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3 13:25:30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1篇

信息化是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是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自“十二五”期间将信息化确定为行业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16-202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宏观政策的引领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到审计实务中(舒惠好等,2021),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短板却日益突显(张敏,2020;应里孟和阳杰,2020;舒惠好等,2021),这显著降低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印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中的重要地位,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仅仅是导向性的,在信息化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行业信息化背景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揭示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存在的主要短板,探讨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信息化执业能力,以期弥合期望差距,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1)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贯彻落实〔2021〕3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21〕30号),明确提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围绕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建设相关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指明方向和明确路径。(2)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根据DeAngelo(1980)对审计质量的经典定义,即审计质量是市场评估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3)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塑造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重要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今后五年行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审计质量塑造事务所品牌,行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框架、短板、提升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实现“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在单位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知识,而对“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职业继续教育。虽然行业协会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所涉及,但仍主要停留在电子表格使用培训,面对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海量数据采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新兴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熟练,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大批量的毕业生外,还会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相关机构招聘一批专业人员。这些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使用本所审计系统的经验。新员工学习软件过程除了观看视频培训教程,主要依靠项目实战摸索,这大大降低了员工使用软件的效率。同时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导致审计作业系统用户一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用户,降低了审计软件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每年审计作业系统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于信息化部门运维收集到的用户问题修复、专业标准部分和质量控制部门每年修订质量控制制度的管理需要,以及业务部门的员工访谈。但每次访谈业务部员工使用需求,收到建设性建议较少。审计人员或者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这使得软件改进成效存在一定的折扣。

(三)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和职业道德物化困境了解不足、重视不够。其中,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或其他不道德行为,导致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履行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行为危机客户的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职业道德物化困境是指拥有自由意志或自主能力的信息化系统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注册会计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困境。然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聚焦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时,忽视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提升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6-12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调研结果,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依次是大数据(41.6%)、人工智能(39.3%)、云计算(18.1%)、物联网(4.9%)、区块链(3.5%)和其他(0.4%)。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三类。其中,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图形数据库技术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包括标签云分析、散点图分析、条形图分析、折线图分析、直方图分析、气泡图分析、小提琴图分析和热力图分析等。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各种可获取的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技术。常用的大数据审计工具有R语言、Python和Tableau。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自然语言处理和认知计算等(吴勇等,2021)。在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审计的领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供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产品,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参与审计产品的开发设计。因此,人工智能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审计中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因此,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构建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应当在原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图1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图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应当在原有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审计常用的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应当在原有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基础上增加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职业道德物化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创新学历教育

1.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目前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术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并未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二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较为落后,仍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三是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并不涉及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专业知识;其次要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课程,比如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应用课程;最后要加强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中新增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2.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几乎全部依赖自有师资力量、自编课堂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务脱钩的现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理论源于实务,理论指导实务,理论高于实务”的科学理念,将理论与实务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实务导师,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学生的择业选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历教育。

(三)完善职业继续教育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职业继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是高智力的学习型组织,每年均会对员工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如:在内部培训中增加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从外部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从现有员工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外部各种信息化培训、学历教育和信息化审计项目实务锻炼等。同时,对现有的信息化审计人员也要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目前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成为精通财务的信息化审计人才。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围绕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线职业继续教育相关应用,切实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持续保持和强化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

(四)深化行业监管改革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

一、调查目的

在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一个合格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如同传统工业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一样。为此,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作出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寄希望于信息技术课科任教师的身上,而是需要依靠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来加以保证的,就如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只依靠个别品德课教师的努力,而需要依靠教师整体的道德素养来予以保证一样。因此“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1]。

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在于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将成为制约整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程和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对西部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研究不仅十分需要而且非常迫切。本人对广西百色市的农村教师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西部地区百色市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具体涉及了百色市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靖西、凌云、隆林等县的部分小学、初中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涵盖全市最发达、中等发达和最不发达地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教师。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中问卷的结构和题目主要是以王吉庆编著的《信息素养论》及美国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等重要文献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基础,自行编制。主要包括四大块内容:(1)信息意识;(2)信息知识;(3)信息能力;(4)信息道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261份,问卷有效率为96.7%。同时,还对右江区、田阳、隆林等县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信息意识情况分析

百色市的农村教师信息意识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百色市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有90%左右的人认识到当今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有着积极的需求态度。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缺乏和信息来源渠道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里尚有超过30%的教师对新信息的接收不够及时、对新信息反应缺乏敏感性。在访谈中发现,居然有近30%的教育者对教育部提出的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决定尚不知道。

(二)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百色市的农村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百色市农村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相当缺乏的,只有约30%的农村教师比较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常识;对现代信息系统工作原理、结构与组成比较熟悉的还不足30%;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的人也不多,略超过4成。据调查,在这些对现代信息技术比较了解和掌握的教师中,40岁以下的超过了80%,说明青年教师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比中老年教师要好的多。

