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01 14:49:38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低碳金融;绿色信贷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不断出现,发展低碳金融成为了世界各国的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有必要抓住发展低碳金融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大力发展低碳金融既是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1.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1.1绿色信贷

2009年6月16日,《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的制定突出表现了河北省在推动绿色信贷发展方面的成果,在河北银监局的监管引领下,河北银行业在推动各项节能环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推进绿色信贷助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优良成果。该办法颁布以来,河北省银行业在发放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的贷款不断增多,技术创新以及技改升级方面的贷款金额也有了飞速增长。

1.2绿色保险

在绿色保险方面,2009年河北省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台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条例中写入了绿色保险方面的有关条款,对绿色保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在之后的一年间河北省相继在各地开展绿色保险试点,计划在一年内将绿色保险制度覆盖到整个河北省各个行业。2011年底,河北省首批绿色保险保单在河北省保定市正式签订,标志着河北省的绿色保险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1.3绿色碳权交易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而河北省又是碳排放量大省,为了更好地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立足,绿色碳权交易亟需发展。2010年,由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出资组建的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被河北省政府批准成立,交易所主要从事的业务范围包括排污权的交易、节能环保技术转让与投融资服务、CDM项目信息咨询及减排量的交易等,反映了河北省绿色碳权交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缺乏对低碳金融的认知

一方面河北省内许多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缺乏认知,并没有对低碳金融未来良好的商机和发展前景做到充分了解,对低碳金融的相关事项不能很好掌握;另一方面大部分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具体交易过程缺乏较为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对于低碳金融项目开发和审批了解不够,对于低碳金融的交易规则和运作也不熟悉,对于低碳金融风险管理控制和利润空间等方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河北省建立了一些低碳金融业务的相关专业机构,但是数量并不多,熟悉低碳金融业务的人才也不足,直接影响了低碳金融相关业务量,从而影响了河北省金融机构发展低碳金融的进度。

2.2低碳金融制度和相关市场不完善

由于河北省地方政府对低碳金融这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所以低碳金融制度和相关市场也就不尽完善,财税、环保、金融监管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导致无法提供对低碳金融发展的制度支持。低碳金融相关市场的迅速发展,可以大大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就目前来看,河北省低碳金融市场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这给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低碳金融的良好发展,不但可以促进金融投资,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河北省低碳金融相关制度和相关市场尚未成熟,不能更好的适应和发展低碳金融,无法促进河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2.3绿色信贷开发力度较低

绿色信贷在河北省内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明显偏少。虽然河北省已经在绿色信贷开发上采取一定政策措施,但是相较于其他省份,河北省金融机构在低碳金融产品开发方面力度还不够。由于缺少相关立法以及体制上的相关原因,部门和机构内部之间的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很难共享,而这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发展。多数企业利用金融机构投放的绿色信贷资金层次偏低,还仅仅停留在单纯扩大再投资,河北省很多商业银行发放的绿色贷款中,其用途大多用于引进新设备等,很少升级自身技术。

3.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河北省发展低碳金融应加强力度推进绿色信贷,以此提高服务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河北省内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一些与绿色信贷交易挂钩的金融产品,提供资金以促进河北省内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的顺利发展,更好地规避风险,便利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的进行。低碳金融产业在河北省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河北省政府应加强支持低碳金融发展,联合低碳产业共同发展;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升区位优势。

3.2集中促进低碳金融企业发展

低碳企业的状况直接影响低碳金融的发展,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因而受到低碳企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于一些地区经济所特有的某些因素,会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那些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投入成本较低的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政治风险小的地区,有较大市场的地区,基础设施好的地区,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河北省发展低碳金融可以利用低碳企业集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在热点区位发展低碳金融产业。低碳产业集群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而且在促进低碳产业和低碳金融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河北省应集中促进低碳企业发展,大力提升潜在的区位优势,进而更好的促进低碳金融的发展。

3.3完善低碳金融发展政策

河北省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低碳金融发展相关政策,建立综合配套扶植政策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动河北省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一是要尽快制定低碳金融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设计节能减排方案,完善低碳金融制度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对低碳项目实行一定限额的融资担保和补贴。二是可根据河北省目前发展现状以及特点制定低碳金融区域性政策,设定一系列低碳金融指标,定期统计河北省低碳金融的发展状况。河北省政府应出台支持低碳金融的政策指引,或者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投资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例如,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或者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以促进企业转型。

4.结论

总之,发展低碳金融对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全国低碳经济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现状尚且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更好的促进河北省低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康书生,韩少卿,梁庆军.河北大力发展碳金融,助推发展方式转变.[N]河北日报.2011.

[2]葛晋,赵丽娅.新形势下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投资方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3]张莉,尹航.保定市低碳经济金融支持创新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11,(6).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2篇

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量化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在未来坚持实施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于中国促进绿色就业和低碳就业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绿色就业”概念是指能够减小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领域。类似地,“低碳就业”可界定为能够促进企业和经济部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就业领域。例如:造林和再造林、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供应、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生态农业、节能建筑、公共交通等行业。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目标,因此,能够促进低碳发展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其创造的就业也必然属于绿色就业。

为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联合国环境署于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倡导各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支持和加强“绿色投资”,通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建筑和有机农业等绿色经济,扭转当前各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而一些国家也敏锐地看到低碳发展所蕴含的发展机遇,利用绿色投资计划积极推动绿色就业的实践。

其中,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复兴计划”,希望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并借助新能源投资的溢出效应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据测算,在新能源领域每投资10亿美元,能够为美国创造约2万至3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每年减少6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预测,到2020年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将达到130多万个。

欧洲各国具有注重劳动者福利的传统。1999年,德国联合工会与环境组织和企业一同发起设立“工作与环境联合计划”,旨在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措施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绿色就业。该计划目前已经创造每年20多万个工作机会,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2001~2009年,德国政府为该计划提供的资金支持接近100亿美元。德国政府还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11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继续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就业岗位将因此达到60万个,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2009年3月,欧盟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此外,韩国提出380亿美元(约占其GDP的1.2%)的绿色新政计划。据估算,该计划在流域治理、森林保护和能效建筑等主要领域的投资将带动约50多万人的就业。日本则宣布在2015年之前将绿色经济规模扩大至100万亿日元。

在国际劳工组织及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对中国实施低碳发展的绿色就业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的主要行业包括: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以及4万亿经济刺激投资中的绿色就业。

3000多万绿色岗位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提高能效的新技术投资不但可以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直接的新增就业,而且其他行业也会受益于能源成本的下降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引致更多部门产生投资和就业效应。

