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1:20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1篇

1、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2、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3、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4、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达尔文

5、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6、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

7、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8、为学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9、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对联集锦》

10、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11、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12、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4、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15、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巴金

16、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17、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18、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19、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

20、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赫兹利特

21、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

2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3、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24、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5、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26、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27、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28、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艾迪生

29、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莱文

30、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31、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

32、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

33、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4、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35、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36、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3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38、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9、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40、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41、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42、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43、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萧楚女

44、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高尔基

45、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

46、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王符

47、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

48、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49、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50、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5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丘

5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53、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不过引路人。

5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5、在科学着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着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布尔韦尔·利顿

56、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57、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5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5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60、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61、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62、有阅读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马克·吐温

63、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袁牧

64、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65、记诵之法,学问之舟。——章学诚

6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6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68、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69、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义

70、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71、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高尔基

72、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高尔基

7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74、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

75、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76、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艾迪生

77、但是从不纠缠不休。——比切

78、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79、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80、书,以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

81、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8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83、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冰心

8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85、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吴兢

86、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8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88、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89、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90、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字严

91、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92、善读者日攻、日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郑燮

9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94、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95、好学则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申涵光

96、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9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

98、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99、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00、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101、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

102、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103、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104、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8-10本书。究竟该读哪些书?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15000本才行。——巴比达

105、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106、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107、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

108、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109、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10、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1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12、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2篇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4、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8、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9、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10、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2、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13、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14、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6、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1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8、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19、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0、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2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4、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2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2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0、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31、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4、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0、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41、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42、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43、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4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4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6、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4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8、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4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50、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2、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53、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54、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5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6、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5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5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9、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60、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6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6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6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6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67、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68、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69、开卷有益。——赵光义

7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7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7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7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5、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76、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77、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7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9、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80、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8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2、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83、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8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85、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86、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87、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88、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8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90、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91、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9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93、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94、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9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9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7、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3篇

2、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搞笑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3、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4、一切书籍不是刀剑,就是梦幻;你能够用语言进行杀戳,也能够用语言进行迷惑。——阿·洛威尔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4篇

鲁迅有关读书的名言佳句摘录

1)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2)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3)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 鲁迅

4)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 鲁迅

5)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6) 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7)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8) 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 鲁迅

9)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0)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11)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12)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13)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4)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15)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鲁迅有关读书的名言佳句推荐

1)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2)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4)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5)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6)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

7)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8)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9) “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10)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11)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 鲁迅

12)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3)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14)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5)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鲁迅

鲁迅有关读书的名言佳句大全

1)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2)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3) 教育植根于爱。 —— 鲁迅

4)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5)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6)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7)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8)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9)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0)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1)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12)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13)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4)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15)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16)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名言

17)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18)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19)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20)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看了鲁迅有关读书的名言佳句还看:

1.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2.鲁迅关于学习名言50句

3.关于鲁迅读书的名言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5篇

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名人名言﹠(唐)韩愈

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6、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7、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8、读书贵精不贵多。 ——名人名言﹠书摘

9、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名人名言﹠毛泽东

10、读书百遍义自见。 ——名人名言﹠(南朝)裴松之

11、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1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3、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4、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名人名言﹠(南北朝)颜之推

15、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名人名言﹠普希金

16、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MRMY。NET收集

17、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名人名言﹠书摘

18、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19、“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2、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6篇

[关键词]汉代经学;唐代经学;语言哲学

我国经学滥觞于先秦,而兴盛于两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合称为《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六经”的整理、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了对经书内容阐释研究的治经之学,形成“经学”。在汉代儒生的推动与影响下,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诏令置五经博士。除《乐经》外,五经皆列于学官,经学正式成为汉代官方哲学,影响深远。至唐建国,孔颖达等人奉敕撰定《五经正义》,成为唐宋明经取士的定本。至此,经学进入“经学统一时代”(皮锡瑞语)。之后,列为经书的典籍屡有增加,到宋明最终定型为《十三经》。经书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权威地位,历代学者对经文的注疏诠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涵丰富,姿态各异。经学里面包含了众多的考证阐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等属于语言学领域的内容和语言哲学的思想。在此,我们对汉唐经学中所反映出来的语言哲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一、两汉经学中的语言哲学思想

在汉代经学发展过程中,有经今古文之争。经学今古文之别,首先表现在经书文字不同,而说解亦异。对此前人多有研讨。本文仅以此为背景,进一步探讨两汉经学中的语言哲学问题。