(三)教师的信息能力情况分析

百色市农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情况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百色市农村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是比较差的,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来搜寻和查找、加工处理以及传播表达信息的教师不足30%。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也是绝大部分集中在青年教师中,40岁以下的超过80%。这与他们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相一致的。

(四)教师的信息道德情况分析

百色市农村教师信息道德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说明:百色市农村教师的信息道德素养总体上是良好的。虽然可能由于受信息知识缺乏的影响,使得有近30%教师关于信息道德的认知水平不高,但90%左右的教师有积极的信息道德情感和较强的信息道德意志,无不良信息道德行为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3.87%。这主要缘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结合他们的信息道德情感和信息道德意志情况看,可以理解为是凝结在他们身上的一般的道德和特殊的职业道德在信息领域中的迁移所致;另一方面,教师中“无不道德的信息行为”的高比例与他们掌握信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低比例也有关。

(五)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分析

综合各项调查的结果来看: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中A、B、C、D的含义:

A——信息意识。其中:A1: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A2:对信息需求的积极性高;

A3:对信息的反应敏感;

B——信息知识。其中:B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常识;

B2:理解信息系统工作原理;

B3:熟悉信息系统结构与组成;

B4:知道信息技术的作用;

C——信息能力。其中:C1:较强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

C2:较强的信息理解与获取能力;

C3: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C4: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

D——信息道德。其中:D1:较高的信息道德认知水平;

D2:积极的信息道德情感;

D3:较强的信息道德意志;

D4:无不道德的信息行为;

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诸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虽然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水平相对较高,但作为衡量教师信息素养核心指标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方面的水平还很低,所以教师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也就比较低。造成百色市农村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主观上,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领导对提高和培养教师信息素养重视不足,教师本身的时代感和紧迫感也不强。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工作之余或是三五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或是打扑克麻将,或是折腾点小生意等,而不是想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素质;客观上,百色市位于广西的西部,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全市12个县区,其中10个县为国定贫困县,2个为区定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用于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经费很有限。我们对来自30所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对“你所在学校有多少台电脑?能上互联网吗”的回答情况是:电脑数超过两台的有7所,占23.3%;1~2台的有11所,占36.7%;1台都没有的有12所,占40%。能上互联网的有8所,占26.7%;不能上互联网的有22所,占73.3%。而且,百色市的农村大部分属于山区,民族众多,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有些处于“隔山能对话,步行得半天”的状况。这给学校布点、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完全小学1 810所,而村级以下的教学点则有2 674个,形成了小学学校布局过于分散、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这无疑给充分利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又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使得教学点的教师只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应付多年级多学科的复式教学上,无暇顾及其他。

四、思考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怎样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西部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呢?以下几方面无疑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加大宣传和学习力度,提高认识,清除思想障碍应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把人们思想上的障碍扫除以后,才有可能为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创造前提条件。因而需要加大宣传和信息科学学习力度,让地方党政领导及教育行政官员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让教师认识到信息爆炸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信息的增长每3~5年增加一倍,使教育的负担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在更少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要对教育进行改革。其中,建立起新的观念,运用新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方法和模式,培养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就是必须的。

(二)加大对培养提高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所需经费的投入是关键所在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需要一整套的相应配套软、硬件信息基础设施做支撑,否则“巧妇”也真是会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以保证所需经费投入。

首先应强调政府投入为主。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世界各国通常的做法。美国政府早在1997年就“计划5年内拨款20亿美元,资助所有的公立学校联网;从1998年起,决定每年拨款2.4亿美元,以帮助中学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3]。日本制定了面向学校利用因特网的特别优惠政策,中小学利用网络的通信费用,由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用户1.7万日元的补贴,并每年用地方税金补助约80亿日元。2000年1月 10日,韩国教育部也发表了一项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计划,“年内将投入5 679亿韩元普及信息教育,向全国1万多所中小学校追加12万台计算机,向34万名教师追加提供7万多台计算机,实现每个教师一台计算机,并计划每年对25%的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4]。有鉴于此,政府部门要把此项工作当作目前最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加快和加大对此项工程的经费投入。

其次是社会渠道筹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所需的巨额经费开支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多渠道进行社会筹资,这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因此,地方政府既要出台各种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鼓励和吸引本地和外地有经济实力的团体、企业和个人进行教育投资,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呼吁社会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发动大家捐资助教。

再次是学校和教师也要投入。除了政府投入和社会筹资以外,学校和教师也应该按一定的比例承担一定的经费投入。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校都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三)短期的培训很重要,专门脱产进修效果才是最佳的方式

