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5 09:57:17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1篇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在艺术院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普遍对信息的关注度都很高,在购物、交流、娱乐等这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信息活动方面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对一些潜在的信息意识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了解得很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能力的保障。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网络、媒体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常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软件掌握得比好。但是对一些专业性很强、操作复杂的技术以及硬件设备等了解得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满足基本的学习和娱乐之外才主动学习和应用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

3、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信息实践和一定的信息环境。整体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在日常创作中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比较弱。对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切实掌握信息技术,限制了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文明的使用网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

二、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

1、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多注重感性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他们大都从小学习艺术,在平时的学习中难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信息素养教育与自己专业的关联程度,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专业相关方法进行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没有利用现代网络或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在涉及自己专业方面问题时甚至认为与信息素养相距较大,无需关注,久而久之,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2、缺乏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机制

目前,在艺术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把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简单的融合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误认为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基础、网络和多媒体等课程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由于忽略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3、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较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本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效能。然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艺术院校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薄弱。

4、学校信息素养氛围不足

艺术院校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多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缺少课外的实践环境,信息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使得学生不能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活动,缺少信息素养实践的平台。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对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社会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应用的能力。当今的信息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日常的生活、购物、娱乐、办公、管理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信息素养的要求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认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即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构建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已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和必修课。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素养为导向,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意识方面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在信息知识方面增加与专业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在信息能力方面,增加网上信息检索、信息处理方法与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在信息道德方面增加计算机病毒、网络游戏、网络法规和道德等知识。其次,强化计算机实践,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促进学生间彼此交流和传递信息。课后,教师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应用信息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基于信息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和应用,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用结合氛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艺术专业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把对计算机的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良好意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从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基本信息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克服自身障碍,转变信息素养观念,主观上先接受信息教学的优势,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发展现状,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搭建信息素养实践平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高等院校,搭建以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方式,使高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完成对专业基础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这种基于信息化情景的体验式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科技查新;嵌入式教学

一、引言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涌现,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也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1]。如今信息素养不仅包含对信息的检索、获取、使用、传播、共享、评价等能力,也包含了对信息及知识内容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是无法达成的,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则能事半功倍。

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019年3月1日至15日,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10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8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以专题讲座和培训为辅的传统模式,还很少开展嵌入科研和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在被调研的18个高校图书馆中,18个馆均有面向师生的关于数据库使用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有17个馆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有12个馆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只有广州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基于科技查新的嵌入式信息素养的深度实践。

三、广州大学图书馆以研究生开题查新为载体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一)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工作的开展。科技查新是指以反映查新项目主题内容的查新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手段,以获取密切相关文献为检索目标,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做出文献评价的情报咨询服务[2]。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对选题方向、实施方案等的修正调整都是以文献检索、获取、研读、综合分析对比为基础的,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开题查新服务可以将信息素养各种能力的培养嵌入到学生的科研和学习中,是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广州大学图书馆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服务与一般的科技查新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生不仅仅是项目委托人,而是要参与到完成报告的每一个环节,是完成报告的主体,查新员的定位是指引和辅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二)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的成效。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广州大学图书馆先后为来自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学院和数学学院的506名研究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论文开题查新服务,指导研究生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全面准确地收集文献、深度阅读并综合分析文献,进而调整选题方向、提炼创新点、优化研究方案,显著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效率,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肯定和好评。(三)经验总结和方案优化。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两点:(1)采取了合作式教学,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图书馆与相关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研究生导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图书馆在开展研究生开题查新服务前,有针对性地推广普及科技查新服务,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支持,2012年10月,研究生处拟定了《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查新暂行规定》,要求理工类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开题前必须提交开题报告和科技查新报告,各相关院系也在研究生开题前积极配合图书馆安排学生参加开题查新培训,开题查新过程中查新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也有频繁的互动交流。(2)采取了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文献检索课与应用剥离的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检索、评估、使用等技能的学习是依托也贯穿于具体的研究任务(论文开题)中,老师的教学是问题导向式的,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体验式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而掌握得更全面而深刻。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存在两个局限有待改进(图1虚线框部分):(1)因广州大学图书馆没有开设文件检索课,学生的检索技能较差,导致个性化辅导环节效率较低,存在很多重复性讲解,可充分利用图书馆既有资源,比如推送数据库使用培训、各种专题报告、微课资源、慕课资源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辅导效率。(2)因人力资源有限,未能好好利用用户反馈系统。开题报告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重视用户反馈,提供追踪服务可使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能累积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指导优化现有流程和模式。

