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1 16:1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教育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自我概念
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学生的智力,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认知因素的积极参与。此外,一个人的情感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性格、自我概念等因素也会对外语学习有重要影响。其中自我概念对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自我概念的含义
自我概念是对人们自我感知和自我认识的统称,即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在心中逐渐形成的一幅朦胧的自我肖像。从大的方面讲,它指对自己的整体概念,如“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人”等。从小的方面讲,它又可以指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自我能力的评价,如我们常听学生说“我这人不是学英语的料儿”、“我脑子笨”、“我不善于记英语单词”等等。
自我概念大致可分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前者表现为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同伴或团体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外语学习者的积极自我概念包括:相信自己学外语的能力,看到自己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进步,认为自己学外语方面不比别人差,甚至比别人更为优越。因此,积极的自我概念无疑会对外语学习起着促进作用。反之,消极的自我概念则是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自己能力低下,在同伴或团体中无足轻重,认为外语学习困难重重、高不可攀、从而畏缩不前,认为自己不是学外语的料儿。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势必会妨碍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原因
人的自我概念往往是通过以往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比较而不自觉形成的。成功与失败、荣耀与羞辱、他人的批评与赞扬、鼓励与讥讽、呵斥与表扬……。
所有这些都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某种痕迹与印象。父母对幼儿的自我概念形成有重要影响。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经历的拓展,会使人们形成较为稳定的、全面的自我认识、自我概括。
三、自我概念对外语学习中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原因常常被认为“差生”。这种不良的自我概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外语学习,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
1、胆怯:由于英语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导致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产生畏惧感。他们害怕被老师“提问”不愿开口说英语,怕被人耻笑。
2、倦怠: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产生倦怠心理,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3、从众心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并非自己一人不会英语,其他同学也不会,自己不懂也没关系,不愿意进一步学习与思考,因而放弃学习上的追求。
四、自我概念的改变
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概念,并从此形成新的自我、开始新的生活。
首先,自我概念本身是逐渐形成的,是不断丰富、发展变化的。那种“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说法不适用于自我概念。英语学习不是秉性问题,而是后天自我认识的过程。
其次,自我概念是自身实践、自身经历的反映。例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某次大胆地在全体同学面前说了一句英语,遭到了同学们的讥笑,这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客观地分析原因,就会给自我概念增添消极的色彩,他会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儿”。如果老师能够及时给学生分析原因,让他们明白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事情,它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及时赞扬那位同学的勇气,给予充分的鼓励,结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一个崭新的自我将会形成。
最后,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非常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马尔兹(1987)认为:“自我概念决定了个人成就的界限……”。扩大自我概念,你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概念,赋予个人新的能量、新的才华,并最终使失败转为成功。也就是说自信心强、自我概念健康的学生,语言水平提高得较快;反之,自认为“智力平平、学不好外语”的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力。不良的学习成绩又反过来证实了自己不恰当的自我评价,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消除不利于学习的想法,从正确的自我概念中解脱出来,重建一个自信、自强的自我概念。
五、培养学生健康自我概念的方法
1、改变学生的观念
中职生在长期的失败经历中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外语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英语正确认识以往的学习经历,分析失败的原因;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学习过程;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讲究学习方法与策略。让学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而且方法得当人人都会获得成功。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英语。
其次,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个人主要是在与那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的关系中,及别人如何对待他的经历中形成或改变他一生的自我概念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任课老师及其态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对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得学生从教师的态度这方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潜力与实力,它会像鼓帆的风,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反之,教师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冷落和失望的态度言行,会使得本身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自己不行”的自我概念得到强化,对成功之路望而却步。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多用事实肯定学生,如“你真的行”“你也能成功”。
3、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错误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在所难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更是普遍现象。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出现的场合及出错者的不同基础与水平等,采取宽容的态度,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错误,教师可予以纠正;如果是语言应用中的失误,就不必指出 。教师也可在设置教学情景等方面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减少学生出错的机会。
4、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中职生长期以来体验最多的是失败与教训,如果教师多为他们创设一些机会,让其体验“成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增添积极的色彩。例如,平时的小测验,我们老师可以有意将难度稍稍降低一些,让绝大部分同学体验一下得“高分”的感觉。不要小看这种体验,对于中职生来说,学习上的成功会让他们感到万分惊异和激动。他们在学习上获得几次成功体验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增加奋发向上的力量,不断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和才智的信心,这必然会优化他们的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使他们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教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纠正学生偏差的自我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对所有的中职教师来说,我们仍将是任重而道远。
Reference:
1. Am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马尔兹,《你的潜能》, 工人出版社, 1987.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
