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9 20:12:59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1篇

2、爱情像月亮,也会有阴晴阳缺的。

3、追求爱情它高飞,逃避爱情它跟随。

4、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用下半生找寻出口。

5、爱情有着奇妙的魔力,它使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所倾倒。

6、爱神奏出无声旋律,远比乐器奏出的悦耳动听。

7、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

8、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

9、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梦,有时候我们沉溺在梦里面,不愿意醒来,我们在梦里哭了,笑了,难过了,开心了,当梦醒了,我们又开始另外一个梦,那些不愿意从梦里走出来的人,就永远地留在回忆里。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2篇

[关键词]诵读经典;语文核心素养;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0402

一、诵读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奥妙无穷,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语言文字,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无论是智者贤人还是市井百姓,很多人都将自己的智慧赋予深刻的语言文字;无论是从修身养性到治国安邦,还是从俗谚俚语到诗词歌赋,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经典作品甘之如饴,能深深地吸引人们阅读。它们堪称一座丰富的语言文字宝库,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它们为学生的文学修养、语言修养、生活智慧和处世经验提供了借鉴,既可以S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诵读经典作品可以陶冶情操,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扎根在诵读经典作品的沃土中

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又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不断地发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们如同陈年佳酿,反而更加醇香诱人,历久弥新。那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富有音韵美的古诗词;那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富含深刻哲理意蕴的古文;那文学色彩浓厚、捕捉大自然的踪迹、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描摹景物浑然天成,语言清新可爱,形象逼真;那激励世人修身养性,读书写作的名篇佳句……这些经典作品字字珠玑,构思精巧,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富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这些国学经典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会储存在学生的大脑里,它们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1.因人而异,播种、扎根、汲取营养

(1)由易到难地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因此,教师可引导低年级学生先诵读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唐诗,再诵读历代有名的千家诗;中年级学生主要诵读经典的名言名句,如《论语》《孟子》《诗经》《大学》等经典名篇中的名言名句;高年级学生先诵读优秀的宋词和有名的历代词,再诵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古文节选片段。这样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既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丰富多彩地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我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例如,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给诗词配画;借鉴诗词的格式和写法,自己当诗人、词人,仿写古诗、宋词;寻找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与学生合作尝试给诗词谱曲,再进行班级演唱……这些活动形式新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断得到发展。

(3)将诵读经典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诵读经典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诵读经典、体验经典、感悟经典。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经典的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进一步诵读经典的积极性,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4)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汲取经典文化的营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教师应用心研究,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汲取经典文化的营养。例如,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标准的评价体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诵读的质量与数量上要求更高一些,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低一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在班级里不定期举行诗词朗诵会、古文诵读会、经典名言名句竞答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因物而牵,同根相聚,从广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笔者根据诵读经典的对象,引导学生把描写对象相同或相似的古诗文聚集起来,扩大学生诵读经典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学白的《古朗月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其他描写月亮的古诗文和现代文。学生搜集到了很多作品,有白居易的《暮江吟》、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月下独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近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情景下月色的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置身其中,更深入地感受诗文所描写的意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月亮进行独特的描写,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因情而联,盘根错节,从深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诗词、古文所具有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把情感基调相同或相似的古诗文联系起来,让它们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深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时,学生在反复诵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话时,体会到黄昏时分,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江上的暮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乡愁,而诗人却漂泊异乡,面对浩瀚的大江,独自走在苍茫的暮色中,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之情。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因情而想,联想出许多写乡愁的古诗文。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李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学生在进行关联诵读中,深深感受到这些人都是写愁,但各具特色。如李白愁得激愤,李后主愁得哀怨,李易安愁得沉痛,由于他们的身世、遭遇、性格、气质不同,其写愁、喻愁也各有特点。

又如,学生在诵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满江红》这些诗歌时,文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彰显了诗人的一身正气,充诉着对祖国浓厚、强烈的热爱之情。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其实,诵读爱国主义经典作品,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成诵即可,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诗词中的情景,使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诵读经典作品,感受文天祥、辛弃疾、岳飞等仁人志士慷慨激昂、满腔热血、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因此,诗歌所具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深深地感染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开花。

4.因点而圆,辐射课内外,根深叶茂,形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密林

(1)以中心点画圆,向其他学科辐射学习,力求众木成林。

经典的古诗文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历史、逻辑推理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诸多方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时,要有意识地融合各学科资源,注意把语文学科的经典诵读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审美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散文《观潮》节选的第一段――《浙江潮》,语言简洁传神,用词精当,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生动地描写了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之情,而且要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月球引力对潮汐的作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浙江之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的科学缘由。又如,学生在诵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不仅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美术学科给诗词配画,而且要结合音乐、体育两门学科,谱曲歌唱,编排舞蹈。这样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以中心点画圆,向课外辐射学习,力求根深叶茂。

生活是一本美丽的书,是一所塑造人、成就人的好学校。它既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又是学生学习、幸福生活的真谛所在。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诵读的内容,向生活实践辐射,把诵读经典扎根在生活实践中,使其根生叶茂,形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密林。

例如,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离骚》等古诗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传统佳节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佳节的风俗民情。同时,教师可在学生中开展学做香包、学包粽子、学包饺子、学写春联、制作灯笼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把自己的心得、感受写成习作。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风俗民情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把生活践当成学习语文的活水源头。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3篇

关键词:学习词典 释义 语言 方法

一、“完整句释义法”的内涵

《当代汉语学习词典》作为国内单语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实现释义方法多样性的同时,本着把词汇和语法糅合在一块的创新理念,首次在汉语学习词典中采用了‘完整句释义法,即在例句中、语境中提供被释词的用法,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语言信息。这种方法的“微观设计包含三个组件:

【解】

――引导句,即内含被释词的基本句。

(1)他解下领带,觉得不那么热了。

――解说句,即尽量用词典正文内含的词语显化引导句的意义;解说句本身也是一个基本句。

(2)他把脖子上的领带打开,觉得凉快了一点儿了

――例证句,即示例,其功能在于显化被释词入句时常见的语境条件;例证句本身同样是基本句。

(3)他一进门就解开口子,把外衣脱了下来。

(4)这绳子捆得真结实,解都解不开。

(5)鞋带我解不下来了,请帮忙解解吧。”

概括来说,“完整句释义法”最直观的形式上的特点是“以句释词”,然后“以句释句”,从而完成对被释词的释义,并最终通过“操练式”的方法反复提供例证句,以显化被释义词的语境条件即用法。这一释义方法使得原本“静态”的词典释义过程呈现出“动态”的课堂教授过程,使得释义更加形象、充分和实用。

二、“完整句释义法”对传统释义法的突破

《当代汉语学习词典》是单语外向型学习词典,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外向性”和“学习性”,这两点明确了这部词典作为工具的功用是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具体来说是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借用词典排除新的不认识的词语带来的学习和交际上的困扰。这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所使用的词典在功能上具有显著的差别。功能的差别在释义方法上也应该呈现出“量体裁衣”的差别,而就目前的大多数学习词典的释义来看,都未能突破传统的释义方法。《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时地提出了适合留学生学习语言使用的“完整句释义法”,使得释义更加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内含其中的词语用法的呈现,是传统释义法难以做到的。下面具体分析“完整句释义法”的优点。

(一)避免“以难释易”

留学生习得语言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往往会先学生活中简单、常用的词语,然后以此为基础,去理解和学习更多较难的词。因此,在释义用词方面,使用简单、常用的词语来释义,是编写外向型单语词典的重要原则之一。很多学习型词典都因囿于传统释义法而较普遍出现以难释易的现象。而“完整句释义法”则较好地避免了这一点。下面举例比较《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现代》)和《当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当代》)一些词条的释义。

1.【白白】

a.《现代》【白白】[副]徒然。

被释义词“白白”口语中常用,是丙级词;而释义词“徒然”只用于书面语,词义较抽象,且属于超纲词。

b.《当代》【白白】[副]他学习不努力,白白花了很多钱。他花了钱却没有效果,什么也没学到。

解说句中用词是简单、常用词。如“没有”是甲级词,“效果”是乙级词,从而保证了释义用词不会增加学生理解的负担。又如:

2.【担任】

a.《现代》【担任】[动]担当某种职务或工作。

b.《当代》【担任】[动]父亲在一个中学担任校长。 他是那个中学的校长。

3.【毕业】

a.《现代》[动]完成学业。【例】明年我们就要大学毕业了。

b.《当代》[动]他正在上大学四年级,今年就要毕业了。他快上完大学了。

4.【食堂】

a.《现代》【食堂】[名]机关、集团或里弄中供应单位职工、学生或居民吃饭的地方。

b.《当代》【食堂】[名]我们大学里食堂有三个。 我们大学里供学生吃饭的地方有三个。

5.【季节】

a.《现代》【季节】[名]一年中的某个有一定特点的时令。

b.《当代》【季节】[名]一年中有四个季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根据气候的特点,一年分为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个时期。

6.【自动】

a.《现代》【自动】[形]靠机械装置操作。

b.《当代》【自动】[形]录音听完了,录音机就自动地停了。录音听完了,录音机不用人按开关就能停。

上述例子中,《现代》常用丙、丁级词甚至超纲词解释甲乙级词。如“装置”“操作”“集团”是丙级词,“职务”是丁级词,“担当”“学业”“时令”等则是超纲词,而被释词 “担任”“自动”则在甲、乙级的范围内。这里用难词解释简单词,是达不到释义目的的。而《当代》解说句中的用词难度基本上控制在甲乙级词内,如“中学”“校长”“时期”等等,遵循了留学生学习词语由易及难的规律,从而达到释义的目的,下表为《当代》和《现代》释义用词对比的情况。

(二)避免“同义词直接释义”

在内向型的词典中,同义词或近义词释义法被广泛应用,因为内向型词典是针对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设计的。而学习者的母语语感、认知习惯、文化积累和已有的语言基础(包括词汇)等是学习者的一个优势,即使不说明用法,也能够运用恰当。但是,外向型学习词典是针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设计的,他们对汉语缺乏自然的语感,如果只是提供意义相近的词来释义,不仅达不到释义的目的,反而会增添混淆的可能,让不能体会其中细微语义差别的留学生替代使用,误认为与释义的词语没有差别,而事实恰好相反,同义词的词义和用法的区别正是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教授给留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避免用法出错,《当代》适当地加入信息量,抓住用法进行释义。如:

7.【希望】

a.《现代》【希望】[动]心中想望、盼望。

【想望】[动]①盼望。②仰慕。

【盼望】[动]殷切的期望。

b.《当代》【希望】[动]玛丽从小就希望自己长大当一名演员。玛丽从小就非常想自己将来当一名演员。

可见,采用以词释词法,避免不了循环释义、以难词释简单词、造成学生混淆用法的缺点。上例中“希望”的释义词“想望”“盼望”比“希望”难;学生再去查“想望”“盼望”时,得到的释义所用词更难,从而不仅达不到释义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负担。而《当代》用“完整句释义法”,主观上“回避”采用以词释词的释义方法,用通俗的、简明的、日常的生活语言进行释义,减少了学生混淆近义词和同义词用法的可能性。

