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9 11:18:14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1篇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为核心,综合气象探测业务为基础,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基础业务建设,着力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要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2.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3.坚持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保障。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市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继续利用信息大篷车,扩大信

息覆盖面。

4.切实抓紧抓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依法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气象事业发展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有机联系的方式和渠道,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技和气象业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2篇

【关键词】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 综合防御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河北省是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平安河北、富强河北和美丽河北建设的心腹大患。2016年7月28日在视察唐山时指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河北省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防灾减灾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河北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河北省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不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及村(社区)等政府性机构防灾减灾职责和责任不健全和不落实;政府机关部门间的防灾减灾职责分工不科学不合理,同一灾种的防抗救不同环节分不同部门监管,同一源头的不同灾种也分不同部门管理,职权交叉重叠、缺位漏项,推诿扯皮、效率不高;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事权不清、责任不明,保障不到位,特别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社会法人主体、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不明确、不落实;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防灾减灾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二,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需制定一部统筹各类自然灾害防范的防灾减灾基本法,亟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需要根据新变化新要求加快修订;部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具体,缺少实施细则和监督落实机制,致使许多法定职责未能真正依法“落地”;分灾种和分领域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防灾减灾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存有大量空白,且强制性和约束力难以保证;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宣传演练不够,缺乏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第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等科技支撑能力滞后。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探测要素、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精细预报、精准防范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水文、国土、生态、环境、交通、海洋等领域的气象灾害专业观测能力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实时共享;灾害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和时效性不够;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尚不健全,全网和精细灾害落区的“绿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灾害综合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尚未建立;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各地对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灾害基本情况不清,风险不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尚未实现从重抗灾救灾向重防灾的转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高风险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等有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不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灾害防御管理与应急指挥水平有待提高;风险规避和转移机制缺失,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服务才刚刚起步,其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

践行防灾减灾新理念,构建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树立“综合防灾、全民防御”理念,健全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一是健全综合协调、科学高效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和监督组织以及责任系统。参照水、旱灾害防御领导体制,政府主导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建立常态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推进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向基层延伸,明确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防灾减灾具体责任,对高风险隐患点实行安全责任承包制;明确和细化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高效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应急联动的综合防范制度。二是依法落实法人、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推进全社会防灾和全民防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公告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等配套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三是健全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各级公共服务事权和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树立“标准先行、依法防御”理念,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一是加快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和气象灾害防御立法,据此修订省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二是制修订政府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和实施细则。三是制修订各级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分灾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综合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水平。四是按风险区划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灾害级别、灾害调查、风险评估、防御要求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

树立“精准防范、科学防御”理念,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致灾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地方共建水文、海洋、交通、农业、环境和生态等专业观测系统,建立多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中心。二是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分灾种的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三是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信息权威、全网及分区域机制,增强农村等薄弱地区预警接收能力。四是强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五是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系统建设,强化全民防灾避险科学普及。

树立“关口前移、风险防御”理念,发展防灾减灾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排查和区划制度,开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精细到乡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划制修订制度,建立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执行清单和制修订清单。三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四是建立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制度,由政府主导开展认证工作。五是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纳入政府补贴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服务。六是建立防御标准、措施落实检查督查制度,由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落实情况检查,实施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列入政府实绩、干部评优的参考依据。

加快实施“十三五”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构建全时空、立体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高中小尺度突发灾害监测能力;提高分灾种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提高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发展灾害调查、普查、区划和风险评估、预报业务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更新灾害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提升应急处置防范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防灾组织、责任体系和法规标准预案机制,提高依法防灾管理能力。

实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工程”。建成气象大数据资源池,推进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社会化共享应用;完善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延伸期、月、季、年的无缝隙客观气候预报业务;建立城乡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制作系统,重点建设省市县集约的公众气象云服务平台,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气象科普业务系统、资源共享传播系统和气象科普场馆,打造气象宣传科普资源品牌和基层气象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影作业条件监测系统,提升对人影作业气象条件的监测识别能力;完善省市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指挥协调能力;加快国家飞机增雨和科学试验石家庄基地和冀东、冀西北飞机人工增雨保障基地建设,在太行山与燕山山区、粮食主产区、黑龙港流域、冀北生态保护区新增山地催化烟炉和火箭发射系统,加强人影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飞机、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联合立体作业能力,力争实现年增水50亿立方米目标。

