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0:07: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院校;大学生;途径

一、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1.自身性格方面

体育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性格外向,做事比较直接,能够在枯燥的体育锻炼中获得成长。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耐心,遇事急躁并且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加上他们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缺乏必备和完善的文化课程学习,对于客观事物的处理层面的认知程度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差。

2.个人心理方面

体育院校的学生长期开展的体育锻炼锻就了他们争强好胜的精神,这也是体育运动竞争性因素使然。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对待同一事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处理,但是大部分学生则会出现心理障碍,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心理因素。

3.学业竞争压力方面

体育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还需要学习好相应的文化课,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业。当前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引导,使得体育院校的学生一旦出现学业不达标的情况就产生不良心理问题,无法保证其心理健康。

4.社会舆论方面

社会对体育院校的学生存有偏见,认为“头脑简单和四肢发达”,认为他们文化素质偏低,性格冲动,缺乏遇事冷静思考的能力而体育院校的毕业生也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会给体育院校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诱发心理障碍。

5.家庭教育方面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家庭教育的溺爱养成胆小和懦弱的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性观察的问题,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也只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检验来发现,但是检验过程和结果极为依赖于个体的心理表现,使得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依赖于心理沟通和交流,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并且学生的心理只有表现出某一个特定行为时才能够被发现。这些因素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复杂,这也是体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因素之一。

2.心理健康教育不科学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材缺乏学生特色,大部分专业都是采用通用教材, 对于体育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 身就具有特殊性,如果采用其他专业 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学效果 也相对不显著。日常教学工作也多集中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也多采用纠正型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前瞻性。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很多体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归属于学生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多是由辅导员来完成,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很多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就职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

4.学生个人因素

虽然体育院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也没有培养健康心理的意愿。虽然高校正在着力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也就无法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三、体育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体育院校内部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前体育院校中的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是不会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以校、系、班为主体结构的教育体系,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由于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不会轻易向他人透露,可以通过与他们关系最密切和最了解他们的人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并且每个体育院校都应成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使学生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任何教学工作都是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做好课堂教学,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尊重和理解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体育院校可以定期派送心理学教师参与到各种心理教育培训中,切实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要想提升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提升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教育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举办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高校中最为突出,问题也是最严重,这样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体育院校的心理教育。学校在本校师资力量和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多邀请心理专家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或者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讲座的内容必须是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来安排,主要集中在挫折应对、压力释放、紧急问题处理等方面。校园内部可以采用宣传栏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心理学知识,通过心理学知识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提供新的平台,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体育院校的一部学生由于参加一些比赛而无法进行课堂学习,网络平台能够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机会。还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传授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和及时的心理健康咨询。

四、结语

体育院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必须有效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应对各种社会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教育盲区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盲区

总体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形势却异常地喜人。自2005年起,我国的高职院校规模不断地扩大并逐渐地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产军。每年大批具有相应专业技术的优秀毕业生涌入了社会,进入“对口”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工作。总体看来,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国企和私企的比率较大,他们掌握了专业的行业技术,很受国企和私企的青睐。从表面上看,这一就业途径并没有显示出怎样的异样情况,但发生在2010年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又一次地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了新闻热点的首位,当然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当前高职学生心理教育的盲区。从案例来分析,轻生者多为职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即抗压力差,情绪自控力较差,冲动性强,理智性差,面对外部事物时常常表现出自卑自贱、自我贬低以及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态度。

2 新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盲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因素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起步,其理论部分大多为从国外高校引进的矫正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多停留在表面研究,至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成为了学校单方面的行动,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多采取的是事后惩戒的功能,对于事前的预防并未倾注过多地关注,因而导致了学生主体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多为被动的姿态。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的是课堂教学的途径,这种教学方式枯燥而单调,而且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

2.2 教育地位受轻视

高职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都与其教育地位受轻视有着直接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我国统一高考的第三、四批录取生,相比普通的高校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他们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因而在目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同程度上看来,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升学都有着多方面的局限,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对于他们较低的期望也自然导致他们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同时,高职学生比普通的高校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进入企业实习,因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差异就在他们的身上有了较为明显的体现,加之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缺乏,还常常伴有厌学、自卑等心理特征,如此一来,高职学生便出现了一类具有群体特征的心理,即厌学、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消极等等。