根据当地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有一定基础、接受能力强、精力旺盛、乐于学习的青年教师,制定和落实好这类教师的短期培训计划,有助于迅速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但是,对于那些大部分没有基础的教师而言,短期的培训收获不大,最好的方式是脱产进修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比较好、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基本上是最近十年左右从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学生,而那些通过函授学习及自学考试取得高一级学历的人,在信息素养提升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

(四)加强整体规划,优化组合,调整学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必由之路

由于先天不足,提高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因而要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把每一点资源利用充分,才能为培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效益保障。为缓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教育经费和学校、教师数量之间的“僧多粥少”的矛盾,有必要对整个地区的学校重新规划、调整布局。调整重点放在农村小学。应撤并一些学校,特别是复式教学点,把相邻的几所小学或教学点合拼成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小,对学生采用寄宿制,专门由一名生活教师或教师轮流值日(周),负责学生的食宿生活工作。这样才能既解决学生因路远、年龄小不能按时到校上课的难题。

(五)在当前,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增进教师“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应成为培训重点

由于农村教师的信息知识非常欠缺,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很差,因此,增进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水平就成为当前培训的重点任务。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当然,在重点加强教师“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3]易红郡.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基本经验[J].学科教育,2001(3):45~48.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9―4156(2011)05―092―03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产物,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用特有的模式和方法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民族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各个击破,齐头并进,从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全面开展工作。为此,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一、营造信息技术环境提高教师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不是一朝形成的,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不断使用信息技术逐渐形成。由于民族地区各种条件的限制,要让中小学教师建立信息意识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淡薄、观念陈旧等现状,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建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

1. 参观或访问信息技术应用较为成功的其他类似学校

民族地区不乏信息技术应用较为成功的学校,它们的先进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可以直接移植到自己学校的教师中,教师通过亲身的接触和交流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效果和体会到自己可以复制的可能性,经过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意识到信息技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是多么重要,从而认可信息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参观或访问以就近为宜,类似为先,形式多样。

2. 领导和骨干教师应走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前面

民族地区学校的领导大多既是领导又是一线教师,他们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也相应较多,受到的启发也越大,他们应首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并随时欢迎其他教师来观摩和研讨,使其他教师无形中建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另外,骨干教师是该校教学一线主力军,他们在教学中有好的经验和教学效果,他们如果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并通过公开课展示出来,长此以往,其他教师也会不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应用的行列中来。

3. 请兄弟学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者来校上公开课或作报告

在走出去有困难的情况下,请进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请兄弟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者来校上几节公开课,要求全体教师参加,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这样对教师的影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通过作报告的方式,报告人介绍自己是如何克服内外的困难,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范例,使教师认识到他们条件与我们一样或比我们还差都能做到如此好,我们也可以做到,从此走上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路。

4. 加强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新形势下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学校应抽取一定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的全部内容,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较为深刻认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从而发自内心地学习,并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这不正是应证了那句古语:“磨刀不误砍柴功”吗。

二、努力创造条件丰富教师信息知识

有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仍然是一句空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起初的阶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教师的组织视培训内容的不同既可以年级组为单位(如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等课程),也可以学科组为单位(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如语文学科组培训如何制作PPT或者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上机考试考查操作能力;也可以电教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偏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频率较低等现状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来丰富教师信息知识。

1. 信息技术培训与自学相结合

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理念: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在英特网上查找新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文章,教师交流学习、座谈讨论;教师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培训的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先培训教师们能用得上的知识,然后培训下一步会用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更能调动教师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很好地达成培训目标。培训目标必须具体和明确,培训必须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以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

为了满足所有教师和较好达成目标的需要,提倡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这不仅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圆满完成,还有利于教师自学能力的提高,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校不仅在教师培训方面下一定的工夫,还要让教师在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方面有突破性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

2. 通过“特别照顾”解决部分“困难户”

大部分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都能学到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也有少部分教师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原因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不让这部分教师脱离队伍,学校派这方面的优秀教师单独进行指导和帮助,因为他们有好的学习经验可以提供给“困难户”,使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轻松快速地学习信息知识。优秀教师与“困难户”之间提倡双向选择,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 学校免费提供学习场所

学校建设一个较小的多媒体网络机房,免费为全校教师开放。免费的学习场所能吸引更多的教师来使用,同时也能

满足没有相应学习条件教师的需求,该场所还能提供学习所用的各种相关书籍以及常规的教学媒体。在这个场所中教师可以展开自学,也可以开展协作学习,还可以互相帮助和相互竞争,使其成为一个教师们共同进步的理想场所。

4. 有目的、有计划地丰富教师信息技术知识

制订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的公开课、一次的比赛、一次的评比而进行的短期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在临期急急忙忙地“凑”出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没有总结,公开课过后,什么都丢向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西留下,就谈不上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了。反之,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则结果就大不一样。

三、提供更多机会发展教师的信息能力

有了信息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信息能力。信息能力需要教师在长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极为低下的实际,要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各教研组展开集体备课

