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08 15:58:05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1篇

关键词 财务公司 会计管理 细化业务部分核算

一、细化业务单元核算的理念

细化业务单元核算理念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针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其主要是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具体的财务业务,制定出详细的财务计算规则以及财务计算流程,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地展开,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而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目前,细化业务单元核算在企业内部管理中逐渐发挥出关键性作用,有利于推动企业日常运行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细化业务单元核算的关键内容

具体来讲,细化业务单元核算包括了数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细化操作。主要是针对各个部门财务活动及相关行为规范的细化,确保财务公司的员工都能够依照规范约束自身行为,实现财务业务的良性发展。

第二,精细控制。主要是针对精细化的企业管理而言,要求企业具备一个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尽可能消除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强化人员责任。

第三,细化分析。细化分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第四,细化计划。财务计划的细化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点,不过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结合市场预测进行精心策划,可以制定出具备良好可行性与可靠性的目标与计划,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1]

三、财务公司的细化业务单元核算

对于财务公司而言,财务核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与业务数据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核算的内容不够全面,无法在企业账务系统中实时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也无法实现对于业务过程的全面监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细化业务单元核算,确保能够及时对存款、自营贷款、利率变化等进行反映,并保证反映得全面详尽,对不同业务、不同时点的收益水平进行关注。

(一)业务单元主体

业务单元主体的确定是细化业务单元核算的首要环节,在对主体进行划分时,应该确保凡是能够纳入细化核算范围中的业务单元,都必须是单独开展一项业务,或者占有一项资源,能够实现收入与成本的独立计量,同时能够对公司自身的经营成本及问题查找有实际作用。在集团企业中,财务公司进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能够对成员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运营,获得效益。结合收入和配比的原则,这里将财务公司整体作为一个业务单元,对其资金收益水平进行核算。

(二)业务项目以及可控因素

在对业务单元主体进行确定之后,需要确定业务项目,保证所选取的项目能够反映资金的运营能力及运营效果。同时,为了对关键业务的运营指标进行突出,这里将一些与运营能力提升关系不大的固定管理成本项目进行了剥离,如营业税金、管理费用等。最终,将提高存放同业收益以及自营贷款水平作为可控关键点,形成相应的管理报表,针对其中具体的项目进行细化核算。[2]

以业务内容相对简单的财务公司为例,影响其自营贷款和存放同业收益水平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规模。吸收存款的规模是确保资金收益的重要前提,不过,这个规模主要是受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用款需求变化的影响,并不能由财务公司主动控制,因此属于非主导因素。而自营贷款和存放同业业务的规模作为公司获取资金收益的两大来源,相互制约。因此,如何对总量进行配置,在满足各项监管指标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总体资金收益。二是结构。从期限上,可以将自营贷款分为短期短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可以将存放同业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同业拆借。可以说,资金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收益水平的变化。在细化业务单元核算中,应该及时反映资金配置结构所带来的收益变化。三是利率。现阶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利率存在着两个方面影响因素,一方面是国家关于利率的相关政策以及集团公司自身的利率水平,这部分影响因素是非可控因素;另一方面则是财务公司的利率政策,可以通过对客户的测评,划分相应的等级,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对利率政策进行选择,促进利率水平的提高。

(三)建模分析

财务公司应该做好各种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其相应的财务管理数据库,并以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形成与资金资源对应的收入匹配趋势图,对资金的成本率、收益率等指标进行测算;利用图表的直观性,将资源规模所带来的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趋势展示出来;从变化趋势的分析上,找出能够引起收益水平变化的因素,进而制定能够提升盈利水平的经营策略。

四、实现策略以及作用

对于财务公司而言,想要实现会计管理中的细化业务单元核算,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一是应该做好会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原始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应该对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提升内控水平,强化对于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三是应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同时,应该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四是对筹资进行规范,尽量降低融资成本,确保投资的合理性、管理的专业性以及税收筹划的合法性,降低税收成本,防范税务风险。

实际上,细化业务单元核算是精细化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体现,其重点在于对观念的改变,对管理的细化,对模式的创新,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可以说是必然的,只有确保财务管理的效果,企业才能够真正受益。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企业需要做好目标、标准、任务、流程等的细化,确保计划的精确实施。在精细化财务管理中,应该将“细”作为一个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实现对于每一个具体业务,每一个工作流程的管理,构建起相应的流程和规范,并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结合财务监督职能,对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扩展,消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死角,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细化业务单元核算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复杂,只需要构建一个切合公司实际的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可。[3]

五、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良好发展,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从财务管理的具体情况出发,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对业务单元核算进行改进,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静.首都机场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开展细化业务核算单元模式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2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是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公司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公司统计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统计工作得不到重视,公司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却因核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区别。如果两者可以相?

