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6:11:47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1篇

关键词:核应急;跨学科;知识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14-02

一、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核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首要技术手段,安全发展核电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核能与核辐射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核应急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核应急人才培养日趋重要。

(一)核应急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切尔诺贝利、福岛等事故的教训表明,若未能迅速将事故控制于场区内,就容易引发火灾、核泄漏、社会恐慌、人员伤亡等相互影响的衍生事故场景,形成非常规的灾害链式演化效应,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此类问题机理复杂,往往需要核电、环安、医疗救援等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人才在应急管理人才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协同应对与处理。这对核应急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在纵向上,作为处理特定核事故场景的专业人才,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且在横向上,作为复杂非常规突发事件响应的应急人才,需要清楚了解核事故演化的一般规律,理解应急管理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应急知识与自救他救的基本技能,以形成跨学科知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图1)。

(二)跨学科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是核特色高校的历史使命

遵照主席关于加强核安全应急能力建设的指示和《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依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2014]6号文,设立以南华大学、苏州大学等为依托单位的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南华大学已建成以“核燃料―核技术―核环境安全―核能经济产业―核应急管理”为主线的核能安全开发与应用的学科链,基本具备培养核应急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实验环境。因此,培养具备核安全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核应急人才,已成为部分核特色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强化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将跨学科应急管理共性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拓宽学生就业面,全面增强学生学习与就业自适应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及时有效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输送优秀的核应急人才,对我国核能产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现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一)院校长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现阶段,专门针对跨学科核应急人才需求的院校培养模式仍十分罕见,传统教育观念只重视纵向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围绕特定职能展开,为了更好地迎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学人才培养的类型和主要方式仍是按学科、专业进行划分,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本专业内的知识,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定向管理和技术工作所需的技能,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这种培养模式没有将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提升到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割裂了学科、专业间的横向协同作用,培养出的定向专业人才不具备环境自适应性,无法满足复杂、不稳定环境下的核应急响应需求。

(二)专业机构短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

德、美、英、加等先进核大国以提高核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提高自愿者的核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强化公民的核应急救援意识、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为目标,形成了一套涵盖培训制度、课程体系、培训方法等各方面科学系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IAEA 2010;蒋铭敏 2009;姜文华2012),为国内刚起步的核应急培训事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专业机构的核应急培训模式以核应急响应亟需的横向跨领域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具有专业化、效率高、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然而,与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培训时间过短,内容不够深入,人才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培养出的应急人才环境适应性不足。

三、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思路

核应急人才既要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跨学科的应急管理共性知识,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焱 2011)。南华大学核应急培训基地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的优势教研资源,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研究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建立纵横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框架

跨学科人才在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应对能力。国内虽已形成成熟的“专业培养”与“双学位”“辅修”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但学科知识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学生的知识融合运用程度均未真正达到跨学科培养的内涵要求。因此,有必要设置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共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探索具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框架,整体考虑综合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流程。

(二)建立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

全面、权威、实用的理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现行高校均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而针对特殊的跨学科的横向核应急共性知识需求,缺乏可参考借鉴的规范与成功案例,相应的课程与教材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我国实际核安全现状与趋势,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扩展相应的跨学科共性知识课程体系,是成功培养核应急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

系统、高效、可靠的技能实训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为理论知识的巩固理解与熟悉运用提供实际操作与训练的环境,是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需要围绕特定核事故对应急技能的需求,结合高校现有“核应急设施、设备”等专业实训资源,设置如“核应急演练”、“核应急仿真”、“指挥协调”、“协同决策”等跨学科应急共性知识相应的实训计划与流程。

(四)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

跨学科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某学科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跨学科核应急共性基础知识;作为跨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通晓核应急共性知识,还要了解应对核事故灾害链不同场景所需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共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aurentF.Carrel.TrainingCivilservants For Crisis Management.JournalofContigenciesand CrisisManagement,vol.8. 2000,(4).

[2]姜文华,孙健,来永芳.h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214-215.

