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3 06:03:47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1篇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年、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

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3.6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设,其核心思想是农户的生产行为是追求收入最大化。具体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参见原文[2][3]。

按照推导的计算公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 ,

式中, 为农业毛收入, 和 分别为农业和非农业部门投入的劳动力, 和 分别为农户从事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纯收入, 为土地的生产弹性。

为方便计算,土地的生产弹性指标在此采用刘建进(1997)根据中国劳动部1994年对全国8省4000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回归模拟的结果,即0.2693,并假定其不变。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

2.产业结构差值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为出发点,以现有统计资料为依据,构造一个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简单方法[4]。其公式为:

式中,L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F为农业劳动力的总数量;S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l为第一产业从业劳动力比重;g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3.资源劳动需求法

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之差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对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5]。195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为0.8158ha,大体上维持“一个人的活儿,一个人干”的局面[6];国家统计局(1995)认为,“中国农业初期集约化经营水平可以达到农村劳均耕地0.67~1.0ha”,按复种指数150%计算,即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播种面积1.0~1.5ha[7]。根据这些观点,并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假设到2010年中国农业达到集约化经营的初期水平,即劳均播种面积增加到1.0ha,而且1952-2010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在各年间是一致的,即劳均播种面积的年均增长率 相同,则有:

式中,SPLt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ALt为农业从业人员, St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Mt为劳均播种面积, St/Mt为农业可容纳的劳动力, t为年份。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4.有效耕地劳动比例法

该方法首先需要估算农业生产中耕地数量与有效劳动力数量的比率,然后用当年的耕地数量除以这一比率得到各年的农业有效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去有效劳动力数量即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耕地与有效劳动力之比。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某一年没有农业剩余劳动力,以该年的耕地劳动比作为系数,同时假定这一比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此采用胡鞍钢的假设[8],即假定1957 年中国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按照这一年的耕地劳动力比来推算。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5.农业技术需要法

运用托马斯•罗斯基和罗伯特•米德有关各种农业活动的成本和产量统计数据设计的一个公式来估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全国需求量[9]。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L为农业劳动工日数, 为每亩或每畜的劳动力投入数; 为每亩和每畜的实物产量; 为以实物为单位的全国产量, 分别反映作物种类和年份,i相应取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熟红麻、苎麻、甘蔗、甜菜、桑蚕茧、绿毛茶、苹果、生猪、蛋鸡、肉鸡、奶牛、淡水鱼等21个品种。

由于按照上述品种法计算用工量无法涵盖全部农业生产活动,我们用产值计算公式:

计算出以上测算所涉及品种的全部农产值,再与当年全国农业总产值相比照,根据缺额比例对用工量进行调整。2004年和2005年的计算产值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7.13%和43.55%,我们用这两个比值分别去除相关年份的总用工量,得到调整后的用工量,然后将其转换成劳动工年数,我们采用9个月(269 天)和10个月(300 天)两种情况来折算劳动工年数,即得到农业年必需劳动力数量。最后用农业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年必需的劳动力数量,得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数。各指标所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

(二)人口流动变化的计算方法

将《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中的原始数据作以下处理:

1.将各省总人口之和与全国总人口数相差的1815万人,以各省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权重分配到各省中,使得各省的总人口之和与全国的总人口数相吻合。将调整后的各省总人口与各省城镇化率相乘,得到各省的城镇人口,两者再相减,得到调整后的各省乡村人口。

2.将全国常住总人口与户籍总人口的比值作为系数,对各省的户籍总人口数据进行调整,使得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之和与全国常住总人口相等。同时,以年鉴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权数,以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与之相乘,得到调整后的各省非农业人口,两者再相减,得到调整后的各省农业人口。

3.将调整后的各省常住总人口、城镇人口及乡村人口分别与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相减,得到各省的跨省流动人口(即净流入人口或净流出人口,或称外地流入本地城镇的人口或本地流出到外地城镇的人口)、本省城镇流入人口以及本省乡村流出人口数。

所用计算方法如下[10]:

对于人口流入省:

跨省流动人口=本省城镇流入人口-本省乡村流出人口

对于人口流出省:

跨省流动人口=本省乡村流出人口-流入本省城镇人口

三、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的估计

利用以上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表1和图1)。估算结果表明:

第一, 2009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上在0.85~1.15亿人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6%~22%。与2005年相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比重进一步下降。