四、启示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首先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创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以及此过程需要的信息意识、观念、知识和伦理道德等信息品质和内在涵养。在信息素养整体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技能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的方向标。

二、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通过参阅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教学活动中掌握的情况,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信息意识较弱。在信息意识方面,学生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模糊。WWW.133229.COm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轻文化课,重专业学习”的问题,文化课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差,通过信息检索拓展知识面、巩固文化课学习效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即使在体育专业学习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只强调达标、技术评定等实践效果,学生也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成绩的“更高、更快、更强”。教学双方只是“师傅带徒弟”,学生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查询文献资料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较差,将老师的讲解作为理解运动技术和要领的唯一途径。

二是信息知识匮乏,信息检索和运用能力较差。信息知识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由于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入学录取文考分数线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信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对应用信息技术层面内容的学习,即使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也仅仅注重的是信息技术而非信息技能,对中图分类法、检索知识了解的广度、深度不够,对信息检索实际操作方面,准确快速有效检索、操作有待于提高,对图书馆馆藏书、数据库内容、检索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入,检索知识、方法、技能等需要加强学习。

三是信息道德意识薄弱。在信息社会中从事信息劳动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信息的生产者,还是信息的消费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信息的行为规范。在校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缺少积极主动的规避态度,自学抵制不健康内容的意识较差。在课程结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大篇幅不加任何注解的抄袭行为,学术道德失范时有发生,缺乏对文献作者的基本尊重。

三、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

1.高层高度重视,上下形成共识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还没有明确针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文件、计划。学校高层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适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特点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计划,把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有“信息意识基础”的教育内容。帮助新生认识到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性和培养信息获取利用能力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了解校园内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能够得到的信息服务,激发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视野、进行研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不断的信息利用实践中不断增强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可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学生。”提高学生素养,教师是关键。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形成至关重要。不仅要提高信息相关专业教师的素质,还要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等教育学指出,大学教师五大能力之一就是多讯道的知识信息传送或表达能力,利用教师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丰富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信息重要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3.完善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整合现有信息素养培养资源

目前,体育高校教学中,过分强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忽视信息导向教育和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应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外,还要在全校开设信息素质基础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在低年级开设“信息检索基础”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专业文献检索”选修课。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因此,联合图书馆、教师与计算机中心等多种力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学校的管理部门和有关学术团体应经常举办一些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和各种信息普及教育活动,整合现有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体育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很大一部分将从事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工作,除自己会做外,能教会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和讲的过程必须以过硬的信息素养作为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是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炼完成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必须引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

[2]李志杰.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状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

[3]郭振新,蒋东升.新课标理念下体育课堂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4篇

各级学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制定自身的信息素养政策,包括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标准、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内容,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在宏观的策略计划和学校层面的活动中得到重视,同时从政策上明确各部门责任,促进相互合作。虽然随着全国“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多个方面,跟图书馆、实验室、两课活动和各科教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不可能单靠图书馆员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目标。然而,长久以来,图书情报部门、计算机老师和各学科教师相互间独立教学产生的弊端已显而易见。虽然不可能拥有一支独立贯彻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但从国家层面、专业协会层面或学校自行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还是可行和非常重要的。

