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9 03:12:20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1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临床;现状;思考

疾病预防控制是通过对伤害、残疾、疾病加以预防和控制,为人类营造健康的生存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疾病预防控制将“以疾控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科研为依托”作为宗旨[1]。深入对疾病预防及及控制的策略、措施的研究,组织好各类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将妇女儿童、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安全、职业安全、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应急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医学生物学、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我国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临床感染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但我国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仍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就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总结解决方案。

1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

我国培养箱、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均质机、菌落计数器、PH计等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的仪器设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医院目前正在使用质量良好的商品药敏纸片、细菌编码鉴定卡、培养基等。从我国检验人员结构上分析,以往以中专毕业生为主力的检验队伍正向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为主的检验人员结构转变,随着对生物检验的重视加强,陆续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微生物专家出现[3]。在国内、国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临床微生物领域全面质量监管及医学实验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认证等概念得到检验界认可和接受。经过十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各地方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不断进步,使得生物检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4]。

2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的问题

2.1微生物标本采集欠规范

标本采集由微生物检验采集员进行,实验室和临床沟通较少,医护人员不够了解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对采集前的准备工作,采集的部位、采集量、时机、次数、消毒方法等问题不够了解,且多数医院并未在这方面做出明确文字规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产生,降低了致病原菌检出率,即使能分离出某种细菌,但不一定是致病菌,这种情况下不但无法提供病院信息,而且可形成误导[5]。例如标本无法反映病变部位信息;例如怀疑发生呼吸道感染,在留取标本之前让病人漱口,之后用力咳出;也可能怀疑发生厌氧菌感染,却使用绵拭子进行采样。而正确的取材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接触空气,防止被正常菌群污染;深部组织标本采集需用碘酒行皮肤消毒,注射器穿刺针头准确病变部位深部,将抽出的数毫升样本排出一滴,滴到酒精棉球上;病灶处标本量过少时应先用注射器抽吸还原性溶液(1ml),再抽取标本。厌氧菌培养标本与一般细菌不同,多使用针筒抽取等特殊采集法。

2.2标本保存、运送欠规范

维持病原菌活力并防止非病原菌大量繁殖是微生物标本的保存及运送原则。不同病原菌的保存和运送要求不同。例如,夏天留取患者粪便或尿液进行细菌培养,若不及时送检则可使非致病菌大量法制,检验结果可能将正常的中段尿误诊成菌尿或判断为其他情况[6]。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因其对低温敏感,因此在冬天时更应在室温条件下快速送检,才能保证检出率[7]。

2.3还需加强检验质控

尽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细菌检验质控工作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在日常标本、质控物上的严格程度不一致。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具有谨性、高技术性、高干扰性和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加强对这类高难度的复杂工作进行严格的质控,尤其是对药敏的质控[8]。

2.4检验报告方式欠规范

检验报告作为重要医疗凭据,能提供关键的临床诊疗信息。但是,如果在痰液标本检验结果中并不报告涂片所见却只报告培养结果,则难以对肺部感染和分离菌的关系作出准确判断[9]。因此,应对检验中所见及最终结果进行规范的全面描述,加以分析。对检验报告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增加其规范性。

2.5实验室缺乏与临床的沟通

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临床抗感染和细菌检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加强检验科人员与临床抗感染医生的学术交流可增加双方的专业性。而目前双方的沟通较少。当细菌分离培养报告中出现“正常菌丛”时,试验室工作人员觉得正常,但临床医生则觉得报告不明确,医生希望看到的答案是“无菌”或“有菌”,若检验室不讲耐药基因或耐药酶的耐药含义,可能导致少数医生不加重视[10]。

3关于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思考

3.1建立并健全临床微生物检验规范性法规

专业检验人员及学者应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文献,共同研究并制定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法规。进行严格且[A1]全面的质控,将检验报告的内容、方式、解读进行统一规范[11]。制定出的规法应同时具备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法规性。

3.2规范标本采集、保存及送检

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通过沟通和协商,根据检验科的操作规定,共同制定适用于本院的临床生物检验标准,并对标本的保存、运送做出细节规定和要求。并进行大力宣传,将其落到实处。建立并不断完善标本的验收制度,坚决退回不合格标本,并说明不合格原因,并重新采集标本,再送检。医护人员应将标本的详细采集要求告知检验室工作人员,减少沟通不良导致的造成检验解读差错[12]。

