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3 17:42:23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1篇

摘要:“粮食安全”一直备受世界各地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公款吃喝、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我国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粮食安全”定义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粮食安全情况,说明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继而从国内外粮食市场相结合、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简单阐述了笔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保障粮食安全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讲的是粮食的有无和多少所引发的安全问题。

国际上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首次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其强调粮食供应的存在,粮食的可得到性和充足性。到了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Ensuring that all people at all times have both physical and economic access to the basic food that they need.”这是对粮食安全深层次的阐释,其针对美国与严重缺粮国家相比之下出现的粮食过剩现象,强调实物上和经济上能够得到。1996年世界粮食峰会则在原有定义基础之上,强调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美国农业部对Food security定义为:Access by all people at all times to 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healthy life; One of several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a population to be healthy and well nourished.该定义将其上升到一个最基本人权的高度,提出粮食获取权是上天赋予的权利。既看到粮食安全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个体问题,进一步诠释了“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二)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

中国人有时把粮食安全归结为小麦、玉米等在消费上有保障,看似狭隘,但在情理之中。中国有时使用的粮食安全是指食物安全,包括粮、油、蔬菜、水果、肉、奶、禽、蛋等的安全问题。中国一直以来把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混用。1996年中国粮食白皮书指出:粮食自给率95%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2008年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继续强调国内粮食自给率95%以上。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在口径上存在很大片面性,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实质性把握在于少数食物品种的高度自给。

笔者认为,在应对国际组织和美国有关全球性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我国应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借鉴他们的分析和结论,以国内的实际情况为最高标准。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目前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大体平衡,但粮食安全仍然是大难题:首先,粮食收入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青年人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其次,由于城镇的不断扩大,可使用耕地在不断减少,粮食生产量开始有所下降;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粮食持续稳定增长潜力受限;最后,国际农业市场竞争加剧,石油、粮食和金融这三大世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13亿人口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需要以世界7%的土地承载世界21%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1温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粮食问题做了如下阐述:“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可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领域问题,更是政治领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面对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站在宏观且长远的角度,寻找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防止粮食安全隐患发生的措施。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国内自给和利用国际市场相结合

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决定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这又主要通过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比重、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进一步使农民增收等措施来获得。

过去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自给,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代价。然而,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走到土地和水资源充沛的国家购买或租赁土地来生产粮食,既可以减轻国内粮食短缺,进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又可通过粮食交易,发挥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享受国际分工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将成为主流,对粮食进行国际贸易将成为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有力途径。

(二)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建构尚不完善。该制度大多存在于党中央的政策文件中,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造成政策的不连续及不稳定。因此,现阶段应首先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坚持对农户种粮激励为核心,重点放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同时要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协调粮食主要产销区的责任,以实现地方政府利益均衡。由于现存制度忽视了市场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明确规定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三)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由于粮食储备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储备情况如何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所以在新世纪这个大环境里,我们应当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一是要充分保证粮食供应量,促使粮食供求平衡,并对粮食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改善粮食供需环境;二是要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让粮食市场运作规范化,加快国家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自给能力,加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三是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挖掘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提高公民收入,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自行生产和购买粮食的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娟.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06期

[2]董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绩效评价》[J].中国知网.2012年07期

[3]邵立民.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2)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2篇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这句话可谓意义深远,不仅涉及种植粮食的安全问题,还有科技兴农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整合问题。尽管只是一句“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却已经将众多的意义释放出来,我们必须懂得其中的真谛,挖掘出这其中包含的内在意义,才能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汲取新的力量,形成新的思路,完成新的跨越。因为粮食安全本身就是一个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国际问题。如果不重视粮食安全的话,这样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就不能保证,同样也就不能将食品等安全问题的源头处理好。

