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3 14:38:53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1篇

垃圾是一种没有对其正确使用或放错了使用地方的资源,垃圾处理方式失误不仅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损失,还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回顾我国的垃圾分类治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垃圾分类进程并不是十分迅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已经提出垃圾分类思想,只是当时人们追求于发展经济,并没有对此类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在1993年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1996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后,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才有了相关的法律化、制度化基础。2000年,住建部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使我国的垃圾分类治理事业在数个大城市中开展试点工作。2004年,我国建设部了关于垃圾分类治理的各种详细准则,其明确规定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与规范。2011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希望各个城市能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2016年后,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开始快速发展。在这一年中国家相继制定了《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的意见征求稿、《“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征求稿,这为促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到2019年7月1日,上海市颁布了《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这一行为纳入监管范围,使之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掀起了全国大范围内垃圾分类的一大浪潮,使垃圾分类的进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垃圾分类事业现状

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在逐步发展中进行了许多年,现如今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效果,垃圾分类行为已经日趋增多。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开展后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提高、降低了污染、变废为宝等。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任务仍然较艰巨,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垃圾分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在发展中加以完善和解决。

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居民的素质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也不相同。垃圾源头分类是重要环节,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城市居民大多数对垃圾分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但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混放的习惯,目前仅仅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没有落实行动,居民参与率不高,垃圾分类政策深化落实有一定难度。本文认为原因有三条。第一,居民没有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用于垃圾分类,随着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出,“干垃圾”“湿垃圾”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让人划不清界限,居民缺乏专业素养,故在平时垃圾投放时仍然是统一投放。第二,长期以来,中国居民已习惯统一混放垃圾模式,已养成了行为习惯,加上目前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只在少数区域推广,大多数城市尚未推出强制性政策督促居民垃圾分类,因此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第三,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一部分社区仍只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而不是配备四种专业垃圾桶。由于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无法配合进行垃圾分类。

(二)基层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

我国提出垃圾分类政策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足,没有真正重视宣传工作。第一,因为一部分城市尚未推行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各社区管理人员并未对垃圾分类足够重视。某些地区甚至出现社区负责人对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推诿,对工作互相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垃圾分类问题,但没有落实到基层,无疑给垃圾分类政策的施行增添了难度。第二,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城市虽已配齐专业垃圾桶,但仍采用传统粗放型垃圾处理方法,就地填埋或焚烧,这一方式严重污染环境。第三,政府尚未对垃圾分类进行专业立法,各地缺少强制性文件的推出,缺乏整套法律法规支撑。部分地区立法空白或立法内容笼统,无法真正落实垃圾分类政策。

(三)专业垃圾分类公司规模有限,形式单一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与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的指导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城市专业垃圾分类公司数目较少,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目前,专业垃圾分类公司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企业,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垃圾分类公司进入社区,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同时,社区还可将生活垃圾外包给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管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增强二次循环。

三、完善我国城市垃圾分类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协助居民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主体参与率

近些年來,我国居民素质有所提高,但对于垃圾分类这个名词依然生疏。国家应加大宣传工作,使居民更快接受这一新理念,应落实到各城市各社区,明确社区管理者责任,在社区通过讲座、横幅、标语、入户宣传、社区宣传栏公布、微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垃圾分类问题向居民作进一步的宣传,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政策。社区应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更好地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使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但是垃圾分类问题要因地制宜,各地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落实垃圾分类问题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有关部门出台的正式文件,采用多种方式向居民进行宣传。此外,学校也应注重对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通过科普讲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垃圾分类意识从青少年抓起,通过青少年带动成年人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

(二)各部门加强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我国政府已多项垃圾分类政策文件,应在日常生活中鼓励该事业的开展。政府可加大对垃圾分类事业的拨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购进专业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研发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加大有关垃圾分类技术的新科技研发,统筹好垃圾分类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同时建立高效透明的监督机制,加强引导和监督,明细资金去向,做到政务公开。社区应明晰主体责任,引导居民正确科学垃圾分类,在社区设置简易垃圾分类操作间等。通过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形成以居民意识为核心的多元垃圾处理治理机制,推动我国垃圾分类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2篇

关键词:垃圾;分类;应对措施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科学、综合、高效处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可以把垃圾中多种有用的部分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再进行处理既能够大大地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同时又可以减少垃圾最终的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垃圾经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后为垃圾地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提供了可能。例如对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可以进行堆肥发酵处理,制成有机肥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对餐馆厨余垃圾进行单独收集可以提炼生产油脂,用于工业生产,其残余部分进行堆肥发酵处理再利用;对热值较高的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对没有回收价值的无机垃圾进行填埋处置。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处理后,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有利于清洁生产和排废减量化[1]。

1 垃圾分类方法

从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以及本地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的方式来进行分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中国的生活垃圾,存在多种的分类方式,有的分为两大类即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城市街道上可看到许多这类垃圾桶。有的分为三大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式是把垃圾分为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不包括卫生间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2)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废物。(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医院垃圾等。(4)其它垃圾主要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垃圾。

2 垃圾分类现状

生活垃圾是否分类收集及如何分类跟一个国家的经济生产水平,人的素质及政府的推广力度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主要经历不分类,简单分类,精细分类三个阶段,而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有的发达国家从提出垃圾分类到最终实现精细分类竟然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经历一两代人的努力才达到最终目标[2]。

多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和意义的宣传教育,环卫、街道、社区等部门走进居民进行直接性的号召,在学校、单位等团体进行专题教育活动,以及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居民在思想上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在行动上缺乏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概念仍然比较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能够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而对于电池一类的有害垃圾但却很少将其单独分出来投放,或想分出来却不知道该投放在哪里,在扔垃圾时也很少关注垃圾桶的分类标识,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形成了垃圾桶有分类但垃圾桶内的垃圾几乎都是混装的结果。

2.2 垃圾分类仍然以宣传、教育、引导为主要手段,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及监督机制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法律法规方面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虽然社会上经常会举行一些宣传性质的活动,也会对参加人员实行适当的奖励,但这仅仅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行为,难以形成长期的、广泛的社会统一行动。