3.3加强检验室与临床医疗的沟通

微生物检验人员应主动与临床治疗医生进行联系,并对报告的形式、报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进行解说,使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报告进行正确理解,以对临床进行真确指导。例如对于各种细菌耐药酶的检验,应将其含义和在抗生素选用上的意义向临床医生和护士进行讲解,真正发挥生物检验报告的作用[13]。

3.4加强微生物检验质量监控

加强微生物检验室室内质量管理,对问生物检验各方面工作进行质量监管。从病人准备到报告解释、临床应用,均应进行严格质量管理和监控。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步骤进行,保证标本的质量和报告解读的正确。

3.5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国内、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增加了生物恐怖事件、感染疾病的发生率。临床微生物检验室应就这些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相应理论准备,做好技术培训以应对突发事件,将风险降到最低[14]。例如以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非淋病性尿道炎的发病率上升,目前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群的增加,都要求院方不但要做好细菌检验工作,还要加强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的检测或培养,创造应急条件,此外还必须提升微生物检验室安全管理[15]。参考国外相关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并制定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4小结

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重在准确、快速的诊断感染性疾病,为临床抗感染及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给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报告,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微生物检验工作,加强质量监控是各院及检验人员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上述问题是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的几大突出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上述解决方案。将微生物检验结果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应加强临床与检验室的沟通,才能发现问题并总结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石春莉.关于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问题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25(12):745-746.

[2] 顾兵.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转运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2(10):732-735.

[3] 徐超.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流行病学分布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10(8):85-85,86.

[4] 易虹,易权华,鲜胜等.检验科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现状及对策[J].海南医学,2013,24(10):1530-1530.

[5] 陆德胜.新形势下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3,31(8):117.

[6] 潘丽娟.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改进[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51,354.

[7] 郭玉萍,窦志远.葫芦岛市连山区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动态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8):764-765.

[8] 姚伯程,王怡云,何庚声等.微生物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卫生监督领域中的作用[J].甘肃医药,2012,31(10):774-778.

[9] 陆德胜.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05(11):157-157,164.

[10] 刘宇,穆毅敏,徐萍等.某市2012年实验室诊断布鲁杆菌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7(25):259-259,260.

[11] 杨洋,王松旺,张英杰等.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22(8):53-56.

[12] 陈伟红,戚小艳,周国祥等.江苏省昆山地区乡镇医疗机构检验人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8(7):864-865,868.

[13] Parlapani, F. F.,Neofitou, C.,Boziaris, I. S. et al.Microbiological quality of raw and processed wild and cultured edible snails.[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4,94(4):768-772.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2篇

一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

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3篇

【关键词】微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能给我们带来真实的实用环境,微计算机技术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尤其需要这样的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1.微计算机技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1]

微计算机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包含两大部分内容: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这两部分内容都是难啃的骨头,汇编语言的难点在于它和硬件的无限贴近,很多有高级语言学习背景的人将其视为“用牙签吃饭”,学习起来觉得步伐太慢,成效太低,更大的教学问题是很多学生的“无用论”,学了用处不大,很费力气;接口的难点在于软件学习背景的同学在硬件的芯片理解很难深入,对各种芯片的工作特性从认识到掌握的过程显得很费力,各个芯片的协同工作也很难应用灵活,所以实验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实验的设置越是趋于合理,学生才能在理论和应用的环节少走弯路,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在实验中解决突出问题

2.1 合理的设置实验

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绝对不能定位在一个教学任务的层面,在教育思想上,实验设置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实验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应该体现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在体系上,要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突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验设置最好有一定的相关性,各个实验不孤立存在,比如在做定时器/计数器实验里最好用上并行接口芯片;增加实验的设计性,除了严格完成验证性实验,需要给一部分开放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其实每个教育者都很清楚,这种能力才是大学阶段最应该培养的。为了满足如上的要求,可以对课程做合理的调整,比如增加实验课时,调整现有的实验顺序,尽早的开展实验,由课程组的几个老师分管各个实验等,只要对授课有帮助的调整都可以尝试。