2.3 师资力量的薄弱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普遍来源于普通的教师队伍,他们以其他教学、行政工作为主,同时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等课程。据相关学者的统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比例大约为1:5000,这与国外的1:250相比起来更反映出了我国师生比例的不协调。同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即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在此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便积极地开设了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以及心理咨询机构来满足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率低,教学资源较弱,教学方式单一等成为了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发展的阻碍因素。

2.4 经费不足等因素

经费投入不足成为了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设定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人均不得低于10元的标准,但总体看来,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未达到这一平均水平。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又必须依赖于必要的教学硬件以及软件,这些都需要教育经费的大力支持。

3 新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成熟现状,我国需要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快地纳入到正常的教育体系中,在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同时,进一步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教育理论,通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多方位研究和深入探讨,克服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被动分散的现状,全面规划并领导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长期的教学计划中,并安排专项的经费支持,成立专门的科研教研室,在学校内部实现多级的预防体系,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普查和筛选,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级防护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2 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历来都排在高职教育的末位,综合来看除了学校的不重视之外,更多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创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这样的一个概念,即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是难以维持和继续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的“低等教育”,这是造成高职学生自卑和怯懦的心理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因而要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逐渐消除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

3.3 实现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的是课堂教学,其形式和内容都较枯燥和单一。新时期下,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其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平台,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座谈会、社团户外野营训练、校园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电影赏析等多种模式来丰富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校园网上开通网页咨询频道以及栏目,通过QQ、博客、微博等多种互联网渠道,为个别学生提供方便、隐秘的心理咨询服务。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不仅是各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日常工作,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来共同完成。只要社会各方以及高职院校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盖玉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 杜霞、王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但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大学生不健康性心理的案例日益增多。高职大学生由于性冲动、遗精、、单恋、失恋和感情迷茫、焦虑等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诱发的精神失常乃至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婚前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健全的性心理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性理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5~7月,对四川省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按班级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为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研共发放《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88.4%。在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占56.8%,女生占43.2%;大一学生占70.9%,大二学生占28.4%,大三学生占0.7%;城镇生源学生源占26.9%,农村生源学生占73.1%;管理类学生占3.7%,理工类学生占60.5%,艺术学生占1.5 %,农林类学生占8.4%,医药卫生类学生占14.6%,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1.4%。问卷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整体对性认知、性态度、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已经走出“谈性色变”的误区,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性问题”,他们从学校正式渠道及网络、电影、文学作品等其他渠道中获得了一定的性心理卫生知识。但是,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高职大学生在形成性认知以及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学生整体了解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强烈渴望与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对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仅占11.3%;不满意的高达39.8%。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滞后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开展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到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未能有效地解决其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认可度。

2.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表明,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多选)依次是网络,占63.2%;同学、朋友,占61.2%;电影、电视占56%;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占53.6%。互联网络的普遍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为主的传统性知识传播媒体与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性知识传播媒体正相互交叉不断向青年学生输送着相关信息,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化途径的选择。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现代传媒参差不齐,不乏色情低俗的性信息浸染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危害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正规方式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性知识,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但目前课堂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主渠道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教师中获得的人数仅占18.3%,从家人(父母)获得的人数仅占10.1%,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出现系统化倾向。调查中,关于应开展包括哪些方面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多选)一题中,性心理占73.8%;性生理占72.1%;恋爱心理占72.8%;异往占70.4%;性价值观教育占69.1%。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认知的满足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而是希望在了解性生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性心理、婚恋心理、男女交往心理以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心理、恋爱心理等主要内容有所涉及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性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在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在教材上缺乏统一性,且缺乏灵活生动的图片、音像等配套资料,在具体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低年级、淡化高年级;以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主,忽略系统长期的性教育途径;以性教育任务性的完成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教育的主观需求等现象,出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真空。部分教师缺乏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的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影响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职大学生接受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出现多样化倾向。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形式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中(可多选),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受学生欢迎,占55.1%,其次为希望学校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分别占37.0%和27.9%。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效果不理想,这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性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参与性,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对象的流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形式的需求,他们渴望在掌握基础性性知识并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和交流有关性的问题或困惑。然而,以对话、交流活动为呈现形式的讲座、团体辅导会受人数、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性低、涉猎内容不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思考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学院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中,配备专职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性心理咨询工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把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高职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迫切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这一时期,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但由于获取性知识来源途径的狭隘、非正规化倾向选择以及性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得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和盲目性,科学性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而引发诸多的性心理问题和过错。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性社会学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趋势和层次,以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为起点,以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为主线,以强化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需要。

