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教学论文

汉字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6 15:15:02

汉字教学论文

汉字教学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汉字教学,活化

 

正文

随着课外阅读的兴起,小学起始阶段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与同仁的交流中,我发现更多的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采用各种办法让孩子海量识记生字,开展课内外阅读上,而对生字书写的正确与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因此一定要在教学生字伊始,就让孩子建立牢固正确的书写印象。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阅读了一些心理书籍后,我发现要想让学生获取知识,就必须使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将教学设计从“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做法来提高孩子们识记汉字的正确性。

一、利用组块教学,提高识字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组块概念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组块思想认为,越是把学习的材料组成组块,储存量就越大,提取的效果就越好。

依据汉字的理据性,我组织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了不同的组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汉字形声字中的部首、部件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以“青”为声符的字“清、情、晴、蜻、请”为例,韵母都是“ing”,属于由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将之作为组块,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他们就掌握了音、形、义。

“品、森、淼、磊、鑫”等品字结构的字,字形具有系统性,把它们作为一个大组块,在基础字的字义上加深程度便可轻易理解字义。

一些汉字往往因为某部分与别的字混淆而时常写错。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将之分解组块。例如“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孩子们经常把“九”写成“丸”,我在教学时把它分解为“氵(水)、木、九”三个组块,染东西要用“水”,染料的来源是草木,“九”表示要染很多回,这样就不易写错了。同样“熟”字教学时可将“丸”当作是锅中正煮着的肉丸来记。

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二、提供记忆线索,加强感性认识。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大脑对于抽象记忆对象的记忆时间往往十分短暂,这也是孩子们识字回生率高的主要原因。让汉字教学的课堂活跃起来,根据生字设计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从多种方面提供记忆线索深化感性认识。

1、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在实际过程中让他们对生字进行积极的思维,帮助他们意义识记论文开题报告。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讲授“解”时,通过演示“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解”就是用两把刀把牛拆成一块块,所以由“?”、“刀”、“用”、“牛”构成……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生字活起来

检索信息,要依据一定的记忆线索,它可以打开、激活有关记忆的痕迹,打通搜索通道。谜语短小精悍,趣味盎然,将它们与汉字教学相结合,可以让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对中、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易于被记忆库保留。

字谜从古有之,在孩子对字形结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我便将这一活动引入识字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谜面,成为回忆生字形音义三要素最可靠的线索。

针对三年级孩子总将“碧”的“石”写成“王”的情况,我引用了自己孩提时接触过的谜语“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使学生回忆起字形(下面是“石”不是“王”)的线索;书中“告”的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字形(上面是“?”不是“牛”)的线索不但使学生在生动的认识中记住了这个字,也给了我这个教育者很大的启发:“向前一直去”,他们知道了“句”的写法;在“八九不离十”中,他们明白了“杂”字的组成……随着兴趣的调动,那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生动的谜语,智慧的火花即时闪现,遇到“明”,他们能编出“日月同辉”;看到“朝”,他们能想到“十月十日”……

3、让冗余信息多起来

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其中新信息才是信息量,已掌握的知识就是冗余信息。在识记生字时,冗余信息越多,要学习的新内容就越少,就越容易学。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办法提高信息的冗余性,降低孩子们的识记难度。

1)创设情境:例如“疑”字,有“迟疑、犹豫”的意思,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他想:我该用“匕”首去刺杀敌人,还是用“箭”矢去射杀敌人,是用长“矛”穿透他们的胸膛呢,还是看形势不对干脆逃“走”呢? 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孩子在识记和书写“疑”字时就轻而易举了。

2)编顺口溜:例如“嚷”——张开嘴巴乱嚷嚷,一点一横长,两口在中央,“衣”字没有点,一口水井当中放;“德”——“阿十和阿四,是对好朋友。两人很团结,做事一条心。”朗朗上口的歌谣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一下子就突破了这些生字的教学难点,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会口诀后,孩子们在书写“嚷”时没人将撇遗失,书写“德”时再未有人将“四”下的短横漏掉。

孩子们很快掌握这种识字方法,甚至模仿编出了“司机讲话”——“词”,“山上的石头”——“岩”之类的口诀。我便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做老师。一次,语文基础较差的张某在教大家识记“赢”时这样说:“我死亡都不怕,张开大嘴巴,吃掉了月亮,吃掉了贝壳,吃掉了凡人”。这一了不起的创新立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有时孩子编的儿歌、口诀十分牵强,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本身就是他们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对这个字的感性认识也更为深刻,能让他们更为持久的记住生字,理解含义,这不就是我们汉字教学的目的吗?

三、利用加工线索,辨析形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其中,加工和线索起着重要作用,认识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随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

汉字教学论文第2篇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对外汉字领域,关于对外汉字研究的论文也越来越多,有从教的角度研究的论文,比如,教学内容、方法、步骤等;也有从学的角度研究的论文,如,学习的策略、过程、效果等。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方法,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041-02

目前,关于对外汉字研究的论文越来越多,本文从《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三本权威期刊上收集到相关文章70篇(1990年――2009年),不仅有汉字偏误分析、正字法,还有教材设计等,本文就主要对其中关于对外汉字教学方法,学习策略、过程及调查研究与教学关系的文章进行评述,主要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来讨论。

一、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

(一)利用语素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郝美玲、张伟(2006)强调语素意识对汉字学习的作用很大,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语素意识,比如,比较不同词语中的同形语素,他们的意义是否一致等。这样有利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二)利用字族或系统性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陈曦(2001)首先讨论汉字教学的字量与具体字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汉字的教学方法,指出不同的字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学习汉字的形、音、义三个部分,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重点介绍了字族理论识字法。指出许多汉字都具有同音、近音,同形、近形,同义、近义等特点,把在形、音、义三方面具有传承或紧密联系的这一群字叫字族,利用字族教学,可明理据并掌握汉字。

万业馨(2007)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体系,比如,对汉字读音的认知,不要独立地讲解形声字,而应将声旁系连的一组字都展现出来,从中体会声旁的表音功能。

