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40:17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1篇

(一)红色影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创作并且反响热烈的红色影视作品,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红色影视对大众来说是一种书本、课堂之外的党史、国史、国情教育形式,其中弘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沉淀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具体来看,红色影视作品因为深深根植于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生动地反映我国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人和事,不仅表现出了人民为了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敢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德情操,而且弘扬了大众追求家国同构、和谐共存的民族性格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主义精神,因而其传达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

(二)红色影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动力

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采取硬性灌输的方法,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心理排斥。而红色影视不同于书本阅读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它通过讲述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激奋人心、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更加间接地表达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需要倡导的精神,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以红《建党伟业》为例,这部影片几乎云集了国内一线大牌明星,且故事跌宕起伏,视觉冲击力强,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票房号召力,因此该片轻松完成了近4亿元的票房收入,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巅峰之作。因此,红色影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有积极作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动力。

二、红色影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有可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但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创新形式,切不可硬性灌输,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当务之急,应当将红色影视文化融入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红色影视作品具有特殊的美学力量

与世界各国影视作品比较,红色影视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类型,也是最为广大受众所熟知的。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我国创作了一些至今仍影响广泛的经典红、专题片,如《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小兵张嘎》(崔嵬,1963)、《地道战》(任旭东,1965),《百万雄师下江南》(钱筱璋,1949)、《红旗漫卷西风》(姜云川、张建珍,1950)、《中国人民的胜利》(瓦尔拉莫夫、刘白羽,1950)等,这些红色影视作品因为题材的特殊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特殊时期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工具。如今,红色影视作品依旧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主流,其弘扬了真善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先进代表,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

(二)红色影视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红色影视作品对准了一段历史,一个时,其表现的时空广阔无比,其书写的人和事无比丰富。以新世纪为例,荧屏银幕上出现许多红色影视作品,比如回顾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如:《集结号》(冯小刚,2007)、《建国大业》(黄建新,2009)、《建党伟业》(韩三平、黄建新,2011)等;反映革命领袖以及无数仁人志士的,如:《恰同学少年》(龚若飞、嘉娜·沙哈提,2007)、《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吴子牛,2014);还有专门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背景的,如:《井冈山》(金韬,2007)、《延安颂》(宋业明,2011)。这些作品通过表现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不仅向受众展示了历史本身的丰富性,更传播了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知,并逐渐认同。

(三)红色影视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

我国社会主义文艺长期遵循着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引下,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更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其中塑造的形象更立体、更鲜活,自然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康洪雷,2001)中的石光荣、《亮剑》(张前、陈健,2006)中的李云龙、《雪豹》(皓威、杜玉明,2010)中的周卫国等,个个都血气方刚,英勇睿智,但剧中也好不回避他们身上的小毛病,如性格上的执拗、鲁莽,也正是鲜活的形象才更让观众觉得具有真实性,更加令人可亲可敬。大学生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真切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去体会其中的艰难困苦和血雨腥风,从而产生心灵的触动。

三、红色影视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现有教材较为生涩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知晓率和认同率并不高。而借助红色影视作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使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内心。具体来看,利用红色影视文化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开设红色影视经典作品鉴赏课

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包含专业课、公共课与选修课三大类。专业课,顾名思义就是介绍本专业领域知识的课程,公共课主要是大学语文、外语、思想政治课等通识课程,而选修课涵盖范围较广,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了解跨专业的知识,增强综合能力。除了已经开始了经典影视作品鉴赏课的影视艺术类专业院校以外,其他高等学校也可以在公共课或选修课的范畴内设置红色影视经典作品鉴赏课,或在影视鉴赏课中设置红色影视经典作品这一重要章节,并实现所有院系学生全覆盖。利用这种方式,红色影视文化顺其自然地融入大学生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巧妙变身”。