低碳发展政策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就业效应可区分为三个层面。直接就业效应是指本行业由于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而增加或减少投资,导致生产规模相应扩大或缩小所带来的就业影响。间接就业效应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他行业通过产业链效应向该行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中间投入的生产而带来的就业。引致就业效应则是指在一波投资效应结束之后,企业和家庭由于收入效应导致收入与支出增加,对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和消费需求,由此带来的全部就业总数。

从长期来看,如果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低碳发展不但能够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还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的发展路径。

课题组对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的测算表明,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创造3000多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

其中,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造林活动具有典型的劳工密集型和季节性特点,2005~2020年间造林与再造林可提供760万个直接就业和1100多万个间接就业岗位。森林管理可以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25万个左右。森林旅游是综合性强、产业辐射广的行业,可提供315万个直接就业和362万个间接就业。林业总计就业效应达2570多万个。

中国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05~2020年间对低碳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闭落后低效的小型火电机组代之以大功率机组,引起相应就业岗位的减少,直接和间接就业损失约80万个。第二,火电脱硫行业旨在促进二氧化硫减排,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鉴于火电脱硫是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广义层面上属于绿色就业范畴。火电机组脱硫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直接和间接效应为新增绿色就业岗位108万个。第三,绿色能源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两者就业效应达444万人。总体上,电力行业需要注意转岗培训以及向低碳能源转型。

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大、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多,是减排的一个重点部门。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就业影响主要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造成的就业减少和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带来的就业增加两个方面。根据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2007~2011年,钢铁行业完成产能淘汰目标可能损失的工作岗位约39万至40万个。与此同时,依据中国钢铁行业规模,推算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全面推广和采用,将会提供不少于207J-个直接就业岗位,净就业效应为减少就业岗位19万至20万个。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与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绿色投资”至少有598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5%左右。这里面,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的是节能减排、生态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共有5800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14.5%。此外,农村民生工程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农村沼气池项目,假设民生工程中有5%属于绿色投资,且全部投向沼气池项目,则农村民生工程中的绿色投资估算为185亿元。至于其他一些投资领域如基础建设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灾后重建等,也包括使用新能源、新型节能材料、城市公共交通

体系等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内容,但因为缺乏具体数据支持,在课题组的分析中未予考虑。研究显示,上述领域的绿色投资累计将为中国创造大约53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

绿色就业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8年,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0210万人。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中国积极落实低碳发展理念,切实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低碳发展对于不同部门的就业影响有所不同。节能减排将限制发展那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大、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许多不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会逐步关停并转,这会带来某些行业的缩减,造成结构性失业。例如,重化工产业、机械制造、钢铁行业的低端技术人员可能在技术升级换代过程中失业,煤炭行业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小企业被关闭,建筑行业、汽车行业、能源行业的某些低端技术人员也会失业。此外,新技术和新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不利于低端劳动力就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不但需要巨额资金,还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大多是低技术或零技术含量,这将降低许多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但如果在实施低碳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拓宽低碳投资渠道,增强绿色就业意识,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促进绿色就业将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以下建议有助于推动各行业在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促进绿色就业目标的实现。

――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出台绿色就业促进政策

总体上看,未来中国实施低碳发展政策能够带动相关行业、部门产生数千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因此,通过推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等低碳发展政策,能够为中国的低碳就业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辅之以合理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则可以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就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的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例如,为了鼓励低碳、绿色的行业、企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有必要推动绿色就业岗位标准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与企业投资、税收和就业等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对于推动全社会关注绿色就业和低碳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积极发展低碳行业,优化产业结构

不同行业对于能源和劳动力的依赖度有所不同,经济产出水平也有所差异。目前,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占到32%,产值贡献已超过40%。同样增加1吨碳排放,第三产业能够带动的就业是第二产业的108倍。考虑到各国产业结构提升的客观规律,产业和就业政策需要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为制造业等工业部门提供技术和研发支持的生产型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以及带动内需的消费型服务业;同时,积极制定绿色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第一产业(如生态农业、能源林业、农副特产业,生态旅游业等等),促进绿色就业和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

――推动就业目标为先的绿色投资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中国在2009年尚未进人就业增长型的经济复苏阶段,表现为投资流向依然偏重于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形成“碳锁定效应”,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减排潜力。目前,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与低碳发展有明确关联的“绿色投资”只有15%。实际上,现有的经济刺激方案中,蕴藏着很多低碳发展的机会。例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城乡绿色节能建筑开发及改造、低碳技术研发及成果应用、低碳科普与宣传教育、绿色就业培训等等。因此,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挖掘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绿色投资潜力,实施就业优先的投资政策导向,为实现结构优化的低碳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注绿色就业中的体面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绿色就业理念,其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在全球实现体面就业。所谓体面就业,是指劳动者获得一个受到足够尊重,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持家庭稳定的职位。然而,中国目前有许多部门的绿色就业却未必是体面的就业。以林业部门为例,初步测算的绿色就业岗位高达2000多万个,相当于每年可创造绿色就业100多万个。然而,由于林业活动的季节性及低技术要求,吸收的就业大多属于非正规的临时就业岗位,如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与现有城镇就业体系中具有各种劳动保障与就业福利的正规就业者相比,这些就业岗位虽然具有绿色的特征,但却并非“体面就业”。目前中国在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非正规、作坊式的个体经营者,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向真正的“绿色就业”和“体面就业”转变。

对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范,规范相关的短期就业市场,为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和技术指导,针对不同就业者的需求和特点,引导他们进入合适的就业领域。例如,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从事生态农业、能源林业、农林土特产品开发和深加工、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服务等相关产业,鼓励大学生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能源、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等领域,增强劳动者持续经营和自我就业的能力,切实保障就业增进与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同步提高。

――促进低碳就业可先行试点,分步推广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金政策

2010年11月26日,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的“财金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双年度论坛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开幕式由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扣庆主持,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和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赵晓宇分别致开幕词。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财政部、泰国财政部、比利时财政部、中国环保部、日本发展银行、韩国绿色发展总统委员会、日本大和研究所、亚太开发金融机构协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国际金融公司和高盛公司的10多位经济学家和高级主管进行了主题发言,来自缅甸、日本、南非、韩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巴基斯坦、柬埔寨、比利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亚太地区的17个国家的官学商代表出席了会议。论坛围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一主题分四个模块展开了热烈研讨。

