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物流的认识

现代物流的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5 14:43:57

现代物流的认识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1篇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物流管理的任务是计划和协调所有活动,以便在达到期望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作为连接市场和供应的基础。在我国企业物流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树立现代化企业物流观念,逐渐强化物流管理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一、传统物流概念制约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传统物流的概念

物流概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引入中国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但物流知识,尤其是现代综合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甚至许多人不识物流究竟为何物。即使有所了解,也只是知道它主要的业务领域是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不知道它是对这些传统业务的新的整合。企业管理人员没有紧跟现代物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没有认识到其业务领域也远超过单纯的运输和仓储而成为连接原料、半成品供应附图生产过程中物料流动附图成品配送的全过程的服务,成为涵盖商流、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子系统的综合体系。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传统物流已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包括运输现代化和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水平已成为一个地方或国家体现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物流管理应摆脱受传统物流概念的制约,大力向现代物流发展。

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更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在新的世纪,我国确定了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为了推动我国物流业、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大力提升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进而带动制度创新、物流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管理者没有完全认识到信息化的便捷和重要。许多企业物流设备落后,物流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还很低,设备陈旧。虽然多数企业物流过程中也使用了信息化,但计算机技术水平低,达不到信息化操作要求。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在物流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多先进经验,但对物流系统升级和完善还有待加强。企业没有逐步形成适合本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自己比较稳定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利用还很不够,对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化投入的资金也不够,总体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还较低。

三、企业物流管理创新意识淡薄,模式有待提高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但是他们对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却是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进行传统的计划,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统一协调、信息和资金的管理,能力也非常低。有的甚至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脱节情况,能够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去思考物流管理问题的很少。这样一来,企业的物流管理就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的印记,按指标粗略制定物资计划,物流系统化、信息化的构建指导思想、专业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基础还存在很大不足,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难以进一步优化。因此,创新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并使用顺应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已经显得愈发重要。

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一)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重要资源,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企业物流管理部门来说,起步发展较晚,企业储备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较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强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急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物流管理的认识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部分员工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悉,这对企业物流关系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二)物流管理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创意、创业知识是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同时,绝大多数企业认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运输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是比较重要的,但缺乏相应的人才培训和培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公司引进或培养懂得业务知识、拥有业务技能的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

(三)物流管理人员流失

所以企业要做好物流管理,一方面要在市场竞争中培养和发现能为企业所用的现有人才,通过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和待遇水平来留住他们,在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情况下,还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关键人才,来持续物流管理的发展,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该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2篇

所谓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

首先,从品格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个人品格魅力。有全局观、不谋私利和良好的民主作风的品质以及很强的亲和力、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性格。现代物流追求的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赢,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施行“1+1>2”的模式。供应链上各角色之间的物流经营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处于一个系统上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因此,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有很好的品格素质,才能较为妥善地处理在商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合作伙伴利益上的矛盾。物流管理人员的品格必须是可以让人信任的,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人员个人的品格魅力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其他组织角色对于该物流管理人员所代表公司的尊敬和信赖,进而影响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性格是一个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在物流行业成长的必备性格,是在物流行业立足和前进的动力所在。

其次,从学识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所谓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满足物流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仓储管理专业知识;涉及到境外采购结算和通关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涉及到各种费用发生原因和数量以及各种成本分析的财务成本和经济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处理的安全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各种物流服务合同合法性的法律知识;涉及到物流经营过程中各种主要元素和衔接环节控制的管理知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境内外物流业务的顺利开展而应具备的外语知识;为保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应用于物流活动中而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再次,从能力方面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专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包括:前瞻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实践能力以及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以上能力有与前两个方面交叉的地方,但又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物流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节奏,不需要过长的实习过渡期;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企业的物流运行状况,能够发现其中的物流运营问题,给予建设性意见,能够带领基层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熟悉物流的基本运营程序,能够知晓各种物流机械最前沿的应用,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本企业的物流营运。

最后,从体质方面看,物流管理的工作性质对管理人员的身心素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作为物流管理人员,首先,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宽宏的度量;面对极具竞争力的对手时,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从而激励身边的人,赢得业务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赖。其次,物流行业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作为物流管理者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经营运作。

二、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状态。目前,我国物流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及工学)、硕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工学及专业硕士)、博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各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尤其本、专、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确立。物流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陈旧、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

(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不良。伴随着我国经济及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格局对物流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健全起来。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缺少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良好机制,不能彻底解决供需接轨不良的问题。

(三)物流培训市场及企业物流培训不健全。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培训主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物流师”资格认证,还有其他类似于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的培训项目。但目前这些认证在物流企业的认可率并不高,这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及培训体系还不能与高校相比有关,另外也存在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的情况。

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培养层次。从总体上讲,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流仍是高等院校,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全面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将成为向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要求的人才。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内实训室、实验室的作用,增大教学环节中实验课、实习环节的比重,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产学研联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可考虑本专科教育“3+1”或者“3+2”的模式,即本专科教育三年加企业培训一至二年。事实证明,企业急需吸纳按照自身要求培养的人才,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输送到企业,解决了人才供需矛盾。或者企业出资建立培训中心甚至是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培养进入该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待就业人才。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同时做研发。产学研联动的需求及动力已经较为明朗,但存在合作模式问题,即出资、风险共担及利益分配问题不易解决。在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对物流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企业主导构建产学研联动模式才是可行的。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3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 物流统计