(二)建立红色影视文化主题教育网站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通常下设有党群、行政、教学、后勤等大部分二级单位的子网站,校园网也因此成为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学校动态的重要窗口。基于校园网拥有如此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高校可在校园网上建立红色影视文化主题教育子网站(也可设置红色微博、红色网上纪念馆等平台),或者在校园网主页开办红色影视欣赏板块,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拓展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大学生观看红色影视经典作品,并借此强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展红色影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高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一般“是指把一定特征的某种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③,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除了既有的,如主题征文、主题演讲、主题参观等教育活动外,高校可以由校团委或学生社团组织红展映、红色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以更加接地气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或参加红色微电影拍摄大赛,自然而然会更多地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创业史、奋斗史,了解到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流血牺牲的无数仁人志士,了解到我们推出的主流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将红色影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教育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2-02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并具有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与物质载体的总和[1]。红色资源不仅体现了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奋斗历程,更内含着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所凝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坚定信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资源内含的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渐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有效化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认同等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增强大学生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

一、编撰科学的红色资源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红色资源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现红色资源教学规律化、机制化、常态化就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载体来呈现。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已成为当下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研究,需要在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红色教育中好方法的基础上,对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这种转换更要能针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力图引起人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共识进而达到意义共享。”[2]就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而言,应该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设红色资源教育课程提升教学的专业性。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专业性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学科的生命力要在课堂的实践中去体现,这就必然需要相应的教学保障,比如开设课程,编排教学课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备课讲解;特别是红色资源在目前尚未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情况下,这种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红色资源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零散性,说它具有整体性是从红色资源的纵向发展来说的,因为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而零散性则是从红色资源的横向发展来看,每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红色资源也就在这一时空的变换中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一时间地点的转换都有一定的红色资源存在,特别是赣南,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已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如果把这些地方遗留的优质红色资源加以整合,作为红色资源教学内容的补充,必将进一步丰富红色资源教学内容,提升红色资源教学品位。三是开发红色资源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方式。当下,随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快捷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是必然要求。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教学课件可以较好地实现课堂互动,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展示有关红色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的疲惫状态,也可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四是健全红色资源教学评价机制保障教学效果。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是保证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理想的重要环节。但值得注意的是,红色资源教学具有他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评价机制的设置与实践上应当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有所区别,要突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的专一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等特征。

二、构建合理的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研究总是以实践应用作为逻辑起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弥补了理论讲授空洞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也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相吻合。所以,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建立是确保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常态化、确保教学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选择和加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地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以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要大力培育高校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异性,独立性特点比较突出,加之高校学生人数多,专业纷繁复杂,统一的专业实践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或固定的学生群体帮助红色资源基地定期整理资料,维护基础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做义务的讲解员”[3],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成立红色文化协会凝聚具有共同爱好者的力量,满足对红色文化向往和追求的学生需要,扩大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目前部分高校所成立的“思源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爱好者协会”等。其三,制定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高校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是红色资源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制度的执行力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支持力度保持适度张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率。其四,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实践考察,重走长征路、参观学习、红色社区援助、红色党团日活动、探望革命前辈、参加红色文艺演出等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三、打造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行熏陶和感染。红色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实践应用等方面与校园文化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搭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是实现环境育人、资源感人、载体召人的重要观测点。一要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报纸杂志。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校史校情、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出版红色资源的校园宣传刊物,通过在校报、宣传栏目设置专门的红色资源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为扩大红色资源教育影响力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二要扩大校园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覆盖面。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各类美化区放置相关的红色雕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道悬挂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人物画像、红色诗词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渗透力度;通过以红色地域、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名称命名一批学生行政班级、校园亭阁、校园角落,扩大红色景观的覆盖面,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要努力尽早建成校园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艺术馆,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品位。三要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红色文艺又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所以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天然自然的结合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歌谣、红色小品、红色戏曲、红色讲坛、红色话剧、红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红色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四要将红色文化渗透于日常的党团活动中。比如开展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党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带动红色校园文化的繁荣。

四、搭建美观的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上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高校要有效地实现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一是把握红色网站开发建设原则。红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实现道德教化、价值提升、舆论营造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红色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红色”主题。红色资源实现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它发挥功能,实现价值增值和价值传递的过程,即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红色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红色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红色主题的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人们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才能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传递以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中国梦”教育的正能量。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红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教育、正确引导,通过链接翔实的红色史实,红色影视音乐,红色图片,红色故事,红色名言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启迪心智,使网络改变媒介的功能,扮演教育载体的角色。从网站版块设计的角度来看,红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红土论坛”、“红土文论”、”红色伟人”、“红色歌谣”、“红色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红色网站打造成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李文瑞,贺新春.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困境及其对策[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3篇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对象。大学生群体求知欲强,喜欢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因此产生迷茫,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红色文化是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源头,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源头

