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7 15:42:42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第1篇

沛县汉源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苏监管局批准,由邳州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同行拆借、银行卡业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业务。

徐州银监分局局长刘秀全,沛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广春,徐州市金融办副主任徐雷,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曹东海,徐州市财政局副局长陈元民,邳州农商行董事长乔建社,沛县汉源村镇银行董事长黄涛等同志共同为沛县汉源村镇银行开业剪彩。

邳州农村商业银行乔建社表示,今天的开业庆典,是邳州农商行“走出去”战略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村镇银行的成立一定会为沛县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为中小企业以及农户作出积极的贡献。作为主发起人,邳州农商行将继续给予全力支持,为其发展保驾护航。汉源村镇银行董事长黄涛表示,汉源村镇银行将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服务于当地民生和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真正成为沛县人自己的银行。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向着世界贸易组织作出的承诺的方向发展的日程,在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它是商业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探讨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资源

商业银行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在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广义而言,资源应该包括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所有优点和弱点,但是应该对资源与能力的区别进行考虑,对于购车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展开分析,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的资源怎样变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而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源,而对于商业银行资源怎样转化成优化配置的问题没有相关性。后者应该在能力的范畴之内。

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是商业银行的两个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研发活动、生产、无形资产、资金和内部信息系统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中;而个人客户、研发机构、政府和单位客户等金融同行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外部资源中。外部资源也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影响,对外部资源开展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提高。

(二)能力

资源条件相关性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资源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使用表现出的差异很大。所以,就商业银行来说,怎样才能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尤为关键的。如果要使商业银行获得成功,不仅要求它们具备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还要具备一些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和使用的能力。在进行企业组织的受,要对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这样使得目标的才能和技能符合标准,由于它是企业组织内部所特有的,所以必须在组织内部发展,很难进行模仿和转让,跟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不好进行模仿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源现状

就企业基础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企业基础是比较差的。因为我国实行了许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无法很好地开展资源配置,产权也不是十分明了,管理也落不到实处,许多企业在对银行资金进行利用时,效率是非常低的,因而使得很多的坏账、呆帐形成,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就金融监管而言,央行设立了跨省区的大区分行,组织体系也慢慢完善起来,但是人民银行应有的超然独立的地位却没有建立起来,金融监管体系也没能很好地建立。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市场和金融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外资银行业涌入进来,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在发展变化的环境当中,怎样把这些外部资源运用好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商业银行能力现状

1、总体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银行竞争力的水平。以2000年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税前利润最高的中国建设银行为10.25亿美元,仅为花旗集团的4.85%。资本利润率除建行7.6%,超过6%外,其余均未达到6%。而按《银行家》杂志对2000年商业银行的排名,资本利润率较高的前10家银行其资本利润率在52%以上,平均为61.4%,资产收益率排在前10家的商业银行其资产收益率都在6.29%以上,最高达18.78%,平均为12.23%,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无法望其项背。2000年员工人均利润率中国银行最高,为4070美元,而花旗集团为91930美元,美洲银行为82590美元,德意志银行为63690美元,都大大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各类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充分说明与西方跨国银行相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偏低。

2、业务能力

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不平衡,资产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占到总资产的80%,主要是对农业、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方卖弄的生产性贷款,对居民开展消费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非常低的比重,中国银行为18%,建设银行为5%,工商银行为6%,农业银行为3%,中间业务的汇兑和结算业务是比较成熟的,和咨询业务才刚开始开展,别的中间业务也十分落后。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近十年以来,信贷收入所占的利润比重每一年都在下降,加上业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利润增长点很多,中间业务的收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它是符合规律的。

3、创新能力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把客户作为中心的机制和体制,动力和压力有所欠缺,普遍进行创新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银行间的竞争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水平。为了使存款更多,把规模扩大,银行不惜把成本降低,变相提高利润,甚至把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作为代价,用贷款来进行揽存,使资产负债比例得到突破,采取这些欠缺合理性的方式不仅不符合银行的经营目标,而且使银行的经营风险扩大,而且使金融秩序受到很大程度的扰乱,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恶劣。这正是金融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

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等的方面跟西方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根据国内外竞争状况的具体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商业银行亟待完成的任务。

三、培育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细致划分市场,把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确定下来

在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首先应按照自身的特色把目标市场确定下来,按照目标市场的现实状况,把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如国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非常具有实力,网点和资源都很多,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已在人们心中树立,所以在竞争比较大的集团项目和个人金融业务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对自身可以调整的经营机制和快捷的效率进行利用,以取得客户的青睐,这样也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度形成,最终获得经营的成功。

(二)对资源进行整合,把商业银行的资源和能力积累起来

除了核心产品之外,银行如果缺乏产品支撑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便无法显现出银 行的产品功能,也很难真正体现出客户的价值,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这样长期的竞争优势也显现不出来。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长时间积累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能力进行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培育,把各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保银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很好地进行银行核心能力链的打造,这样促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应该谨慎地进行选择,确保核心竞争力载体的优化