教育目标:实现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社会创新型人才,总体目标需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分阶段目标逐步完成。纵观我国已构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体系内容,或众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1],这些指标体系的评估过程也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和实施过程,体系内容正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结果。所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实现即可视为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完成。不过,目前建立全国性的指标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所致,但可在教育水平较接近的地区根据信息技术设施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设立一致的信息素养标准,以指导和督促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理论: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理论是对教学的指导,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闪光点。信息素养教育同样需多样理论来指导。在信息社会,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需要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以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习情境为融入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提供了佳境。建构主义是指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这种理论思想更加强调教与学的主动性、协作性与情景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融入建构主义理论可使学生产生自己构建知识的学习观,不再依赖教师的单纯传递知识,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来获取信息,构建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相一致。在凸显个性和差异的教育中,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与人本主义理论思想不谋而合。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3]。可见,人本主义理论可引导学生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到“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再到顺应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科技与人文并重。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和崇拜忽视了精神道德的培养和人文关怀,使信息产生异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过分强调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方面,如信息情感、信息文化、信息评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信息素养内涵的综合性特征使信息素养教育应是知识和道德、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即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信息素养内涵进行设置,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语言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传播学、信息素养概论、信息技术学等信息基础知识教育课程,还应有信息文化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信息社会学、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的理解与构建等信息能力教育课程。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面向低年级同学进行普及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高年级同学进行拓展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研究生进行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模式:开放与继承同行。我国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有基于资源学习的信息检索课模式,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嵌入式教育模式。三大教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客观产物,然而由于认识的差异和对政策的依赖,信息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两足鼎立”的格局一直未被完全打破。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检索课只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方面,是图书馆素养的延伸。计算机文化课因其继承性特点和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工具性角色,其作用不可忽视。但二者又都不能独立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所以要开放教学,将信息检索课与计算机文化课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结束条块分割的格局,开展以信息素养为共同价值取向的合作,使嵌入式整合教育模式成为主流教育模式。也可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队列中,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

教育资源:丰富和整合齐步。丰富、多元、立体的教育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大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资源的孤立分散,加之结构性缺乏,进而直接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丰富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的教育资源有序合理地进行整合,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结构优化、开放自主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当务之急。整合的内容包括:(1)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教材、课件、资料库、实践习题等。(2)教育网络的整合。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共享、在线教育平台的共建和使用等。(3)信息资源的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与院系资料室资源的整合,与网络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等。(4)师资资源的配合。计算机教师、图书情报人员与专业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协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管理:柔性和刚性相济。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方方面面,是长期性的工程。因其长期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因其工程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各项内容的规范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因其教育内容的多重性、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所以需要教育管理者采用刚柔相济的现代管理理念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激发内驱力,增强凝聚力,给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和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信息素养教育任务。同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制度内化为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单纯的柔性管理很难实行的,所以需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其相辅相成,如激励制度、管理层统筹协调制度、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评估与反馈机制等,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

教育队伍:合作与培养共举。信息素养教育靠图书馆员或教师的单独努力无法实现其有效性和广泛性。美国托森大学图书馆、加拿大的皇家山学院图书馆、墨西哥Juarez大学图书馆[4]等国外图书馆的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的计划和实验取得的显著成效足以证明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对我国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队伍分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很好的启发。要完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需通过图书馆员、教师、技术人员,乃至行政人员的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继续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与教师主动沟通,宣传信息素养合作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应成为交互协作的主导者和创新者,积极关注学校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协同进行课程、作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共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陶方林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及服务对策研究》[5]一文中对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调研了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从文中数据可见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加强对教师职前和职中的信息素养的培训,积极拓展培养途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育方法:变革与创新并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入馆教育等形式,而应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增补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应结合过去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扩充到基于问题、任务的学习,或叫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他的如案例教学法、互动法等都可灵活运用到信息素养教育中,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手段也要变革和创新。目前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point,Authorware,Fal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不足之处是学生除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互动外,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而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QQ,Blog,RSS,Wiki,SNS,Tag等在教学应用中日益增多。此外,其他教学平台软件及系统也逐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体现出价值,如华北煤炭医学院应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键接优质网络资源[6]。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自行研制的学习系统由检索实习模块、联机考试模块、教师模块、后台数据库四个部分组成[7]。这些教学软件或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助学习,自助服务,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 课堂教育 信息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个人信息技术素质水平高低,已倍受人们关注,如何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全社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课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报告中所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人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找到、评价及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可见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是培养学生具有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检索、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委员会、国家信息论坛在布拉格召开了信息能力专家会议,讨论并发表了《迎接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布拉格宣言,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人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以及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询、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是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

