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管理学论文

健康管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1-30 11:05:38

健康管理学论文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1篇

(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人文精神马克思所观察到的人,是现实的并处于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人,是既受动而又能动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之有别于动物,就在于人具有其它动物所没有的生命活动的类特性。“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57因而,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马克思一生的致力所向与倾注,不难发现他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于追求人的解放与实现,马克思大部分的理论著作及实践活动,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都始终贯穿着对人的终极追问与人文眷注,透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受动而又能动的人的双重性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四重向度,即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其表现为既受动而又能动的双重存在。人受动而能动于自然,又受动而能动于人以及由人与人的关系结成的社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类历史。很显然,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人的这一双重性。一方面人不得不顺从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及生老病死的生物规律等这些客观规律,人无法促使这些客观规律的产生与发展,也无法以人的方式来终结它的进程;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用自身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知识,利用人的聪明智慧,人可以凭借认知、情感、意志等感性因素,创造条件改善人自身的生存环境,调适人与自身、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的健康的良好状态。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人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及心理机能的运行及变化规律,对社会环境因素、自然因素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的规律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与掌握之后,积极有效地介入并影响自身生理及心理的运行进程,达到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达到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的既受动而又能动的双重性。

(三)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是理想的抽象的人的存在,人生而处于“不自由而向着自由”进发的状态。自由本是人之为人的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人的软弱以及人自身的悖论,使得人脱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而处于不自由的状态(异化状态)。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力水平与社会普遍交往程度的极大提高,人才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其一、健康管理理念祈向于人的自由,健康管理在人的生命健康领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自由。健康管理从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度来调适人的各种机能的平衡,使之达到个体自由的内在维度。其二、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人的自觉。健康管理理念从本质上说来,是人挣脱自身的生物性及由生物性所决定的有限性(肉身的必死性)的人性自觉的体现,是以人的理性(包括逻辑性、系统性、规范性等)能力及非理性的情感、意志、价值等因素共同祈向于人的精神无限性,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外张力与无限性的人性的超拔,而这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由与自觉,即有限向着无限的自觉,人的生物性向着精神性的自觉,不自由向着自由的自觉。

(四)健康管理理念体现了人与多种关系的和谐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里,社会是由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因着对象物的存在确证对象物的同时也确证着自我,从而使人自己与对象物区别开来并形成具有个性的自我意识。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发生了人与自身、人与他者、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人显然处于主体中心的地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在马克思哲学视界里,人与自身、他者、社会及自然关系的和谐,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讲,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生共存与共同发展,是主体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健康管理理念倡导的是一种全面的健康观念,与传统的健康观只涉及人与自身生理机能的关系相比,健康管理理念显然是以哲学的思辨来统观人与整个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来反观人自身,是将人自身置于社会历史活动与自然物质交换活动之中,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首先,健康管理要解决人与自身的关系。健康管理通过身体检查、健康评估、心理问诊等形式,发现自己存在的健康问题,并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其次,健康管理要解决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个人身体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健康的个体存在是健康良性的人际交往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普遍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再次,健康管理要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是构成一个健康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最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康管理理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认为要以人为本与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人的生命健康所用,要又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健康管理理念的人文价值

(一)运用理性与非理性的人文价值导向人具有运用理性与非理性的能力,人具有逻辑思维与综合判断能力,人具有批判与反思的意识,人也具有情感、直觉、意志等理性之外的生命体验与本能,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独具特性。人“不仅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而且可以按照一切种的尺度来进行创造活动”。通过健康管理理念的人学解构,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的生命健康领域,理性与非理性的运用最大程度地提升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之上是人的健康生存与自由发展,健康管理理念倡导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与健康和谐思想,始终把人的健康生存与自由发展看作是生命活动的价值祈向。健康管理理念显然是现代科技理性运用的体现,然而它却以人的健康生存与自我发展为目标,以促发人的自我意识与张扬自由个性为价值祈向,是实现人文价值基础上的科技理性的运用。再者,健康管理理念倡导的是全面健康的观念,追求多种途径的健康管理方法,在尊重科学理性的基础上,也注重非理性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因此,健康管理理念是全方位多途径的立体式的健康管理方案,是以人为本并倾注人文关怀的健康理念,以及由此理念倡导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及各种健康管理活动。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素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社会学;健康管理学;社区教育