由于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不多,知识积累少,更新慢,要靠一个教师单干备出一堂好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网络的兴起给教师“充电”带来了新的机遇。教研组集体备课,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分工合作,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查阅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在查阅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方式将发生以下的变化: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2. 鼓励用电脑写作

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当然,用电脑写作,不仅仅是进行顺序文字的写作,而且包括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写作。经常在电脑上写作(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师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鼓励在多媒体室或多媒体机房上课

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室或多媒体机房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要在多媒体室或多媒体机房上课,首先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资源,在教学中要使用多媒体设备,课后对教学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从中找到问题,然后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才会不断进步,信息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4. 提倡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

信息能力的提高需要抓住每一次机会,所以提倡教师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学生成绩统计、学生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管理、班主任评语、家庭藏书管理、帮助子女学习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来说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必须面对信息化社会,迎接信息化挑战,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带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

5. 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着重抓师德与现代化教育理念更新、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和各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整合。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上一些汇报课和研究课。每学期教师必须上电教展示课。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当前的课件制作,虽然有很多的公司、机构在制作课件,但这些课件应用的效率并不高。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格式可以规范的。不同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固然不同,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也不见得是机械照搬。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未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第一线的教师成为课件制作的专家、课件应用的能手,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标与成果。

四、通过多种形式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由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信息较为不畅的地域,对相应的信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甚了解。要培养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笔者建议,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

1. 邀请相关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能够影响其劳动产品,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教育范畴的品德修养,更要具备一种新型的品德――信息道德。为此,应邀请相关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网络中的行为准则,通过举例、分析、判断等方法,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树立正确信息道德的重要性。

2. 组织定期的讨论和自查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大世界,它既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给人们带来烦恼。在信息空间中,教师要懂得与信息技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等知识,要懂得并遵循网络空间的游戏规则。学校领导应不失时机地抓住网络上出现的信息道德主题,组织全体教师展开广泛的讨论,让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的碰撞,在激烈、友好的讨论气氛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同时,学校定期要求教师做自我检查,看自己是否严格遵守信息道德,时刻提醒自己走在信息道德的正轨上。

五、结束语

总之,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人共同支持和努力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为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者,所以师资培训部门应为这项长期的培训工程制定目标和规划,开发一系列能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绝不要只围绕信息技术的层面,而要把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面,这样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才是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东西,教师也才能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当做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科学时代,2009,(22):88-90.

[2]褚芸芸,杨改学,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4):27-29.

[3]刘富秦,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J],甘肃教育,2006,(7):20-22.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6-0078-03

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为了使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再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瓶颈,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力度。为在“国培计划”培训中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因人制宜地开展培训工作,对新疆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为新疆中学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参考性的意见。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承担的2012年“国培计划”新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初中化学部分参训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的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47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为98%。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设计了新疆农村中学化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共有28题,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按照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方面,将整套问卷设计为五部分:个人基本情况(5道题),教师信息意识(8道题),教师信息能力(8道题),教师信息伦理(6道题),教师信息技术培训(6道题)。

二、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分析

1.信息意识的分析

信息意识指教师对教育教学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需求信息的意念和利用信息为教学服务的愿望。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重大作用,了解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还要善于发现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同时注重培养自身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

通过表1可以看出,95.7%的教师表示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或较大,而且100%的教师非常愿意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这说明绝大多数化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愿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接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网络下载学科资料了解学科研究动态的教师占有43.5%。而且在教师“使用电脑或网络的目的”的数据统计情况表明,37%的教师利用网络浏览新闻和收发邮件,游戏聊天的人数占30%,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仅为22%。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使用网络主要为生活娱乐服务,使用网络与同行交流及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意识并不高。

2.信息能力的分析

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生产者和传播者,其信息素养的核心即信息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坏。结合新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调查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结果如表2所示。

信息时代的化学教师应使用有效的筛选方式,检索出与化学、化学教育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网站,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充实自己,提高化学教学水平。通过表2统计结果发现,73.9%的教师能比较熟练的浏览、查找、下载网上与化学教学相关的资料,但能有效使用关键词和逻辑词进行检索信息的教师占30.5%,经常访问化学网站的教师占34.8%和已建立化学教学资料库的教师占30.4%,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并不熟练利用网络查阅与化学相关的资料,并且不能对从网络中获取与学科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加工、整合和存储。这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师对教学信息的有效利用,不利于教师广泛吸收与化学教育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难以生动有效地传授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辅助作用,切实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进而阻碍其专业发展。

3.信息伦理的分析

信息伦理是指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信息道德情操,能够合情、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对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信息伦理状况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