(三)利用部件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张旺熹(1990)分析了汉字的特点及留学生的汉字错误,提出汉字部件结构的教学方法,指出掌握好118个基本部件和4类19种结构类型,就可以为汉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的部件教学方法,如利用六书理论、汉字相生关系、形近部件辨析。结构教学方法,如分析汉字结构等。另外还有万业馨(1999)、(2001),梁彦民(2004)等。

(四)利用偏旁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万业馨(2000)指出利用声旁进行对外汉字教学,要具体分析声旁字及相应形声字的语音关系,常用程度。对较常用的,字形较简单的声旁先教,对常用程度不如形声字的声旁字,可先教整字,再分析归纳。还有,张熙昌(2007)等。

(五)利用文化、字理解释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张德鑫(1999)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文字教学,不管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只要不违背汉字的特点与理据,能较快地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并打开了解汉语与文化的大门,就可以借鉴。

李香平(2006)指出“新说文解字”是在汉字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对字理的解释方法,他不同于传统的文字学的字理解释,而从汉字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另一方面,为避免流俗文字学解释的随意性,应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规范,使之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

(六)根据不同母语背景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徐子亮(2003)指出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汉字学习上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相比之下,有汉字背景的外国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较明显,利用汉字记忆词语;而无汉字背景的学生则听说的发展快于读写,汉字的书写、记忆困难。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比如,对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要加强听说的训练,指出学生母语的汉字词与汉语字、词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负迁移,而对无汉字背景的学生则应加强汉字的书写训练。

还有黄卓明(2000),全香兰(2003),崔永华(2008)等。

(七)其他教学方法

江新(2007)将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分成两组,对他们分别采用“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和“认写同步”的教学方法,结果发现采用“认写分流”方法的小组,不论在认字还是写字上都有较好的效果。还有吴世雄(1998),李方杰(1998),王静(2001),朱志平(2002),刘社会(1990)等。

二、关于对外汉字的学习策略、教与学的过程

马明艳(2007)从零起点的非汉字圈留学生的个案研究入手,研究了该生的各项学习策略及他们的发展情况,如字形、记忆、应用、复习、归纳策略。结合之前的研究结果,得出该生汉字学习效果明显的关键原因是应用了高效的学习策略。所以,在教学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汉字学习效果。

江新、赵果(2001)制定了一个关于汉字的学习策略量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据此调查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引导他们制订计划,让他们多利用形声字的形符和音符来掌握汉字。

程朝晖(1997)指出国外学习者学习汉字的过程会经历混沌、清晰和模糊三个阶段。而从教的角度来说,不赞成先教听说,再教汉字,结合国外汉语课程设置的情况,指出,老师在完成拼音、基本的笔画与部件教学后,学生就跟随课文同步学习汉字。

还有王碧霞等(1994),余又兰(1999),柳燕梅、江新(2003),郝美玲等(2005),柳燕梅(2009)等。

三、调查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万业馨(2004)强调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密切关系,用已有研究成果指导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促进研究。文章具体通过总结声符和字形、字顺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提出建议,更详细地说明了汉字研究与教学的能动关系。

还有刘又辛(1993),石定果(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李如龙(2009)等等。

参考文献:

(1)黄卓明,从“图式”理论角度谈留学生的汉字学习问题[J].汉语学习,2000,(3).

(2)陈曦.关于汉字教学法研究的思考与探索――兼论利用汉字“字族理论”进行汉字教学[J].汉语学习,2001,(3).

(3)徐子亮,汉字背景与汉语认知[J].汉语学习,2003,(6).

(4)郝美玲张伟,语素意识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作用l J1,汉语学习,2006,(1).

(5)全香兰,针对韩国人的汉语教学――“文字代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汉语学习,2003,(3).

(6)江新.“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l J1,世界汉语教学,2007,(2).

(7)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8)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0,(2).

(9)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10)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认识汉字符号体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11)张德鑫,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12)柳燕梅,汉字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可教性和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13)程朝晖.汉字的学与教[J],世界汉语教学,1997,(3).

(14)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15)柳燕梅江新.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回忆默写法与重复抄写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16)余又兰,谈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17)李香平.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新说文解字”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

(18)崔永华.从母语儿童识字看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

(19)王碧霞等.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20)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21)石定果、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22)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23)李芳杰.字词直通字词同步――关于基础汉语阶段字词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24)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25)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26)刘又辛.谈谈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3).

(27)郝美玲、舒华.声旁语音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

(28)吴世雄.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4).

(29)张熙昌.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

(30)李如龙.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

(31)王静.记忆原理对汉字听写训练的启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32)万业馨.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33)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汉字教学论文第3篇

摘 要:将字理识字教学法运用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一个新的话题,本文着重于探讨字理识字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出发,列举详细的实例论证字理识字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优缺点,并依据此提出运用字理识字的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字理识字、利弊

一、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和字理识字教学法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曾说“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①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字教学是一个以外国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汉字为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以学习汉字为目的学习者能准确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活动。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一直存在诸多难题。从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看,汉字有着构造复杂,符号繁多,每一个汉字具有多层次的分析性和高度的综合性,承载的信息量大的特点,并且不同于很多学习者的母语,汉字的书写是基于二维空间的。②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学习者而言,在认识并且适应基于二维空间汉字的同时,既要注意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又要建立字形与字音、字义三者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道路之所以崎岖,就在于识记汉字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或途径帮助学习者学习汉字一直是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在众多对汉字教学的方法探索理论成果中,以字理识字教学法为代表的汉字理据性教学方法尤为突出。所谓字理识字,即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和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和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它注重借助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理论的分析来突破汉字教学这个难关。③

二、字理识字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效识记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方块状的汉字与其说像文字,更像一幅画,但是不同于一幅普通的“画”,这幅“画”有偏旁,有部首,有笔顺,有结构,多一点少一捺都不成其为正确的字,识.记的难度可以想象。而字理识字教学法所展示的远非一个个单独的字,而是在众多汉字下潜藏的规律。这种识记的功能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字形与字义,二是联系字形与字音。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教授象形字的时候,象形字如“日、火、山、月”等本身在造字之初就字形就与字义紧密联系,除了象形字以外也有很多联系:指事字如“甘”,口中有东西的滋味;形声字“梅、柳、桃、梨、杨”等等都与“木”有关,表示树或木本植物的概念。字形与字音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形声字上,比如由“章”类推出的“彰、樟、嶂、瘴、蟑”等一系列字的读音。不论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还是字形与字音的联系,都有效的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识记汉子的字形字义字音,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分析避错