统计工作是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公司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公司统计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统计工作得不到重视,公司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却因核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区别。如果两者可以相结合,即相互借鉴,相互利用,那么就可以省去许多繁杂重复的工作,更多的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能使会计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一、公司统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核算目的不明确

公司是独立自主,公司的资源配置、生产经营都要按照市场需要由公司自行安排。因此,公司统计是为公司自身服务,以便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目前公司的统计任务都是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不能为自己服务的,从而导致公司统计不能体现其实际的意义。

(二)统计核算内容的不全面

有许多公司像我所在公司一样,将统计内容局限在公司的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上,从而使公司的生产活动很少地与外界发生联系。其实公司经营的成败、盈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公司统计对公司内部各种信息的搜集、加工、利用水平,更取决于搜集的外部信息

(三)统计核算功能太少

一般统计工作都是反映公司内部环境及其运行过程的各种信息,由于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相当复杂,因此统计工作不仅要反映公司运行过程的各种信息还要担负起市场调研、行情预测、实施监督的职能。但是,目前统计的功能并未真正实现统计功能多样化,公司的统计仍是一种为上级服务的被动式的报表统计。公司统计的功能被不适当地简化为反映职能,而本身应该拥有的咨询、监督职能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异同

(一)公司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的联系

  1、统计核算与会计核有共同的要求:

①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公司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②核算要求相同:都是公司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迅速、全面。

③核算基础相同: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

④核算范围相同:主要是围绕公司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

2、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相互渗透:

    统计与会计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收集和分析公司经济活动的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统计和会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完成对公司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核算目标的一致性自然导致了资源共享,它们根据相同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来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

(1) 统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了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统计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公司绩效的评价等均需用到会计相关指标,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极大地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

(2) 会计核算中大量运用了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预测会计等中,大量运用了统计分组、统计控制、投资风险价值评定等统计分析方法,使会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和单纯提供记录和核算的信息,而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来预测未来、参与决策。统计和会计相互交叉、补充。统计可以采用抽样或引进虚拟变量来弥补会计的不足。在一般核算中,是以会计核算为主,其他核算制度以会计核算为轴心,但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其不可能对隐形经济的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统计就能够加以补充。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差异比较

1、核算原则的不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会计核算是以实际的销售价格来核算公司的销售收人,对于本期产生的未出售库存产品的计价,会计核算按其实际成本进行计算。

2、计量单位的不同。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公司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公司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3、核算方法不同。通常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账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用以反映公司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4、核算对象的不同。对公司而言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统计是以整个公司、公司的活动及与其有关的的各种因素为对象,体现出总体性、客观性和数量性特征;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会计核算是以公司资金运动为对象,包括资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和分配等方面,体现出微观性、价值性特征。从以上可以看出统计核算宽于会计核算,统计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会计一般较为具体。

5、核算目的的不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三、公司统计与会计核算工作协调的好处

(一)可以提高公司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公司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采购、生产、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 的综合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相互协调。而传统的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会计核算强调真实、准确,但对公司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映不够。所以两者相协调,将统计的描述与推断和会计的反映与监督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要。

(二)为公司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的信息   

从统计核算来看公司的统计和会计是构成公司两个重要的核算体系,它们各有侧重,互有优势和不足。统计核算侧重于实物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会计核算侧重于价值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从客观需要来说,统计与会计加强协作,密切沟通配合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现公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

为了满足公司的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公司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就需要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以彻底解决统计与会计核算信息的严重重叠、浪费和互相矛盾行为。也可提高公司统计与会计信息的效益,实现公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

(四)提高公司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实行会计和统计一体化核算,可以减少数据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重复计算以及传递的时间,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促进公司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使得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加快,数据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最大限度的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3篇

关键词:集团化;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基础

1.现代控制理论。罗伯特?维纳所著《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将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设备、生命活动和社会发展中控制和通讯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强调信息是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是现代控制论给予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理论支撑点。

2.委托理论。一是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委托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人对人采取激励或约束等措施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二是集团化企业内的委托关系。集团母公司与下属分子公司是一种多层关系,存在母子公司、分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集团母公司为避免这种损失,必须协调好这种关系,而会计集中核算正是实现这一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相关理论。一是专业化分工理论。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原来分散在各企业或单位的相同或类似会计核算业务集中,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成本最小化原理。主要是从人工、机构和成本费用的角度,最大化投入产出关系,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

二、集团化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和意义

基于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和分析后,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应能解决如下矛盾:一是缓解或减轻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分子公司、内部各管理层级和会计主体之间的各类委托关系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二是解决集团化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主体众多造成的会计数据分散和信息难以共享的问题,增强对分子公司或相关会计主体的监督、指导和控制;三是通过集中核算的系统设计,可以解决不同层次财务报告的出具问题和内部对账流程长、速度慢的问题;四是压缩财务核算管理层次,精简机构和人员。

三、集团化会计集中核算面临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一)集团化会计集中核算与集团管理体制调整的关系。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所有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全过程需要透明处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集团内部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中国石化在会计集中核算上实行总部统一管理,企业分级核算的管理体制。但目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主体多,企业级次较长,会计监督和管控的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必须调整完善建立集团化的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体制,彻底改变分散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集中统一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

(二)集团化会计集中核算与会计核算标准的关系。

集团化会计集中核算,客观上要求集团所有企业必须在集团公司的网络信息会计核算平台上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要求会计核算标准和业务流程处理必须全部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和业务流程不统一,集团化会计集中核算就难以进行。目前,中国石化某些企业存在会计核算标准不够统一,虽然集团公司《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和股份公司《内部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制度的统一,但都存在会计核算标准统一不够具体的问题,造成某些企业间同一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和口径不统一。

(三)集团化会计集中核算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实施集团化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地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现行的中国石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股份公司ERP系统,在开展会计集中核算时,网络信息系统都要按照新的要求进行完善。