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中國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价值规范、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这些宝贵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及其内容丰富的时代意义,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形态”。[1]革命年代,红色文化如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和平年代,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并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上升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就红色文化的内容而言,“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精神成果”[2],有着丰富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可以体现为一系列革命建筑、文献、文物以及文学作品。这些物质载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形态,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比如:爱国主义精神、革命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这些精神内涵使得红色文化具备了生生不息、昂扬向上的特质,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红色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红色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多方面的,李水弟把它概括为“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传承功能、教化功能和扬弃功能”。[3]本文着眼大学生这个群体,阐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特有的功能。

(一)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价值引领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政治价值的社会化,所谓价值是指对事物的判断,它反映了个人的喜恶、是非观念以及人生追求。政治价值则是对政治思想、信念、政治理论以及自身所处的政治制度的选择和判断。大学生应该选择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大学生大多求知欲强、充满探索精神,然而思想尚未完全成熟,面临各种思想的交锋时容易思维混乱、理想不够坚定。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和理论,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并最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价值追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实践指导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对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需要通过政治实践加以巩固。大学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由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一般在课堂完成,老师的反复灌输比较枯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没有入脑、入心。同时,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容易照搬理论导致实践的失败,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红色文化是一系列物质载体和精神理念的集合,为大学生课外政治实践教育提供了天然平台。红色文化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轻易获得。通过对红色文化比如一系列革命遗迹遗址的参观和体验,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成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丰富案例,启迪大学生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从实践上坚定政治态度。

(三)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榜样激励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日益更新、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毕业就是失业的恐惧和规划不合理导致的迷茫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的心理感受。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拜金主义,网络上的多元社会思潮也容易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积极向上就需要榜样激励。所谓榜样激励,“是指通过具有榜样性、先进性的人和事,诱发、激活个体的学习动机,使个体从中深受教育和影响,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4]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人物事迹,比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告诉大学生必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青年毛泽东”指导大学生如何走出困境,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道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需要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红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标杆,比如“学雷锋”,指导大学生要为人民服务,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具有强大的正能量。这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和典型人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信念。

三、运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路径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充分的说服力。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鼓舞人、教育人,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一)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

红色文化是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营养针”和“清醒剂”。首先,应开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理论课程。通过红色文化理论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规律”[5],深化政治认知,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感召力。红色文化课程的开设应注意与时俱进,应该同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结构、心理素质、道德追求以及价值取向”[6]结合起来。其次,开展红色文化讲座。讲座的召开对深化知识内涵、延伸知识价值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专家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帮助学生从表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对红色文化有新的认识和见解。通过专家对红色文化相关主题来龙去脉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应该这样,引导学生该如何做,对于坚定大学生政治态度、明确大学生政治行为导向有着重要作用。

(二)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工具,校园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由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的学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及创造的过程。具体而言,它主要指学校全体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包括校园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7]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对陶冶大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独特作用。把红色文化注入校园文化之中,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为此,要加强红色文化在政治社会化中的教育作用。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歌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积极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红歌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知,深化政治情感。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延安; 红色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72-03

2010年5月1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提出“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为此,我们深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重大,义不容辞,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地处革命圣地,更应该承担起这份重担。因此,我们建立了“延安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于大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一门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尽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

一、对延安红色文化的解读

要把握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首先还得从文化、红色文化谈起。关于“文化”一词在《辞海》中表述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2]当然,这里讲的文化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的,是指文化资源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种表现形态。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现象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广义的角度上而言,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体说来,它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太行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文化、“两弹一星”文化、“九八”抗洪文化、“5.12”抗震救灾文化,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的遗迹、文物、具体事件、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等。就狭义而言(本文讲的红色文化是从狭义的角度而言的),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及其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当然,红色文化资源又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形象直观,在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民族文化遗产革命时期形成的文艺和民间习俗为核心,内涵丰富,有着更加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因此,所谓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解放期间,在延安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革命文章、诗篇、歌曲、戏剧等作品(物质文化)以及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精神文化)这两种表现形态。

