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文化的传播

汉字文化的传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5 16:21:13

汉字文化的传播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环境;传播

当前要传播中国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让民众认识到中国文化这样一些最根本的精神特征:我们今天不能做网络的奴隶,我们要主动地运用这个网络这样一个载体来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用网络来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主要论述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

1汉语言文学专结合网络传播环境的意义概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汉语之所以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绝不仅是因为全球华人多,而是汉语作为一种典雅、优雅和富有诗情画蕴的语言,它己经从文化气质上,征服了人心,“是流俗之上的优雅,是重压之下的逃逸,是无可代替的贴心会心与舒心”,中国古人在造字造词时,就对浓郁典雅的生活情趣,进行了高度的提纯。比如很多成语、固定语背后,多有妙趣横生的典故故事成语“指鹿为马”见证了赵高的奸诈,“请君入瓮”见证了来俊臣的凶残;“孔融让梨”呼唤的是`少年君子”;“见贤思齐”呼唤的是向善向美这些语言在完成传播功能的同时,更将古和今;古典和时尚,融为一体,让文化历史韵味得到现代化传播,让今人和现代汉语,富有“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每次看到经史子集中的固定语,仍飘扬在现代化审美中,都有一种深厚的文化自豪,这种优雅厚重,才是汉语最有光彩的地方但是,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它在带给人们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语言习惯的改变,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举个例子来说,原本表示疑问的词语“什么”,到了互联网时代,竟然逐步演变成了“神马”语言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每一个字词句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容不得有半点含糊。眼下,网络词语异常盛行,一些原本正常不过的词语,逐步演变成了网络词语就像文中提到的“辣么美”一样,原本是由“那么美”演变而来。而“那么美”可以正常解释其含义,就因为`辣”和“那”读音相近,“辣么美”就逐渐在网络上红火起来,取代了“那么美”的位置,着实让人感到大煞风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汉语言要创新发展,做好文化传承、历史借鉴,留住这种独特的光彩和古韵,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规范遣词造句,避免网络用语的影响,加大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让更多的人体验汉语的美,改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路径

2加强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的措施

2.1建立微博、微信公共平台,进行以手机、工pad为移动终端的微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播者与受众传播需求、表达需求、内容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媒介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格局我们似乎处在一卞`微传播”年代,微信作为一款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手机社交软件,不仅带来了社交网络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还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和社交模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同时,它也更新了传播理念它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汉语言文学传播可以设立官方微博和微信群发送相关的文学作品及赏析,使更多人了解汉语言的文学美,参与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鉴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中播放一些古装电视剧及电视节目中的作品评鉴,并对这些音视文本的进行精准投放和推送,通过手机和工pad终端接收,让更多的市民随时随地接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

2.2生成二维码,进行数字化传播

2015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七年持续上升,未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仍然会持续增长,我们要适应这种趋势,把优质阅读内容变得适合于数字化传播,“只要方法得当,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可以`深起来”。随着微信的发展,人们对二维码越来越熟悉,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果,我们也可以利用二维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数字化传播二维码在当前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具备容量大、面积小、辨识力强的特点,在全国“网络文化传播”的建设背景下,可以尝试建立汉语言文学数据库系统,生成二维码,用户通过手机扫一扫可以获得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分类框图,点击相应的模块,如诗词歌赋赏鉴、历史典故等可以显示不同的历史文化,从而建立起一个全面、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汉语言文学传播系统

2.3开发应用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体验式传播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至今流传下来无数文化珍宝,如:汉字、戏剧、工艺、建筑等等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更有很多传统文化己经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只有历史长河才能沉淀出的文化瑰宝,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将其发扬广大,并让其源远流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应用软件,领略中国的浩瀚文化,感受中国的人文精神,如中国传统文化APP汉语言文学可以开发汉语言文学A即,将汉语言文学的各个分类都融入到这个虚拟空间中,并以一定的故事情节巧妙的串联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根据故事情节在这个虚拟城市中“生活”,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诸多方式感知古典文化的气息,体味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自2013年以来先后推出的《撤镇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等多款APP应用,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和互动体验,这种虚拟仿真体验式传播突破了用户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制约,更容易引起受众对古典文化的关注、响应、参与和分享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可以学习诗词歌赋及小说、散文等,可以陶冶情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传播路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寻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的新蓝海,实现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l]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干,,2011(36).

[2]姿小燕.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1(08):145一160.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2篇

【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表达

一、汉字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传播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载体。从最早的契刻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演变至今融入现代文化的“新创”文字语言,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厚的时代文化特色。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自第一个语言文字体系出现之后,人类就在不断的复制、学习、创造过程中盘旋前进。考古学家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文化遗迹中找到的刻画字符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文字,而后在殷商后期出现了在兽骨中刻画的用来占卜吉凶的甲骨文,而到了西周后期逐渐演变为字形结构整齐且更加规范的大篆文、秦朝时期易于书写的汉隶、西汉时期的章草、唐朝盛行的楷书等等。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如今的汉字。文字是时代文化的符号,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与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都是经历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古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被停止使用或是被外来文字取代,但唯有汉字自始至终从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之于现代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符号,而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尽管我们无法预计汉字未来的走向,但值得确定的是,汉字文化的传承具有的意义是无法取代的。

二、汉字的文化传播

汉字是汉文化的传播符号,从形成体系到现在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汉字的美学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书法”及“艺术字”,在“书法文化”发展鼎盛时期,人们将精力多放在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上。楷书的娟秀,行书的细腻,草书的奔放,多样的文字书写形式使书法逐渐成为一种拥有独立性格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观的艺术形式。由于不同人之间经验以及个性的不同,对相同字体的书写也风格各异。而在当下,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人们的沟通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短信、微信的便捷操作使人们习惯于用不同输入法进行文字录入。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键盘敲击文字”取代传统的“纸质书写”方式时,传播同样的字体,同样的“书写”方式,使汉字丧失了对美的意境的表达,缺乏灵魂与生命力。“无纸化”时代的到来似乎带给汉字文化不小的挑战,极少有人会去关注不同字体的变化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如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传承传统汉字文化内涵,使人们了解传统汉字文化背后的意韵?另一方面,面对当代技术对汉字的冲击,如何为汉字注入时代文化特色?

