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1 18:13:48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1篇

论文提要 朱熹在讨论具体修辞技巧的过程中,显示出许多重要的社会哲理内涵,就修辞本身而言,一切对于个人名利的追求都不利于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们道德文章境界的升华,不利于我们整体修辞水平的提升,自然也就不利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与进步。

朱熹的修辞学说,在强调修辞本质问题的同时,也很重视具体的修辞技巧;其中,常包涵着很深的社会哲理内涵,这点同样成了其修辞论的重要特色,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分析。

1 讨论用字、反复手法时显示的社会哲理内容

1.1重视修辞用字的准确性与个人素养的关系

朱子很重视修辞用字的准确性,他经常说文字自有稳当的字,只是人们写文章时思考不精确罢了。在《朱子语类》卷139中他说:

苏子由有一段论人做文章自有合用底字,只是下不著,又如郑齐叔云,做文字自有稳底字,只是人思量不著。横渠云:“发明道理,惟命字难。”要之,做文字下字实是难,不知圣人说出来底,也只是这几字,如何铺排得恁地安稳!(《朱子语类》卷139,《朱子金书》第十八册第4293页)

在这里,朱熹连续引用了三个人的话强调对修辞用字的高度重视。一是苏子由论人做文章的话,意思是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者是用来说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来自然有合用的字,只是难以用得准确;二是郑齐叔的话,意思是写文章自有稳当的字,只是人们思量不到;三是张横渠的话:要表达新发现的道理,最难的是“命字”。这三个人的话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写文章修辞用字很不容易!所以,朱熹在引用他们的话以后紧接着就感慨地说:总之,写文章用字实在是难,不知圣人说出来的,也只是这几个字,为什么铺排得这样的安稳!由此可见,朱熹是何等的重视写文章的修辞用字。为什么圣人说出来的话自然铺排得那样安稳妥当呢?因为圣人说出来的是“天生成腔子”,他们的修辞用字当然十分恰当。朱子说的话前后并非等同的关系,前半是具体谈用字之难,后半是总的感慨文字自有它本身的内在规律,而把握、运用到何种程度则要看各人的文字功底。这就在讨论修辞技巧的过程中显示了深刻的对社会人文的关心:圣人说出来的话自然、安稳、妥当与圣人的天赋、修养、胸怀、境界、道德、知识等等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一般人往往说话乖谬还自以为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说话写文章须讲究修辞用字的重要性,讨论修辞艺术,不但是专家的责任,也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课题。

1.2“每章重言”中显示的社会哲理内容

朱子非常注意文学的层次性,注意“每章重言”的修辞手法。例如,他在分析《东山》一诗时说:

章首四句,言其往来之劳,在外之久,故每章重言,见其感念之深。(《诗集传·诗卷第八》,《朱子全书》第一册第536页)

这里所说的“每章重言”就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并且指出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念之深”。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念”隐含着对为社会事业而辛劳、奔波者的高度赞美和深深的向往。

再如,朱熹在讨论《常武》一诗时说:

此篇王实亲行,故于卒章反复其辞,以归功于天子。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非独兵威然也。序

所谓因以为戒者是也。(《诗集传·诗卷第十八》,《朱子全书》第一册第716页)朱熹在指出该篇运用“反复其辞”亦即反复的修辞手法的同时,还强调反复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是“以归功于天子”,并且这种对天子的赞美不是元谓的个人崇拜,而是远方人民对王道的渴望。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老百姓的损害,造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创伤,但正义的战争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欢迎,人民之所以愿意承受战争所带来的牺牲和损失,是因为正义战争的目的乃是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一切战争,使人民永远安居乐业。因此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天子也不应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感到自豪、骄傲,而是要以战争为戒,不让人民为战争而做出的巨大牺牲之成果付诸东流,不使后世的子孙继续在战争的伤亡中痛苦地生活。

2 讨论宋代名家作品修辞问题时所显示的社会哲理内容

朱熹对一人一作的优缺点不但能从文字修辞上进行系统分析,而且在这种分析过程中还能联系做人的道德含义与客观效果,显得十分透辟。例如,他的学生问范太史文章如何,朱子说:

他只是据见定说将去,也无甚做作。如《唐鉴》虽是好文字,然多照管不及,评论总意不尽。只是文字本体好,然无精神,所以有照管不到处。无气力,到后面多脱了。(《朱子语类》卷139,《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306页)

首先肯定范太史文的好处是“据见定说将去,也无甚做作”,即是说,自己有什么,说什么,实实在在,很难得,因为根据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地讲话、写文章,是难能可贵的,总体上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这样的人出发点一般是为了社会整体利益,而不像那名利熏心的人,总喜欢矫揉造作、虚假不实。但是不是这种人说话写文章就一定很完美呢?不是的。如范太史写的《唐鉴》虽然是不造作的好文字,但在修辞上往往照管不到,评论也总是意思表达不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朱熹具体分析了两个原因:一个是“无精神”,所以才会有照管不到的地方;一个是“元气力”,所以到后面含义多脱略,意思表达不清。“无精神”与“元气力”有相通之处,但又有区别,相同的是都缺乏进一步深入的能力,不同的是前者偏向于内涵的精神,后者偏向于生理的气力。当偏向于内涵精神缺乏的时候,导致写文章有照管不到地方;当偏向于生理气力缺乏的时候,以至于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气力,语言文字就会多有脱略。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语言修辞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和天赋的生理气力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再比如,朱熹分析宋代名家作品修辞气象的根源说:

李泰伯文实得之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首卷《潜书》、《民言》好,如古《潜夫论》之类。《周礼论》好,如宰相掌人主饮食男女事,某意如此。今其论皆然,文字气象大段好,甚使人爱之,亦可见其时节方兴如此好。(《朱子语类》卷139,《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300页)

朱子为什么在这里赞扬李泰伯的文章?因为李泰伯的文章学问根源是从经中得来的,虽然道理浅显,但都是从大处立论。他的《潜书》、《民言》好就好在如古人的《潜夫论》一样阐述的是人世间深微的生活哲理。《周礼论》好就好在它讨论了宰相与人主的关系,怎样才能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健康发展。他的议论往往是如此,所以他的文字气象总体上就好,很使人欣赏爱惜。而且,朱熹认为这与整个时代的风气有关系,那个时候,全社会的状况好,方兴未艾,所以,在个人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在讨论李泰伯文章修辞的根源时,朱熹还将老苏父子的情况与他进行了对比:“老苏父子自史中《战国策》得之,故皆自小处起议论,欧公喜之。”(《朱子语类》卷139,《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300页)老苏父子文章修辞的根源是从《战国策》得来的,所以都是从小处立论,欧公比较喜欢他们的文字气象。朱熹还讨论了李泰伯晚年参道的情况,李泰伯有一记说达磨宗派很详细,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参究工夫的。朱熹感慨地说,以李泰伯的文章比较现在人写的东西,今日的文章就像三日新妇一样不成熟。某些人的文字,有什么见识?太浅薄了!