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尽管在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中被曝光的往往是加工的环节,但是,粮食安全与否才是至关重要的源头,只要粮食安全健康才能保证在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健康。从这一点看,的话里必然有这样的意义,那就是如果没有粮食的基本安全保证,就没有食品安全的保证,也就没有其他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问题。可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食品安全领域的安全与否,是一个源头性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粮食的安全,才能在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从而保证人们群众的安全健康。

粮食安全靠自己必须有物质基础。在中国,基本农田保护和18亿亩红线的划定基本确立了对于耕地的基本保护机制,即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话,粮食安全就基本没有保障。所以,对于所谓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话语里必须坚定18亿亩红线的耕地保护机制,在经济建设和土地资源保护中实现一个基本的平衡机制,不断完善耕地的保护,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宏愿,否则,如果仅仅是口头上进行基本农田的保护,但在实际上将土地资源进行无情占用的话,靠自己的粮食安全将会一无所有。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增加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这从取消农业税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取消农业税,降低他们的负担,增加农业的吸引力。另外,对于种植粮食的农户还进行了粮食直补的方式进行调动积极性。除此之外,还鼓励家庭农场的出现,为新型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不仅如此,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国家更应该采用科技兴农的方式,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对于农业补贴手段,让农业本身充满吸引力,这样的话,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目标就会在不远的时间里实现。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 粮食检验;质量监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4-0106-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粮食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相关的粮食质量检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效的保障了粮食的卫生安全,还使得粮食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当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就对粮食检验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粮食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粮食质量问题十分的突出,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还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问题十分的重视。为此加强粮食质量的检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但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严把储备检验的环节

2.1 加强储粮检验入库管理

在粮食质量检验的过程中,加强粮食储备入库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对质检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其次对粮食收购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最后再对粮食储存的关系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储粮的有效管理。

2.2 全面准确的做好储粮检验

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规范要求,对储粮技术进行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粮食检验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对不同种类的粮食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人们也应该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取样化验,从而对这种品种的粮食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粮食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2.3 加大检验力度严防储量虫害与霉菌

从当前我国粮食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粮食虫害、霉菌等问题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在对粮食虫害和霉菌问题进行控制方面,主要是针对其季节气候的变化,才通用相关的预防工作来对其进处理,并且也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对粮食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3 建立完善的科学储量标准

目前,在我国粮食检验工作中,人们主要还是采用外表检测的方法,来对粮食的容重、虫害、发霉以及杂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检测,从而对质量进行相应的控制。不过,这种传统的检验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粮食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应用其中,对粮食品质变化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使粮食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的增强。

4 粮食检验工作的影响因素

1)粮食质量的问题。

粮食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气候、环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质量问题,其中环境的污染和种植技术的问题对粮食的质量的影响最大,这就极其容易出现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

目前,在我国粮食流通的过程中,由于其流通环节十分复杂,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就使得粮食在流通时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在后期加工过程中,无法对其质量安全进行保障。

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对粮食品质的质量没有严格控制,而且少数的加工企业也存在着一些违法经营问题,这就对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有着严重的影响,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对粮食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2)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粮食作为人们日常社会的基础,对其卫生安全状况的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对粮食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就要对粮食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把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使得粮食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要对粮食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使得粮食检验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但是由于其粮食检验设备老化,而且其更新、维护资金不足,因此这就使得粮食检验工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粮食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管理人员的缺失,这就使得粮食质量检验效果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我们在对粮食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就要将粮食质量检验制度进行合理的改进。

5 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新时期的任务

1)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为粮食生产服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全面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和优质粮食品质状况,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利于服务“三农”,指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竞争力。通过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引导原粮质量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2)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为粮食质量监管服务。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退耕还林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实行检测监管,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质量良好和急需时用得上,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军需民食。

3)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卫生指标检测,可以掌握当前原粮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粮食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在这些环节中是否对粮食使用了违禁的药品或添加剂,粮食是否受到污染或发热霉变,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以及超标程度如何,在成品粮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随时间如何变化等。

6 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粮食质量检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粮食检验工作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还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就要加强粮食检验工作,完善粮食质量检验的体制,以确保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4篇

