从而对全军财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保密建设进行指导。

(三)依托军队安全部门,使用可控技术的安全控制设施

安全技术基础的可控性对于保障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我军安全部门有一流的安全技术实力,在信息安全方面依托军队的力量研制适用于财务信息安全应用所需的设备、算法是一种比较可靠、经济实用的方法。

(四)结合使用公共通信设施与加密设备

充分利用已有信息传输通道和公共通信设施传送低保密级别的信息是一种经济、覆盖范围广、应用便利的方法。依托相应的加密设备和加密算法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为保障信息安全建设能够落到实处,我们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将安全建设纳入建设计划,在管理、政策、资金预算等方面落实。对适合应用的信息产品进行安全认证与检测,特别是对于传输、加密处理设备需进行认证,以保证通信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4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资源;层次分析法

1.引言

财务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随着对财务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财务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狭义的财务资源是指企业的资本或资金。笔者立足于广义的财务资源,认为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包括资本、财务人力资源、财务信息资源、财务能力、理财文化等。

2.企业财务资源的层次划分

2.1 第一层次的划分

财务资源按形态上划分可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按范围可分为外部财务资源和内部财务资源;按重要程度可分为重要性财务资源和一般性财务资源。本文结合形态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将财务资源分为基础财务资源、实体财务资源及核心财务资源。

基础财务资源即资本,资本是企业的基础资源,是企业其他财务资源形成的基础。企业基础财务资源在财务资源中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流动性,但专用性较弱,对企业发展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体财务资源是除资本外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各项资产,是通过产权的界定和产权的交易来完成。实体财务资源和基础财务资源在形态上在企业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核心财务资源是依附于基础财务资源和实体财务资源,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财务人力资源、财务信息资源、财务能力资源及理财文化资源。核心财务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中差异性最大、专用性最强,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品竞争力、企业价值影响最大,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鉴于核心财务资源的重要性,本文仅对核心财务资源进行了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划分。

2.2 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划分

第二层次是核心财务资源的细分,主要包括了财务人力资源、财务信息资源、财务能力资源及理财文化资源。第三层次分别对财务人力资源、财务信息资源、财务能力资源及理财文化资源进行细分。

(1)财务人力资源

财务人力资源是企业财务人员的学历、经验、年龄等形成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是核心财务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财务人员的学历结构、财务人员的从业经验、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

(2)财务信息资源

财务信息资源是对财务资源转化及运行效果信息的描述,是财务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财务信息沟通渠道、财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系统。

(3)财务能力资源

财务能力资源是企业能力在财务资源上表现,是企业综合能力的反应。财务能力主要包括了筹资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4)理财文化资源

理财文化资源是企业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所认同的观念、指导思想。企业理财文化主要包括了员工理财观念、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精神等。

3.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y教授(1973)提出的,是对定性事件定量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层次分析法是按照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形成目标层、指标层等,通过比较的方法构造矩阵。其具体步骤为:

(1)构建层次模型。根据目标和主要问题,确定影响因素来建立合适的层次模型结构。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财务资源进行了层次划分建立了3个指标层的三层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的不同指标之间进行重要性比较,并结合专家的意见,给出判断矩阵的数值,从而形成判断矩阵。

(3)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出一致性指标,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4.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重要性分析

本文在确定财务资源权重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询问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综合考虑各类财务资源的作用以构造财务资源的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表如下:

表1 第一层次财务资源分类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表

评价指标 判断矩阵 权重

核心财务资源 1 3 6 0.67

实体财务资源 1/3 1 2 0.22

基础财务资源 1/6 1/2 1 0.11

通过计算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

表2 第二层次核心财务资源分类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表

评价指标 判断矩阵 权重

财务能力资源 1 3 5 9 0.59

财务信息资源 1/3 1 2 4 0.22

财务人力资源 1/5 1/2 1 3 0.13

理财文化资源 1/9 1/4 1/3 1 0.06

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126

表3 第三层次财务人力资源分类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表

评价指标 判断矩阵 权重

从业经验 1 2 3 5 0.48

学历结构 1/2 1 2 4 0.29

专业知识 1/3 1/2 1 2 0.15

道德素养 1/5 1/4 1/2 1 0.08

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078

表4 第三层次财务信息资源分类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表

评价指标 判断矩阵 权重

会计信息系统 1 3 5 0.65

财务信息质量 1/3 1 2 0.23

信息沟通渠道 1/5 1/2 1 0.12

计算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032

表5 第三层次财务能力资源分类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表

评价指标 判断矩阵 权重

筹资能力 1 2 1 1/2 2 1 1/3 0.13

投资能力 1/2 1 1/2 1/2 1 1/2 1/4 0.07

营运能力 1 1 1 1/2 1 2 1/3 0.11

获得能力 2 2 2 1 2 3 1/2 0.21

控制能力 1/2 1 1 1/2 1 2 1/4 0.10

协调能力 1 2 1/2 1/3 1/2 1 1/5 0.08

发展能力 3 4 3 2 4 1 1 0.30

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084

表6 第三层次理财文化资源分类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表

评价指标 判断矩阵 权重

财务管理制度 1 2 3 0.54

员工理财观念 1/2 1 2 0.30

财务管理精神 1/3 1/2 1 0.16

计算得出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08

5.结论

由于各类财务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各不相同,科学合理安排企业财务资源,着重对核心财务资源的安排,对于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层次分析法对财务资源进行研究,结论如下。

(1)按财务资源的形态和重要性程度,将财务资源分为基础财务资源、实体财务资源和核心财务资源,并对核心财务资源进行了侧重分析,认为核心财务资源由财务能力资源、财务信息资源、财务人力资源和理财文化资源组成,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2)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核心财务资源在财务资源中权重最大,对企业最为重要。财务能力在核心财务资源中的权重最大,主要包括了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其中又以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为重要。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经验分别在财务信息资源、企业理财文化、财务人力资源中占有较大权重。企业管理层应对这些比重较大的财务资源予以重视,合理安排企业财务资源。

参考文献:

[1]唐国平,王加灿.企业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与路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2):13-15.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5篇

一、企业人力资本与财务竞争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力转变,经济市场对当下的企业经营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目前的经济市场中更加注重企业的创新力的高低。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那么必然能够在经济市场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取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实现经营方式上的大力转型,是当下经济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也是各行业中经济企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来说,实现内部人力资本的创新与财务管理工作上的创新是两个重要的改革重心。人力资本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工作中处于比较核心的工作内容,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且这二者之间还存在相互的内在联系。正确地处理人力资本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经营的高效性。准确地把握人力资本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是目前的经济企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人力资本与财务竞争力间的关系

1.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竞争力地位。区别于传统的人力资源要求,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限度又有了提高,更注重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专业技能,以及在工作中的整体性水平。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经营中是有着重大的优势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对企业的财务竞争力的地位是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业务开展的一个主要经营对象,是企业公司中各项经济效益的主要创造者,而企业的财务状况则是对企业内部的整体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换句话说,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的质量也决定了企业的整体财务经济实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经营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整体财务水平才能有一个较高的提升,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财务竞争力。

2.企业的财务竞争力高低也促进内部人力资源的更新。基于人力资源质量对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所起的促进作用,企业的财务竞争对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转化更新同样有着反作用。公司拥有一个良好的经营水平,在各项经济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取得一个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使整个公司的自身经济实力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本,这样在繁杂的经济市场中才能立足于一个较高的市场地位。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实力是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的。这样,企业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后,就会更加注重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调整,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会投入更大的整治力度,更加注重企业中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适配性,实现人力资源与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同步进行。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6篇

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前期的资源基础论一脉相承,可视为资源基础论的发展和延续,因此,相关文献对“企业能力”的定义大多与资源密切相关。如Grant(1991)、Amit和Schoemake(1993)以及Javidan(1998)都认为企业能力是运用或配置资源的才能(Capacity);Dosi和Marengo(1994)指出能力不能简单地视为禀赋或信息,它是企业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显著的惯性并为企业专用;Moingeon等(1998)则认为能力是企业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众多学者还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能力的具体构成。Meyer等(1997)将企业能力分为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与制造能力以及营销能力三类;Rangone(1999)提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建立在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种基本能力之上;Dosi,Teece和Chytry(1998)则把能力分为资源分配能力、交易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论中,“企业能力”一词始终是作为辅助概念用于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解释和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异常丰富,虽然不同文献对于该概念界定的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一致,但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下述基本观点已获得了普遍认同:第一,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第二,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组织特有的、积累性的学识体系;第三,培育和维持核心能力的途径是集体学习,并且这一过程是持续的、动态的。