注:①方法一:农户最大收益法;方法二:产业结构差值法;方法三:资源劳动需求法;方法四:有效耕地劳动比例法;方法五:农业技术需要法。②方法五1:按300日/年;方法五2:按269日/年。③由于缺乏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数,2009年的数值由各计算方法按照2000-2008年年均递减速率推算得出。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1992-1996年为一个较明显的减少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从1992年的1.8亿人减少到1996年的1.4亿人;2000年至今为另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从2000年的1.51亿人减少到2009年的1.00亿人,平均每年递减570万人①。这表明,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判断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等同于农民工的供给量。为了解农村可供给的农民工的潜在数量,需要根据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特点,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我们利用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的“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抽样率为0.887‰),计算出农业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及其年龄分布比例②,并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对外出农民工年龄结构的统计,把乡村从业人员划分为5个年龄组别,并进行比较(表2)。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情况看,2009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2.3亿人。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19278.5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3.9%,这一年龄段转移的劳动力绝对数较2005年增长2030.7万人,但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30岁以下的有14514.4万人,占40岁以下转移劳动力的75.3%,绝对数较2005年增长2002.2万人,占比增长2.7个百分点。40岁以上转移劳动力3699.5万人,较2005年增加535.7万人。

注:①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数根据2000-2008年乡村从业人员变化趋势推算而得;②以农民工总量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包括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并假定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相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调查数据);③农村剩余劳动力取所列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并假定其年龄结构与农村未转移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相同。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来看,2009年,全国农村尚未转移的劳动力有2.95亿人,较2005年减少469.9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为1亿人,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31岁以上的剩余劳动力有9061.7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90.5%。其中,31〜40岁年龄段的剩余劳动力只有2532.2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25.3%,而40岁以上年龄段的剩余劳动力有6529.5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65.2%,较2005年占比增加22个百分点。30岁以下的剩余劳动力只有953.7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9.5%,较2005年占比减少8.1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真正可供给外出务工的只有不到3500万人。这一数字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①从年龄结构来看,一方面,外出农民工主要是40岁以下的劳动力,其中,30岁以下(也即所谓“80后/90后”农民工,或称“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的又占绝大多数,规模越来越大,30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1000万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这也是频繁出现城镇企业用工短缺(“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40岁以上剩余劳动力已经明显过剩,但规模仍在逐渐扩大,而这部分人群受到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较少,外出务工难度很大,更多地倾向于留在本地。从未转移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看, 4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65.2%),说明目前农业的生产已经以“4050”人员为主,如果目前的这种转移状况继续保持下去,农业的持续发展将面临着严峻考验。

②从性别特征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占34.9%,也即5072万人,较2005年增加约880万人。而统计推算16-30岁乡村女性劳动力资源为6988.2万人,16-25岁乡村女性劳动力资源为5003.1万人,而受女性生育周期和家庭因素的影响③,纺织业、制鞋业、玩具制造、服装加工、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女工尤其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需求最大,也就是说,农村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已经基本全部转移出去,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③从地域特征来看,通过计算各省(区、市)的流入和流出人口,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8955.53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4005.2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了362.69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地域空间流向差异明显。河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湖北、广西、贵州、江西等省是主要的人口流出省,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福建、云南、山东、辽宁是主要的人口流入省。河南、湖南、安徽、四川、广西、浙江、山东、重庆、河北、江西、贵州、云南等省乡村劳动力输出均在650万人以上,是农民工供给的主要省份,其中,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2009年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920.77万人、595.29万人、448.37万人、442.63万人、322.80万人、286.86万人。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劳动力市场不再是“无限供给”

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减少。2002-2009年,中国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年均递增580万人,如果保持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则现有的可供给的3500万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需不到七年便可转移完毕。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镇用工的供给将非常短缺

一方面,1980年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后出生的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主体(占60%以上),另一方面,这部分劳动力可供给量却不足1000万人,城镇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短缺将日益突出。

3.农业就业将严重过剩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作业趋势日渐明显,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量逐渐减少,而40岁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重高达65%,加上从城镇逐渐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农业就业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从事农业的乡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也是严峻挑战。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民工组织培训力度,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应把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依托社会力量,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大力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能力。

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劳动力输出较少的地区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渠道更为有限,无法使劳动力配置达到最佳。政府应支持在劳动力输出较少的地区完善用工信息平台。

