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0 14:37:21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1篇

统计局半年工作总结半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统计局的业务指导,本着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工作。在工作中,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工作的重要性、责任性。推进统计工作,向经济社会发展搞好统计;其次在工作力度上。以谋划工作机制,夺取统计工作的进展,赋予工作效率。特别是抓住村级统计员的统计工作,以认清职任、明确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然后在业务技术上。搞好经济产业的统计测算。就以经济产业发展的价值计量、增长率的提高,均为做到数出有据的统计准则。汇报如下:

一、所做的工作

半年来,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的要求。以有序的工作机制,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其次,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侧重于工作中的三抓:抓重统计基础、抓重统计测算、抓重统计调查,促使统计工作得到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抓重统计基础、力求质量提高

抓重统计基础,是搞好统计工作的首要之举。也是体现了统计业务技术得到有序进行,更是为数据质量提供正确依据,急需奠定统计基础。就工作要求,力求抓重村级统计员的业务技术和工作基础。在工作基础的要求上:一是抓住统计网点(即:分散型产业户、规模型产业户);二是抓重产业播种量的构成;三是抓重产业样本定量基础。尤其是针对分散型和规模型的统计测算规则,急需确定产业户的调查基础。就工作要求,着重从这样几方面做好工作。

1.抓重经济产业统计网点。就全镇的经济产业统计,则需按照统计规则的要求,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①搞好分散型样本产业户落实(指非规模型产业测算)。据全镇十三个村,采取等距抽样的办法,已搞好560户的样本测算落实。②搞好规模型测算户的落实。随统计规模的要求,据调查核实为225户,其中生猪规模为216户,则表示为统计测算点。

2.抓重农作物播种量的统计测算。就农业经济的播种格局,作出了专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针对全镇13个村级统计员的工作要求,力求推进面积统计的正确性、责任性。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与否,直接关系到收获面积与单位产量的测算计量。所以在工作中,着重要求村级统计员做好三项工作:①抓重样本面积测算的正确性。对样本面积的统计,已作出了逐户上门统计。在工作中,均无出现样本面积的差错,体现了总量面积的正确性;②抓重多种经济作物面积测算。已做到了分门别类的统计上报。③抓重全镇总量面积的推算。根据各样本面积测算的真实性,取得了有序的总量推算。即如上半年夏播面积的统计测算,体现了经济作物播种格局,赋予经济结构的效率之举,就蔬菜面积均有增加,并作出了数出有据的统计规则,及时搞好上报。

(二)抓重统计总量、勤于经济测算。

半年来,为加强统计测算,亟需作出了统计工作步伐。在工作中,紧扣着统计数值反映的时效性、责任性。及时搞好统计总量上报。就工作的要求,搞好本镇统计数据的收集、测算、分析。就上半年的经济总量,工农业总产值已完成134093万元,增长率11.7%、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2093万元,增长率已达15%、农业GDP生产总值为5360万元,增长11.5%、人均收入高达3860元,增速高达16%。

(三)抓重统计调查、提供信息返馈

抓住产业调查,提供发展信息。自从今年以来,专题数次下村搞好统计调查,特别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查,例如:畜牧规模型的发展趋势调查、农业经济的高效产业调查(蔬菜作物)、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收集,同时搞好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四)服从中心工作、接受领导安排

根据本意服从组织安排和领导的分配。在工作中,力求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性,以及搞好一个联系村工作。就上半年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已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略)

二、存在的问题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按照工作的要求,尚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①、由于个别村的统计员,在业务技术和工作的信心尚有不足,还需加强辅导做好工作。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分析尚有欠缺,亟需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环境统计 改善措施

环境统计工作是环境统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做好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环境工作将会面对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新形势来加强统计理念的创新与管理,不断改进统计方法。环境统计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问题一直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如果数据出现数出多门、统计数据不够标准等等情况,不仅会影响相关决策,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会降低工业企业的环保形象。本文基于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结合个人炼焦企业环境工作的相关经验尝试性提出改善措施,坚持实事求是、务求真实的工作原则,从而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摸清污染物排放的总量。