三、汉字互动艺术作品浅析

(一)“零壹”

该作品以数字化的方式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化塑造,利用点阵与矢量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文字创作,寻求传统文字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共融。作者冯梦波认为,数字化二进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象征二进制中的“1”与“0”,中间的“S”型曲线与一循环往复,这与二进制代码“1”与“0”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信息化时代产物存在某种关联。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中最早运用电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先行者”,冯梦波认为“书法是文字本身,文字则以字作为载体,字以体而为艺术”。汉代的简书以刀刻于竹之上,魏代的石碑以斧凿于石之上,无论是竹子还是石头都只是被记录文字的材料,刻意追求刻字体运用书写形态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文字的美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件名为“零壹”的作品就是他对未来字体实验的一部分。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传统书法艺术美学进行颠覆式创新,以点阵为工具电脑为材料,传达艺术家对传统书法的敬畏之心以及对重构现代汉字的创新思考。

(二)文字瀑布

“文字瀑布”是由设计师何庭安与吴克军合作的一款智能的情绪化互动数字装置,在这部作品中,体验者会面对一个巨大而又纯粹的巨幅文字图像,透过肢体语言及动作则可与文字进行互动,文字的粗细变化、大小形状等都会随着体验者的动态行为进行改变。在设计师看来,文字是传播语言及文化的媒介,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汉字文化的美,体验历经几千年文字演变的震撼。在这件作品,文字已不再只是文字本身,而更是一种传播符号,无关乎文字传达出的内容,只关乎体验者的感受。通过互动装置,文字似乎变得鲜活起来,向体验者“诉说”着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三)“化物”——神隐

艺术家以东方文化灵兽为主体,运用新媒介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光影交织的方式为参与者营造字体文化背后的真实意境。笔者通过毛笔装置在屏幕上进行书写,一条以书写痕迹为路径的水墨龙跃然纸上。神话中的灵兽以文化为载体,在文人墨客笔下是超然物外的存在,也是人们追求理想而幻化出的超自然艺术形象。作品打破文字与符号化的约束,回归由内心到外物的合一,让体验者不禁思考文字的本源。

(四)“别让暴力语言成为凶器”

该作品是一个多媒体视频装置游戏,暴力语言汉字被拆分之后重新组合,形成利刃武器,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对语言暴力的危害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对汉字语言的解构,使文字突破字体的变化,营造多元化的汉字表现方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有形、音、义三美,由目感于形、由耳感于音、由心感于义。文字的“形”经历了几千年演变至今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语言输出符号,而该作品突出文字固有形态的束缚,以“形化义”,巧妙地针对当前“语言暴力”现象进行创作,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参与者感受暴力语言会对人产生的伤害就像其重构的刀子一样。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3篇

关键词:汉画像石;数字化;传媒技术

当今,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我们只能通过纸、笔等介质来记录、传承文明;而今,数字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信息的传递,存储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平台。

徐州是汉画像石四大集散地之一,汉画像石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一体的珍贵文物,其丰富的内涵,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使它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作为读图时代的领航人,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汉画像石数字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对汉画像石进行处理和保存,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以快捷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汉画像石这一文化瑰宝已是势在必行。

一、汉画像石传承的特殊困难

汉画像石的价值颇高,但它的传承确实有其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汉画像石的载体一般是巨大的石块、石砖,这种石头一般都比较笨重,不易移动,而汉画像石本身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为减少搬运中的磕碰损坏,也不能频繁移动。这样就会给展览、传承文明带来了困难。

汉画像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主要集中在徐州、陕西、四川等地。由于不同地带的汉画像石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参观者并不知道汉画像石与当时地域、风土人情的微妙关系,所以这样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其传播的宗旨。

汉画像石的雕刻工艺极其精湛,堪称一绝,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如果非汉画像石方面的专家,是很难看懂里面的玄机,这样汉画像石在内容上远离了观众,使得观众感觉汉画像石里面的内容匪夷所思。如:汉画像石中的飞天形象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以及飞天的渴望和追求。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给汉画像石的传播,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阻力,知难而上才应该是新时代的高贵品质,笔者所在课题组设想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来实现汉画像石的数字化,驱除阻力,为汉代文化遗产的发扬和继承开辟新路。

二、汉画像石数字化可行性研究

在国内已经有很多专家对古文物进行了数字化的相关研究,比如: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包振华、吴国平根据数字图像的基本原理,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在空域和频域中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直方图均衡、带通滤波、亮度、对比度调节以及边缘检测等技术,对拓片、考古图片等图像进行复原处理,最终得到了清晰完整的复原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与原图像相比,基本上保持了原有图像的完整性,实现了图像与背景的分离,完全去掉了图像的背景部分,得到了清晰的复原图像。还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牛振东、朱先忠、孙一钢进行了金石拓片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他们开发的系统已经在运行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成果,这些都给汉画像石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了契机,使汉画像石数字化成为可能。

三、汉画像石数字化的设计与实现

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符号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提出挑战,并日益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环境带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笔者所在课题组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克服上面提到的汉画像石传播、继承的特殊困难,使这一艺术瑰宝绽放光芒,让大众来触摸历史,了解生活。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完成数字化过程:

(一)通过视频形式――用现代的三维动画表现两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石艺术

对汉画像石进行实地拍照,并对照片进行分类处理。将其分为农耕商贾、建筑图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乐舞百戏、风俗习惯、西来文化、车马交通、军事战争等共九类。

具体步骤如下:

1、用Adobe Photoshop7.0图像处理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初步的处理加工,将数码照片中的轮廓线条提取出来,即取其神;并对实地拍摄的照片的对比度、亮度、灰度等进行统一的调整,对模糊的照片进行锐化处理。

2、用3Ds MAX7.0三维动画制作软件的建模技术将处理后的图片进行三维加工:对汉画像石进行分类加工,对不同造型的汉画像石,采用不同的建模手段。如:对以单体形式存在的汉画像石,采用“突出细节”的建模思想,重点勾画其内部细节,尽量使人们能够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对以群体形象存在的汉画像石,采用“突出整体”的建模思想,不孤立的看任何一块石头,按照汉画像石中所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将汉画像石搭配、组合,突出其整体意义。如:“左阙”、“右阙”、“阙首”三块汉画像石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汉代墓室门。

3、用3Ds MAX7.0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建立一个汉画像石艺术博物馆的三维空间。根据第一步的分类,每一类为一个独立的展厅,每一个展厅采用不同的布局。如:“神话传说”展厅的布局就可以采用“天圆地方”的结构,建造出一个我们古代先民心目中的“宇宙”;“乐舞百戏”展厅的墙体、地面的装饰贴图采用汉代歌舞器具的造型。两个展厅之间用通道连接,通道的内壁用两个展厅的主题颜色渐变效果进行装饰,以达到提示主题转换的效果。例如:从历史故事展厅到神话传说展厅,通道内壁颜色采用象征历史的深黄色和有奇幻意味的紫色,以此烘托表现效果。

4、在三维虚拟展厅中,利用软件贴图技术制作墙体,用聚光灯和泛光灯营造博物馆的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中央展厅的天花板采用汉代墓葬的“叠色顶”。

6、展厅采用灵活多变的布局方式,制作出的“3D汉画像石”不仅嵌入墙中进行展示,还在每个展厅的中间的位置放置具有特色的“3D汉画像石”展品,如罗马柱式的“盘龙柱”。

7、利用3Ds MAX7.0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的自由摄像机,对布局好的虚拟展厅制作三维动画,即建筑漫游动画,让动态效果更加明显。建筑漫游动画主要采用主观镜头(一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进行表现。

8、利用Adobe Premiere Pro1.5视频处理软件对视频动画进行后期处理。挑选汉画像石每类中精品,邀请汉画像石方面的专家对其做详细介绍:分析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屏幕下方配有字幕,将汉画像石通过视频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

(二)汉画像石教学课件

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不断渗透,学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群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尚情操的主阵地,自素质教育实行至今,已呈现出了各种各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在徐州有专门进行汉文化教育方面的书籍,课题组根据学校教育的这一发展态势,对汉画像石数码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将汉画像石中的场景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通俗易懂的解说,制作成中小学生课堂使用的教学课件,为中小学艺术课和历史课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汉画像石拓片、视频、解说资料等。

2、进行导航栏设计,导航栏设有汉画像石图片浏览、视频集、资料库、工具栏等。图片浏览主要是汉画像石中的精品(包括它的题名、尺寸、出土时间,以及专家对其的介绍);视频集主要是名人专访和汉画像石精品的视频介绍;资料库主要是近五年发表的关于汉画像石研究进展情况的文献资料;工具栏主要是阅读器CAJViewer6.0软件的下载、汉画像石分布地图等。然后利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动画,这样可以对相关栏目自由链接。在页面右边可以滚动新闻,告知一些会议和学术活动。页面左边设置数据库检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检索信息。在页面下方的位置设有讨论区,师-生、生-生可以交流互动,体会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协作的能力。

3、选用Dreamweaver8.0网站制作工具,运用JSP技术,根据上面的设想进行设计、制作。

4、进行后期测试运行。

(三)手机彩铃

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反映汉代宫廷歌舞的场景,故以汉代古典音乐为制作素材,结合时尚元素,制作成手机彩铃。让现代人感受两千多年前的动听旋律。以汉画像石数字化为契机,加强汉代文化的影响力和宣传。

彩玲的制作主要运用Audition音频处理工具,将彩铃制作完成后,通过与通信方面的运营商联系,将彩铃放到网络中,这样用户就可以很方便的下载到手机中,传播面会进一步扩大。将汉代古典音乐和现代重要传播手段―手机结合起来,易于用户接受。

汉画像石是中华文化里特有的一种文献资料,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汉画像石的形式抒感、记录史事、憧憬未来。汉画像石数字化以特殊的手段复制了原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原物的作用,又因为数字化后的画像石比原物更容易保存和携带,即便是原物遗失、损坏也可供人们继续研究。数字化后的汉画像石,研究起来更加方便,通过网络传播更加快捷,传播面更广。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数字化,带动汉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代文化是徐州重要的文化特色,旅游事业也主要围绕汉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的,笔者所在课题组将汉文化与现代传媒技术融合在一起,这样加大了传播力度、广度,促进了徐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文化效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课题组在汉画像石数字化过程中,如何将汉画像石的惟妙惟肖的形态通过数字化手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利用数字化手段只是一种尝试,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化的手段还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数字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人员、设备、管理、设计、测试、使用等诸多环节,其中有一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可以说汉画像石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相信国内对文物数字化研究会如火如荼的展开,让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绽放时代光芒。

参考文献:

1、王宏岳,郝少波.3ds max建筑动画[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牛振东,朱先忠,孙一钢.金石拓片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2).

3、包振华,吴国平.拓片、考古图片等的图像的复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9).