(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中的语言哲学思想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经今文学派重视通经致用,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政治功利性较强。其对经义的诠释偏重于义理探究,重视对名实关系的探讨。董仲舒的“深察名号”理论是其代表,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正名理论的继续。其中所揭示出的语言哲学思想大体上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辨析名、号之异同及其形上意义。董仲舒所说的“名”、“号”都是指语言学中的“概念”。他认为,名号都源于圣人所造,因而都具有传达天意的功能。《深察名号》云:“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但他又认为与名相较,号所指的对象的范围更大,意义更抽象,号与名之间颇存概念的种属关系意谓。他在同篇指出:“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如是。”董仲舒在此对名号作的定义和区分,其目的是通过对名号的分析进而理解名号背后所传达的天意,以探讨天人关系、寻求治乱之道。其名号理论表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意图。

2思考语言的功能与作用。董仲舒认为名号能达天意,把语言作为沟通天人之间的重要工具。并且又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董仲舒此处所说的人是指圣人,因为他曾经说过:“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通过一番论证的转化,“鸣号而达天意”,实际成为“鸣号而达圣人意”。语言的达意功能在这里一方面被神话,另一方面也被限制,因为这里的名非指一般日常语言,其所达之“意”也被董仲舒限定为上天、圣人之意。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传情达意功能董仲舒则没有给予多少关注。

由于名具有“达天意”的特殊功能,因而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循名以得理”。《深察名号》篇又说:“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又说:“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矣。”董仲舒在此表达了对语言与真理的关系的认识:名的内涵包含了真理,故可以作为标准来规范、要求具体事件,达到“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时名所蕴含的真理,不是在表面地、直接地呈现,而需要“深察名号”,即通过对概念内涵的深入分析从而获得名的内在之理。这样名又成为了认识的对象和获得真理的中介。

3探索了语言的起源和本质。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中,名之所以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是因为正确的“名”与天地相联并表达了圣人之意的符号系统。如董仲舒说:“名号之正,取之天地。”而且,名还代表了圣人对事物本质的真实准确的认识,因而正确可信,具有权威性、正当性。他在《深察名号》说:“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再者,在《实性篇》,董仲舒还指出:“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认为作为某一事物的概念的名,实际反映了该事物的本质。因此,名就不是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洞概念。董仲舒上述的观点实际触及到了现代的语源学思想。就语词的形式及意义的来源问题而言,董仲舒的语源学观点属于本质论,与荀子所持的约定论不同。关于语言意义是约定还是本质,中外哲人皆有论及,如古希腊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就记载了关于此问题的争论。尽管大多数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倾向于约定论立场,但当某种语言的约定关系在一定语言群体内部被接受后,也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荀子·正名》也说过:“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因此董仲舒的语言本质论思想,亦有其合理之处。

4对语用问题的思考。董仲舒认为,名不仅具有“循名以得理”的抽象作用,而且,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境遇中还能发挥实际功能。在《深察名号》篇,他论述了正名、引名的问题,并指出“正名”的基础在于先辨物理,目的在于务求其真,如他说:“《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正名之后,名就具有了审是非的效用:“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而其具体运用在于而“引名”的作用在于循名责实,如他说:“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董仲舒虽然主张通过“深察名号”以达天意,但他不否认还通过观象、察物等其他途径亦可以探求天意,明察天道。他曾经提出的“灾异”、“谴告”等学说,并发展成为两汉的谶纬之说,说明董仲舒意识到了语言达意功能的局限性,重视用观象的方法加以弥补,继承了《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语言哲学思想。后世谶纬之说就是对其观象方法的运用和放大。两汉经学谶纬学说的流行,一方面表现了该时代今文经学家对语言文字的神秘化运用的倾向,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语言的认识能力与达意能力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是“言不尽意”思想的一种神秘化的放大。

(二)经古文学派在名物训诂过程表现出的语言哲学思想

两汉经古文学派重视名物训诂,学风朴实,考证性较强。他们兼通小学,讲求条例,取得了众多的训诂成果。训诂学的发达反映了此时名实关系问题内容的变化:西汉经今文学所说的“名”是指概念;实,主要指称“客观事物”、“客观原则”。而经古文学家所理解的“名实”问题的“名”则主要指书面文字,“实”则指“经书的原文本义”。先秦以来的“名实之辨”在东汉逐步转变为对名言关系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为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提供了思想基础。汉代古文经学训诂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随文释义的注释,一为通释语义的专书L2’(第12页)。前者有列于《十三经注疏》中的汉注六经,后者有扬雄的《鞘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著作。这三部专书在方言学、文字学、语源学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学者指出,这三大名著的产生,就是语言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而在这些语言学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