实施“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建成覆盖全省区域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的连续实时监测;升级改造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发展分县空气质量客观预报能力,建立应急减排效果检验评估业务系统,提高科学精准治霾气象保障能力。建立卫星遥感为主的生态监测评估系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等业务服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

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农业、海洋、交通、旅游、能源、商贸物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及省市农业气象中心、省市海洋气象预警中心和京津冀交通气象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和服务平台,完善3个市级海洋气象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精细化海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立跨区域交通气象综合数据库和京津冀交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集旅游气象综合信息数据库、服务产品分发于一体的省市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基本满足河北经济转型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实施“气象‘一流台站’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气象业务保障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气象台站,迁址建设气象探测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和难以长久保护的气象台站,重新建设不符合现代化气象业务需求的省气象台、影视中心、装备保障中心和资料档案馆等综合业务用房。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环境,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省气象台站100%达到“一流台站”标准,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冬奥会和冰雪经济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冰雪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多维度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气候条件预测及风险评估分析系统、冬奥会驻场气象台和冬季运动专项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等气象保障系统,提高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人工增雪作业能力、气象信息与新闻宣传能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建设冀西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密布设火箭人工增雪装备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成科学高效的冬奥会赛区人工增雪作业保障系统。

落实党政同责,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

强化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结果导向和减少人员伤亡的刚性约束作用,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各地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和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深化和拓展气象防灾减灾专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继续推动政府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狠抓过程管理,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编制绩效评估报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力度、问责力度与公开力度,持续改进工作。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组织责任、法规标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健全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地方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中央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完善财政对社会防灾减灾的支持引导机制,扶植灾害防御社会组织发展;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备投资等领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扩大全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

(作者为河北省气象局局长)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3篇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气象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气象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的转变,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以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一、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党突出强调的若干重大思想观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思想观点。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行动的指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观点。

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统一思想,理顺思路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敞,越走越顺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思想观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都能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纠正各种缺点错误达到自我完善,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所在。解放思想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它应当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也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任务,而是一切领域都要解放思想。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什么地方僵化了,什么地方就要落后。

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的思想观点。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否定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5、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的思想观点。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集体领导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用科学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要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七大报告对气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是十七大报告赋予气象人的崇高历史使命。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尚属首次。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科学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科学精神和政治勇气。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部分里提出“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既说明防灾减灾工作是民生之关键,又体现了党和 政府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也指明了气象防灾减灾的方向和任务。

十七大报告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不仅要求通过气象防灾减灾降低自然灾害对gdp的影响,还要求通过气象科技进步提升气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指明了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为气象工作加强与相关行业合作、拓展服务领域指明了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必将为区域中心建设提供发展平台和服务机遇。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服务中,多轨道业务在第一、二产业中有广阔的服务空间,而气象本身做为信息服务业在为第三产业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气象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已经并将发挥更加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之中,气象已摆到了突出位置,随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气象在应急管理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气象部门不仅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要加大部门内的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气象事业的公益性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推进依法行政”,要求加强气象科学管理,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气象技术保障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1、 深化改革,开创气象技术保障工作新局面。

以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象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学内涵,坚持“三个气象”理念和“四个一流”发展目标,面向全国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加快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技术装备保障的综合能力,为气象现代化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是我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指导思想。在 “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为导向;以综合性、先进性和可行性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化保障与社会化保障有机结合为模式;以业务需求为主导,统筹规划、面向全区、面向业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断强化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原则下,确定在现有技术装备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保障方法、手段进行革新,经转轨、拓展,逐步建成资源共享、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的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在三到五年内建立和完善自治区两级管理三级维修的技术保障体系;规范各级技术保障机构的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形成有效的技术保障业务机制,提高技术保障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保障实效;建立全区探测设备全网运行监控系统,实现气象装备运行状态和探测质量监控的实时化,远程设备故障诊断、维修的可视化;建立技术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气象技术装备调运、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计量检定管理系统,实现气象仪器计量检定的自动化;建立保障技术支持平台,促进探测、保障技术方法的指导与交流,实现保障技术的网络化。