朱熹在讨论宋代名家文章修辞的具体问题时,不但拿李泰伯与苏氏父子相比,而且还以时文与李泰伯的文章相比,单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了社会人文的三个层次:李泰伯、老苏父子、时文。文章是人的胸怀抱负、道德境界、内在气质、精神风貌、知识能力的综合表现,不同的人品、不同的社会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文章修辞风貌。朱熹强调的是人品、性格、后天学习渊源等与文章修辞气象之关系,强调作文修辞必须从大处着眼,抓住本质。朱熹认为,如果我们真想学好写作,有真正的修辞工夫,就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我们之所以要重视一切可以运用的修辞方法,正是为了准确地表达社会人生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3 “天生成腔子”修辞观中所包含的社会哲理内容

朱熹关于“天生成腔子”的著名论述本身就自然包含了修辞技巧的内容。但由于不能理解他的“天生成腔子”修辞观所显示的社会哲理内涵,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例如,罗根泽先生说“本来样子的组织部分是天生腔子,修辞部分是稳当底字。”(罗根泽,1984:197)这种解释割裂了“天生成腔子”与“稳当底字”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忽略了朱熹讨论具体修辞技巧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哲理内涵。因为既然是“天生成腔子”,就自然是用了“稳当底字”,亦即恰当地运用了语言文字,这其中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各种社会哲理在文章中的自然表现。

“天生成腔子”在形式上是从用字开始谈起的,是从修辞的角度立论的,是朱熹理想主义修辞观的一种著名的表达方式。朱子在赞扬司马相如为“赋之圣者”时说:“如何得似他自在流出!”可见得“天生成腔子”是“自在流出”的文字。他在与学生讨论时说:

林艾轩尝云:“班固杨雄以下,皆是做文字。已前如司马迁司马相如等,只是恁地说出”。今看来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2篇

    关键词:张裕钊;吴汝纶;文气论;桐城派

    “气”原本为上古哲学概念的一种,由自然之节气变化引申至人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魏晋以降,“气”逐渐进入文学批评的范畴之内,从而形成文气论之说。孟子所论之“气”,如“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仍集中于思想层面。《典论·论文》称“文以气为主”,将文章分为“清”、“浊”两体,作为批评的准绳。{1}延及清代,桐城派承继唐代韩柳及明代唐宋派归有光之余绪,将“气”列为古文要素,从古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两个层面,深化文气说的演绎和影响。

    一、桐城文论对张裕钊的影响

    早年张裕钊喜爱南宋曾巩之古文,不好为时文。《清史稿》本传称其“少时,塾师授以制举业,意不乐。家独有《南丰集》,时时窃读之”{2}。故而,在应礼部试时深受曾国藩赏识。③由于学曾巩文易伤于柔弱,因此曾国藩建议其从桐城姚鼐之说出发,多读扬雄、韩愈等人文章,参以两汉古赋,以增加文章雄健阳刚之气:

    足下为古文,笔力稍患其弱。昔姚惜抱论古文之途,有得于阳与刚之美者,有得于阴与柔之美者,二端判分,画然不谋。余尝数阳刚者约得四家:曰庄子,曰扬雄,曰韩愈、柳宗元。阴柔者约得四家:曰司马迁,曰刘向,曰欧阳修、曾巩。然柔和渊懿之中必有坚劲之质、雄直之气运乎其中,乃有以自立。足下气体近柔,望熟读扬、韩各文,而参以两汉古赋,以救其短,何如?{4}

    关于古文分阴阳刚柔之说,姚鼐于《复鲁絜非书》中所论甚详:“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1}阴阳为天地之气,由此自然之道出发,姚氏继而论文章之阳刚与阴柔须判然两端,方可言文。事实上,桐城派诸人的文章自方苞、刘大櫆以来均偏于阴柔,这也是深受当时文人批评之处。

    刘大櫆和姚鼐均从学习曾巩文章入门,故其文章气势较为柔缓。刘大櫆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的主张{2},这与朱熹主张的“理”为本体、“气”为显现自身媒介的哲学思想颇有契合。刘大櫆所宣称的“气”,仍集中于文章作者的创作动机。为了更好地表现“气”,刘氏强调音节的作用:“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③音节虽是文章细节之处,但可由此见出作品神气之高下,因而有“因声求气”之说。“声”和“气”成为桐城义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乾隆中,姚鼐承继刘大櫆的文学主张,论文亦强调神气和音节,同时细化并加入新的论文语汇,认为“意”与“气”之结合,因而才有文辞音节之高下,故而有“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哉?”{4}“神”与“意”是文章之根本,音节声律虽为文章末节,但却是“神”赖以存在的载体。两者虽有精粗之别,但均是古文不可或缺的要素。

    曾国藩在姚鼐的基础上主张调和阴阳之气,以古赋、诸子、韩柳文法补救桐城文阴柔之不足。咸丰九年(1859)八月,在书信中曾国藩建议张裕钊多读古赋、韩柳之文以救文章气体之后,张裕钊又亲至黄州曾国藩行署中请教文辞。此后至咸丰十一年(1861),张裕钊与曾国藩还多次以面谈或书信往还的方式,研讨文章之法。{5}在彼此论文的过程中,曾国藩极为重视文章之“气”:“张廉卿来,与之论古文之法,全在气字上用工夫。”{6}如要寻找工于古文的途经,“气”是最关键处。对于张裕钊古文的精进曾国藩亦以“气”之流畅许之:“廉卿之真气流转,奖许之过,期待之厚,诸无以副之。”{7}由此可见,在曾国藩教授和评价古文时,文章之“气”尤为重要。

    曾国藩对张裕钊文气论的形成影响甚巨。经曾国藩指点,张裕钊由唐宋文上溯先秦两汉古文,学习汉赋、《史记》中的文字和风格,以增加文章雄直之“气”。《濂亭文集》中读《史记》而作的《书外戚世家后》、《书越世家后》等文章,对于司马迁的辞藻、行文风格及章法有所探究。在论及《史记·萧相国世家》“以帝尝繇咸阳”二句时,张裕钊认为其“紧接上文,一气直下,便随手宕出奇致”{8}。亦以字句为文章行文之“气”的关键。

    二、吴汝纶与张裕钊文气论

    吴汝纶{9}曾评价张裕钊的文章有恢诡廉劲之风,能继曾国藩而有所扩者:

    桐城诸老,气清体洁,海内所宗,独雄伟瑰玮之境尚少。盖韩公得扬、马之长,字字造出奇崛。欧阳公变为平易,而奇崛乃在平易之中。后儒但能平易,不能奇崛,则才气薄弱,不能复振,此一失也。曾文正公出而矫之,以汉赋之气运之,而文体一变,故卓然为一代大家。近时张廉卿,又独得于《史记》之谲怪,盖文气雄俊不及曾,而意思之恢诡,辞句之廉劲,亦能自成一家。是皆由桐城而推广,以自为开宗之一祖,所谓有所变而后大者也。{1}

    桐城吴汝纶与张裕钊同为“曾门四弟子”,二人均为晚清桐城古文大家,被时人并称“张吴”{2}。在接受曾国藩指点之后,张吴二人二十余年间以谈话和书信的方式讨论古文章法,对张裕钊文气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同治七年(1868)秋,张裕钊与吴汝纶结识于江宁曾国藩两江总督府,两人对彼此的古文均十分推崇。张裕钊认为吴汝纶的古文“诚辨博英伟,气逸发不可衔控”③,吴汝纶则谓张裕钊之文“多劲悍生炼,无恬俗之病,近今能手也”{4}。十月,张裕钊与吴汝纶促膝长谈,共同商讨为文之法:“廉卿最爱古人淡远处,其谓气脉即主意贯注处,言最切当,又谓为文大要四事——意、格、辞、气而已。”{5}十月十五日,张裕钊与吴汝纶、方宗诚在深夜畅论经史文章。{6}在友朋来往之际,张裕钊已然提出自己的古文主张。张裕钊所论为文要事之“意”、“格”、“辞”、“气”,最终达到平淡阔远的文风。张裕钊对于四者关系的界定在同治九年(1870)与吴汝纶的论文书中表述得以彰显:

    古之论文者曰:文以意为主,而辞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譬之车然,意为之御,辞为之载,而气则所以行也。……盖曰意、曰辞、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然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绲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7}

    在文法上,文章须以“意”为主,“词”、“气”、“法”都用来辅助“意”,而文章最终追求的仍是“自然”的风格。“词”是“意”的载体,要想文义畅通,须因声求“气”,有“气”为助,才能行文通畅,一意贯通。“法”即是格”,是文章字句组织的准绳。文章之“意”是主体,“词”能表达“意”,“气”运转文章之中,是“词”带来的效果。这一切运转文章之“法”,皆一概出于“自然”。

    姚鼐论古文有八要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统摄“理”,张裕钊将其总括为“意”;“气”、“味”即文章中纵贯的作者才气和字句周折之间体现出的行文之气;“格”、“律”,是为古文之法度;“声”、“色”更是细化到文章中所用的“辞”的作用。故而,张裕钊所提出的文章四事,实际上是姚鼐古文说的总结。

    在坚持义理、考据、词章并重的桐城宗旨的同时{8},张裕钊又提出学习古文的门径——“为文之要,其始在熟读古人之文”,在读书时参究其“声气”,能够更好地追寻作者的“精神命脉”。{9}因声求气,通过熟读古人之文,可以深刻体会到古文章法和酝酿其中的作者之气。“读”不仅是阅读,还有朗读的方法,“长老所传,刘海峰绝丰伟,日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姚惜抱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10}这一方法源自桐城方、姚,张裕钊将其作为独得之秘传诸弟子。

    三、古文之“气”的讨论和影响

    晚年,张裕钊的文论更加成熟,这在与吴汝纶的通信中有诸多反映。为了更好表现文章之“气”,张裕钊对于“声音之道”的重视远过方、姚等人:

    裕钊近看《惜抱文集》及《古文辞类纂》,似姚氏于声音之道,尚未能究极其妙。昔朱子谓韩退之用尽一生精力,全在声响上着工夫。匪独退之,自六经、诸子、《史》、《汉》,以至唐、宋诸大家,无不皆然。近惟我文正师深识此秘耳。{1}

    程朱理学是桐城派的思想根源,朱熹论文的主张也是桐城派诸家学习接受的典范。曾氏教导古文,认为应从“气”字入手。张裕钊继承这一主张后,进一步强调发详更细处之“声”,将文章“声音”的重要性由唐宋古文上升至六经。吴汝纶对此说法表示赞赏:

    承示姚氏于文未能究极声音之道。弟于此事,更未悟入。……才无论刚柔,苟其气之既昌,则所为抗队、诎折、断续、敛侈、缓急、长短、申缩、抑扬、顿挫之节,一皆循乎机势之自然,非必有意于其间,而故无之而不合,其不合者,必其气之未充者也,执事以为然乎?{2}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3篇

一、埃及图腾

图腾作为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而出现,很大程度是远古社会对神明信仰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掌权者控制被领导者思想的一种手段。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可算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氏族徽号或标志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图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无论在图案的运用上还是其所起的作用上对于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图腾中的许多图案纹样及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演变,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徽章纹样中很多借鉴和吸收了图腾的图案,甚至在功能上也有相似之处。通过了解和认识埃及图腾,对于进一步的研究现代徽章中的许多与图腾相似的纹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埃及图腾中很多图腾形象都与神话、宗教分不开,伊斯兰教为埃及的国教。伊斯兰教复兴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同时宗教也是领导者管理国家和掌控人民思想意识一种手段,通过图腾的形式在人们心中刻画一个信奉的实体,可以算作是最早的规范人们身份一种标志。而古埃及人所信奉的不止是一个神的宗教,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物和现象都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操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将其拟人化,对神进行崇拜,这些神大多以动物为象征。

王勇在《中国世界图腾文化》中写道:“古埃及的多神教中,很明显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在众多崇拜神中已经出现了和埃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比如保佑农业生产的丰收神、正义之神、智慧之神等。”埃及是多神崇拜的国度,由此可知埃及的图腾崇拜是多种形式的。例如圣甲虫崇拜、睡莲崇拜、太阳神崇拜、鹰崇拜和蛇崇拜等,而太阳神、鹰、蛇崇拜是最为普遍的。例如:由于鹰可以接近太阳在高空飞翔,因此埃及人就把鹰看成太阳神拉的化身等图腾崇拜形式非常多。

关于埃及图腾纹样了解和古埃及的文化研究,对现在研究当地文化有很大的价值。图腾艺术作为以图腾崇拜为基础的原始艺术形式,是原始社会一种常见的艺术符号形式。彭涛关于《图腾艺术简论》中写道:“图腾艺术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图腾的崇拜情感,因而在图腾艺术中充满着浓厚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气氛”,这也使得图腾艺术研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认识它,更多地了解它。