一、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金政策:挑战与机遇

与会专家学者就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各抒己见。世界银行中蒙可持续发展局副局长Ede Ijjasz指出,尽管大多数APEC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已经设立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宏伟目标,但是,除非政府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的政策,否则难以达到减排目标。泰国财政部政策司处长Sumalee Satitchaichareon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面临三大挑战:如何评估财政措施的效率和有效性,如何平衡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惩罚政策,以及如何整合环境管理基金。中国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胡涛博士指出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启动301调查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原则,这给全球减排之路设置了另一个路障。同时,他也认为由UNFCCC要求的全球环境利益与WTO的自由贸易条款不相一致,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保护全球环境而采取的财政补贴可能违背了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SCM),当两套国际法则相互冲突时,人们对遵从哪一套规则将无所适从,这要求构建新的绿色一致性规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司司长Nils Axel Braathen举例机动车碳税差异阐述了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他指出,由于世界是不完美的,人们无法分清车辆相关的碳税差异,税收的有效性面临质疑。首先,由于消费者的短视倾向,在购车时可能不会充分考虑未来消费的燃料;其次,开设差异化的一次性车辆碳税要比开设足够高的循环式的车辆燃油税在政治上更容易;最后,有些国家车辆税差异化的程度似乎与该国的其他碳减排激励不成比例。

当然,运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机遇。世界银行中蒙可持续发展局副局长Ede Ijjasz指出,APEC经济体可以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建立包括多重政策目标的大型“无悔区”,其理由如下:第一,许多国家都力求解决国家环境问题,如协同碳限量减排目标和空气污染减轻目标;第二,随着能源进口和全球能源价格的增加,保护能源安全是另一个重要的目标,除了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文莱外,APEC经济体已经或者即将成为能源进口国;第三,那些正在寻求技术优势和新资源增长的国家,都将低碳技术看做未来的增长机会。中国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胡涛博士指出,杜哈回合中贸易与环保特别会议谈判包括杜哈部长宣言第31.1段“WTO与多边环保协定(MEA)之特定贸易义务”、第31.3段“环保商品与服务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的消除与消减”以及第32.3段“生态产品标识”三项议题,前两项讨论最为热闹,各会员国针对这两项议题,不但进行了多次讨论,代表们也一直期望在杜哈回合结束前,可达到具体的共识。这为在贸易领域和环保领域建立绿色一致性规则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经验分享

来自比利时财政部、中国财政部、泰国财政部、韩国绿色发展总统委员会和日本大和研究所的高级官员和经济学家就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

比利时财政国务秘书环境税高级顾问Michael Mossakowski介绍了比利时发展低碳经济所采取的诸项财政政策,例如,倡议绿色贷款,政府支付用于建筑物节能的银行贷款的部分利息,最大贷款额度5.000,政府支付15%的贷款利息,其中对利息进行40%的税收抵免;绝缘材料税收抵免,对屋顶、窗户、墙壁和地板等绝缘材料进行40%的税收抵免;实施电动汽车和摩托车计划,电动汽车减税30%(最高.000),电动摩托车减税15%,电池再充电时减税;对低耗能住宅进行减税;抵免公司汽车税,根据CO2排放量抵免汽车税50-120%,燃油税只扣除75%。他还指出环境税的中心任务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从长期增加碳税,同时允许私人部门参与以有效解决资源限制问题。

中国财政部经建司处长吴海军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要采取的财政措施:第一,支持低碳环保产品推广。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启动消费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使低碳环保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市场销售份额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产品。为此,中国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初步建立了以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空调、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等四大类节能产品推广体系。第二,支持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就是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第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立“财政-科技联动新机制”,采取补贴消费者方式,支持试点城市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有效引导企业生产、研发并加强各类资源整合,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释放需求潜能、加速产品更新、加快产业发展。第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设立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为每千瓦时4厘钱;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泰国财政部政策司处长Sumalee Satitchaichareon介绍了泰国政府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措施。泰国第10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计划(2007-2011)和第11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计划(2012-2016)都追求低碳社会或绿色经济,设立了由总理主持的气候变化减轻委员会,引进了2010-2013年气候变化减轻总体规划,2006年还制定了泰国温室气体管理组织设置的新法律。泰国政府政策包括能源政策(主要关注节能、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善循环技术促进环保型消费,从源头上预防污染)。泰国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财政措施包括税收和专项基金。税收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税收激励,CDM项目前三年享受税收减免;机器设备的税收激励,主要是公司所得税和关税,泰国公司在计算所得税时,其扣减额达到公司节能机器和设备实际投资的1.25倍,节能机器设备进口关税减半;消费税包括汽油税、汽车税、摩托车税和电池税。专项基金包括能源保护基金(批准给可再生能源和SPP补贴及软贷款)和环境基金(为环境改善项目或活动融资)。

韩国绿色发展总统委员会政策规划与协调处处长Hangshin Park,介绍了韩国促进绿色增长的计划和措施。他指出,为了增强竞争力,韩国政府逐步提出向环保型转变的宏观战略和微观计划。例如,政府2008年出台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2009年提出“绿色工程”计划,2010年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韩国的绿色增长模式通过10个议程实现了提高能源安全和气候适应性、扩大增长动力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三大目标。10个议程分别为:建立低碳社会,主要指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设定减排目标和提高碳可见性;提高能源安全,主要指建立能源储蓄型社会、扩展节能发展和部署、发展安全核能和离岸能源;加强气候行动,主要指改善环境适应性、食品安全和水资源管理等;发展绿色技术,主要指促进绿色高科技创新战略、投资绿色研发战略、发展核心绿色技术和可更新产品;促进绿色产业,主要指促进绿色环保产业、绿色中小型企业和构建绿色集群;绿化产业结构,主要指促进高科技冶炼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建立绿色经济基础,主要指繁荣碳市场、绿化金融基础结构、建立绿色基金和生态税、创建绿色就业等;构建绿色陆地交通,主要指建设绿色住宅和绿色城市、扩展生态空间、绿化自行车和汽车等交通;进行绿色生活革命,主要指引进生态体系和扩展碳标签、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增长教育以提高公众意识;成为全球绿色领跑者,主要指促进绿色增长和气候行动的合作、提高绿色ODA和支持发展中国家、构建绿色中心韩国。

日本大和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经理Yutaka Harada介绍了日本过去40年的减排状况,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能源排放效率急剧增加,而1990-2010年能源排放效率却没有增加。他还指出税收、补贴、价格等都曾是日本曾经采用过的激励性财税政策,例如,在日本购置低公害车时可享受车辆购置税的减税,优先并延长减税车辆汽车税的减免年限等优惠。他着重强调了日本财政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力支持,日本已决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投入300亿美元,以实现日本内阁会议2008年7月26日通过的“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所涉及的具体目标。财政强力支持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开发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循环技术、生物质能应用技术、低化石燃料消耗直升机、高效能船只、气温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技术和能源运输系统等。Yutaka Harada指出,日本的低成本节能技术、CO2排放降低技术和上述能源技术都可被运用于帮助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政策:经验分享

来自国际金融公司、亚太开发金融机构协会和日本发展银行的三位官员就他们所在机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政策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4篇