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后的表现形式,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产品都可以把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银行的竞争优势可能体现在成本、服务、业务品种和效率上,对产品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银行发展方向的不同:商业银行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的载体选择,最终在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势上有所体现,要在很多的资源中,把符合自身发展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资源中的重要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作为长期展开竞争的载体。

(四)不断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创造价值目标的周围进行的不断而有意识低创新、超越和学习,在自身失败的经验和错误当中不断地反省和总结的结果;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边界的融合和知识市场的逐渐扩大,这样的学习和吸收便成为了能够把核心竞争力维持住的重要条件。所以,银行要主张持续性地学习,把建立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相互密切配合,这样把集体智慧发挥出来,让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获得知识传播的环境,把成员的才智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当中,对关键目标因素进行不断调整,使得银行长期竞争的优势得以维持。

参考文献:

[1] 房中平.强化优质服务 提升核心竞争力[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2] 卿定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求索. 2010(03)

[3] 潘耀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 商场现代化. 2008(03)

[4] 谢京,吴育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三维评价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5(09)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团化 运营 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力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商业银行以往主要是运用混业经营模式,增加了经营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想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转变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模式,认知到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用合理化的解决对策,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已经有大部分商业银行完成了投资入股金融租赁、投资基金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另外,也要求商业银行以外的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也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金融子行业进行优化战略布局,打造综合性的经营平台,与当前金融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向综合经营银行金融方面进行不断的转化,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促使商业银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品牌经营能力和客户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并且带动了非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放大了战略协同的作用,对提高抗风险能力,改善资产结构,确保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另外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性角度进行思考可知,商业银行在非银领域的布局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商业银行的布局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效果不同,π幸档姆⒄够岵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整体的商业影响力较差。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高度集权化管理背景影响较大,导致对子公司的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不灵活现象,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同效应。从总体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

三、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子公司与集团一体化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了“分业经营”框架,是金融环境变化发展的产物。给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充分的展现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商业银行协同效应的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集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经营惯性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更是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大版块,货币基金的突起,导致总体存款量大幅度增加,资本市场长期处于牛市,导致银行存款出现大量的分流现象。给商业银行的保存款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且子公司无法与集团一体化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3]。

(二)对子公司的支持缺乏持续性

既定的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较多的不可预见行为。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集团化渠道,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客户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密切关系,分支行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合理的考核机制来实现,构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KPI考核指标,促进商业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分支行影响较大,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支持缺乏持久性。并且商业银行集团化的经营规模和考核制度也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导致商业银行总行对子公司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商业银行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大大下降,子公司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总行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4]。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发展不适宜

金融机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无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位,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本市场呈现出对接情况,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对风险管理水平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性作用。基金、期货和信托等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脱离于商业银行总行,仅是沿袭总公司的文化和风险偏好,导致子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

(四)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

金融集团自身的经营价值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率具有直接的关系,金融集团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选择与一些实力雄厚和规模效应大的企业进行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各个子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为战,导致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投资管理及后台运营等方面的资源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集团内部资源的共享,导致资源出现分散化现象,集约化及集聚效应不明显,子公司的优势不突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5]。

四、优化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

商业银行在实施集团化运营和管理后,促进了集团化资源的共享,从全局性的角度对子公司进行合理的定位,展现出了资源共享优势。要求各个子公司需要做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集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给各个子公司提供便捷的服务,促进集团化整体核心凝聚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需要充分的展现出自身的核心能力,挑选出适宜子公司发展的共享部分内容,充分发挥战略投资对促进中小股东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商业银行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创新经营理念,提高集团化控股比例,降低行政管理所造成的法律风险。对调动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

为了提高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强化集团总部的集团化管理,需要突出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能力,做好集团的战略制定与评价工作,强化绩效考核标准,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管机制。同时,集团总部还需要以战略规划为中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对子公司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思维的转变。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强化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避免客户出现大量的流失。因此,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子公司的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内容,将政策优势逐渐向子公司倾斜,提高子公司对集团的贡献度[6]。

(三)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F化经营环境

商业银行子公司所处于的经营环境与商业银行总部的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加大对子公司的管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承担商业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适应自身发展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确保商业银行运作规范的合理性,推动商业银行的集团化创新[7]。

五、结论

本文对商业银行的集团化运营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商业银行集团化的发展现状,商业银行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导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并且由于没有与子公司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关系,导致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结合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环境,为商业银行创业良好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美文,罗志恒.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的路径[J].银行家,2015,07:53-55.

[2]王婷婷.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思维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运用[J].南都学坛,2015,05:97-104.

[3]孟祥南,庞淑娟,陆正飞.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与利益分配方式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3-5.