二、埃及图腾的特征

通过对埃及图腾的探究,不仅对其功能和作用有所认识,还需要对图腾的图案特征有所掌握,才能更深入的分析埃及图腾对于徽章纹样的影响。

首先,从图腾内容来看,由于对神话传说的信仰以及宗教崇拜盛行,对于神话人物的展现是图腾中最为丰富的题材。古代埃及人相信神的存在,以及对于特殊动物的崇拜情感,太阳神、鹰和蛇的图腾纹样在埃及图腾中是描绘最多的内容。比如:埃及图腾中的太阳纹的形成和由来与古代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有关。上古时期,太阳神在埃及成为“众神之父”。埃及作为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由太阳的作用而导致季节的变化,对农耕民族具有的重要意义使得他们非常崇拜这位自然神灵。他们通过纹饰及雕刻太阳纹图腾的形式祈求神灵的保佑并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主要还是与宗教有关一种崇拜方式。

其次,从图腾造型来看,埃及图腾很多都是以拉长直线的造型进行展现。突出表现物体的典型特征来阐明图腾的内容,夸张、简明的造型是埃及图腾的典型特征。

最后,从图腾纹样来看,蛇、鹰的图腾纹样可以算是埃及图腾的标志性的纹样形式。眼镜蛇的曲身纹样是典型的埃及蛇图腾的标志,无论是在埃及的标志性建筑金字塔建筑纹样中,还是在埃及古建筑中都有这样的图腾,典型的鹰嘴造型以及展开翅膀飞翔的雄健姿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古埃及时期,鹰被看作是王室的标志。直线型的鹰图案纹样表现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展翅飞翔的张力表现得十分直接。据考古研究发现,图坦卡蒙木乃伊头部带着一个用金银镶嵌的精美的面具。在这个面罩的前额上就镶嵌着一条蛇和一只鹰形的宝石徽章。因此蛇与鹰在埃及最为常见的图腾纹样形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了。

三、埃及图腾对现代徽章的影响

徽章作为历史的载体同图腾相似,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记载了一段历史的形式之一。在周继厚的《中外体育徽章图志》中曾这样写道:“一枚枚小小的徽章,就像一条回溯往事的路标,牵着他走回被尘封的历史。”同图腾相似的是徽章背后也是简述一段故事或是文化甚至是一个文明的符号缩影。图腾作为原始族群的保护神的标志,很大程度是对神明的信仰。而徽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佩戴者个人信仰和荣誉的体现。对于企业和公司来说,徽章就是展现他们身份的一种直观的形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纹章学”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徽章的历史比纹章久远。纹章出现后,徽章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纹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徽章起源于一种标识。在张立的《徽章》这本书中提到,徽章最初可能来源于氏族的族徽,并与图腾文化有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徽章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其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它是一定时期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由于埃及信奉伊斯兰教,在现代徽章中,以新月为主要纹饰内容的徽章有很多,在形式的表现上是多样的。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来说,新月造型图案是他们的神圣之物。1914-1922年间创立的埃及苏丹国,在国徽的纹样上就采用了以新月为主要纹样的徽章样式,十分典型体现了埃及崇拜伊斯兰教的宗教传统。鹰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现在,埃及国徽上还保留着一只昂首挺立、舒展双翼的金色萨拉丁雄鹰的造型,展示日益丰盈的文明的三色竖纹盾形徽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埃及人对鹰的崇拜以及鹰在埃及文化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徽章不仅是一种纹样的图案展现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展现的新兴方式。

1、造型方面

图腾是原始部落的徽章形式,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王权社会的没落,徽章也迅速大众化,成为一般的机构标识或为一般老百姓所佩戴,成为用于装饰自己或体现自身特点的标志。现代徽章

在造型发展过程中很多继承和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典型元素。埃及图腾中图腾造型较多的采用直线型进行表现,在徽章中得到了保留。较为平均的水平、垂直肌理的造型在现代徽章中仍得到了保留并不断地进行创新。但是现代徽章造型同图腾相比有了很多创新,例如在纹样上与古代图腾相比简洁、突出特征。在造型的表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继承图腾中基本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外,多种图形融合的形式以及直接体现图案的异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徽章与远古的图腾单一崇拜性与氏族区别功用相比,现代徽章更多地融入了艺术造型与装饰性在其中。为配合不同佩戴形式的需要,现代徽章纹样已经脱离了只显示在墙壁、旗帜等平面绘画上的单一形式,以立体的、异形等多变的造型风格为主要的形式。在材料的运用上,脱离了单一的颜料涂抹描绘的方式,铜、银等金属材料的运用使得徽章在造型的展现上更加丰富,突出主题性和时代感更强。

在现代徽章的纹样展示上也比图腾单一的绘图展示更加丰富。胸前佩戴式、挂件式、肩章式等,多样的展现方式不仅成为企业文化展示的手段、突显佩戴者信仰和荣誉的方式,而且成为了装饰佩戴者的一种流行形式。

2、纹样方面

徽章纹样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以及对于图腾创作手法的借鉴与吸收,在徽章创作中的体现是非常直观的。埃及图腾纹样随着历史的长河逐渐发展、演变到现代徽章纹样上,例如: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纪念徽章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纹样展现的内容上看可以寻找到埃及鹰图腾纹样的影子,但是在形式上与图腾相比表现得更加精细,鹰翅膀与人的结合在内容展现上比图腾更为丰富。由此可见,埃及人对于鹰的崇拜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鹰图腾对于埃及现代徽章纹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鹰、蛇、太阳神等埃及图腾中典型纹样在现代徽章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在形象上基本保留了图腾中的图形特性,眼镜蛇和展翅飞翔的鹰的纹样仍在现代徽章纹样中活跃着。而在纹样表现的手法上夸张并且突出内容的方式仍然是徽章展现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纹样肌理表现上现代徽章虽然少量采用与埃及图腾类似的填涂方式但是正在逐渐摆脱,取而代之的是以立体肌理的形式来传达徽章内容。在《中国世界图腾》中对于埃及图腾的纹样的描写可以了解到,埃及图腾崇拜大多是根据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的。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创作来说是很好的借鉴,在纹样表现上不止是图案上体现所要传达的内容,在徽章背后与图腾一样还有很深刻的意义体现。在徽章纹样上同图腾纹样相似的是采用简单的描绘手法进行表现,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徽章创作和造型的表现上更加精致,更具有时代感。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说过:“原始人为了表示对图腾的崇拜,同时为了区分不同部落,在自己住所或是脸上身上描绘自己部落的图腾形象”图腾作为原始部落一种标志,它是现代人了解远古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对于现代徽章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图腾可算是徽章纹样的雏形。

3、用途方面

古代图腾多用于祖先崇拜及统治者掌权时统一人们思想意识的手段,是与其他氏族区别的标志之一,与现代徽章相比图腾的用途就较为单一了。现代徽章不仅是掌权者一种身份体现、佩戴者的一种荣誉象征,而且具有纪念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现代徽章可以分为旅游徽章、纪念章、体育徽章、奖章、功勋章等等多种形式。徽章与图腾的用途相似之处在于传承历史文化、纪念重要人物或事件的一种形式。例如:上海世博会埃及馆纪念章,就是对于这一盛会中埃及馆所展示的埃及过去、现代人文历史发展的纪念形式。随着人们对于经济的追求,具有纪念价值的事物必定具有它应有的商业价值。