    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架构和特点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两大部分,在会计集中核算上实行总部统一管理、企业分级核算的模式,主体多,企业级次较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总体设计方案是“一套标准,两个平台、相互链接,自动集成”。“一套标准”,就是集团公司上市、非上市部分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两个平台”,是指非上市部分用ERP打造非上市企业共用的一个标准平台,股份公司采取BW&BCS的方式建立股份公司会计信息集中平台。“相互链接”,就是这两个平台资源共享,基础标准是一样的,是相互链接的。“自动集成”,就是各层次的合并会计报表是自动生成的。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主要包括以下系统:1.标准管理平台。用来管理会计核算所使用的标准编码类别和内容,确保在集团公司内严格统一;2.会计信息集中平台。主要功能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生成各种层级各种口径的会计报表;3.交易平台。其主要功能是依托和提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涵盖现金和非现金的全部内部交易。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4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 财务管理 组织体系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顺应国际管理趋势的一项重要变革,是贯彻落实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成熟套装软件为主体、以财务管控模块为补充、有序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按照“简化会计主体、扁平管理级次”要求,压缩管理层级、优化职能界面,构建紧凑高效的组织体系工作亦迫在眉睫。

一、现状分析

山西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为数不多的直供直管网省级供电企业,也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会计核算主体最多的企业之一,其所属会计核算主体超过100个。在财务管理方式上,山西省电力公司对所属的二级、三级会计核算主体实施“垂直式”管理,各级会计主体呈金字塔状层叠分布,形成了省公司管理所属的二级核算机构、二级核算主体管理所辖的三级核算主体的管理格局,具有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会计主体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会计信息反映速度慢,过程控制难度大;账户分散,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提升;会计作业点分散,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重合,导致重核算轻管理的局面难以改变等等。

财务集约化的深化应用,必将要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通过组织机构的扁平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业务环节的专业化,全面深化集团化运作,变革组织构架、转变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财务机构的科学设置和合格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聘用,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省公司级(以下简称省公司)、分公司级(以下称二级单位)、分公司级所属支公司及直属单位(以下称三级单位)构建“一核两翼三层次”的财务管理格局将为财务集约化的深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

二、“一核两翼三层次”的财务管理格局的构建

财务集约化管理作为“三集”的重要内容,核心是全面推进“六统一”、“五集中”管理,进而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科学高效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财务集约化既是适应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的产物。在企业内部,构建以单位负责人为核心,财务与会计职责明晰化、业务环节专业化、财务人员配置集约化的财务管理格局,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化“一核”,即以单位负责人为核心,省公司、二级单位在财务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的直接领导下、三级单位在省公司、二级单位指导下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开展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提升“两翼”,即在财务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之下,设置平行的财务部和会计部,分别执行财务职能和会计职能。前者是理财,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负责单位资金、资产运作的策划和管理,以及协调单位内外部的财务关系;后者是核算,侧重于对外提供会计报表,负责单位生产经营过程的会计核算,完成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财务部通过对企业价值运作的管理实现对公司业务的管理,会计部对企业价值运作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形成系统、完整、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完善“三层级”,即在省公司、二级单位、三级单位财务管理职责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实现财务与会计界面清晰、财务管理分级控制、会计核算集中作业。财务部、会计部的设置规模应根据公司的战略定位进行相应调整。

省公司作为战略决策中心,侧重于财务管理职能,构建大财务小核算的管理体制。财务部以财务预算为依据,对公司整体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实现其财务预算、资金管理、财务分析、成本费用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各项政策研究、公司内部治理等基本职能,并下设立会计处,指导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部负责省公司本部及本部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二级单位作为执行中心,同时,考虑兼管直供直管三级单位的特点,构建小财务大核算的管理体制。财务部在省公司财务部指导下协助管理所辖的三级单位并开展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会计部负责完成本级单位及所辖三级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将核算职能向二级单位集中,实现跨利润中心账务处理和核算信息集中反映。通过撤并会计主体和推行集中核算,实现会计主体扁平化、核算环节的专业化和会计人员的集约化,提高会计基础水平,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集中核算不改变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权限,会计集中核算只是对核算单位会计核算形式的改革,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责任没有因此改变或削弱,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看,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内部的管理上。

三级单位作为直接的、最终的执行主体,在会计核算由分公司集中完成的前提下,构建有财务无核算的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和健全台账管理制度,抓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三级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从单位独立出来,由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但财务管理职能仍属于单位,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财务管理权没有变,单位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核算中心是记账,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

核算职能向二级单位集中后,三级单位不再行使会计核算职能和设置会计岗位,单独设置财务管理岗,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单位经济业务所需会计资料的收集、审核和及时报账,按照上级财务部门要求组织本单位预算管理、资产清理盘点、债权债务清理、备用金管理及其他财务管理事项,定期与会计部核对预算执行情况,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督和内部考核。

三、结束语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集团和同行业先进电力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研究和改进公司系统内部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合电网企业具体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才能切实发挥出财务作为企业核心资源应有的功能,为公司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5篇