2、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着力解决好目前中心工作的主要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4篇

在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气象事业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粤府[*]135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防灾抗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气象事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每年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江洪水、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寒冷、强对流、雷电、浓雾、龙卷风、干旱等灾害及其发生的次生灾害的危害,平均每年有2~3个台风会给我市带来严重影响,雷电日数超过90天,全市暴雨日可达20天。在全省范围内,我市是局地性强降水和强对流(大风、冰雹等)灾害的多发区。同时,汛期西江大水严重威胁我市安全。西江集水面积大,干流水2214km,汛期易形成流域性的大洪水与特大洪水。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5%。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及时、准确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为有效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已成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科学利用气候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空中云水资源、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太阳能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市是山区农业大市,广大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强化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提高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村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技支持和服务产品,对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目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重大气象灾害连年发生,我市近年来先后出现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百年一遇的西江特大洪水和严重台风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宜、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全市气象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重大气象灾害的捕捉率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比建设前提高10%,将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0分钟,基本实现定时、定点、精细化、无缝隙化的气象预报;使我市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处于全省中上水平。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设综合气象观测工程,提高准确把握天气气候实况能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天气气候资料是气象、三防、地质灾害防御和水文、农业、工业、建设、环保、旅游、供电、交通等相关行业业务服务与科研开发的重要基础。要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未来五年,要重点加强天气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主要江河、水库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用1--2年时间,首先完成每镇一站的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到“*”末期,要完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基地、风廊线仪、雷电监测、农业及生态监测等灾害性天气综合监测站网建设,形成完备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逐步开展干旱、洪涝、雷电、农业生态、大气成分等气象监测业务,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工程,提高气象资料处理能力。我市气象主管机构要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依托国家气象局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省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县、镇三级气象信息采集和传输网络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建立本地和与周边省、市气象信息交换的共享平台。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负责气象观测数据共享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生态等多方面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为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等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设气象预报预测工程,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建立多时效、无缝隙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和闪电定位探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加强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建设,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的精细化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短时临近强对流天气、台风、水库及流域面雨量、地质灾害、城市气象、生态气象、城市与森林火险等预报服务实时业务系统,开展对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的研究。市科技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加大对影响我市的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工程,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做好以下9项工作:

1、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气象部门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加强为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气象、广电、信息产业、通讯管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12121电话、报刊、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等为传播媒介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确保气象信息及时广泛传递。广播、电视要及时插播重要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防御指引,各级电视台要在所属电视频道及时显示当地气象部门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2、加强防汛抗旱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完善干旱观测网,在全市各县(市、区)布设加密土壤水分观测点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实现对干旱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

3、做好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进一步提高气象在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服务水平。建设“*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点防范地区建立自动气象监测网,有效提高防御暴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能力。

4、加强林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与林业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森林火灾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森林火灾遥感监测和服务,开展飞播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气象服务,提高气象为林业生产安全和火灾应急的保障能力。

5、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粮食、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影响的研究。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为指导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服务。

6、加强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围绕我市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生态系统安全提供科学的气象依据。进一步完善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建立和健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干旱、酸雨、大气成分等监测及生态气候环境预测、预警,加强气候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研究、重大工程对生态气候环境的影响评估。

7、做好交通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安全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暴雨、大雾、灰霾、雷雨大风、高温等经常造成道路和车辆(船舶)损毁、交通中断、人员伤亡。*高速、广贺高速(建设中)、321国道纵横我市,西江更是泛珠三角的黄金水道,交通气象保障十分重要。在公路、桥梁和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交通气象保障工作,及时建设配套交通气象保障系统,建立公路、航运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在全市高等级公路和西江沿线安装自动气象监测站,为交通运输安全、旅行安全以及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和实时服务。