2.2 注重实验环节

实验从时间上分有三个环节,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在实验前做一些辅助工作,提前布置实验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实验过程的互动做好准备,同时让同学们对实验有明确定位,实验是借助实验设备验证我们的想法,首先必须有想法,否则设备对你来说和一堆废品没有两样,实验前的准备就尤为重要,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事先制定实验方案。对于在实验前作了充分准备的同学在实验中一定是会有较大收获的,实验是在“做”中学,如果顺利,说明我们把本次实验需要的知识理解的较为透彻,这一类学生可以从合作走向真正的独立,大多数同学实验不会很顺利,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还有一类是以前有“欠债”的同学,这一类同学应该正确应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首先不要因为没做好,自信心就受到极大伤害,要将问题作为实验给我们带来的附加收获,一般来讲,实验的设置都是循序渐进的,很多问题可以反映你对其他知识环节的熟练程度,哪里出了问题修补哪里。实验后需要做的事情是认真梳理在本次实验过程中的思路,总结收获,将其写成完整的报告,很多同学不重视写实验报告,经常将实验大纲按部就班的抄到报告上,很多同学不清楚,写实验报告是对所学知识清楚表达的有效途径,还有的同学将实验报告写成“感想”、“散文”,思路不清晰、用词不准确的情况随处可见,应该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会写好实验报告,加强这种基本素质的锻炼。

2.3 实验的形式多样化

2.3.1 验证性实验

学习微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难度大,很重要的原因汇编语言和芯片本身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从认识到掌握有很大的一个跨度,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除了对基本知识进行介绍,更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效梳理,比如汇编语言中的寻址方式,各种寻址方式仅仅是一种记录形式,这种形式是告知编译环境存取数据的规则,所有人都遵守同样的规则,操作对象才可以在cpu和存储器之间来去自如,种类多是因为实际问题里有这么多种数据类型需要处理,寻址方式重要是因为我们随时随地的要使用它,犹如我们在高级语言中要随时随地使用数据类型一样,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验证性实验,设置场景,选用不同的寻址方式,处理相同的问题,让学生深刻领会各种寻址的作用[2]。

2.3.2 开放性实验

对于一些看似容易懂,但实际能达到灵活应用的水平还差很远的环节,开展开放性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只给基本要求和实验设备,让学生自行分组、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并且写出实验报告,当然这个过程序需要教师协助,这个过程其实对学生来说相当复杂,开展初期也相当耗费时间,但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

以并行接口8255为例,芯片本身结构简单,8255的初始化程序设计也不难,很多同学觉得学习起来不会像8259那样吃力,但是真正能灵活应用还有很长的路,比如铁路远程自动供水系统、植物恒温控制系统等[3]应用需要并行接口,多路抢答器,音乐程序也都需要并行接口,所以简单的验证性试验过后,有必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去认识这个接口。

学生在这个过程里要查阅资料,查阅资料我们提倡“就近原则”,即先从能看懂的开始,和自己的知识对接,这也是自主学习模式所提倡的,学习者只有按照一种与自我概念相吻合的学习模式,才能称之为意义学习[4]。准备相当充分的资料基础上,制定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可以合作完成,合作前提的学习会让学习者舒缓压力、建立自信、通过合作正确评价自我,从而走向真正的独立。最后是实验的实施,详尽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对遇到的问题能解释或解决,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3.总结

实验教学虽然是一种教学手段,但这种辅助作用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如果实验设置合理,环节安排得当,形式符合认知规律,实验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心血,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对师生双方都是自我建设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值得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7:113-114.

[2]李欣光.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8):44-45.

[3]白莉媛.Intel 8255A微机芯片的应用[J].光盘技术,2006,6.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4篇

(一)忽视操作细节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教学首先由实验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目的及原理,然后讲解实验操作的主要步骤,虽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次实验,重点预习实验步骤,但很多学生只是走形式,并没有认真对待。因此,由于教师讲解时间较短,学生大多只能记住大概的步骤,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很难短时间把握。例如,细菌接种到培养基实验,在演示环节,教师先在火焰上灼烧一下接种环,然后将灼热的接种环接触一下无菌落固体培养基,使之快速冷却,再粘取菌落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但是学生操作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快速冷却,直接将灼热的接种环接触菌落,导致实验失败,细菌没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细菌涂片实验,需要充分涂匀勾取少量的菌落,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生操作的时候,往往因勾取的菌落较多不能充分涂匀,染色后不能观察菌体的形态。