从字面意义上看,企业能力与核心能力之间应该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为了与核心能力加以区别,企业能力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一般能力,这是核心能力产生的基础,包括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而核心能力是隐藏在一般能力背后的积累性学识和经验,是一般能力的提炼和升华,能够促进一般能力的提升。Javidan(1998)也提及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前者跨越了战略业务单位的边界,是各个业务单位不同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财务资源、财务能力以及财务核心能力

(一)财务资源根据企业能力理论,资源是产生能力的基础。企业的财务资源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财务资源是指可供企业利用的、影响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所有要素,包括财务资产、财务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环境资源三个方面。其中财务资产即指企业的所有表内资产,既包括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等金融资产,也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还包括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这些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财务人力资源是指企业财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学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等要素;财务环境资源包括财务内部环境资源和财务外部环境资源,财务内部环境资源是指财务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制度安排等方面,这些要素对财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财务外部环境资源包括企业的财务声誉、与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关系以及企业可以利用的金融市场环境等。狭义的财务资源仅指财务资产。

(二)财务能力

1.财务能力的界定及其地位

借鉴企业能力的定义,本文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以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的可能性(Probability)。财务能力越强意味着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与前文企业能力的界定有所区别,本文将能力界定为一种实现行为目标的可能性,而不是“才能”、“本领”或“禀赋”。原因在于:(1)任何一种“能力”都不能脱离“特定行为”以及“行为目标”而单独存在,换句话说,没有目标就无法界定能力强弱,能力强弱实质表现为完成特定目标概率的大小;(2)“才能”、“本领”以及“禀赋”等词汇更适合于对自然人特质的描述,用于描述企业或组织的特点则不太符合语言习惯;(3)用“才能”、“本领”以及“禀赋”等语义近似的词汇来解释“能力”有同义反复之嫌,会产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财务能力属于企业一般能力的范畴,与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其他一般能力共同构成了企业一般能力体系。在体系内,财务能力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财务能力具有相对独立性。现代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如投资、筹资以及利润分配等理论上可以脱离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单独进行。换句话说,即使没有生产、研发以及营销等行为,企业依然可以从事财务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相应的财务能力。其次,财务能力与其他一般能力紧密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其他一般能力的基础。财务活动几乎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企业财务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其他一般能力如生产能力、研发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的改善,而其他一般能力的改善又会从财务能力上反映出来。最后,与其他一般能力相比,财务能力的价值特征更为明显,这和现代企业管理所倡导的价值管理导向不谋而合,因此财务能力在企业能力中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2.财务能力的具体构成

对于财务能力的具体构成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以传统财务分析指标衡量的“财务表现能力”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是否属于财务能力的范畴。对此朱开悉(2002)和程宏伟(2002)持肯定态度,而罗宏和陈燕(2003)则认为财务表现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表现,不是实际施加于财务资源的作用力,因此与财务能力有着本质区别。第二,财务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所积累的与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集中表现,由学习能力、金融关系能力、财务控制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四个要素构成,与财务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其他研究则认为财务管理能力属于财务能力的一种,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控制以及协调能力等。

本文认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产生的财务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相应的,财务能力应该包括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关系协调能力两部分,其中财务活动能力又可以具体化为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方面。财务能力的两大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财务活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各方财务关系,而与利益相关方形成良好财务关系必然促进筹资能力、投资能力以及分配能力等财务活动能力的改善。

对于前文的第一个争议问题,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和反映财务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财务绩效指标都是企业整个能力体系综合运作的结果,不只是财务能力的体现,因此将上述“财务表现能力”纳入财务能力的范畴是不妥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认为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存在从属关系。首先,财务管理是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管理,其意义在于保证财务活动的高效有序以及财务关系的协调,进而实现财务绩效的最大化;其次,从其目标上看,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与增强财务能力完全一致,因此在一般的表述中很难也无需严格区分;再次,财务管理中决策、控制以及协调等具体环节都是针对投资、筹资以及分配等财务活动的,这意味着财务管理各环节所体现出来的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及协调能力最终也体现为相应的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关系协调能力,所以不应该将其与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关系协调能力并列起来,单独界定为财务管理能力;最后,程宏伟(2002)提及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并不具备明显的财务特征,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能力,不能纳入财务能力的范畴。

