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3 14:38:53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1篇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弊端。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只手”的作用,再加上我国优越的政治制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使我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

2008年由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很快演变为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等都无一幸免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百年罕见。而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虽然难以独善其身,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较好的情况是世所罕见,这引起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肃然起敬并引发他们对“中国模式”的高度关注,而且对中国的经济成功的地方有一定的经验借鉴。同时,在促使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的同时,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们自已都相信,我们找到了一条最符合中国国情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迅速在全球蔓延的情形下,我国的经济也难以排斥在外,无论是金融领域的资本缩水,外贸领域的订单减少,还是实体经济的生产下滑等经济困境,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即便如此,我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是最好的,出现这样情形完全得益于我国特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无论是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我们都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这两只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的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使我国的经济能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宏观经济始终受到中央政府较为有效的管理。其具体的做法是,在面对宏观经济局面可能出现不健康或出现不健康的情况时,国家及时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如对一些经济过热或经济过冷的经济形势就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么是重紧的货币政策,要么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干预调控,完全是视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更为出色。在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两防”即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适时地调整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的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紧接着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明显加大之际,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以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快速反映和及时应对。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进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并进一步决策将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这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前经济增长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同时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国内外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都将起到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在一揽子的救市措施中,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了扩大内需,并以巨额财政补贴推动内需,以连续多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来稳定外需。与此同时,还通过在一些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同样被摆在了显着位置。在政府的金融危机的振兴计划中,将科技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创新带动产品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创新研发惠及国计民生的一些电子信息、生物遗传、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都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百年工程,更是将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机。通过近一年的经济振兴计划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已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笼罩的阴霾。中国的经济复苏也远远快于资本主义国家,再次令世界瞩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功的经验也被一些西方国家借鉴和效仿。

而反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由于极力鼓吹新自由主义,因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的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资本国家占主导地位,它们极力提倡企业经济行为自由化,生产资料私有化,主张国家干预最小化。新自由主义的推广不仅导致了市场放任失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正应验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初衷,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必然带来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要避免经济危机的产生,就必须否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

二、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弊端比较

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它的政治制度始终体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部分富裕到共同富裕。再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理论指导都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的生存发展,人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每一代党的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他们执政的第一要务。并着力完善惠及全民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长效机制。当金融危机暴发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一系例保障民生的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力度相继出台,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统筹兼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本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全面协调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中长期追求目标,这完全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根本上是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在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暴发,还暴露出来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市场的管控、监督失责的弊端,主观上除了疏于管理而客观上又造成了对一些金融资本家的放纵。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的驱动,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无序的资本贪婪,无限的虚假资本扩张。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并使之泛滥,以满足他们的疯狂地追逐超额的不当得利,而把巨大的风险和危机留给了整个世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从而使得“千百万”纳税人的钱和“千百万”企业的资本或化为乌有,或严重缩水。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又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维护少数金融资本家的利益,而陷入困难的穷人却没有得到多少救助。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些资本家一面出手向政府要钱,一面又仍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政府却一面出台救市措施和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保经济增长,保大学生就业,保农民就业,对企业退休人员实施基本养老金政策,对关闭的破产企业退休人员也将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同时即将出台实施的惠及八亿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终极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金融危机面前,无论是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救市措施,还是出台一系例的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克服过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的困难和提振人民群众对战胜危机的信心,都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振兴举措,使我们的经济局面出现企稳向好,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的外贸出口订单日增月进,目前一些外向型企业己出现民工荒的现象,这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利好消息,由此我有理由相信,中国将继续发挥它的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束语

金融危机暴发的原因,也不仅仅是金融领域出了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因而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开始,从深层次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弊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深信不疑。

参考文献

惊涛拍岸自归然[N].人民日报,2009-7-2(1、9).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优势与弊端;对策分析

0.引言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的,但是就社会环境来看大多数都只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忽略了其所潜在的风险与弊端。清晰准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与弊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

1.1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美欧日元之所以能够作为国际货币是基于该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我国就能够对世界货币进行适当的调节,进而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能够改善当前人民币处于被支配地位,规避国际货币体系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1.2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

国际铸币税收益是人民币国际化后最为直接的收益。铸币税即为发行者凭借着发行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当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就能够与美欧日一同分享国际铸币税,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1.3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目前我国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足够充足的外汇储备虽然能够稳定国内金融秩序,但是同时也带来的了巨大的货币政策压力。美元贬值致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持续缩水。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就能够降低我国对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能够有效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实施货币输出政策还能够执行强势的货币政策,改善国内流动性问题。