关键词:绿色发展 公共政策体系

实施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日益严峻的挑战。从国家环境看,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成为全球主题,西方国家的绿色新政将引发全球经济秩序调整,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优势扩大,我国面临拉大差距、加大依赖的风险,对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从国内环境看,我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受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制约,还面临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绿色理念的贯彻、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均存在诸多问题,绿色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当前形势下,经济结构转型和政策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保障。必须以全球视角研究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建立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推动形成长期、持续性的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新的制度安排,促使各种挑战和压力转变为下一轮的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的绿色繁荣。

将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做好长期战略安排和规划

在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理想,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它要求在世界上从未见过的规模上,对政策和活动进行错综复杂的重新定位和调整(摘自《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长期、整体的安排,制定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政策设计。

制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的配套规划。将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将绿色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任务、产业发展任务、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中体现绿色发展。编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确定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即打造绿色生产体系、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和建设绿色环境体系。在国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制定地方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重点领域、行业、部门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强调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与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相衔接,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体现绿色发展目标(见表1)。

整体设计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在我国绿色发展的现有政策研究基础上,围绕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构建我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框架,包括绿色发展公共政策核心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见表2)。

加强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的政策体系建设

(一)水资源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永续利用,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发展目标,确定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点目标包括:水资源(狭义)领域“水可持续利用”的节水、增水与调控,水环境领域“水环境健康”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饮用水安全、大江大河环境治理,水生态安全领域“水生态安全”的水生态保育,水灾害领域“防灾减灾”的应对气候变化、旱灾防治、洪涝防治、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水管理领域“和谐发展”的统筹协调的水管理。根据水资源发展目标,将治水目标全面、系统纳入国家和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综合管理。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综合解决水问题的科技支撑体系。

(二)促进绿色发展的能源政策

在能源供给政策、能源需求政策和能源价格政策中贯彻能源的绿色发展理念。从能源供给角度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化石能源的绿色集约开发和转化利用,以及促进能源高效输送。从能源需求角度,应有效抑制能源需求,节约能源。宏观层面,继续实施强度节能政策,同时适时推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手段,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产业层面,针对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用能领域,广泛开展绿色节能行动;技术层面,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研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从能源价格角度,加快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理顺能源资源及产品价格,深入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及全成本定价,加快电力价格机制改革,完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

(三)绿色制造业政策体系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包括: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优化传统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集成发展。引导传统行业企业调整升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建立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循环过程的产业链体系。主要包括:以减量化生产原则,通过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促进产业结构闭环运行,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重组,使之形成“资源开采—产品制造—消费群体—报废产品回收再制造业”的闭环经济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废弃物再使用。

(四)低碳建筑政策体系

我国现有的建筑节能政策包括:新建住宅标准与既有建筑改造、供热体制改革、可再生能源利用、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低碳建筑政策体系。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加快推进低碳公共建筑示范试点,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大力发展低碳住宅。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加大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促进低碳建筑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和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

(五)低碳交通政策体系

低碳交通政策力度、规模和执行效果,对控制未来我国交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有直接影响。目前,我国低碳交通政策主要集中在能耗强度、交通结构和能源属性三大方面。将来应不断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优化运力结构,积极推进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大力研发、推广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和运营等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强化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应用清洁能源。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推进发展低碳型运输服务、推广节能操作技术、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加强能效和碳排放管理,探索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与碳排放限制,强化行业碳排放监测、统计与考核工作。制定有利于低碳交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机制。

(六)绿色消费政策体系

我国绿色消费存在个人意识、管理机制和企业责任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应加快具有针对性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针对绿色消费领域的特殊性,立法先行,围绕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如《包装法》)和绿色产品的回收环节、环保法律责任等层面,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框架。完善绿色标志制度,推行IS014000质量认证,并针对国际贸易中各种绿色壁垒,推行IS014000绿色标志认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针对企业制定产品责任政策。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实施绿色税制,向绿色消费、绿色生产进行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减免。开展绿色消费的政策宣传,让绿色消费理念根植人心。

构建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

加快绿色发展的标准化、法制化,将绿色发展的目标细化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可测量、可评估、可监督的标准体系,作为衡量绿色发展的发展效率、发展质量的“标尺”,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执法和管理的技术依据,为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微观主体提供约束性、指导性、系统性的“绿色参照坐标”。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

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对生产运行、流通加工、消费生活等环节进行环保控制。建立工业生产和产品绿色标准体系,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绿色标准体系,能源效率和节能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完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碳减排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拓宽工业领域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覆盖范围,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汽车以及燃料排放设计和检测标准。制定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并作为政府实施行业进入和退出管制的主要依据,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废品回收体系,规范回收行为,加强废物综合利用的污染监测和防治。完善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加强多边或双边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增强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建立绿色发展的认证认可体系

作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格评定的技术支撑手段,绿色发展认证认可体系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撑,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认证认可体系,将绿色建筑概念具体化和法制化,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体系,建立激励惩罚制度,明确绿色成本,推广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绿色交通认证认可体系,包括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交通工具、绿色燃料。绿色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制定绿色农资认证认可体系、绿色低碳农机认证体系、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体系、绿色食品品牌认证体系。绿色包装和印刷认证认可体系,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印刷材质的绿色认证。

(三)建立绿色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体系、调查体系和监测体系

构建绿色发展统计核算体系,并作为约束性、引导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规划中。建立完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直接指标体系,以及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指标、森林与碳汇指标等间接指标体系。重点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可测量、可实行、可监督的碳排放体系,将碳排放统计数据纳入统计体系。改善能源和环境绩效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和规范节能减排、城市建筑、交通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监测机制,把农村环境、能源信息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加强和规范国家和地方统计,完善对统计和信息的公布和检查监督,开展碳足迹计算工作。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发展模式为我所用

学习和借鉴国际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先进技术和标准体系,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制定方面的实践。例如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用绿色发展理念再造农业生产方式、制造业流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现代物流流程。借鉴国外循环经济模式、城市建设模式、工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另辟蹊径。如英国的“低碳城市”模式,德国以新能源产业为支柱的“低碳产业模式”,韩国的“低碳绿色增长”模式等。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包括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清洁能源促进制度,高效能源促进机制(如欧洲聪明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能源效率管理制度(如欧洲耗能产品标准和标识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重点行业的低碳标准体系(如“可测量”的绿色建筑评级标准)。学习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包括碳效率技术(提高热电能效、建筑能效、交通能效)、碳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低碳替代技术)、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CCS)、碳汇技术(森林管护、土地利用管理技术)等。

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以及当地政府对中央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转变过去单纯关注经济增长与过度消费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同时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考核标准。