本文所关注的会计核算在于审核分公司的盈利水平,这就需要对分公司的经济信息进行逐一审核。然而从目前所执行的核算手段来看,其主要针对分公司的会计凭证和盈亏平衡表等形式要件进行审核,却无法完全获知这些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需要指出,当前集团公司在内部普遍引入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分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也将不断扩张,这样就可能在当前的网络化分工形态下增大分公司利润的隐蔽性(如在对外经营中与客户实施合谋)。从而,传统会计核算手段将无法核算出上述经营信息来。

二、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为下文的对策构建提供切入点,毕竟解决方案的设计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为此,根据上文逻辑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现状反思。(一)针对会计核算主体的现状反思随着我国集团公司市场扩张力度的增大,部分分公司已经涉足海外市场,诸如华为的部分移动业务已在海外设立的公司中进行着技术研发。这就意味着,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离心力也将逐渐增大,在现有产权安排下已经显著增大了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会计核算难度。因此,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将长期存在,所以需要从另一途径来解决会计核算主体所面临的挑战。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存在于两大因素,即主观和客观因素。因此,从另一途径来解决上述挑战的出发点,就在于通过实施某种制度安排,来从分公司内部来促使当事人放弃隐蔽关键信息的动机。(二)针对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反思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手段构成了实施会计核算工作的技术,但这种核算技术是否与现阶段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仍值得商榷。为此,面对集团公司管理幅度不断扩大的局面,需要在会计核算手段上进行优化甚至创新。在影响会计核算准确性的因素中,会计信息失真或者不充分构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应增强互联网平台在增强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上的作用。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便为下文的对策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反思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对策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深化对当前挑战的认识在解决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工作模式创新。为此,需要深化对当前企业所面临挑战的认识。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即许多文献所构建的应对策略似乎是在抽象的企业环境下来完成的。这种均衡分析方法,并无法为我们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来。因此笔者建议,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人员在深化认识时,一定要理清本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唯有这样,才能使会计核算与助力企业发展相融合。另外,针对目前的网络化分工趋势,总公司还应重视分公司与协作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特征,从而增强会计核算的力度。(二)适度对分公司实施授权既然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离心力有加强的趋势,既然分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优势和详尽的财务信息,因此就不必在提升总公司核算绩效上过于用功,因为这不仅会增大集团公司的财务运营成本,而且也不会明显提升会计核算绩效。为此,应建立分公司与会计核算利益关联性。即,在审核通过分公司的年度资金预算后,并在企业财务资金监管机制的作用下,增大分公司对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同时,配合制订出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来。(三)优化创新会计核算手段笔者认为,优化乃至创新会计核算手段,一定要借助电子商务系统。从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出发,需要在总公司内部建立起ERP系统,并通过内部局域网与分公司的资金使用信息、产品销售信息、货款回笼信息间建立起传输通道。这样一来,就在物理平台的搭建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在完成这一平台的搭建活动时还需要注意几点:(1)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贯彻ERP系统搭建始终的问题,也是优化创新手段的价值判断;(2)人员培养。针对ERP系统未来的维护和优化,需要在公司内部培养专门人员。以上三个方面,便从主要环节对优化集团化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思路。而且,本文所构建起的对策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企业。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的到来,总司内部应通过强化会计核算来提升自己的成本控制绩效。

四、今后在会计核算中还须重视的问题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6篇

分公司的财务权力是管理资产,财务责任是实现利润,实现利润后根据薪酬制度兑现有关管理和生产人员的利益。总公司对分公司财务管理通过授权控制、预算管理、核算、审计监督等方式,安排分公司的财务责权利体系。

一、授权控制

总公司对分公司在一定授权范围内相对自主经营,在授权范围以外的财务事项,则要报总公司批准,形成总分公司之间的授权控制制度。

1、授权管理资产

总公司对分公司资产管理的授权,是设立分公司而产生的授权,其对应的责任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良好使用,使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运营资产创造利润。但此授权也不应是完全授权,分公司资产处置的权力应受到限制。

2、资金支出授权

对资金支出的授权。此授权依总分公司财务管理分权程度不同而不同。最大范围的分权,是使分公司按照模拟法人的方式运做。在这种模式下,分公司可以拥有正常情况下完全的资金支出审批权。当然,在分公司非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资金或者大额的资金,比如技术改造、大额合同、大额预算变动、资产处置等,则必须报请总公司审批支出。

对分公司资金支出最小范围的分权,是使分公司按照车间的方式运做。这种模式下,分公司相当于总公司的一个大的车间,只是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被充分授权,其资金支出审批权的范围,只限于零星的小额支出。

对分公司资金支出的授权,使分公司拥有部分财务支配的能力,因此必须对分公司财务支出进行监控。常规的事前控制就是要分公司实行预算制度,使资金“算了再用”;总公司也可以据此了解各分公司预算资金盈缺状况,在各分公司内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常规的事中和事后控制则依靠健全的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

二、预算管理

总公司授权分公司管理其资产,对应的责任是通过经营资产实现利润,因此总公司于财年预算前要向分公司协调确定利润目标,以量化规范总公司对分公司权责利安排;分公司应据此编定销售、生产、成本、费用、采购等业务年度和各月预算,并把各业务预算分级归口落实到车间、班组直至个人,形成有效的分公司内部各级责权利体系;分公司再依据各业务预算编定资金预算和预计报表等财务预算,总公司可以据此掌握各分公司预计资产负债和损益状况,进行资金的预算平衡和合理调度。