4、徐虎.数字化的故宫[J].中国文化遗产,2004(3).

5、李湘德.虚拟思想的历史足迹勾勒[J].科学学研究,1999(9).

6、中国汉画像石数据库[EB/OL].202.195.72.39/tpi_14/sysasp/include/index.asp.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4篇

关键词:象形汉字新媒体艺术设计应用方法

象形汉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成熟的造字系统和美丽的笔画结构,被视为艺术性和使用性兼备的文字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象形汉字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相关设计作品数量不多、传播不广、应用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设计中需要融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元素,以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文化审美内涵。象形汉字蕴含的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纯朴的视觉语言、神秘的故事都能为新媒体领域提供优秀的设计灵感和素材。

一、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古汉字,即指距今两千年至三千年前我国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处于源头的汉字。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是象形汉字中最具文化审美特征的古文字,其中所具有的符号性意义与审美价值能大大地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质量。

1.提升新媒体设计的艺术内涵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归纳总结出了六种造字方式,虽然纯象形字的比例并不是最多的,但诸多研究都称象形是造字之本,文化之源。在汉字的造字方法上,象形的造字是更具有意向性,在笔画和构成上都呈现出线条化和图案化的表现①。这种对形态的概括和归纳,形成的既便于记忆的文字,也是具有魅力的符号。象形汉字是东方记录历史、文化的起源,它扎根于三千年前,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它原本在龟甲、兽骨上、在青铜器上被记录。如今进入数字时代,它的呈现媒介更加多样,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元素可以在新媒体设计中应用,它的艺术表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在新媒体创意设计中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象形汉字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识别、使用的古文字。利用新的形式,象形汉字能够迸发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目前,象形文字的研究集中在识别和勘误,象形文字被发现了四千字左右,可识别的一千四百个左右②,这些字多数是多意字,但有关象形汉字的设计研究不多,象形汉字的使用没有与时俱进,不能随着时空变幻下的审美趋向、社会意识形态而变化③,造成了了解象形汉字人群的断层。在新媒体中的运用有利于象形汉字的传播,进入年轻人的群体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播=记录=传承,这种“传播”是把过去用甲骨、用竹简、用纸记录的象形汉字,设计在屏幕上、投影中、三维空间等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使其延绵不息的传承下去。

二、象形汉字在新媒体中的设计原则

1.识别性原则新媒体设计要传达信息,即设计的可识别。多数以汉字为主题的新媒体设计都会涉及到识别性,无论是应用象形汉字的字义、字形还是笔画,都要确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识别。对于观看者来说,象形汉字还是比较抽象的,让观众能够明确地识别出象形汉字元素,才能够帮助建立联想,了解具象的汉字,明确设计的意图,最后引申出观众的思考,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受象形汉字字库的限制,有些字比较相近,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取舍。象形汉字中的月、夕和肉,就只有线条曲折的区别,使用这种能指区别不太明显的字体,就要用笔画取舍以达到准确使用的效果。如在汉仪陈体甲骨文中这三个字的设计(图1),月字选取的是甲骨文中“月”字的写法,夕字是在甲骨文“月”字的基础上去掉一笔,因在甲骨文造字中“夕”代表不全的“月”,所以选取了金文中“月”字的结构,“肉”字则选取了篆文中的结构作为字形,形态上更像隶书中的“肉”字。在甲骨文书法中,已经在字形的处理上达成了共识,在不违反字体的基本结构和造字规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借用和删减,对不太能区别的字型进行适当地变形,在符合造字规律的前提下增强艺术效果④。

2.交互性原则在可识别的基础上,如果想要受众对象形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去设计交互行为,多交互的设计趣味性强,观看者能够直观体验和感受,会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感。交互设计里包括沉浸感的体验,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感知一个创造者构建的环境中,增加观赏者的体验感和观赏乐趣。如徐冰的设计作品《地书》把参与者输入的汉字变为图形符号,利用计算机的整合把字变成图形,增加了作品的交互性。新媒体注重对接受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就把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变为信息的互动传播,在象形汉字的设计运用中利用这种“交互”的联系,可以引导受众持续的参与互动。

3.审美性原则象形汉字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其字体结构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在运用中要传承下去。但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中运用并不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而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做到把具有审美意蕴的象形汉字和现代化的形式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是为了使用而使用,造成元素的堆积,这样会使受众审美疲劳。在设计时要考虑作品的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从外形、结构、质地、色彩等多元的视觉要素来考虑其艺术性,从而带来观者审美的愉悦。

三、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1.象形汉字字义的应用字义,即把象形汉字作为字体使用,可取字的原意和引申义。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中,象形汉字包括单字使用和编排使用。就可识别性来说,作为单个汉字使用比组合更易识别,因为作为一种符号,它的意向比较丰富,一个能指符号的所指范围比较广。如汉仪陈体甲骨文的宣传H5《甲骨也嘻哈》作品,就是以字义为主,“汉仪字库”、“可口可乐”等霓虹灯牌,使用的就是甲骨文字体,创新的基础上有民族传统特色。总之,准确了解字的本意和引申含义,取本义和引申含义是合适的,但只取形态上相似的字却不了解其自身含义的生搬硬套就失去的传达信息的意义。

2.象形汉字字形的应用象形汉字的字形具有鲜明艺术特点,字形在设计中多作为图案使用,可对字形进行重构、组合。因象形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和结构,会使设计通俗易懂,简洁明确。选取象形汉字的字形作元素的设计可对字义进行模糊使用,重视图案化的表达。陈楠设计师团队的《生肖甲骨文》表情包设计作品,充分运用了象形汉字的字形(图2),如“牛气冲冲”的设计就是把象形汉字中牛字的结构图案化变成一只“牛气冲冲”的牛头,强化了组合字的图形化和文字图形象征。另外,象形汉字因其载体的不同,字体的形态也有区别,甲骨文的笔画较细,多是生硬的直线,金文却有流畅的线条和笔触⑤。这种字形上的差异,在应用时具有创意空间。如北京奥运的系列标识设计就是以篆文为基本结构,兼具金文字体特征,通过现代图形的设计简化,使标识容易记忆、方便使用,通过特有形态达到形意统一。