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与性质

1.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与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具有内在的联系。要明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概念内涵和性质,首先应明晰社区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概念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用的范围来看,它是专门研究社区教育过程中社区居民健康情况和规律的科学。因此,要探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离不开探讨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内涵及本质,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的本质性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社区建设所出现的教育问题成为崭新的课题。历经20多年的探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概念达成了基本的共识。2006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对“社区教育(communityeducation)”概念内涵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叶忠海教授据此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是社区发展本位与社区人终生发展本位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2]国内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把社区教育的国际性概念与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教育实践相结合。他们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民众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集合体,是社区全体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种教育体系。”[3]提出社区教育的实质,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根据国家标准及目前国内外专家对社区教育概念的共识,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应包括在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及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协同实施,充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和培训资源,引导社区各类人群广泛而自觉参与的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健康管理是古老的教育活动之一。从中外教育史发展看,自人类教育现象产生,就存在着健康管理教育活动及健康管理教育理论。健康管理思想存在于众多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华佗说:“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健康管理思想也存在于众多西方古代医学文献中。希波克拉底说“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样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古罗马医生盖仑说“健康和疾病与人本身的意愿和行动能影响的六个因素有关,即空气,运动和休息,睡眠和觉醒,食物和饮料,满足和疏泄,情绪性兴奋。”西尔斯是1世纪的罗马大百科全书式学者,他认为“医学实践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生活方式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和通过手(术)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就是在营养,穿着和对身体的护理,进行锻炼和锻炼的时间长度,按摩和洗澡,睡眠,合理限度内的性生活方面提供健康方式的处方和建议。”那么,何为健康管理?何为健康管理学呢?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狭义的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指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专属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据此,由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4]。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概念,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一些理念尚未被公众所接受,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在我国,健康管理服务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健康管理师”来提供。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健康”建设,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国家战略高度。根据规划,群众健康将从医疗转向预防为主,不断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5]。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及发展是最近20多年的事。健康管理学,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管理的全过程[6]。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弘扬“治未病”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即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7]。综上所述,健康管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健康情况与探讨健康教育规律的科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健康管理学在教育方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具有特殊的地域范围、特殊受教对象、特殊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方式方法等。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研究一定区域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科学。首先,它是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它不是对社区健康管理情况的全面思考,而是从健康素养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的健康管理分支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性规律,构成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来源于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反过来运用形成的理性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指导社区健康管理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就其理论形态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和综合渗透的结果。它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遵循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但它主要探索一定区域居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特殊规律,探讨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及过程的健康素养管理活动,社区健康素养水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同类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中主动发挥社会作用的特殊规律,等等。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又是教育学在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领域的贯彻和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作为特殊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遵从教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要根据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教育本质特征,贯彻社区教育目的,遵从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成员学习心理规律,以及社区教育教学规律等。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要借鉴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现代社会学对现代社区的研究,及其对现代社区发展规律理论的探讨。然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并不是管理学、教育学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机械叠加,它从当代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出发,把健康管理理论、社区教育学理论及现代社会学理论融合而生成新的理论形态,它既不是管理学的健康管理教育理论的再现,也不是教育学和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复述,它具有全新的理论形态价值和实践意义。

1.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社区教育学相互融合的结果,它既涉及健康素养问题与教育的结合,又涉及健康素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对于健康素养的认知能力,发展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正确地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以及意识到健康素养重要性的能力;二是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根据健康素养教育的规律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主动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三是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它是现代健康管理学与现代教育学相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它必须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将健康素养教育作为途径和媒介,遵从管理学的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与按照管理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理论、规律,解决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问题。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是健康管理学理论在现代社区学领域中的运用,也是健康管理学向社区教育学领域渗透的结果。其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健康管理学的子学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要体现健康管理学的基本规律,也要体现健康管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以一定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和过程为对象的,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全面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如果离开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与目的,就会把它混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也就不可能发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特殊规律。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绝不是健康管理学与教育学内容的机械结合,而是在促进现代社区建设目标下,在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所提出的现实问题的催促下,对这两种学科进行深层融合所催生的、具有新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独立学科。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中介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健康管理学、现代社会学和社区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它的理论源于健康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综合、深度融合,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要研究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在社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使健康管理理论受到社区教育实践的检验,使健康管理学的具体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得以拓展和成熟。