通辽市南邻辽宁省,距沈阳市250公里,东靠吉林省,距长春市290公里,距大连、营口、锦州、天津等港口城市300-700公里,处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既属东北经济区又属环渤海经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通辽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通辽地区流通产业与市场的发展。

通辽市从2008年起按照整合1个信息平台、建设1个内陆港、打造5大园区和10个物流中心的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物流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来培育。通辽物流业虽起步晚,但发展快,标准高,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可是,通辽地区的物流产业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虽初具规模,但内在质量及运作效率亟待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刚刚开始起步,物流总体质量方面的潜力尚待大力挖掘,特别是加强物流统计工作是加快通辽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这是首次将物流统计工作提到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的高度。但是,通辽地区的物流业统计却没有与其同步发展。笔者认为,通辽的物流统计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与通辽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差距。

一、认识问题

社会各个层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流通的重要性,特别是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对物流的概念、功能、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把大流通作为先导产业来抓的意识刚刚形成,对物流统计在物流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局限性。

二、现有物流企业功能不全

通辽市物流企业大多数功能单一,只有通辽市第一运输有限责任公司(通辽物流园区)采用多功能车载记录仪、卫星定位(GPS)技术、无线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CIS)技术组成动态车辆监测系统等现代化物流信息与手段,更多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功能单一、设施不完善,有的还只是一个批发市场,制约了物流统计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

三、管理分散。缺少统一管理

物流业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相关的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及信息沟通需要各个行业和部门的相互配合,统一管理。目前,在物流业管理中存在着行业管理多头,沟通不及时,缺乏有权威性的统一的行业管理等问题,这势必影响物流统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物流统计没有与物流业同步发展

通辽地区现有的物流统计数据是从相关行业的统计中估计或推断而来的,如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等。用这些指标来衡量物流规模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不能真实反映物流的全貌。这样就难以衡量当地现代物流产业的成本投入和社会产出,也无法衡量通辽现代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进行相关研究。这是由于当地物流统计的滞后造成的。一是通辽的物流统计还没有完全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发展。物流统计制度、物流统计体系与物流发展不同步,这样就使通辽地区的物流统计跟不上现代物流的发展。二是通辽物流统计的重点部分是反映物资收入量、物资拨出量、物资供销合同的执行情况等,很少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状况进行反映。在市场经济情况下,物流企业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必须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而通辽地区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时,物流的管理费用并没有完全计算在内,或有些费用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物流统计不能完全反映物流活动的全部过程。这就无法使通辽的物流统计在指导当地经济建设、物流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五、物流统计不成体系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史;图书馆学

中图分类号:G255

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是研究图书馆的理论,指导着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图书馆所使用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先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

图书馆学的产生,可从1807年德国的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专门名词算起 [1]。在这200年的历史中,图书馆学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地发展和深化。

1.1国外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

国外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过程大至经历了以下几个学术流派:

1.1.1整理学派。这是国外图书馆学史上出现最早的学术流派。它对研究对象的界说,源于图书整理实践活动,属于经验的总结。它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图书馆整理、操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代表人物有德国施莱廷格和艾伯特、美国的杜威。

1.1.2管理学派。稍晚于整理学派而出现。主要特征是将所有图书馆工作纳入图书馆管理,强调图书馆的经营管理。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帕尼兹、爱德华兹、哈里森等人。

1.1.3交流学派。主要特征是融合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注重情报分析和用户研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存在的知识交流现象、情报交流现象和科学交流现象。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谢拉、前苏联的丘巴梁等人。

1.1.4新技术学派。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1.1.5信息管理学派。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斯特洛特曼等人[2]。

1.2国内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图书馆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虽然比国外晚了100多年,但体现了本国的特色。主要按时间依次出现了以下几种学说:

1.2.1要素说。认为图书馆由几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如书籍、馆员、读者等。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各个组成要素。代表人物是刘国钧。

1.2.2规律说。把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工作及其规律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的科学”。

1.2.3矛盾说。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藏与用的矛盾;收藏与提供的矛盾;管理与利用的矛盾。代表人物有黄宗忠、曾俊一等。

1.2.4系统说。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系统。代表人物是郭星寿。

1.2.5图书馆说与图书馆事业说。都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整体及其相关因素。代表人物有周文骏、吴慰慈、邵巍等。

1.2.6交流说。其中包括“文献交流说”,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基本上是利用文献进行情况交流工作的经验的结晶,代表人物是周文骏。“知识交流说”认为图书馆是促进社会知识交流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知识交流,代表人物有宓浩、黄纯元。“文献信息交流说”认为文献信息交流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信息交流,代表人物有倪波、荀昌荣。

1.2.7知识说。认为知识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的研究必然成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彭修义。

1.2.8符号信息说。认为符号信息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是郑金山。

1.2.9资源说。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图书馆是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所以,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代表人物有徐引篪、霍国庆。

目前,有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整个中国图书馆学史其实就是模仿他人的历史。笔者认为他对中国学者们对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的认识是不够的,从以上9种国内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的学说,可以看出国内学者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

2.图书馆学史与图书馆史的不同

图书馆史是以图书馆发展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讨论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和有文献资料收集以来,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研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图书馆学史只有两百年的历史。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发展过程中还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引入数学方法的文献计量学 [3];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已突破了“图书馆组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如图书馆法治环境研究、图书馆服务受众研究(包括受众权益研究)、“图书馆自由”研究、“图书馆哲学”研究、知识组织与管理研究、知识服务研究、“人文图书馆学”研究[4]等。因此,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