2.3 用于垃圾分类的资金投入匮乏。由于人力物力所限,环卫部门都是采用单一的垃圾车收集垃圾。受此情况的影响,居民则产生了即使分类投放垃圾环卫部门也是混合收集垃圾的想法,导致垃圾分类工作的恶性循环。

3 垃圾分类应对措施

在现阶段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工作,制定一些垃圾分类的法规政策,标准,因为对很多市民来讲不但没有垃圾分类意识,而且没有垃圾分类知识,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和普及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4]。

3.1 号召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事业中,充分调动社会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营造一个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氛围。

3.2 注重从国民教育入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尽快将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知识普及到学校中,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在大学也开设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培训讲座,把这项工作逐渐渗透推广至市民家庭,引导市民树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

3.3 结合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分类宣传。目前,很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还很薄弱,因此可以发动所有城管工作者当好宣传队,做好指导员,帮市民逐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而且,垃圾分类的执行需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还要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环保举措,要求市民垃圾分类,是要全体市民放弃旧生活习惯,养成新生活习惯,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只是在街头摆几个分类垃圾桶,或在小区里发几份宣传材料就认为万事大吉,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实,要真正实现一个城市的垃圾分类,需要从立法立规到宣传教育,从物质和精神准备到分类垃圾出路安排,经历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最后,要做好一些必要的科研工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做好垃圾物理成份分析,通过做垃圾物理成分分析,可以了解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为:垃圾成份复杂,含水率高,厨余垃圾比重大,低回收价值的可回收垃圾多,高回收价值的可回收垃圾少。总之,实行垃圾分类绝不是小事一桩,对广大市民和各级领导来说,更不是举手之劳。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规划,认真实施,垃圾分类才可能真正在城市立根,成为市民自觉遵守的一项工作。

4 结束语

实行垃圾分类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后面应该有相应的处理设施,不能只讲分类收集垃圾,不讲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因为收集上来的垃圾,最终是要被处理的。同时要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曹腾元.谈如何做好垃圾的分类收集与集中处理[J].才智,2011(31):20-24.

[2]李晶,华珞,王学江.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分析与比较[J].2009,5.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3篇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日本经验

Abstract:ThegrossquantityofurbangarbageinChinaisincreasingyearbyyear.But,thegarbagedisposalisstillmainlyleftinpilesonexposedyardsorburiedundergroundthusbringingabouttheproblemssuchaspollutionduetogarbage,wasteofresourcesandshortageoflandareaforgarbageburying.Thebestwaytosolvetheproblemsisgarbagesorting/recovery.Themainreasonswhythegarbagesorting/recoveryprocessissodifficulttoimplementinChinaaretheout-of-dateideas,lackoftheoretical/practicalinvestigationrelevanttotheprocessanddeficiencyofgovernmentaleffortstodothat.InthisrespectJapaneseaccumulatedplentifulexperienceincludingthenationalpolicyofurbangarbagedisposalbysorting/recovery,completestatisticaldataprovidedbylocalgovernments,feasiblecuttargetinunexecutionandthesystematicandcarefuleducation.AllofthesearethelessonstobelearnedbythegovernmentsinChina.

Keywords:urbangarbage;sorting/recovery;Japaneseexperience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城市管理水平不高。要处理好经济、社会、环境三者间的关系,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用循环经济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体现在生产方式的改变上,则要求建立工业生态系统;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变革方面,则要求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实行分类回收,而不是一味地丢弃。要探讨中国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首先要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先来看看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增加情况。2002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3?638万吨[1],比上年增加1.2%;2003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比上年增加8.8%[2]。

要精确地计算某一年的全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是困难的,原因是我国还缺乏精确的统计数据。如有2000年的城市人口数据(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但却没有2000年的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数据;有2002年的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但却没有精确的城市人口统计数据。

然而,计算某个城市某年的人均垃圾产生量,是可以做到相对精确的。比如大连市的情况,2003年的年清运垃圾总量为54.75万吨[3],平均每天1?500吨。2003年大连市区人口为274.78万[4],平均每天每人产生垃圾为0.55千克。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露天堆放。即未经任何处理就地堆放在各城市周围的垃圾场里。由于产生垃圾的量大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大城市逐渐被垃圾场所包围,学术界早已有“垃圾围城”之说。

近年来,随着政府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经费投入的增加,一些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修建垃圾填埋场对城市垃圾进行卫生填埋的比例在逐渐提高。以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为例。大连市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每天产生的1?500吨垃圾的98%都进行卫生填埋;沈阳市近两年也投资修建了两个大型的垃圾处理场,其中较小的老虎冲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日处理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能力达到沈阳市生活垃圾的40%。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02年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为7?404万吨,占垃圾总量的54.3%[1];2003年的无害化处理为7?550万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50.8%[2]。

2002年国家建设部曾委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等八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先期分类回收废纸、废塑料和废电池。但进展效果并不理想。大连市中山区的桂林社区,被媒体称为是全国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但据笔者考察,与日本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状况相比,差距还很大。

应该说,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个世界性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这个难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果不解决城市垃圾分类问题,就无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垃圾填埋场都要占用土地,而且每个修建好的垃圾填埋场都有一个使用年限的问题。例如,沈阳市苏家屯的老虎冲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为97.25公顷,使用年限为40年。假如现在沈阳市的生活垃圾已经进行了分类,并回收了其中的50%,那么就可以由于堆放垃圾所占用的库容体积减少一半,而使这个投入很多成本的老虎冲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延长到80年;如果回收了其中的90%,而只将其中不可燃的也无法回收的10%送去填埋,那么,这个填埋场的使用期限就可以大大延长,可以使用400年。可以设想,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垃圾中可作为资源的部分无法进行充分地回收,就是作为垃圾填埋场的土地资源也会日趋紧张,何谈城市乃至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就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问题同几个城市的城建局环境卫生处的负责官员进行过访谈,访谈对象中几乎没有

对目前的城市垃圾分类现状持乐观态度者。是什么原因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难以实行呢?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回收难以展开的原因很多,既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术界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与方法缺乏研究以及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究竟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视到何种程度也值得反思。