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把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系列课程体系;要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常规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注意各个年级讲座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开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咨询室,开办专题教育网站(网页)。三是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主动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的传播系统中,把性心理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使高职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心理教育;要主动地把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内化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对高职大学生的性认知、、性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6.24.286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迈入了普及化阶段,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面对市场竞争和社会现象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假如任由这种心理障碍积累势必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学习、生活。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国家政府、高职院校及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关注,这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多层次、多因素互动的过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涵及特性,应该系统地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稳定性与时代性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即维持系统稳定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力量,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和对抗。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且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与时代性,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集中体现出来。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决定了其连续性以及稳定性。而创新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充实新质的过程。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时兼具稳定性与时代性。

1.2 规律性与目的性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内在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事物内部诸多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决定的。简单来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这一特征告诉我们,应该遵循其内含的规律性,进而循序渐进地予以开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始终不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更多地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手段等,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3 内涵性与外延性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分为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两个层面。其中,内涵发展主要体现了事物本质属性的变化。而外延发展则是对事物外部领域的拓展。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言,其内涵发展满足了社会与学生的需求,主要从本质、特性以及功能完善入手。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以及改革教育方法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师资建设、规模扩张和领域拓展上。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还限定在学生范围内,忽视了对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园环境的服务,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层次。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征的分析,罗列了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考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行为训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在遵循注重理论学习、强调实践应用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征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各阶段课程教育的有效连接。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及生活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能。除此之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包括多媒体、投影仪、影音设备等,通过感官刺激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尽管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师资建设强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主导,他们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地培训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校相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并且层次参差不齐。目前,从事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有德育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以及团委干部等。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职少、兼职多,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匮乏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教育部及各级主管部门日渐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培训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资格认定制度,采取了诸多落实编制、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举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将日趋专业化,逐步实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为此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教育对象丰富

以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一切内容研究、课程培训等相关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重在解决如何辅助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的心理健康始终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还直接或间接地受教师、管理员等素质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逐步实现对象的转变。具体来讲就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重视解决教师或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并不断优化教育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其面向的不单单是学生主体,同时还应该为教师、管理者以及校园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提升其教育实效的根本。

2.4 涉猎领域扩宽

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强调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积极防治出现的心理障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一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性教育,但是尚未进入普及化状态,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反只是视为常规性项目予以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为其学习、生活、交际以及就业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完成补救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确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辅以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等途径将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5 参与主体多样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很多国外学校开始扩充辅导力量。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构建校内以辅导员、教学教师、学生干部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在充分发挥教学教师功能的同时,利用辅导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完善的辅导,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学生干部辅导,建立校内和谐关系,利用学生之间的可亲近性,互帮互助,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兴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能力测验、知识考评等渠道,选择合适的学生担任辅导干部,对其进行简短的培训之后,使之帮助自己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要着重注意及时更新他们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技能,实时端正其工作认知和态度,由这部分学生完成个别同学的心理健康辅导任务,如此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参与,要求相关教师做好联通工作,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和全面的服务。

3 结 论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些许不足之处。笔此,笔者希望学术界的其他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深入剖析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本质,并提出更多促进其发展的建议,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

[2]刘小贞.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趋势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5):179-180.

[3]郭楠.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7):160-161.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经验总结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德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被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和专业实践基本被中断和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恢复和重新发展心理专业以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发现学生中相当多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而应该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在大学里掀起的西方心理学热,为他们积极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束缚,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状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尤其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心理卫生学科的逐渐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造就了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逐渐形成了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第三,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发潜能,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使高校医务人员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

第五,德育理论界的研究认为,德育应该包括四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培育,从而使一些从事大学德育的教师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这个时期,以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学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阶段,为后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而成为政府行为和普遍的社会行为,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献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

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等,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少高校还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来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带动、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和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决定,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落实《意见》的实践中,各地高校都充分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正在逐步落实,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总结

1.政府政策导向有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指针

政府的政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针,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探索到政府的逐步重视,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迅速的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程。

2.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多方力量的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的基本保证