2.人民币国际化的弊端

2.1加大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而这些变化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将会对金融行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有可能会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而我国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后带来的金融风险。

2.2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而我国由于金融监管经验不足,难以对人民币进行有效监管,因此必然将会对国内金融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

2.3陷入“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必然会出现贸易逆差的现象来保证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如果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就需要准确足够的数量来满足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因此可以推断只有我国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才能够有人民币流出,让国际范围内拥有足够的人民币。但长时期的逆差又会导致我国负债增加,并且影响人民币的价值[1]。这就是“特里芬难题”。虽然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已经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储备稳定,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后就必然面临上述问题。

3.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3.1实现体制改革,增加金融机构竞争力

3.1.1深化国有银行改革

深化国有银行改革,明确银行组织机构部门的职责,构建科学的决策流程;建立合理的董事会制度,同时实施高效的评价与责任制度;改善银行管理层的专业管理水平,加强银行监事会的工作职责,加快国有银行的财务重组与股份制改革。

3.1.2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吸引民营资本,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中小银行适当的政策优惠。

3.1.3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推动债券市场发展能够改善我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现状,开发企业融资渠道,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例如可以从发展二级市场,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债券品种入手[2]。

3.2健全金融市场,提高监管水平

加快健全金融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与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要与金融市场的开发程度相匹配。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要强化人民币跨境统计,坚决打击人民币跨境流通实现的违法活动[3]。

3.3优化货币体系,规避“特里芬难题”

我国要规避“特里芬难题”首先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检测程序,用来实时检测国际资金流动状态,建立关键预警点来进行实时监管。其次,建立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实现国际货币间的自由流动;最后,创造全新的储备资产,改善以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状态。

4.结束语

尽管人民币国家化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根据长远眼光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所带来的好处大于弊端。因此深入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与弊端,能够辅助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合理的规避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成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8):12-13.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3篇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并成为西方大国国策的历史背景

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潮、一种经济学派、一种理论模型而出现的。后来,经过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欣赏和接受,逐渐转化为经济政策和方针。最后它的性质再次发生变化,成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和的政治工具。首先,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其直接原因是契合西方内部的需要。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诞生于二战之前,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之所以它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受到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青睐,主要是二战后推行了二、三十年的凯恩斯主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已是矛盾重重,主要表现是:1.经济滞胀,西方经济整体陷入困境,尤其在石油能源危机后更是如此2.财政赤字累累一方面刺激经济需求导致各国财政开支巨大,赤字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为了对抗当年社会主义国家生老病死有保障的政策竞争需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福利主义,前吃后空,造成国家债务累累。3.国有化的弊端显现二战以后,整个世界向左转,许多国家号称实行“社会主义”政策。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西方的劳动生产率逐渐下降,人们的劳动热情逐步低落。其次,从西方外部情况来看,新自由主义的迅速传播和扩张,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思想僵化、体制机制弊端日渐暴露,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就知道,作为二十世纪后期的两位资本主义“中兴”的代表人物——里根、撒切尔夫人,接过新自由主义学说、思潮,并将之转化为国家方针、政策。对内来说,是克服凯恩斯主义弊端的工具;对外来说,先是所谓帮助拉美国家转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办法,后来主要是打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工具、武器。

二、新自由主义的特

征新自由主义,尤其是演化为西方大国的方针政策后,其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1.私有化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私有制是最好的制度,即使私有制有缺陷,也比公有制好,要长期、持久地坚持私有制。并竭力攻击公有制、国有制,反对国有企业。在新自由主义者的心中,市场经济始终与私有制捆绑在一起,这是他们的逻辑起点,是他们认为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因此,根据这一逻辑,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凡是要搞市场经济的,必定走彻底私有化的道路;同时,对凡是坚持公有制、国有制的国家,必定攻击之、打压之、丑化之,为他们描绘出悲惨的“下场”。2.极端的自由化市场、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鼓吹彻底私有化的另一面,就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更全力反对政府调控。新自由主义者不仅反对凯恩斯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政府干预,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计划调节、计划经济设想,认为计划经济与公有制一样,都是“通向奴役之路”的工具。因此,一些极端分子对中国的巨大成就一是不承认,二是反复预测必将“大崩溃”。3.迷信市场经济必然能自动平衡经济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按照他们的学说、观点施政,就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不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特别在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初期,其一时的施政效果确实远胜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是由于战后二十多年来的西方各国国有化、计划调节,工党、社会党的“社会主义”政策渐渐失灵;二是二次大战对财富破坏巨大,当时正处于一个“贫富两极分化的真空”;三是新自由主义抬头的时间尚短,其恶果尚未充分暴露。因此,新自由主义者妄言:再也不会出现二次大战前、尤其是一次大战前财富分化的情况。不仅西方的许多学者,甚至当年国内有许多学者也十分相信他们的预言和结论,迷信所谓的“机会均等”可以解决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矛盾。