[3]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2篇

应急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共享获取外部专业数据源、外部应急平台提供的数据,同时对外提供数据服务;通过应急资源目录为平台上层业务应用和外部系统提供应急元数据和应急资源服务;通过预案系统对外提供统一的预案查询服务;通过知识案例库对外提供统一的知识案例查询服务;通过地理图层提供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

在总体架构上,太极应急平台遵循“分层治理、最小耦合”的原则,总体结构上分为四层:硬件支撑层、数据层、业务层和展示层。硬件支撑层包括场所建设,服务器、存储、网络系统建设,通信接入、视频会商、图像接入和移动应急平台建设等几个部分,是应急平台运行的物理支撑环境。数据层包括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应用,主要包含基础信息库、空间数据库、事件数据库、预案库、模型库、知识库、案例库和文档库等8大应用数据库。

业务应用层包括综合业务、监测防控、预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宣教演练和应急评估等8大业务子系统,为用户提供应急事前预测预警,事发后接报处置,事后善后恢复等全流程、全业务、全方位的应急服务。展示层将应用层的计算结果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GUI)进行人性化展示,为用户进行信息、内容整合、知识查询、信息检索和单点登录等提供便利服务。应急平台为内部用户、社会公众和其他机构用户提供应急服务。内部用户使用平成业务操作,社会公众通过应急平台知晓突发事件发展情况,其他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共享平台的数据和服务。

上述是应急平台的总体功能和结构描述。在实际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太极发现,以应急预案为核心,以应急资源为根本的应急处置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太极开发了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应急资源目录管理系统等系列产品,它们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以嵌入到应急平台中。

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主要包括预案编制、预案管理、预案库、预案响应、查询统计等功能。

预案编制: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体现了预案完整的编制流程。这个编制流程是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一系列国家规章制度设置的。用户可以利用系统来编制预案,也可以只把预案编制模块作为编制预案过程中的一个参考,从预案库直接录入现有预案进行管理。

预案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为用户提供了两种录入预案的方式,一种是结构化文本预案的录入,另一种是数字化预案的录入。平时,系统使用者通过这两种方式录入的预案在应急工作中会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翻阅文本预案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录入结构化文本预案时,系统会根据预案的类型(总体、专项、现场)为使用者提供一个结构化预案的模板供使用者参考学习。

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为应急工作人员提取了应急工作中最需要的信息,如应急组织机构信息、事故级别认定标准、应急物资信息、危险源信息、重要防护目标信息等。工作人员平时在系统中把这些信息数字化,战时只需要点一次鼠标,系统就会呈现出这些信息。当然系统也为应急平台提供了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接口,应急处置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应急预案系统中调用这些信息。

预案智能化: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用户可以以预案为主线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系统将会自动与应急事件关联,根据预案提醒用户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系统会把应急处置的每一个流程直观地显示出来,使领导能直观地看到应急处置进程,防止应急处置工作的盲目性,降低应急处置工作压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应急资源目录

应急资源保障是应急处置的基础。应急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调配,应急资源目录系统的建设目的就是希望对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应急资源统一管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3篇

为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86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绍政办发〔20*〕157号)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就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县委“建设更加富裕、秀美、创新、文明、和谐的新*”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提高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体制。

2、坚持依靠群众,共享共建。鼓励社会参与,依靠群众,多渠道、全方位构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3、坚持立足基层,强化基础。立足于基层自我防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和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4、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推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工作载体,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适用范围

本意见所指基层组织和单位,是指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学校、企业、医院、社会团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单位等。

三、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一到二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制度,全面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广泛建立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自救队伍,基本形成基层应急工作网络,使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突发公共事件明显下降。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

(一)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工作目标: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应急管理机构。

1、20*年底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确定应急管理责任办公室,落实专职干部抓日常应急管理工作;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建立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

2、20*年底前,县政府有关部门明确应急管理分管领导,确定应急管理责任科室。(责任单位:县政府有关部门)

(二)规范预案体系建设

工作目标: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构建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在横向上,结合实际确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保障等各类专项预案框架,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可能发生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在纵向上,初步构建完成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等的预案体系。

到20*年底,所有乡镇(街道)、50%的村(社区)制订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到20*年,村(社区)要达到80%。到20*年底,100%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制订应对企业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80%的其他企业结合企业特点制订防火、防毒、防传染病、防自然灾害、防生产事故等危及企业和员工安全的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100%的学校要制订可能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严重破坏教学秩序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医院、社会团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单位要根据实际,制订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教体局、县卫生局、县安监局)

(三)规范监测预警制度建设

工作目标: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府有关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程序进行规范,对信息报送的渠道和责任进行明确,不断完善社区、乡村等基层组织预警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系统。