预算管理体系运做的核心是责权利体系,所以必须要保证每一个层次责权利安排的有效。在分公司层面,是总公司检查并考核其年度经营目标,通过合理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激励和约束分公司总体经营;在分公司车间层面,是分公司检查并考核其成本控制、费用支出、材料耗用、设备管理等日常财务目标,同时也要对车间层面制定和预算权责相匹配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依次向下,对于必要的预算控制项目,要落实到相关的个人。

三、核算

对分公司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严格进行会计核算和控制。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会计核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在总公司,一种是下放到分公司。集中的方式可以使总公司及时掌握所有财务信息,便于总公司管理,但却不利于调动分公司的积极性;相反,下放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却有碍于总公司了解详细信息,如果完全下放(即分公司自行设定财务部门和人员),还可能增加总公司的审计成本。所以,如果采取下放的方式核算,则应由总公司向分公司委派财务会计人员,即会计业务下放,而会计人员集中。另外,良好的机财务系统的建立,将弥补下放核算方式总公司不能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的不足。

四、审计控制

应建立对分公司的财务审计制度,形成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应包括会计审计和预算审计两个方面。会计审计主要检查会计核算和控制体系,主要是对分公司会计核算体系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会计报表的真实性等进行审计,是针对会计系统的审计;预算审计是对分公司预算编制汇总体系的合理性、核算统计系统的完备性、预算执行和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估,是一种管理性审计。

五、结论

建立有效授权控制制度、预算管理管理、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审计控制制度,将形成对分公司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7篇

【关键词】PPP;资产核算方式;金融;资产

2014年我国正式启动PPP模式以来,PPP模式已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供给方式,我国当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截至2021年1月,全国累计入库项目(管理库)10,034个、投资额15.5万亿元;累计签约落地项目7,159个、投资额11.6万亿元,落地率71.3%①。但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针对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PPP项目资产核算方式的不统一,会影响PPP项目公司的会计计量结果,进而会导致PPP项目未来的投资收益水平的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影响社会资本方、财务投资人及银行等机构对项目投资预期的判断。截至2020年底,本文市场调查了67个PPP项目,PPP项目资产采用金融资产核算方式的有26个,采用无形资产核算方式的有23个,采用金融资产+无形资产混合核算方式的有6个,采用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有1个,暂未确定核算方式的有11个。根据统计结果,采用金融资产核算方式的项目数量略多于采用无形资产核算方式的项目数量。

一、PPP项目的几种资产确认方式

目前,PPP项目资产核算方式通常采用无形资产、金融资产,或混合资产(即金融资产+无形资产)②等三种形式。

(一)理论依据

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出台有关PPP项目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或指导性文件,普遍参照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文件。该文件以解答的形式阐述了BOT模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企业一方的会计处理方法。该文件规定BOT模式所建造的基础设施,应当区别条件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金融资产或混合资产。根据财政部2010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文件,该文件除了明确BOT业务的会计处理之外,也指出“某些情况下,合同投资方为了服务协议目的建造或从第三方购买的基础设施,豁免合同授予方基于服务协议目的提供给合同投资方经营的现有基础设施,也应比照BOT业务的处理原则”。按照该文件理解,采用TOT、ROT运作方式的PPP项目,也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要求的BOT项目会计处理方式执行。

(二)PPP项目的资产确认方式

1、确认为无形资产。对于PPP项目初始投资形成的资产,可以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2、确认为金融资产。对于PPP项目初始投资形成的资产,也可以确认为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中有关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项目公司可以无条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3、确认为无形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混合资产。该种方式适用于:根据有关合同约定,项目公司未来一部分收入是可以无条件地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该部分收入可确认为金融资产;另一部分收入的金额存在不确定性,在确认收入的同时,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项目公司采用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混合计量,即“混合模式”。

二、采用金融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的差异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两种会计核算方式下产生的不同会计结果,我们对两种确认方式下的项目公司现金流情况进行比较。假设某一PPP项目分别采用不同确认方式核算项目资产,项目公司现金流情况对比如下表1:经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两种计量方式会产生如下结果差异:

(一)项目公司收入不同

无形资产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收入高。两种方式每年收到的现金流相同,但因收入确认标准不同导致每年项目公司的收入金额不同。金融资产方式下,收到的现金流④将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方式进行计量,一部分确认为当年利息收入,一部分确认为投资本金;而无形资产方式下,将收到的现金流全部计量为项目公司当前收入。

(二)项目公司成本不同

无形资产方式下项目公司的成本高。无形资产方式下,项目公司在运营期每年要对项目建设总投资按照直线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方式不需要摊销。两种方式其他成本的计量方式相同。

(三)项目公司每年的税前利润不同

项目合作期内,两种确认方式下项目公司税前利润总额相同。无形资产方式下项目公司每年的收入额相同,但因合作期内项目成本表现为前高后低,导致税前利润前低后高⑤;而金融资产方式因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项目公司收入前高后低,虽然项目公司成本合作期内也表现为前高后低,但整体而言,项目公司税前利润表现为前高后低。