3.图书馆学是以机构命名的

由于图书馆学是以图书馆这一机构命名。因此,有的学者埋怨施莱廷格给图书馆学起了一个不规范的“名字”。而有的学者认为以机构命名的学科也未尝不可,也有一些学科就是以机构命名的,如银行学、博物馆学等,因而,“图书馆学”这一名称可以不改。还有的学者认为,图书馆工作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利用,以机构命名的“图书馆学”已经束缚了学科的发展;对图书馆的研究只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国外将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综合成一门学问,称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体现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更体现了学科的完整性。

图书馆学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大。所以不论图书馆学今后是否改名,它仍是图书馆工作者和研究者工作中的灯塔。

参考文献:

[1]程卓.读史所以鉴今:评《中国图书馆学史》.中国图书评论,1994(6).

[2]苏娜.国内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之争.情报资料工作,2007(2).

[3]钱鹏.议“图书馆学史”研究.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7).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5篇

关 键 词:卡尔•波普尔;世界3;知识

卡尔•波普尔(karl r.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2002年9 月在北京召开了卡尔•波普尔百年学术研讨会,今年则是他在第三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 学哲学大会上首次阐述“三个世界”理论40周年。值此时机,回顾世界3理论及其境遇,揭示 世界3理论的当代意义,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途径,或许是有益的。

一、 为什么不走进世界3

回首近半个世纪,不得不承认,哲学界虽然也有众多研究,但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并未进入学界 主流。在“三个世界”理论提出后的近40年中,西方学者和西方哲学主流并不重视他的“世 界3”,至于近来提出的世界4等更是乏人问津。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1]。国外如 此,国内亦然。在卡尔•波普尔百年学术研讨会上,杜镇远对此表达了不满之情,在阐述了自 己的学术观点之后意犹未尽:“许多年过去了,发现我国学术界对‘世界3’理论,仍没有引起 应有的重视。愤慨系之,故再作以上陈述”[2]。对于这一现象,王克迪和熊卫民认 为:“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20世纪西方哲学主流看重的是逻辑和语义分析,他们着重讨论 一些虚的东西,对‘世界3’这类本体论、实在论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避而不谈。其次 ,波普尔自己对‘世界3’的表述有点含混不清”[1]。笔者认为,除了世界3理论本 身的问题外,学术界之所以不走进世界3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传统哲学影响,后现代思潮,以及 科技的最新发展。

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涉及知识时,研究其来源、与主客体的关系和 取得的方法,不研究知识本身。在涉及本体论问题上更不能含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世 界本原问题上,二元论或多元论是站不住脚的。它们不具有终极的本原意义,最终都可以还 原、归并为唯物和唯心论。与世界3理论存在某种渊源关系的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都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世界3的研究难以进行。

波普尔提出世界3之际,恰逢种种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之时。世界3未及细细品味便遭解构。 持知识的多维价值性观点者认为[3],传统知识论重视知识的认知发展价值,当代知 识论不只是关注知识的认知价值,而且重视知识对于人形成情感、态度、精神的价值。对知 识的研究由传统一步跨入后现代。

传统知识论强调知识的公共性、普遍性,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4],也就是得 到一致认同。当代知识论并不否认知识的公共性、普遍性,但同时也承认知识的个体境域性, 认为知识对象无论是作为一种事物、一种关系或一个问题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它们与认识者 的兴趣、志向、知识水平、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主体从 认识对象那里“认识”到的不仅有认识对象的“共同”属性,而且包括由认识主体的主观经 验所决定的“个别”属性,都具有独特性或个人性。波普尔提出的“客观知识”未及细究,即 被地方性甚至个人知识所瓦解。

当传统哲学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时,也就隐含了知识是既定和不变的。然而,科 学哲学的各项研究已经表明知识的发展、渐进或革命。在此过程中,个人和社会都参与其间 。曼海姆提出的知识社会学及发展至今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 ledge,简称ssk)都说明了这一点。无疑,知识处于流动与发展之中。然而,当知识的存在状况 未经研究,又何以把握游弋不定的知识之舟?无疑,知识是社会的产物并反作用于社会。然 而,当知识“黑箱”本身尚未打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又从何谈起?

相比之下,眼下或许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更为时兴,特别是他的“默会知识”。“默会知 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 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波兰尼的这段话“揭示了完 全明确知识的理想之虚妄。波普尔以明确的、形式化的知识、理论成为认识论[zw(dy]此处强调的显然是传统哲学。分析的主题,其结果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淡出’,或‘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正好构成了这种认识论倾向的反题”[5]。此处分明可见传统哲学与后现代接轨,缺失的是中间环节。

