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01 10:40:44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1篇

关键词:汉字 记载 文化 缆绳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21-02

汉字是记录中国人语言的书写符号,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大多以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汉字符号系统驱动人们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性的认同。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它所具有的独特的造型美,读音的音调美,语义的文化内涵无不牵引着中华儿女的心灵感应。汉字是中国人都能读得懂的文字,是维护中华文化的根系,是中华文化永远的缆绳。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千秋大业,守护我们的根,让中国汉字走向世界,为全人类认同和应用。

1 汉字记载中华文化

世界文化有中华文化和希腊文化两个主要源头,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汉字的前驱。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经有部首、偏旁,两三千个甲骨文至今可以识读,已是非常成熟的文字。近年出土的陶文,根据碳14同位素检测,已有八千年历史。可见中国汉字是最古最伟大的发明。汉字的产生发展决定了它的形体与语义相比附的特点,而语义内容则是特定文化内涵的反映,所以,人们通过观察汉字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一统、延续、繁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因此谈中华文化,就离不开汉字,谈汉字就已经切入了中华文化。

汉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血肉载体。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历史,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先导。文字既是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字息息相关。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中,认定复杂的事物最好用符号来替代,以形成共识,使之得以代代相传,譬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都以符号代替。全世界所有各类文字最接近符号的就是中文。中文脱胎于象形,中华文化起源于形象,以相似的符号作为文字的基础,发展视野所及的指事,相成的会意,结合语言的形声,字形通音近义的转注,和依声托事的假借,这就是“六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基础理论,环环相扣,没有无凭而来,无据而至的。因此学习中文,许多字虽然不识读,但看其结构、上下字句交接,它的意思大概也猜得出来。曾有文字学者在世界文字中选出孩子最接近的“猫”字,让孩子们去辨认,结果认中文的“猫”字最多,法文第二。

群体社会、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文化,是包括文字、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等具体事象和抽象观念以至信仰。其中文字在文化内涵中所占比重最大,因为这些具体事项、抽象观念和信仰在累积过程中,是靠文字记载而传承下来的。一个久经历史长河考验的民族―― 中华民族,能历经沧,屡经挫折,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则文字在文化上的功能是不容忽视。

2 汉字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感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字形;二是字义;三是字音。我国传统语言学一直是以语义的研究为出发点,又以语义的研究为落脚点的,其范围包括了文字学、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符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经过很长的时期,人类由渔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密切起来,汉字也就越来越规范,成为较普通较广泛的交际工具。汉字中常用的只有5000个左右,是人与人书面交流的最重要的辅工具。中文单字能力强,新生事物用相关的配词便可成为新的词汇,不像英文,因而又多一个新字。如“手”是个象形字,作为偏旁使用频率极高,《汉语大字典》仅“手部”就收有1367个,“手”字还有许多变形见诸各部,这说明“手”的形成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手”的用途亦极广。因此,在联合国的诸类文件中,中文是最薄的一本或一页;而在联合国调查当中,中文小学生毕业所认得的单字和英文小学毕业生大致相等,可知中文的学习不比英文难。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过去曾有人埋怨方块字是落后产物,靠人在庞杂的铅字粒中逐个字找,不若英文只控制廿六个字母便可。谁知现代人从中文的基本结构,理出法则,同样可以输入计算机。由于中文字具有科学性,未来的研究结果将更进步,定能超越不能变的英文打字,而到计算机对中文能精准辨音时,就更不在话下了。

汉字历史的悠久性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性直接的、有力的佐证。汉字起源之早,足以证明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华夏民族是最早从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远古洪荒中步入文明社会的。汉字现在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要进入百姓生活,还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比如汉字可以做出很多的产品,比如绣一个“福”字作装饰,当然还有很多艺术的方法。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性的认同,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愫,使人励志,树立民族自信心,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加为祖国事业而奋斗的向心力。

3 汉字牵引人们的心灵感应

汉字讲“六书”,具有形式美。方形成字,外形有整齐之美,书者易于掌控布局,加上字的严宽不一,造就中国书法独步艺坛,任何文字难望其项背。提到汉字的字体美,我们会想到书法艺术,书法对于生命、对于艺术的意义,众所周知。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很高。汉字之所以能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推广,书法功不可没。汉字本身具有艺术性、生命性和励志性,如“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就是对书者自身修养的工夫。汉字传递着空间美感。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讲:形式之所以美,是因为有继续成长的空间。继续成长的空间因人而异,所以这个空间不是固定的。因而,形式美还体现在“书品如人品”,人不正字也不正。汉字同样有层次美。如建筑一样,文字也有层次,否则没有办法写好。