1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1.1产量情况存在很大隐患: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而言,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同时,有限耕地资源的逐年锐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其次,粮食的产量与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生产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安全。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植物病害的存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植物保护也成了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所以,以下是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3.3强化对可持续质保的教育培训:虽然大部分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所接受,但该理论体系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述民, 张宗文.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3): 325-338.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粮食法》 社会调查 比较分析 系统分析 法经济学分析 案例分析

中国《粮食法》即将颁布实施,必须厘清相关研究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研究效果,从而有助于《粮食法》的颁布实施。笔者认为,我国《粮食法》的学术研究方法应当包括社会调查、比较分析、系统分析、法经济学分析、案例分析等诸多方面。

一、社会调查

近代以来,学术研究方法一直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徘徊。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调查是一种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在经济法学中尤甚。笔者在探讨中国《粮食法》相关问题时就运用了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对省级粮食局、省级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国有粮食企业、民营企业等作过几个月的调查,也曾深入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参加了某些高校的食品安全调查项目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笔者的调查,主要针对以下内容展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如何?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存在哪些现实问题?中国粮食安全立法的现状如何?是否有必要制定《粮食法》?我国是否已经具备制定《粮食法》的主客观条件?我国亟需解决粮食安全保障领域的哪些法律问题?对这些法律问题,我们能够提出怎样的解决措施?在实地调查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与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有关,而且粮食安全的不少数据、报告、规定、草案等属于内部资料,相关人员也不便对笔者透露。中国《粮食法》的颁布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笔者将继续关注《粮食法》的实施情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比较分析

“任何比较法研究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必须从纯粹功能的角度提出,应探讨的问题在表述时必须不受本国法律制度体系上的各种概念所拘束。”比较分析法的内容丰富,如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其中,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出发,对某一问题或制度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关表现进行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出发,对某一问题或制度在同一国家(地区)的历史演进进行比较。狭义的比较分析多指横向比较,即“对不同国家(或特定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法学方法论的特征即在于:以诠释学的眼光对法学作自我反省。”中国《粮食法》的比较分析需要探讨该问题、制度的根源、历史演进、存在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论证效果。

第一,国内外比较。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其粮食安全现状迥异,在粮食供给保障、质量保障、价格保障等各个方面有很多共性,也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法律保障水平的差异。我们需要比较联合国粮农组织和WTO等国际组织、美国等发达国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借鉴立法的成功经验,探寻立法的失败教训,促进我国《粮食法》的审慎制定和有效实施。当然,我国《粮食法》的某些规定还可能站在国际前列,同样可以对国际社会有所启迪。粮食安全法律保障应当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第二,我国粮食“软法”的借鉴。笔者致力于在粮食安全保障领域引入“软法”概念。粮食安全制度保障包括“硬法”与“软法”两个层面。其中,粮食“软法”为中国《粮食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诸多参考,尤其是粮食政策在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三,我国中央层面与地方层面的比较。我国地广人多,全国各地具体情况区别很大。广东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形势相当严峻,但广东省在粮食地方立法方面有一定的开拓(如《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2009)),对制定和实施《粮食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四,我国历史上粮食安全制度保障的比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历代政权十分重视粮食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值得总结。

三、系统分析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将系统分析思想引入法学领域,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我国《粮食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引入系统分析思想。

第一,粮食安全保障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很大,需要技术、经济、制度等多个层面的保障手段。粮食安全保障首先需要自然条件,其次才是技术增进,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国家经济手段、政策支持等。粮食安全保障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步完善后,法律保障才会越来越重要。

第二,粮食安全制度保障方面。中国粮食安全法律保障尤其是《粮食法》应当借鉴包括粮食政策在内的“软法”制度,促使法与政策并进,实现“硬法”与“软法”的有机统一。

第三,就广义的法律保障而言,应当说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各个层次的法律制度保障还是比较多的,只是参差不齐、可操作性不强。