(三)避免“语素和词的对释”

一些成词语素(学),又可以和其他语素组成新的词(学习、学校、学生、学业、学历、学位……)。其中某一个新词(学习)和成词语素自身(学)构成的词的词义基本相同。以往的词典一般不加以区别,并且还常用后者来解释前者。如:但是两者的用法往往不一样,应该加以区别。

8.【学】

a.《现代》【学】[素] [动]学习。

【学习】[动]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求得知识技能。

b.《当代》【学】[动]他在中国学汉语。通过听讲、阅读、写汉字和说话练习等使自己会说汉语。

【学习】[动]大卫正在教室里学习。大卫正在教室里看书,写作业。

传统释义法忽视了两者用法往往不一样的情况,《当代》分别解释了“学”和“学习”,通过两个引导句突出了“学习”是一种活动,而“学”是一种动作。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出现“大卫在教室学”这样的错误。

(四)积极交待“词语的用法”

把例句和解释融合在一起,提供用法信息,这对于以交际为目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传统释义法不太重视词语的用法,“完整句释义法”因其“用句释句”的特点,给出了词语所在的语境,因此往往也就给出词语的一些搭配。另外,对于一些用法很典型的词语,会通过例句给予直观的呈现,如:

9.【曾经】

a.《现代》【曾经】[副]表示从前有过某种情况或者行为。[例]我曾经跟他一起工作了三年。/老王曾经当过几年兵。

这一释义只是强调了从前的情况和行为,现在是否仍旧如此并没有说明,即并没有把“曾经”用的语境交待清楚,而且从例句中也不能体现。因此学生就很容易造出“我曾经吃饭”“我曾经上学”(即使现在也在上学)等句子。

b.《当代》【曾经】[副]我曾经在这工作过。以前我在这工作过,现在不在这工作了。

较之《现代》,《当代》通过一个简单且生活化的例句,让学生知道“曾经”用在“以前做而现在不做”这种情况中,交待了语言使用的环境,因而降低了造出上面所列错误句子的几率。

10.【见面】

a.《现代》【见面】[动] 双方对面相见。[例]我们一见面就成了朋友。/以后有机会,你们俩好好见面谈谈。/多年没见,见了面彼此都认不出来了。

释义中没有说明被释词的用法,且例句也没有表示出来。学生容易造出“我想见面她”“我今天见面我姐姐”这样的错句。虽然释义中已经标示出“不及物”的词性,表示“见面”后不能带宾语,但是未免过于术语话,仍旧达不到释义的目的。

b.《当代》【见面】[动]我晚上要跟一个老朋友见面,好好聊聊。我晚上会见到他。

《当代》直接用例句给出了“见面”的常用却易犯错的用法,“……跟……见面”,学习者学习时往往具有模仿性,多个例句的“操练式”呈现使得学生能够自然地习得。

三、释义方法的多样性

词典的释义方法既要注意系统性,又不能一刀切,应该因词而异地选择适宜的释义方法,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当代》释义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征,85%采用了“完整句释义法”,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释义的系统性。另外,还因词而异,应用了图示(占3.5%),英译(占9.5%)、说明(占2%)等释义法,简洁、准确地揭示出语词的概念信息。

(一)图示法

类似“梨”这样的实体名词还有“桌子、椅子、电灯、电话、电脑、狮子、鱼、蜜蜂、花、叶子、小麦、水果、香蕉、桥梁、塔、楼、楼梯、车、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胳膊、腰、手、手指,头发”等等。传统的释义法都是用复杂的术语来解释的,不仅达不到释义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当代》则直接采用了图示法,简单明了地达到了释义的目的。术语的详细解释更适合科普类功能词典,图示法的适当使用凸显了外向型学习词典的“学习”性。释义方法的选择本身不是目的,释义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成功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才是根本所在,因此图示法有其直观性和经济性,是应“学习性”这个特征和功能而生。

11.【梨】

a.《现代》【梨】[名]梨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白花,秋天结果。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是常见水果,品种很多。

b.《当代》【梨】[名](一幅梨的图片)

(二)英译法

类似“化学”这样的词,如:【茶】tea、【大使馆】embassy、【白】white、【米】metre、【厘米】centimeter、【广播】broadcast、【博士】doctor与英语基本对应且释义术语性很强,传统释义法采用下定义等方法,避免不了解释用词过难或过于术语化等现象,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而言,同样存在不仅没有达到释义的目的,反而增加学生的理解困难。《当代》采用英译法,在确保词语用法不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更明确地解释了词义。

12.【化学】

a.《现代》【化学】[名]①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②“塞璐珞”(一种塑料制品)的别名。③泛指用化学方法制成的东西。

b.《当代》【化学】[名]chemistry。

四、建议及结语

《当代》较充分地体现了学习词典的“学习性”,这条编写词典的路子是应该被推广的。但是,由于现在还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编写词典使用的理想语料库等原因,该词典在意图的落实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第一,如何使释义的语言更加通俗、简明,仍值得我们注意。如上表中的“开关”属于丙级词,会给学生理解“自动”增加困难。

第二,要真正做到引导句的典型性,同时保证引导句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如:

13.【表明】[动]他送你鲜花,表明他爱你。他送你鲜花,很明显说明他爱你。

这个解释中的引导句不够典型,在日常生活中“送鲜花”和“他爱你”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

14.【表演】[动]我在戏中表演一个老太太. 戏中老太太的角色由我来担任。

同样,解释中的引导句不够典型,我们通常不说“表演一个老太太”,可以说“我来表演老太太。”