一、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的特征

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是指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与环境管理有关的各种状况的统计, 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统计、 污染物产生、 处理及排放情况统计、污染物综合利用情况统计、污染治理项目统计等。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统计工作重要性。 工业企业环境统计作为环境统计的重要部分, 既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减排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工业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制定环境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才能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为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二是涉及范围广, 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涉及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三废” 产生、排放、去除和综合利用,废水、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情况等项目, 每个项目又具体细分为若干小项目, 几乎涵盖工业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三是技术要求强。工业企业环境统计的主要数据来自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程度, 对环境统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污染减排采取核查核算方法,核实减量,采取监测数据或实际产排放系数、物料衡算办法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对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1]。

二、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虽然起步早,但由于长期以来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基础薄弱、 方法落后、管理不力,再加之客观上存在统计对象种类多、差异大、变化快、数据获取难等因素,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自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数据失真

环境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对资源能源消耗状况、污染物排放以及降低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调查,提供环境统计资料与相关咨询意见,并不断加强环境统计的监督。目的实现的前提是环境统计数据一定要准确。环境统计数据失真,从技术方面来讲,很大程度是因为统计方法与制度的不完善,同时还有人为因素,如:造价、注水等等现象还是存在。环境统计数据的正确性是环境管理部门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否则就是误导,又因为误导影响决策,导致与目标背离。工业企业环境数据统计的失真,就不能客观的反映工业企业的相关情况,这是最为致命的问题。

2.工业企业环境统计监测手段薄弱

工业企业环境统计主要依靠环境监测, 采用监测法进行计算, 目前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环境监测站的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 企业自身人工监测能力较弱。即便有监测机构,其监测数据在企业环境统计计算中不能参照或者仅以 30%的比例参与计算。环境监测站一月一次和一季一次的监督性监测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产排污情况,而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不稳定, 数据采集有时也存在问题,不能完全反映企业实际产排污状况。 同样对于有些使用物料衡算进行计算的指标,也因环境统计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或对计量器具校验不及时而不能够准确的进行计量, 从而导致统计数据基数的不真实。

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工业企业环境统计长期沿用20世纪 80年代的做法, 没有根据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发展的变化而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统计技术和方法显得陈旧、落后,存在统计范围不全面, 重点元动态调整不及时,产排污系数不准等突出问题。例如:对于有些炼焦企业,一直以来都使用物料衡算法计算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当焦炉煤气中 H2S的质量分数低于 20 mg/m3时,通过物料衡算计算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远远低于通过监测法计算的排放量,两种算法相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一年中相差达到 300 t 以上[2]。

3.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数据人为调整行为

各种考核干扰了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节能减排、成考、创模、总量控制等考核都与统计数据紧密相联,还有一些地方为了考核取得好的嘉奖,对数据进行人为调整,同时准备了几套数据来应对各种各样的考核。在考核数据中发现,有的地方为了完成总量控制的目标,根据总量控制的计划,给企业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指标;也有的地方为了经济发展,达到总量指标,把在建而未生产的企业、根本不存在的企业、已经停产的企业编入环境统计数据库中,满足总量考核以及节能减排任务。

企业环境意识不够高。工业企业为了达标排放,或少交排污费,对其超标排污状况想方设法进行掩饰,不少企业基本上根据允许排放浓度乘以废水排放量而申报污染物排放量。企业环保人员责任心不强,某些指标经推算,根本达不到标,但其统计表则显示为达标,造成统计数据库中达标率比实际情况要好。

三、改善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1.实事求是环境统计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说清污染物排放总量是环保部门最基本的职责,做好环境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需要实事求是。对一个地区而言,少报污染物排放量,虽然可以暂时性控制总量的任务,单纯的认为减少污染物总量参数,下一个规划总量控制指标一定会相应的减少,必定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若是为了争取总量控制的指标,多报污染物排放量,又会影响相关的考核与总量控制任务的完成。对于企业来说,少报,可以少交费,但环保部门核定的总量指标低了,又会影响到企业的自身发展,而且超总量的排污,也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企业多报污染物排放量,就需要多交排污费。所以,企业要坚持实施实事求是的原则,申报污染物排放量。

