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6 21:42:39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1篇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2篇

关键词:四季律诗 群体想象 个人外化 诗歌情感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就是在这样一种更迭中古往而今来,换了天地。四时之景不同,人望见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变化,必然产生与之相关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是群体共同且共通的,但有时是个人化的。个人情感与外在环境相互交融,既存普遍意义,又存特殊意义,环境里的不同因子排列组合,恰恰是“一人、一时、一地”之情怀,换做“他人、他时、他地”,其中韵味必然黯然几分。读者所攫取其中滋味,必定也不同于当时馨香,因为时空的阻隔会产生一些偏差,这种馨香是作者那时、那地的感怀之味,是“可喜之气”亦能是“可悲之息”,但是偏差之中可能带来新的阅读体验。总体来说,四季类律诗体现的就是一种“群里认知,个人外化”:因季节的变化产生相应的情感,最明显的就是秋季所带来的寂寥感,这就是“群体认知”,个人情感的特殊表达则是“个人外化”。在本文中将四季类律诗的情感一分为二,第一种是“应之”,第二种是“反之”,因而阐释我的看法。

一.“应四季而发”的一般模式

1.春季

春季类诗一般分为早春和晚春两类。春将来,人们期冀欢喜;春将逝,人们又要惜春伤怀。在面对春去春来的变换,人们的内心情感具有一种普遍性。在于良史《春山月夜》的这样写道: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于,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在赏春时,诗人可拥月弄花,清新之息、欢乐之气似乎透过纸笔氤氲于空气之中。欢乐过后,诗人又有许多不舍,正合人类正常情感,对美好事物拥有时生怕失去、却又不得不接受必将失去的现实,继而生出怜惜之情。此时的春季类律诗正符合群体想象。

2.夏季

适逢夏季,正是气闷难捱、蝉鸣鸟倦的季节。此时的特点就是“热”。夏季不容易入题,一般写苦热,作者多写得琐碎,隔着纸都觉有扑面的热浪。

白居易《苦热》就是一个典型。其中写道“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层”“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闷热导致头疼,直到大汗淋漓,解暑之法,“向外求”行不通,只好“向内求”,用“心静自然凉”来安慰自己了。诗人将“苦夏”的感受记录下来,虽然琐碎,但正是因为琐碎而真实,在夏季这个“大蒸笼”里,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此体会。

3.秋季

秋季在群体想象里,同寂寥和凄冷是划等号的。而“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想象”。当秋风肃杀,万物的生机似乎因为天气的转冷而变得缓了下来。人的普遍心情在此时就是压抑,面对凋敝之景,很难有欢喜之情,毕竟秋天经历了夏天的绿意奔涌,又要接续更为凄寒萧索的冬季,因此可以想见秋季在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

白居易的《池上》“轻轻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袁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寒露、白花、青河,一切都是素淡的,一切都是寂静的。静谧之中,凝结着白霜。秋天的独特气质如渐渐涨起的江水,浸透衣衫,漫过脸颊,塞满思绪,心也跟著沉淀下来,不再因为苦热而坐立不安,夏日的炎热瞬时消散了。

4.冬季

秋季已经谈过,继之是万物沉寂的冬天,北方的冬天满眼的寒和满眼的白,南方则是绵延到骨子里的湿冷的寒。总之是一个“寒”。在此种环境下,群体的想象基调是有悲伤做底色的,透着晶莹的玉的寒气。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郎相访》是这样描写冬季的: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一路走去,无人同行,秋天没有落尽的叶子OO@@,山寒水冷,野桥将断,内心亦是同样的寒,诗人的情感将眼中的寒意化入心里,人生感叹亦随之而来,物候的变化,常常引发这样的哀思和孤独。

二.“反四季而做”的特殊形式

在第一大点里,已经阐释了群体想象之下“春、夏、秋、冬”的不同情感表达。但是个体化的表达是会冲破“群体想象”的藩篱的,形成与“群体想象”略有偏差甚至截然不同的个体情感的外化。在这里,可以将这类诗看做是“反四季而做”的特殊形式。“反四季而做”,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在“群体想象”的基础之上,扭转惯性思维,一语出而惊四座。