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影响,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某社区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某社区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中2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61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3±3.2)岁,该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40%,饮酒患者占50%,高盐饮食患者占56%,运动缺乏患者占70%;对照组中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62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9±2.8)岁,该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42%,饮酒患者占48%,高盐饮食患者占56%,运动缺乏患者占7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不良生活方式所占比例等资料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接受健康教育,而实验组老年人接受健康教育,其具体方法如下:
(1)对老年患者实施口头以及书面教育,同时给予老年患者分发编写的各种健康知识的宣传册,使他们及其家属对健康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给予老年患者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理解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患者,可以由浅入深的进行健康教育;而对于理解能力稍弱、文化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其讲解的语言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必要情况下可以开展知识讲座。对于未能及时掌握或忘记的患者,可以定期再次进行相关的活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3)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如每月对老年患者进行一次护理指导,给患者讲解常见老年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强化精神护理,鼓励其多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工作中来,使其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定期为老年患者进行健康体检,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的预防策略。 结果
经过1年的观察,实验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14%,饮酒患者占32%,高盐饮食患者占26%,运动缺乏患者占28%,而对照组上述4类患者占该组比例分别为40%、50%、54%、72%。实验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例)
吸烟(例)
饮酒(例)
高盐饮食(例)
运动缺乏(例)
实验组
50
7 (14%)
16 (32%)
13(26%)
14(28%)
对照组
50
20 (40%)
28 (56%)
27(54%)
36(72%)
P值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因为老年人健康问题,不仅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预防和延缓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或发展,在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医疗负担的减轻。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是由于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因此,改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慢性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运动缺乏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更为显著,效果更明显,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指出了护士在高校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1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Wll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川图。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学和健康教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来自两方面的激励和支持: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专业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1.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常处于紧张无序的脑力劳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广东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书面报告。报告显示,有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1乃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而剩下约7/l0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数据意味着高校教师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条件,一旦因为某些不良外因刺激,如:短期过度劳累,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或心理创伤,营养不合理或生活不安即可导致某种严重疾病发生。如果这样,不但妨碍了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妨碍了整个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护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最后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3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特点,如心血管疾病从40岁开始明显增加,消化系统疾病从30岁开始就已经有明显增加,以及在高校中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等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2饮食指导: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酒。
3.3作息指导:不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或短期过度劳累,保持每日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习惯,注意调整工作、锻炼、休息与睡眠的关系。
3.4用药指导:应经常告戒病人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策略地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5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促进健康的行为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程序(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z]: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方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不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论的重要性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尚需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通力合作。而护士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保证。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要能够像打针、输液那样娴熟地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但获得身体健康,还要获得知识上的增加。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要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两桶水或更多的水,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93-01
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发展和实施,护理工作的范畴也在扩大,维持人类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护理工作从面向疾病扩展到面向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健康观念,使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不仅希望有病能得到及时良好的治疗,而且希望不得病,终身健康,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我院从开展整体护理,实施健康教育以来收益匪浅。我们认识到,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也是挖掘护士潜能,展现护士才干,体现护理价值的重要手段。现根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谈几点体会。
1 必须树立现代健康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
1.1 现代健康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概念的界定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现代健康观念。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们希望掌握更多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这一健康观念使护理工作者对人的理解.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有了认识上的飞跃,只有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念,才能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好。