二、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是人生接受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学生在这个阶段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事关国家与民族振兴的大事。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离开家庭就意味着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在学生眼里,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的人生;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要求大学把孩子们培养成未来的栋梁之材。然而,近些年有关这个象牙塔里天之骄子自杀、打架斗殴、酗酒、、盗窃等行为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反思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直接的相互联系。为此,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加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多次的教学实践已证明,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推动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如下:

1.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

如上所述,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解放期间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它折射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思想作风和优良品质,彰显出中国革命理论的先进性,是中国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始终坚持为“为人民得解放”、“为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品质与思想作风,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同宗同源,同时在新的时代我们又赋予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新的内容,既体现其优质性,又凸显出教育的本源性。因此,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本源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支撑。

2.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在《辞海》中表述为:“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3]这说明了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人类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向,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就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彰显出的价值观来看,它再现了延安时期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及其伟大实践,这种价值观与实践观科学地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统一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斗争中。这就客观真实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特别是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所呈现出的要忠诚于党、忠于革命首先就是要以党的利益和革命利益为重;忠于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报效国家、献身革命就要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坚持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高度统一。可见,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教学内涵,形成了天然的“联姻”,并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教学导向。

3.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奠定了优秀的革命文化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能就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所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凝聚人心、激励全国人们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工作”。[4]这也就是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因为它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由此可见,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先进文化的支撑性和根基性。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制度,承载着革命军人听党指挥、匡正勇胜的军魂,勇往直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家卫国、爱国爱民的革命情怀,英勇牺牲、献身使命的革命气节。这种优秀革命文化的先进性,既被红色革命历史所印证,又被中国革命胜利的实践所检验,还被时代所认同和接纳。它的内涵特质、历史地位、精神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基本内涵本源上达到了有机统一,因而客观上、本质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

4.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人们超越时空感悟红色历史的客观载体。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诠释着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充分发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正如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6]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是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极为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教育价值,早在解放之初,就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7]20世纪80年代末,指出:“无论现在还是今后,我们都应该发扬井冈山精神,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延安精神。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8]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这一地理优势,为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们思想政治素质又开辟了一个新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目的,除了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搞好教学之外,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红色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

因此,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教育,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国史,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进一步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利用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以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最终目的。

概而言之,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宝贵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养大学生们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于大学生们在实践基地的教学环节,使民族精神渗透到大学生们的血肉之中,成为他们的内在灵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1-14.

[2][3]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5][6].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8,65,5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 开放式 研究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守、弘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塑造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活动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抵触、课中敷衍、课后忘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此一问题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大问题,而信息充溢、文化多元的网络时代使之尤显突出。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之点。然而,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重庆所具有的、独特的、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其与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与中国革命史的深厚渊源,无疑对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助益。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其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科学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真实性,价值上的导向性、传承性和教化功能,使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庆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类型极其丰富,包括遗迹遗址、展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陵区陵园、文学艺术作品等多个类型,其中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等更是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理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内涵丰富的红岩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此对课程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

要达成上述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红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如何相互借重;怎样依托红色资源在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认同与情感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怎样利用、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理论教学并由情及理、以史论今,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问题意识与发展意识,塑造他们的人格与精神,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怎样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汇整多种理论、资源、参与主体、形成有效的合力机制等问题。

重庆交通大学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组对此进行了近10年的不懈探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一、依托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构筑校内外、课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