汉字统共不过二十八种笔画,却组成了不计其数的汉字,所以在学习汉字之初,外国学生们写错汉字非常正常,但是无论分析哪一个学生的错误,都不难发现偏误,比如说一个留学生写“衤”少写一点写成“礻”,那么在写所有以衣字部为偏旁的字时都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极有可能形成偏误,在普通纠错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死记硬背也不可行的时候,运用字理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礻”是“示”的左偏旁变形,“示”字甲骨文作“T”,像祭台,神案形,所以以“礻”为偏旁的字多与祭祀、鬼神等概念相关,如“祈、福、神、祝”等等;而“衤”是“衣”的左偏旁变形,“衤”字旁的字都与衣服有关,如“袖、衫、裤、袜”等。同样的理论可以践行在“冖”和“宀”等一系列相似偏旁上,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掌握汉字规律,从根源避免写错字的发生。

(三)文化吸引

汉字是吸引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之一,外国学生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学习汉语,多少都有对汉文化的向往,而汉字的教授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展示窗口,与其让枯燥的讲述和机械的联系磨灭学生的兴趣,不如联系文化内容让汉字的学习生动起来。例如“家”字,上面的“宀”是房屋的意思,下面的“豕”指猪,就是有房屋养猪称其为家。这一类还有很多字“孝、智、模、能、歪”等等,都可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乃至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局限

(一)规律多变化

字理识字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摒弃了字本位的教学,将有共同特征的字归聚起来形成有章可循的规律教学,但是这个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局限所在:在造字之初或许可以说每个汉字都是有章可循的,但是汉字同汉民族的历史一起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经过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改变了无数汉字的字形甚至字义,后展出的行书、草书等虽没有大规模的改变汉字字形,但也影响了一部分的汉字字形,而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对于汉字字形来说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巨变,汉字的简化方便了汉字书写的同时也打破了很多汉字的规律,例如“隹”部,原意表短尾鸟,与这个义项相关的汉字如“雕、雉、雞”等,但是汉字简化后“雞”写作“鸡”,不在有“隹”部,同时汉字的发展使“隹”部衍生出更多的义项,如“高、尖、精”等意思,在“售”字里,“隹”表意“高”;在“淮”字里,“隹”表意“精”;在“锥”字里,“隹”表意“尖”;在“唯”字里,“隹”表意“焦点”或“聚焦”。不难看出发展与简化这个过程使得讲解这些字的时候不可能将它们划归“隹”部来统一讲解,而这样的例子在汉字中比比皆是,不仅存在字形字义中,同样存在字音中。如“戋”部构成的汉字,“贱、钱、笺、浅、线”等字义都有“细微,小”的含义,字音中韵母多是“ian”,但也有例外如“栈、刬、盏”等。不论是字形字义还是字音,规律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使得字理识字教学法难以广而推之,只能局限于部分汉字。

(二)教学起点高

字理识字教学法的教学起点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高,即适用的学生年龄层要高。字理识字是一个对逻辑思维有要求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有归纳总结类推联想等思维模式,所以对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包括智力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低学龄学生都不适用;第二是对学生已掌握汉字的水平要求高,就如想要讲解“戋”部构成的汉字都含有“细微”含义时,至少要求学生已经掌握“戋”部构成的几个汉字,否则学生很难较好地理解,也无法类推学习其他“戋”部汉字含义,字理识字就失去了意义。

(三)文化的复杂

汉字与汉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六书”理论自然也一样,汉文化悠久博大涉及甚广,这对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有所羁绊。例如“夫”字,是“大”字上加一画,这一画是指事符号,指插在人发髻上的簪子,故一画上边出头儿,表发髻。古代男子幼童时结双角,二十岁前少年时期披发,称垂髫,二十岁成年时则挽发别髻固定发型,再加冠以示成年。故“夫”本义为成年男子,后引申为女子的配偶,以及从事某项劳动的人。以上对“夫”字的理论阐述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来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并不恰当,且不论学生很难理解涉及历史文化的加冠这个过程,要具体的解释起来颇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一一摊开来讲的讲述将是一个无底洞。所以文化的错综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字理识字的发挥,是字理识字教学法只能择时择字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字理识字教学法的运用

字理识字教学法有它显著的优点,也存在局限,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发挥其优势,全看教师的运用是否得当。

(一)正确地看待

字理识字教学法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被证实有效,长期效果尚待考查的汉字教学手段,并不是万能的狗皮膏药,有的看法认为字理识字可以将识字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并举出如下例子“外国人只要近距离接触中国人的生活,就会发现中国人喜欢‘三’这个数字,老子早就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汉民族的文化中,‘三’就代表一切,表示‘多’的意思。其实,我们只要看看汉字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三水为‘淼’,三石为‘磊’,三火为‘焱’、三日为‘晶’、三金为‘鑫’等。分析理解了这些字的字形和构成,我想外国学习者对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习俗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很快地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去的。”④且不说“品”字结构的字由来是否如是说,这种联系大有将文字和文化生拉硬扣的趋势,而且这样讲解让外国学生理解“品”字结构的效果如何很难说,倒有可能把简单化复杂,使学生更糊涂。所以字理识字需要择时择字的使用,与文化的联系也很注重度的把握,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二)避免过度推移

字理识字教学法在国内小学的汉字教学运用中也颇有成效,但是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字理的过度推移,例如将“告”字解释为:“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般认为是牛鸣,牛口会意。)“办”字被释为:“办事要用力累得汗直流”,认为办外的两点如汗珠;(“办”是辦的简化,力外的两点由两个辛字的合体字简化而来)。这些联想、拆分均属不依字理的创造性活动。以上教法或许可以让学生较快地记住字形,但对字义的理解却进入了误区。而在汉字教学中,如果不懂汉字的意义,只是认识形体,这就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跟认字完全不是一回事。汉字必须是以自己的字形关联了语音、语义才能称为‘文字’,才有价值。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汉字的形体和词语的音义全面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口语词转化为书面语词的过程。这种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教一些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学生也许能记住那些“半识字”的形体,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更令人担忧。因为这会给后续的教学带来危害,当学生以后的教学内容与以前的歪曲联想发生冲突时,定会产生混乱,如果无法判断或准确表述联想的前后差异,那些不合字理的识字内容无形中将会打乱正确的识字教学,对正确的识字教学带来严重的干扰。