2.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鉴于劳动力输出地中40岁以上乡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外出转移难度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复苏和特定人群(女工)生理特征等方面原因,可考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强度高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3.重视发展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增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及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在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方面的就业比重并不高,而这些行业都是吸纳就业能力很强的行业,如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可容纳的劳动力比工业多2~3倍。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今后应该进一步培育发展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积极支持、鼓励和合理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等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充分发挥它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注释:

① 不同计算方法的模拟结果之间虽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并不会影响总体趋势的判断。在此取方法一至方法四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来判断。

② 乡村劳动年龄人口包括16~60周岁的男性劳动力和16~55周岁的女性劳动力。

③ 中国乡村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在22岁左右,平均初育年龄在婚后1.7-1.8年,即24岁左右。尽管部分女性生育后继续外出务工,但更多的乡村女性选择了回乡[11]。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34~38.

[2] 刘建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6):15~22.

[3] 王红玲.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1998,(4): 52~55,69.

[4] 王玲,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计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803~804.

[5] 陈扬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2):52~58.

[6] 中国科学报社. 国情与决策[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7] 国家统计局. 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专题分析论文集(上卷)[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8]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3):36~54.

[9] 托马斯•罗斯基,罗伯特•米德.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7,(4):28~39.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农业 统计 网络化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在农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越来越明显,成为发展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统计工作逐步推进和完善的关键步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工作网络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农业数据的完善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农业数据系统建设,因此各地需要在自身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体系,切实推进相关工作,提升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水平。

二、农业统计网络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管理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只有在相关执行者充分重视的基础之上,才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某方面的作用。只有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农业统计网络化建设才能拥有良好的运作环境。对于农业统计的网络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运行标准,才能保障具体措施的顺利执行。目前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农业工作的网络化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重视的现象,许多“走形式”和“片面工程”存在于实际工作之中,这就更加需要在管理机制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总体而言,当下我国农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制度相对不够健全,制约了农业统计工作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主要是相关管理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统计工作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直接导致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者执行不到位;另一方面,受制于当地具体外在条件和决策者自身认识水平的影响,缺乏网络化建设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经验,导致管理制度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技能水平方面

统计工作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壁垒的工作,对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统计工作的方方面面。总体来看,当下我国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在人员技能水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人员知识技能水平和人员的培养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对于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说,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建设工作是一个较为专业的工作,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在人员的培养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人才存在较大不足,不仅仅在人才引进方面做的不足,在后期的人才培训方面也大多“走形式”,形成了一种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收集,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的错误观念。

(三)软硬件设施方面

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是一个较为专业的工作,是建立在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工作,要求当地具有较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储备。

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对统计工作网络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统计工作网络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例如在网络系统和网络硬件等方面较为落后,许多地方的网络系统还停留在Windows xp、甚至是Windows 98系列,这样不仅不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率提高,也由于系统陈旧,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威胁到我国农业统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三、案例浅析

当下时代是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在大数据的理念深入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大数据正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日,农业部在官网上文件,主题是关于推进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截至2017年年底,要逐步形成跨区域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共用格局,为后期建立起全国性的数据共享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网络化,农业数字化的重要步骤。各级单位和相关的执行人员都必须在该意见的指导下,逐步开展学习交流研讨会,将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提升到工作日程,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有特色的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总的来看,此次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方面,在执行措施方面较为具体,主要集中在重视宣传、提升技能水平和做好软硬件支撑等方面,这也给各级执行者在开展各项工作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农业网络化建设措施建议

(一)管理机制方面

相关的部门和执行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是事关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积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

总体来讲,应该积极建立起农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制度,优化统计管理流程,梳理统计节点和统计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监督体系,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建立上传下达信息通畅的沟通机制,落实责任,明晰统计评价标准和奖惩制度,做好一线统计人员的激励和监督工作。

(二)技能水平方面

在技能水平方面,相关部门和执行人员应该切实推进专业技能的提升工作,一方面以开展学习小组和讲座的形式,推进知识技能的提升和积累;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农业统计行业的整体水平。

具体来讲,技能水平主要包括传统OFFICE操作技能、统计思想和科学的统计方法等方面。在建设工作中,要积极落实网络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落实相关统计思想、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等方面的培训,比如现代统计理论、现代统计方法等。利用先进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从大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为绦姓呓饩鑫侍馓峁辛Φ囊谰荩进一步推进农业统计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软硬件设施方面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来说,这里的软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在建设和统计工作过程中,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不足以支瓮络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