2.提高对环境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工业企业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和统计意识,使他们能够认识到环境统计工作在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重视支持环境统计工作。 二要逐步推行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企业主要领导不仅要切实对环境统计数据质量负责,还要加强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环境监测是环境统计的基础、命脉。全面掌握企业实际产排污情况, 单靠环境监测站的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数据还远远不够,企业必须建有自己的监测机构,培养专业的监测队伍,实现对各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确保为企业生产和环保部门提供可靠准确数据,达到指导和调整生产,保证企业各项污染物全天候稳定达标排放的目的, 真正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3]。

4.改进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方法和技术

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改进统计方法和技术。要结合工业企业的特点,建立以重点调查为主体,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环境统计调查方法,以便摸清污染源情况,更好地采取减排措施。要在环境统计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更加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核算技术和方法,既不拘泥于环保部门既有的统计技术和方法;又要因企制宜、因项目施策,处理好上报统计数据与加强排污减排的关系,最终达到实现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

总之,工业企业统计工作者要了解环境统计工作的意义,认真面对工业企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总结、不断研究、不断改善,从而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统计资料汇编[Z].2004.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3篇

物流统计指标是国家宏观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现有的物流统计数据,比如运费,货运周转量等是从相关行业统计中估计出来的。使用这些指标来衡量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不能真正反映物流,这使我们很难衡量现代物流行业的成本和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不能衡量中国的现代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所以在获得各种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统计数据平台,将有利于物流产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为物流产业提供保障。

【关键词】

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一、现代物流绩效统计发展现状

(一)物流统计信息收集工作十分精确

物流信息收集工作是很精确的。一方面,有法律依据和固定的经费来源,这就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保真性;一方面,各部门,各级政府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并把这种相关责任明确到市场的参与主体———公司或个人。

(二)统计指标设计侧重物流成本

物流的绩效统计结果主要反映在物流成本上,在编制物流绩效统计指标体系时,也是围绕物流成本而在横纵向展开的。宏观上,物流成本由三部分组成,而且每个部分各自有其测算的办法。历年来,权威物流成本核算机构在计算物流成本时即采用下述公式:

物流总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运输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三)物流统计信息利用充分

充分利用所得的物流统计结果指导宏观,微观物流运作。通过物流统计数据的分析,不但可以确定物流成本与各个经济指标的关系,而且还可以根据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进行宏观的物流战略规划和采取有效的活动。对于企业层面,企业不但通过物流统计信息在控制物流成本上下功夫,更重要的他们依据物流信息的绩效成果来改善实现整个企业的价值。全面、准确地物流统计信息为其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和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企业已突破了单纯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界限,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之中。通过物流整体系统的观点来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二、我国现代物流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结构不完善

指标不成体系,结构性、系统性明显不足。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计指标,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周转量、港口码头吞吐量、公路运输里程、铁路运输里程拥有量、民用车辆(船舶)等统计,缺乏反映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包装等功能活动性指标,也缺乏反映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业价值的指标,说明我国对物流概念及特征的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与物流实践活动脱节,根本无法全面、有效的衡量物流产业的规模、结构、水平和发展趋势。

(二)物流统计指标缺乏物流战略目标

本文认为现有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背后没有明确的物流发展战略做支撑。笔者认为明确物流发展战略是我国在进行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时首先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的《物流产业振兴与发展规划》:新时代的物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理念,降低物流业发展的社会代价,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更加人性的环保优势,更大的收益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2一3个百分点。所以,本文认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立要与国家的物流发展战略相匹配,在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环境保护方面细化指标,增强物流统计指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物流统计指标缺乏微观衡量指标