由于造型、纹样不断更新和发展,徽章的商业价值也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巴瑞特系列设计中,一款以类似于埃及蛇图腾造型为创作的主要图案形式出现在该现代徽章中,不但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在商业售卖中的巨大经济价值。

该徽章纹样中依然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蛇造型并进行了一些形式上的扩展,但是与埃及蛇图腾不同的是,该飞蛇徽章纹样的展现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意义,有非常典型的埃及异域风情。蛇对于埃及的意义在图腾中就有很丰富的展示,眼镜蛇舞、法老蛇杖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埃及风情。巴瑞特系列中采用埃及蛇的纹样有很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对于体现埃及文化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意味。不同的是,徽章起源于图腾,但是现代徽章的用途和价值已远远大于远古图腾。

4、情感方面

图腾是一个氏族的情感以及文化的结晶,通过图腾纹样的描绘对于我们了解埃及的风土人情有很广泛的借鉴性。图腾是氏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对祖先或是他们所信奉的神灵的崇拜形式,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表现。而徽章是一种荣誉的展现,随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徽章的装饰性和展现佩戴者个性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不断被人们所体现。但无论是宗教崇拜还是自身的文化的体现,都是一种心理的表现,由此可以认识到,埃及图腾就是当地先民内心情感的图像化表达。它是法老文化一种体现,对于神明的崇拜以及埃及人对于自然物的崇敬之情的形象体现。由于现代徽章与埃及图腾有很大的关联性,不难看出图腾中情感表现的内容在徽章中得到了继承,图腾是埃及人信仰与崇拜物的体现,徽章也有类似的意义,它是佩戴者或收藏者自身荣誉与崇敬某物的心理外在反映。

王晓天的《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预言?》中可以了解到弗洛伊德认为图腾是“俄狄浦斯情结”。认为图腾动物在所有原始部落中实际上是父亲形象的化身。关于图腾的禁忌实际上也是原始氏族部落对于图腾崇敬的一种心理反映。而徽章在现代社会来看,虽然已经是大众化的产物,但是从佩戴者的心理来说,它是一种荣誉的体现和对某种图案的崇拜,其中存在着和图腾相似的崇敬心理情感在里面。王晓天认为图腾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神,是对大地母神崇拜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原始社会来说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就是原始氏族的图腾,其实也相当于一种原始部族的徽章形式。由于徽章纪念性、商业性内容不断扩大,在拥有者的情感上虽然继承了图腾中图案崇拜的内容和浓缩、记录重大事件作用,但其收藏或是购买后所获得的拥有感以及其中升值空间对于拥有者来说,经济收益及社会价值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影响力逐渐被体现出来。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4篇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范围的扩大,极大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所以,很多人认为话题作文跑不了题,有的考生甚至认为可以随便写,对话题作文的理解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甚至陷入了误区。现把学生作文中经常陷入的误区归纳如下,以便引以为戒。

忌讳一:貌合神离,自欺其人

例如有的同学在以“风”为话题作文时,给主人公取名为“风”,让风任意地做了一件事情;而其内容却与话题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有的同学先对风进行了一番描写,然后写了一件与话题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事情。从形式上看,体现话题“风”的信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其实这只是形式而已,从实质上看,文章已经远远地偏离了话题。

我们应当认真审题,把握命题的立意倾向,努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切合题意要求。

忌讳二:云游四海,不知所之

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为广大考生在展示自己特长方面提供了方便;但并不是说就“自由散漫”,没有“纪律”约束了。文章应当在话题规定的广阔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小的范围,这样,我们的作文才能够写得具体,生动,深刻。

有的作文多重立意,没有明确单一的中心;有的作文文体特征不明显,甚至是似驴非马,不伦不类;也有的作文涉及范围太大,这就必然出现假、大、空的不良现象,导致作文的失败。

要想跳出这一误区,就要做到:

写人――要有具体的人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

记事――要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议论――要有明确的论点、典型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

忌讳三:缩手缩脚,放弃权力

我们知道,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便于我们充分发挥,这对于我们考生是一件幸事。可是,有的考生放弃了试题给予的权力,缩手缩脚,打不开思路,不知这个“大蛋糕”从何下口才好。这就直接影响了考生写作能力的充分展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我们应当在话题规定的范围之内,大胆地选取自己最为熟悉的题材,甚至可以大胆地想象,选用一种合适的文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忌讳四:名曰含蓄,读者茫然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那些作文随意的同学提供了所谓的理论“依据”。有的同学完成文章以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是不是与话题有关。问之,则曰,含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题目、画龙点睛的议论、题记、后记等形式明确主题,表明文章立意与话题的关系,即使是较为含蓄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剧、童话等)也应当让读者体会到文章的立意及其与话题的内在联系,否则,就会使读者茫然,很容易被判为跑题。

忌讳五:扩写材料,自作聪明

当前流行的话题作文,一般是通过一则或几则材料引出话题,有的同学则扩写材料,当然这些材料很典型,但是,文章仅仅使用这些材料,但是不免给人以“孤陋寡闻”之嫌,内容空洞之感,“训练无素”之痕。我们要用自己的材料写作。

总之,我们要充分理解话题作文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拟题五忌讳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空间,这无疑对考生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还有不少考生在写作当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写作能力的展示,影响了作文成绩。这里,仅就“拟题”方面出现的问题,谈以下几点。

忌讳六:标题太大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从本质上讲是给我们规定了“写作范围”,而这个写作范围往往很大(这一点正体现了作文的开放性),我们的作文只要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就符合要求。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在这个大的范围之内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写作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如果考生不理解这一点,把标题拟得太大甚至用话题做标题,那显然是难为自己:既不好驾驭文章,又写不具体。这样文章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忌讳七:标题太长

标题应当简明。如果过于冗长,那么它就直接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标题应当简洁、明了,尽量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囊括最丰富的内容。

忌讳八:标题太偏

是否符合题意是评价高考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作为眼睛的标题不能体现文章与话题的某种内在联系,那么,谁敢保证这样的文章符合题意?