1.观念方面的问题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城市居民都还处于模糊状态,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满足于对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与水平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很少有城市投资修建垃圾填埋场,无论是垃圾场还是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垃圾箱,给人的感觉是恶臭、令人恶心。因为居民拒绝在自家门前摆放垃圾箱而同城市或者街道(社区)管理者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但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很多城市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撤消垃圾箱而采取了“垃圾不落地”的回收方式,恶臭气味大大减少,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改进,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市民,都有明显的感觉。同一些官员谈起此事,都认为能达到这个程度已实属不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垃圾回收方式不过如此,不要急于实行分类回收。其二,观念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垃圾分类回收难度的认识上。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人员以及垃圾处理场的管理人员访谈时发现,真正能经常接触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负责人士几乎都指出了垃圾分类过程的困难。垃圾分类在经济上究竟是否合算?现有垃圾中的有价值成分比如纸张、金属以及塑料等已经被拾荒者捡走,剩下的主要成分大多是厨余,有多少价值还很难说。如果将厨余等有机物用于堆肥,限于肥料质量及成本等因素又很难保证农民愿意购买。更何况,由谁来进行分类?由谁来投资?居民是否认可等都不好说。所以,结论就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好是好,但现在恐怕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2.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乏

应该说,学术界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造成对垃圾分类的观念模糊不清的原因之一。下面这些问题是亟须研究的: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与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关系。学术界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和阐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在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给予垃圾分类以应有的重视。

从事环境管理研究的人员要对垃圾成分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季节,垃圾的产生量和垃圾的成分都会有显著的区别。而垃圾成分的区别确实又影响到下一步的决策,比如是否要配备垃圾焚烧设施以及使用何种功能的设施才合适等等,就必须考虑到垃圾中有机物的量及各组分的比例。这方面,学术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就目前而言,还很少见到具体的不同城市的垃圾组分分析的研究报告。而没有翔实而准确的实证研究报告,政府管理者便缺乏作出决策的科学依据。

还要对居民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认可程度加以研究。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生活垃圾的分类涉及到社区里每个家庭的很多方面。比如,对居民的教育问题,是向居民收取垃圾分类的费用还是向居民支付收取废品的费用?或者说,现在的旧报纸、空罐头瓶、废包装纸箱等都是由拾荒者(收废品的)收走,虽然便宜,但居民还是能够卖一些钱的。分类回收是否要支付居民的“卖破烂”后得到的这部分钱?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民的支持程度在垃圾分类方面将起到决定作用。

还要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构建加以研究。现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系统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可以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究竟该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更合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垃圾填埋场是由环境保护部门来建设的,但具体的城市垃圾的处理却由城建局的环卫部门来管理,该如何协调和理顺两个与环境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其次,如果要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每个城市里的成千上万的拾荒者将面临“失业”的危险,是否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该如何组建垃圾分类回收的人员,是从下岗的失业工人中重新招收,还是从目前的大多来自农村的拾荒者队伍中选择?是二者兼而有之还是利用原有环卫工人即可?这里不仅有如何合理构建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问题,还有着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问题。

3.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政府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以及与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的政策的确立。虽然说中国早就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两项基本的国策,但是,显然“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施行力度要小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个领导干部可能因为超生一个孩子而被撤消职务,但却很少有因为环境保护不力而被撤职的干部。衡量、考核干部的政绩,首先要看当地的经济增长指标和社会稳定程度而非其他,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决策时,在财政预算的资金投向方面,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一问题不受到重视反倒成了普遍的正常的现象。在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日本政府的具体做法很值得我国各级政府借鉴。

三、值得借鉴的日本城市垃圾

回收经验

日本从1989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20年来在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具体管理,乃至于对居民进行关于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

1.国家政府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确立

日本政府历来重视资源问题,1999年由内阁会议通过并由环境厅在2000年出版的《环境白皮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日本要面向21世纪来建构“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确立了“环境立国”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开发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法律保障体系的确立也不断地得到突破和完善。

日本在1970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到现在已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改。1990年日本制纸联合会为防止二恶英类物质的污染,制定了《纸浆制造业自主限制方针》。1991年国家制定了《再生资源使用促进法》即《再循环法》。1995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容器包装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律》即《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7年实施)。1998年制定了《特定家庭用电器再商品化法》即《家用电器再循环法》,从2001年4月开始实施。2000年制定了《推动建设资源再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工程材料再循环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均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5]。

我国应该学习日本在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方面的做法,制定更加具体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

值得借鉴的还有日本政府建立的一套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以千叶县的佐仓市为例,市政府下设一个环境课,专门负责对各社区的居民垃圾的回收。居民在家里就按照环境课下发的“垃圾回收日历”的具体要求,将家中的生活垃圾分类完毕,这个管理机构约定每个月的某个星期的某一天专门回收可燃物、不可燃物以及其他的类别,居民对此一目了然。这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回收系统从设计时的考虑到具体的实施步骤都十分细致,对于每个环节的管理,均行之有效。

2.政府应该有确定的规划和清晰准确的削减目标

各地方政府应该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清晰的废弃物削减目标,这一点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很可取的。无论是长期的垃圾削减目标,还是每年具体的削减数量,在日本每年公布的《环境白皮书》中都有准确可靠的数据。比如“一般废弃物排出量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场地的剩余容量和剩余年数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循环率的推移”、“不法投弃件数及数量的推移”、“容器包装占一般废弃物总量的比率”、“一般废弃物的构成”等信息,从1989年到1998年,每年都有具体的数据。环境保护部门的努力工作及对这些信息的公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靠的资料,同时也便于民众能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3.对居民要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应该清楚,居民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他们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成败。有观点认为,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尤其是表现在环境意识方面要远比不发达国家的民众好,对此我们也持相同看法。但我们认为要改变民众的环境意识并非难事,要相信大多数的居民对于垃圾的分类回收是持支持态度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具体做法是否易于被民众接受。如前文所说的佐仓市的环保部门有很好的居民环境教育措施,不仅在专门用于回收各类垃圾的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上印有明显的各类图案,同时还将大型垃圾的收费标准一同发给每个家庭。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还定期给居民授课,内容就是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类知识。日本还将环境教育与环境法律相结合配套实施,规定每年的10月为“再循环推进月”。为得到国民的理解与合作,每个推进月都进行广泛的普及教育活动。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对推进循环利用有功劳的人士加以表彰,而经费则由地球环境基金出资支持。