1.春季

在第一大点中,已经提到春季在群体想象中所代表的“赏春又伤春”的情感。而在杜审言《和普陵亟早春游望》里,可以看到不同对春季的情感: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波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春天本应欢喜万物的生气,偏偏作者着眼于“物候新”。因为作者那时、那地的处境,宦游他乡,不得归故里,自然将个人的外化融入了无尽的春色。春色的无尽,恰好像作者无尽的思乡之情,想要归去的心情化作泪水,沾染了春色,产生了他独特的“个人外化”,一个特殊的带有愁情的春。

当诗人作为独在异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里,看到春之景致并没有任何的欣喜,反而第一反应是“惊”,这一惊,惊的是无知无觉新的一年已经在春里开始,春季此时已经不是单纯的季节,而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思乡外化为一种“警示标志”,提醒诗人年华的流转而故乡的渐远。在这里,春季并没有像在群体想象里引发喜而转为哀,反而是直接进入“哀”的境界,刺痛读者,也随诗人“一惊”。此时,鸟鸣啁啾、春光无限好,极美亦极伤,刺心的感觉涌上,正像春江的澎湃和汹涌。

2.夏季

夏季除了群体的“苦夏”,还有别的种类。姚合《闲居晚夏》即是特例:

“闲后无事扰,旧病亦多痊。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片云侵落日,繁叶咽呜蝉。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可以感知到的是,诗人的心情乃是一波三折:闲、乐、忧。因为无事困扰,心情尤其轻松;虽是仍带着病体,却也康复得差不多了;看诗书,望远山,数流云,听鸣蝉,倦时屋外可酣眠;最后一句又略带自嘲,心乐而思酒,思酒却无钱,刚刚因夏日闲来无事的安静而欢喜的心情,变为自嘲的忧伤。在这里,不再是群体想象里单纯的“闷热”,而恰恰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产物。同时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交织得更加复杂,“文似看山不喜平”,短短诗行,,经历两次转折的情感,使诗人夏日闲居增添了他“个人外化”的丰富色彩。

3.秋季

秋季的肃杀,在李白的浪漫诗风里化为了绚烂。且看《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群体想象的“凄冷之秋”,转而化为诗人眼里笔下的明净之色,晴空之下有远山,又有淡淡的炊烟、淡淡的雨水、淡淡的树木,一切都是水墨画中的,不着重彩,勾画轮廓,素淡之美,秋色之神韵,都似乎呈现在读者眼里,融化在读者心里了。旷远之语不落俗套,“群体想象”――秋之肃杀――的桎梏土崩瓦解。在这首诗里的“寒”,不能单纯理解为感官上的体会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澄明之境,既是秋的澄明,也是作者内心的澄明。

4.冬季

先看陆放翁《晨起》:

“晨起梳头懒,披衣立华堂。雾昏全隐树,气暖不成霜。

滩急回鱼队,天低衬雁行。新春犹一月,已觉日微长。”

这一首律诗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冬日清晨的安静,并无第一类“群体想象”对冬认知的孤单落寞,毫无生机,巧妙地用意象的组合打破冬日的“群体想象”。运用“鱼”“雁”增添冬日的生气,诗人说离新春还尚远,日子已经渐渐变长,话外之音即白天可利用的时间增加,流露出诗人对观冬日之景的欣喜,对于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季节也流露出渴盼,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伤感,反而是欢欣鼓舞的。这是不符合“群体想象”的,诗人再次成功打破了冬季寒冷的樊笼,清晨便起身,披衣立于庭院,心境自然就与旁人大有不同,自然情感的“个人外化”随心境而变得明朗,驱除了冬日的寒冷,渴盼著季节的更替,化为了此刻的欢欣。

三.结语

“人的心灵是内宇宙”,人心灵的复杂直接影响外化的情感。这里用两个比喻似乎更为恰切:“心象”和“文映”。“心象”比喻由人生体验交织而成的心灵体验,“文映”则比喻幕布一样投射“心象”的诗歌建构。

不论是“应四季而发”的一般模式,还是“反四季而做”的特殊形式,都是人为划分的,最主要的标准,其实是“群体想象之上、个人情感的外化”。“四季”本是自然轮回,无情可言,可是一旦有了“人”参与,那“四季”就忽而变得有情有意而别有一番韵致了。