汉字不但是天才的简笔画,而且有音乐美。中文单字单音,富音乐性,由于有这个特点,造就中国诗句或文句的抑扬顿挫,易于朗朗上口,不管是铿锵的朗诵,或是哀婉的咏叹,都能使听者入神,而产生共鸣,终于成为文诗大国。中国有韵文学的优良传统,有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等,是中国独有的音乐之美,要求咬字吐音,有板有眼,如中国美食、武术一样,令外国人羡慕不已。

汉字是适合汉语的,它与拼音文字优劣恰好互补。几千年来,汉语与汉字的使用者习惯了用字形和音节来区别词与词义,用字面的造字理据来沟通字与词。另外,汉字之美在于它的形声义。汉字的美是一个知识的美,它可以传达很多知识,即这个字是不是有情感,具备不具备思想、道德。汉字通常是道德、学问的体现,它的机能是由形声义配合起来建构出的。总之,汉字之美有对空间的考究,字体和整幅字之间的平衡,以及层次和韵律的讲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思想道德、知识学问,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汉字是中华文化永远的缆绳。

4 汉字是中华文化永远的缆绳

在汉字发明、创造、应用、传播的数千年中,从焚书坑儒到十年浩劫,从鸦片战争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到美国公司妄图用“智能+拼音”取代汉字编码来势汹汹的围剿,中国汉字遭受过无数次的冲击破坏,但都没有撼动中国汉字在世界的地位。已故香港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得好:“撼山易,撼汉字难。”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汉字蕴藏着广博的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审美价值。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之根。汉字是中华民族凝聚之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趋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重视,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国内国学热潮方兴未艾,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众多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青睐。然而中国汉字真要走向世界,为全人类认同和应用,其道路仍然是曲折漫长的。我们推广汉字,要团结友爱外国朋友,要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母语要遵循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正如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说的,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没有生活、风俗的“俗成”就没有文字交流的“约定”。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推广汉字,充分响应十提出的“文化强国”国策,倡导规范使用汉字,保护中华文化的本源;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全民进取心,带动并促进经济发展,引领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深刻认识汉字文化的深远意义,全面传承华夏文化,唤起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让中国汉字走向世界,为全人类认同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振江.汉字―― 中华文化之根.在国际教育学院的讲演整理稿,2007-10-10.

[2] 王宁.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2008-8-3.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2篇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认为文字的形式与创造文字的民族的思想品质相对应,拼音文字对应优秀民族,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对应原始民族“野蛮民族”。如果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华民族就是“劣等民族”。这种观点是偏见的,是错误的,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不接受归不接受,如果我们长期弄不明白汉字起源问题,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就会很被动,在世界各民族面前就缺乏底气。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民族有责任有能力弄明白汉字起源问题。

以往的古文字专家错误地认为原始汉字是象形字,是图画文字。在研究活动中,凡是遇到古文字,必在象形上动脑筋,必在图画上“猜谜语”。谜语猜了两千多年,不但没有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还落入了西方学者“劣等民族”的圈套。此路不通啊!此路不通就走新路,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新路就是理论创新。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创立了汉字起源学新理论,解决了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条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找到了发明人,基本弄清了汉字的品质、内容、数量等问题。

这个新理论就是“汉字发明说”,基本论点是: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阴爻阳爻编码的太极文化,创造于绘画、结绳、契刻、编贝等。汉字启动了人类文明。

第一批文字的基本内容根据古文字研究成果和中国古文化的特征确认。

伏羲易是两个短横为阴,也称阴爻或阴仪,一个长横为阳,也称阳爻或阳仪。阴阳代表了构成世界的两种基本物质,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爻阳爻交替编码,就成了描绘世界万物的文字。伏羲易诞生在距今六千三百年前的以泰山为中心的古黄河三角洲,为伏羲氏的原始发明。伏羲易共有文字1024个。

归藏易是两个实心圆点为阴,一个空心圆圈为阳。归藏易的内容与伏羲易相同,形式有所创新。归藏易诞生在距今六千三百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神农氏所创。

连山易是一个正角为阴,一个长横为阳。连山易的内容与伏羲易相同,形式有所创新。连山易诞生在距今六千三百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黄帝族所创。

上古三易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上古三易是文字,三易混合使用还能创造出新的文字。如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等字就是通过三易混合使用创造出来的。

汉字产生在一个特殊时间段里。在自然界方面,距今一万二千年,大理冰期结束。大理冰期以后,全球气温普遍上升,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在大暖期中,气温仍然波动起伏,自然环境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是,大暖期中段,亦即七千年至五千年前左右,气温相对稳定,环境良好,可以说是冰期以来最适于人类生存的一个时段。在这个时段中间,距今六千五百年——六千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它特殊就特殊在比前五百年气温高0.6°C,比后五百年高将近2°C;降雨量比前五百年高100毫米,比后五百年高将近200毫米。人类文明就产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文字就诞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

