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流动人口的概念

流动人口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18 14:43:44

流动人口的概念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1篇

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是第一主战场。上海本地贸易、物流、金融、地产、航运等行业龙头辈出,两桥一嘴再现昔日辉煌。本周市场以上海物贸、东方创业为龙头的贸易概念股、以华贸物流、锦江投资为龙头的智慧物流概念股,以陆家嘴、浦东金桥为龙头的园区开发概念股,以上港集团为龙头的港口概念股成为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的“七大天王”,持续飙升连续5涨停,荣登周涨幅榜。笔者上期看好的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大多成为龙头品种,相信激进型投资者如第一时间介入应该取得不错的收益,笔者建议投资者中线继续看好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的前提下,回避下周二附近的短线震荡调整风险,空仓者可在震荡急跌中逢低吸纳,中线持有上海自贸区概念股,迎接下一波主升行情。

天津自贸区概念股成为自贸区概念股第二战场的急先锋,以天津海运、天津港、津劝业为龙头的的天津自贸区概念股接力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成为踏空资金的主选,周四更是出现13只天津概念股涨停热潮,整体板块启动迹象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如果按照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的炒作模式进行操作,大龙头上海物贸七月初启动,正式成立上海自贸区在八月下旬进入加速拉升周期,故笔者认为天津自贸区概念股目前也应处于启动初期,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

展望后市,第一主战场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王者外高桥相信会有N个涨停。第二战场在天津自贸区概念股的带领下,深圳前海、广州南沙、重庆等新的生力军或将爆发。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2篇

《南方都市报》从一张无名小报发展成广州市民每日必选的一份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其经营之道值得关注。

概念营销是《南方都市报》品牌经营的创新法宝

概念营销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它以某种有形或无形产品为依托,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向消费者宣传推广全新理念,从而赋予企业和产品以丰富的内涵、特定的定位,引起消费者的不断关注与反复认同,并最终唤起他们对新产品的持续需求。概念营销强调顺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借助大众媒介进行推广,使消费者接受新颖概念,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可以说,概念的提炼与运作至关重要。

《南方都市报》的概念营销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播主导型的概念营销活动,以塑造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为目的;另一种是市场赢利型的概念营销活动,直接吸引广告客户的目光,以拉动广告投放为目的。创刊初期,如何树立个性化品牌形象,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市场化运作、高水平经营人才的培养、宝贵经验的总结,都是当时这方面的有力举措,而鲜明、有效的概念营销的娴熟运用,对《南方都市报》打造响亮品牌同样功不可没。主管经营的时任总经理喻华锋如是说,“营销的本质是对概念的明确和推广”、“我们要给客户传递概念清晰的《南方都市报》”。

具体来说,《南方都市报》品牌经营的概念营销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称为“童年期”,主打“都市人,都市报”概念。初创时期的《南方都市报》,一切未走上正轨,广告经营缺乏规范,自身品牌形象建设更是一片空白。实际上,1997年初,广告业务员向客户推销《南方都市报》时,甚至没有一条统一的广告语,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向客户介绍这份报纸,这严重制约了它的广告经营和品牌建设。直至1997年底,喻华锋入主《南方都市报》经营部后,才开始有了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那就是“都市报,都市人”的概念,《南方都市报》随之也被定位为一张地处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市场化、市民化的综合性日报,目标受众也被聚焦于45岁以下、消费能力强的都市年轻族群。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统一了报社人员的经营思想,标志着报纸开始走上概念营销的轨道,但这一概念的影响仅止于此,缺乏相关的概念推广活动予以配合,概念的内涵和潜力未能深挖,影响比较有限。

第二个阶段可称为“青年期”,主打“新主流媒体”概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新兴的都市报普遍注重市场化经营、广告市场培养,将报纸当成现代企业来经营。这种背景下,2000年,经过深思熟虑,《南方都市报》提出“新主流媒体”概念。该报时任主编程益中这样阐释“新主流”――作为新主流媒体,必须坚持主流政治立场,选择主流价值取向,树立主流道德观念,符合主流审美情趣,必须针对主流社会,锁定主流人群,吸引主流读者,吸纳主流广告。①在以大量的社区市民新闻占领、固定读者市场,稳定、扩张广告客户后,《南方都市报》开始转向主打时政新闻的严肃报纸路线,初步完成了由“英勇的破坏者”到“智慧的建设者”的角色转型。