8、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广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建立城市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内涝、雷电、火险等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

9、加强雷电预警防护工作。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做好防雷装置安全定期检测、防雷专业资质管理、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指导,健全雷电业务服务技术体系,开展防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防雷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和雷电防护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安全监管、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协同气象部门依法做好雷电灾害防御的相关工作。

(五)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工程,提高气象应急反应能力。要按照《*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制订实施《*市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移动综合气象观测应急服务系统以及县、乡(镇)、村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六)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工程,提高气象资源利用能力。一是深入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工作。气候资源普查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前提。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气候、生态变化,对重点地区进行高分辨率普查,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增加特色经济、特色农业等专项气候资源区划,为我市制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在城市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时,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免遭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和减少由于气候资源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建设人工增雨工程,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要求,成立我市和各县(市、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全面履行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职能,加大人影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减轻干旱等气象灾害损失。要改善人影作业装备,完善人影业务技术系统和人影决策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质量和效果。要围绕我市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人工增雨基地,建立农业抗旱、水库蓄水、森林灭火、城市降温和调节严重空气污染等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气象技术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全市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气象等部门编制发展规划、科技计划时,要加大对气象科技的投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动力和活力。科技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影响我市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市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气象人才工作规划,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气象人才梯队。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四、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要坚持和完善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把发展气象事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要不定期听取气象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地方气象服务机构,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工作,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促进我市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制订和实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包括重要气象设施建设与布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雷电预警防护、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发展规划,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市和各县(市、区)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建设。在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气象部门“基础性公益事业”的性质,在建设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保障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如期推进。

(三)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气象部门要“工作在当地、服务在当地、效益也在当地”,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将气象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对重点气象工程建设以及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灾害监测、预警等气象业务所需的维持经费,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统筹安排气象部门的地方性补贴,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按照法律法规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5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以提高气象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的能力为中心,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为引领,按照“融入共兴、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新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创一流、全国争先进”为目标,以“抓项目、强能力、重服务、求作为、构和谐、促发展”的工作要求,争做“火车头”做好“发动机”,全面推进贵阳气象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安排

1.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扎实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切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气象服务;继续深化应急工作“一案三制”建设,大力提升处置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切实做好市域快速铁路、轻轨线建设及第九届民运会做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为保障城市运行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的需求,着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畜、禽、蛋、奶、果、菜、花、药、茶、烟”十大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切实为乌当、花溪国家科技示范园区、贵阳现代农业展示区和开阳、息烽农产品发展优势区开展农业气候区划,为渔洞峡水库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信息大篷车进村入户培训,扩大信息覆盖面。

3.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功能。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切实做好人工防雹减灾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完成全市防雹站标准化建设,加大作业民兵业务培训力度。加强煤矿、建筑、水利、危化、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防雷安全管理,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4.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业,不断提高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能力。以项目为带动,全力做好“十二五”期间气象观测系统工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新突破;以人才科技为核心,加强气象学科带头人与骨干人才队伍培养。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6篇

关键词:气象业务服务器;硬件维护;软件维护;CMACAST系统;防火墙

DOIDOI:10.11907/rjdk.16209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01-02

1 硬件管理与维护

气象服务器承载着气象关键数据的存储与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优化、日常维护水平对其稳定性起关键作用。气象服务器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服务器运行环境要从温度与湿度、电源可靠性、防静电、防尘[1]4个方面考查;②服务器开机顺序:总电源、机柜电源、外部设备电源(存储等)、主机电源。关机顺序应与以上相反;③在服务器插拔设备时应当先将设备电源关闭再进行电缆插拔;④服务器属于专业系统设备,硬件故障和硬件升级要及时与服务器客服联系,及时获得厂家技术支持;⑤服务器运行巡检要做到眼到、手到、耳到、心到:管理人员可通过观察服务器面板的指示灯状态来了解服务器运行情况。服务器面板上一般有电源指示灯、硬盘读盘指示灯、状态指示灯。这些指示灯在正常情况下均为绿灯,如果出现故障,状态指示灯会呈黄灯(警告灯),部分指示灯还会伴随闪烁。此外,用手触摸服务器外壳,感觉是否有过热现象;用耳朵听服务器声音,判断风扇、硬盘等机械部件运行噪音是否正常。