文字产生在一个特别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别优越的时间段里。文字的产生也离不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个历史机遇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变革为父系家长制社会。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研究表明,这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成功的。社会变革需要理论支持,这个理论就是阴阳变化。理论的传播需要文字载体,这个文字载体就是上古三易。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3篇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关于汉字的起源,说法不一,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

(一)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二)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三)河图洛书说。《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四)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五)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二、中国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平面设计这个词最初是有日本发明,而中国却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才开始引进,这还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开放的社会加剧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而人们对于设计这个词,也是从不了解到深刻认识的一个过渡过程,设计与商业的相互作用让人们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等设计与传统的艺术相结合时,我们感受到设计带来的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世界。当社会的不断进步,得到的便是平面设计在中国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因此很多设计师将设计的目光定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开始挖掘属于中国本土的艺术元素,而最具民族传统文化的便就是汉字了,以此汉字被设计师们搬上了设计的舞台,作为特殊的设计元素加以运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8年的奥运会标志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了,它利用篆书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汉字的美,借用书法的飘逸灵秀,将“京”变化成舞动的人体和“世”字变化为三个人手臂相拥的形态你,由此来可见汉字的神韵跃然纸上。从这两个标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汉字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但是汉字在平面设计中毕竟只是单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更深层次的情感的表达则显得力度不足,不够完美。但是无论我们在平面设计中把汉字运用的如何娴熟,设计如何优美,它也只能是一种表达语言和手段,而我们要做的是要更深层次的去挖掘汉字根源,追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4篇

关键词: 汉语日语发音状况对比研究

一、引言

日语和汉语之间的联系可谓源远流长,日语中汉字的使用历经久远,而在读音这一方面,至今我们都可感受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两者自日语吸收汉字时起,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依然可以发现其间规律,但是同时,一些微妙异变亦可发现。汉语音韵学历史悠久并且发展深远,日语音韵系统同样历经变迁,因此,我们若要抓住两者关系并深入了解,不仅要进行共时比较,历时比较也同样重要。笔者单从《常用汉字表》中声母为g、k、h的汉字入手,从汉语声母的变化找出日语音读中的对应,找其规律,同时针对非规律字,利用日汉音韵学知识加以说明。

二、汉语声母g、k、h的演变

日语汉字的音读是以古汉语读音为基础的,汉字音读在日本又有吴音、汉音、唐宋音的区别,这是因为汉字传入日本的时期、地区不同,因而研究这些音韵时不能拘泥于某一地区或时期,而要从日语汉字音读中也可以找出汉字在某一时期的发展变化特征。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分期,划分标准虽有不同,但基本上可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因而可以将声母的变化分为这几个不同时期来观察。

探究汉语拼音对日语汉字音读的影响,必须先弄清汉语音韵自身的演变过程。现代汉语音韵系统的形成,是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才实现的。其历史时期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重点是研究周秦古音,一般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中古音韵系统的代表是36字母音,中古音是指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语音,三十六字母代表中古晚唐至宋初时候汉语的三十六个字母。近代音指元明清时代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以之为对象的音韵学研究被称为“北音学”。现代语音系统即是我们目前所学习使用的音韵系统。

在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声母g[k]、k[k‘]、h[x]三者都属于舌根音,g为舌根不送气清塞音,k为舌根送气清塞音,h为舌根清擦音。而追究至上古和中古音韵系统,现代汉语声母g来源于见母[k],群母[g]仄声;k来源于溪母[k‘],群母[g]平声;h来源于晓母[x],匣母[?掮]。见、群、溪、晓、匣五母皆属于舌根音,其中见、溪、群属于牙音,晓、匣则属于喉音。如按其清浊分类,见、溪为全清,溪为次清,匣、群为全浊音。

在上古音韵中,各汉语语言学家对于上古音韵系统的分类各不相同,如王力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等书中将上古的声母确定为32个,在此分类中见、溪、群、晓、匣(云)归为牙音。

中古音韵系统的代表是三十六字母音,字母表中,见、溪、群、晓、匣皆为舌根音,见、溪、群归为牙音,分别为全清、次清、全浊,晓、匣归喉音,分别为全清、全浊。至此可见,在上古音到中古音韵的转变中,见、溪、群、晓母皆无大的改变,而匣母则出现“喻三归匣”的情况。同时《汉语音韵学讲义》指出:“中古群母只出现在三等韵,匣母只出现于一、二、四等韵,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喻三只出现在三等韵,中古隋和初唐时代的喻三归入匣母之中,而在上古它们又归入群母之中,因而它们在上古有相同的来源。”①即匣母和群母在上古同源。