到20*年底,全县所有乡镇(街道)要培养基层应急信息员队伍,重点区域、群体、行业要设立基层应急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乡镇(街道)和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明确领导分工、落实现场处置及协调工作职责,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程序,明确信息报送的范围、责任主体和报送要求,建立和完善24小时的信息报告制度;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锣鼓等方式加强应急信息、预警的延伸,着力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报告和预警中“最后一个人”的瓶颈问题,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四)规范社区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街道、社区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逐步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

到20*年底,全县所有社区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预警信息的渠道;100%的街道办事处建立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专职消防、事故救援等队伍;100%社区建立护区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各社区居委会要重视应急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培训,每年开展二次应急演练,提高应急人员的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县民政局)

2、加强社区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对居民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纳入社区居民教育体系,通过课堂培训、板报宣传等形式宣讲应急处置和安全知识。到20*年底,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80%以上,到20*年达到90%以上;到20*年底,懂得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居民比例达到50%以上,到20*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县民政局)

3、建立集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群众热线电话

到20*年底,50%的乡镇(街道)建立群众热线电话,到20*年达到70%,到2010年,群众热线电话在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民政局)

(五)规范农村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乡镇、行政村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农村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

在每年开展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中,增加应急管理知识“下乡”,编印应急管理实用手册和宣传资料进农村;到20*年底,农村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60%以上,到20*年达到70%以上;20*年农村居民对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认知率达到50%以上,到20*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

2、规范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

在农村用电方面,变压器有护栏和警示标志,线路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扯,杜绝使用老化线路,建筑物内严禁使用电线。(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供电局)

在农机和农村运输车辆、船舶管理方面,所有运输车辆、农用船舶和大型农业机械都依法登记,按要求检验合格,司驾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牌无证、脱检脱审脱保、无作业证和持假作业证等违法行为,渔船、农耕船不得从事经营通运输活动。(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农业局)

在农村消防管理方面,积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全面落实防灭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在农村道路安全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改,学校附近等重点路段应当设立安全警示标志。(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公安局、县交通局)

在农村危房管理方面,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教堂、寺庙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建设局)

在农村自然灾害预防方面,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应对地震、洪水、暴风潮、冰雹、雷电、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增强群众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害侵蚀、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普及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环保知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防范能力,不断完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水利水电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县气象局)

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要有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督查,指导督促相关单位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3、制定防范和应急措施

针对交通、消防、公共场所、学校、用电等可能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预防计划、防范对策及应急措施,推广应急管理“枫桥经验”的“四早法”,每年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有针对性的对电路、道路、农机作业现场、公共场所、大型家宴聚餐、村民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有记录,有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对难以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或紧急事件要及时上报。(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六)规范企业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实现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应急队伍专业化、应急演练定期化、处置突发事件自主化,应急能力全面提高,各类事故发生率严控在指标之内。

1、编制完善企业预案

到20*年底,各类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预案内容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有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每年开展一次以上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安监局)

2、加强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20*年底前完成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督促企业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既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也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安监局)

3、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

每年的年初、年中和事故高发时段,认真组织开展定期、不定期的隐患大排查,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及时整改。(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安监局)

4、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和信息报送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安监局)

(七)规范学校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全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将应急处置常识纳入课堂教育,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和事故苗头的报告,各类事故的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到20*年底,学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60%以上;到20*年,每个学生每学期应急知识授课数要达到3课时以上,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教体局)

2、建立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危机防范措施。全面推广学校食堂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认真组织开展学校防火、学校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等工作,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接送学生车辆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严查处超载等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教体局)

3、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凡学校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如食物中毒、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紧急灾情、传染病流行病疫情,以及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论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涉及学校师生,都应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教体局)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要充分认识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府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

(二)周密部署,扎实推进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工作进程要求,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大对推进工作的指导、检查、督查,确保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4篇

一、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周边兄弟镇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镇先后制定了《麒麟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麒麟镇防灾减灾避灾应急预案》、《麒麟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麒麟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麒麟镇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要求各村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并切实开展预案演练、评估工作。