可见,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能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搜集所需信息;对搜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具有独立学的态度、方法和批判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情报信息,及时了解掌握最新信息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了解信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具有终身学习技能和创新技能,提高竞争能力和法律意识,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缺失

目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道德失范、信息能力低等现象。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不能有效地发现自身的信息需求,而且他们的信息保密意识也极为淡薄,经常会在网上透露个人隐私, 造成人信息的泄漏。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信息行为主体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也带来了诸如网络犯罪、危害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网络迷信等一系列更棘手的问题,据调查统计,信息窃取和盗用、信息欺诈和勒索、信息攻击和破坏、信息污染以及滥用等各种信息犯罪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也频频发生,给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等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反映了在信息活动中违法行为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现实。

如今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虽然经受过检索知识的培训,由于不重视,效果较差,仍然对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缺少基本的认知常识,而且很多大学生上网目的只是一味地在聊天、看八卦新闻、玩网络游戏或为应付作业寻找答案等,由于信息免疫力差,他们经常会受到信息垃圾、虚假信息以及各种色情、暴力、欺诈信息的侵扰。面对当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缺失现象,多渠道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多渠道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1.确保高校专业教师“信息化”

大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如果高校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位置及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信息技术的内容,那么大学生信息素养会得到逐渐的提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是确保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以信息传递为主,而应运用以人为本的策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和知识的创新。目前高校教师本身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理都很薄弱,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在高校教师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培训,使高校教师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教学设计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正确地融人专业课堂教学之中。只有首先使高校教师真正领悟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观念,并在其教学实践中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现代信息素养。

2.信息素养系列公共必修课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但这只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层面. 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对计算机还是很陌生,不会应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也没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所以,首先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重新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适当调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其次,在高校增开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公共必修课。《信息素养导论》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网络信息检索》主要教学目标是树立网络信息检索意识,让大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

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的方法,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基地。

再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人文等多个要素,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的能力,并将这些纳入到大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当中.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

3.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长期以来,图书馆以其不可替代的文献资源保障功能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高校图书馆拥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出版物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又积极建设数据库和引进电子载体文献。丰富而又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物质保障,高校图书馆的这一优势是高校其它部门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大量的先进设备在图书馆得以应用,图书馆积极为学生开通网络服务功能,学生不仅可以查阅本馆资源,还可以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查阅丰富的网上资源。此外,各高校馆之间及高校馆与其他单位之间都有一定的互助协议,通过先进的技术支持,高校馆能保证为本校师生提供尽可能理想的服务。加之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重的文化背景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无形中也影响熏陶着学生 ,成为学生吸收文化信息的集聚场所。

通过图书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具备足够的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和指导,并进行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介绍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动力;通过组织信息检索、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技能。

总之,信息素养教育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通过以上渠道对学生进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在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孙建军.面向 21 世纪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

[2] 吴东敏,孙清玉,洪建.江苏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9)

[3]徐仁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情报探索,2007,(12)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6篇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媒体素养 教育

媒体素养指对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所具有的获取、解释、分析、评估、使用和创造的能力。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此处的媒体既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也包含互联网、手机通讯等新媒体。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的迅速 发展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对社会 经济 、 政治 、文化,以及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将产生革命性的改变。青少年学生因其年少阅历浅,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更大。

媒体素养不仅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具备的一种 政治 素质。媒体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而且具有环境监视、社会调适等政治功能。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接受“媒介启蒙”已经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须。从一般意义上说,大众媒介一方面反映现实,另一方面也建构现实。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认知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的认同和需求的理解等。对受众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wwW.133229.cOm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体素养 教育 培养学生认识、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和自觉理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