汉人随文解经的注释义例包括众多的注释名称和一整套精确通用的训诂术语。其完备的义例反映了汉代经师明确自觉的注释意识以及他们回到文本本身,探求经典本义的求实态度和追求历史还原的哲学解释学思想。随经文释义的注疏,其核心内容是字句,但其根本目的是阐发经义,获得真理。汉人多以字句训诂为工具,把正确的语言解释作为通向真理的必要途径,而把书面语言的经典文本作为真理的来源。他们信任语言的达意功能,重视对语言内部机制的研究,以注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圣人之言的理解,进而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社会现实的理解和主张。因此,汉代经师的解释学不是单纯被动地求古人之意、往圣之心,还在于通过语言研究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在貌似客观性的背后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哲学追求。在汉人相当完备、精到的字句训诂与语言解释过程中,存在着古人之意与今人之意之间形成的互动和张力。众多的注释名称实际上是汉代经古文经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经义,阐发思想的结果,因而在一个侧面体现了汉代经学的语言哲学思想的实际应用,其中有些名称是汉人原创,代表了汉代经古文经师对经典的独到见解。如“笺”之体创自郑玄;又如“章句”,以之名书,也始于西汉,是汉代经古文经学家解经的新体式。其特点在于解释词句之外,再串讲经文大意,反映了汉人解经兼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发的特点,以及先明文字再通义理的方法论和语言哲学思想。这一研究方法与语言哲学思想被清代哲学家戴震明确地表述为“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语言哲学纲领,并对清代乾嘉学者人文实证主义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名实关系是汉代经学中语言哲学思想的一条重要发展线索,先秦以来讨论的名实问题在前汉,被经今文学派用来探求天人关系,表现为概念(名)与原则(理)的相互关系;在后汉,在经古文学表现为名言关系,通过训诂以求道,对魏晋玄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汉代经学内部产生的谶纬现象恰恰以神秘的方式再一次论说了“言不尽意”的思想,是先秦以来的“言意之辨”的另一种继续。

二、《五经正义》的解经体例及其蕴涵的语言哲学思想

唐代经学是在历经近三百年的政治分裂,而造成南北学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五经正义》是唐代经学的代表性著作,透过《五经正义》的解经体例、训诂成就可以发掘其中的语言哲学思想。

(一)《五经正义》的解经体例及在解释学上的意义

《五经正义》采用的解经体例为义疏体,兼释经注,集诸家之说,有不同则断以己意。所谓义疏,就是疏通其义的意思。义疏体的来源,清人焦循认为来自郑玄,因为他创立了以笺体释毛传的先例。

义疏与笺体都是对经文的“再度诠释”。“再度诠释”的实质是语义实证,是对注释书中的字(词)的义训的再考据。这种再考据,既有解经的目的,包括对经文的义理的阐发,经文字句的补充说明等;也有解注的目的,阐发注文大意,考据注文文字,有时还要依经释注,甚至依经破注,但很少见。义疏体总的注释原则是“疏不破注”。《五经正义》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成为其重要的经学解释特色。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注与经一样成为义疏的释义对象,是义疏进行再度注释的前提,从而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义疏的功能。义疏的主要功能是疏通经注的意义,不是对经注进行批判的反思。既然疏不疑经,那么一般情况下也不能破注。而且权威的注与经之间往往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系,作为一个思想整体得到接受,如果义疏随意破注,会造成对经义本身的理解混乱。义疏对以往文化传统持整体继承的态度,其思想的独创性不强,但在很多方面,对经注还是有所补充发明。正如焦循用“言不尽意,郑氏笺之”来解释郑玄对《毛诗》“再度注释”的合理性,义疏对经注的“再度注释”也在一定程度弥补了经注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文义不备以及校勘失误的缺憾15’(第392页)。而且经文、注文、经注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意见扦格和矛盾之处,对此《五经正义》都竭力弥缝,折中权衡,实际上也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对经注作出创造性的诠释。

(二)《五经正义》的训诂成就

孔颖达等人撰的《五经正义》在训诂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就,其中较有思想史意义的是训诂学观念的初步形成。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雎》疏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对训诂一词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首先,他用“注解”这一概念来概括传统的“诂训传”的本质特征,这是对训诂学学科认识的重要发展。其次,在《毛传》中,诂、训、传是作为独立的单音词使用的。而孔颖达对“诂”、“训”、“传”三字的理解和使用上则有分用、合用两层。分用和《毛诗诂训传》略同,指的是三种解释故言的注释方式;合用,则是把诂训传作为一个抽象的、具有共同本质(即注解)的学科术语概括地提出来的。在这里,孔颖达将诂训作为一个复音词,一个学科术语使用,来概括包括《释亲》以下的解释学著作,认为“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再次,《毛诗正义》用“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概括训诂的对象,与之以前的语言学著作相比更加全面、准确,使训诂学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具备了语言哲学的意味。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7篇