由于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方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丰富的理论实践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时间内和大范围的全面推进,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3.工作方法多样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途径和方法,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能够给教育过程带来活力,以保证教育目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没有切实可行的、适应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面对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心理,一定要开辟多种工作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4.提升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学科融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通过倡导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途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1.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总的看来,体现在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冷到热;从开始介绍引进到发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的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尽管如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并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从宏观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还较低,与学生、社会、时展要求还相去甚远;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说,沿海如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区的院校以及一些重点院校比较重视这一工作,能及时接收和响应政府政策,发展相对要快些;对于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展,对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是不利的。

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要注意提高整体的水平,让大多数院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以防治心理障碍为重点,关注心理发展不够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辅导人员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预防治疗为主,以发展成长为辅。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以患有心理疾病的少数大学生为工作重点,出现问题才给予关注,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模式。因此,为了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一工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依循“发展―提高”的模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只是重点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远不能满足现实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兼顾全体大学生的工作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操作模式以课程模式主,实施途径单一

课程模式主要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它重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系统科学的传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性、系统性都比较强。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难以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技术的传授,往往会变成针对性不强的心理学基础课;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不利于开展这些教育。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必须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与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相结合,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如咨询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工作。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学校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切实落实政府政策,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课堂,开展相关的活动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学术团体的理论研究,医务工作者的实践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

回顾这3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不足之处,能为以后我们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个责任,继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模式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开创性工作,它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近年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求各地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认识和体制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各省市先后颁发了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发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许多高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的不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离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单一群体,普及性不够。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比较狭窄,教育面不够普及。心理健康问题是全员性问题,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都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感悟与帮助。在学校里,只要他是学生,那么,无论他存在心理缺陷还是一切表现正常,都有权利、有需要、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事后干预,忽视事前预防。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问题发生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普遍将心理咨询的对象定位于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的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主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救助,但针对广大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与能力培养工作效果还不明显。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界限不清。

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现实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奋斗目标。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加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国高校时间较晚,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又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中一部分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改行过来的,甚至有些兼职教师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因而。有很大一部分人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位不准确。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近年来,往往只是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而不得不成立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但并不受到有关部门重视,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无所谓,认为只要学生别出事就行,别走极端就行。

2 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

据了解,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于得不到重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孤军奋战的局面。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只是一个虚设,一个人,一把椅子,一间空房子,就可以做咨询了,对于一些需要借助辅助仪器才能处理的问题便束手无策了。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对于自身心理了解与关注的积极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即时救治,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

3 人员配备随意,专业性不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配备随意性大,人数不足,不够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了解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不够重视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一)改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大学教育的各环节。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各个部门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教书育人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各科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应充分挖掘本学科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并有机地渗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强调教书育人的同时,并不能忽视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育人作用,这些 部门只是工作的性质与教学不同。但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育人为己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立足点,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回报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资金投入。

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这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到班级,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长分管。应在不同校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经费要有专项经费,并有专人管理。

(三)注重人才配备和培养,建立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责任感。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这支队伍的建设还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的领导下,以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在其指导下,组织和培训各学院爱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或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使他们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我们还要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以学生为主体,选拔一些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等,把工作做到尽早、尽快、尽好。

(四)教育模式向预防性、发展性转变。

过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矫治,只为少数有问题和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要向预防性、发展性和潜能开发的层面推进。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逐渐成为了共识。因此,高校应该广泛开展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以使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健康教育还能够鼓励、督促和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更充分地发展自我。

(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追踪调查与干预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很大,能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使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原本健康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做好学生进校时的心理普查工作外,还要对其整个大学过程进行追踪调查,密切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对心理危机人群做到及时发现、指导和帮助。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环境。

高校应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通过校报、电视台等各种途径和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还应发挥网络的优势,在网上建立心理健康在线,通过建立恋爱、求学、就业、心理测试、在线聊天、专家信箱等板块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容易诱发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事件,力争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整个环节中都有详细讲解,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塑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校园环境,提倡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学生像生活在自己家庭里一样感受温暖,从中受到感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七)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学校的孤军奋战,需要与学生家庭和各社会力量密切配合,以学校为主导,因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教育设施齐备,教育影响时间长。特别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特殊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对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也最为深刻和持久。与此同时,社会的道德观念、风气,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取得联系,就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征集相关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以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影响。

(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教育课程应成为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疾病的认识上。注重运用情景教学,指导学生在情景中了解他人心理,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除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心理沙龙,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举办校园心理剧表演等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主、互助、自觉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5):104.

[2]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9-60.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4]关正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对策[J].教育研究,2008,(11):177-178.