媒体素养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识别、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应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学生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地讲,媒体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 发展 自我,

1 要以学校媒体素养教育为主导,带动家庭、社会媒体素养教育。学生接受媒体素养教育主要靠学校进行,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学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与社会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闻媒体等场所和机构,又要依托学校。建立课堂教育、校外教育、 网络 教育等立体化、多样化阵地,给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2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以新闻和传播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中增添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媒体素养教育与 音乐 、舞蹈等课外 艺术 活动放在一起进行。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如大学可以与有关媒体联手开办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讨论会,利用公益广告进行简单的媒体知识普及,等等。

3 中小学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了解信息 科学 、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对媒体信息的识别和利用的能力,所以,媒体素养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根据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以将媒体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在教会学生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教授学生分辨、利用信息内容的能力。大众媒体与教育媒体信息传递过程相同,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同,学习者对教育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都可迁移到大众媒体。所以,可以将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21世纪是信息大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互联网构成的立体信息模式越来越在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身在大学校园中的新一代大学生更应该成为信息时代的皎皎者。因此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拓展大学生信息视角,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然就落在了大学图书馆的身上。

1 信息素养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就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理解,信息素养可以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理念,是在信息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

1.2 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不可获缺的一种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必然把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建设。为了使学生面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建立起必要的信息获取、分析剔除、评价利用能力,就需要根据当前学校的教学、科研要求,客观地对其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打造出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能力,进而铸造完善的自身知识体系,为将来的知识理论创造打下深厚的功底。

2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面临的危机

2.1 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意识作为新兴的一种意识还一时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大部分同学只会通过百度、谷歌等检索工具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前沿、业界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对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和行业信息缺乏必要的系统获取能力,对自身的信息需求缺乏必要的全局性控制能力,只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指定项目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虽然有不少学生有搞课题的想法,但缺乏必要信息获取的能力,连最基本的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功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谈不上利用多种检索手段查全、查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了。

2.2 信息获取能力不均衡

在高校,一般要到高年级做毕业论文、设计时才产生对本专业信息源的需求,才能逐步去探求所学过的文献检索课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从来不使用本学科的各种检索工具的学生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在灵活掌控信息素养能力上还是存在很多弊端。再有,能够有目的性的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累积信息资源的能力普遍不足,对在那检索、如何检索、怎样刷选检索结果的学生大有人在。造成在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等等[2]。

2.3 信息免疫能力差

信息时代的到来,致使学生无时不刻的面对着海量的信息。而相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所需资源的诉求度、利用信息检索工具能力处于一种未知状态,不会进行有目的性的信息筛选工作,不注意就会在庞杂的信息中迷失自我。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信息的使用仍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上网随意浏览各种网站。对自己需要的信息,大段的粘贴复制;甚至于对一些授权的数据,利用服务器等大量下载,最终给学校和自己造成一定的损害。

3 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措施

3.1 人性化的信息检索教学

3.1.1 因才施教,分阶段教学

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域,很多学生甚至未曾见过计算机,更很少上网,难免使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存在很大的区别度,学校在组织文检课时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与角度,将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学习重点,在实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信息获取的掌控能力。

3.1.2 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借助网络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图书馆的主页设置有专门的教学课件,以备学生随时随地的掌握教学内容。再加上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一对一的咨询软件,可以随时回答学生的在检索方面的问题。并且加强与学生互动活动,通过组织校园网络检索大赛等形式来推动学生学习检索的兴趣。通过学期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写作等特定时期,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题讲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2 多元化的信息教学模式

3.2.1 主动性的课堂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可以在授课时的图文基础上加大声音、图像的介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上机实践的教学环节,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寓教于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条件下解放思路、开拓思维,充分激发学生自助学习的兴趣。