具体来说,一方面各级单位和执行人员应该认真学习相关软硬件的使用方法,领导者应该积极引导资源流入,建立良好的资源导入渠道,完成硬件设施的及时更新。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相关新软件的推广应用,例如将所使用的系统更新到Windows7或者Windows10,提升系统安全性和效率;或者积极引进相关的统计工具或者软件,诸如R语言、SPSS、SAS等,提升统计工作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分析水平,为农业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值得重视的是,安全性是统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各级单位和执行人员应该在坚决树立保密意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软硬件设施的安防建设,做好反监察工作,提升农业统计工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五、总结

农业统计工作是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大数据的基础工作和分析基础,也是推进农业和其他产业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在大数据时代,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是完善和优化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全面提升农业统计水平和建设跨区域和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体系的基础。

各级单位和执行人员应该深刻认识到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网络化在农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切实提升执行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人才建设和培养体系的建设是农业统计工作网络化建设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体来看,各级单位和执行人员只有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才能切实做好农业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万余花等.新形势下基层农业统计工作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3).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4篇

牛古吐乡的农经统计工作在以前几年均为手工汇总,需要村、乡、旗、市四级逐级汇总上报。各级要汇总指标繁多、数据庞大,工作任务繁重,且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由于统计手段得到提高,开始施行电脑软件汇总,大大提高了牛古吐乡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形势的改变,农经统计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行政方面

农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干部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经济指标本应该遵循着经济波动的循环规律有升有降,但是某些官员为体现政绩,人为的干扰统计数据,使数据严重失真,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失去了参考的意义。

2.统计队伍建设方面

根据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及相关要求,农业部组织了农经的统计骨干进行了业务培训。几年来,使他们的业务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能够较好的完成统计任务,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改革,导致了有一部分乡镇没有农经统计人员,导致农村经济统计数据无法及时上报甚至无法上报,使得统计工作无法继续开展。

3.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并未将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上级部门也未将业务经费下拨,所以统计业务的经费几乎为零,农村经济的统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此一来,接下来相关的统计工作就无法展开,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4.数据难统计

首先,农村经济统计范围广,统计指标繁多,统计对象多种多样,涉及部门杂乱,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其次,获取资料的难度大,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及收益表可以从乡镇、村里可以直接得到,其余的涉及到农户及企业的地方都没有做好数据,都只能由统计人员逐一的去统计;其次,统计的数据精度得不到保障,因为农村农户收入来源不一,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较多,统计起来确实存在困难。尽管在当前的农经统计工作中还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几年来各级农经部门和广大农经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也基本明确了新时期应该如何面对各种问题,以及新时期应该如何突破难题,做好农村的经济情况统计工作。面对新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做好下步农经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二、认清新形势,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经济情况统计工作

当前,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更深刻的提出了深化机制改革的重要决定,从国家到乡镇都处于变革和转形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推进,做好农经工作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准确把握形势,顺势而为,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领导要更加重视统计工作并提高思想觉悟

各级领导要对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纳入日程和工作计划,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支持。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应积极争取政府对其工作的重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并为地方政府解决相应的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2.扩充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变,使得农村经济情况统计人员缺失,无人从事统计工作,则更无从谈起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政府应该适当的扩充统计队伍。除此之外,针对一部分基层的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政府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这些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并大力宣传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3.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

针对农经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足够的经费,统计人员的工作就无法正常展开,例如:农经统计工作的布置,统计调查报表和农户登记账册这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用品都无法满足,统计工作的质量又何从谈起。所以应该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为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

4.推行多主题抽样调查,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体系

在国家农业普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全面报表,替之以方案简单、取得数据快捷的抽样调查。根据调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具体指标取得数据最有效的方法。改变以前一个主题一套方案、一套样本、一种调查方法的做法,探索多主题、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避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数据混乱。

三、结语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5篇

2002年5月我从南沙镇政府交流到农业局工作。几年来,在局领导和同事们、局各单位、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能够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较快地适应岗位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能,开展好计划统计、生产综合的日常工作,为促进局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搞好服务。现将近几年本人学习、工作的情况简要总结汇报如下:

一、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

虽然我有农学院的本科学历,也有在乡镇机关担任多岗位负责人1xxxx年独档一面工作的经历,新的岗位要求主办者不但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要具有一定的农业各产业和门类的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总揽全局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仅凭过去的一点积累是不可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的,更谈不上得心应手。几年来我首先端正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从头开始,自觉加强思想和作风修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着重: 一是自觉加强政治和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时期党和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二是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向专家学专业知识,不耻下问,向老同志和同事学工作经验,虚心讨教,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三是自觉服从组织的分工和安排。从不计较个人的苦累与得失,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四是强化团结协调工作。由于科室的许多事务需要其他单位和部门配合、支持或共同完成,所以我特别注意工作关系的协调,凡事更多的是讲风格,充分尊重和体谅共事者,把困难留给自己,给别人更多的支持与方便,但又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包揽而影响工作。五是克服家庭分居城乡两地的矛盾,坚持不因家庭和个人的原因而耽误和影响本职工作。六是日常工作中做到了雷厉风行,对于上级交办的每一件事,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能快则快,按时按质完成。七是遵章守纪,较好地遵守机关的各项制度与纪律。

二、强化制度建设,抓好计划统计和生产综合的基础工作

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本科室的组建和直属事业单位专职人员的到位到03年年底才算真正完成。为了使部门工作和事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统规范,近年来,按照泰州农委《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和目标管理。在局有关单位配齐专业人员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业务培训,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对于上级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统计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严格按要求组织开展,做到及时、规范、全面、保质保量。较好地进行统一扎口、审核、提供和公布统计数字,确保数出有据,帐表相符和统计数据的严肃性。

三、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能够组织经常性的农业生产和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每年分季度汇总农业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好有关的专项农业生产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和领导。每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四、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主要一是组织进行年度农业重点工作目标及考核办法的调研与制定,将其纳入市委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二是根据市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系统各单位在总结、分析“十五”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我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说起来惭愧,几年来,我的工作谈不上出色,也没有取得多少值得一说的成绩,聊以的是也还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基本上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各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大家的基本认可。03年我局被市政府表彰为农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03、04、05连续三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计划统计、生产综合工作先进集体;科室两个人被泰州农委表彰为计划统计、生产综合工作先进工作者。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在本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直给与很多关心和支持的各位领导、同事以及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五、竞岗承诺

这次竞争生产综合科科长职位,自认为与其他同事相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学历、文凭与大家都差不多,经历、经验、工作实绩与有的同事相比甚至还有不小的差距。唯有一点也是跟大家一样,十几年始终坚持一条“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基本原则,不图职位高低,金钱名利,为人做事,但求于公于私,于人于己,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如果承蒙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让我继续担任科长,负责生产综合科的工作,我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位同事的支持、配合,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在认真做好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学习,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分析的实际效果,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提高组织和协调水平,在系统内部积极开展业务学习、竞赛、评比等活动,促进农业统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吉林省;监测分析;工作报告

1建立指标体系

建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100”指数,在全省范围内优选100家具有创新发展潜力、引领行业发展趋势、构成产业格局体系的企业。对全省各地区主管部门进行总体调度,汇总出总体运行情况。通过对汇总数据的评价监测及分析,形成行业发展主要运行指标,把握、研判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监测样本中的粮食加工、畜禽加工、特产加工企业,主要调度原料价格、加工量、产品价格、产值、销售收入以及是否建有基地、产地初加工设施、开展电子商务交易等情况;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主要调度接待人次、营业收入、带动农户及产业融合情况等。

2开展行业调研

2.1积极交流,取长补短求实效

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的联络机制,例如,地方统计部门、地方行业协会及其他部门。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获取统计资料、专题调研报告,以此作为行业运行分析的佐证与参考。不断改进优化统计工作方法,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2加强调研,及时上报运行分析动态

深入实际,走访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发现并上报突出性问题、倾向性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认真总结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乃至地方政府等各层面的好方法、好经验。做好下情上达,在引导行业发展和推动体系建设方面,持续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化保障措施

3.1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

督促各级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总体部署要求,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和突出位置,一把手负总责,并指定具体负责人员和联络员。建立完善本领域的指标体系,形成自上而下、上下贯通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调度机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统计工作,加强督促与管理,强化软硬件配套支持。

3.2组织培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高度重视业务人员的能力培养,创造条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使业务人员熟练掌握监测分析操作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统计工作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切实履行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统计调度职责,确保工作及时准确、科学有效。