一 调查状况

在我们所调查的几千处汉语拼音中,商品商标392种,其中书写拼音的有128种,书写不规范的63种,占使用拼音的商标总数的49.2%;各类书籍2018种,封面书写拼音的245种,不规范的145种,占59.2%;各类期刊716种,封面使用拼音的190种,不规范的61种,占32.1%;报纸报头、栏目名称67个,使用拼音的60个,不规范的43个,不规范率高达71.7%;电视台栏目名称65个,使用拼音的35个,不规范的30个,不规范率高达85.7%;调查个人名片100张,使用拼音的20张,不规范的14张,不规范率高达70%;济南市某区标牌286个,使用拼音的50个,不规范的23个,占46%;济南市某区地名、街道名36个,全部使用拼音,但无一拼写正确。

从以上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1)社会上汉语拼音的使用较少;(2)汉语拼音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十分严重。本文重点分析汉语拼音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一) 出版物、电视、商标中的不规范书写

主要是分写和连写。分写指汉语拼音按音节拼写,连写则是拼音字母一连到底形成长龙式的拼写法。这是两种典型的不规范拼写法。198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及在此前后颁布的一系列有关规定都要求分词连写,如:《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1987)、《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1987)、《关于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规定》(1992)以及《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1992)等。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分写式和连写式相当普遍,约占不规范书写的60%还多。例如:

1. 分写:

① 书籍封面:《语言学基础理论》(岑运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拼写成YU YAN XUE JI CHU LI LUN(竖排)(应为YUYANXUE JINCHU LILUN)

② 期刊封面:《汉语学习》(吉林省延吉市《汉语学习》编辑部主办)拼写成

HAN YU XUE XI(竖排)(应为HANYU XUEXI)

③ 报头:《中国改革报》(中国改革报社主办,代号:CN11-0178)拼写成ZHONG GUO GAI GE BAO(应为 ZHONGGUO GAIGE BAO)

④ 电视栏目名称:中央电视台“演艺竞技场”拼写成“YAN YI JING JI CHANG”,“综艺之友”拼写成“ZONG YI ZHI YOU”。

2. 连写:

① 书籍封面:《现代汉语》(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编写组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拼写成XIANDAIHANYU (应为XIANDAI HANYU)

② 期刊封面:《语文学刊》(内蒙古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主办)拼成YUWENXUEKAN(应为YUWEN XUEKAN)

《学语文》(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拼成XUEYUWEN(应为XUE YUWEN)

③ 报头:《中华读书报》(CN11-0160)栏目“教育观察”、“成长书架”、“史学专著”等均为拼音连写式。

④ 电视栏目名称: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电视”拼写成“ZHONGGUOYINYUEDIANSHI”

(二) 人名中的不规范拼写:

早在197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公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对人名的拼音书写作了规定;1988年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又重申了姓名写法,规定“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非汉语人名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按照罗马字母(拉丁字母)原文书写,非罗马字母的人名,按该文字的罗马字母转写法拼写。以这两个文件为标准,人名拼音书写也具有了明确的规范。但在我们对个人名片、已知期刊封面及其英文目录中人名的调查中,仍发现许多拼写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汉语人名拼写不正确。如:《“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渔著,上海三联文库,1994)拼成Ge bai ni shi de ge ming。

2.姓全部大写,名开头字母大写,其余小写;有的名两个字之间有连线。如:《世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2000.3)英文目录中“赵金铭”拼成ZHAO Jinming,“张凯”拼成ZHANG Kai。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2000.2封二“孟旭光”拼成MENG Xu-guang。

3.姓大写,名全部小写。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2000.2)目录中“吕一燃”拼成“Lu yiran”。