罗蒂认为,哲学不应继续以知识论思维方式来定义,而应由追求知识的哲学转变为在谈话中 克服自欺的教化哲学。在追求终极知识之路上,哲学越成为科学的和严格的,它与文化的其 他领域的关系越少,而它所坚持的传统主张就显得更为荒谬,如果把智慧用于谈话和教化, 则可以防止让谈话蜕变为研究[6]。这种说法与中国传统哲学颇为相似。老子的观 点是,知识是局限的、僵化的,不足于闻道,但是实践中可能产生的非知识性的经验和觉悟(也 许可能解释为一种具有艺术水平的觉悟)却使人得道,所谓道者同于道[7]。不存在 对于所有人一致的真理或知识。绝对真理是不能用某种观点来完全彻底地穷尽、表达的;因 而,表达出来的观点一定是相对的、有针对性的,同时也就是有界限的。这正是后现代思潮中 的地方性知识。言说真理是为了能让受众接受后得益,所以怎么利于、便于受者接受,是第一 位的问题,而言说内容的绝对真理性则不予强调。提出“北京共识”的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 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发现,中国当代的发展道路“既讲求实际,又是意识形态,反映了几乎 不区别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古代哲学观”。其实,后现代思潮也是如此,由强调认识而突出实践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世人和哲学家面前展示了眼花缭乱的新世界:大量人工制 品构成的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于是,世界3未及深究,世界4、世界5……,接踵而来。然而 ,即使世界4、5等所言不差,也必须建立在对世界3研究的坚实基础上。“冬天来了,春天 还会远吗?”这是雪莱在《西风颂》里的句子,是雪莱身处“冬季”所感。目前学界对世界3 过门而不入,又何以奢谈世界3之后?世界4、世界5等类似于“过度创新”。

最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本身也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其本人宣称,“我们可 以区分出不止三个世界来”。

传统哲学排斥,中国传统文化遗弃,后现代批判,新事物层出不穷,以及理论本身的不完善 ,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学者们疏离世界3。

二、 为什么要进入世界3

看来,波普尔提出世界3是生不逢时,特别是恰逢后现代思潮兴起之时。然而,如何看待和 认识在后现代到来之际和之后所萌芽、诞生的新事物,是不断“虚无”,一路消解下去,为 “确保自己不成功而继续奋斗”[8],还是在批判中“建构”,走“建设性”的后现 代道路,进而构建后现代社会新的范式?这里不提出先验的判据,但提请注意马克思关于“两 条道路”的观点以及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指出:“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 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 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最后我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经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 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马克思进一步把上述认识过程归结 为“两 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 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9]列宁结合黑格尔的某些论述发挥了马克思 关于“两 条道路”的思想。在对象未被认识之前,对象对于认识者来说只是“直接的、消极的存在”, 是“外在的”,或者用康德的术语:“自在之物”。认识一旦开始,就是对“自在之物”的否 定,尔后在“第一条道路”上,观念距现实越来越远,距本质越来越远,直至达到极端,“ 然后这个主观性”辩证地突破自己的范围,并且在“第二条道路”上通过推理展开为客观性 。一旦我们认识了一个事物,它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直接的、消极的存在”,不再是“外在 的”“自在之物”。我们理解了它,掌握了它,它已经是一种“积极的存在”,“在我们的思 维中随时可再现它的一切,它是内在的”“为我之物”。认识就这样不断地经“两条道路” 而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10]。

回首历史,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大致即沿着这样的两条道路。限于篇幅,此处仅 以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过程为例。古人对自然和自己的认识(及相应的实践方式)即位于第 一条道路的起点。如果停留于此阶段,那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原始的未经 认识和实践的自然,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及其原始综合、直觉的思维,原始的天人合一,以及 笼统的真善美,对于人类只是“外在的、直接的、消极的存在”,人类的发展必须扬弃这一 阶段。近代以降,经由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开启了第一条道路,于是自然和原始 的人性“蒸发”为机械,还原为人的自然状态及其天赋权利,乃至“经济人假设”,天人分 离。总之,“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然后“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由“第 二条道路”上升。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开始向起点作辩证复归。自然重新成为一个活生生的 自我生成的整体;人复为人,复为社会即特定语境中的人,亦即“此情此景”下的“此在” ,有了七情六欲。但现在自然、人,以及天人合一,“已经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 ,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在我们的思维中随时可再现它的一切 ,它是内在的”“为我之物”。

对人和自然的认识如此,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亦然,不论该事物处于传统、现代,还是后现代 。这就涉及到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关系。海克尔的生物重演律为人所熟知,人类胚胎的发 育浓缩地再现了生物进化的路径。类似地,列维的《原始思维》和皮亚杰的有关研究由儿童 的心理发生着手来探讨人类意识的起源,二者都揭示了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在人类 社会进入后现代之际,对个别事物依然必须经历“两条道路”的认识过程[zw(dy]具体方法会有所不同,如偏重逻辑或依赖直觉,注重理性或突出实践,等等。。遗憾的是,种种涉及世界3的研究基本上停留于世界3的门口,对于研究者来说,世界3基本上 仍是“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只是“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外在的”“自在之物” 。世界3的大门尚未打开就被关闭,内部的宝藏尚未发掘即被埋葬。

至此,什么是世界3,其与世界1、2的关系等已经不是在先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做 的是进入世界3,探索其内部奥秘。随着探究过程的深入,世界3的含义及其与世界1、2的 关系等,自会随之浮出水面。

问题还在于,对于各类超越者特别是有后现代情怀者而言,本来可以经由世界3认识后现代 社会,由其中的宝藏增添人类知识的宝库。实际上,世界3理论本身即打着后现代的印记, 其目标在于作为后现代社会标志的知识社会,以及作为知识社会核心的知识。从根本上说, 世界3理论的价值在于:为第三次浪潮、信息或知识社会、后工业或后现代社会确立基本范 式[11]。