忌讳九:标题太晦

标题应当尽量明确地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或写作上的某突出特点,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如果文章的标题晦涩难懂,就背离了我们的写作目的。

忌讳十:拟题太晚

话题作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基础上打腹稿,列提纲。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标题的拟定。可是,有的考生违背这一规律,先写正文,后写标题。这就很难保证标题的质量,有的甚至忘记了写标题。

总之,我们要根据写作的一般规律,结合考题的具体要求,借助于一定的拟题技巧,拟定出具体简明、具体的高质量的作文标题,切忌“大”“长”“偏”“晦”“晚”,从而为取得作文的整体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材料作文四忌讳

当今高考作文命题,形成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材料作文大有愈来愈被看重的趋势。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材料是立意的基点,提示语用以启迪考生的思维,具体要求是硬性规定。要写好材料作文,就要按照这种题型的特点要求,避免“违规”,为此,现就考生在写作时容易步入的误区归纳如下:

忌讳十一:另起炉灶

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体现考试的要求。因此,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有的同学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这就势必使得自己的文章脱离材料――跑题!其成绩可想而知。

我们应当根据材料立意,使自己的文章与材料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忌讳十二:依恋过度

在文章的关键位置(譬如标题、开头等)适当的引用材料,是解决“另起炉灶”的问题有效方法。但是,有的考生却机械地照抄材料,引用目的不明确,尤其是当材料较长的时候,照抄材料就会使开头过长,头重脚轻,文章主体部分被挤占,内容相对减少。这种过度依恋材料的不良做法,会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立意,有选择的引用,语言要简明,篇幅要简短,在表述上要有倾向性。

忌讳十三:避重就轻

材料作文不但给了考生必要的限定,还给我们提供了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的的平台。材料作文中所用的任何材料(寓言、诗歌、漫画、图表等)都有一个主旨。我们应当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立意角度,切不可盲目地用猎奇的心态,寻找“球”。如果连材料主旨都没理解就追求立意的创新,那么,就是避重就轻,其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鸡飞蛋打,离题万里。这种铤而走险的做法是违背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律的,是不可取的。

忌讳十四:过河拆桥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5篇

一、如何有针对地查找文献?

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不全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

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

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论了。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

2.本领域牛人或主要课题组的文献

每个领域内都有几个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怎么知道谁是“领军人物”呢?

这里提供两个小方法:

在ISI里检索本领域的文献,利用refine功能找出毕业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或课题组;

另一个方法,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登陆会议主办方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作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就是了。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

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

知道了查什么样的文献后,那么具体怎么去查文献?推荐阅读>>>博士毕业论文开场白范文

通过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通过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通过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博士论文。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二、如何对下载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的,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心态。往往下载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着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

对于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这里有个简单方法,只关心三点:

文章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给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

文章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

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

当然,对所有的未读文献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尽可能用50字左右来归纳文章(包括文章的目的+表征手段+主要结论)。

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6篇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才没有“率尔”操觚,而是独辟蹊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学习此文,主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作者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又是著名的诗人、杂文家,他的语文修养很高。反映在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十分重视文学形象的塑造,又十分重视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这篇文章以三峡为线索,借想象和联想歌颂了历史上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物。但是这种歌颂又并非是直来直去的,而是在作者思路的纵横驰骋中一步一步实现的。因此表现在文章结构上,则给人抑扬顿挫、大开大合的感觉。

三.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这既是文章学习的重点,也是文章理解的一个难点。

【自读程序】

一.生字生词的识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

如“以敝帚画西施”、“志”、“欹”、“洪荒”、“注”、“不盈不溢”、“摧山坼(chè)地”、“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等。这样的内容不少,都可借助文中的注释或查工具书完成。

二.找出联结上下文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

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在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如在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作者用了设问的手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通过这一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在“漫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然后又一笔荡开:“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自读点拨】

一.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二.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文中有关三峡景物的直接描写不多,比较集中的是第二段。“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这段文字写“夔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穿过地莫名的惊喜。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第一次面对如此险绝的山势,作者说“忽然落进一个天地”实在贴切不过:一是景色变换的突然,二是奇观纷至沓来,三是兴奋不已,触发了无限遐思。

从章法上讲,这段景物描写是“漫想”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三.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文章里多处用“三峡”一词,但是细究起来,含义却有所不同。

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

“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显然这里的“三峡”指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未知的困难。

四.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较多,应当引起注意。

【自读思考】

一.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他已经穿过三峡,试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3.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到这样的喜悦?

二.读一读苏轼《滟滪堆赋》,看看课文与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天下之至信1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2。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3。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4。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5,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6。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7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8;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虺震悼9,尽力以与石斗。勃10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当道鉤援11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12。

[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在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因它是耸立江心的一块巨石,阻扼西来之水,故使江水奔腾暴怒,造成船行之险。此堆今已被炸毁。]

注释:

1至信,最可信。

2意思是无论江河多大,大海多深,都可以任人们去想象。

3意思是水的形状由其他物体的形状决定,因而形态千变万化,自有它的道理。

4这句的意思是说,水一旦发怒,会令人感到恐惧,但它也受周围事物的控制。

5山石高大的样子。这里指瞿塘中的礁石滟滪堆很险峻。

6固有它的道理。

7未尝龃龉,龃龉,音jǔyǔ,原指意见不合,这里指没有什么阻碍。

8意思是力量巨大,无可阻挡。

9喧虺震悼,指水击声很大。虺,音huǐ,虺虺,打雷的声音。

10勃,气势盛大的样子。

11鉤援,鉤,音gōu,鉤援,古代攻城用的器具。钩着城壁,援引

而上。这里作动词。

12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本来就有因为安稳而生变化,也有因为(用,因为)危难而寻求安稳的道理。从这个道理就足可以知道事物存在的本性是什么。

三.课下收集并研读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答案提示

一.

1.一种经过自己的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喜悦。

2.指的是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的喜悦。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7篇

如果你对于文章的印象还停留在他塑造的向南、小贝、王小贱这些经典角色上,或许可以尝试清空下你的大脑。咱们对于这个早就熟悉的演员,应该有些新的认识了。比如文章在即将上映的周星驰导演年度巨制《除魔传奇》中成为了绝对主演,拍完了《除魔传奇》,技痒的文章更是自编自导自演,还拉上了妻子马伊琍拍摄了一部叫做《小爸爸》的电视剧。

文章版“唐僧”?