4.有的甚至出现字母书写错误的情况,如:《现代法学》(重庆,2000.4)目录中“文正邦”拼成“WEN Zhen-bang”。

(三) 地名、单位标牌中的不规范拼写

自1984年我国就开始了对地名的汉语拼音书写的规范,颁布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对地名拼写中的“分写连写”、“大小写、隔音、儿化音的书写和移行”以及“起地名作用的建筑游览地、纪念地和企事业单位等名称”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1987年,又发出《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除重申以上规定外,又规定了非汉语地名的拼写法,使地名的拼写规范更加完善。这些规则至今已颁布了十几年,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仍发现不少问题,除分写和连写现象比较普遍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1.标牌书写中英文混杂。如:“省中医储蓄所”拼写成“SHENGZHONGYISAVINGOFFICE”。

2.邮政式、威妥玛式等旧拼法仍比较常见。如: “北京大学”拼写成“Peking University”,“青岛啤酒”拼写成“TSINGTAO BEER”,“贵州茅台”拼成“KWEICHOW MOUTAI”,“中华”香烟拼成“CHUNGHWA”。

在我们所调查的汉语拼音书写中,还有大小写混杂,漏用隔音符号、移行错误等情况,这些都表明,汉语拼音书写中存在的问题是很严重的,甚至许多核心期刊、权威部门都出现类似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本来应该成为汉语拼音书写典范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和《新华字典(汉语拼音版)》(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其封面的汉语拼音也连写成长龙式,与书中规范的拼写十分不协调。这种种情况表明,对汉语拼音书写进行严格的规范势在必行。

二 分析讨论

(一)拼音正词法的意义

“分词连写”的意识在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就已经呈现,当时称为“一笔连书”。1923年,黎锦熙在《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上发表长篇论文,明确提出“词类连书”。他对“词类连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强调“词类连书”对汉语拼音文字的重要性,这是分词连写问题第一次得到比较系统的研究,从此对“正词法”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198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是近百年来“分词连写”研究的结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必要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1.从语文教学角度看,实行分词连写,更加符合汉语的语义单位,可以提高认读速度。任何语言都是以词为表意单位的,汉语也是如此。我们平时说话总是先在心中默默分词,说话时自然地按词为单位说出来;实现拼音的分词连写,更加符合话语的自然切分原则,使拼音书写与汉语实际口语一致起来,这样可以减少将一个个音节转换成词语的过程,大大提高人们的认读速度。同样,任何一种拼音文字都要分词连写,否则会造成认读困难。我们来看下面的英文例子:

①The fish tasted so unpleasant that he threw it away in disgust.

②Thefishtastedsounpleasangtthathethrewitawayindisgust.

两种情况相比,显然①一目了然,意思是“这条鱼非常难吃,他厌恶地把它扔掉。”而②虽然与①构成完全相同,但由于没有分词连写,却让人看不懂。

2.从机器信息处理角度看,第一,利用汉语拼音分词输入,可大大减少同音率。在现代汉语里,词语的音节数目越多,同音的机率就越小;单音节字同音率很高,而双音节、多音节的词同音率则较小。运用多音节化规律,实行以词定字的词式输入,可以大大减少同音选择的机率,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学生”这个词,单独输入“xue”或“sheng”都有许多同音字,需要选择,但按词输入“xuesheng”就不必进行同音选择。第二,以分词连写为依据,可预先做好词语切分,便于机器自动阅读文本。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80年代末制定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利用计算机把汉语书面语的词逐个切分出来,大大促进了中文语词处理速度,有利于中文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研究和运用。

(二) 出现不规范书写的原因:

汉语拼音正词法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就应该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可是又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无视“正词法”的不规范拼写呢?我们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传统的“汉字”意识的影响

我国自古重文字而轻语言,有人甚至颠倒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附属于文字。而且我们在书写汉语时,都是将汉字一连串写下来,词与词之间没有距离,这就造成只有字的书写单位而无词这一书写单位的假象,长此以往,这种“字”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周有光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说话时都有“词感”,即使幼儿也不例外,但学习汉字后,逐渐养成以“字”为单位的阅读习惯,就慢慢将明确的词感压到下意识中去了,认识了字,失去了词,这叫“失词症”。由于传统字意识的影响,书写汉语拼音时,或分写成一段段的,或连写成一长串,这都是失词症的表现。因此从其思想根源来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规范地使用汉语拼音,就必须使全民族摆脱“字”意识的束缚,树立正确的“词”意识。

2.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宣传力度不够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实施要在行政手段的保障下才能得以贯彻。但是实际上许多部门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法规公布以后,在贯彻执行和检查督促方面缺少强有力的措施,以致人们对拼音书写规则不了解,社会上出现的不规范书写长期得不到纠正。