[4]张炜,刘泽华.商业银行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1,07:3-9.

[5]辛华.论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金融发展研究,2011,12:67-70.

[6]张会丽,陆正飞.集团化运营与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5:111-117.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 管理

新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能力。商业银行作为服务类行业,对于员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就更高,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比其他行业更显重要。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已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由于起步晚,管理人员能力不够高、发展环境受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培训成本与银行效益不成比例。由于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度陷入迷失状态,很多制度的实行表现出盲目性,在培训制度的应用中尤其明显。面对竞争对手的发展,很多商业银行选择了大量引进培训,为员工设计了多种培训内容,高层管理人员普遍进行管理学方向的培训,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各种业务培训。由于这些培训没有针对性,导致了大量的员工要用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学习培训中去,使得银行的日常业务收到影响,而培训之后又缺少对培训的考评,员工对于培训的态度不够重视,种种原因最终使得培训并没有使银行的效益增加,反而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培训成本与银行的效益并不成比例。

2.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薪酬分配情况反映了银行对员工是否公平的问题,是对员工心理影响最大的因素,很多商业银行中的薪酬分配机制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一般把员工的工作年限或者职位的高低作为薪酬制定的基础,这样很容易导致老员工工作能力不高但是却得到高的薪酬回报,新职员业绩能力强却没有应有的报酬,长此以往,会消磨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银行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不同的商业银行,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都是不同的。但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包括招聘制度、培训体系、绩效考核、薪酬福利、激励机制、发展规划六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对其中四点进行分析。

1.招聘制度。招聘制度是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人力资源组成的一项制度,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人员的招聘,可以采用外部招聘与内部招聘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外部招聘的人员可以为银行带来新的元素,比如其他行业中的先进技术,其它银行的业务技巧等。但是外部招聘可能会造成内部员工的排斥,也不利于对内部员工的激励。而内部提升获得的招聘人员,更了解银行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减少培训成本,也有利于内部员工之间合理的竞争,但同时,内部招聘不利于银行管理的创新。由此可见,招聘制度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2.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对于银行内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整体掌握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员工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化,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业务水平。

3.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于银行的归属感,有利于银行核心文化的形成。激励机制就是以提升银行效益为目的,针对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可以增进员工工作热情的制度。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活跃的内容,它因员工的需求、环境的改变以及银行的经营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而时刻变动。

4.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发展规划,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在根据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合理预测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而组织银行人力资源按照一定模式和方式发展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是针对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策略。

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分析

新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依靠知识、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管理,是需要创新的管理,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新思路。商业银行可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创新以及各环节连接的创新,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的合理使用实现管理创新。另外,要注意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方法,通过技术创新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

总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桂评(1959-),男,上海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资产管理、国际投资等。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性逐渐加强,这在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至今虽已取得十分喜人的经营业绩,但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本文从财务角度分析了攀商行经营管理业绩,指出了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要障碍,并提出解决的策略,为攀商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些许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

引言

1995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随着债务清理和市场监管的深入,一个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为代表的房地产信托投资蕴含着巨大的金融系统性风险,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给予房地产企业大量授信额度,而资金规模有限的城市信用社也将大量贷款投放到房地产领域。中央政府此前早已启动城市信用社整顿清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地启动城市信用社改制和改造工作,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就这样,各地城市信用社纷纷托管破产或者兼并重组,抱团组建新的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也就应运而生。

在这种背景下,1997年11月,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攀商行)由市银监局和财政局牵头组建起来。刚成立之初,由于接收了大量原城市信用社不良资产,导致新成立的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奇高无比,几乎处于破产崩溃的边缘。在此后的十多年里,由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国家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经营业绩步步攀升,并取得了惊人的辉煌业绩。但是,由于资产业务的过度扩张,风险与收益如影随形,其经营的市场风险也与日俱增,而利润来源单一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攀商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严重威胁着其可持续发展道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让世界为之一颤,并将银行过度杠杆经营风险暴露出来,攀商行也不例外,随之而来的是加强监管的舆论之声。2013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场新兴金融势力与传统金融巨头的较量之中,恶性竞争可能会是两败俱伤,协同合作或许尚存互利共赢的机会。面对新形势,实现新跨越,攀商行必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寻求业务利润稳健增长,多渠道拓展利润来源,缓解经营管理风险成为攀商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燃眉之急。

一、概论

(一) 概况介绍。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云南交界,下辖三区两县,面积约7740平方公里,人口123.3万,其中截止2013年底,城市人口78.23万,城市化率63.4%,位居省内第二,仅低于成都。按照攀枝花市统计局公布的《攀枝花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0.88亿元,位居全省第15,人均GDP全省第一[1]。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钒钛铁为代表,钛储量世界第一,钒储量国内第一世界第三,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中第二产业占比74.6%。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攀商行)成立于1997年11月28日,是在原攀枝花市10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刚组建之初,各项存款余额2.87亿元,贷款余额2.25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就有1.81亿万元,不良贷款占比竟高达80.4%,几乎是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2],随着着力主攻贷款清缴,不良贷款率下降明显。