纵观现有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笔者发现指标体系过于重视物流产业发展自身量(规模)的衡量,轻视了物流产业质(功能及效率)的衡量。从指标的内容来看,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反映了物流各种功能环节的货物总量、成本总值、收入总额指标,衡量了物流产业的规模、结构、成本、收入,但是关于物流效率和效益方面的指标非常匾乏,而它们恰恰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指标设计角度重宏观轻微观,重总量、总值指标,轻效率、效益指标,衡量服务质量指标更是缺乏。比如,指标体系过于重视生产结果指标,轻生产效率指标。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虽初具规模,但内在的质量和运作效率函待提高,指标体系中只设有物流基础设施数量的指标,而缺乏反映基础设施利用率的指标。

三、优化物流绩效考核指标措施

(一)完善物流绩效统计指标标准

近年来,我国物流标准化研究在积极的探索与发展之中,但总体来说,目前的标准化水平仍然较低,各部门的行业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物流统计指标标准化方面,我国政府应与物流的有关管理部门或组织,参照国外物流统计指标标准,尽快拟订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标准。物流产业标准化促进物流统计指标建立的标准化,而物流统计指标的标准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因此,推行物流指标标准化,应积极制定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标准的统一规范、制定和修订。

(二)重视物流成本中的管理成本指标

综观各国物流成本划分,大多都把物流成本划分为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三个大方面。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活动对物流的影响将越来越重大,管理成本将在物流成本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在今后的物流统计指标设计和核算工作中应相应的注重提高对物流管理活动的认识,加快物流管理指标的设计和物流管理成本的核算,确保物流指标体系的完善和健全。

(三)注重新物流形式和新物流业物流绩效指标的建立

第三方物流企业统计,在数量、业务量、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方面指标。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指标所涉及的关于环境影响、资源损耗、回收利用等的指标。缺少这些指标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并不完整,容易造成统计结果的偏差和不准确,物流统计的结果也并不能体现现代物流的全部信息,不能如实的反映物流发展情况。今后我国要全面设立体现现代物流产业特征的物流指标,注重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统计核算,和绿色物流、逆向物流指标的设计,完善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小洁.物流统计新的统计空间[J].北京统计,2010,(8).

[2]龚树生,刘开明.我国物流统计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3]潘文荣.物流统计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统计教育,2010,(4).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4篇

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只要包含了诸如设计、调查、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结论等等多个步骤;其中统计工作中的统计资料要包含调查的原始资料,其他的例如整理后的资料和处理后的资料也都属于统计成果资料;统计工作的可靠性和统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有很大联系,因此对于统计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要求比较高。统计工作的多个步骤当中,统计设计是其他步骤的前期工作,也就是说后续的工作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完成的,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也体现在统计设计当中。如果把统计工作当成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那么统计设计就如同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生产资源的采集,统计整理则是对这些资源的生产和组装,分析过程是对产品的合格性进行检验,最后的结论部分则是产品的和销售。这些过程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环节有缺失,那么势必会对最终结论造成影响。这些工作当中设计和整理属于技术工作,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还作为基础,统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统计工作有序完成,不至于混乱,这些都是统计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的地方,因此国家和全世界对于统计工作都非常重视,也有相关的监管部门。统计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无论是最开始的设计环节还是收集资料的过程,整理资料的方法,信息处理的手段都有了一阵套有效的流程,这是统计学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因。我们统计工作者在这一系列的工作当中所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给人们对统计总体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能够从我们得出结论的这些数字当中寻找到有用的信息。

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统计学一路走来不断的完善,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详细的探究起来,其还是有着部分问题的,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稳固基础的知识领域,主要是因为统计学所面对的对象过于庞大,而我们要处理的问题非常的繁杂,因此本学科的基础是在不断扩张的,目的就是能够保证统计学的职能效用。人们对于统计学的不断开发利用促进了统计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性,像是数学、混沌学、计算机学等等学科,用这些学科的最新技术来对统计学进行填充和扩容,让统计学的基础更加的夯实,统计学的发展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这条基本条件,统计学就会停止前进。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统计;意义;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74-02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运行中,提到企业管理,首先人们就会想到企业管理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现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要求。企业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对企业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而言,对于各项管理就如同摆设,华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①从现状上看,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反映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②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③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④从规模上看,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3)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①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②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③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统计工作的问题