3.正词法在学校教育中未受到充分重视

学校是推广普及正词法基本规则的主要阵地。但是据我们调查,自1988年以来,小学和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没有讲《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所调查的16种高等学校的现代汉语、语言学教材也大多数没有涉及,只有几种教材讲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如:徐青主编《现代汉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编写组主编的《现代汉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以及彭泽润、李葆嘉主编的《语言文字原理》(岳麓书社,1995.8)。除此之外,美术装潢等专业根本就没开语言学课,更不用说正词法了。

4.对汉语拼音用途的广泛性缺乏认识

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注音的工具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这是它的基本职能;《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出现以后,汉语拼音进一步发展成为记写汉语的工具,并因此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作用。但社会上大多数人仍将它的功能局限在注音和推普上,仅仅为了设计的美观而任意拼写,忽视了汉语拼音作为记写汉语的工具这一重要用途。

5.文言文与英文旧拼法的干扰

近年来,文体的复古倾向有所抬头,文艺性作品中流行运用较“雅”的文言词和半文不白的表达方式,由于其中有很多单音节词,所以在拼写时只能按音节逐字拼写,造成与口语偏离的倾向;同时,社会上的广告、商标、宣传物上仍有许多旧式拼法的书写形式。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会渐渐习惯,甚至会形成这就是标准拼写法的错误意识。

(三)对策:

针对以上造成不规范的汉语拼音书写的种种原因,我们认为要想尽快消除错误拼写,就应该追根溯源、标本兼治。

首先,要强化政府行为,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立法等行政手段,确保《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其他有关规定的顺利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重申历年来已经公布的各项规定,并批示下属机构尽快纠正不规范的拼音书写。令人鼓舞的是,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此法重申《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是中国人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通用语言文字法》正文中没有提到汉语拼音正词法,我们建议在以后的实施细则中加入这一部分内容,使汉语拼音书写的规范化得到法律的保障。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汉语拼音书写规范化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是贯彻实施国家语言文字有关规定的基本阵地,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程度。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我们建议高校语言学教材尤其是现代汉语教材中必须要加入正词法的内容。除此之外,应该在基础教育中加入正词法内容,至于是在小学还是中学讲,讲到什么深度,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的连贯性等因素进一步研究,在适当的阶段进行正词法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词”意识。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规范地使用汉语拼音,这是普及正词法的关键一环。

语文规范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如果政府加强管理、学校教育填补空白,使汉语拼音正词法得以普及,就一定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中文信息处理水平,有力地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第8篇

关键词:汉魏六朝;碑刻;名字训诂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04-03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关联性。从汉代《说文》开始,人们就开始探讨名字之间的意义关系[1]。碑刻作为重要的出土材料,保存了数量繁多的人名。据我们调查,汉魏六朝碑刻目前所见有1400多方[2],碑身、碑阴、志身常见各阶层人名信息,不少名、字都齐全。我们从中摘录了一些典型名、字,借鉴前贤时修的理论研究成果,分三类对这些名、字的意义关系进行考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名字意义相同

这一类指名、字的意义相同,为同义词。

孔谦,字德让(东汉《孔谦碑》)。

按:谦,义为"谦让",如:《玉篇・言部》:"谦,让也。"《字汇・言部》:"谦,不自满也。"《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德让"的"德"为衬字,于名字关系无涉。让,义也为"谦让",如:《玉篇・言部》:"让,谦让。"《书・尧典》:"允恭克让。"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推贤尚善曰让。"《庄子・达生》:"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成玄英疏:"让,犹谦也。"

"谦、让"均为"谦让"义,故上述人物的名字意义相同。

孔宪,字仲则(东汉《礼器碑》)。

按:宪,义为"典范",如:《尚书・蔡仲之命》:"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朱熹集传:"宪,法也。"

孔宪,字仲则,"仲"为排行。"则",义为"榜样、准则",如:《诗・大雅・抑》:"敬慎威仪,为民之则。"郑玄笺:"则,法也。"《楚辞・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王逸注:"则,法也。"晋陆机《文赋》:"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于古人。"故"宪、则"意义相同。

"宪、则"均为"典范、榜样",故上列人物名字意义相同。

石祥,字元祺(东汉《西狭颂》)。

按:祥,义为"幸福、吉祥",如:《说文・示部》:"祥,福也。"《汉书・宣帝纪》:"神光并见,咸受祯祥。"颜师古注:"祥,福也。"《文选・张衡》:"卜征考祥,终然允淑。"李善注引薛综曰:"祥,吉也。"