自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成立来,全行上下都紧紧围绕发展和创新两大主题,牢牢把握效益和风险两条主线,树立 “立足地方、服务中小、跨区发展、追求卓越”的宗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内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各项业务均得到了持续稳健的发展。截止2013年底,银行资产总额达611.8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64.34亿元,贷款余额177.04亿元,当年取得净利润7.41亿元。

(二)市场地位。在攀枝花市,目前一共有9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攀枝花市农商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除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一政策性银行,其余8家都是商业银行。而在贷款市场份额上,这8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出现严重分化,各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如下表1。

表1攀枝花市8家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占有率

就营业利润而言,攀商行也居于市场领导地位,2012年全年攀商行实现利润总额9.86亿元人民币,其中净利润7.4亿,投资收益3.14亿,资本利润率27%。另外,连续三年攀商行净利润都超过当地工农中建4家银行净利润之和。

在客户资源方面,攀商行也是遥遥领先市内其他商业银行。攀枝花市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每人都持有攀商行借记卡,工资都经攀商行。同样的,攀钢集团近8万职工工资也都由攀商行代扣代缴。截止2013年,攀商行发卡量超过30万张,按攀枝花市人口计算,平均每4人之中就有1人持有攀商行银行卡,显示出攀商行绝对领先的市场占有率。

(三) 财务状况

1.资产项目。从2008年起,攀枝花市商业银行资产余额和存款余额双双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步入资产规模百亿级银行,同时信贷规模也持续稳健增长,在2010年,贷款余额也成功突破100亿元人民币。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淡出,中国经济开始回稳反弹,攀商行资产总额也迅速从300多亿元人民币倍增到2012年的600多亿元,存款和贷款也分别突破360亿元和170亿元,达到全国中小银行规模,如下表2所示。

表22008年至2012年攀枝花市商业银行财务数据表单位:亿元

从上表2财务数据,可以看到攀商行近五年来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存贷款主要财务指标均取得了爆发式增长。然而,在业务水平总体增长的同时,其各项财务指标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其中资产总额增长较快,五年间增长约4.57倍,存款同期增长3.07倍,而贷款却只增长了2.22倍。另外,资产总额、存款和贷款在2010年年度达到增长巅峰,特别是资产总额和存款增长率都超过80%。在2010年增长达到巅峰后,随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两年里增长速度都急剧回落,难以持续。

2.利润项目。在资产总额和存贷款实现增长的同时,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利润项目也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如下图1所示。从2009年开始至今,其利润总额、净利润都逐年稳步递增,到2012年底,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全年利润总额已接近1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突破7亿元。

图1攀商行近五年利润情况表单位:百万元

二、攀商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利润结构严重失衡。从攀商行的各项财务数据可以看到攀商行经营业绩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存款规模,自2010年以后,其存款增长逐渐回落,一度低于20%,甚至低于贷款规模的增长幅度。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直接来源,是银行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银行综合实力的主要财务指标之一,在央行规定存贷比75%上限的前提下,只有存款规模增长了,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发放贷款。攀商行在未来的经营中必须积极促进存款基数的持续稳定增长。然而目前其存款增长乏力,要想尽快跨入资产千亿级规模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就贷款而言,攀商行最近几年贷款规模都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但均低于其资产增长率。更重要的是,在攀枝花市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贷款业务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高,一直以来都超过75%以上,而手续费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占比长期偏低,如下表3所示。

表3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从表3可以看出,攀商行利润来源主要是依靠存贷款利息差额驱动的,这导致其利润来源相对单一,利润结构严重失衡,制约了攀商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以2009年为例,其营业收入为5.05亿元,而在营业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就有4.85亿元,占比96.04%,也就是说攀商行除了贷款利息收入外,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微乎其微,这是非常危险的。虽然近三年有所改善,到2012年占比已经下降到77.18%,但是如果一旦发生经济持续下滑,贷款余额大幅度下降,贷款收益和净利息收入必定急剧减少,从而威胁其业绩增长。因此,为了促进攀商行经营业绩可持续发展,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的得到重视和解决,那就是如何解决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收益,利润结构严重失衡这个问题,将利润由存贷款利息差拉动转移到依靠存贷款以及其他业务利润共同增长上来。

(二) 风险预防和控制水平较低

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相伴相随,收益越高则必然意味着较高的经营风险。风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整个市场投资管理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一般不能通过分散投资规避;而非系统性风险一般是指企业自身行为所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攀商行在专注经营业绩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持续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特别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近五年伴随着攀商行资产规模的膨胀和扩张,其核算资本充足率的加权风险资产也相应地逐渐增加,导致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到2012年末为14.75%,虽然远高于通用国际标准的《巴塞尔协议III》规定的8%[3],也高于2013年我国银监会要求的10.5%的标准。但面对全球金融自由化趋势以及资产证券化浪潮,金融系统性风险增大[4],一旦某一家同业银行出现资本充足率监管不达标,则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风险蔓延。