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仅有26.1%的教师在撰写科研论文时能够全部注明信息资料的出处,仍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注明信息的出处,表明教师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与此同时,仅有13.0%的教师非常了解与使用计算机相关的法律、伦理问题,进一步说明了教师信息伦理意识缺乏,这将会在使用信息资源时产生不当的信息行为。由于教师自身信息伦理意识淡薄,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应不断加强教师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教师在自身信息伦理道德不断提高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

4.信息技术培训的分析

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是必然的趋势。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和方式,为设置合理有效的培训模式奠定基础,以便于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有47.8%的教师参加过2-3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机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这是阻碍其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目前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方式多样化,43.5%的教师认为专家进驻学校,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予以指导培训比较适宜,而且有34.8%的教师比较认可短期集中、定点培训的学习方式。这说明教师较倾向于专家面对面指导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这样能有效地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同时,问卷中也反映出教师认为影响信息技术培训的因素有培训时间短、学科针对性不强、讲授多、操作少、学校硬件设施差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找寻化学教育科研信息,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新疆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建议

当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如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有待加强,教师信息检索获取及整合创建能力还需提升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有效快速提升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应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1.优化承训院校信息环境以提高学员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

(1)加强硬、软件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在培训中,为实现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承训院校具备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作为基础,给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机会,同时保证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因此要在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激发学员信息意识,形成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氛围。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承训院校还应充分重视信息氛围的营造。来自南疆偏远地区的年长学员因其计算机操作水平低,对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兴趣不大或有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承训院校激发学员信息获取的积极性。在培训中利用学校数据库资源为学员演示利用关键词、主题、篇名与作者等方式检索文献、期刊和报纸等的方法,让学员感受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学术动态,使学员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员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科研的意识,促进学员快速掌握信息检索整合的方法,从而提升其信息素养。

(3)倡导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促进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应具备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成为学生树立信息伦理道德的典范。所以,教师在引用他人的知识劳动成果时,应注明出处,维护他人知识产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播时要对自己发表成果的科学性负责,做到言之有据。因此,在培训中应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开展活动如教学课件制作大赛等培养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观。

2.掌握信息检索利用与管理技能以提高教师信息能力水平

(1)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和整合网络环境中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常用的搜索引擎有搜狐、雅虎、百度等,也可利用各种类型网站,包括各类教育网站、专业网站、数据库等,其中教育网站有中国教育网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专业网站如中国化学会、中学化学网和化学学科网等,数据库有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

(2)管理信息素材。将查找到的信息和素材可以作为网页存储到硬盘上,需要时,可以利用网络使用浏览器打开查看。也可建立一系列的文件夹,信息与素材分类进行储存,便于查找和使用。

(3)掌握常用化学教学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有些素材进行创造,因此,要求部分化学教师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软件“超级化学助手”、“化学金排”,化学计算和作图软件“ChemExcel”、“ChemDraw”,化学类数据库“Chemfinder”,掌握这些专业软件的操作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和表达化学信息。

四、结束语

新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信息素养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需要针对学科教师设置合理有效的培训模式,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培训网络。通过不断提升教师培训的层次和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促进新疆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龙英艳.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4):58-64.

[2]李立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9):77-80.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5篇

信息化作为当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趋势,已经并更加强势的成为社会进步的推手,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看,适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发展所需要采取的对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强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在提高馆员管理和服务能力上取得更明显的实效。

关键词:

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管理和服务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引发图书馆事业进入到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管理网络化、馆员知识专业化的时代,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体现在对图书情报知识的掌握、对在线服务技能的掌握、具有过硬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目前,从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队伍素质状况看,还不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馆员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社会教育,许多发达国家把继续教育作为一个人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在我国,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受教育者需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让其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达到更高层次和水平。可见,继续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体现的就是基于信息化社会中提高其专业素养的目的。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方向与内容

1、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方向

在信息时代,加强网络化建设是图书馆的生命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网络化对各类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是在信息社会竞争中求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在规划、建立、更新自动化系统时采取向网络化迈进的各种措施,以加快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体现出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服务的特点,不仅要担负起处理馆藏文献信息的任务,还要源源不断地向信息网络补充、更新信息。要能从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如何存取信息,还要帮助用户打开世界信息资源的大门,善于与网络专家、软件开发专家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存取信息的技术与服务,成为用户的“信息向导”、“网络引擎”。因此,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方向从专业素质看,是提升信息技术素质,从思想道德素质看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2、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图书情报知识的学习。图书情报知识是图书馆员的业务基础,但很有一些图书馆员并没有专业学历,工作中凭经验凭单位的要求凭同事间的传帮带去做的大有其人。因而,加强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相应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在职培训非常重要,如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信息学等,不仅重在学理论,还重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从事参考咨询服务、文献信息开发服务等的馆员更要熟悉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体系,做到对文献得具体内容融会贯通,充当专业文献信息和相应专业读者之间的中介,为读者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技能的学习。现代图书馆是以计算机为核心手段进行管理的。以往,我国信息资源大多指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的文献、图书、报刊和传统的二次文献数据库,而且主要指文献信息。而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计算机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都属于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可以寓于书本型、光盘、录像带、缩微品、广播、数据通信等多种载体中,然后通过图书馆、出版社、通讯社、数据库经销商、联机服务商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进入电子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因之图书馆员除了要了解计算机硬件构成和软件应用及操作方法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网络化技术知识和技能,这种技能需要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来进行。外语学习。当前,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协作使得及时跟踪和了解国外最新信息、收集和整合有用资源并将其快速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学习支持和服务,成为图书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掌握外语能力应是现代图书馆对馆员提出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培养。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馆员的职业道德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对馆员进行新观念、新技术的教育。图书馆继续教育应立足于馆员知识能力的补充和提高。首先,要对馆员进行新观念的教育,包括:信息观念、市场观念等。其次要对馆员进行新技术的教育,使馆员迅速掌握这些新技术,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馆员的职业道德只有经过长期训练和教育,才能形成馆员内心自觉的道德要求和品质习惯。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是图书馆管理者经常性、持久性的工作内容,需要在实践中持之以恒。