三、新自由主义成为“国策”,进而形成“世策”——“华盛顿共识”

英美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初见成效(去凯恩斯主义政策),加上上世纪80年代经济全面陷入困境、政治动荡,西方世界认为新自由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已经成熟,于是开始着手把它提高到普世价值的高度。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召开了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究会。因为许多国际经济机构的总部设在华盛顿,美国财政部也在华盛顿,会议又在华盛顿召开,故后人就称之为“华盛顿共识”。当时,国家江河日下,20世纪80到90年代西方迎来了科技大发展,从电子革命到微电子革命,并进一步爆发信息革命,诞生了信息产业,美国的政界和智库们欲乘势将新自由主义由“国策”转化为世界性战略、政策、工具。其要害和目的,一是利用西方的经济、科技的强势地位,用经济贸易自由化,冲击和挤垮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和拉美国家,使其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二是要将新自由主义特征的东西、特殊的东西、对一国一地一时有用的东西转化为普遍适用的方针政策、普遍真理,乃至于普世价值。我们并不是说这十条都是错的,不能借鉴的。如第一条,“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就可以用,但我们要洞察这个共识的本质:美国人是叫别人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美国财政不行了,就开动印刷机,大印美元,发到全世界去。他们继续过着超过世人的生活,用着最昂贵的武器、装备,到处耀武扬威。他们愿意压缩赤字吗?他们愿意加强财政纪律吗?美国军方有4万亿美元的烂账、糊涂账,能审计公示吗?这就是美国的价值观。我们千万不要光看他们口头上是怎么说的,关键要看他们实际上是怎么做的。

四、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无巧不成书,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般地“巧遇”了,必然发生联系和互动,剪不断理还乱,由此带来了三个情况:

1.西方政界和智库对我们作出了误判西方主流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经济思想决定了他们的不变观点——凡是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必定推动和实施私企、私有化;而凡是搞私有化的,必定走美国民主政治道路,必定建立美国式的政治制度。看到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搞商品经济,搞市场,搞改革,搞开放,搞引进资本、技术、管理,搞特区……;特别是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论述,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西方政界、智库被“迷惑”了,他们从邓小平同志的“三上三下”来判断,他是“走资派”,中国必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直到1989年前,西方与我们渡过了近10年的“蜜月期”,这宝贵的10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利用资本主义、利用资本、利用先进技术、管理的大好机会,我们借此获得了改革开放的良好开局。

2.给一部分中国学者、学生,包括一部分领导干部带来消极影响由于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实践时间有限,又在落后国家先行,各种社会条件(生产力、科技、资金、资本、文化、教育)严重不足;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挤压,国际环境比较险恶;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式的理解和实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逐步暴露出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当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对改革的看法很不一致,以至错失良机。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被“左”的思想所笼罩,被“阶级斗争为纲”所束缚,不敢讲弊端,不敢讲问题。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对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加以攻击和揭示,以及对“”中产生的种种罪行歪曲为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义思想、观点、书籍传入中国,正中那些饱受痛苦的人们的下怀,成为他们的“鸦片”;一大批学者奉为圭臬,一下子“思想解放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学界。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国策实施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科技迅猛发展,经济繁荣,民众生活水平高,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当时不少年轻人甚至喊出了“不要社会主义天堂,宁要资本主义地狱”的口号,不少年轻人争先恐后地离开中国,想要闯进“资本主义地狱”去。一批学者甘居新自由主义学派在中国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被丢到了一边。由于原来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加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式地理解和实践,挫伤了一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对公有制的信心,再加上我们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时间太短,其成果和优越性尚未全面体现,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恶果也未充分暴露,所以一时很难说服信奉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学者,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思潮。有一段时间,我们有的干部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讲的是党的方针政策,内心接受的却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一部分进而堕落为犯罪分子,为今后生活创造“条件”,也为私有化准备“第一桶金”。