(四)对项目税收的影响

两种确认方式下,项目公司的税费缴纳金额和缴纳时间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1、增值税不同,但不影响项目公司可供分配利润。金融资产核算方式下,因收入总额相对较少,导致项目公司的销项税额较少,合作期内累计缴纳的增值税额也相对较少。但因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只影响项目公司的净现金流,但不影响项目公司会计利润。2、所得税不同,影响项目公司可供分配利润。通常情况下,金融资产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享受前期亏损所得税前抵扣优惠政策⑥的可能性较小,导致项目公司应缴所得税额一定程度上要高于无形资产核算方式。故,金融资产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可能会低于无形资产核算方式。综上,PPP项目合作期内,无论是采用金融资产方式还是无形资产方式,项目公司税前会计利润总额上不存在差异,但因两种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缴纳的所得税额存在差异,导致项目公司的净利润存在差异。因多种因素影响,无法断定采用哪种核算方式下PPP项目的投资收益率(FIRR)水平高,哪种方式下投资收益率水平低,需要结合具体项目的投资条件计算确定,实务中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从投资角度看,通常情况下,金融资产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利润分配表现为前高后低,项目进入运营期投资者即可享受项目公司分红,较早实现投资资金回流,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资者信心;而无形资产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要在运营期一定时期之后才能实现分红。对于投资期较短或保守的财务投资者而言,更希望项目公司采用金融资产的核算方式。

三、金融资产核算模式的适用性情形

(一)政策及理论依据

根据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文件,以及财政部2010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文件的有关要求:PPP项目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还是无形资产,或是混合资产,主要基于两点:一是项目公司是否有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二是收取的现金金额是否可以确定。

(二)金融资产模式核算的几种情形

按照金融资产核算的确认要求,PPP项目资产理论上⑦可以采用金融资产核算方式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项目公司具有收取约定或者可确定金额的合同权利。财金〔2017〕92文出台之前,大部分PPP项目采用政府付费的方式,且部分没有绩效考核要求,政府按照一定的收益水平支付项目公司投资收益;即使是缺口补助项目,政府也会对缺口补助部分予以全额补足。上述情形下,项目公司取得收入的权利和金额按照合同约定是可以确定的,可以采用金融资产核算方式。财金〔2017〕92文对新入库项目提出了明确的绩效考核要求:对于项目建设成本不参与绩效考核,或实际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不足30%,固化政府支出责任的项目,不得入库。该文件没有对无绩效考核的老项目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对新入库项目也只要求项目建设成本的30%纳入考核,项目公司70%的收入仍是可以确定的,该部分可以继续采用金融资产核算方式。但根据财金〔2019〕10号文有关要求:一是规范的PPP项目应建立完全与项目产出绩效相挂钩的付费机制,不得通过降低考核标准等方式,提前锁定、固化政府支出责任;二是对于存在政府方或政府方出资代表向社会资本回购投资本金、承诺固定回报或保障最低收益的项目应予以退库处理。通过签订阴阳合同,或由政府方或政府方出资代表为项目融资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还款承诺等方式,由政府实际兜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风险的项目应予以退库处理;三是对于社会资本方实际只承担项目建设、不承担项目运营责任,或政府支出事项与项目产出绩效脱钩的项目,应在限期内进行整改。无法整改或逾期整改不到位的,已入库项目应当予以清退。综上,根据财金〔2019〕10号文有关要求,PPP项目的全部收入均应该与绩效考核挂钩,可以理解为项目公司未来的收入是不确定的。按照财金〔2019〕10号文执行的PPP项目,理论上不存在固化收入的合同权利,也就不符合金融资产核算方式的确认要求。2、项目公司未来现金流入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会超出一个临界值水平。实务中存在一部分使用者付费项目或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入比较稳定,如客流量较为稳定的收费公路项目、需求量较为稳定的城市自来水供应项目、污水处理量较为稳定的污水处理场项目等,这类项目考核标准比较容易达到,同时收入相对稳定可靠,可以采用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的混合模式计量。上述类型的项目需具备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项目性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有使用刚需;二是项目有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量和明确的收费价格,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全年收入金额和收入获取时间;三是这类项目的收费权在项目公司。类似这样的项目,可以设置一个保守的项目公司收入临界值(假设为A),超出A的部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假设为B),那么项目公司全年的收入=A+B。因为A的部分收入金额基本确定,可以采用金融资产核算方式计量;B部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采用无形资产核算方式计量。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两种资产核算方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项目条件选择适当的核算方式。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的比较分析,选择不同的资产核算方式,会带来不同的会计计量结果。在实际操作中,金融资产核算方式下通常可以较早的实现项目公司分配利润,但金融资产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的累计会计净利润通常会低于无资产核算方式。从项目投资角度而言,哪种资产核算方式下项目的投资收益水平更高,需要结合项目的各项条件具体确定。2、金融资产核算方式的使用存在合规性瑕疵。根据财政部2019年的财金〔2019〕10号文有关要求,合规的PPP项目要建立完全与项目产出绩效相挂钩的付费机制,项目所有收入均应该与项目绩效考核挂钩。可以理解为,合规的PPP项目未来收入的取得均存在不确定性,不满足金融资产核算方式的确认要求,当前实施的大部分PPP项目资产全部⑧采用金融资产的核算方式存在合规性瑕疵。因此,若PPP项目资产使用金融资产核算方式没有合理的依据,尤其是财金〔2019〕10号文出台之前的部分项目,没能及时有效的整改,会存在一定项目审计风险,未来可能会面临会计追溯调整的问题。3、金融资产核算方式的使用存在操作性困难。从投资者角度看,金融资产核算方式可以较早的实现资金回流,降低未来不确定性风险。同时,避免过多现金留存项目公司造成项目公司资金闲置。但政府方角度,以及银行等债权人角度看,更希望选择无形资产核算方式使项目资金留在项目公司。政府方希望项目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以保障项目的正常实施。银行等债权人希望项目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用来还本付息。另外,两种核算方式下项目公司对当地缴纳的税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面临税务机关的纳税调整等问题。综上,因为不同参与方存在上述利益诉求的分歧,在实际实施中,具体选择那种核算方式会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