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形式

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优点是节省经费、时间,培训方便,针对性强,见效快。岗位培训是图书馆继续教育的长久方式,可以纵贯各个层次。包括:普及培训、部门培训、轮岗、岗前培训等。岗位培训可针对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专业技术的在职培训即个人行为培训。图书馆员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拾遗补缺,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图书馆应根据业务工作和质量要求以及每个馆员的专长、能力,帮助其制定基于双方发展共同需要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共同努力实现。脱产进修和馆际间交流实习。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和馆员的具体业务,有针对性地派馆员脱产或半脱产参加进修班。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有许多相通之处。馆与馆之间可以通过馆际间交流实习,实现馆际人才资源的培训和共享。要继续充分发挥馆内老同志和业务骨干的作用,以老带新,搞好传、帮、带,以少带多,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学术研讨。适当安排一些业务骨干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图书馆的改革即发展前景,开阔馆员的视野。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请专家讲授有关图书馆情报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从而使图书馆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吸收最新学术动态和先进工作经验。同时辅导和激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和科研课题研究,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邵锐 单位:吉林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郭燕英…浅谈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7)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6篇

1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在共性的道德品格规范基础上形成个性品格的重要过程。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小学生的好奇心都特别重,他们还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认识还比较幼稚,而且他们的自制力也很薄弱,因此,当他们面对各种不良网站时,自身不懂得鉴别,当独立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时总是不知所措。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学生能够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得多,稍不留神就会影响到他们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广开路途,积极开发各项精彩课程内容,潜心地进行德育研究,不断地去拓展德育活动内容的外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中来,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日益高涨,师生的精神生活也会更加快乐而健康。

2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1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媒体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起来,合理地运用它们来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并能通过这些媒体,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组织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点评、自我对照,引导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组织设计制造班级主页、或成立班级网上交流中心等方式,在网上积极地学习、交流,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班集体建设,加强其集体主义的教育。

(1)每个学期开学,教师都应该将网络管理和网页制作作为重点,在校内的局域网上将优秀班级网页出来,并让全体同学在设立的论坛上进行讨论,大家都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加入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来。

(2)在信息技术水平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开始计划并分工合作班级网页的建设。各班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别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如技术组、资料组、美工组等等,还可以联合班内原有的兴趣小组,充分地利用起课余时间,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展示班集体建设成就的活动中来。

2.2德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就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到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而且还要考虑到各个时期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小学生的大脑、触觉能力、运动能力等都处于逐步发展提高中,所以他们总是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非常好动。这也决定了他们是很难自觉地学习或独立地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老师们经常头疼学生为什么总是自觉性差、贪玩、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学生。如何适当地渗透德育呢?这就要结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了!

(1)欣赏课。

信息技术课程中也有一些欣赏课,例如“认识电脑”、“我喜欢的机器人”等,在欣赏课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呢?其实很简单,如“认识电脑”这一课,这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要和电脑交朋友,就要完成电脑教给我们的任务”,出示机房守则和计算机的保护方法,乘机引导学生理解“朋友”的意义,和学会尊重朋友并实现与朋友的约定。再如“我喜欢的机器人”一课,这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懂事,不能像三年级那样哄了,所以在渗透德育时要注意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要结合教材,我在教授这课时对学生说“同学们,智能化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机器人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及完美的外观,希望同学们都能努力地学好科技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做出贡献”,六年级的学生应注重引导他们专心学习并热爱祖国,努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2)实践课。