3.象形汉字笔画的应用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是笔画,在设计中的应用也很多样,笔画多数是作为零件来组合使用,可以和其它字体相结合使用,进行变形和套用。如日本设计师井口浩太动态汉字的设计中,“布”字中间的笔画就变成了日本象征性的门帘,镜头推进一个个门帘后面。除了对笔画的变形外,还可以进行笔画的组合。如《我执》的字体设计动态海报,通过钢琴键的弹奏,掉落下一个个书法笔画,利用汉字的笔画和无声的钢琴键的演奏,创造出画面的节奏动感。象形汉字笔画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太过浅显的使用会造成“貌合神离”,忽略对象形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属性的设计,就像是无本之木,缺乏文化深度。

4.象形汉字载体的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大致分为两种:龟甲、兽骨记录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记录的金文,这两种文字的载体,也是象形汉字中所包含的元素,它们很具有标志性,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该载体的文化寓意。如顾鹏的甲骨文海报设计,运用了甲骨的载体作为主体,此应用方法也出现在标志和会徽设计中,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把中国传统印章作为主设计元素,利用历史沉淀下来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数字媒体设计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案例,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进行创意。象形汉字的载体除了甲骨和器皿,甲骨的刻法和金文的铭文排列方式也都适用于新媒体艺术设计中。

5.象形汉字故事的应用象形汉字因其久远的历史感和神秘感,具有一些传播已久的故事,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开始萌芽,天地神鬼为之震动。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甲骨文被王懿荣在中药铺的药材里发现时,文化之火的重新复燃⑥。这些故事在新媒体设计中的应用较少。开发中国传说故事用作交互绘本或者游戏的背景,可以引出庞大的故事体系,如在传说中仓颉有四目,造字时引发奇观,故事保留下来的是寥寥数字,所以尚有许多未知可以创作。故事的应用能够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如何运用中国已有的故事进行创作和延伸才是输出文化的主要手段,如在妇好鼎上歌颂的女性形象“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统帅和女性政治家,她的故事正是象形汉字记录下来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在甲骨卜辞上,在青铜铸成的鼎器上被永远保存了下来,但是却在现代人的记忆中遗失。通过把传统的故事和新媒体艺术进行结合,能使这些动人的故事呈现给观者,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艺术设计才会更具丰厚地文化内涵。

四、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象形汉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设计中,提升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扩大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科技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体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从传统媒体静态的传递信息逐渐到注重动态化、交互化的体验,因此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也需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设计。当代文化产业异常繁荣,当代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符合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象形汉字本身除了形式美以外,也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意境,与新媒体的结合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蕴含了象形汉字元素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使设计的水平提高,更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单一媒体的设计作品已经没法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转变的趋势,象形汉字通过利用新的形式,能够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传统文化讲中国特色的故事,能够打破地域局限,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受众,提高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的影响力⑦。利用新媒体艺术的多种形式可以扩大象形汉字的传播范围,象形汉字被遗忘了太久,以新媒体艺术作为载体,不仅仅是记录象形汉字,象形汉字也随着被记录能够持续的传播,有记录有传播就能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结语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5篇

[关键词]汉字 中华民族 文化 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体系之繁杂,包罗之广泛,可谓是亘古未有,在今天强势的西方文化下,中华文化能够独树一帜,并且走出国门,为世界所承认,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笔者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并不是侵略和好战的民族,其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经久不息,历经磨难而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精神。而汉字作为汉文化的最基本元素,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历史,本文的讨论比起各位大师的研究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汉字所传达出的文化精神,也有着微薄的研究价值。

一、汉字与文化

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被称之为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写道“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相传汉字为仓颉所造,虽然这缺乏具体的考证,但是可以证明的是汉字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其特征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的说法最早见于元代,为了区别蒙、回等文字,而特有此称谓,汉字流传至今,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繁体字,从汉代初建其名,唐代形成标准的楷书,和建国以后对于汉字的简化,汉字成为了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唯一的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的文字。汉族爱好和平,不喜侵略,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至今,依靠的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文化的优越性和稳定性,满人入关之后,自秦汉以来的衣冠服饰一应改变,但是汉字不但留存下来,而且最终取代了满文,满文作为一种语言至今能读写者不足20人,由此可见汉字的巨大生命力和魅力。

“文化”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又见之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从本质上说,文化就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在现代社会,文化有了更加广泛的涵义,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伦理,而笔者个人认为,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是教化一个民族的根本,以文化教化一个民族的过程,就如同治学修身的过程,文化不但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属性,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二、传统文化在汉字中的传承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都是在汉字当中表现出来的,汉字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体现了民族生活

汉字最早是源于绘图显意的形义文字,简言之就是以形显义。比如与钱币有关系的汉字一般都加以偏旁部首“贝”,这主要是由于最早的时候人们都是用贝壳作为货币的,而秦代以后,金属货币大量使用,于是“钱”这个字诞生了,宋代以后,纸币交子的诞生,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钞”这个词。解读每一个汉字,都能够解读当时的民族生活,这是汉字体现民族生活的重要体现。

2.汉字反应了民族思想

汉字深刻地反应出了民族文化思想,比如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深刻男尊女卑的思想,因此,大量用“女”做偏旁的汉字都带有着贬义,比如,奸、妖、妒、婪、妄等等等,从汉字中我们可以深刻地看到汉民族克己复礼,坚持伦理道德,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源。