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特殊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得以确立的根据。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8]根据这一规定,何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活动和过程的特殊矛盾性?健康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在于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其核心是健康观念教育与健康情感的培育。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把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运用于一定社区范围终身教育活动,指导一定社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及不同健康管理需要的人群,树立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培养社区居民正确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主动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从而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因此,紧密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培养社区不同类型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就成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特殊性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状况,通过引发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活动,引导社区人群形成基本相同的健康管理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促进社区人群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从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学,也与一般的教育学有区别。一般的健康管理学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专业医护工作者,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是一定区域社区居民,通过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事物和人物进行健康管理教育。它也不同于一般社区教育学。因为一般社区教育学探讨社区教育对象、教育规律、学习者的动机和心理、社区教育课程模式和设计等,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主要从培养一定区域社区居民在健康素养方面大体一致的正确的健康管理观的角度,探讨社区教育的各种文娱活动、日常生活修养,以及“谋生”和“乐生”教育培训活动中健康素养的观念渗透等问题。

2.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实践应用等。一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来看,正如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意义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发端于西欧和美国。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作用的加大,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观上要求教育实现民主化、大众化、职业化、继续教育化和终身教育化。伴随这一客观要求而来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教育改革。以美国为例,1902年,世界上第一所两年制初级学院在美国成立,也称作州立学院或社区学院。该学院全部由地方和州的税收经办,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的补充形式,为美国居民提供“人人能入学,为人人服务”的学习平台;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论的国际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该思潮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教育总署结合终身教育理论,提出“生计教育”理论,打通了普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的阻隔。美国社区学院既担负着职业教育和为正规大学输送合格学生的重任,也担负着培育社区各类型、各年龄段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管理观念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得以拓展和深化,其意义与实践活动越来越接近于国际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时又带有中国特色。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9]。而我国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起源于我国政府在2007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三个基本点之一。2008年1月,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以此文件为基础,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全面阐述了健康66条的主要内容,并于同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暨《读本》首发式。2012年,我国卫生部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号召和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及社区学院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体力量。社区教育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呼唤着社区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以“谋生”和“乐生”为主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建设成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促进现代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基本理论看,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内涵、性质和特征: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关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社区健康价值观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目标任务,社区健康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重点和难点,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原则和方式方法,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组织管理,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效果评价,等等。三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具体应用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在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应用,要遵循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特殊规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现代教育学、现代社会学和健康管理学的观点,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提炼带有普遍性的理论成果,并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使已形成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就广东省来看,要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首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搭建社区教育政策平台,进一步完善省、市县、街道和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发挥高等院校继续教育、高职院校社区教育、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联合开展远程教育的作用;其次,要凝聚力量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结合各地市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开发适合地方应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课程;最后,要加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队伍建设。

3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3.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决定其研究的任务,既要遵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揭示的有关社区教育规律和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知识,也要注重从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升华系统的理论知识,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某些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具有研究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两个方面的任务。具体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有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描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现象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现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教育现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形成了特殊的教育规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过程具有特殊的人群对象、特殊的健康素养教育目标任务、特殊的教育内容、特殊的施教过程、特殊的方式方法。它遵循健康管理教育规律,通过培育一定区域社区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掌握基本技能,促进社区人们身心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活动中,不同区域、类型和年龄的人群,对健康管理教育的要求也必然各不相同。作为一门学科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通过描述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现象,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社区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提供详实的第一手经验材料。二是揭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它既遵循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规律。但是,这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被许多表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所遮蔽。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需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中的健康管理的偶然性,揭示其中的必然性。三是需要建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以及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性学科,需要具有科学的成体系的知识系统。从一定区域社区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成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妇女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老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等;从社区终身教育不同活动类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教育学、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教育学、健康技能教育学等;从实施社区终身教育活动种类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职业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文化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从揭示社区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教育的心理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成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等等;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社会效果评价角度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该揭示健康管理教育在社区教育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以及构建科学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形成促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对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不同侧面特殊规律的揭示,就形成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系列,从而构成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四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回答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与其他社区教育的关系。五是指导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总体,它是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经验的理论结晶,它的理论带有普遍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意义。正如当代美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言:“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10]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产生既是为了科学合理地阐释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经验,也是运用系统化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社区健康管理实践活动和过程。