(二)建议

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第8篇

【关键词】 风险; 审计; 内部审计

近年来,为了推动内部审计领域的深化、服务职能的强化、更加关注内部风险的变化,以及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山西省大同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审计处不断积极探索,提升内审价值的科学发展之道。为此,审计处确定了“工作与科研结合,科研促工作发展”的思路,积极利用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来推动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2006年,根据《山西省电力公司关于规范会计主体的实施意见》,分公司成立了“直属生产单位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该中心是分公司输配电业务生产、检修等成本核算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对变电工区、检修工区等部门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经济业务行为进行核算与管理,完成分公司内部下达的考核目标。财务集中核算下的内部审计如何转变方能更好地为公司的经营目标实现而服务,成为审计部门思索的问题。公司审计处以此为契机,于2008年成立了研究组,启动了“财务集中核算后的内部审计”课题的研究。通过齐心协力,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一、财务集中核算概述

对财务集中核算模式的正确审视,是本研究的起点。对在分公司层面实行财务集中核算这一“新鲜事物”,尚有人对其合理性、必要性心存疑虑。为此,研究组首先对财务集中核算模式进行调研,从而对其特点及优缺点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一)财务集中核算的特点

1.各直属单位的会计主体不再存在,直属单位的财务部门仅保留报账员、内部审核员两个岗位,负责单位的日常报销工作。

2.各直属单位的原有会计人员经过严格筛选,优秀的调入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统一管理。

3.各直属单位不再需要编制凭证、账簿及报表,仅仅需将本单位审核后的单据(原始凭证)拿到核算中心报销;编制凭证、账簿及报表工作由核算中心完成。

4.核算中心规定了具体的报销业务流程,供直属单位报销时遵循。具体流程是:本单位填制相关报销单,并将原始凭证单据按照要求粘贴;经办人员、验收人员签字;内部审核员初审;初审合格后,内部审核员在审核处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核算中心会计复审;如果在预算内,核算中心负责人签字并会计指证,出纳付款;如果不在预算内,则予以退回。

(二)财务集中核算的优点

从两年多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起到了如下作用:

1.直属单位的资源控制权向分公司会计核算中心转移,强化了会计监督。在以往,对于预算内的资金,直属单位拥有独立的财权,实质上拥有预算内资金的资源控制权与资源使用权的合一。这种模式下,对于成本费用支出,由自己审核,自己开支,即实行“自我监督”。如果直属单位形成了“内部人利益”至上的理念,这种自我监督在某种程度上会流于形式,况且相对于“他人监督”,自我监督的效力要相对弱化。虽然存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等监督形式,但这些监督都属于事后监督,是带有抽查性质的“二次监督”。如果直属单位的第一次会计监督弱化,则建立在“一次监督”基础上的“二次监督”的效力也会减弱。

实行集中核算之后,直属单位的支出凭证由本单位的内审核算员初审,单位负责人签字;然后由分公司核算中心审核。这样对于直属单位的支出,在入账环节,实质上采取了“自我监督”与“他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彻底结束了直属单位对预算内资金的控制权、使用权“两权合一”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分公司层面“重会计核算、轻会计监督”的局面,会计监督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强化了对直属单位经营活动的全程监控。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对直属单位的监控效果极大增强。会计核算中心拥有分公司和所有直属单位的预算信息、财务核算信息、资金结算信息。就财务信息的覆盖面而言,核算中心掌握的财务信息应当是最全面的。财务信息软件化后,所有的财务信息均由核算中心人员一次性输入,保证了所有信息不会被中途篡改。此外,由于核算中心掌握着资金结算的权力,所有的资金流动操作都由核算中心操作,因此,资金的来龙去脉“尽收眼底”,决策人员可以随时了解直属单位第一时刻的财务状况,通过核算中心提供的数据对直属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当核算中心通过财务信息了解到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出现异常时,可以暂时停止其所有的结算,也就做到了财务的事中控制。核算中心通过财务信息对直属单位经营活动的“监控”得以落实。

3.降低了分公司的财务风险。集中核算后,分公司加强了对直属单位财务支出的控制,将不合理的支出拒之门外,保障了入账凭证的合规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风险。尤其是当遇到国家审计时,统一、整齐的会计资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分公司的合规风险。

4.有利于直属单位集中精力开展经营活动。实行集中核算后,直属单位不再进行繁琐的编制凭证、账簿、报表等工作,其资金控制权部分被分离,也可以说是一种束缚的摆脱和一种解放,使其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成本控制与经营活动。