1.2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按护理程序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护理模式,这是社会发展向医疗服务提出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1.3 转变观念是保证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整体护理观念,确立了护理工作者要主动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确立护士必须承担多角色功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灌输而是有助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和整体护理观,才能为病人更好的实施健康教育。
2 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学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基础,也是获得健康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2.1 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方式 交谈中护士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美好的,要注意语气,要善于总结哪一种语调易于让患者接受,易于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2.2 具有易被接受的亲切感 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以良好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表现出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给病人以可信、可亲的感觉,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及处理护理问题的能力,取得病人的信任,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让病人有亲切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实现病人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其自愿接受并配合健康教育。
3 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1 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理论的知识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应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人文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实施健康教育。
3.2 加强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 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是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人际传播健康教育处方,行为干预,制定和使用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等基本技能,遵循评估-诊断-计划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的教育程序,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水平。
4 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评价能力
关键词 小学 性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性健康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1对性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偏差导致不重视
人们对性教育的普遍性理解对性教育的推广是有一定影响的,曾经有过家长因不理解性健康教育而反对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新闻报道,教育部门或学校可能会考虑社会影响而采取少进行或不进行性健康教育。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家长,普遍对性健康教育的理解有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集中在性教育所涵盖的范围。大多数人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都先入为主地认为“性健康教育”就是“青春期教育”或者是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1.2教师性健康教学素养偏低阻碍学校性教育发展
不同的学校,性健康教育授课人员各有不同。有的是由各班班主任进行“青春期教育”,有的是由校医授课,还有的是由副校长专门负责。
我国师范类高校并无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专业。没有现成可行的性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论,教学方法等理论功底,授课都是自己备课,查找资料。因此,各校授课教师的性健康教学素养普遍不高。
1.3政策的严重滞后阻碍学校性健康教育发展
国家教育部并无性健康教育落实的相关具体政策,最基本的《纲要》在基层教育单位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在教学安排上,《纲要》中虽然做出了课时安排的具体要求,但在各校的各年级课程表中并无直接体现。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做的其实很有限,虽然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知道性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对于发育年龄大幅提前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限制,在上一级行政部门没有对性健康教育做出具体要求的时候,他们是无法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在基层中的分配是不均匀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资金或师资相对有限的时候,往往会开展对学生更加重要、可操作性更强的活动,如“牙齿保健”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是影响小学性健康教育推广的重要因素。
2小学性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正确宣传性健康教育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动员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宣传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参与到青春期教育之中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大力宣传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社会上那些具有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人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旧的思想观念,还青春期性教育以科学的面目;使学生家长对性教育也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孩子由生理变化而产生的性问题给以性知识教育,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不管不问,甚至给以粗暴处理;使学校正确认识青春期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正确认识青春期性教育的作用。总之,通过舆论的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对性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共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开展学校性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气候”。
2.2拓宽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性健康知识获取至关重要,但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并未做到位。学校往往通过其他课程渗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性别教育”等应该归属于专门性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因此,增加性健康教育的课时量和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授课方式方面可以采用成熟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性健康的隐性教育。我国的小学性教育有必要单独设置课程,改变我国目前未设置单独性教育课的局面。
2.3加强性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
性教育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性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督促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将性教育列为必修的独立课程,应该把这项工作列为教育内容之一,为小学培养合格的性教育教师;同时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还应定期地为小学性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还可把性教育教师送出去进修;也可与当地或上级性教育机构合作,在职培训专业教师,以改变现有性教育教师缺乏的局面,以满足小学对性教育教师的急需,为建设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作贡献。
2.4加快政策制定和加强执行力度
首先,国家教育部应督促教材出版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教材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确保编写出完整性、科学性、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这是由于目前各地自编的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于讲授内容的选择,尚难以掌握,效果也不佳,严重影响了性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性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普及性教育,必须根据其自身的规律,走材之路,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性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认识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知贯彻教育部有关政策,上行下效,深化细化性健康教育工作,实行工作问责制,将性健康教育提上一个新的高度,与官员政绩、学校工作严密挂钩,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