在未来即将实现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各家银行都有充分的自来确定存贷款利率,而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轻微的利率差异和变动都会引起大量资金流动,从而撼动整个市场,导致某些银行的资金断流甚至突然破产倒闭[5]。最近五年攀商行贷款余额高速增长,一方面,攀商行通过贷款增长提高了自身资产收益率和市场议价能力;另一方面,贷款规模和贷款客户的积累也导致了经营风险的提升,致使不良贷款率增加。而目前总行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经常发生出现工作差错但又无章可循的现象,只得事后临时增添管理条例。同时,由于缺乏一套完备的风险测算方法,导致很多风险敞口都只能粗略估算或者按照以往经验测算,经常出现低估风险的情形。在各支行操作柜台,柜员之间越权代办业务、未经营业部主任同意私自更改传票要素都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力图便利节省时间,竟然出现代替客户签字的行为,这些都给攀商行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三、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对策

(一) 大力拓展利润来源渠道,解决利润结构失衡问题

1.保持资产业务利润稳健增长。企业和个人存款形成商业银行资产来源,即银行负债,信贷则构成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资产运用,即银行资产,而商业银行资产运用则直接形成其营业利润[6]。为保持资产业务稳健增长,攀商行一方面必须继续严格执行稳健的信贷政策,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指示和要求,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确保稳健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满足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做好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工作,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脱虚向实[7]。另一方面,强化现金资产管理,充分安排利用各类可用资金,减少资金闲置浪费的机会成本,提高资产收益率。按照总理的要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在增量有限的情况下,盘活数额可观的资金存量必将对提高资产收益率有所贡献[8]。另外,在证券投资方面,可以结合本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适当投资于较高收益产品,既可以提高资产收益率,又可以优化利润结构,提高投资收益对利润来源的贡献率,减轻利润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程度,促进本行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

2.着力提高负债业务规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构成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在保持资产业务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银行负债规模成为提高资产业务规模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最高不得超过75%,其计算公式为 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因此在不违反央行存贷比规定的基础上,要提高攀商行贷款余额和营业利润,首先就得提高本行存款规模,只有存款规模上去了,才有可能有足够的资金供应贷款需求。为此,攀商行一方面应该正当合理地开展存款营销,提升日常工作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客户对本行的信赖度和消费黏性,自愿选择将储蓄存款存入本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和再贴现,向同业银行拆借资金,弥补存款规模经济缺陷。而根据MM理论,存在所得税时,利息支出是可抵税支出,向央行和同业借款可以充分利用资金杠杆,以此来保证负债规模和营业利润的增长,同时提高本行企业价值[9]。

3.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1)利用已有优势条件,大力开展新的中间业务。纵观国内外银行业,一家实力强大的商业银行必定拥有广泛的中间业务客户群体和丰厚的中间业务利润。国外知名的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在50%左右,更有甚者能够达到7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起步比较晚,存在先天性劣势,但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入世以来更紧密地与世界接轨,中间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国有五大商业银行都已经达到20%以上。尽管攀商行开展中间业务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攀商行已经初步具备一些开展中间业务的非对称性优势。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先天性优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庞大的客户群体,市场占有率高(超过46%),这为攀商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内在优势。第二,近几年来我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宏观经济发展持续稳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这给攀商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机遇。另外,本行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开发出更多优质金融产品,全方位满足客户投资理财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渠道,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为了更加从容地应对市场竞争和金融创新冲击,特别是以现有的五大行和阿里巴巴系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攀商行应该实施以我为主的竞争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把竞争重心放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上,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全面、更优质、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创造更好的条件。

(2)严格遵守经营原则,大力发展传统中间业务。商业银行比较成熟的中间业务包括转账、结算、信托、担保、咨询、顾问、承诺等,目前本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转账结算、担保、信托、票据贴现等。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除贷款利息收入之外的另一大利润来源[10]。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一方面由于成本低廉收益可观,直接为商业银行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银行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由于中间业务属于表外项目,不计入银行当期资产负债表,能够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管理渠道。中间业务收入虽然不计入当期资产负债表,但由于要计入当期利润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营业利润。但由于中间业务收入属于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直接导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有利于改善业务利润结构,减少对存贷款利差收益的依赖程度。因此,攀商行必须恰当处理好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11],在确保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益性,大力发展传统中间业务,解决利润来源单一问题。攀商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必定大有可为。