第四,就狭义的法律保障而言,我国现有与粮食安全保障最密切相关的法律是《农业法》,而《粮食法》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法。

第五,具体制度设计方面,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包括粮食供给保障、质量保障、价格保障,必须通过具体制度设计加以落实。

四、法经济学分析

法经济学分析是作为交叉学科意义上的新型研究方法,其内涵和外延存在很大争议。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成本收益分析、博弈分析、制度变迁等纳入中国《粮食法》的研究方法中。

第一,成本收益分析。我国《粮食法》的“成本”可以包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司法成本、守法成本、法律监督成本等。以立法成本为例,《粮食法》其实酝酿已久,需要经历立法创议、调查研究、规划设计、组织起草、意a见征求、修改完善、提交审议、通过公布等立法过程。全国人大、相关政府机关、学界、粮食企业、粮食行业组织、公众、舆论等都构成《粮食法》的立法合力。我国《粮食法》的颁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全面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各类法规、规章、政策等必须符合《粮食法》的要求,从而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我国《粮食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必将有助于粮食行业的守法共进。

第二,博弈分析。博弈论是多年来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法学界也在积极关注其理论演进。我国《粮食法》所保障的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收购、加工、运输、储备、销售、进出口、消费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关的利益主体。这要求我们要辩证进行博弈分析,正确处理国家利益、政府利益、公共利益、集团利益、私人利益等多重利益关系,尤其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体现公权,多为政策和“硬法”。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体现私权、社会权利,多为“软法”机制。在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变迁中,目前最关键是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颁布实施中国《粮食法》,带动相关法规、规章、政策的革新。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体现了法律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五、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注重的研究方法,在大陆法系也相当流行。在我国,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关的案件不少,近年来见诸报道的日益增多。但因为我国法学界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法学研究缺乏足够重视,对相关案例的关注相当欠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粮食安全领域的案例分析将是中国法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以转基因粮食为例,我国近期曝光出来的湖南转基因大米试验案件就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转基因案例已有相关判定,可供比较。转基因粮食的立法规制涉及转基因粮食的风险评估、安全试验、市场准入、强制标识、知识产权保护、责任追究、救济途径等法律问题。我国《粮食法》对转基因粮食的立法规制要提升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一高度进行考虑,不能草率定论。

通过梳理中国《粮食法》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方法,目的是深入研究《粮食法》的相关法律问题,有助于《粮食法》的颁布实施,更好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德]K·茨威格特,[德]H·克茨;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2]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3][德]卡尔·拉伦茨;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1页.

[4]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载于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增订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2页.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6篇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省委、省政府对粮食问题也是高度重视,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下发了三号文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有力措施:一是将全省农业税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宿迁五市免征农业税,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17亿多元。二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40的资金共计5亿多元,对种植水稻的农户实行直补。同时,新增20__万元资金,对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等农机具给予补贴。三是省里安排5000万元财政资金,对苏中、苏北地区23个县500万亩水稻实施优质良种补贴。四是省级新增农资调控资金3000万元,用于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五是根据国家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对杂交籼稻、粳稻分别确定了72元/百斤、75元/百斤的最低收购价格。六是省里安排40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用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七是各市县在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划出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土地开发。八是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总量由6000万元增至1个亿,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受益面。可以这样说,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政策力度大、发展环境好,这是我们20__年粮食工作和农民增收工作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粮食工作和农民增收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比如,如何加强耕地保护,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如何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如何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走出粮食“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圈子;如何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政策,等等。

江苏的粮食问题和全国以及其他省份相比,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要研究好江苏粮食问题,必须坚持从粮食安全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江苏特殊的省情出发,牢牢把握好这么几条:

第一,要科学理解粮食安全内涵。粮食安全概念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其基本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粮农组织将其概念进行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虽然这个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但体现粮食安全的几个核心因素即数量、价格、流通、质量没有变。粮食安全不安全,首先,要看总量是否有保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其次,要看价格是否合理,生产者能否有利可得,消费者能否买得起;再次,要看流通是否顺畅,能否把粮食及时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第四,要看质量是否有保障,能否满足人们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的需求。因此我们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科学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紧紧围绕数量、价格、流通、质量这几个因素,既要研究量的扩大,又要研究质的提高,还要研究合理的配置。

第二,要切实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物资,粮价对整个物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粮食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加;随着农民就业渠道的增多,粮农收入来源渐趋多样化,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以及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难度;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粮食收购主体日益多元化,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眼光来审视问题,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配置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研究政策和措施。

第三,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积极性不高,是影响我省粮食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江苏粮食安全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前几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下降,根本的原因是,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粮收益很少甚至没有收益。20__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政策、市场、气候及工作等综合因素的作用,较好地处理了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更加紧密地结合,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开展粮食问题研究。

第四,要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发展粮食生产根本的是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藏粮于地”。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质高效的粮食品种,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才能实现“藏粮于科技”。只有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7篇

“三农”问题,其实最终是农民的收入问题,简单地说,如果农民的收入接近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何来“三农”问题呢?必须承认,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们都希望提高农民收入,而且是千方百计想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也牵涉到农民收入问题,因此就有“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之说。

一、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

国家的对于粮食安全的确很重视,“我们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为根本并需要着力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

既然“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那么推理下去,粮食价格上涨种粮收益就大,肯定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就可以保证粮食安全了。

但是,实际上又如何呢?“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2]

这样的确充满辩证关系,但最终粮价就“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了,那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的压力还是要由农民承担。因粮食安全原因粮价被调控不能上涨,农民的种粮收入难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就一直“存在”。

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及对比(元)

年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收入对比差距

2000 6280 2253 3614

2002 7703 2476 5227

2003 8472 2622 5850

2004 9422 2936 6486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并计算。

三、农民在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

国家对“粮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视,甚至提高到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因此就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保证一定规模的粮食播种面积,但最终出现几年来耕地净减少一亿多亩的“悖论”,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种粮收入水平仍然在徘徊,甚至将耕地丢荒的现象。因此,“杂交之父”袁隆平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中国,谁对耕地、对粮食最有感情?是农民,是几千年来将耕地和粮食当成命根子的农民。为什么时至今日,连最珍爱土地的农民都弃粮而去了呢?”[6]

本来,我国土地相对稀缺,按经济学的原理,地租(土地价值)应该相应较高。我国人均耕地仅占全世界人人均水平的1/3,是世界上耕地最稀缺的国家,本应体现出耕地产出的巨大价值。但是,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粮价被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际上就是压抑粮食价格,通过价格管制减少农民收入。

既然农民在种粮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仍需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维持粮食安全,那么粮食安全主要是由全国农民特别是产粮区农民来承担,但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保障粮食安全的付出谁作补偿?虽然现在免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但平均每亩20-30元根本抵不上农资的涨价。因此,农民仍在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农民仍在对保障粮食安全付出。

因此,如果粮食不能完全市场化,继续维持小农经济,就不能将粮食安全的压力置于农民身上,既然要提高到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就需要加大对小农经济的补贴,间接提高种粮收益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粮食安全与石油安全的关系

的确,粮食具有刚性需求,人的生存第一位是要吃饱穿,这需要具基础性的农业提供。吃饱后需要什么呢?需要工商业和服务业。现代工商和服务业的" 基本“血液”是石油。中国目前是世界排行第二的石油进口大国,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进口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果与粮食对比,石油安全更为严峻。

“面对远为严峻的石油安全角势,即使对各种安全问题忧心忡忡的人,大概也不会以此要求限制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真这样做,固然会大大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却会严重损害城市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面对石油自给率的急剧下降,唯有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维护和完善现存的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系和世界秩序,发展多边能源贸易和对能源开发的投资。”“为什么同理不适用粮食问题?为什么要用粮食战略的名义吓唬收入已经十分微薄的中国农民,要他们继续做这种牺牲?”[8]