实践课也可以叫操作课,这是信息技术课程中最常出现的课程类型,在实践课中,学生要努力根据老师的教授与平时的积累,完成一些基本的关于计算机的操作,并提交自己的作业。这类课程如何渗透德育呢?举个例,如教学生用电脑画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父母,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还可以让他们画一画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当然也要介绍一下,同样地,我们要注意引导他们理解友谊、珍惜友谊。在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自己动手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还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阐述了自己的作品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渗透德育最好,学生会认真思考,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交流课。

交流课就是让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是同位合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时,会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这样的课程渗透德育时要注意先倾听学生的思想与感受。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先倾听学生的思想与感受,再注意筛选有价值有意义的,适当修改或补充,引导同学们一起去思考、去理解、去感受。

2.3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德育

(1)结合信息技术课堂,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可以先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开始,如: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不得传播各种计算机病毒;不得传播任何不健康的内容;不利用非法手段窃取他人的信息……)。

(2)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沉迷于网络(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培养他们自觉抵制网络黄毒的意识,能够对不良信息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活动中让学生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准则,不得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待人待物细心、耐心,遇到困难能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尝试、决不放弃。

(4)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珍惜友谊、热爱祖国。

3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传统的德育工作只是单调的讲述或谈话,对于学生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却非常丰富,它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利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例:在班会时,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形式,注重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让学生在丰富资源的带领下,轻松愉快地感知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丰富的网络技术,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使得老师与学生能平等地进行交流。如此自主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己渴求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才能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渗透德育,学生会印象更深,也会让学生愿意去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愿意自主地进行德育学习。另外,还要关注某些胆小的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交流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这样学生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不用担心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同时还可以大胆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教师通过单独交流,能够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愉快的道德道路。最后,我认为应该有效地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的特长来引导那些特殊的学生,让他们可以在任何合适的地点,如教室、机房和家里进行浏览学习,使他们能够从中学到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了解同龄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增长见识。让学生在了解外界信息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更利于完善孩子们的品德教育,让孩子们的心理更健康。

4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心理健康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7篇

一、使网络德育开展成为可能的有利条件

1.硬件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学校就不失时机的抓住每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克服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先后几年内分别建成了具有较高档次、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集网络、会议、娱乐、转播等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报告厅和专用教室;校园网已达到了主干千兆、桌面百兆,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不仅向社会展现了国办初中校的新姿,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习条件和活动空间,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2.软件开发给予了足够的智力支持

⑴校本培训:抢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整合的制高点,近几年来学校先后分期分批举办了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计算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业务培训,使90%以上的教师能够独立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上网、下载以及课件和网页的制作等,并全部通过了计算机中级和高级考核。同时还自己培养出了一批能独立制作课件、网页和管理应用软件的专兼职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教师的智力支持;

⑵网络特长班:学校除利用信息技术课普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创办了计算机网络特长班,共学习五个模块的内容,有85%以上同学经考试获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NIT证书,其中该班孙辰同学代表天津市参加了2002年全国中学生DIY计算机硬件组装大赛并荣获三等奖。他们不仅学到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外的许多新知识、新技巧、新方法,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较好地分析、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和网络德育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协助老师制作课件和班级网页(站),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学生的智力支持;

3.劳动模范集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我校信息技术中心是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队伍。几年来,在硬件建设三步曲、软件建设的同期发展和全员信息素质的提高方面,他们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地考虑、筹划、实施富有十九色的“信息化”工程,不论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教师培训、特长生培养等教育教学管理诸项服务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攻克重重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和新的成绩,所展现出来的过硬思想和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更为我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信可靠的技术保障。

二、使网络德育的开展更具方向感和实效性的具体做法

为落实区教育局德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我校网络德育教育体系的进程,在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为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德育教育网络平台,打开了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凸现,有如“一夜春风”唤醒了“千树万树梨花”的绽放,面对如此迅速的网络大潮,是欣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明媚阳光,还是注目于不时刮起的沙尘暴;是兵来将挡的封堵,还是开渠泄洪式的输导?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普遍认为:决不能视若罔闻,无动于衷,应密切关注网络社会,迎接信息技术对德育工作的挑战,只有实现德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网络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校长牵头,德育处主任和信息技术中心组长具体负责,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职责,要求两个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迅速构建学校德育平台,占领网络新阵地。

2.摸清底数,制订

计划

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我们拟定了网络德育问卷调查,并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如实填写。通过认真核查统计发现:45%的学生有上网史,其中因家庭经济困难,只有几十名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在家上网,大部分学生是用买早点、午饭的钱,利用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背着家长到网吧去上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游戏、娱乐和聊天,个别学生还访问过不健康的网站。因去网吧上网,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有的学生课上精神恍惚、萎靡不振;还有个别学生夜不归宿上网。如我校初二一名学生陈某的家长曾几次找到报社记者呼吁“救救他的孩子”。如此严重的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学生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流连忘返,不仅耽误了学业而且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同学们对学校开展网络德育问卷调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希望能和老师探讨网络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占领网路德育阵地的决心和信心,及时制订了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计划,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3.积极引导,趋利避害