二、分级负责,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全镇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镇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了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麒麟镇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分别任正副组长,各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我镇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镇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镇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三、强化监督,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了村级各部门特别是村级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共青团和民兵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全应急保障物资和装备,确保应急物资随时调用,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所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各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本年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企业、学校、河堤、水库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坚持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通过良好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及时上报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来保障特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宣传,贯彻落实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我镇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应急管理的水平,不断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镇主要领导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认真组织好镇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学习贯彻落实的浓厚氛围。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夯实管理基础,努力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切实加强应急 组织体系建设。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五、保稳定、促和谐,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村级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报告信息员和协管员,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积极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切实加强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在防汛、抗旱及防控甲型h1n1流感时期,落实镇村干部值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重要情况及时向镇政府报告。积极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健全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农民群众。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定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对农村土地征用及流转、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理,避免发生群众性事件。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他们的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隐患和社会矛盾排查监控机制,落实整改处置责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扎实推进农村应急知识宣教普及工作。围绕洪涝灾害、地震灾害、交通及火灾事故、流行病疫情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通过村务公开栏、“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置宣传栏目或摆放应急知识读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应急知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六、20xx年应急管理工作评估

当前,我镇公共安全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各类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要针对本辖区突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二)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抓应急保障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镇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镇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各村委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村委会、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渠道,针对各类易发的公共事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5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知识管理,吉林省

一、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一)业务组织结构

吉林省政府系统共涉及9个市州、60个县区、162个部门和单位。

(二)业务功能需求

技术方案包括各平台的构成、体系结构、各平台间和平台内各子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充分体现全网内统一用户管理、授权访问模式,统一政务元数据、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统一信息安全标准,以及数据的集中备份管理原则。

二、吉林省应急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任务及原则

(一)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基础支撑系统,包括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备用应急指挥中心、数据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移动指挥车系统、备份及灾备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

二是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历史事件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然人和法人信息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等系统。

三是建立综合应用系统,包括:信息报送、预测预警系统、预案管理系统、GIS/GPS、会商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系统、应急评估管理等系统。

四是要实现与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并逐步、分阶段接入各市(州)、县(市)应急平台及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按照预防预警、快速响应、指挥调度有利、处置妥当有效的要求,结合应急指挥处置的全过程,对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进行科学规划。

2.资源整合、加强应用

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各专业部门现有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以及现有的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建设全省应急平台体系;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避免只重视平台硬件,忽视信息内容建设,优先解决应急信息收集、指挥通信保障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指挥调度、现场指挥、会议系统和信息采集、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建设。

3.分级管理,平战结合

按照分级建设思路,省应急平台注重基础硬件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抽取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各类信息,并根据应急管理的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各地、各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负责专业基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工作。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应急指挥场所

1.应急指挥厅

(1)实现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

(2)实现采用各种标准接口接入的多路异种图像的综合显示功能;

(3)实现坐席控制台的图像与大屏幕显示的图像同步;

(4)具备会议扩音、背景音乐、背景广播的功能;

(5)照明应达到应急指挥中心工作、视频会议对照度的标准;

(6)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2.领导会商室

(1)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2)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3)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3.专家工作室

(1)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功能;

(2)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3)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4)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

1.通讯指挥调度

有线调度采用CTI技术把计算机与程控调度交换机集成,将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有线调度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省应急中心系统将业务相关的电话按照单位的层次关系用图形化界面表示出来,指挥人员只需在调度界面进行点选,系统就能够在CTI服务程序的支持下进行各种有线调度操作。

2.计算机网络系统

我省应急平台信息网络系统纵向已连接国务院办公厅、市(州)、县(市)政府应急机构,横向已连接省公安厅、卫生厅、水利厅、交通厅、地震局、气象局等应急部门。

3.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初步确定为对公安厅、气象局等部门监控点视频图像进行抽取、整合,汇接至省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预留与其他部门的接口。系统应与专业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同时,具有选择图像信息传送至国务院应急办的功能。

4.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的主会场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主会场具有多部摄像机,通过视频矩阵接入到视频会议系统,各摄像机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到视频会议系统中,各会场的画面可以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并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实现与各专业指挥中心会场的共享。

5.安全系统

要全面考虑安全支撑系统,既涉及到各种硬件通信设施和各种服务器、终端设备的安全,又涉及到各种系统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既涉及各种信息安全技术本身,也涉及保障这些安全技术顺利实施的各种安全管理

(三)数据库系统建设

吉林省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基础信息数据库

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物资、通信、医疗、资金等应急资源信息,专家信息、特别重大危险源、全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等。