石祥,字元祺,"元"表示排行老大。"祺"字,义为"吉祥",如:《尔雅・释言》:"祺,祥也。"郭璞注:"谓徵祥。"邢疏:"舍人曰:'祺,福之祥,谓徵祥也。祥即吉之先见者也。'"《仪礼・士冠礼》:"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唯祺,介尔景福。"郑玄注:"祺,祥也。"

"祥、祺"义均为"吉祥",故上列人物的名字意义相同。

皇甫彦,字子才(东汉《西狭颂》);赵英,字彦才(东汉《唐公房碑》)。

按:彦,义为"贤士、俊才",如:《尔雅・释训》:"美士为彦。"《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也。"毛传:"彦,士之美称。"

皇甫彦,字子才,"子"为美称。"才"字,义为"有才能的人"。如:《国语・齐语》:"夫管子,天下之才也。"《礼记・文王世子》:"必取贤敛才焉。"《列子・仲尼》:"东里多才。"张湛注:"有治能而参国政者。"

赵英,字彦才。英,义为"杰出的人物",如:《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正论》:"尧舜者,天下之英也。"《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文子・上礼》:"智过万人者谓之英。"

"彦、才、英"义均为"贤能、才德出众的人",故上列人物的名字意义相同。

壬辅,字子助(东汉《鲁峻碑》);元弼,字思辅(北魏《元弼墓志》)。

按:辅,义为"辅助、佐助",如:《广雅・释诂二》:"辅,助也。"《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孔传:"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佑之。"

壬辅,字子助,"子"为美称。助,义为"辅助、帮助",如:《说文・力部》:"助,左也。"《小尔雅・广诂》:"助,佐也。"《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弼,义为"辅助、辅佐",如:《尔雅・释诂下》:"弼,也。"《字汇・弓部》:"弼,辅也,助也,正也。"《尚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孔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

元弼,字思辅,"思"为衬字。

"辅、助、弼"义均为"辅助",故上列人物的名字意义相同。

梁淑,字元祖(东汉《孔宙碑》);路君元,字公初(北齐《西门豹祠堂碑》)。

按:淑,通""。《说文・人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经传皆以淑为之。"《集韵・屋韵》:",通作淑。",义为"开始",如:《尔雅・释诂上》:",始也。"《书・胤征》:"扰天纪。"孔传:",始。"《诗・小雅・大田》:"载南亩。"郑玄笺:",始也。"

梁淑,字元祖,"元"表排行老大。祖,义为"初、开始",如:《尔雅・释诂上》:"祖,始也。"《方言》卷十三:"鼻,始也。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庄子・山木》:"浮游乎万物之祖。"

路君元,字公初,"君、公"为衬字。元,义为"始、第一"。古人习惯称始年及每年的一月、每月的一日为元,以"元"代"一"。如:《说文・一部》:"元,始也。"《易・干》:"干,元亨利贞。"孔颖达疏:"子夏传云:元,始也。"

"初"义为"开始",如:《尔雅・释诂上》:"初,始也。"《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王逸注:"初,始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淑、祖、元、初"义均为"初、开始",故上列人物的名字意义相同。

2.名字意义相反

这类指名、字的意义相反,为反义词。

柳敏,字愚卿(东汉《柳敏碑》)。

按:敏,义为"聪慧",如:《广韵・轸韵》:"敏,聪也,达也。"《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有臣不敏。"杜预注:"敏,达也。"《国语・晋语四》:"且晋公子敏而有文。"韦昭注:"敏,达也。"

柳敏,字愚卿,"卿"为衬字。"愚",义为"愚笨",如:《说文・心部》:"愚,戆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愚,无所知也,亦钝也。"《诗经・大雅・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汉贾谊《新书・道术》:"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

"敏、愚"一为"聪慧"、一为"愚笨",意义正相反。

孔徵,字子举(东汉《礼器碑》)。

按:徵,义为"征召、征聘",多指君召臣,如:《尔雅・释言》:"徵,召也。"《书・舜典》:"舜生三十徵庸。"《左传・僖公十六年》:"王以戎难告于齐,齐徵诸侯而戍周。"《史记・三王世家》:"非教士不得从徵。"裴集解引张晏曰:"士不素习,不。"

子举的"子"为美称。举,义为"举荐",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论语・尧曰》:"兴灭国,继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墨子・尚贤下》:"使(伊尹)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徵"指征召,为上对下的动作;"举"指"举荐",用于下对上的动作,所以二者意义相反。

元子讷,字令言(北魏《元勰妃李媛华墓志》)。

按:讷,义为"言语迟钝",如:《说文・言部》:"讷,言难也。"《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何晏集解:"包(咸)曰:'讷,迟钝也。'"汉贾谊《新书・道术》:"明辩谓之辩,反辩为讷。"