3.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经验性方法两大类型。从学科的研究方法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因其交叉学科和中介性学科的特点,它的研究需要借助与它密切相关的社会学方法、管理学方法及教育学方法等。首先,现代社会学倡导经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的融合贯通,“把经验社会研究作为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基础”[11]。现代社会学所谓经验研究方法,要求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科学地收集与分析社会实际状况的程序、途径与技术。从研究的整体程序看,主要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对象的确定、资料的收集及分析,理论的建立与报告的提出等过程。整个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不同的方法,例如,确定对象就具有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及追踪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社会测量法、实验法、统计法及文献法等。其次,现代健康管理学的方法,包括科学健康管理学的理论方法与实验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健康管理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健康管理现象,从实践观点探讨健康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生成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科学地实施健康管理教育,构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理论健康管理学方法论。最后,吸收现代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现代教育学研究的原则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类型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等原则。现代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系统综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社区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等。社区教育既是社会教育大系统的一部分,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青少年德育和老年教育等是平级关系并与它们共同隶属于教育事业大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社区建设的一个方面。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的物质条件建设、社区活动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建设等,也包括社区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组织实施。因此,在考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时,决不能脱离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大系统、孤立地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研究。调查研究法对研究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理论资料可供借鉴,所以必须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经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提炼出带有普遍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此外,还有社区实验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借鉴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这些方法,通过对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形成富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 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 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8] 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J/OL].科学网,[2008-03-25].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基层;儿童;健康管理;缺陷分析;对策探讨

在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理念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及卫生部2009年12月《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相继出台,儿童保健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我院儿童保健实践工作已近20年,作者在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工作,如何组建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怎样提升儿童健康管理水平的问题,如何制定监测——评估——指导——干预与治疗——信息平台为一体的操作流程,以达到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现本文对儿童健康管理的现状、缺陷及风险因素等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对策,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儿童健康管理的目的。

儿童健康管理包含了:儿童亚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操作。现在直接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的表述文献所见不多[1]。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的实践工作已有20多年,但理论研究发展较晚,2009年国家卫生部才正式出台《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本文作者通过20多年的保健工作讨论分析后综述如下。

1 基层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与现状

目前,基层儿童保健的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院、社区乡镇等的管理模式各自为阵,其保健内容不尽相同,尤其是社区基层,基本是检查最基本的内容,过去常以单纯的“查病“、年度例行体检等为主的体检模式;保健内容简单,未能做到长期有序的监测及指导,0-6岁各年龄段的心理行为评估、营养促进、疾病筛查、意外伤害防范以及五官保健,高危儿、特殊儿专案管理等均不完善,现在单位之间相互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均以过去的常规操作持续进行工作,相当一部分仍沿用全纸质档案管理。

2 儿童保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工作者对儿童保健管理的理念认识不够,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思维拓展不够,对管理的内涵、操作流程、运行模式、技术指导、实施标准、风险干预、质量保证等均不完善。基本属于实践中探索管理经验,均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体系[2]。

2.2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属地内无统一规划要求,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例如:基层妇幼保健医院、医疗机构、社区与基层诊所等到底该如何划分职责、有序互动,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3];就竟该如何管理健康档案,而程序化、合理流程、各自的优势与潜力,无信息沟通平台,保健功能模糊致儿童保健漏检。

2.3 信息服务平台未建立,未建立网络平台共享,内容各自为政,流程各异,标准不统一,存在管理模式不规范,大多数由电脑由公司开发,缺乏专业人士参与设置流程及内容,一些基层仍然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明显落后。

2.4 一部份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及技术操作参差不齐,兼职人员比例大,因而不能真正有效保障健康保健质量,导致检查和评估欠规范,指导和干预不到位。

2.5 特殊儿童管理尚不规范,各基层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转诊或双向转诊流程、无具体指导意见,导致区域内流动的婴幼儿保健脱管或未受随访。

3 探讨及对策

3.1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系统,优化儿童保健流程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注重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和2009年国家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标准,以0-3岁的婴幼儿体格发育正常、行为能力较好、社会适应力良好、有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情感、具有主动、高效的学习和博奕能力,发育商高达到或超过生理年龄等为目标,优化儿童保健流程,把好保健管理质量关。

3.2 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已有20多年,但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还不成熟,比较滞后,虽然现在的国家、卫生部、行业相关专家,提出了管理内涵、技术操作、运行模式、管理内容、保健指导、风险预防干预等,但目前仍未出台规范而完善的理论系统。所以需进一步加大其管理理论的研究。

3.3 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其培训学习 从事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快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对未经专业培训学习的人员进行儿童健康管理的理论学习机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4 加大地方经费投入,配置相应的基础设备 希望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基层保健管理,特别是市级以下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4],应予重点投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配置基础设备,确保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二0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3.