第7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模式

从具体的实践过程来看,在明确了网络背景下我国高校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后,应用型本科高校需着手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与线下“一对一”沟通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理顺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来逐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以便大学生及其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效用.

1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分析

通过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以及移动终端教学平台的相关内容,能够得到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推行下去的有效策略,进而令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真正起到作用,帮助到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问题.另外,我国高校内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学生会干部等人,要能够从线上教育平台筛选出一些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与之进行线下的“一对一”沟通,如若发现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要及时进行教育辅导.从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氛围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日益向好,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此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适应模式

简单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现代教育事业的总体氛围良好,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关注,并能够理解该类型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意义.实际上,针对一项工作的适应模式的研究较为繁琐,需要与之配套的适应机制来加以巩固.适应机制指的是环境内的个体对环境所产生变化的适应,主要可以通过先天或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反应方式.从这样的定义来解读适应机制,能够对适应模式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进而通过科学化的策略来开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之中,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十分多元,如若其心理建设不够强大,则很可能在繁冗的信息中被淹没,甚至很可能会对其人生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需要以一种“温和”的教育方式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策略化的方式来缓慢推进网络时代氛围中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策略及其实践效能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构建大学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块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促动学生多与人沟通,另一方面能够令学校的教职人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这是推进网络时代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同时,更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一种合理化的适应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策略来持续执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策略分析.在时代当前,网络的复杂性有目共睹,对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需要极强的心理建设以及思想建设,才能应对纷繁多变的网络时代,避免大学生出现思想上的误判.从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往往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更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一整套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课程平台或模块,以便于大学生来此学习和交流.实质上,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发现,针对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成果,而且,目前我国的国情仍旧十分艰巨,需要一批有文化素养且有坚定思想政治基础的大学生去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各领域管理.即便是在网络时代环境中,通过校园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综合类还是专业类的高校,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教育网络课程的教职员工或者是学生社团组织都可以在其学校的公共网站上开辟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每天更新教育内容,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一部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促动学生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校园网络平台所设置的该模块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运作的实践效能研究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中,甚至已经有一部分在校学生或是社会人员运用了网络教育平台的渠道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大数据”,顾名思义即为通过标准数据库技术高效处理的规模巨大且复杂的数据信息.纵观大数据时代的演进,可以清楚的发现,这些“大数据”来自于人们在使用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电子终端设备时所留下的痕迹,社交网络中的大数据信息尤甚,每日的数据量不可估量,当代大学生更是手机不离手,每天大量的信息都是从移动网络终端所获得的,微信、QQ、微博等沟通方式盛行,因此,学校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也要从这些移动终端着手来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温和方式来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运作及其管理而言,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执行者运用较为有效的适应模式来推进实际工作,进而让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知识或是结交友人等等,这是选择良好的适应模式所能够达到的效果.

1.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线下“一对一”教育辅导

从国家以往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很明显的增长,这是国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时,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并不客观,甚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滋生了心理扭曲的想法,逃避就业,甚至思想偏激等.因此,在学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来渗透教育信息给大学生群体,还需要高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会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发现有偏激思想的学生,并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发挥“一对一”线下教育指导的作用,扭转个别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

2如何更好地强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

2.1逐步渗透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稳定发展

从实际工作来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并非硬性传授文化知识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争取思想独立性的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追求较为自由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如若将一类传统文化硬灌输到学生群体当中,则极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采取适应模式来推进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可行.从实际情况来看,鉴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总体教育的成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所承载的是传统文化与人类智慧,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才能将这些文化与智慧转换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所以,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十分重要.高校要尽可能采取科学化的教育策略来推进网络心理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坚定其自身的未来奋斗目标,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

2.2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8篇

论文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人为本,开展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出击,建设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价值引导,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促进;以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地位。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缓解学生心理冲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首先,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契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特质。大学生主要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呈现出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心理交织并存的二重性。大学生们一方面为这些内心矛盾所困扰,同时又为急于解决矛盾而困惑。从其身心发展规律而言,这些矛盾并非偶然,它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从大学生心理现状看,虽然大学生中存在诸多心理矛盾,甚至心理疾病.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所面对的往往是学习与成才、恋爱与交往、求职与就业等成长发展性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征,不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必然和正常,解决问题时“就事论事”、主观臆断,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需要.这样非但无助于内心冲突的缓解,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委屈和反感,甚至导致矛盾的加剧和质变。从一定意义上讲,田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冲突.可以说大学生所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也正是他们想要有所作为而必须付出的成长代价。