"令言","令"义为"善",如:《尔雅・释诂上》:"令,善也。"《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郑玄笺:"令,善也。""言",《说文・言部》:"言,直言曰言。"本义为"说话、言语"。"令言"即"善说",表示人说话很多、口才好。

"讷"义为言语迟钝,"令言"义为"善说",所以二者意义相反。

元,字士(北魏《元墓志》)。

按:,义为"和悦",如:《玉篇・心部》:",安和貌,悦貌。"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引《声类》:",和静貌也。《三苍》:'性和也。'"《文选・宋玉》:"澹清静其兮,性沈详而不烦。"李善注:",和也。"

士的"士"为美称,""义为"悲伤",如:《广韵・微韵》:",悲也。"《公羊传・成公十六年》:"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执未可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曰:'在招丘矣。'"何休注:",悲也。"

""义为"和悦",""义为"悲伤",二者意义正相反。

元,字子(北魏《元墓志》)。

按:,义为"日初明",如:《说文新附・日部》:",明也。"《正字通・日部》:",日初明也。"

子的"子"为美称。""义为"(月、星)出现,升起",如:南朝梁江淹《爱远山》:"临星兮树,看日烁兮霞浅。"

""义为"日初明";""义为"(月、星)出现,升起"。一为天明,太阳升起;一为星月升起,二者意义正相反。

3.名字意义相关

这类指名、字意义相关,或出于古语,或可以由此联想到彼。

赵邵,字季南(东汉《石门颂》)。

按:季南的"季"为排行。邵,为"召"字今字。召,古地名,是周初召伯姬的采邑,故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诗・召南・甘棠序》郑玄笺:"召伯,姬姓,名,食采于召。"陆德明经典释文:"召,地名也,在岐山之阳。扶风雍县南有召亭。"

赵邵,字季南,名字邵(召)南,出自《诗经》"十五国风"的第二风,名字意义正好相关。

孔凯,字仲弟(东汉《礼器碑》)。

按:仲弟的"仲"为排行。孔凯,名凯,字弟,"凯弟"得名于《诗经》。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小雅・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馋言。"《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大雅・酌》:"岂弟君子,民资父母。"《大雅・卷阿》:"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岂",《说文・岂部》:"岂,还师振旅乐也。"本义为"军队得胜归来时所奏的乐曲"。由"乐曲"引申为"和乐",如《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郑玄笺:"岂,亦乐也。""岂"同时还做连词、副词。为表示本义,人们为它造了"凯"字,所以"岂、凯"是古今字。

"弟",本义为次第,如:《说文・弟部》:"韦束之次弟也。""悌"本义为"敬爱兄长",如:《说文新附・心部》:"悌,善兄弟也。"《玉篇・心部》:"悌,孝悌。"

"弟、悌"是通假关系,如:《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邢疏:"孝于父母,顺于兄长。"《汉书・萧望之传》:"前单于慕化乡善称弟。"颜师古注:"弟,音悌。"

文献中"凯弟"连称,用例不少,故"孔凯,字仲弟",其得名如此。

祝龟,字元灵(东汉《唐公房碑》);马龟,字灵玄(北周《马龟墓志》)。

按:祝龟,字元灵,"元"表排行为长。龟、灵之间也有关系,古人认为龟属于四灵之一。《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

马龟,字灵玄。文献中存在"玄龟"一词,如:《诗・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玄龟象齿,大赂南金。"宋晁补之《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黄鹤愁严道,玄龟困吕梁。"另外,古人用龟甲占卜,这也是一件玄妙之事,所以名龟,字灵玄,意义正相关。

杜豹,字子变(东汉《司马芳残碑》)。

按:杜豹,字子变,"子"为美称。"豹变"一词出自《周易》。《易・革》:"上六,君子豹,其文蔚也。"本句"豹变"指如豹文那样发生显著的变化。幼豹长大退毛,然后疏朗焕散,其毛光泽有文采。

张友,字景仲(西晋《郛休碑》)。

按:景仲的"景"为衬字。张友的名字出自《诗经》。《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李颐,字连山(北魏《李颐墓志》)。

按:颐,为《周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如:《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

连山,为古《周易》名。如:《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贾公彦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

韩愈《毛颖传》:"(蒙恬)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罗《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连山》、《归藏》,简编并没。"

"颐",为《周易》卦名;"连山",为古《周易》名。二者皆与《周易》有关,故名字意义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M]//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M].北京:线装书局,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