第三,在给出引导句并做进一步解释后,可以进行一些用法上的归纳和区别,从而不要过多地依赖学习者的习得,为学习者减轻负担。如:“见面、帮忙、结婚”等离合词,可以把主要用法进行一个归纳:“……和……见面”“……帮……一个忙”“……和……结婚”等等。另外可以对同义词、近义词用法的区别做出主要性的归纳,比如“往往”和“常常”都表示“动作或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但“往往”是带有规律性的,“常常”则无此要求等等。再如“二”和“两”都表示数量“2”,但用法上有区别的,一般量词前通用“两”,在“米”“千克”“公斤”“英尺”等前两者通用等。

评价一部词典和编写一部词典相比,后者难度要大得多。由于《当代》是针对初级的学生(把服务对象层次化是很恰当的)的一部词典,因此在释义的很多方面不免会受到限制,使理论和原则的落实有所下降,但这条编写路子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希望此后的研究者和编者能照此走下去,在其落实性上继续探索。

注 释:

郑定欧.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序二[A].徐玉敏.当代汉语学习词

典(初级本)[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

参考文献:

[1]G.Liu.单语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理论与实践[J].辞书研究,

1999,(5).

[2]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制定.汉语水平词汇与

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贾爱武.《柯林斯英语词典》与《新英汉词典》比较[J].外语与

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7).

[4]金晓阳.影响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信息可接受性的因素――析《现

代汉语学习词典》的不足[J].辞书研究,2004,(4).

[5]李爱华.评《柯林斯英语词典》(21世纪版)[J].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学报,2006,(4).

[6]李禄兴.谈汉语学习词典科学性问题[J].辞书研究,1999,(5).

[7]刘晓梅.释义元语言・语义框架・语义场・对比解析――谈高级外

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2005,(8).

[8]孙全洲.现代汉语学习词典[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9]徐玉敏.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初级本)[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5.

[10]杨蔚,张柏然.立足使用 追求创新――从柯林斯系列英语词

典看当代学习词典的编写[J].辞书研究,2001,(3).

[11]章宜华.语文学习词典的创新与释义问题探讨――《现代汉语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4篇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入手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培养他们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爱好,牵引他们步入经典诗文的美丽田园,享受诗意的人生。

一、营造诵读氛围,让经典拨动心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诗文,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它。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文化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创建班级图书角,真正做到好书共赏,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教室的中队园地设“诵读之星”、“经典推荐”、“诗歌园”等栏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或用书法的方式,越是形式多样化,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利用每周一节语文视听课,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解读》、《易中天品三国》、《唐诗的故事》等经典视频,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诗”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书香氛围,使大家置身在诗情画意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进行诵读训练,让经典启迪心智。

学生喜欢上了经典诗文,那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一)读思结合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读古诗词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力不仅仅只集中于文字上,还要凝注内隐于心中,要时时提醒孩子们不要只用嗓音读,声音要发自内心,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意思,从而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学生诵读《望庐山瀑布》,当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诵读的语气外,还要孩子思考想象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促进孩子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二)读悟结合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抓住诗眼,把握诗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才能缩短他们与诗词的距离,把握诗的灵魂,再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领会诗歌的艺术意境。

如在讲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先让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画面,描述一下渔者捕鱼时的情景。全班同学神思飞跃,描述惟妙惟肖,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诗中描绘的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便会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此环节,不仅促使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很快进入角色,还使学生不由深刻感受到作者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在“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与文本神谋,与作者心印,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能够在学生记忆的底板上划下深深的印痕。

(三)读用结合

经典诵读的主要意义在于文化熏陶,开启智慧,颐养性情,它讲究潜移默化,并不强调及时功用。但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通过涵养积累进行言语储备的同时,还需要迁移运用关注言语输出。学生天天习读,犹如与圣人对话,时间越久,文化浸润,心性养成,尽在其中。让孩子们更深入领会主题内涵,同时将习得的经典诗句加以运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让经典诵读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今年,我在班级开展了“古诗词日”活动,在学生积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名篇后,要求学生在班级设定的“古诗词日”中,开口必须说一句古诗词。刚开始,学生百爪挠心,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们没有半途而废,我带领孩子们互说互评,坚持了几个星期,渐渐地,有的学生能运用自如,且基本恰当,远到《诗经》,近到《诗词》,脱口而出,朗朗上口。即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偶尔也能蹦出一两句令人欣喜的话来,令我倍感欣慰。

三、开展多样活动,让经典滋润心灵。

为了有效地促进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结合“书香校园”开展一些班级活动,愉悦诵读过程。

经典晨曲:每天清晨,教室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耳濡目染、滋养心灵。

经典歌声:下课铃一响,随着学校广播站播放配乐的经典诗文的音乐的响起,我带领学生或跟读、或跟唱,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书卷之香,真正达到“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经典交流:每天坚持“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展示,领读或领诵优秀古诗文、名人名言或妙词佳句,尽显诵读之美味;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进行诵读复习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经典记录:建立学生读书存折,创办专刊,载摘经典。学生将读书计划,诵读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下他们美好的读书足迹……

经典共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加强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同交流。

经典赛事:开展“快乐读书节”活动,通过师生阳光诵读赛、古诗擂台赛、古诗伴舞现场书法赛、读书问卷等各种形式,去讲经典、诵经典、写经典、演经典,使学生在学习、竞赛等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5篇

2、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3、爱情因执着而幸福,爱情也因执着而痛苦;爱情因缘份而诞生,爱情也因缘尽而分手。

4、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5、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6、彼岸的烟花终于凋零,圣殿的神火奄奄一息,我看见你孩童般的笑容,你问,天堂塌陷的时候,我们的罪行是否终被宽恕。

7、别离,是为了重聚。

8、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天天飞到我的窗前,只要我将手伸想天空,你就会神奇地出现。

9、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们互相思念。可是一旦能够见面,一旦再走在一起,他们又会互相折磨。

10、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看过此唯美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2011最牛B的语言90后经典小语言关于人格魅力的名言

11、当一切都成为过去,闭上眼睛,仍然忘不了,那些曾经在你梦里开出的花。

12、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13、开朗活泼而不失分寸,积极进取而不莽撞痴迷,智慧靓丽而不孤芳自赏,适应环境而不自暴自弃。你的人格真有魅力!