(二)忽视结果的观察及总结

很多微生物实验涉及到微生物的繁殖周期,比如微生物药敏实验,生理生化鉴定实验、微生物分布检测等实验通常需要在操作结束后一天以上才能观察结果,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暂时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到实验室观察结果,并根据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但是总是有学生忽视结果的观察,甚至缺席,这部分学生实验报告里面的实验结果只能参考其他同学,实验教学效果就达不到要求。

(三)缺乏微生物安全意识

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始终有少数学生忘记穿实验服,或者将手机、书包、笔等随身物品随意丢在实验台上,甚至裸手拿培养皿或者菌种管。完成实验后将棉签、培养基、试纸等接触菌液的物品直接扔到垃圾桶里,这些不良习惯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微生物实验经常使用病原性的细菌、病毒,虽然微生物实验教学一般选用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生物威胁较低的微生物进行实验,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微生物安全意识,不规范操作,有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二、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思考10:09:59

(一)规范操作,加强操作细节及注意事项

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训练好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基本的技术,比如培养容器的包扎、倒培养皿、接种、涂片等通过老师的讲解、演示操作和观看相应视频来规范每一个动作和环节。为了规范操作,笔者建议缩小实验组人数,每个班分成2组,每组2人,这样每个学生基本上都可以亲自进行操作,实验教师还可以及时纠正每一个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每次实验前,对于上一次的实验操作,选两位学生演示,剩余的学生观摩,并指出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微生物实验操作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操作才能掌握。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强化操作,反复练习,我们可以采取全天开放实验室,学生一有时间自行到实验室练习。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因为微生物实验准备工作量大,包括大量的包扎、灭菌和培养基的配制等,实验员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另外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一些微生物相关的课题,如病原菌的病理研究、药敏研究和药物对病原菌的药理研究,可以增加学生操作机会,增强实验思考。医学专科学校没有硕士点,高级教师没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利用专科生做一些基本的常规的实验操作,减少了项目科研工作的工作量。教师在实验操作演示环节应充分讲解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如接种环的使用方法和持法,培养皿的持法,微生物涂片技术的注意事项。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快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技术要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模式

当前的实验教学步骤包括板书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等,然后简单演示,学生再按照方法操作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最后评阅等步骤。笔者建议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节省老师的板书时间和演示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把实验课程形象化和生动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每个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让学生完整的观察整个实验过程,指导教师需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重点指出,目的是达到学生规范操作。对于医学专科学校,由于实验条件较差,实验学时受限,学生只能动手操作一些常规的微生物实验。对于一些学生不能亲自操作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虚拟实验,播放一些微生物有关的实验课程,利用声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模拟整个实验过程,这样既节省了实验材料和试剂,降低实验运行成本,又免受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当然多媒体教学会增加一定的成本。

(三)加强实验结果的观察及总结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5篇

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教学 动手能力 考核

微生物学是生物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我院微生物实验课面向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开设。为使这些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各专业微生物实验课做了相应改革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 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包办多,仪器经费有限,造成学生动手少。

我院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甚至实验的预期结果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到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结果分析不到位。另外由于仪器设备及经费限制,一个小组往往2―4人,实验中有人做,有人看,有人当记录员,这样部分学生养成不爱动手的毛病,只要“认真”抄袭同组同学的数据照样能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这样不仅错过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而且养成了投机钻营的恶习。

2.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

微生物学实验课时间安排一般较紧,每周1次或两周1次,每次3―4学时,有些实验内容,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生化反应、生长曲线测定等,需要培养18小时以上才能观察分析结果,一次实验课难以完成。如果第二次课再观察结果,就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因此教师通常自行安排课间或课余时间进行。有些小组不来,有些小组派代表来观察,即使全部到齐,也由于时间短而紧张,导致学生观察不仔细,出现问题也无心分析和解决,由此影响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学生单纯地为实验报告而做实验,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是就此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甚至抄袭他人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4.前后项目安排不合理。

以往的实验项目,内容连贯性不强,一学期下来,学生感觉做了不少实验,但实际应用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1.提高认识,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院微生物课程组的十多名教师,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改变过去一包到底的做法,给学生动手留出足够的空间。学校近年来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不仅实验室宽敞明亮,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一应俱全,还添置了不少精密仪器,如奥林帕斯数码摄影显微镜、全自动荧光显微镜、大小不等的生物反应器、全温振荡培养箱、冷冻干燥机、超声波粉碎机等,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及开出顺序,增强其连贯性和实用性。