五、小结

字理识字教学法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早已运用于国内小学的识字教学中,但是将它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确并不久,在证实它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形声字教学中确有成效的基础上,它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困扰着每一个教学工作者,要让字理识字教学法与对外汉语这门综合性学科融合,让它适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同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无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的不懈努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亚川.六书说,简体字与汉字教学[J].语文现代化,1992年第3期

[2] 何其昌,何顺超.六书理论在汉语汉字教学中的作用[J].河套大学学报,2010年9月

[3] 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J].中国教育,1996年第3期

[4] 刘斌.浅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汉字教学[J],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第4期

[5] 刘振平.汉字字形文化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J],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

注解:

① 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

② 浅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刘斌,2

汉字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字本位字组商务汉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还是“词”?这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对现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字本位”理论,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2005年出版的《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一书中。

“字本位”和“词本位”的争论源于汉语的特殊性――“字”。汉语的“字”是形、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字”具有很强的组合能力。正因为汉字三位一体的特点,部分汉字具有印欧语中“word”的功能,因此,汉语“词”概念的界定显得不如“字”那么简单。

找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汉语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位的认定,决定教师对教学法的选择,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近几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专门用途汉语,尤其是商务汉语越来越受到国际学生的青睐,国家最新研发的商务汉语考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商务汉语热。那么商务汉语的教学中,哪种理论的应用更为有效呢?本文将从商务汉语词汇教学的角度,对“字本位”理论及其应用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论证“字本位”理论的有效性。

二、字本位理论概述

字本位理论从“字”出发,阐述了汉字的理据性、核心字和字组的生成方式、字组的语法性意义及汉语语句的结构基础等内容,系统建构了区别于印欧语研究框架的字本位理论体系。其中,与商务汉语词汇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关于字和字组的论述,分析商务汉语词汇的特点与教学之前,本文先就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

1.汉字的结构具有理据性,汉字的识别以字形编码为主

汉字是根据字义的理据创制书写的文字。汉字的结构具有理据性,汉字形声体系的理据载体就是形与声,从两者的组合关系中衬托字的理据,因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讲求“文字的变化和构造”,“注重构造化合的原则”,换句话说,就是研究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构造原则(徐通锵,2005)。语言研究首先要研究字形和字义,探求其理据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从识字开始,也是基于汉字具有理据性的特点。

汉字研究的重要性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得到了有利的印证。根据彭聃龄(1997)等人的研究,儿童对汉字的识别以字形编码为主,整体识别先于部件识别。对外汉语教学界在长期实施词本位教学之后,对教学法进行了反思,张朋朋(1992)对当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本位教学法提出了异议,并在字本位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著名汉学家白乐桑(1997)曾经呼吁,应在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中,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特有的关系,否则,汉语教学将会面临危机。

2.核心字和字组的生成:“向心”、“离心”和“同心”

字在汉语编码体系中具有两种作用,即既可以独立表达一个概念,也可以和其他的字相组合表示一种语义特征。汉语的大部分字都兼有这两种功能(徐通锵,2005)。汉语可以用少量的字组配生成大量的语汇,能生成的字组越多,生成能力就越强。从汉语字、词的发展轨迹来看,先有独体字,后有合体字;先有单音节词,后有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字、词所表达的概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到具体的过程。

徐先生的研究首先着眼于在汉语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字组,作为考察的参照点的字就被称为核心字。汉语的单字表达抽象、笼统、宽泛的概念,只有跟另外一个字组合,才能使意义具体化。核心字在字组中的位置可前可后,位于前,表“义象”,限制和支配后字的意义范围;位于后,表“义类”,含义抽象、宽泛、笼统。

“字本位”理论借用布隆菲尔德的“向心”和“离心”的概念,分析字义的组配规则,以汉字在字组生成中以少驭多的功能为依据,从核心字的统一视角梳理出汉语的语汇系统。字组生成过程中,核心字为已知项,与之相组配的开放的集中的字为未知项,未知限定已知的字组为向心(如白水、活水、废水等),已知支配未知的是离心结构(如水表、水井、水路等)。除了”向心”和“离心”之外,还有已知和未知语义指代关系相同的“同心”结构。

三、商务汉语词汇的特点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商务汉语的教学对象应为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商务人士,即商务汉语教学的起点是初级以上汉语水平。

商务汉语与通用汉语不同,商务汉语作为较正式的语体,首先,要求使用者用词精准、简练,强调用词的准确性。其次,随着中外经济贸易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商务领域出现了顺应时代需求和变化的新词新语。因此,商务汉语词汇在功能上,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

然而,我们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发现,同声异义字的误用、近义词的混用现象时常发生,而这种貌似简单的错误,很容易引起商务交流中的误解,从而影响商务活动的预期效果。

1.准确性

商务场合包括商务交际、商务谈判以及各种层次的会晤,要求参与者用词精准、简练。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语域(registers)”的概念,以此解释语言使用中由于场景、交际者、方式等语言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语言变异。商务汉语作为专业用途汉语,属于特定的语域,要求语言使用上的精确性。以《商务汉语考试大纲》的《商务汉语常用词语表》为例,2457个词由500个左右的汉字组成,由同一个核心字组成的一组词之间的差异虽然不大,但在语体、语义、语用上均不可混用。以“保”字为例,《商务汉语常用词语表》中,以该字为首字的词和词组有“保存、保修、保修单、保修期、保障、保质期、保额、保费、保价、保税区、保险、保险箱、保有量、保证金、保证人、保值”等16个,其中“保额”和“保费”之间,“保价”和”保值”之间的差异有语义的,也有语体上的,使用准确与否全在对一字之差的把握中;而“保修期”、“保修单”中的“期”、“单”等则只取了“期间”、“单子”中的核心字,达到了用词凝练的效果。