3.2.2 网络化的课外学习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转发或是自发与文检课教学相关的文章课件等。对有需求的学生可以传递有用的课件信息,也可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信息检索指导。同时还可以借鉴学生喜欢的QQ等形式适时地解答他们在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关注学生最需求的信息帮助。在Blog里还可以电子课件、课程讲义,布置练习,甚至提供相关教学资源链接,远程的教学视频链接也是不无可能一种模式。

3.3 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3.3.1 举办专题讲座

高校图书馆举办专题讲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手段,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其知识面。而且,图书馆除安排一些文献检索科与信息获取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和讲座外,还可以抓住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契机,对其进行定题化的信息素养培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学生可以适时地选取不同的讲座和实践活动去参加。这样既有针对性的获取了知识又节约了自己的时间,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3.3.2 建立学科导航和数据库导航

图书馆还应该利用好自身的主页、电子屏、图书馆通讯、广告板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宣传、引导。对本校的重点学科资源,特色资源建立导航库。随时随地的提供给学生获取信息的界面。并随时补充最新的行业信息归入到数据库中,同时加大对二次文献的开发,加大专业导航库、自建数据库的建设。在对信息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加工划分,改善学生检索信息的环境,提供信息获取的途径,方面学生获取到实际需要信息的最大渠道。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第8篇

1.1信息素养评估研究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为便于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许多国家和机构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ANZIIL)于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在2008提出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素养标准》等。国内在引进和评价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全国高校图工委组织部分专家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于2008年4月制订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一些专家和学者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张东等在其承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国民信息素质教育研究项目中,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定义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杨林等建议根据人群类别分层次制定信息素养标准[6];刘美桃、钟志贤、孙建军等在评判性接受ACRL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认为应结合我国实际,加入信息意识等指标,并建议从8个方面制定信息素养标准。同时,国内外学者对还对学科信息素养标准进行了较多研究。2004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科学技术分委会制定了《科技信息素养标准》,于2006年了其修订版,ACRL还于2006年出台了《学科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内情报告》;国内的学科信息素养标准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医学领域。如2004年,张宁结合高校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实际,构建了高校医学本科生信息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黄利辉等在其医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中,己初步建立《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其中包括7个1级指标、19个2级指标和66个3级指标;何晓阳建立了基于信息行为过程的《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将信息素养研究视野从信息需求的确定向前推至信息意识的觉醒。

1.2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从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提议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至今,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从一个信息学的专业领域逐渐延展到整个社会学领域,特别是在强调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被重视并投入了更多的建设经费和关注目光。国外的信息教育研究,以美国最为突出。研究美国的信息素养(素质)教育,发现有几个关键节点。1983年,霍顿(Horton)提议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质课程。1990年,美国成立“国家信息素质教育论坛”(TheNationalForumonInformationLiteracy,简称NFIL);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通信和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质标准》,对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2000年1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包括5项标准和22项操作说明,作为教师或图书馆员评估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个指南。另外,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199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98教育改革法案》,将“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课列为中小学的公共基础课;日本在80年代就在教育审议会中明确提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思想,并出台和制定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全民化教育,如“百校联网工程”、“9年行动计划”等。在丰硕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果中,有两类成果最为值得关注。一是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的两个重要标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两个标准就如何开展信息素养培养,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和标准,确定了培养的概念框架和目标,现在为许多国家参考和借鉴。另外,创建了多种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其中以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模式、Big6信息素养培养模式、馆员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和PBL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最为深入。Big6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为成功破解信息教育问提供了6个技能方向:确定任务、检索信息的策略、信息的检索和获取、信息的利用、集成和评价。