[2]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7,1(1):8-12.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5篇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现有文献资料检索以及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前者包括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论文、卫生统计资料和徐州市卫生局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研究资料、计划、汇报、总结等。现场调查包括CHSC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徐州市城区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以及“徐州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的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

通过研究CHSC的健康管理相关文献,理解CHSC的健康管理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了解提高CHSC的健康管理的途径及CHSC的健康管理的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

选取徐州市泉山区两家卫生服务中心(泰山CHSC、和平CHSC),对其CHSC的健康管理现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中心选取老年组和青年组各200人,两个中心总计800人,进行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回收784份问卷,回收率98%。

1.3调查问卷

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①健康知识调查,总计16题;②健康习惯调查,总计11题;③满意度调查,总计8题。分别反映居民健康知识、健康习惯以及满意度情况。

1.4质量控制

①问卷和调查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表,专家进行表面效度测试,并进行小范围的预试,并抽取部分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测试。专门培训调查人员,合格后上岗。②借助行政干预,利用及时补查的方法减少无应答偏倚。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居民健康素养问卷正确率情况

青年组在健康知识正确率总计76.01%(301/396)、健康行为正确率总计72.22%(286/396),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55.41%(215/388)、60.31%(234/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

2.2居民对CHSC满意度情况

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较差。提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

3讨论

目前,大多数多于CHSC的研究以及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关注于现状调查,卫生人力机构及资源配置,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居民疾病负担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描述。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虽然有人提出要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加大健康教育的分量,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得到落实。因此,本文研究结合徐州CHSC现状分析,以“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平台”为样本,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功能实施以及存在问题,为改进与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的目标,通过评价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念以及健康技能可以提高并改进健康管理的实施,同时随着居民健康素养提高,也将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组的健康素养明显高于老年组。结果符合杨秀娟,祝成红等人的报道。表示居民健康素养存在很大的年龄差异。在我国,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很薄弱,人们医疗知识普遍缺乏,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以及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使病患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期望通过病患自身努力来实现医疗信息的对称是不经济也是不可行的。就我国国情,可以将健康管理作为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切入点,从而使患者更好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相应的服务。健康管理在我国仍是新概念,国内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提出还不到10年,初期几乎照搬美国的商业模式,但实践效果不佳,因此借鉴与创新是建立中国特色健康管理的要素。就居民对CHSC满意度来看,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还较差。

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本文对健康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管理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公众认知和接受程度欠佳,运作机制尚不成熟,容易出现“检而不管”现象,未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等。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因此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尤为重要。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认知度还不高,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以及接受度。我国健康管理运作机制还处于生搬硬套模式,很多机制尚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应加强借鉴与创新的结合,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运作机制。对健康管理模式探讨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积极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做大胆的尝试,灵活运用理论成果寻求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管理模式。及时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理实行方式,尽早建立起有效的、适合本地区、被管理人群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加强健康管理,抓预防,治未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借鉴美国等国家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进我国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贯彻57届世界卫生大会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全球战略》及我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将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服务融入卫生(健康)城市工程,为居民的健康以及健康城市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健康管理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方法,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是一项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方法。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4政策建议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健康 森林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 管理策略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1]。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一、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2-4]。

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保证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地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二、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7]。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三、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8-10]。

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2、以生态调控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防治;暴发成灾的,在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OL].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OL].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OL].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OL].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OL].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OL].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OL].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7篇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

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老中医专家吉良晨在论坛上所作的报告中谈到,“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诸多篇章都不断地强调“治未病”理念,多次论及“治未病”实践原则。“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思想。“治”的含义,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严格来说,“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这种重在“治未病”的思想,实质上体现了中医重视预防的思维模式。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正因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长,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远远不够的。21世纪的医学将从“医学疾病”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调节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不断地告诉我们,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作为中医健康文化核心的“治未病”思想加以继承与创新。

进一步推动“治未病”

工作深入开展

本次“治未病”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治未病”――健康的基石,主要目的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提高对“治未病”在我国人口与健康战略中的作用和使命的认识,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思路和模式,进一步推动“治未病”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促进中医药在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论坛宣布,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文化传播机制等;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论坛上,老中医专家吉良晨,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陶祖莱,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沈远东,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健康管理学分会会长白书忠等,分别作了“治未病”的主题演讲。据悉,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16家单位将分别就“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治未病”的服务提供、“治未病”与健康需求三个专题进行大会发言。

论坛同时还展出了以“‘治未病’――健康的基石”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治未病”工作情况。一年多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引导团结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部分社会团体、企业,加强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方法的思考和研究,认真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同时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上海“治未病”健康工程已率先启动,上海曙光医院和岳阳医院采用“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设立的服务机构已按规范化流程正式运营。