(三)财务核心能力

财务核心能力在初期被定义为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朱开悉,2001),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献倾向于将财务核心能力理解为一种学识体系(如:王艳辉和郭晓明,2005;孙新宪和胡建琦,2006;张旭蕾和冯建,2008)。第一种界定方式过于倾向能力评价的角度。正如前文所述,每一项财务绩效指标体现的都是企业整个能力体系合力的结果,将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仅仅理解为财务核心能力是不妥的。本文原则上认同第二种观点。具体而言,财务核心能力是指组织特有的、能够驱动一般财务能力,进而从不同途径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形成企业持续财务优势的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持续财务优势意味着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能实现更低的筹资成本、更高的投资效率、更小的投资风险以及更协调的财务关系,并且这些优势是长期的,是竞争者难以模仿、复制或替代的。将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表述为一种智力资本而不是积累性学识,原因在于:

(1)从内涵上看,智力资本不仅是纯学识性的、静态的无形资本,而且是一个有效组织并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JohnKennethCalbraith,1969),这更加符合核心能力的动态性特征;

(2)从具体内容来看,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包括知识、知识产权和经验等(Stewart,1997),这无疑比积累性学识更为全面。李冬伟和汪克夷(2009)也认为,智力资本是各类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来源。财务核心能力跨越了一般财务能力的类别边界,不是一般财务能力的简单组合,而是各种一般财务能力的综合提炼和升华;财务核心能力是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对财务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通过驱动一般财务能力并作用于财务资源以形成持续财务优势,是企业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一种智力资本,包括能够影响财务行为的所有积累性学识、经验以及利用这些学识和经验实现财务目标的动态过程,集体学习是培育和维系财务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化。

Barney(1994)认为,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完全模仿性三个关键特征。这一结论对企业核心能力同样适用。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还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应该具备动态性和隐匿性特征。借鉴上述观点,财务核心能力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动态性、隐匿性和财务性六个方面。前五个方面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普遍特征:核心能力必须能够创造价值,为企业带来绩效的提高;核心能力是稀缺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否则就不可能给特定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具有路径依赖性,所以竞争对手难以完全模仿,这一特征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核心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或结构,必须随着环境变化而动态发展;核心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难以被识别,这进一步加强了它的不可完全模仿性。财务核心能力除了继承企业核心能力的五个基本特征之外,还应该具备“财务性”特征,即财务核心能力是直接和财务行为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会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生产专利技术、营销策略等就不具备“财务性”特征,不能归属于财务核心能力。

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整体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整体而言,资源是能力产生的基础,而核心能力又是隐藏在一般能力背后的积累性学识和经验,是一般能力的提炼和升华,没有基础资源和运用资源的一般能力,就不可能形成核心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说具备了相应的资源和一般能力就必然会形成核心能力,能够为特定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稀缺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专门的培育和发掘才会产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具备。反过来,核心能力能够对一般能力产生作用,促进一般能力的提升,通过一般能力进而改善对资源配置和运用。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依次作用才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继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具体来看:

(1)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类别。Gran(t1991)曾将资源定义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投入,并将其划分为财务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和组织资源六类。而Javidan(1998)则用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种类型对所有资源进行概括。不管对企业资源如何分类,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之中,财务资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财务能力不能在财务资源上单独形成,不管是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能力还是财务关系协调能力,其形成都离不开财务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

(2)企业的财务能力与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其他一般能力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而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体系。核心能力体系内部包括研发核心能力、营销核心能力以及财务核心能力等众多具体方面。

(3)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会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这一优势可能表现为技术持续领先、产品质量持续领先、市场占有持续领先以及财务持续领先等。

(4)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最后将体现在绩效上,特别一提的是,对现代企业绩效的衡量越来越倾向多元化原则,财务绩效并不是衡量企业优劣的的唯一标准,企业的综合绩效应该体现财务绩效、环境绩效以及社会贡献绩效等多个维度。