2 软件管理与维护

气象服务器要实时接收不同来源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服务器的计算处理后提供给气象预报业务使用。气象预报员利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天气分析,得出预报结论。服务器计算处理的数据通过预报员的分析加工最后制作成各种气象数据“产品”,以多种形式提供给不同的服务对象。这些业务过程的实现都有赖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及其服务器上运行的各种气象业务平台正常运行。

2.1 服务器操作系统升级

操作系统是气象业务服务器正常运行的基础。无论是Windows还是Linux,任何操作系统都有阶段性漏洞。及时升级各种补丁程序、规避可能的系统错误和风险,是服务器正常工作的重要保证之一。

2.2 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维护

账号和密码保护。账号和密码保护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2]。为保证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要加强服务器操作系统帐号和密码的维护和管理。在密码设置上要符合口令的安全性要求,避免设置容易猜测的密码;在账号管理上,普通用户要设置账号管理策略,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定期更新账号名称和密码,关闭不常用账户,禁用匿名登录账号,修改默认管理员用户名称。

安装杀毒软件。目前气象服务器及气象内部局域网电脑均部署了网络版(瑞星)杀毒软件,可有效减少来自网络病毒的威胁。

关闭不需要的服务端口和服务。服务器操作系统在安装完成后会默认启动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3],既占用系统资源又增加安全隐患。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管理人员在服务器系统安装完后应关闭TCP 135、139、445、593、1025 端口、 UDP 135、137、138、445 端口以及一些流行病毒的后门端口,如 TCP 2745、3127、6129 端口。

查看系统日志。系统日志记录系统中硬件、软件和系统问题信息,监视系统发生的事件。可通过查看系统日志来检查错误发生的原因,寻找攻击者留下的痕迹。

2.3 业务软件运维

为提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了南平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运行需要从气象局域网中获取各种气象数据,如天气实况、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天气预报、气象预警信息等,以Web方式向公众提供气象数据。该平台运维涉及Web服务器维护、气象数据维护、数据服务器运行进程维护、工作目录维护、数据库服务器维护等。

2.3.1 Web服务器维护

乡镇信息服务站使用IIS搭建,搭建过程充分考虑了安全问题。安装IIS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将IIS安装在系统分区上,修改IIS的安装默认路径,安装IIS的最新补丁。安装好IIS后还要删除不必要的虚拟目录,删除危险的IIS组件,删除不必要的应用程序映射,为IIS中的文件分类设置权限,保护日志安全[4]。

Web服务器除了做好以上自身系统安全维护工作外,还要在服务器前端布设Web防护。通过配置网页防篡改系统对网页进行保护,防止外部网络对页面内容进行篡改和非法添加。对Web服务器工作目录下所有文件内容实时监测,若发现变更要立刻阻断篡改行为。

2.3.2 气象数据来源维护

乡镇信息服务站需要从气象局域网中获取各种气象数据。

数据来源之一:CMACAST系统。CMACAST是目前气象部门正在使用的卫星接收系统[5],是预报员进行天气分析、各气象应用平台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CMACAST接收的数据推送到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中,即Micaps服务器[6],再由数据接口程序进行处理,生成的产品存放在MICAPS数据共享服务器上。

数据来源之二:自动观测气象站。机房服务器上运行了多个中心站用于接收来自野外的自动气象站数据,目前南平市已建立有250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野外站点每10分钟加密上传实时气象数据到中心站服务器上。

数据来源之三:省局共享服务器上的数据。这些数据由省局推送到市局FTP服务器,主要是全省各地雷达数据、其它地市自动站数据等。

数据来源之四:预报人员的预报预警结论及相关信息存放的文件共享服务器。乡镇信息服务站平台需要获取以上相应目录下的产品并分别写入平台数据库,如果平台中有某类产品无法显示,则要追溯到原始目录下检查是否有资料存在。