3.经过反复较量和演化,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逐渐演变为有意识地打击、消灭社会主义、共产党的工具新自由主义作为经济理论而兴,然而在当时的国际格局的影响下,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较量中,逐渐演变为有意识地打击、消灭社会主义、共产党的工具。归纳起来有5条:“三化”: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二反对”:反对公有制、国有制;反对计划调节、国家调控。“两个永恒”:私有制是永恒的;市场经济是永恒的。“两个迷信”:迷信自由市场经济是均衡经济;迷信私有化、市场化可以解决重大社会矛盾,只要“机会均等”。美式政治制度、价值观是民主的模式。三权分立,两院制,多党制是唯一的选择。

五、几十年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恶果

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两代人的时间,因推行新自由主义而滋生的恶果已经充分显露。我着重从其在经济、社会中造成的恶果加以揭示:

1.贫富两极分化在全球范围内,1%的全球富豪掌握的财富与剩下的99%的人口所掌握的财富一样多。62个最富的人的财产可抵36亿人之和。而那些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德,贫富差距也正日益扩大。

2.危机不断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二战后最大的一次危机,其损失堪比1929年大危机。除了2008年外,大家记忆犹新的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俄国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等等。新自由主义者所谓的避免大危机,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3.人群分化,社群分裂“马太效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显现,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如英国有1/5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下,每天为了支付账单,养家糊口而挣扎着,西方国家中的中产阶级在缩水,发展中国家中的中产阶层日益焦虑。

4.债务累累,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在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不可能实现独霸天下,西方社会的政策,是由各种政治力量和民众力量的较量决定的。因此,福利主义在西方(尤其是欧洲)长期存在。几十年下来,债务累加(无论是国债还是私人债务),财政负担不堪重荷。另外,与人民相关的基础设施已破旧不堪。二战后,西方在五、六十年代迎来一波大规模基础建设,相隔了四五十年,早已破旧不堪。而富人并不因为有巨量的财富而去做善事,这两者并存,相互叠加,人民能不怨恨吗?再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福利主义、工资收入刚性、福利刚性、裁员或者岗位流动困难、生产效率下滑、员工心态变坏、劳动热情低落均在西方或隐或现。

六、新自由主义一定的历史作用

对于新自由主义幕后推手险恶的政治目的,我们要坚决反对、批判、揭露,但新自由主义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应该一分为二。归纳起来,新自由主义有三个作用:

1.促进效率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二战后短短几十年内所积累的财富,相当于资本主义诞生后两、三个世纪的财富总和,这是不争的事实。

2.推动世界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虽然我们反对新自由主义者口中的那种市场化,但新自由主义毕竟对于转型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区别:一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二是,我们有两只手——无形和有形之手,国家可以干预调控,当然前提是要正确地调控;三是,市场经济原则适用于经济领域,不能一切市场化,公共领域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等绝不可市场化,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还是要提供公共保障、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也是解决贫富悬殊的办法之一。公权力绝对不能市场化;四是,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但它不是永恒的、永生的、丝毫不变的。

3.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我们对“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是从落后国家转为社会主义,要过生产力这个关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资源、劳动力、地理地域等等),以及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思想优势壮大我们的经济实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扩大、丰富分工,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协作,发展科技,推动科技创新,求得双赢、多赢和共赢。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推进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走向新的高潮,一句话,就是利用、运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的东西,为我服务。因此,我们是支持、参与、推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在可能条件下,减少其负面影响,

七、结论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4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十八大以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不完善之处,比如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等问题较为明显。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强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仅仅的几十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仅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其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工商监管等方面,相关的审批程序过多,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其进行了完善,但是其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全面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很多中小企业也难以借助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2. 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必须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各项思想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严重,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严重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还没有全面得到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因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暂时得到不充分的发挥。

3. 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又存在诸多的弊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督,以此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其在市场经济监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但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其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各地区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紊乱现象,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使得市场经济自身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最终不利于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4.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重在执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政企不分现象依旧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其借助于自身所掌握的垄断权利,不断出现寻租等违反市场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不仅使得社会资源受到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化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寻租行为依旧难以得到遏制,这是当前我国政企分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对策建议

1.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充分完善和发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要全面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完善。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其全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经验,并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减少法律法规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市场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全面借助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想,以减少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其能够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职能,减少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干预,使其能够充分有效的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为理念和方向,全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设,以有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一般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因此要想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充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能够在合理的法律框架下取得自由的发展,避免各地区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总量而出现膨胀发展,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健康有序进行,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应有的作用。

4.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遏制违法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免出现一些违法行为,比如寻租等。因此,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增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等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使其能够在公开、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下取得一定的发展,尽量实现政企分开,避免国有企业及其个人出现寻租行为,这不仅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5篇