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主要是围绕国外先进成果的本地化实践展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将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步转为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研究。此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内容、措施和途径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重视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的发展。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84]教高—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85年再次下发065号文件“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1992年,前国家教委下发044号文件“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首次将文检课教学学术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本地化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涉及有信息技术、文献检索、信息素养评价、信息素养标准等方面。总体说来,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三大板块:信息能力教育、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王良成,2000)。信息能力的教育更是其重中之重,在整个研究体系和课程设置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的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是在国内一开始就同信息能力教育一并被提及,但在很多学校的信息课程设置往往一小节不到,经常受到忽视。一个小的例子,在CNKI篇名检索点中用“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得到的结果分别是860,500,183条。王吉庆、韩毅、张倩苇等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对象不能局限于大学生,应该切实推广到中小学生,甚至全民;教育的途径应多方面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环境的营造以及信息教育标准和评价工作的开展都将是促进信息素养全民教育开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围绕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方面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成俊颖,2008;任树怀,2008;谢俊贵,2009;盛兴军,2010)。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媒介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思路(阮海红,2010)。总的来看,学者们针对信息素养相关问题的研究势头不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内信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者共同构成信息素养教育基本内容,缺一不可。但在国内的实践中,过于强调信息能力,特别是计算机能力,而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这和“信息意识是根本,信息技能是关键,信息道德是保障”的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综合体系是有些偏离的。(2)信息技术能力不等于信息能力。这个误区经常发生在中小学和社会居民的信息培养工作中。信息技能是指获取信息、评鉴信息与利用信息过程的基本技能,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内容,因而不是信息技术能代替的。

2城市新市民信息素养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新市民(国外多从新移民的角度)的研究多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分别从新市民生存空间变迁的生存状态、个体人力资源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重组与转型、身份认同危机和身份重塑、风险保障机制、子女受教育、服务管理等维度对城市新市民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郑松泰,2010;刘传江,2008;黄晓燕,2010;悦中山,2011;张文宏,2008;ElisaMontaruli,2011),成果呈现多学科视角互动交叉、多层次的格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新市民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提供了多角度的认识视野,为实现城市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化研究和解决对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却鲜见基于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下新市民的信息素养及其促进模式的相关研究。在国外,由于大多数国家不存在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城市新市民与城市新移民的概念是基本等同的,相关研究多从社会经济因素、文化距离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等结构性因素的视角研究影响新市民社会适应性问题(Ward&Kennedy,1994;广田康生,2005;Agneessens,2006),也有一些学者关注移民时间与经历因素、人格和心理因素等个体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关注美国特别是美国图书馆对新移民的信息教育和服务。众所周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移民间各种异质文化不断渗透交融的历史。因此,研究美国的新移民信息素养教育对我国城乡间的移民流动融合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美国图书馆关注移民信息培养和教育可以说有近100年的历史,至今收藏有丰富的移民信息资源,如有几十年历史的著述、政府出版物以及一些特色馆藏,包括一些手稿、报纸和杂志。个人认为其在信息培养和服务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1)对新移民进行分阶段提供不同的信息培训和教育。无论国与国之间流动的移民还是国内流动的移民,到达一个新的环境,必然要经过定居、适应、同化的过程。所以,新移民最初的信息需求一定是基于生存压力来考虑的,需要的信息通常是与职业、工资、生活费用、语言指导以及当地的法律相关的信息。因此,图书馆最初往往与教师、社工和慈善组织一起为移民提供语言培训,并且制作一些不同语种的移民指南供移民参考使用,这些册子中有对美国方方面面的介绍,包括在美国如何找寻工作以及旅游小贴士,学习英语的方法,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如何成为美国公民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建议等。(2)量身打造非在校生的社会新移民信息培养模式。对非学生的社会移民来说,培训班等集中性的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合其不固定的时间安排。因此,怎样吸引其主动走进图书馆接受信息是美国图书馆界很早就思考研讨的问题。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引进很多移民者母语国家的文献来吸引其走进图书馆,等他们走进图书馆以后,再配置一些适合移民阅读的基本英语读本以及一些讲座来培育其信息获取习惯。(3)近年来,美国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不断与社区合作,联合开展一些活动以加强移民与美国本地居民的融合。如一些朗诵会、趣味活动、培训课以及就业指导。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加强了新旧居民的融合,也在他们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获得了信息的渠道,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会了信息的、筛选、鉴别以及分享,这其实也是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

3问题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