第一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都有自己独立的基本范式,都带来人类基本范式的转变。在笛卡儿 之前,哲学的主体是本体论,由笛卡儿开始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我思故我在”所针对的 是农业社会形成的物质化、经验化的客体一元论,天人合一,人淹没于客体之中。近代科学 革命中,伽利略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就是天人分离,其意义不仅是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客体从 而有近代科学数百年的发展,而且在于主体的独立。在此意义上,笛卡儿命题旨在由哲学上 突出人的地位。在而后的几个世纪,哲学的主旨一直围绕着“心—物”二元对立展开,在唯物 与唯心非此即彼的二元划分间游弋。这种对立本身,就属于笛卡儿以来的现代性(工业化) 思维范式。第三次浪潮在进行范式转变,但自己的范式还没有独立出来。

在传统哲学中也有人提出与世界3理论类似的体系,即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但是,前者与古希腊同期的哲人相似,主要流于思辨;后者虽有严密的逻辑,但在总体上是 古希腊哲学在19世纪德国的再现。在认识论转向一百多年后,浪漫主义哲学与黑格尔本人对 自然哲学的强烈兴趣即说明了这一点。就知识本身而言,大多数哲学家如洛克、斯宾诺沙、 康德、杜威等都或多或少并从各种途径由主体展开论述。有所不同的依然是柏拉图,他认为 知识与意见相对立,以辩证法和科学、数学为知识,而以常识和幻觉为意见。显然,在柏拉 图心目中,知识于个人是一致的,于历史是恒长的,因而与波普尔的“客观知识”有相通之 处。孔德注重知识的发展秩序,认为知识的发展由抽象到具体,从数学开始,最高是社会学 ,涉及到隐去主体的知识的纯粹形式。罗素区分亲知的知识和经推理得到的描述的知识,依 然依赖于人,接近于波兰尼的编码与隐性知识。哈贝马斯则由人的“旨趣”区分了技术、交 往和社会批判、自我解放三种知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颇有意味。其一,同时的各科知 识是片断的,彼此间形成存在分歧、矛盾、漏洞并相互联系和转换的网络,不求统一,而是 在分歧中发现其形式关系,并非进行社会学和文化研究。其二,强调各种话语的匿名性质, 没有主体的思考和活动,考察知识间在时空上破碎的关系。虽然有上述研究,但发生根本影 响进而达到整个哲学和社会范式转换的无疑是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

“波普尔命题与笛卡儿命题,就范式转变的‘级别’来说是相同的。波普尔命题针对的恰恰 是工业社会形成的心物二元论,或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显示了强烈的反笛卡儿的新启 蒙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当前的信息化启蒙运动缺乏的那种核心理念。波普尔要伸张的是后 现代性(信息化)不同于工业化的范式基础”,从而为知识社会的到来“提供一个不同于农 业社会的客体性与工业社会的主体性的独立基础这就是世界3”[11]。

仅举一例,或可窥见走进世界3研究知识本身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眼下,对于各种流与链的 研究令人目不暇接,如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以及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在所有的 流与链中,知识流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知识及知识流对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起到组织的 作用。知识的流动性与黏着性或嵌入性影响到资源的调集,知识流串起各个节点并使之成链 ,节点的界面上发生知识的转换与物化,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在走进知识社会之际,对以 知识为研究对象的极端重要性,而学界却在实际上疏离了对知识本身的研究。

哲学由关注物质世界1,转向主体世界2,再到心物作用的产物世界3;由天人 合一,人合于自然,经天人分离,人征服自然,再到新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 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程。

三、 本体论[cdf2]走进世界3的途径

波普尔提出的世界3具有两大特征,第一是客观,其著作名为《客观知识》就说明了这一点。 存在一种“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客观知识独立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第二是自主。 波普尔强调“自主性观念是我的第三世界理论的核心”。客观知识世界是具有“生命”的世 界,知识的进化像树一样有着极为多向的分枝。例如,自然数理论。它一经被我们发明,就 有几乎无穷多的问题和发展的可能性,如奇数、偶数、素数、哥德巴赫猜想,等等[2] 。其实,早在波普尔提出世界3之前,作为心物作用产物的世界3原已存在,只是其客观性不 充分,在相当程度上仍与主体粘连在一起,以及自我增长(突现与分岔)不明显。所以,知识的 相对独立和自我增长实际上是波普尔提出世界3的前提。由此可以联想到亚当•斯密。有人 曾提出这样的问题[12],为什么在古希腊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却没有经济 学家。理由是,直到亚当•斯密的年代,经济才从君主和教会那儿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亚当 •斯密才可能客观地研究客观存在的经济。当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恰逢与近代科 学、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共同构建现代性的时代,市场经济是正在兴起的社会潮流的组成部 分,而在波普尔提出世界3之时,正是后现代思潮兴起之日。波普尔本人和学界还未来得及对 世界3进行本体论研究,后现代即开始由历史、社会、实践等领域消解本体论意义上的知识论 。因之,由本体论切入,是走进世界3的不二法门。

同时,为了避让传统哲学的障碍,研究者也作了种种修饰。王伯鲁[13]注意到世界3 涉及重大的本体论问题,直接关涉各个哲学流派的理论基础。为此,他一方面承认“本体论预 设是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或出发点”,另一方面又提出,“超出世界本原问题的范围,认 识论或方法论意义上的二元论或多元论理论建构则是合理的,有助于具体阐述人类的认识和 实践活动机理等”。于是,“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主要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提 出和论述的。它突出强调了客观知识的本体论地位,是对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认识框架的重 大发展,应当给予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这也是‘三个世界’理论的价值所在”。