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着眼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的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滞后,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对口有用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当局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明确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其首要目的究竟是为了新农村建设还是大学生就业。

2.部分激励政策和条例的短期化负作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培养的应是能够长期留在农村。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的村官。但是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却是与“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南辕北辙。在这些激励性的优惠政策中,大多是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离农”政策,存在方向的偏差,根本就看不出有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导向,不能使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

3.扭曲的政绩观。大学生村官弊端重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村官质和量之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推行的如火如荼,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行已经成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方面。当然科学合理的整机考察体系表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上应该包括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更侧重在“质”的方面。

二、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新模式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四大原则。为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四大原则即本地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长效性原则。

(2)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划拨巨资打造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明确培养主体即中央、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精确锁定培养对象,改革大学生村官的课程设置,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最优秀的人才。

(3)克服当前培养模式的弊端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定向培养”,根据这一特点将新模式定义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二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加强。

2.构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培养对象并细化培养主体的责任。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在初始阶段明确哪些人要作为村官专门培养,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着手工作的磨合期,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很快融入农村赢得农民信任担当起领头人的重任。

(2)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责任。政府和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两个主体,其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应将政府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投资主体,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身份。目前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提高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素质和质量,高校应该有效回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培养能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弊端;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225-02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财务领域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探索会计理论,创新会计方法,才能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1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弊端

1.1会计原则的弊端: 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1.1.1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就使得当期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

1.1.2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事业单位大的支出项目,如:大型固定资产购置、房屋修缮费用,并非每年发生,但是在发生的年度,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

1.2会计核算的弊端

1.2.1会计核算体制不顺:从目前情势看,事业单位在体制、职能和运行机制上含糊不清,还存在管理多头的现象。多级的会计核算数据不衔接,没有起到控制成本消耗和降低成本的作用,导致在单位管理工作中衔接与协调不一致。

1.2.2会计核算认识不足:首先,由于很多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与财政性供给,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员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使一些人对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出现重钱轻物、重收入轻支出、重投资轻管理、重发展轻效益的现象,忽视了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其次,由于管理需求不一,有的成本发生单位随意性大,缺少必要的会计核算资料,在统计报表中该反映的未反映,该统计的未统计,缺少核算管理的基础资料,给正常会计核算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1.2.3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且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提取折旧。事业单位的这种核算方法有很大的弊端:(1)价值失真。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会逐渐背离。(2)净资产虚增。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虚增净资产。(3)收入和成本不匹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业务活动成本也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资产原值已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1.2.4关于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的问题: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两张皮,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因此,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要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并必须将与基建相关的核算内容补充进去,同时设计相应的基建报表,以此满足事业单位内部和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和信息需要。

1.3会计报表的弊端: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这两点表现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1.3.1现金流量表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会计报表都不能替代的。由于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进而使得事业单位现金的收支变动无法得到准确反映,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容易造成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误解。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事业单位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并且事业单位有很多业务就是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确定收支的,因而其编制相对比较容易,也相当有必要。从这个角度看,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显得非常重要。

1.3.2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列示不科学,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要素,也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作为反映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列示收支类项目是不必要的,同时也与收入支出表重复。因此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使之符合惯例要求。

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但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效果不佳,造成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不足急需改革以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具有成本低、产出快、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点,不利于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缺点:

1.培养主体责任不明。培养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互动。在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中,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和政府二者缺乏沟通和交流各行其是,致使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能够挑起新农村建设大梁的人才,将会间接葬送新农村建设的前途。

2.培养对象的目标人群没有锁定。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难以精确锁定培养对象。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是先无目的培养后大规模选拔形式的典型,在学生毕业之前无法确定哪些大学生是作为村官的后备人才来培养的,大学生村官选拔相对于培养的滞后性致使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目标人群难以精确锁定,游离分散。

3.培养内容脱离实际,培养方式难以为继。在培养内容上,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除极少数学校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在校学生无法区分哪些将来会是村官,所以课程根据专业统一设置,没有特别针对性,专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着眼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的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滞后,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对口有用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当局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明确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其首要目的究竟是为了新农村建设还是大学生就业。

2.部分激励政策和条例的短期化负作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培养的应是能够长期留在农村。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的村官。但是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却是与“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南辕北辙。在这些激励性的优惠政策中,大多是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离农”政策,存在方向的偏差,根本就看不出有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导向,不能使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

3.扭曲的政绩观。大学生村官弊端重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村官质和量之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推行的如火如荼,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行已经成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方面。当然科学合理的整机考察体系表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上应该包括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更侧重在“质”的方面。