当听说本期SOHI的封面人物是文章时,我们的美编激动的不得了,两个女孩都说,自己真的特别喜欢文章,因为向南、因为小贝、因为王小贱,这些荧屏里或痴情、或闷骚、或痞痞的形象深深吸引着80、90后的女性观众。

当然,编辑部20出头的小伙也问我了,咱们为啥突然想起来上文章?或许对年轻的男孩来说,文章给他们的感觉就跟你我身边同龄的普通男孩差不多。阳光、开朗、爱闹腾,又带有那么一点痞痞的气质,对了,还特别有才华,所以这样的男孩特逗女孩喜欢一点不奇怪。而关于封面人物这回事吧,官方一些的说法是,因为文章符合了杂志对于封面人物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他挺红,因为《奋斗》《裸婚时代》《蜗居》《雪豹》《海洋天堂》《白蛇传》等一系列超级热门的影视作品积累了很多的群众基础;第二在国内年轻一辈的演员里能够叫的上名的数一数,文章真的算是很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男小生;而最重要的是,按照之前的种种事迹来看,文章是个挺有想法也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的男人,娱乐圈帅哥不少,但能坚持自己想法的确实不多,

就在9月份,文章凭借电视剧《雪豹》拿下了金鹰奖最具人气演员奖。作为年轻一辈的演员来说,无论是谁,能够获奖,起码证明了在观众心目中真正喜爱和支持的是谁,这对演员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认可。这种来自观众的认可,比我们洋洋洒洒写下几千字的溢美之词来得更真实。虽然大部分人都说身边喜欢文章的都是年轻观众,但SOHI也访问了很多年长的妈妈级观众,她们对于文章的感觉,就像自己家的儿子,既满怀期待又关心有加,用妈妈们的话说,影视剧里的文章看起来很“乖”,虽然也会偶尔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但总的说起来,还是个善良的好青年。

文章很谦虚,总说自己是晚辈,运气比较好,还需要再接再厉。但现在,几乎只要有文章出现的影视剧,大家几乎都心照不宣的有了默契,这部戏一定不会差。之前的《奋斗》《蜗居》《裸婚时代》或许还会有人觉得文章演的都是一个套路的小男人角色,但是到了《海洋天堂》《雪豹》《失恋33天》,无论是自闭症儿童、热血军人还是最受女性欢迎的男闺蜜王小贱,文章塑造的角色和性格几乎没有重样的。演高富帅容易,可是演傻子、演不让人讨厌的娘娘腔就很需要功底,《海洋天堂》里的角色让文章收获了许多观众真挚的泪水,而《失恋33天》则让女人们一边骂男人没心没肺一边期望自己失恋时能有个这样的男闺蜜。

说起文章,很多人印象里的关键词都是荧屏里他塑造的那些形象:懦弱、小男人、痴情、贱兮兮……诚然,因为这些角色,他成为了内地电视剧圈子里的头号小生,但是现在,是时候慢慢抛开你对文章的既定认知了。

文章的作品数量或许在年轻男演员中不算最多,但每一部的质量和口碑都为他的演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小荧屏电视剧里稳扎稳打的巩固了自己头号小生的位置,到在大制作电影中担纲男一号,文章的每一步都走的很踏实。他丝毫没有浪费任何一次在观众面前出现的机会,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咱们还能在大银幕上频繁的看到文章:和李连杰已经连续合作了两部片子的他在新片《不二神探》里又和“老爹”对上了戏;在《血滴子》里,你也能看到文章客串皇帝的身影;而接下来即将上映的年度巨制《除魔传奇》是周星驰6年来潜心打造的又一力作,饰演唐三藏的文章在这部被誉为《大话西游》前传的电影中担纲了男一号,他与周星驰、舒淇等重量级演员有着诸多精彩的对手戏。相信在星爷的一番“折腾”下,文章这次的演出绝对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特殊感受。

除了在荧屏里的精彩表现,很多人或许没有关注过,文章和马伊琍对于慈善和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他们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各类的相关活动上。或许是因为想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或许是想借由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来为孩子们做点事,或许很单纯的仅仅只因为为人父母总是有一颗温柔的心,对于这些我们以为熟知的明星,其实还有很多面我们并不了解。2010年6月,文章在壹基金现有框架下专门设立了“大福自闭症关爱基金”, 该基金所筹得的所有善款会定向支持国内自闭症机构和自闭症家庭。大福是电影《海洋天堂》中文章饰演的自闭症角色的名字,“大福自闭症关爱基金”是中国首家由明星发起针对自闭症的专项基金。

有才华的人总是技痒

因为王小贱塑造的实在太传神,也因为之前众多电视剧里的闷骚小男人形象,很多人老觉得文章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特质,在金鹰节颁奖的当晚,文章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震惊的话,“因为这个奖是凭借《雪豹》拿的,所以我就代表剧中人物说一句话:‘钓鱼岛是我们中国人的。”虽然事后对于文章的这种举动议论颇多,但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人觉得文章就是个爷们,无论他在电视剧和电影里的形象是不是有点窝囊、有点小男人、有点娘,现实中的文章,就是个热血的爷们。

对于这样的评语,如果你是真心喜欢文章,或许早就在心里认定。SOHI的美编小高跟我大谈喜欢文章的心路历程时反复强调:“我很喜欢坏坏的,然后又很有才华、有能力、有担当的男子汉,你不觉得文章就是这一型的吗?”确实,现实中的文章一点都不“面”,该恋爱结婚的时候丝毫不含糊,做事做人也从不遮遮掩掩,在微博上也经常能看到他对于一些不平事言辞激烈。尽管他还很年轻,有时候在荧屏上看起来略带几分青涩,可是这些都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丈夫、好爸爸,这也是SOHI选择文章作为这期封面人物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高调秀恩爱的娱乐圈夫妻一对对都劳燕分飞,而当初几乎被所有人唱衰的文章马伊琍却生了闺女、幸福的过着小日子。SOHI很好奇,那些当初等着看好戏的人会不会很失落。

最近娱乐圈又一对“金童玉女”“模范夫妻”董洁和潘粤明因为离婚闹的不可开交,而当时被很多人唱衰的文章和马伊琍却安安稳稳的携手走到了现在。当年,很多人都对这段姐弟恋心存质疑,而文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据马伊琍的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文章非常成熟有担当,虽然年纪比自己小,但文章成熟、有责任心,对于家人很关心,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男人”。微博名为文章同学的他在所有场合都亲切的称呼老婆为马老师,在拿奖的夜晚,他也是最先感谢了自己的太太,“谢谢我老婆,为了让我来,她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了,所以最先要感谢她。”

一开始,媒体几乎一边倒的表示不看好文章和马伊琍的姐弟恋,对于他们的早婚,媒体也几乎每次都在强调年龄差距、名气差距等问题。一直到现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两人离婚、争吵的谣言。可是,姚晨凌潇肃、谢霆锋张柏芝、董洁潘粤明……娱乐圈当初这些积极秀恩爱的夫妻如今都劳燕分飞了,文章还是继续和自己的爱人、孩子低调的好好过着日子。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第8篇

一、解释标题的含义

从分析标题的意义角度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标题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简要的解释。首先要明确标题的本义,即表面义,然后再结合文章的主旨,进一步弄清标题在本文中的语境义及引申义。

【名题精选】

[例1]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江西卷,张炜《木车的激情》)

[例2] 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2008年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