在由本体论进入世界3之时,自然哲学可能是不错的引路人。以下模仿自然哲学,为由本体 论视角研究客观知识提出初步设想。

1. 知识的存在方式

(1) 知识分类

① 按内容可以区分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② 按形式可以区分为编码知识[14]、隐性(或默会、意会)知识和虚拟知识等。

③ 按认识阶段与深度可区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或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外延与内涵)。 ④ 按认识与实践可区分为陈述知识与程序知识(规律与规则,know how to do)。

(2) 知识的层次

各种类型的知识之间存在相应的层次关系。

① 按所指对象的层次。如我们所知,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量子阶梯,这种阶梯一直延续到人 的需求层次。相应于这样的阶梯和层次,存在知识的层次。在量子阶梯的层次间存在上向和 下向因果关系,知识的层次间也存在类似的关系。

② 按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如知识在马克思的“两条道路”上的地位来研究其层次。

③ 拉卡托斯关于知识的“内核、幔层和圈层”也可作为探讨知识层次的参照。

(3) 知识的横向联系

① 知识间的标准。可以考虑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和商谈,以及技术领域的标准。

② 在标准基础上,考虑知识间的兼容。

说明:知识的层次是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再加上横向联系,合起来就是知识生态。对于某类 知识,可以考察其内部和外部生态。例如,科技知识的内部生态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 及各门学科间的关系,外部生态包括人文知识如“敬畏”自然、环保、伦理等的影响,以及 科技政策等。以生态学来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如知识的生态位和生态链等。学校、科研机构 、产业集群、区域等的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生态对于其运行和知识创新有重要意义。

(4) 知识与媒体的关系

① 麦克卢汉的有关理论。

② 文字、符号与影像(多媒体、读图时代)的关系。

(5) 知识流

① 动力和阻力。

② 流动中的节点和界面。

③ 知识流动中的转换和变形。

④ 生产和消费[15]中的知识流。

⑤ 全球化中的知识生态和知识流,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说明:知识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流动性,知识要发挥作用必须流动。流动和关系(生态)是知 识存在方式的基本特征。

2. 知识的演变方式

(1) 知识的进化

主要指由微观上探究。

① 借鉴释义学理论。

② 知识的形式化、语义化和图像化。

③ 知识的自举。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硬件软件化和软件硬件化。

④ 知识的遗传基因媒密(memi)。知识的遗传与选择。

⑤ 知识的聚散。以熵的概念理解全球化中的知识流和知识创新。

(2) 知识的历程和规律

主要指的是在宏观上把握。

① 知识进化与对象的关系[16-17](科学史与自然史的关系)。

② 知识进化与认识过程的关系。由抽象和归纳等第一条道路的方法根除、脱域、祛魅;由演 绎、综合、直觉等第二条道路的方法寻根、返魅。

③ 由远古和古代的隐性知识、想象(隐喻)、嵌入编码知识,经近现代非嵌入编码知识,到 后现代的隐性知识、虚拟知识、隐喻、嵌入编码知识[18]。

说明:揭示知识的演变方式,在微观上有助于知识创新,在宏观上把握知识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由知识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

3. 知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1) 知识的锁定与突破

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会对知识及其载体特别是人日后的进程产生锁定作用。

① 不同知识的锁定。

② 锁定的深度和广度。

③ 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④ 突破:库恩、波普尔、拉卡托斯……。

(2) 知识的创造和应用

① ssk。根据知识社会学,知识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嵌入和黏着于 特定的主体和环境之中。

② 第二步形成与主体和语境无关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流动和共享。

③ 最后形成面向用户的嵌入编码知识,如嵌入式软件,以及隐性知识。

(3) 知识与主体的关系

① 私有知识与公共知识。

② 知识的嵌入与非嵌入(嵌入态)。

(4) 知识的权力

目前,话语权和知识就是权力的说法颇为流行,有必要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梳理。

① 不同知识的权力[19]。

② 知识与权力关系的不同类型。

③ 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演变。

(5) 知识的普及、传播与物化

结合第一部分对知识流的研究以及相对成熟的传播理论。

① 知识的普及、传播与公众参与。

② 知识的物化知识对其他要素的组织和引导。这一点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尤为重要。

(6) 知识流的社会环境

① 知识产权。一旦揭示了知识的流动性,就可以发现,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即在于遏制知识 的流动性,以迫使资金等要素的流动。

② 其他要素对知识的制约。

③ 科技知识的社会控制。

④ 科技知识与社会政治的互动机制。

至于学界关于世界4等的争论,如果接受世界3即世界1和世界2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世界4即 可归入世界3,实际上人工自然就是按人的目的物化和集成的知识。如果考虑其特殊性,单独 研究也未尝不可,然后再讨论其与世界3 的联系。称呼本身并不重要。

波普尔提出世界3已有40年。40年对于人类历史不过一瞬间,而对于行将或正生活于知识时 代的人未免太长。一旦全面展开对客观知识的研究,将不仅是进入一个新的未知世界,而且 引领我们登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了审视现有世界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王克迪,熊卫民. 赛伯空间之哲学研究. [2007-01-2 0]. http:∥/online/203/objective knowle... 34k 2003-11-25-百度 快照.

[2]杜镇远. 略析“世界3”的本体论含义. [2007-01-20]. http:∥/papers%26abstracts/papers%26abstracts.htm#?-toc21160683.