在近代音韵系统中,出现了一次变动,即浊音清化。从中古到近代,即从9世纪初开始,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趋于简化,浊音清化便是其中最普遍的一个规律,即除了次声母以外,所有的全浊声母都变成了清音。在这一变化中,在匣母在分离出喻三以后,因匣母[?奕]是浊音不能再维持而与晓母[x]合流,逐渐变为清声母,群母合并到了[k,k‘]之中。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已最终形成。在此之前,晓母[x]分化出了[?揶]和中古心母合流,[k]和[k‘]又分别分化出[t?揶]和[t?揶‘],分化的条件是[k]和[k‘]后接细音。以上便是g、k、h三声母自上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三、以g、k、h为声母的汉字在日语中的发音

1.以g为声母的汉字。

《常用汉字表》中以g为声母的汉字共有79个,其中吴音汉音的读音相同有49个,有2个字有唐宋音,7个字有惯用音。从吴音汉音来看,在现代日语中读成カ行音的有78个,其余三个含辅音g的汉字在日语里读作ガ行音。总体来说,以g为声母的汉字对应的基本为カ行音。

在这79个汉字中,声母g没有太大变化。声母g来源于见母[k]、群母[g]仄声,在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一直是[k][k][k][k]的形式出现。但在这些汉字中,有两个例外,分别是“乾”和“拐”。

①乾:从汉语角度来看,乾为多音字,上古即有两音:[kan]和[gran],中古:[kan]和[gr?藓n],近代:[kan]和[k‘ien],现代:[kan]和[t?‘ian]。吴音汉音都为かん。

上古和中古音韵中的[k]和[g]即为见母和群母,在9至13世纪,群母在浊音清化的过程中逐步分流至见母[k]和溪母[k‘]之中,因此,乾出现了近代音为[kan]和[k‘ien]的现象。并且,随着17世纪末18世纪初见母[k]和溪母[k‘]在后接细音的条件下分出[t?]和[t?‘](精母),[t?‘ian]音的出现了就不难解释了。由于日语音韵所受影响大部分来自上古和中古音韵,所以近代以后的声母变化没有改变日语发音,由此可见见母和群母的汉字在日语发音中皆可为カ行音。

②拐:上古:[guǎd]、中古:[gǎi]、近代:[kuai]、现代:[kuai]和[guǎi]。吴音为け、汉音为かい。与乾同理,群母[g]在经历浊音清化之后归入见母和溪母之中,因此拐的声母发生了[g][g][k][k]的变化,由此字也可看出群母的汉字在日语有カ行音的情况。

2.以k为声母的汉字。

《常用汉字表》中含有汉语辅音k的汉字有44个,其中吴音汉音的读音相同有25个,有1个字有唐宋音,6个字有惯用音。从吴音汉音来看,在现代日语中读成カ行音的有43个,例外的汉字吴音读作ガ行音,为汉字“狂(ごう)”。其中另有四个汉字“、、孔、堀”的吴音为两音,分别为:(け、かい)、(かち、げち)、孔(く、くう)、堀(ごち、こち)。

同g一样,以k为声母的汉字在汉语音韵演变中没有太大变化,k来源于溪母[k‘],群母[g]平声,在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一直是[k‘][k‘][k‘][k‘]的形式出现。但在这44个汉字中,有四个汉字的声母不是呈这样的趋势演变,分别为以下四个:

①狂:上古:[gIua?]、中古:[gIua?]、近代:[k‘iua?]、现代:[k‘ua?]。上古中古的声母皆为群母[g],清音浊化至近现代为[k‘],因此吴音按其古音发音为ゴウ,汉音为キョウ,由此可见,群母的发音在日语吴音中也可以是ガ行音,汉音依旧是カ行音。

②:上古:[hIua?]、中古:[hIua?]、近代:[hiua?]、现代:[k‘ua?]和[kuàn]。h来源于匣母和晓母,匣母、晓母对应吴音汉音カ行音(在下部分会将会提到),因此这个字依旧为カ行音。

③昆:上古:[ku?藜n]、中古:[ku?藜n]、近代:[ku?藜n]、现代:[k‘u?藜n]。吴音汉音都为こん。

④括:上古:[kuat]、中古:[kuat]、近代:[kuo]、现代:[k‘u?藜]。吴音为かち、汉音为かつ。

昆和括的声母变化一样,都是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没有变化,都为[k],而在现代则都变成了[k‘],这种变化对日语汉字的音读没有太大影响,吴音汉音依旧都为カ行音。