4加强成果运用

4.1充分运用统计方法

对预期目标和运行指标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分析和认真研究梳理,既作面上分析预测,也搞基点调查,还有典型案例分析。对指标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分析,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特别是东北其他三省区),以此找出优势长项和短板症结。运行汇总材料内容以数据作支撑,详实分析为基础,多用数据图表(如柱状图表、曲线图表等),得出横向对比结论。

4.2密切关注数据变动

对当期数据的增减、所贡献份额,作出具体支撑因素分析。尤其针对政策调整、市场供求、价格波动、投入产出、气候条件等因素,深入分析和理清弄明对农民收入、就业创业、产量产值、销售收入、产业发展,乃至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正向拉动或负面影响。

5不断完善机制

5.1建立行业季度运行情况例会制度

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由省级主管部门组织召集各地区相关部门召开行业季度运行情况例会。各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季度总结汇报,便于主管部门统筹掌握全省行业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解决疑难问题、科学改进工作方法。着重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跟踪分析,采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对解决措施,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解决在基层一线。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7篇

一、所做的工作

半年来,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的要求。以有序的工作机制,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其次,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侧重于工作中的三抓:抓重统计基础、抓重统计测算、抓重统计调查,促使统计工作得到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抓重统计基础、力求质量提高

抓重统计基础,是搞好统计工作的首要之举。也是体现了统计业务技术得到有序进行,更是为数据质量提供正确依据,急需奠定统计基础。就工作要求,力求抓重村级统计员的业务技术和工作基础。在工作基础的要求上:一是抓住统计网点(即:分散型产业户、规模型产业户);二是抓重产业播种量的构成;三是抓重产业样本定量基础。尤其是针对分散型和规模型的统计测算规则,急需确定产业户的调查基础。就工作要求,着重从这样几方面做好工作。

抓重经济产业统计网点。就全镇的经济产业统计,则需按照统计规则的要求,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①搞好分散型样本产业户落实(指非规模型产业测算)。据全镇十三个村,采取等距抽样的办法,已搞好户的样本测算落实。②搞好规模型测算户的落实。随统计规模的要求,据调查核实为户,其中生猪规模为户,则表示为统计测算点。

抓重农作物播种量的统计测算。就农业经济的播种格局,作出了专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针对全镇个村级统计员的工作要求,力求推进面积统计的正确性、责任性。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与否,直接关系到收获面积与单位产量的测算计量。所以在工作中,着重要求村级统计员做好三项工作:①抓重样本面积测算的正确性。对样本面积的统计,已作出了逐户上门统计。在工作中,均无出现样本面积的差错,体现了总量面积的正确性;②抓重多种经济作物面积测算。已做到了分门别类的统计上报。③抓重全镇总量面积的推算。根据各样本面积测算的真实性,取得了有序的总量推算。即如上半年夏播面积的统计测算,体现了经济作物播种格局,赋予经济结构的效率之举,就蔬菜面积均有增加,并作出了数出有据的统计规则,及时搞好上报。

(二)抓重统计总量、勤于经济测算。

半年来,为加强统计测算,亟需作出了统计工作步伐。在工作中,紧扣着统计数值反映的时效性、责任性。及时搞好统计总量上报。就工作的要求,搞好本镇统计数据的收集、测算、分析。就上半年的经济总量,工农业总产值已完成万元,增长率、其中农业总产值为万元,增长率已达、农业生产总值为万元,增长、人均收入高达元,增速高达。

(三)抓重统计调查、提供信息返馈

抓住产业调查,提供发展信息。自从今年以来,专题数次下村搞好统计调查,特别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查,例如:原创:畜牧规模型的发展趋势调查、农业经济的高效产业调查(蔬菜作物)、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收集,同时搞好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四)服从中心工作、接受领导安排

根据本意服从组织安排和领导的分配。在工作中,力求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性,以及搞好一个联系村工作。就上半年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已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略)

二、存在的问题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按照工作的要求,尚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①、由于个别村的统计员,在业务技术和工作的信心尚有不足,还需加强辅导做好工作。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分析尚有欠缺,亟需加强。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第8篇

摘要:探讨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职业生涯成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学历水平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并不显著,而工龄、职位和收入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较为显著。同时,对此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职业生涯成功;关系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师-京诚”基金项目“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项目编号:ses201412)