第三个阶段可称为“成年期”,主打“办中国最好的报纸”概念。2000年7月,《南方都市报》进一步扩版为72版,报价提高到1元,成为全国最厚、最贵的都市综合类日报,发行量达80万份,其“新主流媒体”形象被广泛接受,扩大在全国的影响被提上日程,“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概念鲜明清楚,明确表达了《南方都市报》的经营雄心,树立了新的发展航标,也成为随后的营销主打理念,成为奥运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等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在版面设计、图片特色、社论策划等许多方面得以体现,为《南方都市报》今天的行业地位奠定了理念基础。②

《南方都市报》实施概念营销的几点启示

1.提出的概念应立足媒体自身实际。每一个战略口号的提出,都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必须综合考虑所处的市场环境。《南方都市报》提出“都市人,都市报”概念时,其经营境况十分窘迫,而广州广告市场上,《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则财大气粗,《南方都市报》几乎没有市场空间,加之集团内部对其“断奶”,使它几处背水一战、濒临悬崖的境地,同时,报纸缺乏明确定位,自身广告人员缺乏统一认识,在广告经营中处于极度被动地位。正是针对这种局面,《南方都市报》才有的放矢地提出“都市人,都市报”的概念,迅速整合了认识,树立了统一的品牌形象。2000年,《南方都市报》突飞猛进,战略突围初见成效,超越《羊城晚报》被提上日程,又需要新的、与其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相称的理念,来指引报纸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新主流媒体”概念应运而生。

2.概念必须具有创新性。概念创新能使企业以独特视角审视消费者的现实或潜在需求,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更突出地迎合消费者,满足其需求。这方面,《南方都市报》提出的“新主流媒体”概念,极具原创性。因为,在当时,党报是公认的主流媒体,都市报大多被贬称为“小报”,两者存在完全不同的形象认同。这样,提出“新主流媒体”概念,则既能使《南方都市报》区别于党报,摆脱主流媒体过于严肃的传统形象,同时又明白无误地告诉受众,《南方都市报》不是地摊小报,也不是边缘媒体,而是新型主流媒体,它的追求更加高远,它具有不一样的新价值。这些创新概念有效确保了可接受性、可发展性、可执行性,是成功的重要法宝。

3.概念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前瞻性一方面保证了理念的先进性,能使消费者产生心理期待,有利于消费者认可并进一步采取购买行为;另一方面,前瞻性又确保了判断行业发展方向的准确性,使其不会在汹涌发展的大潮中迷失方向。而指导性就是要使概念成为全体人员行动的航标灯,成为共同奋斗的目标。这方面,《南方都市报》“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概念,便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在中国媒体市场化尚不明朗的当时,《南方都市报》抢占先机,“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口号的提出,使它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有了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具有指引道路作用的精神航标。

4.概念必须具有延续性。品牌营销是文化概念的渗透,其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实事求是地说,《南方都市报》三个代表性概念的提出,在创新性、前瞻性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就其内在的延续性而言,却不尽如人意。从“都市人,都市报”到“新主流媒体”,再到“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前两者都强调《南方都市报》的发展必须立足现代都市,目标受众被圈定为大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现代都市人群,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较好的延续性。③但“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口号,虽说在表达《南方都市报》进取豪情、凝聚人心方面,不乏积极作用,但它抛却了区域性品牌的外壳,是渴望进军全国市场的虚泛口号,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大珠三角城市群的读者土壤和经济环境。它与前两者的诉求,缺乏一脉相承性,不利于品牌形象建设与品牌资产增值。

5.概念营销离不开恰当的营销组合。传媒要推广经营概念,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样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完成概念的完整告知、准确传达。《南方都市报》通过全方位传播、客户联谊会等方式,实现了概念的“落地开花”。它创作了不少的报纸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将概念立体式推向读者和广告主。如推广“新主流媒体”概念时,就曾以罗马统治者凯撒征服埃及后说的那句气势恢宏的话――“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作为广告语,在各类广告中,反复出现,吸引眼球。客户联谊会方面,《南方都市报》始终以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人群为工作重心,多方沟通,传播理念,以获得理解,达到较佳传播效果。

注释:

①罗以澄陈亚旭:《〈南方都市报〉主流化转型透视》[J],《新闻知识》,2008年第9期

②彭巍然:《〈南方都市报〉的品牌创建历程》[J],《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9期

③曾励:《〈南方都市报〉:如何成就主流之势》[J],《报刊之友》,2003年第8期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社会学;流动人口;社会服务