3.以h为声母的汉字。

《常用汉字表》共有含辅音h的汉字81个,76个读カ行音或ガ行音,4个读ワ行音,1个读ア行音。在这81个汉字中,吴音和汉音绝大多数不同,不同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吴音经常出现读ガ行音或ワ行音或ア行音的情况,汉音则基本都是カ行音。

仔细观察这81个汉字的声母,基本都是从[?揿](中古音韵前期)[h](中古音韵中期)[h](现代汉语拼音)或[h](中古音韵前期)[h](中古音韵中期)[h](现代汉语拼音)两种渠道演变过来的。喉音的[h]和[?揿],同现代的吴语,代替原来的晓母[x]和匣母[?奕]。古代音韵演变成日语吴音,中古音韵演变成汉音,日语中将辅音[?揿]也就是晓母[x]读成ガ行音或ワ行音或ア行音,将辅音[h]也就是匣母[?奕]读成カ行音。

(1)从hhh演变过来的汉字,日语吴音汉音都读成カ行音。即晓母[x]自上古音开始并无变化,只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时匣母浊音清化完成了与它的合流,并分出[?揶]。由此可见,匣母的日语对译音吴音汉音皆可为カ行音。

(2)由?揿hh演变过来的汉字,日语汉音读カ行音,吴音读ガ行音或ワ行音或ア行音。上面提到过,《汉语音韵学讲义》指出:匣母和群母在上古同源,群母在吴音中可对应日语中的ガ行音,这样便不难理解匣母吴音中出现ガ行音的现象。

四、由上面的比较,就见、溪、群、晓、匣五母在日语音韵音读中的发音

1.牙音见、溪、群。

(1)见、溪、群三母字中,见母为全清音,溪母为次清音,所以以清音か行音译之。见、溪母在自上古至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太大波动,唯一的变化是在从中古时期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过程中,分化成了两组声母,其洪音字(古、苦)仍保持读[k,k‘],其细音字(居、去、渠)则受韵母开头[i]音的同化作用,变成了颚化音[tt?、t?‘],即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合流。

但是日语音译中没有反应出这样的合流,凡古代汉语的见、溪母字,日语汉字音读一律以カ行音对译,凡古代汉语的精、清母字,日语汉字音读一律以サ行音对译。这反应出了日语汉字音读所依据的不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而是中古汉语语音系统。这样的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还有所保留。

(2)群母有カ行音和ガ行音两种音译情况。中古群母在其后经过浊音清化归入见母和溪母,同样由于日语汉字音读依据的是中古语言系统,在以见、溪母为辅音g、k的大多数汉字音读中仍可以找出群母的影子。

2.喉音晓、匣。

晓、匣二母都是摩擦音,清、浊配对。日语汉字音读吴音系统表现了这种差别,从上面h的声母两种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日语吴音中,晓母字以清音カ行译之,对匣母以浊音が行译之。汉音系统则一律以清音カ行译之。这种吴音系统、汉音系统的差别可以从译音的不同时代(吴音借自中古的南北朝时代,汉音借自中古的唐代)与地域(吴音借自中古的南方,汉音借自中国的北方)的来源得到理解。

五、结语

以上就声母为g、k、h的汉字分别在汉语、日语里的发音状况进行了列举,并进行了一些浅显对比研究。从上面可以看出,汉语的音韵系统演变历史久远,复杂多变,而日语的音读在汉语中追根求源都有所体现,并且汉字中的方言特点,以及传入日本的时间差异等现象,在日语中都能发现。从汉语音韵系统可以找出日语音读发音的规律,同样从日语音读中也可以发现汉语音韵的演变历程,这对汉日语音韵研究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成春有.日语汉字音读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升余.近世唐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丁锋.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林瑞.日语汉字音读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3.

[5]高本汉.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M].济南:齐鲁书社,1987.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5篇

1、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出现在商朝时期。

2、金文又叫钟鼎文,是殷周时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区别不大。

3、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起于西周,行于秦国,以石鼓文为代表。小篆由大篆衍变而来,通行于秦代。

4、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是从民间兴起的一种文字,其名源于东汉。

5、楷书又称正书,起源于东汉。

6、草书是一种为了书写简便而产生的文字,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6篇

韩国:“去汉字化”政策摇摆不定

韩国国内围绕汉字的争议背后,始终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

在古代韩国,汉字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分界线。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是上层社会的身份标识。而下层社会的庶民则与汉字无缘,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现在的韩文),此Q为“训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使用汉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写的文章被称为“谚文”。

清朝末年,韩国人开始摒弃汉字,从前的“谚文”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确定了“日汉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学者视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标识。