14、每个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不是因为歌的旋律有多动听或歌词写的有多美,而是因为这首歌在说着你的故事!

15、每一片花瓣,都带有我真挚的祝福,款款关怀,绵绵祝福,声声问候,拜托清风传送,愿鲜花与绿叶结伴,点缀你绚丽的人生,愿你永远快乐

16、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17、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看过此唯美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2011最牛B的语言90后经典小语言关于人格魅力的名言

18、青春失去难买到,快乐自信是法宝。别让忧伤缠住你,笑口常开心态好。为人处事要豁达,修心养性少烦恼。健身美体妆容靓,魅力四射不会老!

19、人总会老的,容貌终究是件会褪色的华美的袍。让自己时刻保持一种洒脱和丰厚的学识,你就会发现魅力就在自己手中,而不像握在手里的流沙那样稍纵即逝。

20、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21、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

22、同一个人,是没法给你相同的痛苦的。当他重复地伤害你,那个伤口已经习惯了,感觉已经麻木了,无论在给他伤害多少次,也远远不如第一次受的伤那么痛了。

23、痛苦常来自比较,而幸福多源于感恩。

24、我们常说有些人、有些事只有在失去后才发现它是重要的,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也有些事物只有在失去它以后才会发现它并不重要。

25、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26、我说过我不是天使,即使是天使,也需要别人的关心,哪怕给我一个关爱的眼神,但没有,什么都没有。

27、我忘记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了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着我的脸。

28、我想知道,那些,仓惶南飞的鸟群,究竟带走了谁的思念?

看过此唯美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2011最牛B的语言90后经典小语言关于人格魅力的名言

29、我心眼儿有些小,但是不缺;我脾气很好,但不是没有!

30、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31、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

32、学会承受痛苦。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当经历过,你成长了,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不需要你自己说,别人会看得到。

33、因为有星,夜才不会黑暗;因为有天,海才一片蔚蓝;因为有梦,生命充满期盼;因为有你,生活充满笑颜,因为有你,我的世界一片灿烂!

34、有些人和你注定只可能是两条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尽管你们每天都会相遇。

35、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36、这世上只有两种人:凡事都想得开的人,和凡事都想不开的人。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6篇

[摘 要]人教版语文“日积月累”板块内容经典、形式丰富,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积淀文化。重视并合理利用这一板块的内容开展教学,就能提升学生的学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日积月累”板块 教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2

在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日积月累”板块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贯穿始终,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积淀文化。“园地”里的“日积月累”,特别是中高年段的“日积月累”有何特点?如何有效教学呢?笔者对此做了些许探索和研究。

一、“日积月累”板块内容的特点

1.民族语言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日积月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韵律和谐的儿歌、童谣,丰富多彩的成语、对联、歇后语、古诗、名句、谚语等。这些语言形式都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流光溢彩的瑰宝,言简意赅,意味无穷。

2.国学启蒙

经整理,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日积月累”涉及《三字经》《论语》《后汉书》《孟子》《孝经》《周易》《传家宝》《离骚》《老子》《庄子》《礼记》《袁氏世范》《师说》《左传》《墨子》《传习录》《文心雕龙》等,使“日积月累”板块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因子。

3.外国经典

托尔斯泰、雨果、歌德、雪莱等人也通过“日积月累”让学生有所接触。“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些外国经典的选入显示出一种宽宏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

二、“日积月累”板块教学的现状

多数教师处理“日积月累”时,只是作为一种知识,要求学生背出、记住。如果学生存在认知困难,教师也只是帮助他们疏通文义而已。殊不知,当“日积月累”变成“读读背背”,于学生已经变成了一种学业负担,浇灭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也遮住了学生的两只眼睛,遮住了学生求知识、求学问、求做人的梦想。学生的文化积淀也只是蜻蜓点水。

三、“日积月累”板块教学的教学形态与教学艺术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而不在于训练。经典教学如何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时有以下实践。

1.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课堂

“日积月累”板块里的成语、对联、歇后语、古诗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教学时绝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和抄写。遇到成语,我会把成语意思讲解完之后,将成语学习和填字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成类似“九宫格”的填字游戏,学生学习的兴致马上就被激发起来。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把所有的成语记住,还学得很快乐。

遇到对联(对对子),我就设计一定的情境来和学生一起对对子。如三年级上册“园地三”的“日积月累”教学,我模仿古人的口吻同学生对对子。我指着天空说“天”,学生马上接“地”;我说“雨”,学生对“风”;我说“大陆”,学生接“长空”。学生在玩中学,学到了古文知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

古典诗歌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面对小学阶段“日积月累”里大量的古诗以及名句,我就组织学生开展吟诵比赛。在悠扬的乐曲中,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也不断上扬。