[3]辛继湘. 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 课程•教?材• 教法, 2005,25(6):17-20.

[4]冯契,徐孝通. 外国哲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 00.

[5]郁振华. 走向知识的默会维度. [2007-01-20]. ht tp:∥/datamohui. htm.

[6]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m]. 北京:三联书店, 1977:导论,324.

[7]赵汀阳. 知识论之后[j]. 读书, 1999(8):78-87.

[8]夏军. 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76.

[9]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方法[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03.

[10]列宁. 哲学笔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163,221.

[11]姜奇平. 回到意义本身波普尔、黑格尔与信息化元理论:上[j ]. 互联网周刊, 2005(16):56-57.

?[12]海尔布罗纳 r l. 几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12.

[13]王伯鲁. 世界4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剖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4(6):137-142.

[14]吕乃基. 论非嵌入编码知识[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22(1):10 4-107.

[15]吕乃基. 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4):30-34.

[16]吕乃基. 论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 2,9(2):27-30.

[17]吕乃基. 人工自然的进化及其代价[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11 (5):45-49.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6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一、何为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来源于英文的“Third-party logistics”汉语直译,简称3PL,是相对于“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属于通过与发货方和收货方合作,以自身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一类企业。它不属于任何一方,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贸谈判等。自上世界末,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出现,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迅速,人们对物流概念的认识也随之拓展,在重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经济界和物流企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许多以生产为主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是否应该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和营销开拓上面,而将流通过程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并开始试探性的操作。物流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新兴的物流门类,终于应市场需求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并在新世纪逐渐成为了物流届的宠儿和市场流通的重要一环。第三方物流以专业性和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为生产者、供应商和销售企业提供运输、仓储和配送服务,有效地帮助第一方企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在主营业务上与对手竞争,也能够为消费者创造更便捷的商品采购条件。可以说,第三方物流自出现起,就迅速占据了市场,成为了物流业的一种新趋势。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特征

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出现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是对国外现代化物流服务的借鉴和传统物流服务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第三方物流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传统物流企业的业务转型和创新;二是新创办的现代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三是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四是民营物流企业的参与。从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来看,主要还是以运输和仓储为主;加工、包装、配送、定制服务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刚刚起步,还需要逐渐地发展和完善。但是,应该看到第三方物流业的良好势头,企业的数量、服务的质量都在提高,未来大有所为。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投入还不够,新型服务还有待提高等等。

2.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的特征

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趋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可以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是物流行业发展水平的最好体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既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物流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自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出现以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总体规模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偏小,除了物流企业自身需要继续追加投入外,政府和社会也应该适当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帮助。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物流企业接受的委托服务量逐年增加,可以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潜力巨大。

(2)供求关系体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许多企业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对第三方物流一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委托业务也局限在传统物流业务如运输、仓储等方面,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所在。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资企业的态度截然相反,占据着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务的主要部分。这是业务需求方面的特点,可以看出目前主体的需求不足,层次也较低。

另一方面,我们大多数物流企业本身对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准备也不足,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的不完善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在未来第三方物流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这种情况将极大地制约现有物流企业的发展。

(3)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的欠缺。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两种原因,一是传统物流观念的影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二是传统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还未能将信息化作为主要的关注点,投入不够。但是,要知道,未来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就是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这不仅是提高物流业务效率的需要,更是减低人员成本,提高人员素质,从而树立品牌服务形象的需要。

(4)现有的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第三方物流必须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仍然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形式上,对现代化的物流业务如设计、配送、信息共享等开发不够,无法形成完整的第三方物流供应链。

三、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建议

(1)转变传统物流经营理念,以现代化第三方物流的理论进行经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队伍,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物流企业经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经营,才能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打造属于中国的现代化物流企业。

(2)要重视物流服务品牌的建立和维护。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对自身管理的加强,根据目前的市场经济状况,现代物流管理的加强绝不仅仅是传统上的人员和业务的加强,而是全方位的现代物流业务的开发、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和现代专业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最根本的还是服务,要改进服务业务,创新新业务活动,扩大市场竞争力。二是以战略同盟关系为基础,加强物流增值服务活动。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以契约为基础的加工、包装、运输、装卸、仓储、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全方位物流活动,逐渐刑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三是在全方位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有自己企业特点的一体化服务理念,整体的服务意识。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共享,帮助客户降低物流成本,以客户的需求为自己的服务目标。

(3)要重视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供应链畅通。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化信息处理为基础,加强网点建设,做好供应商和销售商的链接,还可以强化与国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实现共赢。

另外,要重视专业化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团队建设,这是实现高效物流服务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元旭、田 宇著.物流自营还是外购物流服务[M].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2月第二版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边境地区 现代物流