3.汉字表现了民族思维方式

一个民族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应出了民族的思维方式,汉字在这方面尤为显著,古文字乃“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延续至今,汉字仍然是有着象形表意的因素,而且汉字端端正正,上下左右,有理有据,这充分说明了体现了中国人自古追求阴阳上下、工整严格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体现在汉字本身上,还体现在诸如对联和文章等文化上,甚至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都离不开文武之道,这种张弛的思维方式和汉字是分不开的。

三、汉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深入探讨

汉字是文化的根本元素,对于汉民族起着很大的教化作用,而且还从中国传播到全世界,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文化,隋唐之际,中国的汉字就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琉球,从而对朝鲜、日本、琉球的文化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后来又传播到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圈。日本当代的民族精神就是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明治维新汉字的留存,使得日本保持了其民族自强精神和武士道文化,这避免了日本从本质上被西方化的厄运。

每一个汉字都能够折射出民族文化,从先秦时代,到如今的共和国,中国的方言至今彼此难以了解,和日本的单一民族不同,和美国的移民国度不同,和欧洲的城邦国家更不相同,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文化属性繁杂,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成为欧洲了。而后来的北方民族早就统治了中国,中国可能就是一个“披发左衽”的野蛮民族。

从汉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华文化的良构性,以及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讨厌征战,渴望天下大同的盛世情节,“男女”,“阴阳”“文武”,中国的民族精神无处不存在一种二元平衡的思想。而且自古以来,汉字就具有一种文化传播性,这种传播性也可以称之为扩张性,但并不是强力的扩张,而是依靠外来文化对于汉文化的深刻认同来进行传播。

每一个汉字都自成为字,这种单元素的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严谨精神,也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对于道统的重视,体现出了在字的重心平稳中寻求使人心理达到平衡的东西,从而达到天地大化之道的中和。通过汉字的比划共同体现着阴阳生克同构的特征以及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

四、结语

汉字弘扬了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独到的民族文化精神。汉字所能够体现的文化精神必须要经过深入的研究方可有着切实的体会,本文浅尝则止,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6篇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 冲击

一、对文化传播的冲击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它更多地表现为社会通用的手段,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手段的运用是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人类大众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网络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是一种快速变化的“快餐文化”。信息快速产生、扩散,又很快过时,各种网络行为快速实现,交往者之间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建立关系,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被另一种关系取代。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冲击主要在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速度三方面。

(一)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的方式是数字,没有体积,没有重量,一定的信息转换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再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是以电子信号代替写在纸上的记录进行通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作为主导交流工具的信息交流代替人们熟悉的语言、手势、表情、文字等传播方式。一个电话或一个E-mail将会更快更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使人们面对面的交谈及给远方朋友写一封书信的机会逐渐减少。

(二)传播载体

网络文化传播载体较传统的印刷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物理单元是计算机。计算机记录、存储与处理信息的物理载体主要是磁盘、光盘和半导体芯片等。这些载体具有信息存储容量大、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且载体生产成本低,载体负载的信息存取方便且记录和输出格式转换容易,信息迁移容易等优点。其次,网络的互联性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处理、信息共享提供了极好条件。它们通过电话、电传、电视、网络终端等信息传输设备,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等信息加工装置,向人类提供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使人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传播速度

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而且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制约,上网的信息瞬间便可以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网络已经把地球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距离不再是影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因素,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也不再是问题。

二、对传统语言的冲击

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而当技术解冻了语言时,也就动摇了文化本身。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的语言,计算机技术已经创造出并还在继续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自然语言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又称程序设计语言,引起了语言的重构,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因为计算机语言来自西方,西方文化心理中工程技术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小,而东方文化则不同,西方文明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传统,现代中国人仍注重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三、对传统知识存储的冲击

文化离不开知识的存贮,文字是传统的存贮知识的主要工具。文字的出现加快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印刷机的发明,使印刷书刊,尤其是印本图书成为传统图书馆知识收藏、存贮信息的主要载体。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融合,联机数据库、光盘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等的诞生,使知识存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纸存贮已成为现实,它更便利于人们快速的检索、共享和交换,使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传统知识载体的印刷书刊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极大冲击。

四、对汉字文化的冲击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以来,汉字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进文字改革,已初步形成了汉字、拼音两种符号体系共存的局面。计算机的出现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使用,对汉字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电子信息中的各种文字和符号异常频繁地在计算机以及网络之间进行交换处理,在这种信息的交流中,汉字遇到了如何接收外来语的问题。随着外来术语越来越多,内涵越来越广泛,汉字通常使用的音译和义译中的译名已经很难用来表示其含义,从而使汉字直接吸收外来语成为可能,打破了汉字与拼音共存的体系结构。目前许多外来语已在汉语里广泛使用,有的在大众传媒中已屡见不鲜,如:DVD、VCD、MTV、KTV、E-mail以及经济领域中的WTO、GNP、GDP等,在中央电视台许多栏目的后面,目前都有等电子信箱及网址等字样。外来语的直接渗透,不仅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同时也为汉字开辟了多元化体系共存的途径。

参考文献: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7篇

关键词:语言;国学;语言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63-02

“文化软实力”是指在不同文化层面上,一个国家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以及影响力[1]。语言最能彰显一个国家民族的特性,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在传播“国学”中能显示出中国汉语言的软实力。

一、国学文化

“国学”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尤其是“天人合一”和“中庸”的思想,以及“自强不息”“重义轻利”的精神,他和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竞争”哲学、“重利轻义”截然不同,代表中国的软实力。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儒家思想主张“仁爱”,“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就是对大自然万物生灵的“大爱”,强调天道和人道的一致性,人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2]。