作者简介:章华丽,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25-08

职业生涯成功是指个体在工作经历中所积累的工作成就以及获得的积极心理体验[1],可分为客观(外在)职业生涯成功和主观(内在)职业生涯成功,客观职业生涯成功主要是指雇员的薪水、晋升和职位等外部标准,而主观职业生涯成功是由个人所定义的内部标准,如职业满意度。[2]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伊比(Eby)等人提出了测量职业生涯成功的新指标,即组织内竞争力、组织外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3]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的研究主要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如流动、市民化和社会保障等,很少涉及其职业生涯发展。通常认为,蓝领工人群体很少有向上发展的机会[4],他们从事工作主要是为了谋生,很少会考虑职业生涯问题。[5]然而,在代际转换背景下,农民工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能够更多的考虑发展前途,其外出目的排在首位的是“出门学技术”而非“增加收入”[6],说明农民工的职业生涯意识在增强。根据亚瑟(Arthur)等人关于职业生涯是“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工作经验演进”的定义[7],依靠多年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农民工应该而且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从这一层面来说,研究农民工的职业生涯成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于职业生涯成功强调的是雇员在其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关于成功所期望达成的一种目标或程度。[8]因此,研究假设认为,由于个体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职位等方面的不同,可能会使其职业生涯成功的水平产生差异。而国内关于职业生涯成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量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等因素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等控制变量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探讨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职业生涯成功量表两个部分。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设定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水平、工龄、职位和收入7个方面。

职业生涯成功量表采用了严圣阳等人于2008重新修订的中文版量表[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包括组织内竞争力、组织外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三个维度,共11道题目,其中组织内竞争力(3题)和组织外竞争力(3题)使用的是伊比(Eby)等人编制的量表[10],而职业满意度(5题)则使用了格林豪斯(Greenhaus)编制的量表。[11]量表采用liket五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通过信效度检验,职业生涯成功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5,分量表组织内竞争力、组织外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91、0.769、0.840,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可知,职业生涯成功量表也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具体见表1。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江苏省苏州市的农民工群体,采用随机抽样法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为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调查对象的来源地包括安徽、江苏、河南、四川、河北、山东、山西和贵州等19个省,其中最多的是来自安徽省的农民工,占总数的56?8%,其次是江苏省,占总数的11.6%,再次是河南省,占总数的5.5%。调查对象以制造业员工为主,比例为32.9%,其次是服务业,比例为25?3%,再次是建筑业,比例为13.7%。

(三)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主要使用spss19.0中文版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靠性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检验。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职业生涯成功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如表2所示,农民工职业生涯成功的总体水平为3.53±0.75,各维度的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组织外竞争力(3.62±0.91)>组织内竞争力(3.55±0.85)>职业满意度(3.48±0.88)。可见,农民工职业生涯成功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而农民工对其职业满意度的评价则相对较低。

(二)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关系的统计结果分析

本部分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方法,当变量只有两个值,如性别变量只有“男”和“女”,在正态性检验之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当变量的值大于两个时,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如果差异显著且方差齐性,则采用多重比较检验中的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如果差异显著且方差不齐性,则采用多重比较检验中的Tamhane’s T2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

1.农民工性别与职业生涯成功。在K-S检验确定职业生涯成功及各维度数据呈正态分布后,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可知,总体样本数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多11%,符合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除职业满意度外,男性农民工在职业生涯成功总体和其他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都高于女性农民工。T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农民工的性别在职业生涯成功及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农民工年龄与职业生涯成功。根据表4可知,调查对象以20-40岁的青壮年农民工为主,其中21-30岁的比例为47.3%,31-41岁的比例为25.3%。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各维度P值远远大于0.05水平,说明农民工的年龄在职业生涯成功及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3.农民工婚姻状况与职业生涯成功。根据表5显示,调查对象中大多数农民工已婚,比例达67.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婚姻状况在职业生涯成功及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4.农民工学历水平与职业生涯成功。从表6可以看出,在调查对象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47?3%,其次是高中学历,占30.1%,样本符合农民工学历水平总体较低的情况。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在职业生涯成功及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5.农民工工龄与职业生涯成功。从表7中可以看出,工龄在1年及以下、2-5年、6-10年和11年以上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分别为10.3%、35.6%、30.8%和23.3%。由单因素方差统计结果可知,农民工不同工龄在职业生涯成功和组织外竞争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LSD检验表明,工作2-5年的农民工在职业生涯成功维度上显著高于工作1年及以下和6-10年的农民工,工作1年及以下的农民工在组织外竞争力维度上显著低于其他年限的农民工。