2.时代性:外来语和缩略语

商务汉语的词汇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跟整个语言系统一样,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些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就有不少这一类的新词,如外企、网上交易、性价比、退税、人力资源、软着陆、贸促会、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因特网等。仔细考查其构词特点和语源特点可知,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词汇当中有缩略语,如外企、贸促会等;有外来语和汉语词的合成词,如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因特网等;还有以旧语素组合出的新概念,如退税、软着陆等;还有直接借用英文结构,用汉语固有成分表示新的概念的,如性价比、人力资源等。

四、字本位理论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汉字具有理据性,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语有单音节词,也有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都是以核心字为中心,以“向心”、“离心”或“等心”的方式组合而成。商务汉语词汇在概念的表达上,凸显准确性和时代性,要求使用者语言简练、精准、得体。鉴于这些特点,商务汉语词汇教学应改变之前只讲词义、不讲字义的教学法,探索从字到字组,再到语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1.双音节词的教学

虽然“字本位”理论已经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但是翻开商务汉语教材,不难发现,词汇部分还是以词义讲解和词语搭配为主,还没有一本书是真正从“字本位”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字义的。汉字核心字的构词能力较强,一个字可以组成几个或几十个字组。如果不分析这些组合中的字,学生就会混淆这些具有共同成分的字组。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只记得双音节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字对,另一个字错的情况,这也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因此,对于双音节词,我们要进行逐字讲解,并与具有同一个核心字的其他字组进行比较。如讲授“退税”一词时,讲解“退还”之义外,还要强调“税”的语义,以免学生在使用中,只记“退”字,或与“退款”、“退货”等词相混淆。

2.新词新语的教学

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新词新语有的完全来自外来语,有的是外来语和汉语固有词的组合,有的来自旧词新义,有的则是缩略语。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教学中对字的分析必不可少。如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因特网等,是三音节以上的词,如果不分析其中的成分,学生很难记忆,更不用说正确使用了。讲授这些词时,要将外来词部分和汉语固有词分开,其中“斯”、“特”等是汉语借用外来词时常用的成分,无特殊意义,是外来词中约定俗成的用字,因此,我们也要对此进行讲解,以免在书信往来中产生混用的情况。

缩略语的教学更应突出“字本位”教学,如不分析字义,即便是母语者,也无法理解词义。如外企、外贸、贸促会等词,首先要讲解“外”、“企”、“贸”、“促”等字的词义,再讲解其构词法及词义。

3.对构词能力较强的核心字的讲解

有些汉字构词能力极强,如本文提到的“保”字,仅《商务汉语考试大纲》所列词汇中,就有16个以“保”为首字的字组,还有以其为第二个字的“参保、承保、担保、投保、投保人、投保书、退保”等7个字组,共组合成23个“保”字组。

对于构词能力较强的字,首先要分析其义项,并逐个举例,向学生展示这些义项组成的字组,还要分析这些字组的组合关系,如“向心”、“离心”或“同心”,揭示这些字组的形成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生词、猜测词义的能力。

五、余论

商务汉语词汇和其他通用汉语词汇不同,强调使用上的准确性和时代性。商务汉语词汇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涵义,商务汉语词汇要求使用者用词凝练、精准。商务汉语词汇系统中还有大量的新词新语,以赋予旧语素以新义或紧缩的方式生成。商务汉语词汇的这些特点,凸显语素在构词上的重要性,因此,以“字”为“本位”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如果说“字本位”教学是“分”的教学,“词本位”则是“合”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的教学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本来就以单音节词为主,过分地强调“分”,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是,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应渐趋精准,因此,在“分-合-分”的循环中,“分”始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即“本位”。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修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2,(3).

[5]彭聃龄,丁国盛.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上)[J].心理科学,1997,(4).

[6]彭聃龄,丁国盛.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下)[J].心理科学,1997,(5).

汉字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汉字教学;方法;对外汉语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1950年,清华大学就筹建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待了新中国第一批外国留学生。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1952年,根据政府间协议,著名语言学家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亚教授汉语,这是解放后我国向海外派遣教师教授汉语的开始。此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1962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并于1965年1月正式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一个稳定的基地。6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为执行政府协议,陆续派出一些汉语教师到外国任教,包括非洲的埃及、马里、刚果,亚洲的柬埔寨、也门,欧洲的法国等。期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遭到了严重挫折,留学生纷纷回国,北京语言学院解体。被派往外国任教的教师也大部分撤回。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约330余所,每年接受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四万余人。各学校纷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系列和教学网络。而汉语也已成为各国留学生学习的最为热衷的语种之一。“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和方向上的一些错位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著名作家、文字学家王蒙先生曾指出:“汉语是字本位的。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他还进一步指出:“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

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1]作为世界最悠久的文字,汉字在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发展中,早已积淀了许多优秀、宝贵的教学经验,当然也形成了独有的汉字文化。这些教学经验集中到一点,正如王蒙先生所指出的,即汉语教学应“以汉字为本位”。这是符合汉字自身规律和汉语自身特点的科学的教学之路。大量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这样的经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沿着这条路子走,汉语和汉字教学就会在快车道上前进;如果偏离了这条轨道,误入“以词为本位”的路子,或者过多地涉及汉字文化的教学,汉语和汉字教学就被误导到“误区”,甚至出现汉语教学的危机。

原北京语言学院(现改名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两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教授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经在《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一文中总结说:长期以来,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路子,基本上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现在仍然占主流地位的对外汉语教学路子的特点是:不严格区分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按照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进行技能训练;把“字”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把汉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使其成为词汇的附属品;追求教学方法的惟一性,或主张听说法,或主张功能法,或主张结构功能法或功能结构法等等。这样的教学路子是否反应了汉字和汉语的特点,值得反思。有经验的汉语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没有向学生系统介绍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的区别,致使学生语体转换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滞后;我们也没有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这正是造成“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更没有充分利用汉字和汉语某些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2]吕教授指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客观事实。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讳疾忌医。

其实,吕教授多年来走的也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但是,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带头人,很注重接受国内外同仁的不同意见,注重调研大量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情况,并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审视和思辨,从教学路子上进行了反思,并得出了再也不能继续印欧系语言教学路子的重大结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来,就是因为我们采用的基本上是印欧语系的教学路子,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教学路子。因此,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路子,是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3]