“人”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四时之景”,影响了诗歌生发的情感。当“人”作为一个整体介入,普遍的共性容易感知,于是“群体想象”就产生了;当“人”代表着个人身份介入时,话语权在个人手中,感官体会也是个人的表达,于是“个人外化”就产生了。

与其说是四季引发诗人的情感,不入说四时之景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喜时,纵使秋风劲吹、万叶凋零亦不觉肃杀;悲时,即便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仍感刺心。所以,群体想象虽然是大的话语环境,但是在大话语环境之下,个人情感外化的显露有时甚至比群体想象的情感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不与世俗同,抒一己之欢喜悲忧。面对自然时个人的渺小,正是因为“个人外化”冲破“群体想象”的樊笼,而变得崇高和伟大。

参考文献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3篇

由于时间的关系,投票活动到此结束。经过一番“激烈”的评点以后,获奖名单终于出来了。。。

“春日芳草鲜,落英缤纷,行云流水,繁心月色.你可曾驻足赞叹?放慢脚步欣赏一翻,可以发现,春日风情是那样如诗如画,美,一定是你!”观众A还没等主持人说完就插嘴道。

“小草刚发芽,河水刚融化,树苗刚生长。。。这一切属于你,万紫千红的春天!支持你!”观众B赞美着春天。

“冬天,一个美的季节。那雪精灵纷纷飘落,慢慢的,透亮的,雪白的,多美呀!呵呵,我支持你,你一定获奖!”观众C讲起他对冬天的“爱”。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每位劳动者的收获日,有付出就有收获!秋,有着飘落的枫叶,火红火红的!美!”观众D如痴如醉的说。

“春季:3票, 夏季:2票, 秋季:6票, 冬季:2票。”我要把结果公布:“我现在正式宣布,获得本届冠军的季节就是。。。秋小姐!”我带着神秘感说。

“耶,我爱你!”“果然是你!”。。。现场一片欢腾。

“现在宣布本届亚军,她就是。。。春姑娘!”我也为小春高兴。

“好!”“你有获奖噢!”。。。为春姑娘加油的感动得流下眼泪。

“我们让本届冠军上来说说她的感受好吗?有请。”我说。

“我。。。我,我很感动,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不要说我骄傲,其实还没公布答案之前我就猜到我有95%的机会获奖!为什么?因为多数人都喜欢我的美、喜悦:秋天,田野一片金黄,成熟的麦子已经可以吃了,农民当然高兴;秋风(我的姐妹)把枫叶吹落,那颜色红似火,美;秋天,凉风习习,绵绵细雨,碧空如洗。虽然我的奖了,但我会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支持!”秋小姐对我们感激万分。

“好,现在有请本届亚军,春姑娘发言!”

“诗人经常说我万紫千红,对呀,我就是万紫千红。春季的草,鲜;春季的花,嫩;春季的云,似水流;春季的月,美。百花争艳,雨下的朦朦胧胧。有人说,春总是温柔的、美丽的,那种生机勃勃,真的无法不让人喜欢、留恋。她太了解我了!实话说,我就是如此!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支持我,我会努力把春天装饰得更美丽!”春姑娘抱着奖杯“感激涕零”。

请看观众精彩发言:

春:春日芳草鲜,落英缤纷,行云流水,繁心月色.你可曾驻足赞叹?放慢脚步欣赏一翻,可以发现,春日风情是那样如诗如画。——JOKER

在我眼里,春总是温柔的、美丽的,那种生机勃勃,真的无法不让人喜欢、留恋。哪怕不为了她的姿色,就为了她的生机。——清凉柠檬  夏:我这人比较简单,喜欢夏天那种自然的美好,而且有快乐的暑假等着我。——ANNBONNIT  秋:若秋雨下起来,,绵绵细雨,好像一位姑娘正在倾吐心事.雨停后,碧空如洗,蓝的使人心醉 ——JOKER

秋天,朴素、优雅大方,最喜欢那双金色的眼睛。秋风习习,犹有一丝凉意。秋雨则是秋天的镇殿之宝,犹如千万条银丝从天飘落,她的朴素美洗涤着心中的忧伤。秋天,赋予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丰收,更是精神上的愉悦。——CXJHY