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指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对象的扩大,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教育目标的明确,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体现。从心理健康形成机制看,个体是心理健康的承载者和实现者。尽管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个体因素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的内因,社会环境作为外因从来不是单方面赋予学生的,而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学生主体力量的外化。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因此,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的。在内容选择上,既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又要遵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当前大学生现实需求及心理实况;在方式运用方面,既应旗帜鲜明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显性教育为主,又要结合大学生敏感、羞涩、自尊、逆反性强等心理特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特有优势。

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策略不是被动等待部分学生登门求助,而是主动出击,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有优势,建设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整体功能。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既包括“校一系一班”三级工作网络,又包括全员化教育网络。三级工作网络包括以学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为指导,以心理咨询机构为核心的校级工作网络;以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组成的系级工作网络;由经过选拔和定期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所组成的班级辅助网络。在三级网络体系中,校级网络为中心,负责制定相关方针和政策,组织协调各级工作的开展与整合;系级网络为重点,积极配合校级网络工作的开展,并为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及时的帮助;班级网络成员,既可归属于大学生心理协会.直接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在各个班级和寝室与系级教育网络直接联系。在三级网络体系中,校级网络的专业水准和整体规划,班、系网络中辅导员与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实现三级工作网络有效运转的难点与中心。全员化教育网络即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

就年级分布而言,指教育阶段的全程化。从大学生心理发展来看,不同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同一个发展课题又具有不同的发展内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兼顾各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发展课题,体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发展任务的不同侧重,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和年级差异性,建立全程化教育网络;就大学生心理状态而言,全员化教育网络既包括大多数寻求进一步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又包括部分寻求压力缓解、环境适应、情绪调适,遭遇一定心理困惑与矛盾的大学生,还包括极少数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在大学生教育目标、教育功能及教育内容构成中予以体现。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差异,重视价值引导,把道德因素融入其中。

首先.关注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价值引导相对于西方咨询理论中的“价值中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适度的价值引导不仅应当而且必须。从文化心理看,在中国传统文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尊重、信赖、服务权威的社会文化心理,人们大都比较尊重权威,希望得到权威的指点和帮助。在咨询中,一定的价值引导不但有助于来访者对咨询者的信任,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大学生发展任务看,青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长成期中价值混乱和冲突,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并达成自我同一的实现。事实上,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观念冲突、自我价值迷茫正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既是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必需,也是教育者的应有之责;从心理健康教育本质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性、发展性是其本质特性,适当的价值引导既是解决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必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当融人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人的自我实现何以可能?人是群体的分子,人际和谐、群体观念、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的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的丰沃土壤中才能得以开发,人的自我实现只有在与社会价值的相融并重中才能得以彰显。离开了社会的舞台与滋养,个人发展无以可能。对于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有精神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事实上.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迷茫和不适,对个人利益和自我享乐的过度追求与关注。对个体社会价值的忽视与漠然也正是许多寻求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大学生感到郁闷、迷茫、焦躁的根源所在。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互进,强调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并重的价值取向,倡导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应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色和优势。

其次.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促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心理素质之于心理健康的必然,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之于心理健康的价值却有所忽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有效促进。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看,四个体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更受主体内在的思想意识及人生价值观念所制约。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是大学生心理活动有效运行的方向与主导,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与能源,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能够增强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形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尽动力。一些大学生正是因为缺乏能够支撑他们向上的人生追求,缺乏一定的信仰和精神支撑才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而应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给学生以引导和支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调节和导向作用,通过对理性与精神力量的高扬来引导人们消除各种思想和精神的困惑。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去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圈在此,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观念,这种科学的理论观念一旦为大学生拥有和掌握,就会转化成物质的力量,成为克服生活困难与迎接人生挑战的“批判的武器”。

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专业性要求很高,教育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水准才能胜任。然而,透过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繁荣表象,审视其内在的质地层次,我们必须承认,相对于西方国家心理咨询领域发展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所求.当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水平低,专业化进程不理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地位还未确立。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价值作了明确界定,但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项科学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它需要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支持,需要正规专业的教育队伍开展。政策文件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快速普及和繁荣发展,但心理健康教育内在要求的专业化发展才是借助国家支持实现其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依据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构建、实践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的服务质量与专业水准,促动其专业地位的提升与确立,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进程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