2.空间信息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质数据、地籍数据、房地产数据、专业图层数据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等。就数据形式而言,空间数据最主要的是数字基础地形图(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3.信息接报处置数据库

主要储存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数据信息,由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应急信息报送系统通过网络及时上报到省应急平台,并储存应急事件处置过程的相关信息。

四、结束语

下一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修改、扩充与完善已设计好的方案,利用知识管理的指导思想来促进电子政务更好的发展。(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31)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6篇

关键词 消防安全 核心内容 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物业公司消防管理与演练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

鉴于物业公司存在的全员消防安全意识不浓,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重发展、轻消防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及物业公司基层消防基础工作薄弱,日常消防监管工作有待于加强,消防应急演练学习掌握和操作有差距、消防安全基础资料、消防数据库需进一步完善等突出问题,积极构建“防消结合”的立体消防实战模式,旨在多途径、全方位巩固物业公司消防安全基础,提高物业公司消防安全质量,强化物业公司消防安全保障。

2加强物业公司消防管理与演练工作的核心内容

(1)加强消防宣传教育,使人人学消防、懂消防、会消防、用消防。(2)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完善《物业公司消防检查考核细则》,形成“每日消防巡查”体制,规范现场管理,强化现场监督,完善现场考核。(3)加强义务消防队员对灭火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到应知应会,熟练掌握。(4)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防基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抗御火灾能力。

3加强物业公司消防管理的的几点对策

3.1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要结合上级要求和部署,组织开展消防知识与业务培训,提高应知应会水平,提升综合消防综合素质;其次,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文化理念活动,深入推进物业公司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在各重点与要害单位、区域和部位组织开展消防应急演练,并张贴消防宣传画等,普及消防知识。

3.2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力度

须严格执行消防安全检查制度,除对消防工作实行月度、季度例行检查外,还要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专项和突击检查,认真查找隐患,密切跟踪,及时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消除死角,做到检查与整改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将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建立台帐,在年终考核评比中作为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检查考核的力度,建立健全消防检查考核细则,督促物业公司基层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普遍形成“每日消防巡查”体制,详细规定巡查人员、内容和必检部位,发现及时督促整改,确保物业公司消防安全落到实处。

3.3狠抓物业公司义务消防队员对灭火应急预案的演练熟练程度

为提高物业公司消防队伍的演练技能,要结合实际,对物业公司《消防灭火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按照规模、等级分为“A、B、C”三类,编写制定“演练程序模块”及“演练规定”,并进行实施推广。要重点对各要害区域、部位以及重点单位的消防应急演练情况进行重点督导,狠抓消防队伍对灭火应急预案的演练熟练程度。在应急演练活动中,要着重监督各单位消防应急预案的演练情况,并把检查情况列入到物业公司月度安全大检查之中,并按规定次数进行演练,以提高义务消防队员的消防实用操作技能和消防实战模拟演习,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3.4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火灾能力

把改善消防设备、设施状况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进行消防系统更新改造,进一步加大物防、技防的投入整改力度,提高抗御火灾能力。

3.5加大隐患整改工作的力度

对在各种消防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确定有关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整改,做到 “责任到人、有记录、有整改、有反馈”。发现问题要及时消除的及时消除,如不能及时消除的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提出整改方案,按照管理程序上报有关部门。对发现问题不整改、不反馈的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

4物业公司消防管理实践运用

4.1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是落实消防工作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普及消防知识,每年组织一次消防知识学习培训和灭火演练。要进一步完善建立消防培训室,抓好干部职工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每月要组织一次安全教育,做到“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以提升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4.2加大消防技能演练

要在组织好大型消防应急演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各基层单位消防演练技能,每月进行1次消防灭火预案演习,演练中注重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作好记录,通过演练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对演练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特别是各义务消防队要加强对“消防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熟练度,做到大型演练和岗位练兵相结合,了解掌握消防救灾程序、逃生疏散方式等技能。通过反复演练,力求熟知预案,达到人人“会报警、会疏散、会使用”,做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均衡发展。

4.3确保消防设施完好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7篇

(一)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依靠群众,共享共建;坚持立足基层,强化基础;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推进。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市委关于构建“和谐*”战略部署,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把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模式延伸到基层,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适用范围

本实施意见所指基层组织和单位,是指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医院、专业市场、基础设施、民间组织等。