(5)分析框架中,尽管后一层次(如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是前一层次内部各要素(如财务能力与其他一般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以及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持续财务优势并最后体现为财务绩效,这一线索依然具有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

四、总结和展望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7篇

目前,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已基本实现了从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到引导、调节业务发展的转变,由被动、滞后的费用配置向超前、主动的费用管理转变,财务资源配置内涵也得到了有效拓展。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制约,以及财务资源配置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其配置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现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资源配置缺乏整体规划,目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

当前,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主要是以层级分配、纵向分配为主,即由总行向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基层行进行财务资源层层分配的形式,基层分支机构具备一定的自主支配权,而分支机构在进行财务资源再次分配时,往往以公司和个金等业务条线为主进行资源配置,由此产生了纵横资源配置的平衡协调矛盾,对全行各业务板块和分支机构间整体协同效应的提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造成了影响,降低了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积极探索对业务条线的专项资源分配,但业务条线在进行资源再分配时往往只是关注本条线的业务发展规划并未考虑到全行总体财务约束和战略意图,在资源分配目标上与全行目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造成局部资源紧缺和局部资源宽松并存的现象,导致财务资源配置难以形成合力。

(二)财务资源配置指标较为单一

传统的财务资源配置模式主要考虑银行现有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在分配方式上往往只采用单一的配置指标,如成本收入比率或收入费用率等指标,这样的配置存在一定短期性和滞后性,不仅忽略了银行长期战略计划和未来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而且也不利于发挥财务资源的最大激励效能。由于成本收入比率等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却难以直观地说明费用耗费同费用所得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清晰地提供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和实施路径,从而不能发挥有效的指引作用。

(三)财务资源配置政策未能贯彻延续性

为了追求令人满意的年度业绩报表,受环境、经营状况、绩效考核等复杂因素交互影响,商业银行在财务资源分配上往往过于注重短期业绩增长的激励,重视资源使用的既得利益,轻视战略发展配置和价值创造观念。银行每年调整和变化其分配政策,导致可获得财务资源总量不稳定、忽高忽低,缺乏延续性,不仅造成基层行在财务资源使用上的行为短期化,也不利于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财务资源配置政策传导形式简单化

通常商业银行财务资源分配政策是由财务部门起草拟定,经过分行上层(行务会、董事会)集体决策后,布置和安排基层各机构、部门和员工等主体执行,即传统的自上而下式传导机制。全行财务资源的配置目标是什么、配置意图何在、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财务资源等诸多问题如果不能一一全面地与基层进行沟通和传导。得不到各层级、机构、部门以及员工的充分认识和了解,不能深入理解政策内涵,就会导致财务资源在具体配置时可能偏离全行的战略意图,使原本清晰的目标变得模糊和分散,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将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将财务资源分配政策经过层层传导并激发基层各机构、部门乃至每位员工将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形成整体的执行合力,发挥出财务资源配置的最大效能。

二、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模式的思考

为充分发挥财务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价值创造,服务并支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构建以战略为引领的财务资源配置模式,笔者作出如下思考:

(一)财务资源配置政策的选择

财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通过财务政策的选择和安排来实现的。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财务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着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科学地选择财务政策,才能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效能。如何科学地选择和安排财务资源分配政策,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首先,财务资源配置应着眼于银行未来长期持续地发展,符合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并为其服务。在分配政策选择时应考虑银行当前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可预见的风险,并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其次,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同样要经历4个生命周期,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银行的发展战略会有所不同,需要具备与之相适的财务资源配置政策。如在初创期阶段,银行的资金和人才规模较小,承受市场风险损失的能力也较小,主要采取的是创新发展策略,财务资源配置时应重点关注创新鼓励,即通过产品、服务和管理的创新来吸引客户、资金和人才,以迅速占领市场;在成长期阶段,银行的产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资产规模快速增加,可选择适当的竞争发展策略,将有限的财务资源配置到差异化产品和特色业务上,发挥自身专业化经营特色,在细分市场中树立起竞争优势;在成熟期阶段,银行已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利润也较为稳定,风险损失容忍度提高,主要采用的是扩张发展策略,财务资源配置需激励业务规模扩张和收入利润增长,以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快速扩张;在衰退期阶段,银行资产规模过大,经营效率降低,盈利能力下降,坏账损失增加,人才开始外流,此时主要采取的是转型发展策略,财务资源配置引导组织管理和人员业务结构的调整,激发整体创新意识,重点向资本增加值较高的业务倾斜,扶持银行迅速转型,重新站稳市场,走出经营的低迷期。