当然,对日本垃圾分类的作法也要作具体的分析,未必要全盘照搬。比如,日本的垃圾收费制度中对粗大垃圾的收费标准较高,投弃一个旧电视要支付500日元。我国城市家庭垃圾回收是否收费以及如何收费是要针对具体国情及具体城市的经济水平来确定的。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03-06-05)[2008-07-31]..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4篇

【关键词】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环境保护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我国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乡各类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目前全国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约为3.6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7亿吨,清运量1.4亿吨,处理率为60.3%;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9亿吨,清运量与处理量甚微。垃圾不仅影响景观,还污染了与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但另一方面,垃圾也是人类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垃圾资源化的潜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增长。在垃圾的成分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有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等,这些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而且,有些物质通过合适方法的转化也能成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所以说,先分类再回收利用是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综上所述,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的关键在于城乡居民垃圾分类处理意识的强弱和行为的能力。

本文以我国浙江省H市部分城乡居民为调研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了解了该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分析了该市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和行为,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藉此为妥善解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关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早已有之,综合起来可概括如下:

(一)关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研究

岳金柱指出在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尚兵提出:当前大部分农村存在垃圾任意堆放、随意丢弃的现状。杨天周认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主要包括:垃圾分类处理缺乏整体运作;垃圾成分复杂、数量增加迅猛;二次污染“造就”环境隐患;基础设施和相应回收机构缺乏等。褚巍也概括了相关问题: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快速增长且增长势头仍难以遏止;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压力日趋严重;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落后,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等。

(二)关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岳金柱认为一是中国老百姓家里产生的垃圾中几乎没有可利用的东西,而其中产生臭味主要是厨余垃圾;二是社会各界人士始终做到不乱扔垃圾;三是堆肥与回收利用是我国居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主要途径。褚巍归纳了以下相关原因:村民觉得乱倒垃圾无所谓;垃圾存放点太远,自己就随便处理。杨天周认为相关原因有:法律法规缺失、政府缺位、市场淡漠、居民参与不足等等。

(三)关于解决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岳金柱的相关建议是:政府主导推动;以市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市场机制运作;运用激励手段;依靠科技支撑等。褚巍则建议:一是实行垃圾集中回收、处理无害化;二是增强村民的意识;三是加强行政部门的监管;四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张翠华等人认为应该遵循“三化”原则处理农村垃圾;加强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等。杨天周提出了创新投资机制;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动公众参与;全面落实长效态制度等应对措施。

总体上,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涉及居民相关意识和行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实地调查并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面,提出的相关对策过于宏观空泛,没有更为深入的具体化和论证。

三、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在我国浙江省H市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7份,有效回收率达93.4%。此外,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与相关区域的街道、乡镇和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现将调研结果归纳、分析如下:

1、当地生活垃圾投放处所在位置状况

当被问及“在您生活的地方,生活垃圾投放处设置在哪里?”问题时,有94.65%的被访者表示在家附近都会有生活垃圾投放处。这说明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投放出所在位置基本便于居民投放。

2、居民每天处理生活垃圾的次数

当被问及“您每天处理生活垃圾的次数?”问题时,有97.64%的被访者每天处理生活垃圾至少一次及一次以上;每天处理生活垃圾在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居民占比66.81%;还有2.35%的居民视生活垃圾的数量多少而定。这说明绝大多数居民还是很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洁净度。

3、被访者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类情况

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类?”问题时,仅有44%的人表示了解,不太了解的占了50%,而不了解的有6%。这也表明大部分人对垃圾如何分类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是有待加强。

4、被访者实际处理生活垃圾的情况

当被问及“您是否会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时,只有46.47%的被访者有保持一直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而很少或从不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被访者高达53.53%。这说明大部分被访者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虽较强但实际相应行为却不多,意识与行为不相对应。

5、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认知情况

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问题时,有26.04%的被访者认为生活垃圾的处理应该是堆放;有33.82%的被访者认为生活垃圾的处理应该是填埋;有40.14%的被访者认为生活垃圾的处理应该是堆放焚烧。这说明在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上居民分歧比较大,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也不甚了解。

6、居民获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的途径

当被问及“您获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的途径”问题时,调研显示有40.92%的居民表示获知的相关知识的途径来自社区宣传;有59.08%的居民获知相关知识的途径来自网络和媒体。这些数据表明了社区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

四、讨论和建议

(一)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问题的原因讨论

1、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传统的垃圾集中排放、收集、处理的方法,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上已经形成了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行与普及。

2、落后的环保意识

从调研来看,不少居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比较薄弱,他们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还只局限于大气、水源等污染,很多居民地认为环境污染与自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无关,居民对自己制造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阻碍生活垃圾科学分类处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3、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与宣传力度的不足

早在十多年前,浙江省H市就试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排放与收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从调研可以看出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媒体上看到有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宣传还不够,这些都导致居民无法认识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与重要性。

4、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缺乏有效监督

对于居民丢弃的生活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并且是否按规定投放没有必要的检查,缺乏监督,导致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地步,居民处理相关问题也是随心所欲。

5、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目前相关经费基本来自于政府拨款的,如果要全面推广,需要经费之巨大可想而知,单纯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

(二)解决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持续推动,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还需要全社会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解决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日本,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十分完备:日本对保障垃圾回收的实施制订了三个层次的法律,分别是促进建立循环社会的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以及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的综合性法律、根据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垃圾分类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十分明确:在日本的法律中,明确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各参与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每个人不论什么角色什么地位都主动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需重视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出台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垃圾的分类,明确单位和居民的垃圾减量和分类责任,规范运作模式,对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的行为进行处罚;制定与垃圾减量和分类挂钩的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和扶持规模化、产业化的旧物回收企业,建立科学的旧物回收机制和规范统一的旧物回收网络;建议完善的奖惩机制,细化各项标准,使垃圾在分类、收集、处理、回收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