有关专家认为,“治未病”高峰论坛的举办和“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启动,对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目的和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学目的),实现个体化诊疗(新医学模式)方向转变,实现以人为本、健康为中心、个体化的预防、保健、诊疗,大力传播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文化精粹和研究成果,普及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让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健康文化转化成为促进健康的自主行为,引领和规范“治未病”服务流程和方法,倡导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事业,为“治未病”工作健康发展创立典范、积累经验均有强劲助推作用。

卫生部部长陈竺:

拥有健康是第一需求

陈竺部长在论坛上的致辞着重强调了以下三点:第一,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健康是根本,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石,拥有健康就拥有希望,就拥有未来,就拥有幸福。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的健康,人类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

第二,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尽管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很多,涉及许多方面,但是作为医学而言,维护人类健康无疑是其天职,是其永恒的追求。作为医学,维护人类健康的手段不外乎是治疗疾病和防患于未然,而这两者中,无疑后者更为积极主动,更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要重视预防和保健,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化。如何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与此同时,人民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人们的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21世纪的我国卫生事业关键在于预防保健,在于防患于未然。

第三,“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因此,加强“治未病”研究,深刻理解和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全面挖掘、系统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治未病”经验,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正在探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对发展“治未病”,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展“治未病”,应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以健康文化为基础,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理念和信心,掌握运用“治未病”的知识和方法,以健康促进为手段,将医疗部门、健康教育部门、健康管理部门以及科技部门有机整合起来,开展预防保健服务,以健康保险为支撑,发挥其经济补偿、市场组织、资金融通等功能,为“治未病”的发展提供保障。这种新模式将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是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的新尝试。

努力构建中医特色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要求,要切实做好“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王国强在介绍了“治未病”的概念、意义和试点工作之后强调,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调整服务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

第一,必须始终把坚持中医药理论和规律、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治未病”理念和实践乃至整个中医药工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工作起始阶段,要抓好试点,树立样板,把握精髓,求真务实,避免一哄而起,力戒形式主义,既不能把一些“治未病”的技术方法简单等同于“治未病”,更不能把“治未病”泛化最终导致庸俗化。

第二,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第三,必须建立健康保障模式与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健康保障模式是为保证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所做的制度安排。要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型,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要通过金融契约,探索建立健康保障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与此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要为群众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为群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服务,为指导群众应用“治未病”知识和方法维护和提高健康服务,为群众提供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所需的名医、名科、名院服务。要认真探索和完善“KY3H健康保障模式”及服务方法。

第四,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制定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机制。要研究制定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健全有关管理规范,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必须提供人力与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指导试点地区和单位搞好试点。要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围绕实践加强科研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支撑,完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规范技术方案,科学总结服务效果。要组织研制、筛选、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的器械、设备、技术方法和手段。

“治未病”将在保障

国民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健康管理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为企业搞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然要涉及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职能分配,涉及按照管理程序所实施的管理过程控制,涉及实施管理所需的资源(人、财、物等)支持等。我从单位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几年的运行管理经验分析,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注意几个问题。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结合组织现有的管理基础

一般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上,都存在着原有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源等。而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组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行为,达到持续改进目的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不能完全脱离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而是在标准的框架内,充分结合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进而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依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要素所规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等环节实施,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人们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自身会不断地改进、补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需要制定新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并实施新的管理方案,挑战相关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状态和水平。论文参考。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充分反映组织的特点

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构的支持及建立和运行所需投入的资源,都会因组织的规模、性质等条件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组织要根据标准所提供的结构框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尤其对一些机构重组的企业,要做好前期初始评审工作,对各个分厂或单位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更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标准的要求,做到切实可行。即使规模、性质相类似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也不能相互机械照搬,否则会造成“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4.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结合

现在许多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有些企业还建立了标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标准体系遵循着共同的系统化管理原则。论文参考。特别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具有相同的运行结构模式。所以,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可以借鉴其它体系建立的思路。此外,还要注意各个体系之间的接口,特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内容上有更多交叉,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相互矛盾和职责不清的现象。现在有的组织实行管理体系一体化,在建立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时,不得将各类管理标准简单地整合或叠加,需要按照系统化的原则,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做到相互统一和高度融合,避免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5.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一批素过硬的队伍来维护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比较,条款较少,但在实际运行中却相对较复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和审核的依据除了标准和单位的体系文件外,还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所以体系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还要熟悉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的一些职业健康安全规定和要求,才能在体系审核过程中、运行管理中更到位、更深入。因此,各单位在注重对内审员、贯标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应鼓励体系管理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考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工具和系统方法,才能切实、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