(二)财务资源配置的框架和设想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是单一指标控制的财务资源配置方式,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预算和控制,注重财务资源的当期配置,激励短期业绩的增长,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利于商业银行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其价值创造机制,从而难以实现商业银行长期的战略远景。财务资源配置只有向相对较为长远、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配置方式转变,实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利益间的均衡,才能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的目标战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财务资源配置框架

通常,商业银行根据其使命和愿景确立了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自身所处的经营周期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资源配置政策。由于银行所处周期的经营环境和状况差别较大,各周期的战略目标有所不同,财务资源配置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别,但无论何时都应关注创新发展和现有经营的改善。故与之匹配的财务资源配置程序也应划分为战略发展配置和战略运营配置两个不同的程序。根据创新发展和现有经营的战略目标,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指标和权重的细化分解,大体思路框架如图1。

2.财务资源配置框架指标

从价值管理角度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可以划分为创造新价值的活动、增加价值的活动和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财务资源的配置只有围绕银行的价值创造来进行,加大对创造力强的机构、部门、产品、区域等方面的资源投入,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强银行的经营绩效,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在财务资源配置的具体过程中:首先,银行可根据各经营时期所选取的战略目标和财务资源配置重点,在战略发展和战略运营两方面采用差异化的配置权重,比如在银行经营初创期时,可加大对创新发展方面的财务资源配置权重。然后,银行再对战略发展和战略运营配置予以细分,依据经营活动价值创造的不同,配置分解成细化适当的指标,比如对于造新价值的活动,银行可考虑新产品比率、新市场占有率、系统投产转化率等配置指标;对于增加价值的活动,可运用成本收入比、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等配置指标;对于不增加价值的活动,可选取人均控制额度、可控费用额度、节支率等配置指标。具体如表1。事实上,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受到上述众多配置指标的影响制约,而且还会受到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根据检验结果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配置指标的选择,持续提升财务资源配置的效能。

3.财务资源配置整体规划

财务资源配置本质上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各资源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商业银行只有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筹平衡资源配置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机制,避免产生因资源错配所引起的相互脱节或因资源重配所导致的效率抵减等现象,才能真正建立起财务资源配置的整体规划,使资源配置形成合力,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取得财务资源配置整体效用的最大化。

4.财务资源配置传导

从财务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来看,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程序和框架,各类经营性商业银行适用不同的财务资源配置方式,但却有“共性”,即共同服务于银行长期经营发展战略,持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要达到此点目标,关键在理念上必须具有全员性,要开展自上而下财务资源配置的层层沟通,而非传统的命令式运作。银行应通过构建结构化和系统化的配置架构,用来描述和说明财务资源政策意图,通过逐层传导和沟通,使各级分行、部门乃至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和了解,并激发其自觉转换为实际行动、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有力执行,从而形成上下齐心、紧密有效的合力和拳力,充分发挥出财务资源配置的最佳效能。

(三)财务资源配置的循环流程

人力资源部财务第8篇

【关键词】 价值;财务报表分析;人力资源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是准确分析企业价值所必需的,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会计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识别企业的优劣、预测企业的未来。但是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反映非财务信息的能力,同时分析指标体系中,也缺乏对评估企业价值必不可少的非财务指标。因此在以价值创造为视角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对企业未来前景进行预期,评估企业价值,进行相应的决策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现代企业价值与财务分析理论的概述

(一)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

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重置成本法。它是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价值等于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之和减去负债。在使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通过调整企业财务报表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得到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

2. 市场分析法。市场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成熟和有效的股票市场。在使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挑选一个或几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企业,分析、比较被评估企业和参照物企业的主要变数,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参照物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后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3. 现金流折现法。这是目前评估企业价值的主流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价值,是企业产生未来收益的现值。在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将企业未来的净现金流量,根据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现在,得到企业的经济价值 。

(二)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来表述企业价值的报表,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就是围绕企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的,具体分为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调整,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估计企业价值。

首先,是长期竞争优势分析。如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能力和当前及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等能力的分析。