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法,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红岩精神”是重庆最具特色、最具感染力、最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的红色资源。其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克己俭朴的廉洁精神、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在本质上,“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精神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正如郭沫若所说:“瑞金、延安、红岩,在革命斗争中是三位一体”,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为使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1)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以之作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辟红色教育第二课堂;(2)指导学生成立了党支部、红岩团总支、红岩菁英团校等社团组织,加强学习研究与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主题活动;(3)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成立了红色文化旅游协会,通过学生设计红色旅游路线、编辑出版红色文化刊物,撰写报告、实习日记等方式深化实践教学;(4)成立课外理论学习班,进行“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辩论会、演讲会、座谈会等,扩展对学生的教育。抛弃呆板的、单维性灌输式授课,以此拆解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的隔障,将社会性要素、物质性要素引入课堂、引入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生动、趣味的方法,诉诸感性,以情动人,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与感悟现在,克服了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封闭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深刻感知革命先辈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的奋斗精神,坚定勇敢、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这种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有效地形成了由感知――内化――参与――研究逐步升华的实践教育体系。

二、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研究型教学,组建“三结合、双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

以科研促教学,组建教师、学生与基地专家结合,师生互助、学生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在教师和基地专家指导下,从问题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组织学生举办理论研讨会;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撰写并发表研究报告、科研论文等。目前,我们指导的在校学生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较好地实现了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与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目标。

三、弘扬红色文化,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依托校园网,课题组建成了校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水平较高、信息量极为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网站中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料数据库,开辟了教案课件、教师授课录像、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参考文献、习题精选、人物介绍、学术前沿、热点探讨、影音再现、师生在线交流等栏目,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式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大大拓展了课堂理论教学的空间;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把出勤、课堂表现、论文、读书笔记、课外实践、创新能力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头脑、进心灵,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五、建立了操作性强、推广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合力机制

重庆交通大学从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经费保障、物力支持等方面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了学院+社区、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学院、社区、社团、红色文化基地,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基地专家、学生等多主体、多维度结合,为该方案的实施搭建了坚实平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建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提升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实效明显。学生乐学好问善思,学习主动性、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教师善育善教,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优良。

2.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

课程组充分发挥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有效地实现了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通过指导学生建立党支部、红岩团总支、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阅读红岩书籍、征文比赛,在全校学生范围内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对我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开展上述活动后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对重庆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继承、科研创新能力、组织活动的参与、关爱社会的奉献精神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成立了“学生党建协会”、“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旅游协会”、“新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主题活动。学生看望孤寡老人、慰问老红军、关爱残疾儿童等,弘扬了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80%的学生参加过看望孤寡老人、慰问老红军、关爱残疾儿童等献爱心的社区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弘扬了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撰写研究报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两年来,有10余人在重庆市“红岩杯”演讲、“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奖。

参考文献:

[1]肖应连.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文化视野[J].理论界,2008,0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政治素质结构;优化;红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31-0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认同程度,是高校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向度。认真剖析当前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效整合利用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养、拓展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r值取向、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青年大学政治素质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政治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剖析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涵与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时代使命的重要前提。

1.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涵与结构

“素质”是一个被诸多学科广泛使用、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在教育学上,“素质”有时也被称为素养,是指人在自身成长活动中生成的品质结构,是人作为主体而存在和活动的内在根据和能力。政治素质是指人们在自身政治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一贯倾向,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政治观念和政治原则的内化与定型。大学生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合格人才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必然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素质,是大学生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大学生政治素质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品德等诸多要素。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素质中最基本的价值要素,指的是大学生对政治主张、思想观点和政治理论体系的认同和坚守。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作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调节和控制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态度、行为。培育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坚定与内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政治知识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知识要素,是指大学生在思考政治问题时所秉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这是大学生接受、选择政治信息、认识政治现象、做出政治选择的理论基础。政治能力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能力要素,是指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所运用的政治认识、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品德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品德要素,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政治活动中的节操、纪律及奉献精神。

2.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网络时代和全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偏差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但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经过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教育熏陶,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还是比较坚定的。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道路,肯定党领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也使得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世俗化、实惠化、现实化倾向。

第二,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知识,但是在认识水平上存在偏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有了一定政治知识储备,但对于需要深入分析、理解的理论知识有所欠缺。这种状况导致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知浅显化,对政治制度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的认识模糊化,对国际国内的一些政治事件认识上往往表现出幼稚化倾向。

第三,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鉴别力,但是参政议政能力欠缺。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活动中,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也有较强的民主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普遍对如何参政议政、如何参加党团组织政治生活缺乏熟练的掌握,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盲目、模仿、从众的倾向。