吕教授在文章中引用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的意见: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在教材的编写原则方面,甚至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特有的关系,正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4]

吕必松教授高度称赞白乐桑先生的意见是“很有见地的论述”。白乐桑先生所指出的我们汉语教学处在“危机”中的评估,绝非危言耸听,只要联系吕教授指出的那些问题,就不能不认同他的论断是对的。吕教授正因为存有“危机”加深的忧患,存有教学效率“事倍功半”的忧患,他才把“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路子”,视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就更应该感觉到其紧迫性,把找到一条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教学路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2005年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不少国家的汉语教学专家都呼吁汉语教学应该进行改革,都主张对外汉语教学不应该走拼音文字的老路,应该突出汉语和汉字的特色,走“以字为本位”的教学路子。尤其是法国的著名汉学家、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强烈地主张汉语教学再也不能走“以词为本位”的拼音文字的老路了。他在《人民日报》的访谈录中尖锐地指出:“我经常听到中文难这种说法,很奇怪,说这话的都是你们中国

人。”白乐桑先生的话真让我们中国人为之震撼,也发人深省。在世界汉语大会闭幕式的致辞中,许嘉璐副委员长谈到:“中国的语言学家们从实践中意识到,在信息化时代,汉语教学从内容、方法到手段,都应该有所变革,有所创新,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今后,‘汉语难学,汉字难认’的舆论和现状都应逐步有所改变。”

民族语言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各语种之间可以互相吸收、互相借鉴。但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本质特征及其传统,却只能一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而不能嫁接。“以汉字为本位”,是汉语教学固有的传统;而“以词为本位”,是拼音文字固有的传统。将“以词为本位”的传统“嫁接”到“以汉字为本位”的汉语教学的传统上,汉语教学怎么可能不出现“危机”呢?为了更深切地认知这一历史性的教训,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传统汉语教学的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的汉语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汉字教学,一直是“以汉字为本位”的。汉字教学,作为学好汉语的基础,作为汉语教学的突破口,一直放在汉语教学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起周代下至近代,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中心,“先识字,后读书”,几乎可以说是各朝各代汉语教学的纲领。即使在书面语和口语相分离的两千年中,各朝各代也都把识字即扫盲作为一项国策,基础汉语教材就是押韵上口的常用字识字课文。秦代的《仓颉篇》、汉代的《急救篇》、南朝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都是代代相传的语言兼文字教学的课本。从宋代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成了互相配套的文言文的识字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教材。这套教材,被视为经典,凡初学汉语者,必读之,必背之,必做到“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

《三百千》中,内涵极为丰富,学习者不仅能从中学到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能学到许多中华文化知识,为其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百千》可谓是“以汉字为本位”的典范。这套在全国作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普及本,通行全国,长达一千余年,影响极为深远。《三百千》的总字数为2720个,这与现在所提的2500个常用字差不多。当时的初学汉语者,只要记住《三百千》中的字,就可以读很多初级读物。据记载,盛唐时代,长安的外国留学生数以万计,《三百千》也是他们必读的识字课文,并被他们传入到韩、日、越等国。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华人居住区“唐人街”,《三百千》也广为流传。

在前后三千年的“以汉字为本位”的汉语教学中,已经形成了符合汉字自身规律和汉语自身特点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百倍珍惜。不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应予以继承和发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有所继承和发扬。

那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呢?笔者认为,只有在理念和操作上都获得一致,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汉字教学的目标。

汉字教学可以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相当强的实用科学,这就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汉字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又不能把这些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一方面要加强对现代汉字本身的研究,将自己抑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在日常的汉字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汉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学习汉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反复的讲解和练习,形象而又直观、分层级地进行汉字教学。

首先,讲清汉字的性质。汉字是典型的语素文字,而非拼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由音、形、义三个部分组成。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对汉字和汉语的特点有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传统的汉语研究,不管是文字、音韵、训诂、方言,还是别的什么,都是以字为基础,从来不讲语素和词,不讲与此相联系的主、谓、宾和名、动、形,这绝不是我们祖宗“落后”,“没有语法观念”,而是汉语的结构本身允许做这样的研究,需要这样的研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作用,使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推进汉语研究。把“字”看成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而把“词”置于一边或置于次要地位来考虑,这是汉语语言学观念的转变……语法结构单位从“词”变为“字”,这不单是简单的概念更替,而是语言研究的视点的转移。这恐怕是带方向性的理论问题。[5]

汉字的音和形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字义一般是不变的。如“口”字,《说文解字》:“人所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在汉字的变迁过程中,“口”的字形从秦时的小篆到隶书再变化到楷书,字形发生了些许改变,其基本字义却始终保持不变。很多由“口”组成的合体汉字在《说文解字》中就有“吻、吞、咽、咳、吮、嘴、吹、问、吃、啖”等179个。“口”作为基本语素,可以组成很多词语,如“口白、口碑、口才、口称、口吃、口臭、口风、口技、口腔、口琴、口哨、口音、口吻、口若悬河、口是心非”等等。记住了一个“口”字,就可以认知由“口”字组成的合成字以及跟“口”有关的词语的意义。由此可见,记忆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对于学习汉语和汉字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现代汉语的常用汉字有3500字左右。而对外汉语教学根据教学实际对3500个常用汉字进行了一些调整。按照《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的规定:甲级汉字800个,乙级汉字804个,丙级汉字500+11个,丁级汉字2864+41个,共计2905个。我们可以根据这项规定来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其次,解析汉字的字形结构。现代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成字两种。“六书”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而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现代汉语中的独体字大都来自古代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如“日、月、水、山、爪、田、上、下、本”等等;而有些合成字则是经过简化后进入到独体字的行列的,如“龙、专、门、书”等等。现代汉语的合成字多数来自古代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如“休、林、男、旅、盖、芽、理、际、盛”等等;少数来自古代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如“燕、鱼、泉、亦”等等。[6]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重要部件,组字能力很强,必须牢牢记住。分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知道,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7]所以,部分汉字的把握是无法用理性分析来认识的。我们认为,记忆汉字不能没有诀窍、没有方法,但是其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复强调的。