我选择秋天,虽然春天百花争艳,但是雨水过多,夏天,虽然可以进水里游泳,但是天气实在是热,冬天,虽说我对冬的感情很好,但是天气太冷,冷得我都住院了,秋天就不同,既不热也不冷,而且黄金时节也是我喜欢的——粉红的雪城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秋收了,大家都可以吃得饱饱的。

而且,她的景色也十分迷人——金黄的。天气凉爽。——微微雪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4篇

“冬”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绺可挂的丝头,丝的两端有小圈,意为丝的末端打了结疙瘩,表示丝已用完,到了尽头,即“终”字(见下图)。

以此表示结束、完成的意思。这个字的产生,说明我国已进入农业社会且已有了蚕桑缫丝业了。后来“冬”字引申指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为了跟原先表示完成、结束的意义有区别,于是分化为两个字:一个添加“”旁,这就是现代汉字表示结束义的“终”字;另一个是添加“冫”,即冰的部首,成“冬”字(见下图)。

可见“冬”和“终”古代同义同源,在商周甲骨文卜辞里都将“冬”作“终”字用。后来丝两端的疙瘩已从轮廓化的两圈实化为两个圆点。在有的钟鼎文(如金文)里已完全线条化了,把两个圆点连成一体而变为“一”,成了古文“终”字的最终形体。当字义引申指一年中终结的季节(亦指缫丝的季节)时,这个字的外部,幻变像“天如穹庐,笼盖四野”的天幕,而“天幕”之下有一横,仿佛将太阳关闭在里面。这很有意思,因为时序一到十月以后,太阳便较少露面,光照短,天上灰蒙蒙的,像已把“日”封闭,寒凝大地,这就已到了冬季,一年将尽了。于是,想象力丰富的祖先,便攫取了这种自然景观,用会意法来创造了这个“冬”字,继而又在下面添加形符“”。“”是冰的古字,如冰凌的样子。这样原来上部表示终结意义的字,讹变为“夂”,反成了“冬”字的声符。

“冬”字从“”,故本义是寒冷,又跟“夂”(终)有意义上的关联,所以这个字后来渐渐失去跟缫丝的联系,单一指称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名,表示寒冷的冬天。冬天虽然酷冷,但给人以希望,因此,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过在中国,上古只分春和秋两季。随着中原天气的变化,出现分明的四季,但那是后来的事。夏商周后,人们开始把阴历10月至12月称为“冬”。从此在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四季各有赞美之词: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雪是冬天的象征,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洁白的雪也总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冬尽年开,迎来美丽的春天,我国唐宋时期许多诗人为冬天的思念留下了许多充满向往的优美诗句,给人思亲的情愫和面对寒松、瑞雪生发的无限相思,例如: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陆游《秋日郊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人啊,本来是生态环境的感情物,一年四季在人们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爱的激荡:春花烂漫,春情萌发,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篇《关雎》最为动人的情爱吟唱。夏日消融,桃花盛放,正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以《桃夭》隐喻男女之间情深意长,男有室,女有家。秋高气爽,秋水望穿,最相思是爱人的倩影,可望而不可即。《蒹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意刻画无限惆怅。冬雪霏霏,冬阳和煦,是爱的憧憬和梦想:“北风其凉,雨雪其。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这是《诗经・邶风》中《北风》给相爱者的启示。冬天是寒冷的,但是热恋的情侣心中永远是温暖的。

冬天到了,不见夏日的满山滴翠,不见秋季的遍地红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大雪压翠竹,虽弯不失节;飞雪迎红梅,人间春意在。松、竹、梅被中国人誉为“岁寒三友”,它们的这种刚正不阿、坚贞不屈、乐观通达的精神成为鼓舞人们奋发振作的动力。在寒冻的冬日里,岁寒三友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终于迎来了繁荣和谐的春天。

【中西文化漫谈】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个名句:When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用疑问句来启示人们对未来的渴望。我们突然想起这句诗,并非因为冬天真的要到来了,也不是有了一丝冬天的感觉,而是觉得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联结着自己心境,感受人生的因果轮回、阴阳转换的自然规律。春天羞涩地带走鲜花,夏天狂热地漫卷风暴,秋天把树叶全都吹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冬天呢,使我想起美国歌手Tori Amos(多莉艾莫丝)的《Winter》:

Snow can wait,

雪花可以等一等,

I forgot my mittens.