第四,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但无私奉献的政治品德缺乏。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尊和社会责任感,对国情世情表现出应有的理解,基本上都认为应把国家利益、社会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可是在实际选择中又往往更多地以个人理想的实现为核心,而诸如奉献精神、集体观念、大公无私等优秀品德相对缺乏。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先进的政治文化,具有日渐开阔的政治视野,明显强化的政治认同,逐步提升的政治效能感,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趋势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素质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表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应该被提上日程,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品德,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必须完成的时代任务。

二、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理论分析

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主导,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依托,以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为物质载体,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先进文化。

以物质载体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红色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极强的感染力、鲜明的时代特征。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以及革命、建设时期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精神、规范等,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构建新时代的政治文化,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以历史事实给我们回答了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时代问题。

其次,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知识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历经九十多年用鲜血、汗水、泪水写成的,蕴含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红色基因,蕴含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颠扑不破、与时俱进的理论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提高大学生政治辨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品德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已经成了表征一个时代的伟大的精神丰碑,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信念、无私奋斗的精神风尚和道德操守。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先进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对于大学生政治品德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优化作用的实践探索

要让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发挥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主要途径。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优化重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引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纠正“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现实路径。红色文化教育对于端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锤炼大学生的政治意志、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具有积极的示范效用,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红色资源学习平台的拓展

拓展多元化的红色资源的获取平台,是发挥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有效思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学习平台创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构建校园文化载体新平台,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作用,拓展对外交流的互动契机,切实增强大学生红色资源学习的力度和效度,从而能够发挥政治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的现实作用。

3.红色资源学习机制的创新

创新高校的红色文化学习机制,是发挥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重要保障。高效、长效的红色文化学习机制的创新,可以多维度地展开。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各种声像资料的学习延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红色文化基地考察为依托,通过真实的革命遗址、遗物的现场考察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建立“高校”“社会”联动机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三观”教育。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感召力,让红色资源真正发挥对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旭辉.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何维民,王丽娟.试论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及形成发展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4).

[3]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延安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3).

[4]诸葛毅.大学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德育功能[J].江苏高教,2012(3).

[5]马静.浅议大学红色文化育人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6]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红色文化展现着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新生进而迈向辉煌的艰辛历程,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一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载体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之努力成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希望”的时代新人十分必要[1]。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2]二者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

(一)思想底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工作内容等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主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见,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上是契合的。

(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共识,为我们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确定了所要遵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这正与社会主义核104心价值观的精髓一致,“是确保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领真善美的社会风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基石。”[4]因此,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上是契合的。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分析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的契合,决定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高校在推行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应如何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2.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显现,其蕴含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科学有效地传播。目前我国部分红色文化网站存在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语言表述方式比较严肃,不够生动通俗。个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讲解人员、红色景区导游应进一步加强培训。

(二)高校因素

1.相关机制有待健全。个别高校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科学推进的运行、评价等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于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安排上也没有整体统筹规划,依赖于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来完成形式上的宣传。这种状况的存在使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待激发。2.红色育人队伍能力有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中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的主力之一。一些思政课教师将红色文化教育简单定位为历史知识的讲解,应重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求知欲望和情感认同。

(三)学生因素

“只有当受教育者理解和感悟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他们内心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5]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受到多方面的关爱,物质生活比较能够得到满足,没有老一辈人苦难坎坷的体验和感受。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稳定、幸福安康,艰苦年代已经过去,进而忽视了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学生刚刚成年,社会经验不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在如今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复杂的网络环境冲击下,如果不能迅速认清不同文化的实质,会导致自身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实质对于高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具有重大作用。[6]必须从社会、高校、学生等各维度发力,探索有效路径消解目前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强化社会支撑