(二)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内容,依靠存贷款利息差和其他非利息收入获取利润的特殊金融机构,其经营管理过程中蕴含着较大的风险,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原则也要求商业银行应该更加注重安全性原则。攀商行也不例外,在保持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风险预防和控制。目前,银行业普遍适用的风险监管标准是国际清算银行出台的《巴塞尔协议》,该协议从三个方面约束着各会员国银行,包括资本充足率、外部监管、市场约束。其中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银行会对每项资本项目按照一定的风险权数计入总额,从而计算出资本充足率,只有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才能是监管合规银行。为了符合该协议,并达到我国央行和银监会审慎监管规定的更高比率,攀商行必须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在防范和化解风险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实行严格的日常操作责任制,明确操作责任人,严禁业务员越权代办业务和代替客户签名现象,一旦发现从严处置,加强业务内控管理,从源头化解风险。

第二、加强信贷业务三查制度,做到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确保信贷资金按照贷款约定的范围使用,积极主动和贷款公司保持信息交流沟通,掌握实时资金动向,确保贷款质量。

第三,加强银行内部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引进一套较为完备的风险监测和处理方法并严格执行。

第四、严禁自有资金集中投资高风险行业,积极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积极响应中共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12],逐步减少对高污染、高耗能和严重过剩产能行业信贷和投资,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行业、小微企业信贷和投资,支持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转型升级。

结束语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自1997年成立之初,虽然其资产负债状况不容乐观,但全行员工凭借着不服输的职业精神和对攀商行的强烈认同感,工作勤勤恳恳追求上进,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实现财务状况基本好转。组建17年来,攀商行紧紧围绕发展和创新两大主题,牢牢把握效益和风险两条主线,以“立足地方、服务中小、跨区发展、追求卓越”为宗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各项业务得到了持续稳健发展。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攀商行应该更注重业务利润的均衡增长,调整和优化利润结构,更应该注重风险预防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金融环境变化中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面对即将和正在上演的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攀商行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各种金融创新活动,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用现代金融创新成果在为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提高本行经营管理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对于现代金融创新活动,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严格遵守线上线下基本金融法律法规,控制经营管理风险,保持稳健经营策略。相信如果做好这两方面的准备工作,未来攀商行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经营业绩。(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文章在构思写作过程中,感谢贾林蓉老师提供的帮助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攀枝花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zfxxgk/tjsj/tjgb/509217.shtml

[2]邓崇定.攀行高远[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8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杨力译.巴塞尔协议III[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4]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挑战[D].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

[5]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

[6]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

[8].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J].金融研究,2013:(1):17

[9]MertonH.miller,Modigliani.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New York:The Amecian Economic Review,1958

[10][美]F.S.米什金著,高峰译.货币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strength of China's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make analysis, and summarized the operation particularity of general enterprises and commercial banks, finally analyzed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ources and the ability for commercial banks.

【关键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资源

【Keywords】commercial bank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83-02

1 引言

随着当前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强盛,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可以在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对后代、对未来产生一定的效益。换言之,目前人口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发展能够满足企业、银行未来的发展需求。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特征分析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以长远的眼光、具有前瞻性的角度来利用资源,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通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环境的协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商业银行需要在坚持相应自然规律以及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对经营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调整与优化,使其既能够满足当前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保证长远角度的一个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当增强一定的风险预防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实现市场、产业、政策的协调,从而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在分析与探究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综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及模式,同时还需要对一般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应当将商业银行以及一般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情况、风险控制等进行分析,将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致性发挥出来。

3.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所经营的商品为金融商品,具有特殊性,与货币商品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其资本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非常少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本都是来源于存款人的存款等。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具有外部性,商业银行作为货币供给机制的核心部分,在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相比于普通的一般工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以及社会效应,一方面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有率较低的特点使得其风险控制较低。但是商业银行内部具有较强的网络构造,一个商业银行的风险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商业银行。因此,虽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所特殊,但是依然对于其他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银行应当实现对资源以及能力的合理协调与分配,通过战略管理全过程对资源以及能力进行整合,进而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是拥有金融资源以及能力的集合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其所拥有的金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对能力、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前效益与未来效益的统一。因此资源以及能力是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

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4.1 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资源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收益以及与财务收益有关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商业银行针对财务资源所出台的有关产品包含信贷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固定资产资源等。

4.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数量两个方面。人力Y源的质量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工作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智力等。劳动力的数量则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劳动力总人数。人力资源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现代化商业银行生产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因此从目前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能够留住人才,保证人才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因素。

4.3 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频率愈来愈高。银行业不再是简单的资金信贷机构,而是逐渐地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向资金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产业转型。商业银行所掌握的客户信息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含经营决策、业务处理、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创新等,这些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组织制度资源分析

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资源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根据其组织结构所设定的职能规则以及标准,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一个规范化的组织结构往往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实施内部管理,为内部管理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平台。

4.5 技术资源

商业银行的技术资源随着当前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服务产品等都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所提供的差异化产品,针对客户推出的现代化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5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运营能力