企业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在统计工作上,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未彻底摆脱传统的统计模式,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只是敷衍而已。

(2)统计方式不够健全。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因此,需要不断充实统计内容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3)企业统计不够科学化。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多样化,许多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填报。

(4)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根据调查,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了极少数大中型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大多数为兼职的企业统计人员,一般都是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学历较低,素质较差,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就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有效内部统计资料,也未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等。

3 结 论

总之,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把企业的统计工作抓紧抓好,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程毅.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

[2]仵金龙.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2008(3).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6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考核是基于工业源和生活源排放量的总和。

第三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制度包括年报、半年报和季报。

年报主要统计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调查对象为列入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重点调查单位及本年度新增重点调查单位。重点调查单位和非重点调查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依据本办法第六、七条规定进行统计。为增强数据的时效性,各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于当年12月31日前上报年报快报数据。快报数据应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核算,核算结果与核算技术报告、核算主要参数以及相关支撑材料一并上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发

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对各地数据进行初步审核,并将初步核算结果通报各地。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年报数据进行汇总和审核,于次年2月底前将年报数据库和年度统计技术报告一并上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结合国家初步核算结果,对各地上报的年报数据进行复核。

半年报主要统计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调查范围、对象和方法同年报,报告期为1—6月。各地于当年7月20日前上报数据库和统计技术报告。

季报主要统计上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为总量减排统计和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环境数据支持,调查范围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排放量,其它做整体估算。报告期为1个季度,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上报数据库和统计技术报告(第二季度季报可由半年报替代)。

第四条统计调查按照属地原则,由各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完成。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重点调查单位发表调查和非重点调查单位比率估算;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非农人口数(或城镇常住人口数,以2005年环境统计口径为准)、燃料煤消耗量等社会统计数据测算。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数据逐级审核汇总后上报。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重点调查单位,是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本地区(以县级为基本单位)排污总量(指该地区排污申报登记中全部工业企业排放量)85%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重点调查单位的筛选工作应在排污申报登记数据变化的基础上逐年进行。

重点调查单位统计范围每年动态调整1次,剔除关停企业,纳入新增企业,凡造成事实排污超过1个月以上的企业均应纳入统计范围。筛选出的重点调查单位及其排放量应与上年对照比较,分析增减单位及其排放量变化情况,并作适当调整,保证重点调查数据能够反映本地排污情况的总体趋势。

第六条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可采用监测数据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

监测数据法:重点调查单位原则上都应采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排污量(省、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应及时反馈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当年关停企业按其当年实际排污天数计算排污量。凡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须由市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质量控制要求标定)并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的单位,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作为排污量数据。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的,采用实测法计算全年排放量时,至少需要4次监测数据。

物料衡算法:主要适用于电力、热

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测算。测算公式为:燃料燃烧SO2排放量=燃料煤消费量×含硫率×0.8×2×(1-脱硫率)

排放系数法:主要适用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造纸、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排污量的估算。

以上三种方法优先使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排放量。若无监测数据或者监测频次不足,可根据上述适用范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选用物料衡算法,钢铁、化工、造纸、建材、有色金属、纺织等行业选用排放系数法。监测数据法计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必须与物料衡算法或者排放系数法计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相互对照验证,对两种方法得出的排放量差距较大的,需分析原因。对无法解释的,按照“取大数”的原则确定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七条非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方法。将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排污总量作为估算的对比基数,采取“比率估算”的方法,即按重点调查单位排污总量变化的趋势(指与上年相比,排污量增加或减少的比例),等比或将比率略作调整,估算出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

第八条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方法。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城镇常住人口数×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产生系数-城镇污水处理厂去除的生活化学需氧量

其中,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产生系数应与上一年度的产生系数保持一致。

生活及其它二氧化硫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及其它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活及其它煤炭消费量×含硫率×0.8×2