参考文献
[1] 张世辉.小学性教育的缺失与补救措施[J].天津教育,2009(8).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目前在对军校学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探讨心理弹性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效果,并分析心理弹性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如何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使用,探讨心理弹性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意义。结果影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面临危险或是遭受重大压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压力事件均为主要因素,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使用心理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结论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弹性可以得到较好的使用,让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展开,并保证到军校学员在学习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军校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府,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军校和地方大学在管理制度上实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要较快的适应军校的环境,对其心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目前对军人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军校学员的行为规范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有限时间之内要实现从普通群众高中生转化成为军校大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训练,因此这就对军校新生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较多的研究显示,在目前军校教育,即军事训练+专业学习的教育模式之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够及时的适应,这就形成了一些军校的开学时期出现的新生退学现象。同时军校新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军校新生教育无法较好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军校学员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针对目前军校新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心理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心理弹性,能够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较多的参考资料。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就是在受到严重威胁之下也能够产生使用较好或是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心理弹性的结果性概念。在过程性的概念上,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的能力以及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导致个体在受到了较大危险或是压力后,能够迅速的恢复成功应对的一个过程。在心理弹性的能力性的概念上,是个体所有的一种主要特征,也是一种品质角度的定义。有学者对能力性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指的就是个体在受到压力时能够保持自身适应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以及结果性定义虽然并不相同,但都会强调心理弹性主要是在个体受到了危险以及压力后,自身产生积极的应对能力[3]。同时这种能力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加轻松的面对困境以及挫折,积极的去适应社会以及主动发展。
2、心理弹性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同时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目前较多的军校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没有一个成系统的并且完整的体系。同时在军校中,很少有任何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教师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仅是通过团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这种心理教育模式显得非常单一,极易流于形式化以及表面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心理弹性的应用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使用。通过使用心理弹性的教育,能够帮助军校学员在进入到军校的初期,在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后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应对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加轻松的面对在初入军校时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身体压力,这对军校学员及时的调整心态并较快的适应军校环境均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理弹性在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使用方法
1、关注基层环境的支持
在军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最普遍的就是基层环境。因此通过以环境支持为主的健康教育,开始成为了军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改善军校学员的生活环境,并能够较好的修复军校学员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军校学员遇到了训练困难或是学习困难,这些困难均会导致军校学员受到较大的心理问题[5]。通过对其实施环境支持,可以为军校学员带去强大的心灵力量,明显的提升军校学员的自信心,帮助军校学员对于生活中的困难有着巨大的信心,并主动寻求帮助将这些困难解决。而通过基层环境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军校学员也能够主动的关注心理弹性的好处,并学着自我使用心理弹性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关注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培养
通过研究显示,目前军校新生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渠道上,仅仅是中学时期的生物教育以及健康教育。这些心理知识片面、业余,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可以从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解决军校新生的心理问题[6]。首先可以加强团体辅导的专项性,使用青少年心理弹性评定问卷以及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弹性问卷等专业性的调查量表,对目前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类,并针对每组大学生自身的视觉心理特点,对其建立起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我军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心理弹性理论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尤其要注意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技能以及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应用以及情境创设等方式实施教育和培养,这种手段也能够明显的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加强学员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目前我国军队对于军校学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当代军人的素养更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各种挫折以及困境就要求基层的指挥员以及后勤人员需要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军政素养,对于军校学员尤其如此。对此,军校学员需要自己树立起一种积极的应对心态,增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尽量的降低危险性因素对学员自身的影响。尤其是可以使用自我暗示等手段,适当的夸大保护性因素的相关作用,在心理上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保证到心理弹性在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使用。
三、展望
心理弹性是目前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使用心理弹性的方式,能够明显的改善个体在遇到困难后的心理状态,帮助解决问题。对于军校学员而言,在初入军校时,巨大的身心压力会对学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在此时通过心理弹性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军校学员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周习文 单位: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李,陈珑,孟涛等.军校新训学员的训练疲劳与其心理弹性、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18):1989-1991.
[2]石磊,李敏,陈珑等.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1):1024-1026.
[3]陈珑,彭李,孟涛等.军校大学新生体能训练成绩与其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关系[J].预防医学杂志,2014,32(6):531-532.