第三,剖析汉字的部件。部件是汉字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叫字形、字素、字根、字元等等。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而合体字有两个以上的部件。“临、地、讨、骗、词、加”等是两个部件,“谁、警、懒、蒜、街”等是三个部件,“营、韶、筐”等是四个部件,“赢、膏”等是五个部件……部件和部件之间的组合是分层次进行的,不是一次组合而成。如“韶”的部件是“立、日、刀、口”,这些部件一般都可以成为一个独体字。由此可见,剖析汉字的部件对于认知汉字的结构和正确地书写汉字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讲授汉字的笔画。笔画是构造汉字的线条,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现代汉语中笔画最少的只有一画,如“一、乙”等,笔画最多的是36画,如“鼻囊”。其中以9画居多,10画和11画次之。汉字的基本笔形也不外乎如下几类:点、横、竖、撇、捺、提、折等,其派生笔形共有26个。[8]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就应该先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笔顺: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去后关门。

有很多人认为,汉字多达数万,结构繁多,很难写;而英语字母就那么26个,就能拼出数以万计的词。诚然,汉字字数多,结构繁复,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汉字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其规律,就可以可化难为易。比如说,汉字形成的规律是:先笔划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结构简单的,后结构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只要这样顺应汉字固有规律来教汉字,就会一顺百顺,势如破竹。再说,在学生掌握了汉字笔画、笔顺规则后,再掌握100至200个汉字部件,就差不多能写所有数万个汉字了。因为所有的汉字几乎都由这100至200个部件组成的。汉字的部件,是根据统计有60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是罕用部件,常用的主要部件只有100多个,它们几乎覆盖所有3500个常用字,记住这些部件,意味着所有的汉字就都会写了。我们之所以提出汉字教学“以部件为纲”,就是为了“纲举目张”,只要教会学生会认、会写、会记住100多个部件(有相当多的部件是独体字)。汉字难写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生记住100多个部件,如同记住100多个英语单词,能说难吗?

综上所述,汉字和汉语学习确实并不难,其易学、易认、易记、易写可说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方法,找到一条符合汉字和汉语特点的教学路子,那我们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汉字与生俱来的优势,把传统的经验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起来,开创汉这和汉语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J].新华文摘,2005,(9).

[2][3]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导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是分离?[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汉字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法 教学原则 教学传统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述评

50多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深受世界第二语言教学各种传统教学法流派的影响,其所形成的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在内的教学法体系,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西方教学法思想的构建模式和走向。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结构”为纲兼顾传统的教学法体系,七八十年代以结构为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体系,以及九十年代以来所倡导的“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教学法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这些合并构成了历时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然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体系仍不完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刘,2000)。虽然各时期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重点不一,但基本依托了“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理论构建模式。语言教学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哪一种流派还是哪一种体系都无法用单纯线型结构去反映和体现语言教学实践的复杂过程。“方法时代”末期,语言教学中心由教学方法向教学原则转移,反映了“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的来临。“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是一种立足于第二语言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它以有效教学为教学第一原则,强调教师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立者,是教材和各类设备的运用者,是学习的激发者,是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应用和实践者,强调教师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是后方法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教师推动原则”、“导而弗牵”、“教学交错”、“活化事件”等教学原则,以及教师发挥“亲亲严师畏友和先锋”作用的观点相呼应(张正东,2000)。这些语文传统理论与经验无论是理论还是功能都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法重视教师发展与学生活动的精神一致,同时也是我国教师代代相传的共识,不可一概视为陈旧的传统,而应该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灵活有效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式和师生互相作用的活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传统汉语教学经验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结构教学法还是功能教学法体系,或是交际教学法或任务型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重语言学习理论轻汉语言教学传统的趋势和特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在外语教学方面,我国教授文秋芳专门对传统和非传统英语学习方法和英语成绩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调查分析的结果有三点:第一,被调查的英语学习者对非传统方法的态度比传统方法更为积极。第二传统和非传统的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能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学习者与对学习方法有偏爱的人相比,前者使用的管理策略明显多于后者。我们的外语教学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外汉语教学呢?毕竟,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汉语,汉语又是极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我们可以采用传统与创新互相补充的机制并不断构建和更新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这才是适合对外汉语具体教学环境的方法,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尽管时代更新,岁月不同,但汉字、汉语的“根”没有变。对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也应当加以尊重与应用。汉语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印欧语系的非形态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当然要适应汉民族独具的特点。汉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能脱离这些优秀的语言教学传统,因为中国的语言教育传统是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积淀起来的,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只有尊重这些汉语言教学传统,并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对外汉语工作中去,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三、优秀语言教学传统的内容

1.“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学”为中心,重学生,重学习,重体验,强调主动学习、德艺双修等传统教学理念。但历代教育家们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认识、思考和论述教学问题的。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在如何“教”,而是在如何“学”,教师的职责重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思想。无独有偶,在我们的外语教学理论中,目前最受推崇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论是在学习观还是在教学观和教师观方面,都与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语文教学传统并不见得都是过时的陈旧的理论,我们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2.注重汉字的学习

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汉字的轻视和漠视。按照已故北大徐通锵先生的理论,汉字处于汉语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在我们的汉语学习传统里面,字本位的原则是长久以来提倡并在实践中使用的。如果我们对汉语人历来的语言文字游戏加以归纳整理,就可以发现,它全是符合字本位原则的,没有一个是符合所谓的“词本位”的(潘文国,2002)。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就是字本位的理论基础。可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多以话题设计课文,任意随文识字,词中识字,把本该极为重视的汉字问题几乎完全忽略,词本位占据上风,词本位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觉得汉字不可理喻,难写难记难认难学,从而加重了对汉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许慎开创的“说文解字”传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以形系联,帮助学生更系统自觉地掌握汉字组织的规律,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和理解汉民族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3.诵读为本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南宋朱熹对于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高声洪亮,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才能体会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在对外汉语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4.体察涵泳