本来,粮食和石油也是一样,既可以面向国际,又面向国内,采取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办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让部分耕地生产更具优势的农产品,或发展二三产业,用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工业品在国外换回粮食。而且进口粮食实质上是等于进口我国短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适当解决我国存在的土地等资源禀赋问题。

很多专家分析目前中国粮食国内与国际供应有缺口,但如果真正有缺口,粮价应该是稳定或者上升的,可是以往市场实际表现出来的总感觉到是供大于求,粮价在下跌。对国内石油供应现实上明显感觉不足,出现“油荒”现象,油价就不断上涨。那么到底中国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到底中国每年国内需要多少粮食,这需要科学的、准确的、权威的数字,以便于国家的粮食调控政策的制定。

其实,全球的粮食安全只是局部问题,包括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南美等地区仍然有巨大的生产供应潜力,而粮食短缺造成营养不良的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部分东南亚主要是气候和战乱造成,以及贫穷原因不能进口造成。《环球时报》( 2006-10-13 第03版 )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曾通过计算说,全球耕地的潜在供应力为360亿人口。最近几年,多数学者认为,按当今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粮食供应的极限人口应在110亿左右。以中国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部分进口来解决粮食供应。笔者完全同意一些专家的观点,如果国际上不供应粮食给中国,那肯定是我们的问题。何况,在确保一定的耕地保护面积下,那些精耕细作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非粮食农产品的耕地,完全可以转为粮食生产供应国内。

五、历年粮食进出口状况分析

表2:粮食生产及进出口情况(包含大豆)(万吨)

年份|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全国人均占有量(千克/人)

1984|40731-|1045--|357---|390

1988|39408-|1533.0|717.0-|358

1989|40755-|1658.0|656.0-|364

1996|50450-|1195.5|143.6-|419

1997|49417-|705.5-|853.6-|402

2000|46218-|1356.8|1401.3|366

2002|45706-|1416.7|1514.3|357

2003|43070-|2282.8|2229.9|334

2004|46947-|2998.3|514.4-|381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的资料并计算

表3:我国粮食进出口数量

年份|-大米|-大米|-小麦-|-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大豆|

----|-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的资料并计算

从表2的数据可反映出,历年我国的粮食进口与出口、人均占有量相对平衡,各年的平均出口量还稍大于进口量。表3的数据反映出大米出口远大于进口,而小麦的进口又远大于出口;玉米与大豆情况一样。因此,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其实并非是国内供应的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前我国的粮食供给还基本可以在国内解决,并不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也正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耕地,而且在中国维持现有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耕种收益甚微甚至是负收益,就会将耕地丢荒另某出路,必然影响到国内粮食供应,进口量加大也将成为必然。因此,无论今后进口量是否加大,只要我们继续维持小农经济并不受国外市场冲击,就必须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需要加大对小农经济的补贴,间接提高农业收益保证农民的收入。

六、提高粮食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表4: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单位:元)

年份|总收入数|其中工资性|-转移性及-|--家庭经营纯收入---|

----|--------|---收入---|财产性收入|收入数|其中农业收入|

2002|2476----|840-------|149-------|1487--|808.0

2003|2622----|918-------|163-------|1541--|891.2

表5:2004年分地区的农业收入(单位:元)

地区|人均纯收入|-其中家庭-|----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

----|----------|经营纯收入|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

表6:2004年分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万吨)

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食作物总产量

东部|49248|0143|15395

中部|67673|6975|21484

西部|36632|4487|10068

表7:2004年地区乡村人口数(万人)