1948年,摆脱殖民地地位的韩国颁布了《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于历史的缘故,暂且允许兼用汉字。到了1970年,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当时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废除汉字,学校教育中只教授韩语。这直接导致了韩国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汉字。

上世纪60至70年代,韩国对汉字教育的争论十分激烈。认为应该多爱护自己国家语言的韩国人很多,且态度强烈。而支持汉字教育的人认为,汉字已经成为了韩语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到了80年代以后,汉字教育才开始逐渐恢复。

汉字在韩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数度浮沉。那汉字在韩国语言和文化当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韩国终究能够离开汉字吗?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韩国人面对的尴尬。韩文是表音文字,没有像汉语一样有四个声调的变化,当遇到同音字时,就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了。即使这样,在很多情况下,韩语还是不能准确表达出含义,这就需要借助汉字来理解。并且韩语当中多数词汇来源于汉字,很多成语、典故,也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完全理解。因此,韩国的多数法律条文中夹杂有大量的汉字。

自然,如果不懂得汉字,不仅无法阅读古典文学,查阅古代朝鲜的书目,还不能理解现代法律文书。这对于一个现代韩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去汉字化的过程中,韩国也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韩国有一段重要的高铁,其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发泡的填充物,但施工方却用了吸水材料,导致155000根枕木龟裂。最后工程队发现,出错原因竟然是理解错了图纸,将“防水”错认为是“放水”――因为没有汉字的标记,而仅仅只有谚文,同音字之间产生了误解。

不过,也有韩国人士解释这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但它从一定程度上确实也显示了没有汉字将给韩国带来多大的麻烦。据《青年参考》引用韩国“Koreabang”网站的介绍称,如果没有1000个汉字的知识储备,几乎没办法阅读韩文报纸。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韩国民间废除汉字呼声日高之时,韩国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2009年年初,韩国有20位前总理联名向青瓦台上书了一份建议书:主张从小学开始教汉字。2016年5月12日,韩国举行《国语基本法》有关使用纯粹韩文的条款是否违宪的公开辩论。

越南:迫不得已“去汉字化”

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最早传入汉字的是越南,而“去汉字化”最彻底的也是越南。

公元前111年,汉军三路起兵,灭亡在秦末战乱中割据岭南的南越,在其故地设置7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内。起初,这里的居民对中原文化是全然陌生的。但是,在漫长的“郡县时期”(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越南称“北属时期”),一批批汉人移居到越南,包括领主、官吏、商人、手工业者、失势的旧臣和罪犯……汉人南下,华风渐起,汉字随之传入越南。一开始汉字在越南传播就是为了满足儒家文化播迁的需要,因此汉字在越南也被称为“儒字”。

十世纪时,越南以边藩自立。但是此时,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浸润,汉字在越南社会各个领域已根深蒂固。1070年,越南李朝在升龙城建立文庙。1076年,李朝在文庙旁修建国子监,专供皇亲国戚及权贵子弟接受汉字和汉文化教育,后来教育对象逐渐扩大,也接受天资聪慧的布衣子弟就读。1075年,越南首开科举,此后成为历朝取士的重要途径,其科考内容、形式和组织方法皆以中国为宗,在越南八百多年的科考史中,进士多达2818人。

作为越南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字,汉字逐步培养和完善了越南的学术和文学传统。李太祖所作的《迁都诏》被认为是越南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和书面文学作品,而黎文休的《大越史记》、潘孚先的《大越史记续编》、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全书》等著名历史典籍也都是用汉字写就的,可以说越南的历史是依靠汉字才得以记载和流传下来的。

1858年,法军炮轰岘港,打开了越南的国门,并用将近30年的时间将整个越南变为其殖民地。来自法国的殖民者在越南强行推行拉丁字母拼写的表音文字,并根据一位法国传教士的标记方法,创立了一套文字,越南人称之为“国语字”。侵略者将汉字视为中越历史文化纽带、法国殖民统治的障碍,遂强迫使用国语字。1917年,法国殖民当局悍然下令全面废除学校的汉字教育;1919年7月,顺化的傀儡朝廷颁布《皇家诏旨》宣布废除科举,汉字被迫退出了越南的历史舞台。

当然,法国人并不是要让越南真的使用国语字,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分步同化越南人,先用所谓的“国语字”取代汉字,等越南社会习惯之后再用法语取而代之。虽然国语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它毕竟易学易懂,在民间也比较普遍,因此成为了越南革命者们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工具。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用国语字撰写的《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国语字沿用至今。

近几年,越南几十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联名向越南教育部上书,建议从现在开始恢复汉语在全国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同时还建议出台一部强制性教育大纲,小学、中学毕业时,学生必须达到相对应的汉语程度标准。