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照顾各专业的特点,所选内容应覆盖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尤其应突出微生物学独特的基本技术,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和分离技术、培养技术等,既有简单的、基础的小实验,又有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衔接,同时避免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以便于学生建立正确、全面的实验概念。

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如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中的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各种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保藏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等。其次,从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出发,尽量安排一些选修的内容。第三,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上或前后连接,既节约了课时,又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也有助于学生判断、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将细菌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特殊结构观察、测微技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结合,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与微生物鉴定结合,微生物紫外诱变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微生物对碳、氮源利用的结合,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与生理生化反应的结合等。实验改进后,一环紧扣一环,中途如有一次失败,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结果关心得多了,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3.重视课前预习,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因课时限制,有时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只能按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求:(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有哪些、预期效果如何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这样不仅缓解了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还学到了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还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4.提问精讲加小结,切实提高课堂效果

课前要求预习,但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如果不检查,预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对要求预习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或者提前几分钟先让学生简要试讲,然后由教师给予补充和纠正。既可以强调重点,又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精讲,关键示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必须简洁明了,讲清该实验的实际应用、关键步骤、具体要求和历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关键操作要进行演示。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细心观察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随时发现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教师时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错误,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还可抽时间让学生过关签名,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如果实验中出现异常,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重新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收益更大。

下课前小结,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发挥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学安排、技术因素等原因,容易使实验课结束时草草收场,结果一些学生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除和纠正,这一点在操作考试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最好利用很短的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纠正普遍性的问题,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与前面的综合性实验内容有矛盾,看看如何调整)。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课外弥补。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少学生希望动手,掌握更多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就看教师怎么去引导。食品专业的学生喜欢食品原料或产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喜欢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工业产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想利用微生物生产基因产品,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则想筛选生物制剂,防治水产动物疫病。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谋生路”;申请学校和系部立项的学生课题,“找米下锅”,期末参加综合大实验,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主动热情地为他们“分忧解难”,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有的选了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及DNA提取,有的选了食用菌栽培,有的选了市场酸奶样品的检测,有的选了海洋微生物产抗生素或者产酶菌株的筛选等等。选题之后,学生们一边去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边编制自己的计划,摸索实验条件,干得不亦乐乎,实验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或者论文。通过锻炼,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看,参加各种训练的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能很快进入角色,论文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后就有一两篇;另外,通过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知识帮家人和亲友脱贫致富,帮企业分析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

6.考核方式多样化,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我们的微生物学实验与理论可单独设课。实验课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并在第一节课予以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预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的态度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期末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40%。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微生物分离和培养、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辅加一些口试,操作不及格者必须补考。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原理、试剂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通过考核,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弥补了实验中的不足。考前许多学生主动到实验室查漏补缺,反复操练,生怕出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考核学生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检查,因此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建立实验项目卡和实验档案,为进一步教改提供积累。

实验档案的收集,是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进一步改革的基础,这个思想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每个实验项目建有卡片,每个卡上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所用的仪器台套数,消耗材料的多少等内容,即使新手准备实验也会一目了然。档案中有教师的预实验报告,记载着教师的试做过程、心得体会和改进意见,实验员有准备实验记录和开出记录,实验设备记录本上有使用记录,教学档案室存有历届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大实验的总结报告、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实验理论考试试卷和总评成绩,这些原始材料的积累,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三、总结经验,深化改革

1.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认识到了本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他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深化改革的设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1)具有满足工作的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2)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具备科研创新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对照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与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仪器装备,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投入进来。(2)加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将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大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包括时间、空间和实验项目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去选择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新娇,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3(3):76-78.

[2]范黎,刘明,张伟等.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4): 96-99.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6篇

为贯彻落实有关法律精神和加大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力度,上海市松江区卫生局于2006年11月始开展了一、二级病原微生物(BSL-1,BSL-2)实验室登记备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次生物安全专项督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为客观评价实验室备案后的监管效果,推进卫生监督“可控可量”管理模式的探索,2008年6--7月,我们对辖区内14家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进行了消毒效果检测和生物安全柜的首次现场检测,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辖区内7所民营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和7所公立医疗机构(含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中的14家已备案的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作为监督检测的对象。