二、工作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到20*年底,全市村居、社区、规模上生产经营企业、学校应急预案编制率达50%以上,每个乡镇(街道)要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5个以上,50%以上的乡镇(街道)要建立或明确应急管理机构,50%以上的乡镇(街道)以及村居(社区)建立应急自救队伍。到2008年底,全市乡镇(街道)要建立或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并明确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规模上生产经营企业应急预案制定率达100%,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要全部建立企业应急队伍,全面摸清企业危险源,落实动态监控措施;学校应急预案制定率达100%,要将应急处置常识纳入课堂教育,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和事故苗头的报告。力争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全市村居(社区)要明确应急管理组织,落实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预案制定率达100%;实现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应急队伍专业化、应急演练定期化、处置突发事件自主化,各类事故发生率严控在指标之内;每个学生每学期应急知识授课数要达到3课时以上,各类事故的及时处置率要达到100%。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一)以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为重点,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工作

城镇社区是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的重点领域,要准确把握应急管理进社区的切入点,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日常化和制度化。

1、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各类社区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预警信息的渠道,建立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社区应急与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工作的协调,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城市治安巡防员、社区医疗救护人员、保安人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应急知识和技能,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应急管理和抢险救援工作。引导和督促社区、楼院、家庭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

2、建立社区应急协防体系。积极发挥社区治安监控平台作用,加强对社区安全的在线监控和巡回检查。大力培育社区应急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加强社区应急技术指导。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等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社区应急管理提供服务,公布应急举报电话,鼓励居民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隐患和事故,引导居民自防互助。

3、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开展城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全民应急管理教育,普及应急管理常识。在搞好“安全生产月”、“7月10防台风日”、“11月9消防日”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板报、安全明白卡等形式,加强应急常识宣传,使广大居民和流动人口增强安全自律意识,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和遇险逃生技能。

各县(市、区)政府在开展应急管理进社区工作中,应发挥当地街道办事处的牵头协调作用,强化部门联动机制,着力构筑综合性应急工作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进应急管理进农村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农村应急管理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扎实推进。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编印应急管理实用手册和宣传资料,送应急管理知识进农村,送应急管理常识进家庭,提高广大农民的自我防护能力;应急管理教育从娃娃抓起,将应急管理常识作为农村学校、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群众。

2、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在农村用电方面,线路要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要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在农村消防管理方面,要积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全面落实防灭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在农村道路安全方面,要逐步加大投入,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在农村危房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宗教活动场所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在农村自然灾害预防方面,要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增强群众临灾自救互救能力,完善群测群防体系等。

3、制定防范和应急措施。针对可能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要制定预防计划、防范对策及应急措施;要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农村公共安全员要有针对性地对电路、道路、农机作业现场、公共场所、大型家宴聚餐、村民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巡查,鼓励村民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有记录,有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能够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或紧急事件要及时上报。

各县(市、区)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牵头组织实施职能和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作用,采取措施推动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农村的应急管理和服务,认真履行农村应急管理归口监管和服务职责,共同推动农村公共安全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安全生产为重点,推进应急管理进企业工作

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企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有机结合。

1、编制完善企业预案。企业应急预案内容要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关部门要特别加强对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的指导,明确预案编制要求,制订编制指南或预案范本,提高预案质量;要加强对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2、加强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要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治理整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订、完善工作,加强督促检查。

4、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要控制事故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救助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指挥领导,组织开展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

企业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它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

(四)以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进应急管理进学校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安全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创建标准,把创建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切实推动和加强学校应急管理工作。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与年龄特点等,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应急疏散演练、知识竞赛、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板、组织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传染病、防溺水、防自然灾害、防交通事故、防绑架、防道梯拥挤踩踏等方面的专题教育;要加强对初高中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等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做到防患于未然。

2、建立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危机防范措施。要认真开展学校防火工作、学生食堂和宿舍管理工作、学校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接送学生车辆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严查处超载等违法行为;要定期开展应急管理检查,做到制度预案不健全不放过,重大隐患不整改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3、坚持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凡学校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只要涉及学校师生,都应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安全生产监管、卫生、文化、建设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重点问题,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应急管理进学校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创新工作

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县级政府应急办要有机构、有编制、有专职人员。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机构,有专兼职人员从事应急管理工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社区、农村、企业、学校要有专兼职人员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为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社区、农村、企业、学校要落实1名公共安全信息员,负责收集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并及时向上报送。各地各部门要不断创新工作,完成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能力。