首先,在分析现状,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召开了全校学生会,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新生活。在动员会上,计算机网络中心的郝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校园网的基本情况、功能、特点以及上网的要求,还点击了一些学习网站给大家演示。德育处刘主任就学生问卷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号召全体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增强自控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的网络活动,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会后德育处还向全校学生印发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其次,围绕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学校和各班分别召开了座谈会、主题班会。同学们以朗诵、相声、小品等形式歌颂了网络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的光彩,同时也抨击了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危害。如初一(1)班的辩论会给到会的班主任和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项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在上网浏览、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亲身感受了网络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快捷与便利,使之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了兴趣、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育。

4、网页制作、教师先行

为使班主任老师掌握运用现代德育教育的本领,我们利用六个中午和晚上的时间,由信息技术中心的老师对全体班主任和青年教师进行了___和___专题辅导讲座,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过程中,较好的掌握了班级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为校园德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位54岁的班主任老师学习中劲头不减当年,令中青年教师们所敬佩,为了工作他们不耻下问,虚心的向年轻人学习,54岁的年级组长张始华老师还主动做了年级德育网页,搭建了该年级教育管理的平台。同时,还极大的调动和吸引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过去经常泡网吧和网络知识比较熟悉的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请战、发挥特长,帮助班主任老师制作网页,有的献计献策,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负责设计与制作,一时间校园内掀起了学习信息技术的新高潮,使德育的影响力得到了最大程度和最大容量的发挥。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制作之后,我们还在班主任的例会上,开展了全校班级网页的交流和评选活动,24个班级网页一一展示,相互观摩、相互点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达到了交流学习的目的,又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5、家长配合,取得支持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两次举办了“增强网络德育意识,关爱子女健康成长”的讲座,一方面向家长介绍了学生目前在网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向家长通报了校园网建设的情况以及网络教室向学生开放的打算等,改变了一些家长“谈网色变”的消极防范的做法,走出了家庭网络教育的误区,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出击,使正面的信息成为网络教育的主旋律,赢得家长对学校开展网络德育教育活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开展了直观的德育教育活动。每周一次的班校会是学校进行德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信息中心的老师大力支持德育处的工作,不怕费力、不闲麻烦,协助改变传统的收听广播模式,通过演播室或设立的主会场向各班传送现场信息,对全体学生进行生动、感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面对面教育活动。本学期利用这种全新的活动方式,先后组织了“交通法规宣讲”、“网络德育新闻会”“新生入校集训”、“家长会讲座”、“主题班会”等,使视和听的效果相得益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每天中午、周六、周日,学校网络教室对学生开放上网,将学生吸引到学校,抢占学生的教育时空。由老师进行有效管理,既避免了学生因去网吧而带来的负面不良影响,同时又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上网,不仅充实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兴趣。目前学校正在为满足更多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

再次我校德育网站的开通,既实现了德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网上交流学习的平台,它以其独有的方式,时刻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它把单调的居高临下的说教变成学生的一种自主道德的体验,把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身需要,使德育工作从单项传递实现双向反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化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切都极大的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

三、网络德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性的重大德育课题

网络德育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的重要内容,网络德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德育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德层次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和道德伦理。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第8篇

*应加强高校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来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支持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传统。高校也并不认为这项工作是自己的责任。事实上,只有当基础教育真正提高了,高校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源,才会有德才兼备的学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一些高校苦于学生道德素质太低,不得不从最基本的文明礼貌等道德修养抓起。

高校的优势是科研和人才,而这两点恰恰是中小学最需要的。另一方面,高校目前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材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大多数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都是由高校教师来承担。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许多编写中小学教材的高校教师并不十分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只有深入到基础教育第一线,才有可能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真正发挥作用。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高校应发挥更多的作用。除更多地肩负起中小学教师培训重任的同时,还应更广泛地参与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中。比如在中小学建立实验基地等。当然,这方面也需要国家能推出更多的激励措施。

*应加强和提高师资培训效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好准备工作。

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始实施各种师资培训计划。也正因为此,信息技术师资培训被业界看作是有巨大利润空间的市场。打着师资培训的幌子、实则为了赚钱谋取利益的各种培训机构和培训名目蜂拥而至。一些教育部门也卷入到了这种利益之争中。其结果是,钱花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拿出宝贵的时间甚至不远千里到外地参加专门的培训,却发现要么内容枯燥陈旧,要么脱离教育实际,收效甚微。更多的培训则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上。

在硬件普及狂潮过后,师资培训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更好地进行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师资培训的效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关教育部门应在此方面发挥更多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对那些反响较好的师资培训项目应帮助进行更好的推广,比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计划”等。

*应加强信息技术课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以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和国家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有一个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声音、图像的接收、处理和网络连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这就需要有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学、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