5.有利于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所需的财务信息。未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时,分公司对直属单位财务信息的获取,依赖于直属单位定期报送的会计报表。由于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有时超过一定期间的财务信息对分析的参考价值将大打折扣。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直属单位的会计资料不会存在人为篡改或记账失误,能够为分公司层面的各种分析提供即时信息,这为审计人员审计会计资料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6.有利于统一、规范的会计人员管理。成立核算中心前,直属单位存在各自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成为可能。实行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直属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并且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直属单位分离,编制纳入核算中心,由其统一管理,从而避免了会计人员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人员管理的规范化。

7.有利于会计档案的规范管理。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之后,直属单位的会计资料统一由分公司档案部门管理,这有利于会计资料的安全,也有利于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

(三)财务集中核算所带来的新问题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之前,直属单位承担经济活动产生单据的完全审核权。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之后,直属单位对单据的审核成为第一道审核“关卡”,会计核算中心成为第二道审核“关卡”。相应地产生了如下问题。

1.由于财务最终审核权上移,直属单位的财务部门仅仅保留了报账员和内部审核员两个岗位,这导致直属单位的会计力量相对薄弱,有可能影响第一道审核的质量。

2.财务最终审核权上移到核算中心,可能会使直属单位相关审核人员(比如直属单位负责人、分管财务负责人、内部审核员等)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甚至产生了“解脱责任”的心理,从而放松对业务单据审核的要求,将审核责任(全部或部分)推给了会计核算中心,导致第一道审核质量的下降。

3.会计核算中心拥有经济业务产生单据的最终审核权。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审核直属单位经济业务的真实、合法、合规性,完全依赖审核直属单位所提供的报销单据来判断,但如今我国社会上原始凭证管理较为混乱,仅通过审核单据来判断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合规,有一定的局限性。

4.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审核的质量。这些会计人员虽然熟悉会计业务,但对直属单位的具体业务,比如输配电业务、修理业务等并不一定熟悉。因此审核单据时,会计人员更多的是从单据的合规性方面来对单据的真实性审核。

5.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资产账实不符。集中核算之后,如果直属单位负责人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向核算中心提供真实情况,核算中心将无法知晓各单位的资产处置情况,致使核算中心的账簿与单位实物不符。另外,因为账、物分离,给直属单位财产清产也带来了不便。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直属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加以解决,容易产生新的腐败问题。

6.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某些方面已经制约了会计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核算中心职能定位与会计人员职责定位衔接不紧。核算与监督、管理与服务是会计核算中心的基本职能,究竟谁是第一位谁是第二位,实践过程中,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可以看出,分公司实行财务集中核算,能够起到强化会计监督、降低财务风险等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死角”地带,这需要公司采取其他措施来解决。

二、财务集中核算下内部审计面临的新问题

(一)如何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来强化会计监督

从前述分析可知,集中核算并不能完全解决会计监督中的所有问题,仍然存在监督的“盲区”。内部审计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财务集中核算下审计部门的首要难题。

(二)如何准确评价会计核算中心和直属单位财务审核责任的履行情况

如今,核算中心和直属单位均拥有财务审核权,假如出现了因财务审核不严而导致的事故,双方的责任如何划分,如何进行准确的审计评价?需要审计部门专题研究。

(三)传统的审计方式如何因财务集中核算而改变

传统的审计,一般采取就地审计的方式,即直接从直属单位财务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取得会计资料进行查阅,并与其财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集中核算之后,所有直属单位的账套在核算中心并不按照直属单位的名称来归集、装订,而是多家直属单位的业务混合在一起,这为审计人员查阅某一家的会计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直属单位的大部分会计岗位被取消,导致审计某个直属单位时,审计人员无法再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这为审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障碍。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审计时间延长,从而增加审计资源。因此,传统的审计方式如何因财务集中核算而改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审计内容如何因财务集中核算而变化

传统的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管理审计等内容。实行集中核算之后,审计内容如何迎合财务集中核算而变更,以更好地起到内审的监督、评价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公司,从而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集中核算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所有直属单位的账簿合一,统一存放于分公司,有可能减少现场审计的时间,为审计资源的节约提供了可能,为审计综合系统的运用以及为被审计单位的实时分析提供了方便。

三、构建财务集中核算审计体系

为了促进财务集中核算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组设计了“财务集中核算审计”这一专项审计体系。该项审计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审计对象,同时延伸到所涉及的直属单位。该项审计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资产经营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内容,保障了审计的全面性。希望通过审计,达到完善会计监督、堵塞管理漏洞、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该项审计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审计目标

财务集中核算下的财务核算是否准确,监督是否有效,资产管理、会计信息管理是否到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等。

(二)审计内容

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而言,主要审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会计监督是否到位;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等。对审计抽样涉及到的直属单位而言,主要审计:单位报送的单据是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其经济业务;资产管理是否到位;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计监督是否到位等。

(三)审计方法

主要对以下方法综合应用:国家电网公司审计综合系统;财务账套采集方法;基础数据分析方法;内部控制测试方法等等。

(四)审计评价

在审计报告中,对会计核算中心、直属单位在财务集中核算下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资产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予以评述,同时对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也予以客观的评价。

四、开展审计测试,完善研究成果

2008年底,研究组利用研究成果,对分公司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了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达到了如下效果:利用研究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财务集中核算难以解决的“会计监督弱化”的难题,堵塞了公司管理上的漏洞;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能够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更有利于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研究组根据测试结果,对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