1.2 检测内容

消毒效果抽样检测包括实验室内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室内空气、工作人员手、工作人员手套、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消毒前、后)等细菌污染状况和紫外线灯照射强度测定。其中物体表面的对象包括实验室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检测仪器、离心机、冰箱、水浴箱把手、门把手、电话、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开关部位、水龙头出口处)等重点部位。

II级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垂直气流速度断面测定、噪声测定、烟雾试验、柜内紫外线灯照射强度测定。

1.3 检测方法与评价依据

空气采样采取自然沉降法,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及手套、生物安全柜操作面等采样采取涂抹法,使用中的消毒剂采样1 mL加9 mL相应中和剂,均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方法与结果评价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1995)的有关规定。

紫外线灯照射强度采用ZDZ―l型自动换档紫外辐射照度计进行测定。方法与结果评价参考《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标准》(GBl5981―1995)的有关规定。

II级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采用ZRQF系列智能风速计、HS5660A型精密脉冲声计,CENT310型数字温湿度计等设备。方法与结果评价参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的有关规定。

1.4 质量控制

为统一检测标准,明确检测要求,提高检测整体质量,对参加检测人员进行有关依据、采样和检测方法、文书制作、注意事项、结果评价等知识的培训。对检查结果和工作质量进行统一评估。

1.5 资料处理

采用Excel 2003软件录入资料数据并核对,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消毒效果检测共测定样品197份,合格191份,总合格率为96.95%。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合格率为92.86%,公立医疗机构合格率为100.00%(表1)。

本次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数为69份,合格60份,总合格率为86.96%。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合格率为85.29%,公立医疗机构合格率为88.57%(表2)。

3 讨论

3.1 消毒效果检测

本次消毒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本区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的消毒卫生状况较好,总合格率略高于文献中报道的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合格率。本次结果还表明,公立医疗机构实验室消毒效果比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好,这与文献中报道的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的专业人员不足,部分医疗机构BSL-2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开展较多有关。

本次结果也显示,本区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环境、物品的消毒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医务人员手细菌超标的原因与洗手不规范、洗手时间短、洗手液不符合要求等有关;实验室空气合格率较低,主要原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和消毒不严;实验室紫外线灯合格率较低,这与长期使用没有测试、检查和更新有关;而生物安全柜内紫外线灯都是新安装的,合格率较低,这与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对生物安全柜的相关性能和常识掌握不全面有关,导致购买、安装和检测不符合相关要求。

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的大量病原微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未知标本和对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以致于医疗机构也可能会接触到生物安全二级以上防护级别的微生物,因此对生物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往往为了降低成本而对于生物安全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标准》等学习,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消毒效果的自我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强化消毒知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正确操作消毒技术,确保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在积极宣传教育的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督查处罚力度。

3.2 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搅拌、振荡、离心、超声、破碎、吹打和敲打等操作都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而安装和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是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重要生物安全措施之一。目前大多数用户对生物安全柜的检测性能不够了解,尚无有资质的机构统一开展生物安全柜的检测工作,有些用户只要生物安全柜能转,就一直使用下去,成为很大的隐患。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的程度也日益加剧,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和其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相比,利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是一个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俱佳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对于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变得日趋重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由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通俗易懂的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去改革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与探讨