6.农民工职位与职业生涯成功。表8显示,55%的农民工为普通员工,18.5%的农民工为临时工,可见农民工总体职位较低。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不同职位的农民工在职业生涯成功、组织外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临时工在职业生涯成功、组织外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维度上显著低于其他职位的农民工,中层管理者在职业生涯成功维度上显著高于一线主管,而一线主管的显著性又高于中层管理者。

7.农民工收入与职业生涯成功。由表9可知,在调查对象中,收入为3 000-4 000元的农民工比例最高,达27.4%,其次是收入2 000-3 000元的农民工,比例为24.7%,收入为1 000元及以下的农民工比例最低,仅占4.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收入的农民工在组织外竞争力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收入为1 000元及以下的农民工在组织外竞争力维度上显著低于其他收入的农民工,收入为1 000-2 000元的农民工在组织外竞争力维度上显著低于较高收入的农民工。

三、讨论

(一)农民工职业生涯成功水平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的职业生涯成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3.53±0.75),可见农民工对自己职业生涯成功的评价较为乐观。农民工在组织外竞争力维度上得分最高(3.62±0.91),说明农民工在不同用工单位之间的竞争力较强,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出现的企业“用工荒”现象降低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农民工在职业满意度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3.48±0.88),说明农民工对职业的自我期望较高,而对当前职业满意程度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就业“短工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农民工可能会为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而跳槽。

(二)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分析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学历水平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并不显著;而农民工的工龄、职位和收入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较为显著,具体影响维度如表10所示。由于本研究结果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方面,与大多数关于普通员工研究中的不显著结果一致,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在学历水平方面,已有研究发现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员工在组织内竞争力上显著高于学历为本科和专科的员工[12],而在本研究中,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对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学历水平较低,高中及以下学历占77.4%,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6.8%,这使得农民工在职业发展方面很难产生学历方面的优势,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加分。此外,调查对象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些行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程度也与农民工的学历水平相符合。

在工龄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工龄越长的农民工在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由于本研究72.6%的调查对象为20-40岁的青壮年农民工,他们正处于职业发展最佳时期,能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并实现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在职业满意度维度上,工龄的长短并未对其产生影响,因为工作时间长并不能提高农民工对工作的认可程度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满意程度。

在职位方面,本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职位对职业生涯成功、组织外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总体来说,农民工的职位越高,职业生涯成功水平就越高。临时工在所有职位中的组织外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最低,因为临时工处于不固定的工作状态,难以实现职业上的稳定发展,竞争力相对较弱。

在收入方面,农民工的收入对组织外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并且形成正比,即农民工收入越高,组织外竞争力水平越高。一般而言,收入越高说明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程度越高,亦说明其在单位以外的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越强。

四、建议

农民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也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农民工渡过职业生涯发展困境、提高职业生涯成功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受教育水平

由于农民工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制约了其能力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以提高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等方式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以增加农民工继续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社会应为农民工提供再教育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

(二)扩大农民工职业晋升渠道

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的职位和收入与其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显著,这说明拥有向上发展的机会对于农民工来说十分重要。因此,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为农民工提供可以向上发展的职业晋升路径,并与其职位和收入相互衔接,提高其职业生涯成功的可能性。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农民工来说十分有必要,原因在于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农民工避免盲目就业,并且能够有计划地积累工作经验和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因此,一方面,应在农村学校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Seibert SE,Crant JM,Kraimer ML.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9(3):416-427.

[2]Poole ME,Langan-Fox J,Omodei M.Contrast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riteria as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career success: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3(1):39-54.

[3][10]Eby LT,Butts M,Lockwood A.Predictors of Success in the Era of Boundaryless Career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3(5):689-708.

[4]Lucas K,Buzzanel PM.Blue-collar work,caeer,and success:occupational narratives of Sisu[J].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4(4):273-292.

[5]Torlina J.The meaning of work for working class men:recasting the image of blue collar work[D]University at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Albany,NY.2003.

[6]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7):18-21.

[7]Arthur MB,Hall DT,Lawrence BS.Handbook of Career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34-58.

[8]Zhao W,Zhou X.Intraorganisational career advancement and voluntary in a multinational bank in Taiwan[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8(13):402-424.

[9]严圣阳,等.员工职业生涯成功的测量工具实证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3):73-75.

[11]Greenhaus JH,Parasuraman S,Wormley WM.Effects of Race on 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s,Job Performance Evaluations,and Career Outcom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1):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