一、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日趋重要

(1)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加速民族边境地区的产业转移。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突出。但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结构,推进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产品和技术转型,有序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新兴产业化转移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于搞活边境地区农村贸易流通,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促进农业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民族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边境地区自由贸易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必然大幅度增加,物流量也将迅速扩大,物流贸易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打开,促进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的物流业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收入距离拉大,边境地区的民族问题、社会安稳问题日趋凸显。大力发展民族边境地区现代物流产业,对于刺激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推进交通运输、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改革,促进民族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3)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边境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正逐步发展成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国少数民族边境地区要抓住机遇,破除旧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速推动边境贸易的发展。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现代物流,对拓宽国际市场,增加国际间经济交往,深化对外开放,促进进出口贸易,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轻国内通胀压力,引导外资投向民族边境地区,推进对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现代物流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济落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落后,经济的增长率普遍较低,难于引进高水平的物流专业人才,同时由于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基础设施、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也难于留住物流专业人才。这就成为制约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薄弱,较难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体系。一是交通极其不便。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的交通发展较落后于内地和东南沿海地区。例如广西毗邻东南亚,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设有8个二类边境口岸,20多个边民互市贸易点。除东兴、防城两个城市邻近沿海外,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6个县、市都为少数民族边远山区,远离内陆地区和沿海,交通发展极其缓慢,货物运输极不便,客观上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二是电子技术相对滞后。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电力有限,制约了电子技术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现代物流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三是信息较为闭塞。由于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在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相对落后,影响了现代物流的开发。

(3)客观条件限制,政府较难顾及物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都在努力解放思想,政府也都在全力抓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少数民族边境地区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太多,基于发展物流业需要的条件仍欠缺等考虑,一些民族地区的政府还难于从根本上把现代物流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导致了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的丰富资源很难流向国内外市场。

三、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对策

(1)深化对现代物流产业的认识。一是充分认识现代物流的含义。现代物流不只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推销,以及生产者自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开发,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就是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最后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等销售的中间环节的概念相比,其含义更具深度和广度。二是充分认识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少数边境民族地区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推广困难,但却有着丰富的物产和矿产资源,而且成本较低,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施展地方特色经济,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现代物流的认识第8篇

摘要:石油企业的绿色化物流问题,是本世纪现代石油物流产业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起步晚,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很有限,如果石油企业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物流产业的做法,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过度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那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了解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找出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在石油企业形成绿色化的物流产业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企业  绿色物流  对策

        0 引言

        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石油产品的物流过程中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

        我国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起步较晚,石油企业对其产品的绿色物流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我国石油企业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悄然兴起,重视和研究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物流产业概述

        绿色物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物流思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产业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表述,h.j.wu和s.dunn(199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就是从原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接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jean-paul rodrigue,brian slack&claude comtois (2001)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夏春玉、李健生(200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其主要包括:①集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②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③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④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⑤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包括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

        绿色物流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为劣五类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我国是一个世界工厂,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污染负荷也将不可避免的成倍增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石油企业领导的观念问题 石油企业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是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缺乏统一的协调,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发展。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2 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 石油企业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却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甚至有些石油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理念,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等等。

        2.3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 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环境,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关注传统物流的发展,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绿色物流产业人才,改革制度环境,也是根本上促进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石油企业改变认识,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产业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建设。

        3 国外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上世纪末来,美国物流界推行即时(jit)制造、即时配送。由于物流业务数量巨大,所以就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关注。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了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都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化。

        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型的物流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欧洲货代组织(ffe)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的相应的绿色标准,并加强了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欧盟国家还倡导绿色包装,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强调包装要无害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并能循环利用或再生,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 

        日本上世纪末也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标准,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后时间等,来减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日本明确规定:①因地球温暖化问题,应加强排放管制措施,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排出削减目标;促进运输的效率化,到2010年,使长距离杂货运输方面的模块化比率达到50%以上。②因空气污染问题,提出强化排放瓦斯限制、开发及普及低公害车辆等措施。③实践循环型社会,构建静脉型物流系统。探讨循环型社会的有效物流系统等等。

        另外,日本政府在1992年起草了《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1995年日本政府以“污染者付费”原则为基础提出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市政府负责收集,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的方法,也大大促进了日本环境的不断优化。

        通过分析国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制定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时,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都必须严格执行和不断提高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认识,以实现我国物流的绿色化。

        4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4.1 石油企业应该树立的绿色物流观念 石油企业要适应全球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时要树立绿色物流意识;石油企业的各级物流部门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展现给消费者以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强化绿色营销;同时广大石油产品的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石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石油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石油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石油企业实行物流外包,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现代绿色物流应着眼于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 石油企业必须完善绿色物流政策 发展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离不开政策支持,因此,制定适合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机制的政策,提高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物流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鼓励石油企业物资公司进行改造和升级,支持石油企业物资公司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方式,摒弃粗放的经营模式是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在宏观上对石油企业和石油物资公司发展绿色物流进行管理控制。

        4.3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控制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油品运输量的增加带来的,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管输过程中产生的石油与天然气泄漏造成的,如大连的石油管输泄漏产生的大火,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石油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石油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减少油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等。

        4.4 石油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促进石油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道路、铁路与管线运输等不同方式,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建立石油、天燃气管线网络,实现成品油、天燃气等物资的最优运输,配送方式。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4.5 石油企业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转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动作与管理方式。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运输、通关等业务。帮助石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6 石油企业应注重校企合作 石油企业要积极支持各石油院校进行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物流网络的研究。要加强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通过调动石油企业、石油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石油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5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石油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石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一种事物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

        第二,在石油企业中发展绿色物流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第三,解决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石油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制订和完善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政策、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建立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注重校企合作。只有这样,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才能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2]李慧婷.绿色物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热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6.

[3]焦文旗.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3):163-163.

[4]张红.云南绿色产业呼唤第三方物流.[j].云南科技管理.2004(5):13-14.

[5]王兴伟.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210.

[6]胡国杰.21世纪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4.

[7]阎兆万.基于环保化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5):24-26.

[8]旺旭晖.日本物流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