(二)明确职责,狠抓落实

要进一步明确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县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乡镇(街道)以及安全生产监管、教育、民政等部门要承担牵头作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要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急管理机构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经验,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

要以提高预案的实用性为重点,不断完善预案。乡镇(街道)编制的应急预案重点要明确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联动要求和应对要求;社区、行政村编制的应急预案要重点明确信息报告、自救互救等具体措施。学校的应急预案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注重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企业的应急预案要以安全生产为重点,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现和应对处置的能力。

(三)依靠群众,各方参与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第8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要求,为切实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推进全市“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的实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机构逐步健全,制度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等三大体系建设普遍提高,全市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一)防震减灾组织工作体制进一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加强了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建设,组织落实,责任明确,确保突发地震灾害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能及时靠前指挥;调整充实了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防震减灾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修订完善了各级、各有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确保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快速、有序、高效进行。

(二)推进了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市地震应急预案〉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通知》、《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等文件,防震减灾工作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积极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地震监测能力有较大提高。新建了鄄城、巨野和单县3个数字测震台,测震台总数达到7个;新增了郓城、巨野和单县3个数字强震台,强震台总数达到8个;新增了一批地震宏观观测点,全市地震宏观观测点总数达到145个;电磁台通过省地震局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观测项目包括地电阻率、大地电场、地磁FHD、电离层、强震、气象三要素和GNSS基准站等,是冀鲁豫交界地区唯一的地震前兆综合观测台站。

震害预防工作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大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成立了地震行政监察大队,行政审批大厅设立了地震行政审批窗口,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完成市区和东明、成武、曹县、郓城县城区的地震小区划和活断层探测工作。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进展。完成了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化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开展了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及时正确处置了发生在及邻近地区的多次显著性地震事件。

同时,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利用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面临形势和发展目标

(一)面临形势。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对我国大陆地震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华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增强。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带东侧,历史震害严重,2006年以来,4级左右地震十分活跃,2007年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形势相当严峻。同时,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战略的实施,“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稳步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上马,如果忽略防震减灾工作,一旦发生5级以上地震,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做好“十二五”期间的防震减灾工作,不仅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自觉增强做好“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动员社会公众,树立对地震灾害的全面防御观;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强化地震安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三)工作目标。夯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在全市所有县区全面覆盖,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入省内先进行列。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上述目标,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能力:

1.地震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实现每县区1个测震台、1个强震台和2个前兆台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市级地震台网中心,加强群测宏观观测网建设和管理,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震害预防能力。县级以上城区全部完成地震小区划,重大建设工程要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其它基本建设项目要根据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对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性能鉴定;各县区要建设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指导农村民居建设提高抗震能力。

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政府对地震事件的处置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4.震后救助与恢复能力。科学制定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设2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与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5.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广泛开展学校、社区、机关、乡村、企业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社会民众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灾害防御意识。

6.地震安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地震安全的社会管理从静态预防型向动态预防型转变,防震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建成集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震情、灾害等信息公开和地震科学数据共享。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预报水平。

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科学规划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增建、完善各类地震观测和前兆观测台站,完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构建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和实时动态的地震监测网络,获取更广、更多、更全面的地震监测信息。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障各类地震监测设施安全可靠运行。

2.加快推进地震信息共享。依托省地震台网中心和防震减灾信息平台,建设地震信息共享系统,提高震情、灾情、防灾减灾等地震科技信息服务能力,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

3.强化基层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各县区至少建成2个群测骨干点,配备地震专业设备,保证数据及时报送;各乡镇和远离主城区的街道办事处至少建立1处宏观测报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每个行政村(社区)要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依托各县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点,构筑全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

4.加强地震会商和短临跟踪工作。创新完善地震会商机制,坚持专业地震监测队伍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积极捕捉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充分发挥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社会地震台网建设的指导。指导有关企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提高大型煤矿、油田、化工厂和特大桥梁等重要工程的地震监测能力。

(二)加强震害预防管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预防能力。

1.加强震害预防基础性工作。全部完成县级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加强震害防御基础性成果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应用,严禁在地震断裂带上规划新建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及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2.提高农村抗震能力。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和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标准,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3.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切实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并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必备内容,严格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各环节审批程序和监管措施,确保工程抗震设防质量。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建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消除地震安全隐患。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配合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