我忘了戴手套。

Wipe my nose,

擦擦鼻子,

Get my new boots on.

穿上新棉靴。

I get a little warm in my heart,when I think of winter.

一想到冬天,心里就会感到一阵温暖。

I put my hands in my father's glove,

我戴上父亲的手套。

I run off,

我跑开了,

Where the drifts get deeper.

雪越积越厚。

Sleeping Beauty trips me with a frown.

睡美人皱皱眉,把我绊倒了。

I hear a voice:

我听见有个声音说,

“You must learn to stand up.

“你必须学会站起来,

For yourself.

为你自己。

'Cause I can't always be around.”

因为我不能总在你身边。”

He says when you're gonna make up your mind?

他说,你何时才能下定决心?

When you're gonna love you as much as I do?

你何时能像我爱你那样爱你自己?

When you're gonna make up your mind?

你何时才能下定决心?

'Cause things are gonna change so fast.

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

All the white horses are still in bed,

冬天还没有到来,

I tell you that I'll always want you near,

我告诉你我想让你永远在我身边,

You say that things change, my dear.

你说,世事无常,亲爱的。

Boys get discovered,

男孩子们又开始活跃起来,

As winter melts,

冬雪化去,

Flowers competing for the sun.

鲜花苦争春。

Years go by,

年复一年,

And I'm here still waiting,

我还在等待,

Withering where some snowman was...

等待着那个雪人……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5篇

我们的诗词教学不能只为了那三五分。下面的三个教学故事也许能说明,古诗词教学是件很有趣味的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小时候学过这样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过目即能成诵,且能牢记终生。它所写的就像自家门口的风景一样。先生让我们回家之后,模仿着也写一首,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其中一定要包含一到十这十个数字。这样的作业对小学生来说,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大家只觉得是做文字游戏而已,并无任何压力,我尤觉得好玩,回家的路上就开始琢磨了。

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个同学站起来念了他的诗:“一去二三里,囊中四五文。小店六七家,八九十徘徊。”我们听后都觉得挺有意思。老师也说,他口袋里没多少钱,买不了什么,但诗写得有意思,穷孩子若有志气,将来定有出息。先生对他的表扬令我们羡慕不已。随即我也自告奋勇地念了自己的诗:“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摔倒六七次,八九十处伤。”大家听了就愣在那里,老师笑问,你坐的是什么破车呀?把你摔得不轻啊。我说不是坐车,是学骑自行车的事。明乎此,老师便称我诗写得不错,同学们也对我的诗报以笑声和掌声——也许他们也有学骑自行车“挂彩”的经历吧。

这一次的读诗写诗使我得到一种文学的启蒙——原来诗歌并不神秘,连枯燥的数字和学骑自行车这样琐屑的小事都能入诗。

一次去外地讲学,校长让我给他们学校的“春笋诗社”上堂有关诗歌的课。我欣然应允。面对初中的孩子,我不想多作理论阐述,而是在黑板上列了这样三首诗: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东晋·画家顾恺之)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选自北宋·汪洙所编《神童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和尚)

孩子们对这几首诗很感兴趣。我让他们品读之后思考一下喜欢其中的哪一首,并讲出自己的理由。结果喜欢第一首的居多,他们说,这首诗像画一样美,一年四季四幅画,各有各的特点。喜欢第二首的也不少,他们说,古人多有生活情趣啊,平淡的生活因为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变得丰富多彩。喜爱第三首的也有,却未能讲出什么理由来。

大家问我喜爱哪一首。我说我更喜爱第三首。他们问为什么。我说,无门和尚无意刻画四时之景,却认为若能摆脱烦恼和困扰,有一颗闲适的心,那么,即使寻常景物也能带来美感,一年四季无不可爱。这种见解对人不无启发,只要做一个有闲情的人,就能尽享自然的馈赠。有了这一立意,诗也就高人一筹了。《红楼梦》里黛玉与香菱说诗,说:“词句终究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前两首四季诗写得也不错,但仅限于对自然和生活的再现和描摹而已,第三首诗则上升到精神层面,可谓以意取胜。

经我这么一讲,学生遂有所悟,点头称是。最后我又说,无门和尚的诗前两句很平,只是将四季景物一带而过,好就好在后两句,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它而表现不同的立意。你们是否愿意试一下?于是课堂活跃了起来,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沉思默想,我则游走于他们中间,适时给予一些指点。最后有这样四首诗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静心读遍天下书,佳境皆在诗文中。

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寻常景物蕴意趣,美景全凭心体验。

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高楼广厦享空调,岂如林中一飞鸟?