一、社会服务

在社会服务是什么,如何界定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郑杭生对社会服务的定义:从正向说,所谓社会服务,是一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的有效的制度化手段和途径。通过这样的手段和途径,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认同,推进社会和谐,落实公平正义,增加社会安全,增进社会团结,改善百姓民生。从逆向说,所谓社会服务,是一种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制度化手段和途径。通过这样的手段和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减少社会内耗,控制社会冲突,弥合社会分歧。[1]郑杭生通过正向逆向两方面来定义社会服务的概念,社会学本身就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该定义站在一个更高的理论高度,抽象概括了用社会服务这样的方法来使社会良性运气和协调发展。追求合理配置资源,解决矛盾与社会问题也和社会学学科目的十分的吻合。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把“社会服务”概念定义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为了维护和保障全体公民,尤其是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失业者、贫穷者等)的生存发展权益和尊严生活需求,主导并实施向其家庭或个人提供必要的日常劳务帮助和照顾服务支持的一项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2]该定义涉及到了社会服务的群体特征及其服务对象即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括号里更加的具体化。具体的特征表现为生理,心理或物质上的弱势。生存权,发展权则可以纳入社会学最终目的的范畴,通过满足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后该定义谈及了社会服务与国家的政策与制度的相关性。

李兵通过学术研究文献和国际组织的政策文件中得出,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指社会处境不利的人群,目的是提高这些人的生存状况,实现社会融合,维护社会公正。社会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服务的手段是提供支持性的服务和项目。[3]该定义前面部分与上述定义意义表达上是基本吻合的,然而我们关注的是最后这部分社会服务的福利性。诚然我们不是福利性的国家,社会服务也必然难以 全面覆盖到全社会。说明社会服务它本身是有局限性,至少是在当今现代化进程当中。我们关注的群体也局限在社会的弱势群体或者说社会处境不利的人群。

H.Wayne Johnson 的定义Social service is defined as the programs or measures employing social workers or related professionals and directed towards social welfare goals. [4]该定义谈及了社会服务服务的供体如社会工作者及其方法如项目或方法策略。当然由于这个概念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国情不同,地域不同,发展不同所以最终的目的也不相同。

通过以上概念的简单分析,社会服务是社会中一个必要的因素。因为它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功能。社会服务可以被定义为,以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目的,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对象,以合理的社会发展状况为背景,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及其专业相关人员配合国家相关政策与制度的一种手段或安排。或者可以这么说,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运用社会工作相关人员及配合相关政策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目的从而保障民生,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不同的弱势群体它的社会服务应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流动人口这个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内容可以具体化为:住房、就业(如信息、培训、合同、工伤)、医疗、生育、子女教育、养老、维权等社会保障服务。

二、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对于流动人口意味着什么?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现在总人口达13.7亿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9%,将近每5个人就有一个流动人口。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瞄准流动人口这个群体可能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彰显社会服务的价值。[5]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模式下如我们的政府一直在倡导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每个公民活的更有尊严,政府设定了以人为本这样的发展理念,就意味着发展应该以人的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从社会的结构来看,流动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是非常之大的。如果这样一个群体社会服务做的好,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贯彻的好,进而也必然带来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社会服务对于流动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与群体良性互动的结果。

从微观层次即流动人口这个方面来谈,社会服务意味着他们能够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一定成果,能够享受一个公民在这个国家应该享有的权利。正如布赖恩·S·特纳(Bryan S ,Turner)所指出的,“现代公民权问题由两方面内容构成”,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社会成员资格,或者可以说是社区归属;第二方面的内容就是资源分享权利。流动人口作为社会的成员当然具有社会成员资格。我们的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即各种资源机会也应该被流动人口这个群体来分享。由于我们社会的发展还没达到社会福利那样的程度,所以社会服务可以看作是社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需求结构与社会群体结构之间的桥梁。用社会服务这个中介来满足社会结构当中的流动人口需求,进而促进社会结构的稳定。

三、社会服务的功能

社会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服务在社会当中针对流动人口扮演的角色又如何?

(一)保护群体利益,充当需求的探测器

流动人口大军依然流动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角落,他们存在于繁华的都市,也存在于城市的远郊,他们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自己却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生活处境不利,大多的研究表明他们居住简单,竞争力不足,做着脏乱差的工作,收入偏低。而在自身利益方面,不能有效的得到维护。社会服务在对流动人口的服务过程当中才能发现具体的问题,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流动人口生活条件的改变,自身利益保障的提升。推进了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工作。