2.关注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的思想文化追求

四年级下册“园地二”的“日积月累”是几篇古籍的名句:“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名句隐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文化,但都是孤立零散的。于是,我在教学时先给学生讲孔子的故事。我从孔子踏上仕途,讲到他周游列国,再讲到他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最后讲到他驾鹤西去。学生们早已听得如临其境,如痴如醉。等学生安静下来后,我再结合“日积月累”里的句子,结合原文内容给他们讲解,效果很好。学生们没有背诵知识的枯燥乏味,有的是生活智慧的理解。第二节课我也简单地给学生们讲解了《后汉书》《孟子》这两部书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背景,学生也非常喜欢。

再后来的时间里,我给学生讲了率直鲁莽的子路,温雅贤良的颜回,聪颖善辩的子贡,潇洒脱俗的曾晳等。《子路受教》《负米奉亲》《子路问道》《颜回好学》《颜回攫甑》《子贡问道》《子贡赎人》等故事,我们班学生已耳熟能详。我还发现班级里有的学生已在阅读《论语》这本小册子。短短的几个课时,却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启蒙开启了一道曙光。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7篇

关键词:白话文 文言 意象 音韵 意境

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学在语言层面上主要提倡白话文,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白话文运动是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国家关怀之下,企图达到打倒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发生的。白话文的产生在于晚清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崇高精神,停留在形而下的“致用”层面,首先考虑的不是语言层面的精神空间。一百多年来,白话文运动的确达到了其广泛传播与致用的目的,然而遗憾的是,白话文的简单明了与缺少含蓄却走向了新的美学单调,白话文运动的失败表现在现代诗、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在流行音乐上,白话的低俗更是不堪入目。然而,有着良好古典文化修养的青年诗人方文山的白话歌词吸取了传统的营养,从词汇、意象、音韵、意境上对现代白话歌词作了全方面的革新,实现了白话向文言的成功开放,新瓶装旧酒更让人喜闻乐见,在华语乐坛掀起了一场暴风骤雨的“中国风”运动。本文从方文山歌词论述方文山白话歌词向文言全方位开放。

从词汇上来看,方文山的歌词《七里香》用了雨水、窗台、蝴蝶、落叶等古典词汇和意象,雨水虽然白话了,但是雨水还是一个古典的意象,方文山在这首歌曲写雨水和爱的关系,其句云:“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方文山形象地把爱和雨水结合,明显把爱升华为一种古典的意味。南唐词有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秦少游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词可为方文山歌词最好的注脚。诗人借了美好的意象传递出思妇晶莹美好的情感。秦观句更直接把愁和无边丝雨连接起来,其实思妇的愁和爱又有什么区别,愁因爱而生,只是在古词里表现得更委婉一些。显然,方文山词句更接近秦观句。另外,窗台、蝴蝶、落叶都有古典意味,方文山歌词尤其喜欢用古典词汇和意象,由这些古典词汇组成的美丽意象把读者引入诗情的想象空间。在《东风破》歌词里,方文山更是用了更多古典词汇及其意象,破本身就是古代音乐的专门术语,著名历史学家陈演恪还对破字进行了考证,并认为是一个术语词,破字用来形容音乐在唐代就广泛运用了,可见,方文山歌曲题目都经过了精心考虑,选取了古典词汇。当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白话史,用纯粹的古典词汇创作音乐已经不再成为可能,基于这一点,方文山也许是想用现代的语言去打开古典的空间,故而古典词汇不是太多,但是方词努力在用古典质朴的物象表达古典温厚轻柔的情感。特别是这首《东风破》,方文山用了琵琶、窗口、篱笆、枫叶、花、酒、等意象词。其《千里之外》用了屋檐、窗台、蝉翼、琴声、梨花、天涯、雨、影等意象,组成了一副古典美丽的爱情画面。当然,如果我们把外延扩大,会找到更多古典词汇及其古典句法,同时还能从整首词去把握一个整体意象,关于古典句法,比如说“一壶漂泊”、“回忆思念瘦”等等,古典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留白,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空间,此外,古代语言在强调什么或照顾音韵时会调节字词,用上倒装句,在此,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音韵上来看,方文山歌词承接了古典文言诗词的精神,《千里之外》用了来、开、白、慨、拆、爱、在、待、苔等字;《东风破》用了后、走、游、后、偷、透、侯、又、奏、廋等等,同时用了寞、我、泊、破、火、洛等字;《对你而言》用了间、片、念、天、前、歉、浅、先、鲜、劝等等字眼。综观其歌词,尤其注重音韵。不过方文山词所用的韵远比古诗词灵活,在一首歌词里,平仄相间,同时也使用了一词多韵,多韵错落,有别于宋词上下阙转韵的规律。方文山写歌词与其它流行歌作品的用韵要讲究就得多,首先是方词更注重用韵,其次是方词用韵更符合古人用韵,显得更有文化内涵。近年来,台湾诗人正在努力实现白话文向文言回归,比较成功的有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后来的叶维廉也写了很多有古典意味的现代诗,但是当代社会文学边缘化了,关注的全体不太大,所以影响也不大,而聪明的方文山借助流行音乐把带着古典诗味的歌词推向市场,使人们再一次领会被抛弃的传统美。另外,方文山歌词强调古典的意境美,首先,在方文山众多古典歌词里,方文山构筑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其中以《七里香》、《东风破》、《台》、《千里之外》、《兰亭序》、《候鸟》、《一直很安静》为最,以人物为线索,构筑了美好的画面。特别是《候鸟》: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看不见,在湿地的水面,那伤心乱成一片。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我含泪面向着北。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看不见,我站在河岸边,被树丛隔离想念。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你往北向南说再见。这几句歌词很美,尤其是在湿地的水面,那伤心乱成一片很形象。最凄美的句子是:我站在河岸边,被树丛隔离想念。大有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韵味,心伤欲绝,不能自禁。方文山歌词除了画面美之外,由于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故而格调较高,在去俗还雅的路上,方文山做得非常成功。方文山在画面上、格调上、发挥想象力诸多方面为其歌词营造了古典意境美。