(二)“中庸”的思想

儒家做事强调“中庸”思想,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做事不偏不倚,过尤而不及。儒学的中庸思想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承认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避免事物的转化向消极的一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主导精神,一种执着的精神,努力向上,永不停止。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发奋图强和坚持不懈,遇到逆境也不半途而废[3]。

(四)“重义轻利”的精神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舍利取义”[4],孔子认为利益的获取应符合礼的规范,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将“安贫乐道”作为君子的重要品质[5],在财富面前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

(五)国学文化的软实力

当今社会,以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竞争”哲学“重利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7],中国国学的儒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与核心价值观中“和谐”不谋而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帮助,来使人际关系的和谐。改革开放,“自强不息”“重义轻利”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才不会迷失自己,国家才能繁荣富强[8]。

二、汉字软实力

汉字作为独特的表意符号,显示出大量文化信息反映中国的儒家文化,汉字的书法字形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汉字用于计算机最适合传播,汉语反映出的文化思维速度和西方迥然不同。

(一)汉字中的儒家文化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比如“儒”,“儒”甲骨文为上大,下四点,表示祭祀之前需要沐浴,恭敬的样子,十分神圣。篆文“ ”=“ ” “ ”,造字本义是精通诗书礼乐、温文仁厚的读书人。“儒”字,从人从需。“通天地人曰儒”。《易经》有“需”卦,其卦义以“人之需”来阐述“天地人”之道。儒为明白人所“需”的哲理的人。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明白人之需,为人所需,很多汉字都包含了儒家文化与哲学。

(二)汉字的书法字形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这门独特的艺术。以汉字作为造型为依据进行创作,语言只有字形与语音的配合才能成立,但书法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中国四大国宝之一,不仅外在一种形式美,还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人常说“字如其人”,就是一种文字与精神的统一。

(三)汉字在计算机运用中的优势

电脑的出现,更显示了汉字的新优势。各种汉字输入法软件使汉字可以以简驭繁,如字形输入的“仓颉输入法”,笔划越多,打得越快,智能输入,只要能发音就可以打出来“讯飞输入法”一分钟打四百字,大大超过了英文打字的速度,证明汉字强盛的生命力,必然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上做出更大的贡献[9]。

(四)汉字的思维

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认为中国之所以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是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复杂[10]。汉字及其构成艺术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轨迹。汉字中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构成是一种直觉性的表象思维符号化,转注字和假借字是抽象思维的符号化,汉字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思维、意象性思维、直觉性思维等特征,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色,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抽象思维互补共存,这种书写占据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11]。

(五)汉字文化的软实力

汉字文化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奇葩,汉字不走语言化道路,保持了文化上的统一,所以屹立于世界成为奇迹,正是从汉字传入,输入大量的书籍典章,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思想植入东亚的文化中,形成了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并在广泛的文化传播中影响他国,促进了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形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今天,汉字以其独有的外在美,内在文化内涵,电脑输入速度最快等独特魅力,及重要的传播价值,实现其价值的现代化转换[12]。

三、传播国学中彰显汉语软实力

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对外政策。”语言是“软实力”最直接的体现,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与传播,展示的是国家综合国力及国际形象,国强则语盛,语言传播是传播文化,文化的吸引力是“软实力”的核心,传播国学展现汉语软实力,也是中国崛起的主要手段。

“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语言具有思想渗透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伴随着语言对外传播与输出,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发展,增强外交融合力,使中国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国学中儒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观念,“自强不息”“重义轻利”的精神具有普适价,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解决民族争端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我国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和对世界文化的感召力。在传播国学时充分彰显出汉语的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 王越.语言软实力发展新模式与路径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3.

[2] 董广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由来与价值[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6(4):57.

[3] 瞿锦秀.儒家生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8.

[4] 刘晓夏.先秦儒家财富观的人文性[J].皖西学院学报,2011(8):133.

[5] 杨义芹.先秦儒家义利思想论析[J].齐鲁学刊,2009(1):13.

[6] 张践.中庸里的社会和谐思想[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4):81.

[7] 黎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2012(9):163.

[8] 段奕.硬实力一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语言一文化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J].复旦教育论坛,2008(2):48.

[9] 张育泉.错误的警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1.

[10] 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8-121.

[11] 黄卫星.汉字的构成艺术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5):95.

汉字文化的传播第8篇

这是河南卫视。从《梨园春》到《武林风》,从《华豫之门》到《知根知底》,从《汉字英雄》到《一起读书吧》,不盲目跟风专注做文化,不比资金投入比节目品质,结合“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频道整体定位,河南卫视的自办节目逐渐摸索出了适宜的发展方向。

正如河南卫视总监徐涛所言,河南台不是一个大台,做娱乐不是河南卫视的强项,在观众分众化需求越发明显的今天,河南卫视必须寻找差异化的生存路径,依托河南浓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重点开发有品质的文化节目,形成了河南卫视独特的“调性”。

节目研发:将文化进行到底

将文化进行到底,是河南卫视坚守不变的创新精髓。河南卫视副总监郭昕晖表示,河南地处中原,积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内容包罗万象,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装”不同文化类别的节目,是河南卫视节目研发的主要思路。

反映戏曲文化的《梨园春》在中国第一个开启了草根擂台。2013年,《梨园春》以常态节目季播化的方式,对栏目多年来所掌握的节目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节目有意识地融入娱乐化的表现手法、时尚元素的包装、明星嘉宾的互动,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2月到5月,《梨园春》平均收视率较去年同期增长55.96%,15—54岁观众群增加28%。