(二)化解矛盾,作为社会公正的指南针

社会服务对于流动人口来说长远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资本主义特别是早期的资本主义只关注效率问题,早期资本主义的优点是效益优先,不足是忽视公平。社会主义最早想走的路子是努力解决早期资本主义没有解决的社会公平的问题,早期社会主义的优点是公平优先,不足是忽略了效率。但是中国的实践证明,没有效率的充分发育,公平无法获得彻底解决。改革开30年,中国努力解决了效率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公平问题在当前就较为突出了。[6]流动人口流动到它乡,由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原因也就带来了在就业、居住、教育、医疗和维权等多方面的冲突。身份的不同,以至于他们不能够像当地居民那样享受一个市民的权利。各种社会资源把他们排斥在外。然而社会服务通过具体的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的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到实处,使国家的政策得到更好的实施,理念更好的体现,促使社会服务工作向维护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充当了社会公正的指南针。只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改善他们的处境。

(三)稳定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定心丸

流动人口占社会结构比例中的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造成威胁。功能主义者强调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7]社会服务促进流动人口这一结构的生存发展同时在社会整体结构上恰好满足了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和谐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从社会视角看社会服务[J].中国民政,2011,(5):6.

[2]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社会服务发展演进与概念定义的探析[J].中国民政,2011,(6):5.

[3]李兵.国外社会服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民政,2011,(3):24.

[4]H.Wayne Johnson.The social services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M].F.E PEACOCK.PUBLISHERS,1986:12.

[5]张翼.社会服务与政府部门的职责[J].中国民政,2011,(4):12.

[6]赵孟营.创建中国特色民政社会服务体系[J].中国民政,2011,(5):13.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9.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 环境移民;气候移民;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C92: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096-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得环境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与此相关的概念有:环境移民、生态移民和气候移民。目前这些概念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尚不一致,鉴于统一的概念界定有助于学界明确研究问题、帮助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指导实践,本文拟从厘清这几个密切关联的概念着手,分析概念的内涵及其驱动因素,阐明概念的理论基础, 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探讨我国应对环境移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函数;集合;变量;对应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函数思想作为基本的数学思想,贯穿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从函数概念的重要性的角度重视此概念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实施对函数概念的教学?笔者于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在此谈谈心得.

创设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问题1 初中我们学习过哪些函数?请列举说明.

学生: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教师:我们列举出具体的函数,(板书),y=x+1,y=x2,y=■

教师:观察这三个具体的函数,它们各自含有几个变量?

学生:两个.

教师:如果给定x=1,那么y的值能确定吗?

学生:能,而且是唯一的.

教师:也就是说,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这就是初中我们学习的函数的定义. (PPT给出初中函数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你能告诉大家“关键字”有哪些吗?(右侧板书)

学生:两个变量x和y;每一个值;唯一的值.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学生回忆初中的函数概念,使其体会到用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内涵.

确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教师: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着的,我们可以感觉到它们的变化:

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气温随时间在悄悄改变;

我国的人口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实例1 表1给出的是我国1949~1999年的人口数据表(单位:十万):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通过表格体现了我国人口随年份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每一个年份,都会有唯一的人口数与之对应.

教师:根据我们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定义,这些实际问题都涉及一个函数.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集合》,你能用集合的语言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年份数组成集合A,人口数组成集合B,1949对应到542,1954对应到603,……也就是对于A中的每一个值,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

教师:很好!我们继续看两个实例.

实例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从490 m的高空下落,下落的距离y(m)与下落时间x(s)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

教师:你能得出物体下落5秒、10秒、20秒时的距离吗?其中时间x的变化范围是什么?物体下落的距离y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学生:物体下落时间x的变化范围是数集 A={x0≤x≤100},下落的距离y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y0≤y≤490}.

教师:A与B之间有关系吗?

学生: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对应关系.

教师:对!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时间x按照对应关系y=4.9x2,在数集B中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下落距离y和它对应.

学生:是!

实例3 图1为某市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图:

教师:时间t与气温θ的关系是否和前两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似?如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

……

设计意图:在这里精选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三个实际问题,通过集合的观点直接引出函数的定义,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主动观察思考的条件和空间,充分体现运用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主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不仅让学生分别体会到了用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用图象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感知了函数中蕴涵着集合与对应关系的属性,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提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合作交流

问题2 如何用集合语言阐述上述3个实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每个问题均涉及两个非空数集A、B.

学生2:存在某种对应法则,对于A中的任意元素x,B中总有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

问题3:你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吗?

(首先让学生尝试归纳,然后师生共同概括)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

y=f(x),x∈A

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叫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 集合{f(x)x∈A}叫函数y=f(x)的值域.