[4]王芙蓉,吴慧,陈欢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与地方高校经验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4):120-12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科学的突飞猛进,一是新医学模式的转变,二是健康的概念重新定义,使护理在概念和内容实质上发生新的变化。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护理疾病,而是实施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不只是帮助病人解除疾病痛苦,还应帮助人们增进与维持健康。医院实施健康教育就是促进医院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的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当前整体护理所要面临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护士是健康教育队伍中重要的主力军。她担任着健康教育的任务、责任,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等,使人们健康地生活。现把我院实施健康教育多年来的体会报道如下。
1 建立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
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是有效实施健康教育的保证。医院健康教育由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及科室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组长由高年资、大专以上的学历的护士担任。
2 组织健康知识学习
2.1 使每一个护士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健康教育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全面的健康状态。护理工作以医院转向地区、社会、家庭,运用各科知识,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达到改善、维持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
2.2 护士的基本职责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对护理事业有坚定的意志,深厚的感情,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健康,并发现其健康上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在自身的基础上取得身心的最佳健康水平。
3 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3.1 健康教育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疾病进行单人的或集中讲解,示范,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等宣传资料。
3.2 语言技巧:语言表达的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恰当的语言可获得病人发自内心的信任,并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而言出不慎常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护士必须重视语言的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不同对象(如: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原有卫生知识水平等),不同环境(如:医院、社区等)不同的护理问题选择不同的谈话内容和方法。
3.3 文字技巧:编辑健康教育记录单,完成健康教育计划,指定有关方面的卡片,利用标语、报刊、书籍等方式相互流传,提高效果。
3.4 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实践表明,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社会背景对健康教育的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针对性的教育尤为重要。对文化层次较高、求知欲旺、接受能力强的病人,除了常规教育外可让病人主动参与,根据病人的需求增加教育的内容,提供一些宣传资料。对文化水平低的病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突出表达所需内容。对年龄较大、记忆又差的病人, 教育的内容力求简单、形象、必要时重复讲解。
3.5 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时机一般宜选在病人病情比较平稳,情绪稳定的时侯进行。根据病人的年龄、体力、精力等特点,进行随机性的教育,教育的一般为15~30分钟,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
3.6 收集资料、详细的评估、制定完整的健康教育计划:专业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心里状况、疾病特征等找出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认真的评估,制定完整的健康教育计划。
3.7 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保证,护患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作为护士自身不仅要有良好的素质,而其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才能取得病人信任,满足病人得需求。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得听取病人得倾诉,详细地解答病人的每一问题。
4 健康教育的质量评价
医院成立健康教育质量评估小组,采用护理程序,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价在病人身上,了解病人是否掌握了必须有的知识,是否有正确的信念和采取积极的态度,是否有行为的改变。通过反馈,效果评价为优、良、差。对差者进行教育,确实让病人受益,达到教育总目标。
5 体会
通过实践表明,开展健康教育,丰富了护士的医学护理知识及相关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了护士自身的素质,密切了护士与就医者的关系,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威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影响;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摩擦与碰撞日益明显,涌现出了多种价值取向,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多种多样。这在拓展大学生视野、扩大选择空间的基础上,也使得大学生面临困惑,手足无措。外加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大学生中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面向当地某所高校展开,围绕把心理健康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生进行研究,共计430人,女生286人,男生144人;选取满足研究样本标准,且未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的另外一所高校作为对照组,总人数为340人,女生200人,男生140人。利用自我概念问卷,借助苦恼量表,通过社交回避充当心理健康指标。若站在心理健康层面而言,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接纳自我、认可他人中。自我概念属于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而自我意识的改进与提升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自我概念主要包含身体自我、理想自我等多个指标。由此可知,评判自我概念能够科学预估心理健康水平,并可准确评判心理素质。另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心理困扰,且绝大多数都无法正视自我,畏惧人际交往。因此,笔者参照这两个量表来评判心理素质。
二、研究结果
1.自我概念方面的对比
面向实验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前期,参照自我概念问卷,围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自得分展开对比,权衡同质性。面向实验组的学生讲授心理健康课程后,围绕实验组学生针对授课前后得分展开对比,进而得出心理健康课程在自我概念中所发挥的作用。另外,围绕对照组的学生针对前后得分展开对比。通过对比可知,两组对比拥有同质可比性。待接收心理健康课程后,实验组学生的自我概念指标得分显著提升,满足统计学差异,且较为明显,后测成绩超出前测成绩。但对照组学生的个别指标得分却有所下降。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可知,实验组的自我概念总分超出对照组,差异显著。
2.社交苦恼方面的对比
从社交苦恼着手,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得出下述结论:两组拥有同质可比性。其中实验组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后,其社交苦恼程度迅速下降,且社交回避、焦虑得分等都小于前测结果,同时降低的程度满足统计学中的显著性,具体来说是指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后,社交苦恼程度和焦虑感迅速下降;而对照组学生在这一层面的前后得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学生的社交苦恼程度和焦虑感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心理健康课程可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感。