第九条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主要由《环境统计管理办法》、《环境统计技术规定》、《全国环境统计审核办法》等系列文件组成。在数据上报前,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污染状况,对数据进行审核,并建立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一厂一档材料。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环境统计数据负责,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审核,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结果认真复核重点调查单位报表填报数据。

第十条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抓整治促减排取得的实际效果,各地在上报年度统计数据库和统计技术报告的同时,结合“三量”台账,将未纳入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工业企业(简称统计口径外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信息一并报送。统计口径外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信息包括该企业当年和上一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废水(废气)排放量、

年均监测数据、所采取整治措施和治理设施投运时间等内容。各地要结合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统计口径外工业企业各类基础材料归档工作。

第十一条按照附件规定的排放强度法和国家环保总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环发〔*〕183号)对主要污染物减排数据进行核算。

第十二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地年报快报进行核算时,各地应提供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核算报告、核算主要参数和主要支撑材料。

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核算报告包括增量、削减量、削减率核算结果,并附削减项目清单以及具体整治措施的说明。

核算主要参数为当年GDP增长率,非农(城镇)人口数和增长率,火电和非电用煤量及增长率等。

COD削减核算主要支撑材料:

污水处理厂。当年和上一年投运的污水处理厂COD削减的,需提供建设部门关于具体投运日期、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水量的证明,以及环境监测机构关于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的年度监测报告和在线监测数据等;现有污水处理厂COD削减的,需分别提供建设部门出具的当年和上一年实际污水处理量的证明,环境监测机构当年和上一年进出水浓度监测报告以及在线监测数据,增加污水处理量的,必须提供增加污水处理量的有效证明(如污水处理厂进水计量泵的流量记录台账或在线记录,新建管网、泵站的验收材料等依据),出水浓度降低幅度较大的,需提供污水处理厂治理(整改)验收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

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内企业削减COD的,需说明企业具体的治理措施、投运日期和提供相关的治理(整改)验收材料,年度处理水量、进出水浓度监测报告以及在线监测数据等;因企业或生产线关停并转导致排污量下降的,需提供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关停并转证明材料。

SO2削减核算主要支撑材料:

火电企业。需提供机组(锅炉)的投运日期、装机容量、治理措施、脱硫设施通过调试日期、煤炭消耗量、含硫率、实际脱硫率、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削减量。循环流化床的脱硫设施需与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并附在线监测数据。

非电力企业。纳入当年环境统计数据库内的非电力企业经治理削减二氧化硫的,需提供企业具体的治理措施、治理设施投运日期、煤炭消耗量、燃煤的含硫率、脱硫率及二氧化硫实际削减量、在线监测数据等,并附环保部门的验收报告和监测报告。因企业或燃煤设施关停导致排污量下降的,需提供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核算结果的校正。

在排

放强度法中使用GDP核算各地COD排放量时,用监测与监察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正;在排放强度法中使用耗煤量核算各地SO2排放量时,用监察系数对SO2排放量计算结果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和校正系数采用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方法和系数(见附件)。

环境监测与监察系数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国家环境监察机构确定的方法进行核定。

第十四条年报数据的复核。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核算方法和全国环境统计审核技术要求,对年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复核。

复核方式。采用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排放系数、逻辑校验等方法,并结合现场复核、数据质量抽查,核实年报数据。

复核内容。列入统计数据库重点调查企业,需逐家比对废水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煤炭消耗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并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排放量变化原因进行审查。重点调查企业有变更的,对变更情况进行核实。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7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物流统计发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物流统计体系现状,构建了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设置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物流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物流作为一种实现经济高效运行的先进管理技术与组织方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现代物流培育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迅速成为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纷纷启动,但物流统计发展相对相慢.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4年5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试行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物流统计制度的正式出台。但现行物流统计制度中侧重于宏观统计,对于微观企业统计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统计涉及内容很少,无法满足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急需物流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可靠依据。尤其是在加速发展物流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执行完善的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体系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因而研究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物流统计,构建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一、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特点分析