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在进行现有资源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发展速度的快慢、运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力使得银行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符合金融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之下,运用规范化的内部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内部的金融资源,创造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因此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能力是观察其运营效果如何。

5.2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其在利润上的赚取效果,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自身的盈利效果如何,只有将利益进行稳定,保证银行的利益最大化,才能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积极变革。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强大的盈利能力是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内在条件也是内在动力。[1]

5.3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主要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其经营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的高低,对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业务拓宽、增加自身的发展潜力,为应对未来多变的市场以及市场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2]

5.4 学习与创新能力

随着当前多变的社会发展,创新手段以及模式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对于商业银

行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效果,银行在面对外部风险以及内部风险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正确的解决对策,不断在风险、挫折当中认清楚现状,进而不断学习,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6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与探究。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资源与能力为基础的影响因素,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信息的调配、资源的分配等来提升自身的资源利用效果;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运营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这必将成为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市场地位的一种挑战,但在“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下,或许也能成为商业银行一系列新业务的“催化剂”,创造出新的业务发展空间。

一、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金融脱媒将削弱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盈利水平

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分流银行存款,使得银行在争取存款资源时增大成本支出;不仅如此,直接融资还将分流商业银行的贷款资源、降低贷款增长速度、影响贷款质量和贷款利率。这一趋势导致的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下降,是对商业银行以资产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最直接的挑战。

2、金融脱媒将分流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资本市场的活跃一方面大大拓宽了社会投资渠道,促使商业银行个人优质客户大量“出走”;另一方面,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上文提到山西企业的新一轮融资活动就是显著的案例,这些无声的“分流”对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存量和来源显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挑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近年来,各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迅速崛起,可以从事存款、贷款、结算、同业拆借、保险、融资租赁、办理承兑和贴现等金融服务项目,成为企业集团开展资本运作的金融平台。这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已经开始动摇银行和银行业务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如上所述,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压力之下,商业银行必将奋起直追,甚至将利用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向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渗透,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流也将更加深化,由此加快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发展步伐,提高业务结构水平,改变经营模式,增强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但在此之前,商业银行应该具备应对这一挑战的对策。

二、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对策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行综合化经营

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单靠传统的盈利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竞争要求和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只有不断拓宽盈利渠道才能顺应潮流的变化。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已有明显的变化和改善,银行卡、票据清算、资产管理、证券、保险、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服务收益业务强劲增长,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接力棒。但以目前国内金融环境来看,传统信贷业务依然是生存的根本,只有两者综合才能获得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利用资金规模的优势服务于大企业、国家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加大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对大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资本运作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来。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利用自身市场优势,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这必将对目前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也是商业银行稳固市场地位的有效策略之一。

2、积极发掘优质客户

作为利润来源的载体,客户是商业银行不可缺少的资源,面对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竞争和努力的重点是如何保留原有的优质客户,并将无法涉足直接金融市场的客户培养成为优质客户,这些客户通常是个人客户,或者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客户,尤其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对信用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它必然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服务对象。大力培育和发展这类客户中的优质客户,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才是应对“金融脱媒”的良策。

3、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应对网络投资竞争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17-02

一、当前天津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主要特征

我国银行卡市场自1985年起步以来,在历经20多年的发展培育后,作为现代金融创新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正逐步充当起消费和信贷活动的重要支付工具,成为银行零售业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和经营的重要支柱。这期间,天津银行卡市场及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随着全国银行卡市场的整体快速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3年末,天津市已有11家城市商业银行加入了银联网络,共发行银行卡3151.87万张,在天津银行卡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总体来看,其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一)受理环境的日趋改善和经营模式的逐步调整使得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关注程度和加大资源倾斜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金融机构盈利模式的逐步调整,各城市商业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并从人力资源、组织架构、硬件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倾斜和支持力度。各城商行银行卡业务在从业人员配比上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格局。

(二)银行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电子化支付手段的不断完善使得商业银行加强业务拓展和产品创新

当前,各城市商业银行根据银行卡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和个人客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不断借助现代科技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推动银行卡业务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一方面,各城商行不断推出联名卡、认同卡、主题卡等各类功能卡,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比如,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机构参与了银联标准香港旅游卡的发行;盛京银行推出公务卡。另一方面,各机构不断丰富银行卡服务功能、以此拓展客户资源。如农民工卡特色服务的推出。(详见表1)

(三)银行卡业务的飞速发展使得其利润贡献率和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近年来,各城商行银行卡业务利润虽然在总利润中的占比规模相对较小且各有不同,但随着发卡规模不断扩大、商户业务快速增长、促销活动日益增多而保持了平稳上升趋势,在总利润中的比重持续扩大。据统计,2013年底,天津城商行银行卡利润占其总利润的6%。