这样的建议是很多越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一重大问题的长期反省和抉择。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历史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又无法分割的部分。改变文字,就意味着割断甚至是毁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越南人深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纵然想要深入了解也无法阅读理解历史文献。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7篇

一、以形表意,崇尚写实

所谓表意,即观察字形就可推知其大体的意义范围,通过意义再和语音联系起来,成为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以“六书”理据造出的,但不论哪一“书”,首先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造字的。起源于象形记事图画的象形字经隶变、楷化后虽完全摆脱了象形图画的特征,变成了抽象的符号,但点、横、竖、撇、捺、提、转、折、钩之类的笔画部件,仍保留着象形文字的遗迹。以象形为例,象形的手法是由图画文字和文字画发展而来的,如最初的象形文字“人、马、日、月、山、水”等就具备写实性,传达着丰富的感性信息。“羊角象其曲,鹿角象其歧,象象其长鼻,豸象其竭尾,犬象其厥尾,宏象其博首宛身,鱼象其枝尾细鳞,燕象其称(上竹下尔)口布翅,龟象其昂首被甲,且也或立或卧,或左或右,或正视或横视,因物赋形,恍若较画无茅。”

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如“家”,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从豕,表示屋内有猪之义,象征私有财产。再如,一人为“你”,二人为“从”,三人为“众”。汉字的表意性特征,可以使人们在阅读时看到文字后可以直接在大脑中理解意义,而不必经过音声转化过程来靠听觉言语中枢进行理解,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合体字则以形声字最多。据有关研究统计,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其特点是形旁标义,声旁标音,如:方――访、纺、芳、肪、舫、坊、房、妨、防、放、仿、钫等一组字,在字形结构上大都有基本字(声旁),基本字加偏旁部首(义旁),就构成新的合体字,这是汉字中形声宇的构字规律,使汉字易于学习、掌握,这是汉字的优越性。

二、蕴藏信息,观照思维

汉字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显示出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积淀了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及各方面的朴素思维。

许慎在其《说文解子・叙》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汉字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前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铸铜等手工业。如与“田”字有关的有“男、畴、峻、甸、畜”等,与“禾”字有关的有“黍、稷、稼、穑、秋、利”等,陶铜制品有”鼎、皿、酉”等都是那个时代物质条件的反映。“贩、贸、买、卖、费、财、贿、贫、贪、价、购、赔、偿、质、赘、贷、贳、赊、债、赞、贽、赂、赠、贶”等字表现了远古的货币和贸易类型。与“车”偏旁有关的字如“、轩、轾、轺、轻、蝤、、删、舆、轼、辕、辂、轨、、辙”等(《说文解字》中有102个字),反映古代士大夫外出时的交通工具情况。

汉字中“马”的名称相当丰富:如“骘(公马)、黔(母马)、驹(两岁马)、(三岁马)、骢(浅黑色)、职(赤白杂毛)、驷(浅黑带白色)、骊(纯黑色)、雕(苍黑杂毛)、骆(白色带黑)、骢(青白杂毛)、(黄白杂毛)、联(有青黑色纹理)、浆(青白杂毛)、骧(右足白色)、舁(后左足白色)、骠(黄马发白色,白鬃尾)、骈(驾二马),骖(驾三马)、驷(驾四马)、骠(马行疾)、驵(壮马)、簸(马摇头)、耽(马肥盛)、驳(马跑得很快)、骧(马低头)骗(马饱)、骛(马奔)、鹱(马行威礼)”等等。表现远古的畜牧业已奠定基础。

“姓”这个字以“女”为表义的偏旁,表明在古代的某个阶段,孩子的血统只同母亲有关,那时候经历了一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武”是由“止”和“弋”组成,表达的意思是“武”的目的不在于“武”,而在于“止弋”,或者说战争的目的在于和平,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理想和愿望。“孬”由“不好”组成,“泉”是清澈的,故说“白水”,“岩“实际上是“山石”,“女子”娇媚故为“好”“男”则田里的出力者,生活在山里的人则为“仙”……我们往往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

三、结构方正,字形美观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尽管甲骨文笔画细瘦,象形性强.金文肥大厚实,结构整齐:隶书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楷书平直、方正,结构紧凑;历代的字体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却脱离不了它的方形,表现了严整、划一之美。汉字纵有行、横有列,具象的可视形体,像一幅的抽象画,用于书法则成为一种艺术品,故人们说汉字最适合作艺术品,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  例如,草书,今草字体一笔到底,一气呵成,不仅是一个字各笔画的连写,有时还是几个字连起来一笔写成,形成了字与字之间藕断丝连、若即若离、俯仰相合、彼此呼应的格局。至于传统建筑中的碑刻、屏刻、夹纱字画、牌匾、对联等,则是汉字装饰在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运用形式。它往往引伸哲理,突破建筑景物的有限时空,指引鉴赏者从心里的角度产生人生的、历史的、宇宙的哲学感悟,增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2008年奥运会会徵采用了汉字“京”的变形体,这个独特的徽标被彼得・T・莫舒斯(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评价为“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同时又表达出了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