以武术文化为基调的《武林风》引入国际赛制和综合格斗概念,使赛事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2013年卫视跨年晚会大战中,河南卫视推出《武林风2013跨年功夫盛典》,在全国同时段排名第8(CSM媒介研究35城市数据),成为跨年晚会的一匹黑马。河南卫视借助“全球功夫盛典”的契机,成立了WLF世界自由搏击理事会,这是中国首个世界性的搏击协会,对弘扬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术与世界搏击规则接轨产生重大影响。

反映收藏文化的《华豫之门》2013年引入新的制作理念,在节目形式以及灯光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改造。两个不同版本的鉴宝节目,一个鉴宝“”,一个夺宝“玩人”;一个静,一个动;一个充满悬念,一个充满益智色彩和激情;一个相对低端,展示寻常百姓的收藏故事,一个相对高端,表现收藏精英的智慧和激情,互补性极强。

用综艺方式做姓氏文化的《知根知底》,在2013年推出“名人之后”和“稀有姓氏”两种特别版,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表达,使观众更易于接受。最近,河南卫视推出网络脱口秀栏目《网络大当家》,在文化批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7月11日,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共同打造,旨在弘扬汉字文化、推广汉字规范使用的季播节目《汉字英雄》开播。《汉字英雄》整体投资超过2000万元,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制作、共同研发、共同营销、共同外宣、共同发行,开创了网动的全新模式。

《汉字英雄》由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担纲制作人和主持人,于丹、张颐武、高晓松作为节目嘉宾(“汉字先生”)。节目一开播就以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被观众和网友评价为:“有趣又有意义,既富文化内涵又不失娱乐性。”

郭昕晖表示,《汉字英雄》三个评委中,于丹、张颐武会对汉字渊源、文化背景进行讲解,于丹也会谈到教育问题,给选手一些提醒,有妈妈式的关怀。长年生活在国外的高晓松,会给选手和节目一种新思路的开拓。

《汉字英雄》冷峻的舞台效果,让节目能从无比热闹的荧屏中跳出来,也传递着一种文化坚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节目开播后收视一路攀升,4-14岁的年轻观众数量剧增,7月19日第四期收视率达到0.6186%(CSM媒介研究71城市数据),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7。

与节目实时互动同步推出APP,是《汉字英雄》的另一大创新之举。使用这款APP的手机用户可以与节目现场选手一起答题,最终互动积分最高的适龄手机用户将有机会来到终极决战现场,与优秀选手同场PK争夺最后的赢家。《汉字英雄》APP软件上线后,仅在节目首播一周内下载量就冲破10万,且用户首日留存率最高达40%以上,成功开创多屏时代多终端全新联动模式。

国庆前后,又一档新节目《一起读书吧》(崔永元主持)将与观众见面。河南卫视节目研发部主管马宇表示,这是一档比较安静、专注的读书节目,以真人秀+访谈为主,混搭多种形式,与大家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一季书目将以世界文学名著为主。

电视剧采购:不拼资金拼故事

2012年的《小麦进城》《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民兵葛二蛋》《我的娜塔莎》《穆桂英挂帅》,2013年的《箭在弦上》《妯娌的三国时代》《门第》《与狼共舞》,河南卫视的热播剧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我们不是大台,还没有到花钱买演员的阶段,所以不会拼资金、拼大牌,不管什么题材,强情节和强情感是我们购剧的主要思路。”河南卫视节目购销中心主任黄洪说。

今年,河南卫视在每周五、周六22:30特别推出“中国好故事”电视剧品牌战略,“中国好故事”剧场定位于重温荧屏经典,以多集连播的方式播出历年来艺术性强、格调高雅、观众口碑好的经典老剧。5月24日推“中国好故事”首部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收视同时段增长了42.7%,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11位,较以往提升了3个位次(CSM媒介研究33城市数据)。

“电视剧要以归零的心态看,观众是顺流的,上下片子之间衔接要有一定的延续性。”黄洪表示,河南卫视在采购电视剧时除了看重剧目本身的特质,还要考察它的带动效应,力求做到购剧系列化、大剧支柱化、编排主题化。比如《妯娌的三国时代》之后,河南卫视接档了《岳母的幸福生活》,后者从演员构架到故事设置,与前者几乎同质,最终,这部电视剧创下了极好的性价比——采购成本5万元/集,平均收视全国14,最好收视全国第6。

8月1日河南卫视黄金档“星光剧场”推出功夫巨制《叶问》,接下来重点剧目还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决战燕子门》《龙门镖局》《兰陵王》等。

三位一体编排格局

2013年河南卫视以“整合资源,精简版面,点、线、面结合,横向延伸,纵向拓展”为总体思路编排版面,晚间时段形成了“2+1+1+2”的播出模式,即2集黄金剧+1个自办栏目带+1个季播栏目带+2集月光剧(周日为“1+2+1+2”,即《梨园春》+2集黄金剧+1个季播栏目带+2集月光剧),以形成用剧场类节目编排“聚拢人气”,用文化类节目带“彰显品质”,用大型活动和季播节目“寻求突破”的三位一体编排格局。

今年暑假档,河南卫视以《汉字英雄》为核心进行整体版面编排。7月11日至8月30日每周四、五21:25是《汉字英雄》的首播,随后是《汉字英雄》之前赛事的重播,或介绍节目台前幕后故事的衍生节目《解密汉字英雄》。进入复赛阶段后,将在晚间22:30档集中推出《汉字英雄》精华版,以进一步利用和盘活节目资源。一周双播,首、重播联动,主栏目、子栏目互动,递进式播出,这种多样化的编排方式在河南卫视并不多见。

河南卫视副总监刘志峰表示,频道有新节目或大型活动推出时,他们会根据新节目或活动各自的不同样态和特点,充分调动各种编排和宣传手段,通过针对性编排、错时编排、季播编排等操作策略,实现新节目,尤其是季播节目的编排灵活性和播出多样化,实现编排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