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时若是一种景,万物岂不失生机?

我称赞他们都是小诗人,改写的诗都能寓意于物,而且立意各不相同。第一首讲的是艺术真实要高于生活真实;第二首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心灵审美;第三首表达了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第四首则形象地阐述了生活需要多样性的哲理。

校长说我的课上得好,我说,是诗歌的美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活力,一旦挣脱了应试的枷锁,语文的天地就广阔了,它就是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研究性学习中,十几名学生自发组成了一个专门学习和研究“咏史诗”的小组,并聘我任指导老师——我常在校报上写点古体诗。

我先让他们阅读和收集咏史诗,多多益善。以下几首就备受他们的推崇。

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人们都说隋朝因此河而亡,而此河至今仍在通航。如果不是隋炀帝荒淫骄纵数次劳民伤财巡幸江南,那开河之功真可与大禹相比。

②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宋·李九龄《读》)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在于人才,不能说它的兴盛和衰亡总是交替的,诸葛亮、周瑜死后,要灭亡蜀国和东吴就易如反掌了。

③千年血战说长平,草木于今尚带腥。莫向史迁疑数字,君王谁肯惜生灵!(明·王玉祥《长平古战场》)

——长平之战,坑降卒数十万,那里的草木至今还带有血腥,不必去追究《史记》中所说的“四十万”是否正确,哪个统治者会怜惜人的生命呢?

这些诗,议叙结合,观点辩证,很有警世作用,有的抵得上长篇大论乃至“专著”,有的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年暑假,我要求他们每人至少写两首咏史诗,并用短信的形式发给我。——同学们都很认同我“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这一观点。

收到的诗中多有佳作。最先收到的是:

冷眼古城千年史,心惊怪事古今同。平庸将相享长禄,多数能臣不善终。

这是小婷写的。她说过,好的咏史诗往往能对历史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首诗不正是如此吗?

紧接着,收到晓峰发来的一首:

长城横锁万重山,故垒森森拥古关。百看犹存秦帝影,暗封华夏到今天。

这是一首思想独特的好诗。大家皆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在他眼里却存在着潜在的负面效应。

佩兰利用暑假去四川旅游,每到一地都要写诗,其中一首是:

都江堰水漾清波,天府成名岁稔多。多少匠人凝智慧,为何只唱李冰歌?

回来后她告诉我,她写此诗是受了皮日休《汴河怀古》的启发,那首诗使她懂得了万物都不是绝对的,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写诗则应取一独特视角。她还说,因为要写诗,这次旅行就有了思想的陪伴。

每当收到他们的诗,我都要回复一首。如:

①指鹿朝堂众口阖,魏阉生祠遍山河。举国同呼万岁日,应叹人间少卞和。

②自古衙门似海深,官场无处不风云。高山流水余音远,管鲍之情何处寻?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6篇

窗外,小草沐浴着阳光,微风轻抚着花儿。秋来了。

又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全班自由轻快地朗诵着初一第4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诗歌。

“老师,书上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

“是呀,老师,我们补上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课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呢?

“同学们提得很好,大家说说看,你了解哪些写冬的诗句呢?”

小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写冬的诗句很多,写四季的诗句则更多,而书中仅各选了一首,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下课后,大家分组去找一找,并总结归纳一下,看哪个组找得多……”

“老师,我觉得散文中也有写四季的,而且写得很美,我们组也找一找,好吗?”

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四季本是丰富多彩的,写四季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多彩的。我不妨利用这个单元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小小的创意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同学们,本周的活动课,咱们相约开展四季风采赛,怎么样?”“好!”

欢呼声响彻教室。

【准备】老师,这堂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吧。

星期四下午,又是活动课。

我们相约分头收集整理描绘四季的诗词、散文及成语。由语文科代表组织商量后,全班拟订出本次活动的板块:

1.班级分组,分成4组(春、夏、秋、冬各1组),小组分头活动。

2.利用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

3.组织、整理并讨论小组收集的资料,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4.制作摘记卡。

5.小组合作设计板块式壁报。

各小组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小鸟般飞出了教室,仅留下沉思的我:学生拥有了主动性就拥有了活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我所必须做的。

【准备】老师,谁来做主持人呢?