总之,方文山歌词努力在实现白话向文言的回归,开放白话的空间层面向文言靠拢,这样既符合古典美,又不乏现代因素,在断裂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鹊桥,从观念构建了白话歌词的艺术格调。白话文与生俱来的肤浅给中国人在艺术审美层面上造成了巨大伤害,隔离了中国人那份古典温厚的美好情感,使得中国人在追求世俗功利方面走向极端,不屑于回头审视自己的心灵,在去传统的路上义无反顾。今天的中国,已经证明了五四高呼的“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谬误,汉字保存下来了,但是真正母语封闭的城堡已经陷落,独尊的地位遭受褫夺,用著名文艺理论家郜元宝的话说:这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历史过程,它始于晚清,却不知道终于何时,止于何处。今天,有几人真正意识到我们的母语需要回归,从方文山歌词为广大社会全体喜闻乐见来看,说明我们需要方文山歌词的一些什么,我们到底缺乏了什么?

参考文献:

[1]郜元宝.在失败中自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2]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M].北京:中华书局社.2003,5

[3]胡适.白话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 2010,1

经典爱情名言名句第8篇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张爱玲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进行分析。

遣词造句的精雕细刻和独具匠心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是高度集中的精美雕刻和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的高度融合。张爱玲对于语言运用已经达到十分自如的境地,除了旧语言,她更加擅长创造一些新鲜的语言,写出一些看似平凡,却富含哲理的话,成为耳熟能详的真理,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自创新词。在作品《天才梦》里,张爱玲曾表示:“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这种文字偏好,终其一生都未改变。在她的散文中,她经常使用一些没有组合前例的汉字、没有搭配历史的字眼,一些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里也没有的词语,来表现所要表现的事物。这些经过重新搭配组合成的词语,摆脱了“陈言”滥调,充满新鲜活泼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

双音节词组合,这类词最多。表现色彩的词素,与另一个词素结合,或为偏正式,或为并列式。偏正式组合的新词,色彩的表现更加感性与细腻,有的把色彩给人的不同生理、心理感觉也寓意其中,如“寒灰”、“冻白”、“闷蓝”等;有的把色彩的彩度、明度、洁度也昭示出来,如“阴黑”、“死蓝”、“脏白”等。并列式组合的新词,则增添了描写对象色彩之外的性状,实质上是“又×又×”式词组的一种缩略形态,比如“宽黄”、“圆白”、“低黄”等,这些地方不用词组形式而用双音词形式,就体现了张爱玲式的简洁爽利。这些经她的巧手“撮合”的双音节词,与那些收入字典词典的同语素双音词相比,则更有表现力。

他便激楚地回答:“我不喜欢受过教育的女人”――《银宫就学记》

它的题材却贴恋着中国人的心――《借银灯》

题材虽然是八十年前的上海妓家,并无艳异之感――《忆胡适之》

叠音词组合。分两种形式:一是单音词素+单音重叠,如“红焰焰”、“白浩浩”、“肥敦敦”、“晕陶陶”、“阴恻恻”、“滑塌塌”、“棉墩墩“、“木渣渣”等;二是双音重叠,如“兴兴头头”、“森森细细”、“跌跌冲冲”等。这样一些叠音词,词典中难以找到,方言中也未必有。它们极富表现力,又强化了语言的生活气息,比如形容菜汤中的海带,就没有哪个词比“滑塌塌”更好,它含有滑溜溜的意思,并隐约有重量感和形态感。

另外,在修饰语搭配上,张爱玲也不免超出常规,比如“狭窄地一笑”、“钝钝的恨毒”、“怯怯的荒寒”、“潇潇的笑”之类,这些在语法书上肯定找不到同类的语句,表现力也是常规搭配不能比的,比如用“钝钝”修饰“恨毒”,就使“恨毒”具有了沉重感、固体感,用任何其他词语修饰都达不到这种效果。超常配搭又给习惯了常规语言的读者带来陌生感,增加了语言的耐嚼性。

旧词新配。中心语与修饰语都是常用的熟词,但有意违背习惯,疏离常规,形成一种陌生的搭配,恰如其分地凸现出一种独特的情境,化腐朽为神奇。诸如此类的陌生化搭配还有“抱歉地踏在地上”、“最不耐烦的吸引力”、“燥烈的大黑眼睛”、“世俗的伶俐”、“惨淡的勇敢”等,呈现出新颖奇特的审美效果。

这石破天惊的会晤当然是充满了戏剧性――《借银灯》

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童言无忌》

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更衣记》

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衣记》

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道路以目》

雅俗兼备。张爱玲有着很深的旧学功底,故能自如地运用典雅的词语和文言色彩甚浓的词汇,如“朗吟”、“睽隔”、“蠲免”、“惶愧”、“怅惘”、“憧憬”、“迢遥”、“邂逅”、“娉婷”等。张爱玲又耽爱市民的俗美,语言贴近着都市情境,擅长运用“讨人厌”、“打瞌盹”、“耍贫嘴”、“没奈何”、“抽凉气”、“活该”、“插嘴”、“搭碴”、“唠叨”、“手滑”、“凑合”等活在俗人口中的字眼。谈穿着,“韭菜边”、“灯果边”、“线香滚”等民间女红用语都信手拈来;谈吃食,“油炸桧”、“粘粘转”、“腰梅肉”等通俗名称叫得溜顺;谈人样,“瓜子脸”、“双下巴”、“白肚皮“、“大屁股”等土俗词儿脱口而出。