地区|全国人口|乡村人口

东部|54138|38441

中部|45409|32891

西部|29852|22922

表4-表7的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七、政策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完全可以用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一是用丰富的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非粮食农产品在国际上换取粮食;二是通过耕地集中进行规模经营、以用规模化降低平均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人均耕种收入,并用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工业品在国外换回粮食,以此减轻就业压力。就算让部分耕地生产更具优势的农产品会造成粮食国内供应不足,并且国际粮食供应出现问题,但在保证农业(包括非粮食农业)耕种面积的前提下,也随时可以转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国内供给。

我们已经加入WTO五年,农业问题、粮食问题也必然要面对全球化冲击,更必须通过参与制定和维护WTO相关规则,在WTO规则下用市场化的思路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对于一些观点认为增加粮食进口会使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造成我国的损失。如果真的是这样,价格上涨也就会刺激国内的生产,同样也就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一些观点认为加大粮食直补后会出现粮食供大于求的问题,造成市场上粮食价格下跌,如果真的这样,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事实上,粮食具有刚性需求,粮食增产与减收在宏观上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少,我们应该需要科学的、准确的、权威的粮食需求数据,以此制定出严格的区域性的粮食种植保护(面积)区,不能用于其它用途,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办法保证保护区内耕种的居民收入。

因此,国家的粮食流通领域完全可以市场化,并只成立非赢利性的国家粮食储备机构,保证在出现天灾等国内粮食供应出现短缺时发挥作用。否则,仍然会存在粮食价格上涨而农民收入不能提高的现象。

确保粮食安全和保证农民收入上是统一的,但一直以来,我们却人为制造出粮食安全问题,使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形成矛盾,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过于重视确保粮食安全而忽视了保证农民收入,反过来导致农民种粮负收益或低收益出现抛荒、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而影响到粮食安全。

本来,加大粮食补贴有违笔者自对由市场制度的一向支持,但是,在我国粮食市场一直以来均受政府调控干预的非市场状况下,在现有土地制度和目前小农经济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下及农村大量的隐性失业情况的现状下,在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前景下,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让国内的粮食生产有利可图,必须加大粮食的补贴来确保农民的收入。

——本文是讨论初稿,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

[2] 同1,P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9-01。

[5] 同3

[6] 同4

[7] 林玉:《石油巨头称:大量出口为履行对投资者承诺》。《经济参考报》,2005-09-05。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第8篇

关键字:粮价上涨粮食安全

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近年来全球粮价飙升,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显示截止今年二月底,过去三年里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181%,食品价格上涨83%。仅2007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目前新的粮食危机正在形成已达成共识,面对粮食危机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粮食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996年11月,《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中重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事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可以看出粮食安全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

二、世界粮食问题的现状

世界粮食计划署于2008年4月22日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自2008年3月27日,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随后4月17日,泰国大米再次爆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国际粮价上涨将使贫穷国家的1亿人口更加贫困,而就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

三、粮食危机产生原因分析

引发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从需求供给角度来分析,这一轮全球粮价上涨的实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条:

一是全球粮食总产量因严重自然灾害而降低。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灾害严重。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给世界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近年来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减产量更多。

二是全球粮食消费量因经济复苏而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人口增加,各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

三是燃料乙醇异军突起消耗大批粮食资源。出于应对“石油价格暴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备受青睐。燃料乙醇是生物清洁能源的一大品种,一些国家利用大量玉米等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导致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世界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四是生物柴油迅猛发展消耗了大量植物油资源。生物柴油是生物清洁能源的另一大品种。欧盟是利用菜子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区。由于欧盟各成员国对生物柴油生产的投资迅速增加,因而生产能力迅猛扩大。这自然会导致植物油料供应紧张。

五是全球粮食储备量猛降。一方面,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另一方面,粮食消费量增长。两种相反的作用必然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迄今,全球粮食储备量已减少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给世界粮食安全笼罩上阴影。

四、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世界性质的粮食危机,中国在开放市场条件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一)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优势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根据我国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各地比较优势,加大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这些地区良种引育、农技、农机、信息等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努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加大优良品种和种粮技术的推广,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五)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J),财会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