从国际物流统计现状来看,各国普遍重视物流业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其中有些国家如美国将第三方物流作用独立的产业来统计。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表示物流市场规模和物流业总体水平,并根据比例预测进行未来产业规模预测,还有一些国家使用全社会物流费用总开支指标,但对物流产业增加值这类的价值统计指标涉及较少。

(二)我国现行物流统计核算体系的特点分析

目前反映我国物流产业运行状况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4年起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的试算统计数据。前者由于并未将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核算,因此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转量统计,缺乏反映现代物流内涵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物流总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也缺乏反映物流组成要素和物流产业价值的指标,如:运输包装、配送等要素包含在有关工业统计指标或零售业统计指标中,无法剥离这些数据,更没有对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核算。

正在试算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从物流业的规模、结构、成本、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为物流产业建立了较完整的统计体系,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物流产业经济宏观运行状况,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尚未将物流产业定义与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衔接,可能造成对物流产业的划分界定不清,各地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数字可信度低尤其是企业物流方面。其二,关于物流产业的一些重要指标仍未设立专项统计。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统计,在数量、业务量、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方面均有待开发。

二、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构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国外物流统计体系的特点及中国现行物流产业统计体系的特点,我们认为,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第一,以现行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制度为指导,把握物流业宏观发展状况。第二,须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以增加值指标为核心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具有国际可比性,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对物流产业核算的要求。第三,强化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统计,充分反映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核心,第三方物流比重和发达程度,代表物流产业发达程度,因此,通过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能有代表性地反映物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二)物流产业范畴和行业划分

目前,我国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并未将物流产业设为独立的产业。为了准确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参考国际的有关资料,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确定我国物流产业的统计范畴和行业分类。现代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商、零售商,甚至到最终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串联起来,提供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我们认为,物流产业主要包括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构成的产业。在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物流产业的生产成果分布在国家规定的各行业中,如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及邮电部门、商业和服务业部门。在进行物流统计时,要对现有行业统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即对各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进行专业调查,运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将其生产经营成果,按照物流产业的界定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以避免产生重复,引起指标体系的混乱。

(三)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七个统计指标子体系构成。

1.供需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供需统计指标是指从量的方面对反映物流宏观层面和总体物流活动方面的供需状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指标。这方面指标主要侧重于物流市场规模、结构方面的统计,涵盖了运输与配送、仓储和保管、装卸、包装、物流加工、物流信息等活动环节的内容,从宏观层面对物流市场供应状况和需求状况等进行统计,以反映出物流业的总体规模、物流服务水平。

2.生产设施统计指标子体系。高度发达的物流设施是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之一,它对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证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物流生产设施统计,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改善物流状况,促进现代化大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物流设施统计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分为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来的物流生产设施统计指标群。以运输设施统计指标为群例,它分为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公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水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航空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和管道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五部分。每部分下又设有若干统计指标组,如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主要由线路、机车车辆、信号设备和车站四部分统计指标组组成。各统计组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

3.罔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子体系。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物流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物流企业和社会认识物流、管理物流、监督物流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建设项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新增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等统计指标群。

4.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子体系。人力资源统计子体系是对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的统计,包括从业人数统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统计、物流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统计等指标群。指标群下又包括多个指标组,以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群为例,它包括劳动生产率、分物流活动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等一系列指标。

5.物流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重点反映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效益。其中物流总成本是物流过程中的费用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统计和通常将物流总成本分成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物流管理费用三大类。库存费用是指保存货物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保险费用及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计人物流成本,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速度才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运输费用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及货主费用。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送费用与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其它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货代费用、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及装卸费用。物流管理费用是指相关的物流行政管理费用。通常该项费用是由库存费用与运输费用总和乘以比例系数计算而来,该系数是按照专家判断法确定的比例。

6.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可以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物流业增加值是货物经过物流活动前后的价值之差,在扣除物流成本后就是物流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的构成涉及到物流统计的各行业的增加值,其核算涉及到多个指标。