三、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新模式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四大原则。为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四大原则即本地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长效性原则。

(2)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划拨巨资打造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明确培养主体即中央、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精确锁定培养对象,改革大学生村官的课程设置,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最优秀的人才。

(3)克服当前培养模式的弊端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

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定向培养”,根据这一特点将新模式定义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二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加强。

2.构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培养对象并细化培养主体的责任。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在初始阶段明确哪些人要作为村官专门培养,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着手工作的磨合期,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很快融入农村赢得农民信任担当起领头人的重任。

(2)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责任。政府和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两个主体,其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应将政府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投资主体,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身份。目前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提高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素质和质量,高校应该有效回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培养能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胜任力。要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作为优化培训内容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不可或缺的软特质-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01):33.

[2]田巍.如何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J].江苏农村经济,2009(06):65.

[3]赵光年.农业高校培养村宫的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09(01):35-36.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第8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防范

引言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建设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于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企业中存在着严重的舞弊问题,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要学会有效的识别会计舞弊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会计专业知识,将会计舞弊问题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帮助投资者们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和判断,给经济市场一个公平透明的工作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1]。

1.企业会计舞弊的概述

1.1企业会计舞弊定义、特征

企业会计舞弊指的是企业出于不法目的,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伪造、变更或者虚构交易等方式,故意使会计信息引发不实呈现的行为。企业会计舞弊包括下述几点特征:(1)主观角度来源于行为人的故意。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是违法的,而依旧使放任该结果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2)客官角度存在违法性。企业会计舞弊会侵犯企业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市场经济有序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我国法律明令禁止。

1.2企业会计舞弊表现形式

(1)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2)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3)对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资料进行销毁或者藏匿。(4)删除或者隐瞒企业交易事项,记录不实企业交易事项。(5)故意推行缺乏科学合理性的会计政策。

2.现行法律法规认定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局限性

现阶段,我国颁布了《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予以规范,然而现行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认可仍旧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对企业会计舞弊予以行政处分属于现阶段追究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且行政处分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然而行政处分是存在一些弊端的。(1)行政处分缺乏威慑力。(2)自行政处分时效角度而言,《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予以行政处罚”[2]。某种意义上而言此规定会对行政处罚运行构成极大的制约,一些企业也因此而抱有侥幸心理。即便相关法律法律对企业会计舞弊刑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企业会计舞弊被处以刑事责任的案例相对较少。相较于国外企业会计舞弊处罚而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予以的力度明显不足,难以有效反映虚假信息披露的危害严重性。

3.企业会计舞弊防范策略

整个企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优化企业会计工作开展。如何进一步防范企业会计舞弊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提升企业负责人财会水平

应当强化企业负责人对财会知识的学习,提升企业负责人对企业会计舞弊的辨别能力。企业负责人是会计行为中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推行一系列会计政策、对企业各式各样重大会计事项进行决策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均应当参与其中。会计学科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企业负责人应当全面了解会计基础知识、理论,对国家会计制度展开深入学习等,唯有当企业负责人系统掌握会计知识,提升自身对企业会计舞弊辨别能力时,方可有效确保企业自身财务工作、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3]。

3.2规范会计工作,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自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现状而言,造成企业会计舞弊的原因一方面有我国会计制度自身存在不足,一方面有企业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鉴于此,企业应当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治理机构,在追究会计舞弊法律责任时,可结合不同主体职责予以划分,根据其行为目的来评定谁是会计舞弊真正操纵者,进一步就其责任大小予以处罚。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内部会计人员监督职能,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并赋予其一定的职权,有效杜绝会计舞弊的发生。

3.3强化我国会计工作执法力度

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会计工作势必会面临更多新问题、新矛盾,为了防范企业会计舞弊,一方面要逐步健全我国会计规章制度、体系,一方面要深入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应当全面发挥国家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该三层次各自作用,相辅相成,构筑出全面的监督网络系统以有效防止企业会计信息现象的出现[4]。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背景下,投资者的选择性越来越多样化,投资者要想通过企业公布的各种会计信息报表,有效识别出企业是否存在各种会计舞弊问题。为了防范企业会计舞弊,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现行法律法规认定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局限性,“提升企业负责人财会水平”、“规范会计工作,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化我国会计工作执法力度”等,积极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健康有序运行。(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北校区)

参考文献:

[1] 张金萍. 浅析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及其防范[J].财政监督,2012,27(15):28-29.

[2] 雷光美. 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防范和治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6):103-1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