2.3.3 服务器运行进程与工作目录维护

应用服务器正常运行后,管理人员需要“记住”系统正常运行的初始状态。这部分工作主要包含应用服务器进程、工作目录备份。管理人员需要进入任务管理器窗口中的“进程”项,查看系统运行的进程情况并记录,进程状态有助于平台管理员定位故障原因,发现系统故障。工作目录备份可防止由于工作目录文件的改变而造成的平台运行异常情况。

2.3.4 数据库运维技巧

乡镇信息服务站使用的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数据库系统Oracle。安装与使用Oracle应注意账号管理、口令设置、日志查看与审计[7]:①按业务需要分配用户账号;删除或锁定无关账号;限制SYSDBA用户的远程登陆;用户权限最小化;使用ROLE管理对象权限;控制用户属性;启用数据库字典保护;②密码管理特别要注意更改默认帐号的密码,这项工作最易被管理员忽视,也是最容易受外界攻击的入口;③查看数据库运行日志。数据库运行日志记录了数据库的操作信息,管理员通过查看数据库日志可以查明数据库的逻辑更改,侦察并更正用户的误操作,执行事后审计,执行变化分析,查明数据库的更改历史、更改类型,以及执行这些操作的用户信息等。当数据库故障发生后,可依据日志查找故障原因,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为了防止后台数据库崩溃导致不能正常访问乡镇气象信息平台,可在另一台服务器上配置一相同数据库。当主用数据库发生故障时,将平台数据库的链接配置指向备份服务器,即可应急恢复并处理数据库故障。配置另一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要注意以下方面:①在备份机上安装与主用数据库相同的Oracle版本,建立相同的用户与密码;②将主用机上的库表导出:通过打开电脑cmd命令窗口,输入以下命令:exp 数据库名/数据库密码@连接实例名(一般为orcl) owner=数据库用户 file=导出路径和命名;③将生成的dmp文件拷入备用机,在备用机上将库表导入。通过打开电脑cmd命令窗口,输入以下命令: imp数据库名/数据库密码@连接实例名(一般为orcl) file=备份文件目录 full=y; ④备用机与主用机日常数据采集工作。

2.4 利用远程技术,快速解决服务器应用程序故障

气象服务器与气象业务软件日常运维一般由气象技术人员负责,但各种软件故障(如软件BUG引起)则需要平台开发公司来解决,平台开发公司需要通过公网远程访问业务服务器。为了解决服务器打开远程访问的安全性问题,可通过修改注册表将服务器远程桌面访问的默认端口3389进行更改,再配合修改边界防火墙端口映射来解决。

(1)更改远程默认端口号。运行“regedit”打开注册表,修改注册表中两处配置:①进入注册表项“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ds\\rdpwd\\Tds\\tcp”, 在右边找到PortNumber,在十进制状态下将默认的3389修改为其它端口号(2000-65535间选择,如:7108);②进入注册表项“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 Server\\WinStations\\RDP-Tcp ”,在右边找到PortNumber,同样在十进制状态下将默认的3389修改为7108。退出注册表编辑器,重启服务器或重启远程服务“Remote Desktop Services”,使端口更改生效。

(2)在防火墙上添加端口映射。假设气象局的外网地址为222.34.456.101,已修改好远程端口服务器内网地址为192.168.3.55,防火墙需要将气象局外网地址222.34.456.101的7108端口映射到192.168.3.55的7108端口。

通过以上设置,软件开发公司运行远程桌面并输入 222.34.456.101:7108,就可登陆服务器进行维护。

3 结语

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气象服务器的类型与功能日益增多,对气象服务器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气象服务器管理人员除了熟悉服务器上基本业务操作流程外,还要学习并掌握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满足服务器的运维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牛霜霞,李S,等.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J].河南电力,2012(4):33-36.

[2] 杨林.高校网络中心机房服务器安全设置策略[J].通信技术,2009(1):261-263.

[3] 张振东,鲜坤林.Windows Server 2003 Web服务器安全设置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7-40.

[4] 庞芳,沈晓军,杨帆,等.基于IIS的Web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7):63-66.