为鼓励居民的积极性,推进相关工作开展,政府应最大程度的承担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本,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例如免费发放垃圾桶,垃圾袋,给予积极人员有偿奖励,增加管理人员,给予相关企业财政补贴。

3、加大宣传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有关方面需要对保洁人员,垃圾清运人员、小区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相关培训;可以采用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小册子,在地方电台安排先关的电视节目,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相关的媒体报导,使居民认识到其重要性、必要性,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环境保护的观念,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

4、增加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引导

安排专人对居民的生活圾分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垃圾放混的行为进行引导,对于引导劝告后屡次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罚款,对于表现积极的,认真做好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奖励,有利于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

5、完善市场机制,多渠道引进资金支持

政府有必要规范垃圾收运和回收的主体,扶持和发展具有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收运企业和回收公司参与垃圾分类,吸引市场资本对垃圾进行产业化投资,建立有效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回收利用体系。例如在垃圾收运环节,村委会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将清运车拍卖,同时与车主签订协议,实行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运输使用效率。

6、居民要积极配合、认真实践

居民应该积极主动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多参加有关环保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国家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居民还需要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相关教育并身体力行为子女树立模范,让孩子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知道如何科学分类处理生活垃圾,为国家环保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岳金柱.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垃圾分类处理——从源头破解垃圾围城与污染的治本之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06).

[2]尚兵.农村垃圾现状及处理对策[J].北方环境,2011(11).

[3]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4]杨天周.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7(05).

[5]张翠华,范小振,施民梅.农村垃圾处理探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5篇

一、数据分析

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图1、2、3),大部分中学生觉得垃圾分类很有意义,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其中大部分中学生不知道垃圾该怎么分类。只有小部分中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流程。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是存在的,但在行动上能做到的并不多。大部分中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也不是特别了解,愿意分类扔垃圾的人也不多。主要原因是觉得太麻烦或不会分类。中学生可能觉得垃圾分类与自己利益无关,因此不愿意把一袋袋垃圾分开,加之周围的分类情况并不普遍,导致垃圾分类现象并没有改善。可回收垃圾箱里的垃圾有些是不可回收的,说明中学生对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

二、分类意义及建议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6篇

关键词:垃圾分类;北京市;昌平城区;分类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62-03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一般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我国一度采用混合收集方式,即城市生活垃圾不需要任何处理,混杂收集然后集中处理的方式,基本采用填埋法处理,也就是不进行垃圾分类。这种方法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处理,不需要全民参与分类,处理垃圾时也简单粗暴,但是其后果显而易见:其中可回收的资源无法再利用,有毒有害垃圾也会污染环境。

一、昌平区小区垃圾分类状况

1.小区垃圾分类状况。根据小区的社区公共环境建设、物业建设、住宅的户型及面积、大致的居民月平均收入等因素可将小区划分为高、中高、中、低四档。(1)高档小区。每栋楼都有垃圾分类指导员,设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三种垃圾桶,也设有回收点。但是垃圾分类指导员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居民反映没有见到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三种分类垃圾桶也没有真正做到分类,居民们没有按照垃圾桶上的标识将垃圾分类处理。而回收点的作用不大,只有距离回收点较近的居民才会使用其安放自家杂物。小区内也没有过期药品、电池、水银等危险垃圾特殊回收的方案。物业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在宣传栏张贴海报,很少有深入的宣传。(2)中高档小区。居民丢弃垃圾时并没有核对垃圾桶上的标识,而是选择离自己较近的垃圾桶,而且其中的废电池也没有特殊处理。居民们普遍存在着垃圾分类的意识,也会对废纸、塑料瓶进行废品回收处理,但是对于其他的生活垃圾并没有分类处理,特殊垃圾处理箱位置设置不合理,很少有居民使用。回收点居委会用来放置闲置物品。而垃圾分类宣传有过一至两次深入的宣传。(3)中档小区。某小区毗邻昌平区两个偏向理科类的重点高校,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的大学生志愿者非常多,几乎定期举行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宣传非常好,宣传橱窗中贴着相关的非常详细的资料,居委会有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电池、灯管的分类处理箱,其中确实有居民所丢弃的垃圾。但是居民没有利用回收点,而是自己处理废品。居委会在小区的所有出口都安放了特殊垃圾回收桶,使用效率较高。但是普通生活垃圾只有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这两种。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很少有居民进行分类处理,执行状况较差。(4)低档小区。某小区居民以某厂老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租住为主,居住面积普遍较小,住房类似于保障性住房。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知识水平较低,垃圾分类意识较低。物业建设缺乏,居委会的大门紧锁。回收点没有使用痕迹,也没有分类垃圾桶,普通垃圾桶较少,平均3栋楼有一个垃圾桶,整体建设较差。居民反映整个小区对垃圾分类的建设较差,几乎没有垃圾分类宣传,没有分类垃圾桶,也没有特殊垃圾分类处理。但是居民们有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由于分类麻烦,认为政府不会进行后续处理等原因而不进行垃圾分类。(5)实际调查结论。昌平城区的小区都设有昌平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但是可利用率低,基本是放置闲置物品。不同档次的小区垃圾分类的状况不同。高档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相对较好,设有三种分类垃圾桶:回收、不可回收和厨余垃圾。中高档小区一般设有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分类垃圾桶,低档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较差,没有分类垃圾桶。高档和中档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较好,低档小区的宣传状况较差。但是,最终垃圾运走都是集中统一运走,并不分类处理。

2.问卷调查中的垃圾分类状况。日常生活垃圾处理上,11%的被调查者对日常的生活垃圾不出售也不分类,60%的被调查者将废品出售,其余的投放进垃圾桶,只有29%的居民将垃圾将废品出售后,分类投放其余垃圾;22%的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58%的小区虽然有但是没起效果或者效果不大,仅有3%的小区有分类垃圾桶且执行得很好。只有4%的小区对药品、电池、化妆品瓶、水银温度计等有毒垃圾进行特殊回收,绝大部分小区对此都没有回收点或者弃之不用。所有小区都设有统一的回收点,但是99%的居民认为该回收点没有被合理利用。50%的居民表示自己居住的小区没有举行过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41%表示虽然进行过,可是并没有起什么用。没人认为垃圾分类宣传好,执行好,这说明居民普遍认为垃圾分类状况较差。