(二)再造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

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依据、补偿办法、资金筹措、资金管理等问题,实行包括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混合机制以及法律保障机制在内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借鉴国外生态补偿付费机制,构建以基金形式、一对一交易、政府机构运作、慈善补偿、生态标记、限额交易市场等组成的完整的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体系。

(三)完善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制度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宜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即包括以项目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CDM)制度建设,以配额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制度,即排污权交易制度。中国特色的碳排放市场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立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与日本等地对接的亚太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心;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人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适应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关键是要加强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全民绿色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形成全民绿色发展的共识,并将这种全民的“绿色蜕变”上升到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一) 构建绿色发展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加快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型人才,大力培养一大批绿色发展领域专门人才。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绿色发展人才培养制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手段,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国际交流。尤其是要完善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培养激励手段,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绿色发展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绿色发展人才奖励机制。

(二) 建立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秉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需要构建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教育体系,让绿色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注重家庭环境伦理教育,“绿色家庭”构筑绿色发展的坚固基础。把绿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针对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差别,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灌输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目标,实践绿色发展行为。在全社会普及环保文化,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行动,加强绿色家庭、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公交、绿色宾馆等的创建力度。

建立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

建立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的政府管理构架是绿色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绿色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运行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管理组织仍然是分管、监管居多,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较为分散,尚不具备强有力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凝聚力、决策力与执行力。

建议成立中央、国务院绿色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拟定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统筹指导和协调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事项,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国务院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绿色发展的相关事宜,加强资源整合、解决部门冲突、避免重复建设。设立各级绿色发展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相关管理机构,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健全绿色发展政策实施的综合协调能力,提升绿色发展政策的效力和执行能力。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监察机构,在各省市节能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发展的综合监察机构,在统计局、工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对各地的绿色发展进行执法检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取向,2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2011

3.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2

4.张坤民.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8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5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经营,低碳营销

 

一、低碳经济时代与企业低碳营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经济带来了高增长,但同时又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重负担。“生态极限”、“地球赤字”、环境污染这样一个全球性问题,这样一个涉及人与环境、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给人类生存发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企业经营,在前述这些敏感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背后,也有着人类与之斗争的过程: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被提出并实践。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战略抉择的话,那么低碳经济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又一新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人类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在企业众多战略抉择中,企业营销战略如何适应低碳经济要求,是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慎重考虑和实践的一个问题。低碳营销模式将是企业营销模式的新趋向,同时也是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营销策略

(一)营销理念“低碳化”

如果从营销学角度来定义“低碳营销”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话,那么在这过程执行之前,观念是先导,观念须先行。因此,企业提倡低碳营销,必先倡导营销理念“低碳化”。低碳发展观,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地发展经济,使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这是以“世界整体”为单元的发展理念。低碳营销观念,也即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是从大的营销哲学角度来谈营销理念“低碳化”,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营销理念“低碳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低碳意识”。从我国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实际出发,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2、引导顾客低碳消费。消费者需求受到消费者行为、认知、学习、态度、文化、个人特征、生活方式、所处情景和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复杂的消费者购买“黑箱”背后企业经营,消费者购买行为多样化,需求多样化也就很正常,但营销的本质是创造需求,满足需求。消费者需求是需要引导和挖掘的,是需要创造的,在引导、挖掘和创造的过程中,企业低碳营销就是要把顾客的需求从笼统的“客户需求”中鉴别出来,着重鼓励、挖掘和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顾客的“合理需求”主要就是要引导消费者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逐渐杜绝对环境产生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企业经营,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3、进行绿色宣传。“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具体化,低碳营销是绿色营销的可操作化”。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宣传绿色,宣传“低碳”,展示安详的田园风光、美丽的自然景观,绿色的生活风情和纯净的心理感觉,激发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欲望。营销的实质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增强了,企业倡导的“低碳”营销也才有了实质的意义。

(二)技术创新是低碳营销的基础和关键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瓶颈,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实行低碳营销,生产技术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企业要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来实现低碳目标;企业要科学规划,不能依靠能源消耗来促进生产;企业要通过新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来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企业经营,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绿色营销策略

笔者基于“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具体化,低碳营销是绿色营销的可操作化”而谈如下企业营销策略。

1、绿色产品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重视商品物质价值的传统消费观向强调以非物质为特征的绿色消费观转变,即在购物时,更加注重企业及其商品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有益性,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绿色产品备受青睐。绿色产品的开发策略有别于传统产品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标志。

绿色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设计。

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明,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包装商品的过程中,既要努力降低其包装费用,又要考虑到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研制开发出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如纸包装或一些与桔子皮、鸡蛋皮、香蕉皮等有类似功能的“天然包装物”仿制品,探索一条“绿色包装”的新路子,也有利于突破一些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包装为我国设置的技术性壁垒。

绿色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国家政府部门或某个具有权威性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其他包装上的图形,其样式因国而异。世界上主要的环保绿色标志是德国的“绿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及中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等。从各国情况来看,产品一旦被贴上“绿色产品”的标签后,身价大增且有供不应求之势,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绿色价格策略

绿色价格是指附加了开发绿色产品的知识、劳动和物质投入而高于传统产品价格的价格。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要合理考虑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商品的定价要以有利于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商品的绿色形象度为基本指导思想,主要实行新产品定价策略。在国内市场上,绿色产品的价格定位则必须面向大众消费者,与同类产品的比价要力求保持基本平衡。

3、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要注意选择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良好绿色信誉的中间商,以便维护绿色产品的形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要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来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或专柜,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要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简化供应配送系统及环节;要建立全面覆盖的销售网络,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要在选择经销商时注意该经销商所经营的非绿色商品与绿色商品的相互补充性和非排斥、非竞争性,谋求中间商对绿色产品的虔心推销。

4、绿色促销策略

促销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有着诱导需求、创造需求的功能。绿色促销的核心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传递,在谋求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协调中来树立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绿色形象,实现绿色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拓展。

5、绿色公关策略

绿色公关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途径。它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20世纪80年代,麦当劳因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废弃的包装物,逐渐成为环保人士攻击的对象。在环保危机的威胁下, 90年代初麦当劳推出了“种植一棵树”的绿色公关宣传活动,并着手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减少包装;二是减少使用有损坏环境的材料;三是使用较易处置、能物化成肥料的材料,这样使环境污染物减少了60%,在社会公众面前成功地塑造了“绿色麦当劳”的新形象。

6、“绿色政府”策略

绿色营销,要靠整个社会成员的参与才行。社会大众应明白绿色营销不仅仅是企业的事。绿色营销理念的执行当中,由于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依靠政府力量,可以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否则很难迅速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7、绿色服务