[5] 王春芳,李湘,陈永涛,等.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设计[J].应用气象学报,2012(1):113-120.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7篇

提高服务产品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实现产出效益,对于帮助农民防灾减灾,全面建设小康,意义重大。 县气象局在为农服务中积极调研、探索和实践,组建了覆盖所有乡镇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了覆盖各乡镇的区域自动站,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决策指挥人员的手机气象短信平台,出台了《 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能有效地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出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通过自建短信平台准确向县委、县政府及全县防汛抗旱各级负责人不定期发送气象灾害预警、防御提醒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2、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我县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3、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4、坚持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保障。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市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

三、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优良传统和气象文化,增强气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作风与修养建设,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规范县局“三重一大”事项及“三人民主决策”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和财务监管力度。推行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建设和谐部门和学习型部门为重点,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四、未来存在的困难

1、经费不足。如今,拓展突发气象预警信息渠道成为重中之重。利用综合农业短信平台、农村广播直播系统、乡镇信息直通系统、电子预警显示屏等多个平台,将突发气象预警信息发至社会公众。目前,我局主要以文件、短信平台的手段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形式比较单一, 法保证预警的及时性及覆盖性。建立形成覆盖全县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需要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第8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实施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气象观测系统布局。统筹建设农业、城市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在26个乡(镇)分别建设一个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在重点区域建设全要素自动站1个。

提高专业气象观测网自动化水平。按照全省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建设区行政区域内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

强化高效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建设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气候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建设我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建成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配备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1套。在航运航道或生态区建设1个5要素自动站。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

(二)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成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中心,建立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和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健全现代预报业务体制,开展定量降水预报、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预报等业务,开展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等研发,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加强监测预警,利用上级预报指导产品,加工制作服务产品,并开展气象服务。

(三)健全多部门配合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1个气象科普基地,加大气象科普宣传的力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城乡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网络,协调区应急办、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通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全覆盖。

采取合作式、融入式、共建式方法,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完善区、乡镇和村级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乡(镇)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各乡(镇)政府要明确1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负责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气象”兼职岗位(气象协理员)1-2个,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结合村村通工程、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担任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农业、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农情、灾情、墒情联合调查制度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会商制度,积极组建专业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我区种植大户提供农险气象服务,对各类农合组织(农场主)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公共气象为农服务的层次。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做到100%的乡(镇)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00%的村建有气象电子屏或数字化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

建成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中心,成立作业队伍,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设备和车载雷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增产等方面的作用。

(四)建成职能完备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事业科学管理。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积极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进区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区级气象机构作为同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的地位,行使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融入政府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机构,落实相应的编制和经费,气象列户经费高于苏北平均水平。

做好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发改、规划、经信、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气象主管机构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城乡自动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区城乡气象观测环境依法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发改、住建、规划、法制、安监、公安等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密集小区、场所建筑物(构筑物)雷电监管措施全覆盖,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实施气候论证管理,将气候论证程序纳入规划、建设审批流程;依法保障全区雷电等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开展。

(五)建设规模配套的新型气象台站体系

根据“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原则,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加强与现代气象业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新型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100%。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气象文化凝聚气象队伍,激发干事热情,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改善我区气象业务工作条件,不断提升综合功能。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3年8月底之前)

区政府成立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区气象部门开展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制定下发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部署启动实施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0月)

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全面组织实施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根据《关于印发<2013年县(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办发〔2013〕69号)文件精神,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关于印发《2013年度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建设量化考核指标的通知》(办发〔2013〕48号)文件要求,强化领导,确保完成2013年度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

2014年10月—12月,区气象部门将组织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10月—12月)

区气象部门组织做好区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总结与评估,并形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提请省统计和气象部门对我区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结论和气象现代化工作经验,深入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制订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各乡镇和区各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区政府继续全力支持气象事业全面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气象服务产品市场化运作、部门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资金需求。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组织、农业、民政、财政、发改、规划、水利、国土、住建、交通、科技、广电、安监、气象、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为农服务网络和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共享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信息,将农村气象信息建设纳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