四、超越时代,传播稳定

汉语是发展的,而汉字之所以能够被延续使用数千年而历久不衰,表明汉字始终持有在超时代性和超方言性。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日”、“月”、“山”、“水”等一批字的形体虽然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却仍然以类型化的方式,顽强而巧妙地保留了象形文字“以形表义”的根本特征。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第8篇

关键词:汉字形体美重要性 低学段 教学方法 探究

一.小学生汉字形体美探讨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教师就必须重视小学生汉字形体教学。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以“读”、“写”为主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要进行“美感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虽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但即便是如此,仍旧有许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对汉字的认识都停留在浅薄的“会写”阶段,好与不好却是另当别论,完全忽略了汉字的形体美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简单谈谈关于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其中不能够忽略汉字形体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1.汉字形体美具有哲理辩证性。汉字的形体美本身就具有辩证统一性,比如:运笔上的轻与重、缓与急、提与按;墨色中的浓与淡、枯与湿,线条上的长与短、断与连、粗与细,结构上的大与小、欹与正,形体上的方与圆、胖与瘦,甚至还有章法中的疏与密等诸多对立的矛盾关系。如果学生在汉字的书写上能够认识和体会它的形体美,并重视形体美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汉字认识的积累,还能够逐渐使学生在汉字形体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其他问题。

2.汉字形体美本就是一副优美的画作。汉字的形体具有流畅、温婉、豪迈、气势磅礴等特点,优美的汉字形体就宛如一副画卷 ,引人入胜;流畅的汉字形体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心情;气势恢宏的汉字形体更是作者性格的细致刻画。从汉字的形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学生的性格以及习惯,比如:就够整洁的汉字就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做事情井井有条,那么汉字写的歪七倒八的,老师很自然的就觉得这个学生做事没有条理性,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汉字形体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就是管理上所f的“首因印象”。所以,从小学低学段就应该培养学生对汉字形体美的认识,注重汉字形体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养成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

3.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美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中科院院士吴全德教授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亲子书法课堂中》说到:“毛笔书写是三维的,儿童学习书法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素质。”小学生汉字书写的内容广泛,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以及了解更多知识和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汉字形体美的收获是广泛多样的。

因此,多开展汉字形体美的教学或者优美的汉字形体展示,让学生在汉字的形体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只有培养学生对汉字形体美的认识和运用,让学生在汉字上也可以以优美的画卷展示其学习成果,才能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汉字形体美教学方法探究

空有认识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实的展示汉字的形体美,就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帮助学生培养汉字的书写,注重汉字形体美的表现形式,以有效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在汉字形体美上的刻画。

1.以动画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动画里的故事情节,如果将动画片和汉字教学有机结合,将汉字的书写方法以合适的动画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动画的世界里认识和了解汉字形体的重要性,学会欣赏汉字的美,并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益信息,从中体验汉字学习的乐趣。而且动画片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和形象深刻的汉字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动画片中汉字的表达方法,自己动手描绘一幅汉字相关的绘画作品。从生动、形象、有趣的汉字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采用动画片演示法对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和兴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讲故事的汉字形体学习方法。学习趣味法源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故事趣味法教学,可以使学习汉字的学生对汉字的形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探索。汉字教学教师通过以幻灯片演示不同书法家成长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画面。比如:颜真卿“拜师学书”、虞世南“睡前练书”欧阳询“流连观碑”。当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楷书家学习成长的艰辛历程后,便对书法家习书与做人成长经历有了深刻记忆和感触。并对他们产生一种钦佩和敬仰的态度,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因此,汉字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故事法也能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形体美。

3.实践指导教学法----书体临摹。传统的汉字教学“写”的方法便已经运用了书体临摹法且一直沿用至今,汉字教学的老师大多也都采用临摹描述法来作为实践指导的教学方法。现代汉字教师必须结合当代学生的心里因素来教授临摹方式,即由摹习过渡为对临是学生普遍接受的学习过程,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原则。随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字体临摹也应经有传统的单一汉字个体临摹演变为对汉字文学和历史的临摹,从内容上也变得丰富多彩,更能提高学生临摹汉字的兴趣。且临摹内容多为诗歌典籍,甚至还有一些有趣的历史文人小故事,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灵活的认识汉字的形体带来的美感,还能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文化知识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