1.引入日常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由于形体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形态及结构,学生对它们缺乏感性认识,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为此,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绪论中讲到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时,利用多张图片介绍了我国当前水体、固废、空气污染的现状,让学生清楚他们肩负国家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责任,以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环境工程基础知识,不断锻炼自身能力,为国家未来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激情。在讲到病毒时,适时介绍大家经历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诸如:各种病毒引起的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猪流感病等流行疾病,让学生清楚学习病毒知识的重要性。在讲到病毒的抵抗力时,引用了“吃药不吃药流行感冒都要一周”的俗语,使学生对病毒的抗生素抵抗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讲到细菌时,适时介绍了目前在印度出现的“超级细菌”,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慎用抗生素。在讲到真菌时,介绍由酵母菌发酵生产的食品,如馒头、啤酒等,以及霉菌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使学生理解了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常涉及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如果按以前的口头讲述加板书的方式来给学生授课,学生很难直观理解和接受,会大大降低学习的兴趣;并且课程中涉及大量生物大分子的代谢过程,如果板书的话,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避免以上弊端,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收集并合理选择相关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素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和控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再加上生动的描述和启发式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病毒的繁殖过程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吸附、侵入、复制、装配、释放等这几个步骤,恐怕学生很难印象深刻。但如果结合课件中的动画过程,就可使学生很容易地把握每一个步骤进行的具体程度和状态,从而掌握病毒繁殖的整个过程。在讲授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基本形态时,如果用口述、板书画图、挂图等方法很难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把握细菌的形态,而用大量丰富、栩栩如生的细菌图片,然后引出这些细菌引发日常生活中常见病例的图片予以形象说明,使学生印象极其深刻。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一直反映的问题是不能随堂做好笔记。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及时采取了改进措施:首先,课前先将本堂课所要讲的内容大纲或某些重点内容提要列出来,在讲授时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其次,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前,把上一章的重点内容列举出来,让学生进行回顾;第三,可以把教案经过适当整理后拷贝给学生,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课而不是记笔记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满意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3.讲授相关的前沿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与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在环境治理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笔者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和融合到教学中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解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石油超级降解菌,吞噬极毒的多氛联苯及吞噬重金属的超级微生物时,利用一定篇幅讲授了基因扩增(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基因的DNA重组、转化和鉴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讲到碳循环时,可适当介绍目前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纤维素转化清洁能源生物乙醇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讲到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时,向同学介绍了生物法处理水污染或固废污染时的一些新技术及新理论,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注人式”,只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重复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的帮助。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3种改进措施:

1.建立预习实验报告制,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一般采用实验老师先讲述,再进行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实验教学不但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印象不深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依赖心理,大大影响实验课的实验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着建立预习实验报告制。首先在实验报告册上增加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在每次实验课前先向学生预告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自己查阅资料,撰写实验预习报告,由老师批阅。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只是讲授学生在预习报告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在预习报告中没有考虑到的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报告到实验室老师处领取实验器皿和药品,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通过预习报告制度,使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就清楚每一操作步骤,并明白如此操作的原因,还知道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只有8个学时,如果完全按教材上实验的安排,达不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笔者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把实验“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和实验“酵母、霉军、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个体形态的观察”合并为“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微生物形态观察”;保留经典验证性实验“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把“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和实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合并为“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及细菌的划线培养”;增设了综合性实验“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使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

3.完善实验考核制度,改善学生的实验效果

传统实验课考核只注重实验出勤状况和实验报告上的实验结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这种做法不但会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应付了事,出现一些编造结果、抄袭报告的情况,而且还要打击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完善了实验考核制度,使得考核内容涵盖了从预习实验报告到日常实验操作,再到实验报告整个过程。这种考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前只动手不动脑的情况,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第8篇