王力先生曾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所谓“人治”,讲究的就是直觉感悟,追求韵味和精神。汉语遣词造句主要依靠语感和对词语的语境意义的把握。如生搬硬造试图使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讲解汉语,是行不通的。汉语言的“人治”特点,不仅说明学习汉语要重视人对语言的体会领悟,涵泳也就成了与此相关的语文教学重要的传统经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就把“涵泳”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宋人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陆象山语录》)这番话也强调读诗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唯,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因此,强调“涵泳”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完全符合汉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经验。这对于克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盛行讲解分析,而忽略学生自主体会领悟的痼疾是很具针对性的。

5.重视习练

重视习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清代的颜元在《颜李遗书》中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到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堪称古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重在习练的朴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孤立地看,“多读多写”似乎已不合“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其实却非常符合中国语文的学习规律,即不强调从学习语法修辞等这些相关语言规律的知识入手,而从多接触直接的言语作品去熏陶感悟。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通过汉语语言了解和理解汉民族文化,而不是要教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谈论和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传播汉民族文化,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除此别无它途,这也符合当今世界语言教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文秋芳.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4]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汉字教学论文第7篇

摘要:

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汉字知识也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种类型。在汉字课堂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知识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知识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知识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

关键词:

汉字知识类型;汉字知识教学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汉语能力的基本要素。分析汉字知识类型,探讨其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学习水平。本文将运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卢姆知识分类理论分析汉字知识类型,探讨汉字教学中不同类型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重点与策略,从而实现有效的汉字课堂教学。

一、汉字知识类型分析

布卢姆于1956年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将学习结果分为三大领域,分别是认知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不同水平层级的学习结果。认知领域“知识”水平目标注重储存和回忆有关信息。知识目标包括:术语和事实等特定知识,也包括排序、分类等方法或途径的知识;还包括原理、理论或知识框架等抽象知识。其学习特征是记忆,包括再现和再认,这两个过程都涉及到对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信息或事实的回忆。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具体为生字生词的认读和课文基本事实的获取等学习行为。布卢姆于2001年修订了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采用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重新分类。在知识维度的分类框架中,分为“事实、概念、程序、元认知”四个知识类别[1]54。根据布卢姆2001年认知学习结果新分类理论,汉字知识也可以这样分类。汉字事实性知识,在字音知识中有拼音术语知识,例如声母、韵母、声调;在字形知识中有笔画、偏旁、部首知识;在字义知识中有本义、转义、引申义、比喻义字义知识。汉字概念性知识,在字音知识中,有鼻音、边音知识,在字形知识中有偏旁、部首知识,在字义知识中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知识。分类与类别的知识比事实性知识更概括。例如“山、川、日、月”等汉字是象形字,它是事实性知识。汉字程序性知识主要表现为汉字书写笔顺与笔画知识,相同的汉字部件,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产生新的汉字。汉字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汉字学习任务知识、汉字学习策略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汉字学习任务,寻找恰当的汉字学习策略。例如汉字再认任务,学生只要求记住读音,而汉字再现任务,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读准字音,还要能够写对字形。在汉字课堂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知识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知识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知识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分类理论分析整理汉字知识类型,按照字音知识、字形知识、字义知识分类,如表1所示。

二、汉字知识教学

汉字课堂教学中,针对上述四种汉字知识类型,备课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事实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换一换,变一变,猜一猜,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识字教学方法[2]184-185。

1.汉字事实性知识教学

汉字事实性知识,包括汉字术语、汉字书写具体细节、汉字要素等,例如汉字笔画名称知识,汉字偏旁名称,汉字部首名称,单音节汉字;汉字本义,一音多义字,音同义字等各种汉字知识。汉字事实性知识教学,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可以运用汉字笔画加减策略。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汉字学习任务。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耳=闻;八+刀=分;一+大=天;父+巴=爸等。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去掉某一部件。如闻-门=耳;分-八=刀等。

2.汉字概念性知识教学

汉字概念性知识,是关于汉字类别和汉字分类的知识,例如汉语拼音类别,汉字同音字、多音字;汉字的偏旁类别和部首类别;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等汉字字源;名词、动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等汉字词性知识汉字概念性知识教学,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可以运用比较归类和偏旁交换的教学策略。比一比,找差异。对于同音字、形近字或意义上有某种关联的字,可以采取比较识字法。如“人与入”“出与山”“拨与泼”“辩、辨、辫、瓣”等。换一换,认生字。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交换偏旁部首来变成生字。如“闻、问、闭”等汉字通过交换“耳、口、才”等部首变成新的汉字,门+耳=闻,门+口=问,门+才=闭。

3.汉字程序性知识教学

汉字程序性知识,是汉字的具体书写技能知识,汉字笔顺和笔画、汉字间架结构,汉字句读方法、汉字属对技巧等各类知识。程序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可以运用部件重组和猜谜拆字策略。变一变。变换汉字部件位置,可以产生新的汉字。例如“ヽ,王”两个部件,先写ヽ后写王,构成汉字“主”,先写王后写ヽ,构成汉字“玉”。猜一猜。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根据生字的结构和意思,编成谜语,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认读汉字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谜语,主动创编。如“千字插中间,北字分两边”(乖)。

4.汉字元认知知识教学

汉字元认知知识,包括汉字认知策略和汉字认知任务,是有关汉字学习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的知识,有关汉字学习中自我优势与不足知识。元认知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应当侧重指导学生辨析汉字认知任务,探究汉字音、形、义的关系,主要从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教学入手。象形汉字教学,应该抓住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指事汉字教学,应当强调指事符号的意义。在象形汉字基础上增加符号,指示新的意义。会意汉字教学,一定要注意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意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从而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汉字教学,要利用其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联系,理解字义。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与图画有着不解之源,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一起复原文字的象形原貌,稍加点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必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牛、鸟、爪”等。演一演。学生表演汉字的意思。例如会意汉字“看”,(学生表演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样子)、例如形声汉字“顾”,(学生表演回头看的动作)。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汉字的意思。例如指事汉字“末”“本”(树梢、尾梢、末梢、末);“甘”(口中含着一点食物,一定很好吃,甜美有味,舍不得咽下去,更不愿吐出来);“刃”(那一点指示刀刃);“亦”(那两点指人的腋窝)。综上,汉字教学应当从字音、字形、字义知识入手,帮助学生获得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认知,正确解释认读汉字字音,正确书写汉字字形,正确解释汉字字义。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汉字教学论文第8篇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