第二天晚读课,有学生提出做主持人的问题。于是,我帮他们设计了第二大板块:竞选主持人。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布置黑板:写上“主持人大赛”5个字,并配以插图,让黑板也展示美。

2.按抽签的方式进行比赛,语文老师兼主持人,让语文老师的主持艺术直接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

3.邀请其他语文老师做本场比赛的评委。

夜幕渐渐降临,而竞选主持人的比赛还进行着,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我知道,我已把学习语文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

【过程】“我爱多彩的四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颂”的旋律,在一段优美的伴奏中,主持人小南缓缓走入布置好的会场中。在她身后的黑板上,画着4个大红灯笼,“春、夏、秋、冬”4个字刻在红灯笼上,更显得耀眼夺目。旁边,小画家小晨还精心设计了几枝红梅。虽已深秋,有点寒意,但教室里却春意浓浓。一切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花秋月,夏云冬雪,有多少诗人曾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多少词人曾为之挥笔抒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笔描绘美,现在,该是展示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分为7大板块:

1.各小组交流写四季的诗词;

2.各小组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四季的成语;

3.各组代表诵读名家的散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4.各组展示本组的绘画作品,并用一段文字加以描绘;

5.小组评议,哪组说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7篇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不远万里赶去北平,只是要尝一尝那故都的秋味。“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北国的秋,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就连最平常的事物,如牵牛花、槐树、训鸽和蝉声,在北平高远碧绿的天色之下,也别有意趣。难怪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以己推人,觉得“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读书中的诗词文章,让他感触“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林语堂的秋是深远的

在《秋天的况味》中,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静谧的意味。在林语堂笔下,秋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的枯槁凋零。“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秋被比作雪茄、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逐步铺陈,不断渲染,通过这一连串的道具和媒介,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秋天的况味”。这其实更是一种“人生的况味”,从容潇洒,充满睿智。

老舍的秋天是有诗意的

在《济南的秋天》中,老舍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由此写出了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老舍还盛情相邀,“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此时,没有春的艳丽,没有夏的火辣,没有冬的冰冷,这就是秋。因为“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老舍笔下的秋天,如诗般静美,让人流连忘返。

钟敬文的秋是五彩缤纷的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第8篇

关于冬天的成语1、银装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银、素:白色。裹:包。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一般用来形容下雪后美丽的景致。

2、冬烘学究:冬烘:形容懵懂,浅陋。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3、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4、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5、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6、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7、无间冬夏:见“无冬无夏”。

8、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9、冰封雪盖: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四周被冰雪覆盖,地面上都结成冰了,头顶上还下着雪。

10、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1、五冬六夏: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12、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3、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14、出自: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15、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16、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17、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18、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19、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20、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21、冬箑夏裘:语出《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22、粉妆玉砌:用粉装饰,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白嫩。

23、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24、千里冰封:“千里”是个虚数,指辽阔的北国,并非说是整好一千里。和后面的“万里雪飘”中的“万里”一起使用。辽阔的北国大地都被冰封上。“冰”是名词,作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被”。

25、大雪纷飞:纷:多而杂乱。雪花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2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

27、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28、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

29、林寒涧肃:寒:寒冷:肃:清冷。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30、风雪交加:风和雪同时袭来。

31、无冬历夏:谓一年到头。

32、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33、冬扇夏炉:比喻不合时宜。

34、冰天雪窖:形容极为寒冷。

35、指冬瓜骂葫芦:指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

36、鹅毛大雪:指像鹅毛一样飘落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37、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38、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39、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40、白雪茫茫: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白雪茫茫就是雪很大,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形容冬天雪下的很大。

41、冬烘先生: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42、朔风凛冽:相当于寒风凛冽。形容冬天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43、冬烘头脑: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44、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关于冬天的诗句】

1、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黄庚《雪》

7、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8、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9、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10、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1、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1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13、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1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15、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16、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1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1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22、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2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25、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26、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27、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28、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30、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3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32、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33、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4、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35、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36、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