二、昌平城区垃圾分类现状和存在问题

1.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城区生活垃圾的生产量以3%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消纳已经成为困扰城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共北京市政府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垃圾回收处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没有深入人心,在实际行动上有很大欠缺。调查研究显示,虽然大部分居民了解垃圾分类,仍旧有超过半数人不能严格按照垃圾类别来丢垃圾。一是家庭生活中,不能做到垃圾分类保存。二是很多家庭在将垃圾扔进小区的分类垃圾桶的时候不能按标识投入。第二,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大部分居民有粗浅的认知。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前期宣传力度较大,但是深度不够。居民能够简单区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中青年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要高于老年人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细致的垃圾无法进行区分。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我国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不够普及、深入,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垃圾分类标准不够明确、细致。第三,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从家庭方面来看,居民家里不设分类垃圾桶,这就意味着垃圾分类前端的失败。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居民无意识,垃圾分类本身需要增加总投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实际执行。小区居民楼内没有配备完整的垃圾分类措施。垃圾处理的受益人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全体居民,那么垃圾处理的费用应该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承担,以财政支出的方式下拨,实际上不少西方国家正是以这种方式付费。但是实际中我国垃圾分类责任主体不明确,垃圾分类有不明确的责任体系,这个不明确的责任体系也没有落实,财政政策上也没有具体的落实政策,这就导致了北京市垃圾分类雷声大雨点小。

2.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昌平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关于人们不按照分类扔垃圾的主要原因,35%的居民认为觉得麻烦,21%认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不了解,20%认为设施不全,无法分类,14%认为不知道如何分类,10%认为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还会将垃圾混在一起,分类是无用功。64%的居民表示应该积极配合垃圾分类。21%认为需要政策的鞭策,15%认为条件不成熟,难以分类。这说明,居民们是一定程度上了解垃圾分类的益处的,也赞成垃圾分类,但是由于现实原因(例如执行困难,例如麻烦)而放弃垃圾分类。如果政府有政策鞭策,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成熟的条件,居民还是乐于垃圾分类的。在日常垃圾的处理中,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不强,并且小区的设施也不够全面,影响垃圾分类的贯彻和实施。而且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分清生活中各种垃圾属于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

居民的经济水平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垃圾分类的知识。他们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而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可回收垃圾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对的人或学历较高(博士),或是学习相关专业,而且收入较高(月收入超过6000元);而厨余垃圾的19%的错误率中,有10%的人月收入低于1500或者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学历高或者是经济水平高的人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在某些程度上,高于学历低或者经济水平较低的人。

三、解决建议

1.进一步加大社区宣传,社区物业部门发挥监管、指导作用。从之前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居民尚未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的习惯,因而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监督是必要的。一方面,物业部门可以定期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讲活动,指导居民将不同的垃圾放到对应的垃圾收容器中;另一方面,社区可以进一步改善垃圾收容器上的标签设置,在标签上注明更为详尽的内容,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

2.从厨余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入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餐厨类有机垃圾是填埋场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也是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知识薄弱环节。对于厨余垃圾,可以参考日本、德国等垃圾分类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家,在现有的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标准。

3.进一步完善垃圾集中、运输,特别是垃圾处理时期的进一步分类过程。垃圾运输全程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垃圾处理终端监管。在居民垃圾分类后,垃圾清运车并没有真正做到按照分类清运,而是将垃圾混合后统一运走,这就造成了前期垃圾分类的浪费。如果不改善垃圾分类的终端处理,那么前期的宣传、居民分类工作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应该加强垃圾分类终端管理,如不同垃圾不同时段回收,或者一个垃圾车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分装不同类别的垃圾。

4.完善政策法规,用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进行垃圾分类的实施。在现行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垃圾排放、组分的特点,政府可以实行更为具体全面的垃圾分类办法。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城区在垃圾堆肥、垃圾焚烧发电、热能利用和污染控制、电子垃圾拆分等处理技术的科技含量,并鼓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综合利用效果。

5.贯彻落实现有的政策,加强监督,加强问责机制,建立并且执行完善的垃圾分类责任体系。垃圾分类的管理主体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划分明确的责任及义务,并且认真落实。不应该出现互相推诿责任或者无人落实负责的状况。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进行公示,不仅做到内部监督,内部问责,同时加强人民群众对于相关负责部门的监督,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问责体系和监督体系。同时,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内部强化绩效考核机制,量化标准,真正发挥垃圾分类应有的效果,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造福百姓、资源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1,32(10).

[2]陈兰芳,吴刚,张燕,张仪彬.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Ecological Economy.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7篇

会上,领导向相关学校代表赠送了覆盖幼儿园到高中各年龄段的廉洁教育课例集和小学生绘本。这两本书的编写、推广,让“廉洁文化进校园”切实可行。

这本课例集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和“幼教部”四部分,每一部分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高中注重“自立、正直、勤俭、守法”教育,初中侧重“自律、诚信、节俭、知法”教育,幼儿园和小学侧重“自尊、诚实、节约、遵纪”教育。

据介绍,之所以选择这些看上去似乎与廉洁“关系不大”的主题,是因为该书的编者――“普陀区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秉承这样的理念: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廉洁修身的目标,必须首先教他们学会明辨是非,养成诚实、自尊、遵纪、自律的良好品质。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书中汇丽幼儿园王海红老师,和上海桐柏高级中学李桦老师的课例。

幼教篇:小手举举再发言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简单了解发言前先举小手的道理。

2.乐意模仿正确举小手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1.出示小手。小手有什么用?你的小手会做什么?

2.看看猜猜这只小手在干什么?

3.为什么她要举小手呢?

二、观看视频了解上课举小手的道理

1.刚才你们看到哥哥姐姐在干吗?