设计意图:能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是学生能否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的关键,在这里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先自主探究,再分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情境,既有效地化解了学习的难点,又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深化了对函数概念中的集合与对应关系的理解,真正成为知识的意义建构者,而且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从而丰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延伸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归纳

问题4 在函数的定义中,你认为哪些是关键点?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

学生:在函数的定义中有下面三个要点:

(1)函数是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上的一种对应;

(2)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3)值域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唯一确定.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6篇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7篇

一、“两种能力”看计算教学

1.训练口算能力是基础。在低年级时,熟背表内乘除法、1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在中年级时,熟记得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常见或易错的乘法,如45×2、24×5、25×4、125×8等;在高年级时,熟记常见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如=0.375=37.5%等。口算能力的提高,会为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算理表达能力是关键。不仅在新授计算时要让学生清晰表达算理,而且在计算出错时更要让学生“说”。例如,六年级的一道口算题×4÷×4,有的同学的结果为1(正确结果为16)。这时老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得数为1的情况,学生自然就会“说”出错误根源:运算顺序搞错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在计算算理方面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三个指导”看概念教学

准确、精炼、严谨是数学概念的特点。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指导,时刻规范学生的数学概念语言。

1.表达准确性指导。准确是数学语言的首要特点。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概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例如,在多位数的读写时,有学生将“9320.0045”读成“九千三百二十点零四五”时,教者应严肃指出小数部分的“0”不能进行“省读”。

2.表达简洁性指导。数学语言的简练与语文生动的描述是截然不同的,教者应告诉学生,大部分时候数学概念加上与去掉修饰语,不会影响蕴含的数学信息。

3.表达严谨性指导。“逻辑性强”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概念的语言表达也应体现严谨的特点。例如,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有学生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教者就要适时加以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说“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梯形属于四边形,如果两组对边平行了,就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坚持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概念语言的严谨性。

三、“三个途径”抓策略教学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教学中,小组讨论是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式。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听言”的机会。但是,小组讨论要避免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秀,此时,学困生沦为局外人,更容易造成口头表达能力的两极分化。因此,教者要精心搭配小组成员,让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2.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存在着人数多发言机会少的弊端,所以还得多采用另一种让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同桌交流。这种方式适用于新授课,学困生与优生面对面叙述,可以活跃气氛,可以激活思维,可以发展语言,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后,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全班性的集体交流,增加学生说话、听话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完善。在全班交流时,可由某个小组先发言,其它组倾听、评价、辨析、补充,最后师生形成共识。这样的形式会促进学生的非正式书面语向科学的书面语发展。

流动人口的概念第8篇

在必修一有关氧化还原概念学习时,为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的关系,我编织了三字经:失高氧,得低还,论剂性,正相反。在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映类型之间关系时,我出了一副对联:置是复非勿用问,化合分解需讨论。横批:看化合价。

在讲原电池中电子流向以及电解液中阴阳离子流向问题。学生容易混淆。我编一顺口溜:电子从负投出,流入正极。原电池同向,电解池异向。学生很快掌握了。

在讲高中化学必修二中,有机物苯与浓硝酸的反应时,关于苯,浓硝酸,浓硫酸的滴加顺序,学生容易记混,记不住,而正巧本班有一个学生名字叫肖刘本。我告诉同学们肖刘本同学就是为了这个实验顺序而生的。同学们哄堂大笑,很轻松的记住了苯的消化反应的顺序:先加浓硝酸,再加浓硫酸,最后加苯。

铝热反应学生们记起来也很头疼,难以对号入座。本人在做实验时给此实验命名为‘钢蛋子’实验,待实验做完后。学生们开心地很快记住了此实验原理。在讲乙烯单体加聚成为聚乙烯时,我形象的形容这是在做广播体操的‘伸展运动’。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情况;依据记忆规,我使用了顺口溜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共同进行参考。

乙酸乙脂实验及原理:乙酸乙脂相取代,酸脱氢基醇去氢。崔化水滴硫酸。常加啐姿防爆沸,除酸除醇靠纯碱。

以酸乙醇实验中试剂滴加顺序:醇硫酸。

元素周期表结构记忆顺口溜:七主七副七周期。

金属性强弱比较口诀:大易失全,还碱置氢。往左向下,铯是冠军。

离子键概念理解打油诗:非非相遇两虎争,稳定属于谁?原子之间达协议,共用电子对。

理解化学键概念的词:浣溪沙一化学键。金非原子有缘见,得失电子离子键,阴阳稳定悠悠然。无舍共用电子对,共价键在原子间。分享稳定皆欢颜。

记忆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歌曲填词:笑辫三月――同位素指原子,同质子数异中子数要记牢。同分异构体对象是单质,同种元素又同形态不混淆。同分异构体描述化合物,同分子异结构式别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