三、理论剖析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课程直接影响着心理素质。实验组在接受课程学习后,其自我认知得到大幅改善,并可正确评价自身,无论是从整体层面,还是从某个层面,相应的评价均有所提升。同时,社交苦恼程度大幅下降,社交回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另外,为规避前、后测量中因学生的自我成熟水平、知识宣讲等的作用,并增添了对照组,对照组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如实验组学生,但并未开设健康课程。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健康课程之前具有同质性,然而,讲授健康课程后,从自我认知与社交苦恼等层面而言,对照组的变化并不明显,且低于实验组。借助这一结论可消除无关因素的作用,可认为健康课程讲授是提升社交技能、改善自我认知的根本因素。
经由本次研究表明,在高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课程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素质,关乎着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我,强化自信心,引导学生脚踏实地,树立合理的目标,缩短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心理健康课程还可帮助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降低社交苦恼度,降低社交焦虑感,认可和接受别人,友善待人。
四、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建议和策略
现阶段,某些高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即便是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因发展和研究时间较短,如何改进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此门课程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仍是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迫切需要解决。笔者结合实证,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素质展开研究,并对课程开设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1.明确课程教学的价值
现阶段,对于高校而言,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包含下述几种形式:集体辅导、专项咨询、教育课程、知识讲座、宣传活动、健康报刊等。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上述教育活动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增强,且在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可替代。然而,若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层面而言,上述活动所表现的特点、适用条件与局限性等存在差异。其中集体辅导主要被应用在心理问题一致或者心理发展要求一致的学生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存在多种形式,在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学生主动参与,效果良好。然而,此种教育形式却要求依照学生的意愿正确分组,且每组成员大约为十人,经由此种形式达成的目标存在局限性,也对辅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专项咨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有效解决真实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受益面狭窄,影响较小,效率不高,且其开展离不开健康知识普及。
与上述几种教育形式相比,心理健康课程因时间、内容较为充足,且课程目标集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个人情感、思想态度于一身,全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虽然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来开展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能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质,在其成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构建专门机构,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为顺利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应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专门、系统化的教学机构,主要负责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计划编排、共同备课、教学交流、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内容。心理健康课程除讲授心理健康内容与技能外,还应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惑。因此,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并以学生需求为基础,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此次研究中,借助开放性调查明确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了需要讲授的心理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其中有98%的大学生认可课程内容设置,且获益良多。
经过此次调查还得出下述结论:大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学知识,其中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度最高,其次分别为情绪和压力等。这一调查结果和往期研究相一致,其中人际交往也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应掌握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围绕这一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另外,设置课程内容时还应考虑男女性别差异与专业年级不同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3.壮大师资队伍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师是开展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对于高校而言,为有效、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教师应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工作态度、强大的心理素质,并熟悉心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增强心理素质和提升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课程以心理学科学为基础,专业性要求较高,主要涉及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要求教师应具备扎实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大部分高校均是由德育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有些还要求辅导员兼任。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辅导员,均未接受过系统训练,不了解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将其等同于道德品质教育,主要通过说教开展课程教学,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为充分发挥此门课程的作用,实现开设目的,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与现实需求,聘请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牢固的教师,并选聘拥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充当主讲教师。同时,围绕喜欢心理健康教育并拥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认真学习,积极补充,增加知识储备,增强理论素养,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4.改善教学形式
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课程并非单纯的理论传授课,除讲授心理健康理论外,还希望借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悦纳他人,以此来促进自身发展,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且将理论和技能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是实现教育目标、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因此,在讲授此门课程时,不提倡采用讲授方式,要求我们应改善教学形式,采取多种手段。作者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应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生活实例,开展案例教学;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应增设活动游戏,增加专题讨论模块。由此可知,教师应采取不同种类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困惑,经由教师的指引,实现自我反思。
五、结语
高校可从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课程化是一种最有效、最合理的形式,还是全面增强心理素质的关键。各所高校应科学看待心理健康课程,明确其在增强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大面积开设此门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9).
[2]薛长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