我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其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弥补理论课教学的不足,而且还可将理论知识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延伸,将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合理协调,不断将科研中的新方法转入实验教学中,使实验内容与现代科研有效接轨。首先要重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与衔接。例如,理论教学中呆板枯燥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内容容易混淆,靠死记硬背,效果较差。当进入实验课后,学生们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到书本中描述的微生物各类形态,并与实际形态对号入座。尤其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可从工厂取样用来处理污废水的活性污泥,观察活性污泥中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霉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如轮虫、昆虫的幼虫和蠕虫等),有固着型、游动型、单个的、群体的等,使得这些微生物形态特征的描述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活性污泥菌胶团的显微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微生物进行归类,还将形态特征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同时初步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优劣,做到学以致用。在此实验过程中,活性污泥样品的准备尤为重要,由于要求微生物的种类多样化,并且是活体观察,因此所需样品要现取现制。学生亲手制作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活跃的运动着的微生物时,原先感觉枯燥的形态学内容顿时显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需以实验为载体来巩固和加深理解的道理,通过实验来认识微生物,使原本易混淆的模糊内容变得清晰有立体感了。最后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要学会用基础理论去阐述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与结果,还可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培养环境工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微生物理论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及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大多是经典操作性实验,实验内容偏简单,很少安排与环境相关的设计性实验,且各个实验环节缺乏连贯性,因此无法凸显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微生物学在环境污染控制中发挥作用及实验意义,达不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效果[6]。而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能较好联结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应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提高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为了突出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我们对现有微生物实验设置模块进行分析调整,将基础验证实验,包括微生物制片、细菌染色法、革兰氏染色、微生物直接计数、大小测定等内容加以科学整合,例如将细菌的简单染色合并到革兰氏染色实验中,这样可以减少课时,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合并调整后的实验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探索性综合实验(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环境中的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从中分离出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霉菌3大类群,这样将原来众多的验证性实验整合成一个连贯的综合实验。实验从土壤样品的采集浓度梯度法配置稀释液培养基的制备接种与培养分离纯化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显微形态观察,既联系了原有的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又紧密地将微生物知识与环境专业结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对自己亲自采集的土壤样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获取第一手材料。表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1、显微技术与微生物形态观察2、微生物简单染色技术3、革兰氏染色技术4、细菌芽孢、荚膜与鞭毛染色5、微生物直接计数与大小测定6、培养基制备与器皿包扎7、微生物接种技术整改后的综合性大实验土壤样品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计数,土壤中优势菌染色,显微镜形态观察、分类鉴定、生理生化反应结合本次综合性实验,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解“土壤之人”,即抗生素之父——瓦克斯曼,经过艰辛的探寻,从土壤中分离出可以分泌抗菌物质的放线菌、结核杆菌的克星,也就是后来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开拓了抗生素研究的新领域。其次,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所有实验内容都是指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分组实验,一些学生“滥竽充数”、“坐享其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确保基本实验内容的前提下,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实行实验内容开放、多样化的体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环境微生物的兴趣,如取样不同商家的矿泉水,采集食堂、宿舍、教室、校园内等不同场所的样品至实验室,设计实验路线,自主开展实验,运用所学知识,参照国家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总数进行监测与评价,了解生活环境状况与微生物的关系,增强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这样既迎合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鼓励选题不同的学生开展组间探讨,交流实验心得,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可完成自己的实验内容,还可分享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实验的探究能力。这样使实验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瓶瓶罐罐,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热情,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再者,为了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微生物学理论在多种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做些应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如水微生物学检测,从水样采集培养基制备水中细菌总数测定水中大肠杆菌测定,根据最终实验结果,评价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或所测水源污染程度如何。微生物学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如酸奶的制作,从原料乳的选择前处理巴斯德消毒法添加发酵剂发酵后熟到成品,最后亲自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与购买的成品酸奶做比较,对酸奶口感做出评价等。我校2012年举办的酸奶DIY制作大赛,吸引了众多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本着“团结、沟通与创新”的比赛精神,每一队参赛学生均努力提出团队的创意之处,并对实验期间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分析,同时想出解决方案,对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详细陈述,参赛人员在大赛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评委并进行讲解,由评委对各组的作品进行品尝并打分。诸如类似的应用型微生物学实验、竞赛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独立实验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就业奠定科研实践基础。

由于传统实验室并不配备多媒体设备,老师在实验课中的讲解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性认识。学生大多按照授课老师的讲述与操作演示依葫芦画瓢,这样学生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不需动脑筋。这种教学形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形成依赖心理。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形象又生动、易于理解等优点,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因此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穿插多媒体教学对预备的微生物实验进行演示与讲解,可使微生物学实验课变得更有趣味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其一,因为并不是真正在实验室现场讲解,所以缺乏示范操作;其二,互动效果较差,再加上幻灯或视频速度快一闪而过,学生印象也不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着建立预习实验报告机制,强化预习环节,提高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理论课后、实验课前,自己查阅实验资料,撰写实验预习报告,针对实验提出问题,并在实验具体操作中解决问题,沟通理论与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仍不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考核,而传统实验考核方式偏重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细节与具体操作,这种考核方式打击了认真动手操作的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学生抄袭实验结果的陋习。而严格的考核方式是一个双向活动,既是对学生实验动手技能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实验疑难问题解析的检查,又是帮助教师发现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考核过程中不仅会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还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例如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贯穿了实验课程的始末,为强化此实验技能的培养,我们将无菌操作、细菌划线分离纯化等作为实验技能的考核内容,让学生明白考核的目的与意义。这样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涵盖了出勤(10%)、预习实验报告(20%)、实验操作技能(30%)、实验问题解答(10%)与实验报告(30%)5个方面。这种考核制度,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的片面性、机械性与重复性等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3a的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我们认为该专业微生物实验内容的重新配置与转变,更能突出环境专业的特色。从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课程的认识入手,以实验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微生物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联系,将传统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实行实验内容多样化,克服传统实验内容呆板单一的缺点,实现开放创新性实验的大转变,建立预习实验报告制,完善实验考核制,通过这些改革尝试与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达到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作者:孔芳、高勇、薛正莲、杨超英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