2.为什么他们上课发言时要举小手呢?

3.梳理:原来小手还有一个本领就是能告诉老师你要发言,原来小手会代替宝宝说话。

4.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小朋友的一段录像:我们和哥哥姐姐上课时哪里不一样?

5.录像中宝宝的发言为什么听不清楚呢?那该怎么办?

6.梳理:原来在上课时要发言必须要先举手,否则大家一起嚷嚷老师和小朋友都听不清楚。

7.你们觉得要不要像哥哥姐姐学习举手发言的本领呢?

8.瞧,刚才就有很多小朋友很聪明,马上学会了哥哥姐姐的举手再发言的本领,为自己的本领翘翘大拇指。

三、模仿练习举手发言

1.哥哥姐姐举手发言时的动作漂亮吗?漂亮在哪儿?你们会吗?

2.孩子们一起跟着视频练习正确举小手的动作。

3.为今天课上能马上学会这一本领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励孩子们学会举手发言这一本领。

高中篇:在化学中学会勤俭节约、变废为宝(节选)

教学目标:

1.知道垃圾的分类,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认识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了解垃圾综合利用的途径。

3.理解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和方法。

4.了解可回收垃圾的种类,知道垃圾回收的几种常见方法及原理。

5.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垃圾的分类回收。

教学设想:

生产生活中会产生许多垃圾,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垃圾的处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新一代的中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看待的?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对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知道多少?

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可以将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外。布置学生于课前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垃圾的资料,课堂教学时,去掉旁枝末节的内容,抓住主干知识、核心概念进行较为详尽的探讨。(事实上,我们只是在课前1―2分钟才与学生见面,这种设想未能落实)

课堂活动的基本脉络是:1.大屏幕展示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垃圾,白色污染、建筑垃圾、电子垃圾等(包括图片、数据);2.两到三名学生代表介绍自己查阅资料的收获;3.归纳垃圾的危害(形成垃圾应该妥善处理的思想);4.垃圾的分类;5.垃圾的再生利用;6.分组探究实验(塑料的热解);7.小组讨论(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方法);8.减少垃圾、回收垃圾,从我做起。

教学过程:

展示课题――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活动1 垃圾的分类(目的在于认识垃圾的分类是垃圾再生利用的前提条件,知道垃圾分类的常用方法,认识垃圾的资源化是垃圾处理的最佳途径)

大屏幕展示:教室一角的垃圾,如何处理?

1.学生的回答

分类回收。

2.教师小结

展示“垃圾分类箱”,认识“回收标志”,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3.学生阅读

教材上相关内容,强化“垃圾回收利用的价值”的感受。

4.屏幕展示

垃圾分类,超级链接至“再生利用”、“废塑料、废橡胶的处理”。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获得垃圾分类的常识。

对于垃圾的分类,学生应该有一些生活常识。在这一活动中,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教师组织引领,归纳整理,建立垃圾分类的方法。

活动2 动手空间(体会废旧物品经加工后可形成有用的物质,认识塑料等有机合成材料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经热解可以分解为小分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1.实验要求(教师示范仪器组装),下发实验记录;

2.下发实验仪器;

3.分组实验;

4.小组汇报;

5.获得结论。

该活动侧重介绍废塑料、橡胶等废合成材料的利用,包括直接用做材料、循环再生、制成燃油和燃气。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左右。

该实验主要目的有三:验证塑料能裂解成燃油和燃气的事实;体会身边的废旧物品能加工成有用的物质;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如果该实验中生成了新的问题,课堂上不宜深究,可指示学生课后探究。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第8篇

关键词:分类垃圾;上海市;理化特性;处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3604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上海市突出的环境问题[1]。目前,上海市居民生活垃圾尚处于以混合收集为主,并逐渐实行分类收集试点阶段。上海市垃圾分类为干湿垃圾分类法,即先将专项收集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单独收集后,把生活垃圾分类为厨余、果皮垃圾(湿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两类。对分类后的各种垃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进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置。为此,掌握分类垃圾理化特性数据及其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垃圾后续处置方式选择。目前有关垃圾理化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混合收集垃圾特性研究[2],仅有的涉及垃圾分类的也多侧重于分类方式方法的研究等[3,4],而对分类垃圾理化特性的研究甚少。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分类垃圾的物理组成、含水率、容重、发热量、元素、生化指标的测试及分析,并将其与常规的混合收集垃圾特性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分类干、湿垃圾的理化特性,并探讨分类垃圾后续合理的处置利用方式。为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技术途径,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持。

2试验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市4个城区居民分类小区,对其干、湿垃圾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为保证比较的一致相关性,选定城区居民混合垃圾为对比。

2.1分析方法

生活垃圾主要理化特性包括容重、物理组成、含水率、发热量(热值)、元素等。各指标测定均参考《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CJ/T313-2009)。具体操作为:容重测定采用容器法,将采集的样品破袋混匀,在不施加外力的作用下填满固定容积的容器,称量记录,计算垃圾的容重;物理组成测定是将各组分称量记录,并计算每类湿基成分比重;各物理组分缩分取样,先单组分含水率分析,根据湿基成分质量分数计算混合状态下垃圾的含水率;单组分样品烘干后制样,制成的样品进入发热量、元素、生化指标等测试阶段,获得干基状态下的检测结果,结合单组分样品含水率、元素含量等数据,计算湿基状态下生活垃圾的发热量、元素和灰分。

2.2材料与设备

磅秤、样品采集车辆、分类样品容器;分析天平、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研磨仪(研磨系统)、元素分析仪、氧弹式量热仪。

3结果与分析

3.1物理组成

从湿基角度,通过与混合收集生活垃圾物理组成作对比,分析说明分类干、湿垃圾的组分情况,并从可资源化利用角度,对比分析垃圾潜在可回收物、易燃物以及易腐物质比例。表1是混合垃圾和分类垃圾的物理组成。由表1可看出:分类干、湿垃圾各组分含量相对混合垃圾有显著变化。