社会大背景的强力支持,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1.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合理规划,使其充分发挥出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支撑催化作用。首先,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有效利用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立法保护。其次,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再次,建立各地区联合开发模式,构建区域化红色文化基地。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2.国家教育部门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设计,以确保红色文化教育方针的顺利贯彻执行。首先,深入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其次,设置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并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规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等。再次,定期组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从而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使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章可循。3.“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因此,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风尚,造就红色文化共识。首先,以互联网为依托,挖掘多种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进行引导。其次,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部门,积极打造优秀红色文化书刊、影视、文艺作品等。再次,利用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张贴红色文化宣传标语,开展各种相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红色意识”,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加强高校引导

高校领导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引领,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1.高校领导层面要制定相关机制方案,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进行管理和监督。首先,健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工、宣传、组织、团委、教务、后勤等职能部门协同运行的红色教育工作机制。其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红色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并落实到位。再次,积极为红色文化教育所需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及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2.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红色育人师资队伍。首先,高校要为思政工作者参加相关培训,参观考察红色基地、革命老区等提供机会,使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次,鼓励教师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再次,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搭建桥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红色文化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传授、宣讲红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3.思政课教师要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嵌入课堂教学,建设好课堂教学主阵地。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向学生讲清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及其当代价值。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再现红色文化的鲜活事例。再次,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对红色文化的掌握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系统掌握红色文化知识,领悟其中的内涵和精华。4.高校要在宣传推广方面下功夫,使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首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或到革命圣地走访调研。其次,利用学生社团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举办红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或红歌比赛。再次,利用红色校园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向学生宣传红色文化,使大学生全方位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力。

(三)提高学生自觉性

大学生主动接受滋养,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1.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9]红色文化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艰辛的奋斗历程、崇高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理解、认可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首先,要以革命先辈、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次,学会透过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去追根溯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红色旗帜。2.提升学习自主性。“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接触、解读、体味红色文化,自觉内化并践行红色文化。首先,课堂上要紧跟老师步伐,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获取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精神养料,净化自己的灵魂。其次,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红色社团活动,将学到的红色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再次,课外通过报刊、杂志、书籍、各种媒介手段等拓宽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途径,自觉充实自己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

四、结语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

位于大巴山南麓的达州曾是红四方面军成长壮大的摇篮之一和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500余处革命遗迹。、、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还走出了张爱萍等36位我军将领。达州作为我国的革命老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的一所地方高校,立足本土文化,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科学利用和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还是一种经济发展资源。[1]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我校依托达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民族资源,大力推进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充分挖掘地方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地方红色资源,积极进行经典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展示,突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努力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真正发挥引领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地方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品学兼优,具备发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艺术类专门人才,也能对“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能够有力地促进“红色文化经典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结合地方红色资源,以更开放的姿态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路,探索红色经典艺术品产学研的新途径,并建立起能实现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从而有力地促进“红色文化经典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2]

二、达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与特征

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丰富。具有直观性、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先进性等特征。初步统计目前达州市境内共有革命陈列馆、纪念馆5处;革命遗迹500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7处;馆藏革命文物2295件。最著名的包括:“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与张爱萍故居;宣汉县项山公园内的王维舟纪念馆;达县河市镇陈伯钧纪念室;“中国红色第一街”——达县石桥列宁街;渠县苏维埃纪念馆;达县梓潼乡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通川区蒲家镇英烈园等。[3]巴渠红色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巴渠儿女和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作为当地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开始关注本土化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将本土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引入高校教学,让大家学习与熟悉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热爱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提高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人们更关注本土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共同建设张爱萍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常的参观实践活动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参观、瞻仰革命博物馆、王维舟纪念馆、万源战史陈列馆、烈士陵园等,以及把参观以上场所同入团、入党等活动结合起来。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收集英雄人物事迹,制作文献作品。英雄人物事迹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达州在革命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学院在思政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达州的英雄人物事迹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介绍,介绍达州在党的革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达州的历史,再次感受党在革命历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学生在课余收听红色经典歌曲,收看红色经典电影,阅读红色经典文学,欣赏红色经典油画等,还举行红色卡拉OK大赛。[4]

(三)建设开通红色教育网站。达州职业学院利用网络宣传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网站建设成为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的集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该网站除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内容外,还不断渗透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我校红色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学院专门成立了与互联网相关的学生工作队伍,时刻密切地关注着网上的各种信息,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通过网络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