【答题思路】

[例1] 本题考查解释标题的含义,属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考点。首先要通览全文,找到题干要求的信息出处,即题目中所说的“木车的激情”在原文中的具置,其辐射范围大致在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然后以关键词“木车的激情”为中心,联系其前后的内容,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明确答案。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参考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例2] 题干要求解释“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即需要我们根据文意,分析“马缨花”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首先要解释‘马缨花’的本义,然后说明马缨花的寓意。马缨花,是花,但是在作者眼里又不是一般的花,是与作者生活息息相关的花。在文章中找出在新旧不同的时代,作者对马缨花的感情的句子,明了作者对它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而思考作者对它的感情变化反映出作者什么心态,也就是散文要表现的主题。这样就可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1)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2)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的心情和对生活态度的变化。

【类题支招】

理解标题的含义,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虽不是文章的主旨,但必与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具有密切的关系。然后从四个步骤来具体分析,即一看二明三探四合。一看标题的本义,即其字典义或常用义;二明,即明确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可以从语段的中心句或文章的主旨句里明确其具体的语境义。三探,即探究标题的主旨义。因为,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往往就是文章要揭示的主旨。四合,即提炼整合答题。从标题在文中所隐含的意义着手,提炼出答案,然后再用关键句补充说明,答题时力求语言简洁,并与题干要求保持一致。

【类题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②题。

收藏幸福

池莉

一个人宣称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去年秋天,我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的拍摄,遇上一个少女。在演播开始之前,我们都坐在演播室外面的走廊里,唯有她坐不住。她兴奋得双眼炯炯、手足无措,不断地对我们说:“我真是太幸福!我太幸福了!”她为生平第一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而感到幸福,更为即将被某部领导接见而感到幸福。

我再次见到这个少女是不久前的事情。在北京的一个读者俱乐部里,她静静地坐着,年轻的脸上布满过分凝重的沉稳。后来,她十分沧桑地告诉我:“我是多么幼稚可笑啊!那天我简直就是小丑!当然,我再也不会那么傻了。哪里有什么幸福?狗屁!”

大约前后也就是一年光阴吧,那少女就全盘否定了她以前那么充沛的幸福之感。

幸福到底有没有?当然是有的。只是幸福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和肤浅。

……

关键是自己的心灵,它是否在那一瞬间冲破肉体的层层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欣悦之感,并且把那欣悦之感攫取回来种植在我们的感觉之中,然后,就有一股甘泉开始在我们的血管里缓缓流淌,长久不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无论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想起它,它就会流淌和滋润。这才是幸福。

说实在的,人的短暂一生,幸福并不多见。它是需要我们精心收藏的。当你埋头工作了许多时日,终于在某一时刻圆满地完成了你预想的工作,你站起身来,推开窗去,恰好这一天外面是蓝天白云,花香草也香,那么,深深地呼吸吧,放眼远望吧,微笑吧,呼喊吧,不要急于结束这一刻,不要忽略了这一刻,这就是幸福。慢慢品味它,享受它,并且收藏它吧。当你独自在机场候机,你的班机一再延误,你烦躁的眼睛在茫然的游动中突然被另一双烦躁的眼睛所理解,你们不由自主地相视一笑,都在同情和安慰对方,如果你的心情忽然就熨帖了一点点,这就是幸福!当你正在痛苦的时候接到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仅仅从你轻轻的一声“喂”中立刻就捕捉到你此刻的心态,那么这也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你应该感恩并且好好收藏它。因为此时此刻与你同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家都很忙碌,都分别在各自的磁场中,而听到你一声招呼就可以进入你的心情,实在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你孩子梦呓中呼唤你,这就是你的幸福;你丈夫在你突然落后他几步的时候,搜寻你的目光中闪现出一丝失落的张皇,这就是你的幸福,抓住并默默地收藏起它吧。

……

① “收藏幸福”,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请结合全文分析。

②根据原文说说“收藏幸福”,应该收藏生活中的哪些幸福感受?

二、设置这个标题的原因

从分析标题的意义角度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设置标题的根源进行探讨。回答“为什么设置这个标题”类题,常常需要考虑写文章时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相关内容。标题的设置原因,作者写作时的“独特匠心”,这个“匠心”具体表现在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整合答题时,一般离不开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旨等因素。这样答题时,说服力强,可信度高。

【名题精选】

[例3]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09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欣赏标题可以从标题的内涵、标题的形式特点以及标题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此题干要求“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出题角度非常巧妙,此文标题为“上善若水”,而写作对象主要为“都江堰”,可见此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联系原文,分析作者以“上善若水”为题的几层原因。本题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都江堰”与“上善”的关系,二是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与“上善”能否挂上钩,三是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是什么,即作者赞美的“上善”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类题支招】

作文时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文不离题。反之,鉴赏评价文章标题时,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即题不离文。分析解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可抓住三点:一明义、二梳框、三提炼。具体来说,一明义,即明确标题的表面意义。这是“由表及里,挖掘其蕴含的中心意义”的前提。二梳框,即梳理文章的框架结构,理清行文脉络,品味作者的独特构思。有些文章的标题,常常决定文章的选材,有的直接就是文章的中心线索或主旨。三提炼文章中心。找出文章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因为标题大多是文章中心的窗口,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其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息息相关,因为“题不离文”。

【类题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③-⑤题。

思想的天鹅

林清玄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思想究竟是像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具象的事物可以来形容我们的思想?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不取其味,不损色香……

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大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鸢或是鱼,上及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

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不能主宰;鸢呢?鸢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

如果愿意给思想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古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于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善翔,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致过分执着……天鹅有许多好的品性,它的耐力、毅力与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动容。

我愿意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之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宰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优游。

……

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做为天鹅的家乡,让它既保有平衡的双翼(智慧与悲悯),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清白的自性),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即使它飞到万里之外,它在心灵中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路途,在千灾万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

……思想的天鹅也像是身穿白袍的士子,纯洁、青春,充满了对将来的热望,在起飞的那一刻不能轻视,因为它会翱翔万里,主宰人的一生。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节)

③根据文意,解释“思想的天鹅”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④根据原文,概括“思想的天鹅”中“天鹅”两层含义的要点。

⑤通读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标题命名为“思想的天鹅”。

【参考答案】

【类题训练】(一)

①不是简单肤浅的新鲜感与兴奋感,而是心灵冲破肉体的层层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喜悦之感;是能长久不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的喜悦之感,是让我们幸福无比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

②圆满完成工作后的成就感,满足感;班机一再延误烦躁时,得到陌生人的同情和安慰后,心灵的慰帖感;痛苦的时候接到朋友的电话,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孩子梦呓中呼唤你的甜蜜;丈夫细微的关爱与体贴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幸福感受。

【类题训练】(二)

③用“天鹅”来比喻“思想”,作者用天鹅来寄寓自己的理想,希望思想像天鹅一样能时常起飞,带着智慧与悲悯,从清白的自性处起飞,用敏锐的眼睛看世界,满怀热忱地去探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