7.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为衡量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状况,特设立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它主要包括信息、运输、配送、仓库、流通加工、包装等质量指标群。各指标群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如仓库质量指标组包括仓库吞吐能力实现率、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等统计指标。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第8篇

我国烟草工业物流体系包括18个工业公司、99个生产点,以及33个省级商业公司和367个商业配送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烟草工业物流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但发展至今仍一直处于分散和独立的状态,在观念、标准、技术、设备、人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链条,已经成为制约烟草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各工业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尽管陆续建成和实施了一些物流信息系统,如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系统、GPS系统等等,但信息系统建设不完整、信息资源浪费严重、数据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系统之间相互孤立、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为不平衡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烟草工业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速度。

二、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目标

依据行业物流发展要求,遵循国家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深度集成;快速拓展,持续推进”总体思路,依据“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技术要求,工业企业物流应以流程梳理和优化为基础,统筹数据采集、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三个应用层面,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各向畅通、反应便捷、运作高效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三、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a)烟草工业物流战略架构。根据行业战略发展规划,物流将作为支持性的业务进入企业核心价值链,与原料、技术、营销三大核心业务共同构成各工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架构下,要求各工业企业物流提供整体服务,同时与三大中心一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工业物流管理职能,乃至部分供应链服务职能。b)烟草工业物流运作模式。烟草工业物流普遍采用“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业务运作模式。根据生产、销售、采购需求,制定物流计划,物流中心(公司)根据计划实施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上述模式要求对工业企业的各类物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并通过物流中心(公司)实现整体运作和管理。通过对工业内部的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环节由物流中心(公司)实行统一组织,打通供应链物流环节,构筑成为一体化物流体系。c)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基于核心物流业务发展以及物流中心(公司)运行的需要,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需求。同时,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及应用与行业系统、工业公司相关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遵循行业和各工业公司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依据对相关工业公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物流信息化总体应用架构可以按下图进行归纳:整个应用架构可分为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及相关外部系统两大部分。就烟草工业物流来说,主要应用应包括决策支持、综合管理、业务管理、业务协同、作业执行以及自动化支持等六大功能板块,以实现整个工业物流不断发展的运营和管理需求。d)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基于对物流中心(公司)信息化应用架构的设计内容,整合各项应用之间的关联要素和共同点,物流中心(公司)的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如下图所示:整个应用系统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决策管理层:它是针对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而设计开发的物流综合管理系统或模块,可以与国家局行业物流系统实现对接,同时也为工业公司物流运营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业务处理层:包括智能运输调度与数字仓储管理两大核心系统,以及相对独立的商务结算系统。三是物联网数据采集层,包括GPS/LBS/GIS系统、车载及手持系统、RFID系统、监控系统等。

四、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a)整体技术架构。按照国家局提出的“统一平台”要求,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应以安全、可维护、易拓展、高效率为设计基础,促进技术构架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协同工作,使得物流应用系统能够随需而变,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工业公司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对技术架构进行了如下设计:整个技术架构通过基础资源层、数据交换层、信息资源层、服务引擎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来搭建物流信息体系,并通过信息安全保障、运维保障体系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b)关键技术设计i.服务引擎层设计。服务引擎层设计主要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支持BPEL标准,支持SOA架构,支持子流程、流程分支等基本的工作流功能。ii.业务逻辑引擎设计。业务逻辑引擎使用工厂设计模式,通过XML配置文件,运用类反射机制,完成系统业务逻辑部分的定制工作。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内置的业务逻辑引擎,可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的高配置性。iii.调度规则引擎设计。采用高效、灵活的调度规则引擎,对于自动配车、自动配载、订单拆分等核心规则的调整或优化,可通过前台可视化配置或定义,无需要后台编程实现,支持热插拔规则变更,易于维护。iv.持久层管理组件设计。采用Cosconetwork.DAO库数据库持久层组件,通过对JDBC进行轻量级的对象封装,来完成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操作,使得系统在更换数据库时将花费更小的代价,也为系统数据权限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