其次,是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有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三大类指标。收入盈利能力是盈利与收入之比,盈利和收入根据分析的具体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从而得到不同的收入盈利率。常见的收入盈利率有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等。

资产盈利能力是盈利与资产之比。盈利和资产可有多种表现形式,该类指标中最常用的是揭示企业资产真实盈利能力的指标。即:资产真实盈利率=(税后利润+税后利息)/资产平均余额。该指标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用它与社会无风险期望收益率和同风险期望收益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高低,评价企业经营效率;用它与企业负债成本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举债经营是否有利可图等。净资产盈利比率=税后利润/净资产。这个指标揭示的是企业所有者的实际获利能力,故是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最后是风险水平分析。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风险水平分析首先要揭示这两类风险的大小,反映这些风险大小的主要指标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在揭示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之后,还应对净资产盈利率的构成进行分析。净资产盈利率是由资产盈利率和因财务杠杆带来的风险盈利率两部分构成,即:净资产盈利率=资产盈利率+(负债/资本)×(资产盈利率一负债成本率)。该分析在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三、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发展策略

(一)价值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估体系的变化

传统的也是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环境下的,分析的主要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是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四类。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在人力资源的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从计量属性、财务报表结构、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如美国1900年到1975年间,物质资产收入份额已由约45%下降到20%,而劳动力收入份额已由约55%上升到80%左右,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非财务指标评估、人力资源评估等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必然趋势,企业价值评估的框架也发生了改变。

(二)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策略

1. 关于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改进

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准确地分析“人、财、物”三大资源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源与财务资产的比例,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价值。因此,本文认为,人力资产是区别于现有会计体系中所有资产类型的新型资产,应将人力资源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人力资产”。因此,当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人力资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计量

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用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这种方法计算简便,数据可靠性强,可用于群体价值的计量。二是商誉评价法。商誉评价法是将企业商誉评价的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属于产出法中根据劳动者以前所创造的部分价值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三是经济增加值法。经济增加值法是“将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在未来特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收益的预测值中按人力资源投资率计算出的属于人力资源投资部分的现值作为该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的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投资包括在未来特定时期内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所发生的投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也包括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使用权时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使用成本等)。

(2)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加如下几个账户:一是人力资产账户,会计主体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本企业的人力资产科目设置明细账。二是劳动者权益类账户“人力资本”,用来核算劳动者投入到会计主体中的人力资源资本。三是在费用类账户中增加“人力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中应于当期费用化的部分。四是在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及“人力投资”科目。“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的借方归集人力资源受雇佣后其成本应根据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服务的年限进行摊销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取得、维护及开发人力资源的支出,贷方登记人力资源交给有关部门使用后,结转到“人力投资”科目。本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新员工正在接受会计主体的培训,则有借方余额。“人力投资”账户的借方归集由“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结转来的本会计体支出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贷方登记每期转入损益类科目的金额。五是在利润分配科目再增加“人力资源未分配利润”和“人力资源分红”二级科目,分别核算本年度实现的应归属于人力资源的利润及分配给人力资源的利润。六是在负债类账户中增加“应付人力资源分红”科目,用来核算应付未付给人力资源的利润 。

2.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来实现的。非财务信息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除了对财务报表的基本解释性内容外,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有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二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经营战略做出说明,以便于信息用户对这些战略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做出恰当判断和评价。

此外,在价值视角下,企业还需要加强一下经营业绩指标的披露。主要包括:一是经营活动指标。如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退货与积压情况;二是成本指标。如员工数量、平均工资、原材料消耗数量与价格 ;三是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如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四是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如关键资产的平均使用期、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结构;五是其它指标,如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改进与技术革新指标、与供货商的关系指标。

当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可能泄露企业秘密。披露的越少,越有利于企业保密,但对投资者而言却起不到应有的投资参考作用,披露的越多,对投资者而言,越有利于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对企业而言,则可能会泄露其经营信息、投资项目等有关企业秘密。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规定相应的反欺诈条款及必要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四、结束语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以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价值,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将高度浓缩了的财务数据转化为直接评估企业价值的可用信息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它问题的不断出现,财务报表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运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体系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以便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锡庆,黄权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

[2] 杨小舟.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框架[j].财会通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