分类干垃圾可回收废物比例显著提高,有机物比例明显降低。潜在可回收废物包括纸类、橡塑类、橡塑类、纺织类、金属类、玻璃类等,分类干垃圾中可回收废物量达到垃圾总量的45%以上,比混合收集垃圾提高了近75%;分类干垃圾中有机物(易腐厨余类)含量减少了约30%;渣石、煤灰等其他垃圾因其本身含量较低,相差不甚明显;此外,从易燃组分(仅包括纸类、橡塑类、木竹类、纺织类)角度看,干垃圾易燃组分比混合垃圾含量显著提高,由原来24%增加至41%,提高了近75%。

从分类干垃圾各组分比例看,厨余类最大(51%),橡塑类次之(21%~27%),其次为纸类(11%~18%),橡塑类、纸类、厨余类比重含量之和近90%,可见,厨余、橡塑、纸是分类干垃圾的主体部分。与混合收集垃圾相比,分类干垃圾纸类、橡塑类、金属类、玻璃类比例均有所提升,分别上升了147%、73%、292%、62%;木竹类、纺织类、厨余类比例均有所降低,分别下降27%、44%、30%。由此可见,分类干垃圾中的厨余类含量的减少导致了有机物减少;而分类后纸类、金属、玻璃、塑料的增加,与潜在可回收废物的增多直接相关,尤其金属提升近3倍、纸类提升1倍以上。

2009标准一致。其中,分类湿垃圾中的“混合类”指除了厨余类之外的其他垃圾分类湿垃圾主要是剩饭、剩菜、菜皮、果皮及过期食品等厨余果类。数据结果表明(表1),相较混合收集生活垃圾而言,分类湿垃圾几乎不含塑料、纸类、玻璃等组分,有机物(厨余)纯度较高,其比例占湿垃圾总量的80%,利于有机生活垃圾的有效利用。

3.2含水率、容重、发热量

垃圾含水率与厨余相关性大[5]。研究结果表明(图1、表2),分类干垃圾含水率显著降低,含水率平均值不到55%,比混合垃圾含水率降低了20%;分类湿垃圾含水率相对较高,其值高达72%。由图1可知,含水率与容重呈正比关系,而与热值呈负相关性,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6]。

一般而言,垃圾主体成分不同,容重值将有所不同。厨余类比例越高,容重就越大,而塑料等包装物组分越高,则容重越小,反之亦然。由图1、表2知,分类干垃圾容重显著减小,其值为117~133 kg/m3,相对混合收集垃圾减少了约40%;随着分类湿垃圾中厨果类组分的集中,含水率增多,湿垃圾容重增大,最大值达304 kg/m3。

3.3元素、三成分

“三成分”即水分、灰分、可燃分;垃圾元素包括碳、氢、氮、氧、挥发性氯、燃烧性硫等元素,与垃圾作为资源、能源的价值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垃圾中纸、塑料含量多少决定C、H元素含量的高低。研究结果表明(表3),分类湿垃圾中各元素含量均低于混合收集生活垃圾,尤其C、H元素比例显著较低,其值分别为8.75%和1.45%,这与分类湿垃圾纸、塑料等组分含量较少有关;分类湿垃圾可燃分比例13.37%~19.2%,低于混合收集垃圾近20%。尽管分类湿垃圾灰分较低,因其可燃分低且水分高,说明分类湿垃圾不易燃烧。这与发热量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

3.5处置方式

生活垃圾混合收集,一方面增加垃圾收集和运输数量,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增加垃圾处理的技术难度、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不利于垃圾的减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由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垃圾理化特性可知,一方面干垃圾的易燃组分高,厨余组分少,垃圾含水率低而热值高,改善了垃圾焚烧性能;另一方面,随着厨余类组分集中,湿垃圾有机质纯度高且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可集中生化处理转化为肥料等实现资源再利用;同时居民源头垃圾分类,避免了有害垃圾直接混入末端处置设施,预防环境二次污染。

综上可知,收集应有利于后期收运和处置,有助于减少垃圾处理的难度。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多以混合收集为主,建议后续的配套措施有效跟进,将垃圾分类目的与后续的垃圾处理方式有效结合,提高和改进分类垃圾处理技术;应重视高科技处理技术转化应用于分类垃圾处置,尤其对塑料袋、废纸、厨余等加工和应用。

4结论与建议

(1)相比混合收集垃圾,分类干垃圾有机物减少,而可回收废物、易燃物含量增加。其中,有机物减少约30%,潜在可回收废物、易燃物增加约75%。纸、塑、厨余为分类干垃圾的主要组分,比重之和近90%;含水率55%,比混合垃圾减少了20%;容重显著降低,其值为117~133 kg/m3;热值(湿基低位发热量)6881~7279 kJ/kg。适合作焚烧处置,利于处置效果的实现。

(2)分类湿垃圾有机物纯度高,占湿垃圾比重80%;含水率为72%,容重达304 kg/m3,热值(湿基低位发热量)低于2500 kJ/kg,而有机质、蛋白质、粗脂肪的含量占其干物质比例,分别为75%、14%、7%。是生化堆肥的良好材料,不适合焚烧及填埋处置。

(3)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后期收运和处置,有助于减少垃圾处理的难度。建议后续的配套措施有效跟进,提高和改进分类垃圾处理技术;应重视高科技处理技术转化应用于分类垃圾处置,尤其对塑料袋、废纸、厨余等加工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倩雨,陈超,黄盈盈.上海市城市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绿色科技,2013,3(3):164~167.

[2]孙晓杰,徐迪民,李雄.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及热值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356~360.

[3]徐佳萱.上海市浦东新区干湿垃圾分类收集试点阶段的研究[J].绿色科技,2011(9):118~119.

[4]王晓红,阮星,邢霏霏.上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瓶颈及对策思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3(1):24~27.

[5]秦宇飞,白焰,王潇.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8):1498~1502.

[6]王磊,吴爽,马志峻.上海市产生源生活垃圾理化特性比较及处理方式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11,19(4):34~37.

[7]孙陪峰,李晓东,池涌.城市生活垃圾热值预测的研究[J].能源工程,2006(5):39~42.

[8]王晋,李定龙,张凤娥.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特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6):42~44.(下转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