4.做好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新建超限高层、大型公共建筑、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做到“应评尽评”,并依据评价结果严格审定抗震设防要求,确保重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5.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开展病险水库、重点堤防、地震地质灾害和其他地震次生灾害源的排查,做好普查登记,督促落实除险加固和应急抢险抢修等防范措施,确保地震安全。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进一步加强全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和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做到应急准备常态化。加强市、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应急装备建设,保证应急车辆、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施等的良好运行。

2.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救灾措施,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3.建立和完善各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投入,加强专业培训和演练。加强各级各类专业抢险救援队伍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承担抗震救灾任务的能力。积极推进县区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4.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体系,确保震后救治及时、救援有力、救助到位。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和保通抢修能力建设,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交通运输通达、电力供应充足、通信联络畅通。加强医疗救援保障能力建设,配齐配全急救设施设备、检测仪器和常用药品,确保在震后能立即进入灾区,开展伤员抢救、转运和治疗工作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按照布局科学、种类完善、数量合理、调拨迅速的要求,加强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

5.完善地震信息报道、新闻制度和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政府应对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新闻制度,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发挥主流媒体、政府网站和电子邮件采访系统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准确震情灾情信息,稳定社会。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五进”活动,继续搞好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规范示范学校管理;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试点;逐步开展防震减灾示范企业试点;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加大对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宣传力度。

四、“十二五”防震减灾重点建设项目

(一)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工程。

为有效提升全市地震应急指挥能力,须加快推进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工程建设。一是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增设先进的音、视频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地震现场图像资料实时传输功能,为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实施指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地震台网中心,升级改造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和地震资料监测软件,实现地震监测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处理、自动异常报警等功能,有效提高地震速报水平;以此为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各县区地震台网中心组成网络,实现对全市地震监测台站的实时监控。三是建设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使之成为面向群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的教育基地。

(二)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密建设项目。

针对全市地震监测台密度低和地震监测能力弱的现状,“十二五”期间,

一是加快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步伐,实现每个县区建设1个深井数字测震台的目标;

二是加密地震前兆台站建设,选择映震能力好的观测仪器,每县区完成2个前兆台建设,扩大地震前兆台网覆盖面,增强对地震异常信息的捕捉能力;

三是加密地震群测骨干点和宏观测报点建设,完善优化现有地震群测骨干点观测项目和仪器设备,按照每个县区至少2个地震群测骨干点、每个乡镇至少2个宏观测报点的要求,切实强化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四是推进强震观测台建设,每县区至少建设1个强震台,改造数据传输方式,全面实现强震信号实时传输,实现中强地震发生后的地震烈度速报。

(三)市城乡地震综合防御基础工程建设项目。

一是继续开展县级地震小区划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城区和东明、成武、曹县、郓城4县城区地震小区划的基础上,完成定陶、鄄城、巨野和单县4县城区地震小区划,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增强城市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二是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经验,在全市9县区各建成1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建设抗震民居,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措施。加强县区地震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知识的阵地宣传力度;配合流动宣传教育设施,加强对广大农村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四是进一步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各县区在已建1处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创新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模式,使各县区的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达到2处、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达到10处,其余学校均要达到县区级地震科普宣传教育能力。

(四)市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工程建设项目。

一是大力推进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十一五”期间,各县区已完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十二五”期间,要结合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按照国家标准,增建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保证万人拥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

二是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市级和县区级要分别建设各自的专业应急救援队和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要做好应急救援装备配置和应急救援队演练。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不少于300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要达到1000人。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不少于100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要达到400人。

三是大力推进地震应急装备库建设。市、县区要分别完成1个地震应急装备库建设任务,市级应急装备库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县级装备库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并按照上级有关地震应急装备配置要求购置应急装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1.依法履行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

2.完善管理机制。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设,推进军地协调、区域协作、部门联动,形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机制。

3.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县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保障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有效实施监管。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我市有关规范性文件,加强行政执法,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地震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抓好执法人员培训,开展法制宣传和咨询服务,加大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执法管理、责任追究、听证告知、行政处罚、行政督察等制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保证地震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并优先安排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使全社会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积极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人员构成,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推进人才体制和人才机制的创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工作需求的人才梯队。建立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资源的竞争力,提升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将防震减灾队伍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