在商品雷同化、同质化和品牌普及化的条件下,服务更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当然,这种服务并不是一般的笑脸相迎所能概括的,而是指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式消费需求。现今商品多了,消费者不仅重视产品和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功能利益,更看重在购物或接受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在产品和服务相同的情况下,体验成为消费者购物的关键因素。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低碳营销、绿色营销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但同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变还需要从大到环境经济政策小到企业营销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赵金涛.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2]赵杨.低碳营销——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新模式[J].经济与管理,2010,(7)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6篇

关键词:低碳环保 绿色会展 信息传达 可持续再利用

当前,气候变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导致环境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碳排放严重超标。伴随着这一问题的不断激化,已经成为影响各国政治、经济、环境、科技、外交、国家安全等领域的综合交叉问题。因此各个国家都在遏制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业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产业就应提高低碳技术和进行相应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又反过来促进低碳产业相应发展。依托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利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来促使我国会展业向绿色品牌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会展业最早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集市,人们按照各自的需求进行物物交换,分享各自的劳动成果。自1851年英国成功开办世界博览会以来,会展业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了很大提升,逐渐成为新兴产业,会展的规模和规范化程度也有了政策依据。通过会展业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正面积极的效益,也有负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会展业一直处于“一次性消费的模式”。会展中材料污染,展出后展具再回收利用度不够,产生大量的废弃垃圾严重影响环境。这种现象与目前大力提倡的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国要想建立绿色品牌的会展经营模式,必须遏制负面的发展态势,积极响应低碳环保的社会潮流。

低碳经济与绿色会展的实践调研分析

(一)低碳的涵义

低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尽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将低碳的涵义延伸到会展业就是通过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达到更少的资源浪费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更多的会展经济价值。低碳生活是创造人类更高生活标准和更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国外低碳经济调研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以后出现了新的文明法则,就是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受碳排放超标的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愈演愈烈,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改变的必然。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作为工业革命的倡导者英国在低碳经济方面也做到了先驱引导,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原则,英国愿意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任务,在欧盟内部承诺书中减排为12.5%,在8%的基础上增加了4.5%,为达到此标准,英国政府推出两项政策,帮助减排的顺利进行。其一就是制定“气候变化税”,实质上就是“能源使用税”,依据使用电能、天然气、煤炭的数量,过量使用的要收取使用税,此政策并非增加英国内部税收资金,而是通过税收的形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以达到减少资源浪费的目标。据调查,英国2010年当年减少了250多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360多万吨煤炭燃烧产生的热能。

(三)绿色设计涵义

绿色是自然环境里植物最常见的颜色。在中国人们赋予它旺盛生命力的涵义,也是春天的象征,现在它延伸到很多领域,在设计行业里就有绿色设计一词,它是指在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全面考虑产品的质量、功能、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要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达到绿色环保的标准。天津滨海新区在会展的总体指导中大力引导绿色会展,但对绿色设计的定义理解分析不够,致使撤展期间垃圾堆放严重,因此我国推行绿色品牌会展必须遵循低碳环保的理念,按照绿色设计的要求细节约束会展实施的各个环节。

(四)绿色会展发展现状及实施形势

绿色设计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设计思潮之一,它提倡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创建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其阐述的生态价值观为新世纪各设计领域的发展确立了不可违背的原则。对会展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展台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绿色品牌会展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上海世博会中国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个部分,在国家馆的设计中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国家馆的顶部采用先进的太阳能板,收集阳光转化成电能,实现整个展馆的照明能源自给,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会展业实施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

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共同发展的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会展业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低碳产业的支持。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持的环境变化立场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造成的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在各行业的低碳路径发展都必须落实到位。低碳会展的发展也是其中路径之一,我国的会展行业实施低碳绿色会展势在必行。

低碳经济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是国家发展可持续的路径和重要手段。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个体的碳排放数值不算很高,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加起来碳排放的数值不容忽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历史上长期碳排放造成的,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环境恶化的现实,还得挽救因此造成的经济发展压力。会展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面临着实施低碳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挑战,也面临着发展低碳会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经济机遇。我国低碳产业正处在初期研发阶段和市场培育阶段,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尤其需要政府的深入引导,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路线规划和指导。政府指导相关企业运用低碳技术和相关产品,促进我国低碳产业的不断发展。

低碳产业促进绿色品牌会展的实施路径

(一)主办方政策引导并树立环保主题形象

当今会展发展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主导,另一类就是市场主导。我们国家的会展还处于发展阶段,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和完善,政府必须站在主导立场,为会展的高品质运行提供各项服务保障。

发展绿色品牌会展,主办方起到引导的旗帜性作用,因此必须引起主要决策人的高度重视,将低碳环保的理念作为会展的宗旨主题大力宣传。我们提倡的绿色会展是指在会展实施中,遵循资源循环的原则,实行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将各种会展资源相整合的方针,实现会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再发展。绿色会展的概念强调发展会展经济不应以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主办方在政策引导下,将各种低碳产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应用到会展的组织策划中,对参展企业的会展行为做到跟踪监督,可以制订奖惩制度,对参展过程中实行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对参展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企业予以警告和处罚,将政策落实到位。

主办方要意识到发展绿色品牌会展是一个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石,要重视当前的经济利益,更应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主办方还要认识到绿色会展的投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投资,更是一种文化投资、知识投资和资源投资。主办方从主导意识的改变才能树立环保主题的形象。

(二)设计方以最少的空间实体传递最大信息量

传统的会展运营模式是“资源一生产一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式资源流通模式。这种传统运营模式在创造了大量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造成大量资源的消耗,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大多数会展活动的实效周期越来越短,临时、短期、巡回展览日益增多。单向式的会展运营模式不符合会展发展的趋势。设计方要适应这种变化,不仅要解决传统的陈列设计和造型新颖、工艺、色彩等单纯的装饰问题,还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原则,积极调动各空间实体,达到信息的最大化传递。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对企业的信息最大化展示,这就需要设计方对展具的零部件和材料重复使用。而重复利用的前提,则是展具能够有效的拆卸回收。

装备与拆卸是展具结构中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便于装备的结构不一定便于拆卸,拆卸也不完全是装备的反过程。因此,设计方应考虑装备性能的优化,尽量缩短装备时间,拆装的便捷。这就需要对展具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根据展具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满足不同的需求。模块化设计既可以很好的解决展具品种规格,又可为展具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展出的质量,方便维修,有利于展出后的拆卸、回收,为设计方的经济收益提供必要条件。

(三)施工方实现材料的环保和最低消耗

绿色展具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与管理对会展的环保和最低消耗起关键性作用。在大型会展期间,为了达到良好的企业形象,大多数采用特装的形式布置展区。而现在的主要装修材料为木结构,在展出后不可再回收使用,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施工方应在选择材料方面做到慎重,一方面,施工方不能把含有有害成分与无害成分的材料混放在一起;另一方面,对于达到寿命周期的展具,有用部分要充分回收利用,不可用部分要用一定的工艺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可以采用一些轻型钢材和铝合金组合的轻型构件。这些都需要低碳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会展的低碳经济。又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就采用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四)参观者以环保的意识高标准审视会展