张爱玲散文中的征引相当之多,有诸如“如匪浣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一些古代诗文名句,给文章平添诗意雅气;同时,张爱玲还喜欢引用现成的谚语、俗语、土语,如“姐儿爱俏”、“做戏无法,请个菩萨”、“红配绿,看不足;红配紫,一泡屎”等,言说的俗世风味由此加浓。语言的雅和俗运用是如此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恰到好处,天衣无缝。

修辞手法的妙用

张爱玲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完全迥异的语言,雅致、瑰丽、珠圆玉润,她的作品处处体现着奇妙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文字高超娴熟的驾驭能力。精妙的警句、超俗的譬喻在她的散文中俯拾皆是,似乎不经意的点出,皆成妙语。

比喻。周芬伶在《艳异》中说:“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接,往往在紧要关头冒出一个绝妙的譬喻。”张爱玲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和卓越的语言把比喻运用得贴切、深刻、新颖,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给张爱玲的文章添上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张爱玲散文中的比喻不同于传统的比喻,没有侧重本体与喻体的形似,而是突出了神似,同时又隐含着意象的味道在里面,有的把二者完全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她语言的独特张力所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的结尾句把生命之乐和生命之悲同时惊现于人们面前,给沉浸于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以震撼。而对于现实的理解:“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烬余录》)

张爱玲笔下妙喻如珠,喻体新颖、奇特,意象丰盈,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

被掠卖的美人,像笼中的鸟,绝望地乱飞乱撞――《谈跳舞》

外国先生读到“伍婉云”之类的名字每觉异常吃力,舌头仿佛卷起来打了个蝴蝶结――《必也正名乎》

一个光致致的小文明人,粥似的温柔――《谈画》

连哭泣都有它的显著的节拍――一串由大而小的声音的珠子,圆整,光洁――《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白丝袜脚跟上的黑绣花,像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更衣记》

张爱玲的散文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景状物,都具有可感而细腻的具体意象的创造。通过新奇和巧妙的比喻,使读者不仅从字面意义,而且从视觉感受上,获得愉悦和满足。《烬余录》中“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香港学生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感受,用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进行类比,进行具象的描写,可感可触。

移就,又称词语移用。张爱玲在散文中灵活运用移就手法,不仅使文句简洁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且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有一种想落天外的奇妙与新鲜。

张爱玲散文中的移就分为移情和移觉两种,移情指的是用人的情感心理来写物,或用物的属性来写人的情感心理;移觉又叫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A 这歌剧样东西是贵重的,也止于贵重――《谈音乐》

B 那音乐也痒得难堪,高而尖的,抓爬的聒噪――《谈跳舞》

C 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更衣记》

“贵重”本来描绘有价值的物品,A句却用来调侃歌剧的高雅;B句把音乐与肉体之“痒”打通;如火如荼指颜色绚丽、蓬勃,在C句中用来描绘音乐风格;C中“严冷方正”都是描写人的气质态度的词语,用来传达服饰的风格。

拟人。张爱玲笔下的具体之物或抽象之物,经常有人化的感情、声音、动作,描绘生动新鲜,又俏皮幽默。

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谈跳舞》

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打下来的――《谈音乐》

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更衣记》

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热心的热水管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公寓生活记趣》

跳动的色彩语言

说到“色彩”,人们都会想到绘画。色彩让画家对自然的情感、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追求跃然纸上。它是绘画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种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同样适用。文学语言如若具有了色彩,语言就不单单是一种符号了,它具有了色彩感,进而也就具有了画面感,语言就更为生动、形象了。这一点在张爱玲的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张爱玲是一个极其热爱色彩的人,朱红、绯红、紫蓝、蓝灰、珠灰、银白、姜黄、墨绿、赤褐等,都是张爱玲喜欢在散文中运用的语言。色彩语言运用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绚丽、艳异的视觉效果,增添了文章视觉和听觉的审美感。同时张爱玲又用这些来表达她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我喜欢那时候,那仿佛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存稿》

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公寓生活记趣》

隽永的幽默和机警的哲理语言

幽默是Essay的普遍风格,诙谐风趣中透着温厚的情味。张爱玲的幽默极具品位,她完全是在不经意之中,用她的巧思奇想锦言秀句让读者发出微笑甚或惊叹,并产生联想。写到电车回厂“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公寓生活记趣》)多么有情有味又风趣幽默。

另外,张爱玲的散文中处处充满了哲理性的语言。这种哲理性语言其实就是张爱玲自身对时代、对生活、对人性的一些理性的认识,而这些理性的认识早已成为如今人们广为传唱的警句和隽语。“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短短一句话,就把上海人生存状态的历史、现状和本质道出。“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张爱玲语录》)、“对于大多数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谈女人》)等,道出了生活的真理,寓意深刻,令人玩味,给人启发。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在现代散文家中堪称异类,“异”在精雕细刻的锤炼字句、多样的修辞手法的妙用、大量的色彩语言使用和富有哲理的警句四个方面,张爱玲的语言只属于她自己,那是独一无二的,后人难以企及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张爱玲,也给当代作家诸多启示:文章贵在创新。没有一份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没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感悟,没有一份独到的见解,没有投入热情和激情,要想成为一个独立高标、自成一体的作家,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