二、当前天津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呈现的问题

当前,天津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时间短、基础薄、实力弱等因素制约,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

(一)城商行在利润模式上对传统信贷业务的倚重,导致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长期以来,天津市各城商行在经营中存在“重信贷发放、轻中间业务”的情况,多将传统信贷业务视为主要的业务拓展方向和利润来源,而将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视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产品和吸收、稳定存款的附带服务项目,忽略其增效创收的功能。从而使得银行卡业务的推动和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导致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障碍

目前,各城市商业银行在银行卡市场竞争中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因此发卡数量、客户规模、网点布局等与同业存在较大差距。以天津市为例,当前城商行借记卡发卡量仅占全市借记卡发卡总量的9.39%,贷记卡发卡量仅占全市贷记卡发卡总量的0.8%,而农业银行一家大型银行的借记卡和贷记卡市场占有率就分别达到11.37%和3.7%。由此,一方面,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不得不将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集中于市场拓展,以银行卡发行数量作为重要的业务指标,将发卡数量分摊到人,并与员工收入挂钩,促使了大量“人情卡”、休眠卡的出现,导致“跑马圈地”问题凸显。经统计,城商行发行的睡眠卡占全市睡眠卡比重的9.57%,明显高于其银行卡发卡量比重。另一方面,市场覆盖率、品牌知名度、产品使用度等的相对落后,影响了城市商业银行与商家及其他组织的业务合作与利益协商,进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

(三)城市商业银行支付渠道的相对不完善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拓展

当前,各城商行以行内系统、网上银行系统、银行卡交易系统以及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主的支付结算渠道虽已较为完善,但其应用功能、覆盖面等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仍缺乏便利性和较为落后,从而不能全方位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使得城商行的银行卡业务拓展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截至2013年末,天津市城商行布放的ATM机具数量仅为843台,约占全市布放总量的3.14%,布放的POS机具仅为119台,占全市总量的0.05%。经营区域、布局网点、硬件建设等的制约使得在近年来以公用事业收费、税费征收、工资集中发放、社会保障基金发放等为主体的定期借贷记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中,11家城商行的拓展效果不佳。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结构单一

现阶段,我国城商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多模仿、跟随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没有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从而使得银行卡业务的拓展力不足。目前,天津城商行中有5家银行未发行信用卡,其余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不足全市的1%,而信用卡应用也仅限于透支消费这一单一功能,仅有一家银行加入了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另外,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城商行银行卡在由磁条卡向芯片卡转变中缺乏技术支持,影响了其金融IC卡的发展进程,资金及技术力量的薄弱制约了银行卡的创新和发展。

(五)现行政策法规和制度不完善,限制了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管理仅以1999年公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为基准,其规定较为原则且有关内容滞后于市场和业务发展需要,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实际发展的需要。交叉管理、立法缺位等所带来的发卡机构无序竞争加剧、银行卡市场化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形成了障碍。

三、对推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应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银行卡业务除具有商业性质之外,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公共工程特征,其业务发展涉及商户、持卡人、银行、企事业单位、税收等多个方面,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提高。因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自身在综合管理、沟通协调中的作用,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使其进一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区域金融环境等的积极作用。

(二)应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针对当前法律法规不完善对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制约问题,首先应明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银行卡业务管理上的职责划分,避免监管交叉和错位,促进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及日常经营的规范、有序;其次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信用卡发行标准,明确发卡方与收单方的收益与风险分配比例,完善参与者权利安排,进而降低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减少法律纠纷;最后应加快与国际接轨,采用符合国际习惯的交易原则,进而对持卡人的保护提供统一、规范的要求,维护金融秩序、提高服务水平。

(三)应找准市场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及营销模式

一方面,应使市场定位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匹配。对于处于试发期的产品,应以中低端客户为主、工资为突破口,迅速提高发卡量,扩大市场影响。而当银行卡产品处于稳定运行、功能较为齐全时,应转向提高卡产品的交易频率和交易范围。另一方面,则应使市场定位与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相适应。对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商行,由于经济总量较大,居民富裕程度较高,用卡环境较好,用卡意识较为强烈,银行卡产品可以定位于高端客户,为持卡人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而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城商行,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富余资金不多,加之用卡环境欠佳,造成用卡意识较为薄弱,此时的市场定位应为中低端客户。

(四)应要寻求区域联合和联盟,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当前银联网络不断延伸和扩展中,将区域经济发展与自身业务拓展结合起来,通过战略合作、资源共享等形式,在更广泛区域内联合使用一个银行卡品牌,并将营销宣传、后台管理、技术支持等统一起来,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和建立品牌影响,加强其在银行卡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城商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婷.关于城商行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几点思考[J].科学时代,2011,(9).

[2] 高如星.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信用卡(专业),2008,(7).

[3] 段奕.从商业银行角度看我国银行卡发卡数量的膨胀[J].中国外资,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