会展的绿色品牌推进,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不可轻视。在实际会展工作中,管理和从业人员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管理模式,以便在会展活动中尽一切可能将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主办方和设计方都是围绕参观者服务的,因此,参观者对会展的评价最客观和准确。参观者应从会展的限制功能、保护功能、环境教育功能衡量会展的实施过程,客观的促进绿色品牌会展的实施。在会展结束后的总结工作中,主办方应充分考虑参观者对会展的意见反馈。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7篇

关键词:低碳;茶叶;绿色管理;竞争力

低碳时代背景下,绿色产品逐渐走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而绿色管理也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经营主体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茶叶产业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近些年,我国茶叶企业忽视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茶叶生产经营中不注意农药残留,为茶叶绿色产业形象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也导致我国茶叶的出口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因此,我国茶叶企业要想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重新塑造茶叶企业绿色形象,就必须想方设法推行绿色管理,让企业在国内或国际竞争中重新获得绿色的竞争优势,促进茶叶企业发展。

1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概念解读

从上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管理学家霍普芬贝克在《绿色管理革命》中首次提及“绿色管理”至今,绿色管理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茶叶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践中,并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宗旨,推动着茶叶企业的全面发展,对世界茶叶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而其概念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1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概念解读虽然绿色管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当前国际茶叶行业普遍认为绿色管理在本质上是茶叶企业在绿色低碳消费及政府约束和激励条件下,将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纳入其茶叶生产、茶叶产品经营和管理的日常决策中,对茶叶开发、产品设计、茶叶生产、茶叶流通等过程实现节能减排,促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朝着无污染、低消耗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管理模式。绿色管理通过促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绿色茶产品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及政府保护鼓励,满足茶叶消费者低碳消费需求,进而实现茶叶经营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兼顾,促进茶叶企业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1.2茶叶企业绿色管理原则根据茶叶经济发达国家管理惯例,茶叶企业的绿色管理主要应遵循五R原则,主要包括:研究茶叶企业环境对策(Research);减少茶叶生产和流通废物排放(Reduce);茶叶产品循环利用(Recycle);茶叶产品二次开发(Rediscover)以及茶叶商品绿色保护(Reserve)。具体来说,茶叶企业的绿色管理应该实现三大目标:茶叶生产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农药残留最小化及满足低碳经济的茶叶绿色化。可以说,茶叶企业的绿色管理核心观念就是环保及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企业对茶叶自然环境负责,同时企业用绿色文化、绿色茶叶产品种植、生产、设计、包装、促进低碳经济环境。

2我国茶叶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日益发展促使消费者逐渐对茶叶产品绿色品质产生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茶叶产品环保技术非常重视,然而我国茶叶产品近些年农业残留等问题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模式的推进和构建势在必行。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2.1日益严峻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当前,欧洲和日本等茶叶主流市场以环保和健康为名义,对我国茶叶出口强制推行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性法规及准入限制措施,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市场挑战,这也成为我国茶叶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最主要的外部原因。例如从2001年初开始,欧洲就提高了对我国茶叶的检测标准,将原有26项农药残留增加至62项,而在2005年欧盟实施了更为严厉的食品安全法规,将茶产品农药残留检验的项目有193项提高到200多种,同时硫丹含量从原30mg/kg提高为0.O1,导致自2006起我国各类茶叶的出口都较2005年前下降约8.7%。国际茶叶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企虽然构成严峻的挑战,但是也为我国推行绿色管理创造了一定的机会,促使我国茶企开始关注绿色茶叶,重视国际认证绿色标准,对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日益恶化的环境条件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根据环保部2012年统计结果发现,我国的GDP能耗最多超过发达国家11倍,产品能耗超出世界水平45﹪,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例如全国80﹪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我国14%的河流污染,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种植的质量。同时茶叶作为我国最大众化的日用品,关系国民健康,茶叶企业涉及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物流等领域与环境关系密切,极易受到环境污染影响。虽然从1997至2015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要求茶叶企业“促进绿色生产,维护茶叶生态环境”,但是我国茶叶企业面临的环境影响仍然日益恶化,这也要求茶叶企业必须积极推进绿色管理,以适应当前环境需求。2.3日益扩大的绿色消费市场当前低碳经济让消费者保健和卫生意识不断提高,绿色消费额也出现了显著的提高,据统计从2005年起,世界绿色消费额每年都超过2000多亿美元,即使在我国国内,有超过80%的食品消费者渴望获得更为健康的绿色食品,尤其是优质绿色的茶叶更是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根据商务部统计,当前国际绿色茶叶的销量不足2000吨,仅为国际茶叶消费量的1‰左右,这种存在巨大发展潜能的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促使茶叶企业开始逐渐推进绿色管理模式。虽然绿茶茶叶价格较高,但是符合当前低碳环保背景,既能满足当前全社会环保需求,也满足了茶叶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要求,因此,绿色管理模式对茶叶企业来说是必然选择,必须引起重视。

3我国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构建策略

我国的茶叶企业一般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偏小,导致管理水平难以符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缺乏对环境及农药使用的监控和管理,导致茶叶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污染。因此,茶叶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3.1实施茶产品绿色管理

茶叶是茶叶企业和茶叶经济发展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因此,要促进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模式的发展,就必须从茶叶物质层面入手。首先,开展绿色茶叶生产。茶叶绿色生产应该囊括茶叶从栽培到采摘,从加工到产品设计、到茶叶销售等各个环节。例如在茶叶生产基地方面,茶叶企业必须选择适合绿色或低碳需求的生态环境,对土壤、空气、水源等元素进行实时监控。其中大气中氧化硫、氟浓度、悬浮颗粒,水资源中有害有毒物质及铅、汞等重金属,土壤中的农药残留、有机物质含量都应该及时监控,同样对茶叶企业生产、加工、包装材料也要认真选择,为茶叶绿色天然生产创造适合的环境。其次,实施绿色型销售。茶叶企业的绿色销售也就是要求企业将“绿色、有机、无公害”作为基础,创造、挖掘茶叶市场的销售机会,进而获得市场地位。具体来说,绿色茶叶销售应该包括企业内设立专业机构对销售计划进行调研;对茶叶储运过程实施环境监测;建立茶叶售前、售后绿色服务机制(如茶叶产品包装回收利用);开展茶叶企业绿色宣传等内容,从销售环节彰显企业低碳经营意识。最后,正确茶叶专业的绿色环保标志。绿色环保标志是企业产品重要的通行证,是赢得茶叶消费者信任最主要内容。茶叶企业可以将IS014000和HACCP等国际认证体系引入到企业内容,从而以质量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发展。

3.2促进企业制度绿色管理

茶叶企业规章制度是其管理最重要的强制性措施,是茶叶企业活动的最基本程序,因此,必须要在制度上将绿色管理引入其中,形成新的低碳经济制度或管理方法。具体来说,我国的茶叶企业可以借鉴欧洲或日本等国家的法规和茶叶质量标准,形成企业自身绿色管理的整体目标。在整体目标的引导下,企业要制定茶叶环境的管理规定、茶叶业务绿色管理制度、环境追责制度等系列规定,加强对本企业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力度,让茶叶在产区、加工区、销售区都得到严格的监测。

3.3创建企业绿色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凝聚企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茶叶企业要想真正将绿色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就必须:首先制定企业的绿色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茶叶企业文化构建的指导和前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整体规划,维护着企业绿色管理活动及环保的方向,因此,茶叶企业必需指定、实施自身发展策略,强化企业内部决策部门或人员的绿色管理意识。其次,培养茶叶企业职工的绿色观念。茶叶企业必须认识到绿色管理在本质上属于群体性文化,需要群体行为的参与,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向企业内职工进行绿色观念教育,培养或鼓励其环境保护意识或行为,进而创建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环保文化。茶叶企业内,领导应该带头树立企业的持续发展观念,环境价值观、资源保护及法律观念,而员工也要通过自身学习将环保技术应用与茶叶产品加工过程,尤其生产一线职工更要自觉参与企业文化学习和茶叶技术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加油助力。

4结语

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管理模式对茶叶企业发展的意义愈加明显。茶叶企业在其未来实际经营活动中,应该重视对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以绿色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管理文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茶叶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适应国内绿色茶叶发展趋势,更能重塑我国茶叶的国际形象,促进我国茶叶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强.绿色无公害茶叶高效种植与管理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6(4):69-70.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8篇

关键词:黑龙江;低碳经济;绿色信贷

低碳经济,最早在2003年的英国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中出现。随着低碳的逐步发展,2007年,我国国家主席在apec中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令世人瞩目。到2008年1月,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上海首批入选为试点城市。而如今我国已有诸多省市及自治区开始发展低碳经济,黑龙江省也参与其中。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金融业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新的概念因而产生。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就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一、黑龙江省绿色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王巨禄认为,低碳经济是关系到未来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化的巨大发展系统,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也要开展综合试点,不断取得经验,取得更大成效。而黑龙江省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连续5年gdp增长在11%以上,具有打造国际低碳经济区的整体优势。对于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促进黑龙江省进一步开放,拓展区域间的经济往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欧美国家的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碳排放权,构建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基础的,其中包括碳基金、银行信贷、碳保险、碳证券等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而我国的低碳金融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的低碳金融体系以政府财政为引导,以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为主要融资方式,银行系统在低碳金融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黑龙江省的绿色信贷来说,自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推出“绿色信贷政策”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包括各级金融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推进。按照国家的产业和行业政策的要求,各家银行努力优选客户,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同时,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能耗和环保监测,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贷风险。通过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大环保投入,逐步达到国家能耗和污染的产业标准。截至2007年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330多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当年累计投放贷款3800亿元。信贷资金主要向节能减排的优质行业和支柱产业倾斜。农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领域新增贷款达340多亿元,超过全省新增贷款的总额。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跨跃了7000亿元阶梯。随着老工业基地发展步伐的加快,信贷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对于绿色信贷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黑龙江省各级金融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绿色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以黑龙省2008年的数据为例,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我省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为13.1%,第二产业为52.5%,第三产业占34.4%。而我省的人均碳排放为1.91,高于全国的1.41。这也是长期以来我省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的原因。化石能源占我省整体能源结构的95.5%,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79.3%,石油占16.2%。电力生产中,水电比例只有3.5%左右,而“高碳”的火电比例高达90%以上。由于我省的高耗能、高排放,我省的人均gdp为21 727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 698元。所以我省在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省的低碳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低碳项目开发融资不足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能源较为丰富,在国内碳交易市场上属于供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依靠特色的绿色金融活动,开拓市场。如虎林市的“绿色门槛”筑造“低碳项目”、双鸭山市低碳混合醇项目、我省农村校舍推广使用太阳能项目,等等。但由于碳金融在我国传播时间有限,企业对这些绿色金融项目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没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更因为,绿色金融项目开发时间较短,地域限制行大,风险因素多,金融机构不愿向融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够。

(二)碳交易市场不成熟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徐州等城市已经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始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但是黑龙江省内的各大城市的绿色金融项目仍然处于起步状态,碳排放项目交易较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交易中心。

(三)缺乏碳金融衍生品

在目前的各个碳交易市场中,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随着金融机构的介入,在碳交易市场上除了碳排放权这种基本产品外,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而目前在我国的碳交易国内市场上就没有如欧美国家的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虽然存在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信贷,但形式单一,构建不够完善,处于起步阶段。

(四)缺少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

缺乏综合性的扶持政策,制约了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效果。虽然明确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也出台了一些纲领性指导意见,但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赢利能力下降,虽然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却不明显,这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不利于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三、提升绿色金融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进投资

我省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宣传碳金融这种新鲜事物。要通过金融业这个窗口,倡导我省低碳发展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如履行赤道原则,2009年3月28日的北京绿色金融论坛等,就为推进中国的绿色金融、低碳社会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增加国际金融合作促进碳交易市场起步

要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我省建立起国内较大的、成完整体系的碳汇市场或者是碳交易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间接为我们黑龙江省企业减轻一定的负担。而目金融业的这种合作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合作和交流,其他产业可以直接通过学习效应来发展低碳经济。

(三)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引进碳金融衍生品

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金融创新。在国外,已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中介服务、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进行了环保信托、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而黑龙江省更要关注什么是碳金融衍生品,设想碳金融衍生品在黑龙江省存在发展的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成碳金融衍生品的产生。

(四)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黑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需要依靠政府和金融机构促进,所以在目前阶段,更适合我省的绿色金融政策是绿色信贷,即在企业的信贷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对于那些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而不符合的不予以考虑。在给予信贷支持的企业进行过程监督,一旦出现不符合标准的生产经营活动,就立即取消优惠或给予惩罚等。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领域的贷款发放。

参考文献

[1]王东,黑龙江欲做低碳经济先行者[n],黑龙江经济报,2010-3-8(001)

[2]李福军,钟成春,黑龙江省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分析[j],黑龙江金融,2010,(5)

[3]朱荣颇,金融支持辽阳市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